T:『荘子』 V:02:外篇 ------------------------------------------------------------------------------- B:08:外篇 駢拇第八 ------------------------------------------------------------------------------- C:08:01:駢拇枝指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徳。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蔵哉。而非道徳之正也。是故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於五蔵之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聡明之用也。是故駢於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離朱是已。多於聡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絲竹、黄鐘大呂之声非乎。而師曠是已。 枝於仁者、擢徳塞性以収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駢於弁者、累瓦結縄、竄句遊心於堅白異同之間、而敝跬誉無用之言、非乎。而楊墨是已。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地之至正也。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断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断、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齕之則啼。二者、或有余於数、或不足於数、其於憂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富貴。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且夫待鉤縄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縄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徳者也。屈折礼楽、呴兪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縄、円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纆索、而遊乎道徳之間為哉。使天下惑也。 C:08:02:大惑易性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与。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業不同、名声異号、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倶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挟筴読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二人者、事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盗跖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残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 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損性、則盗跖亦伯夷已。又悪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且夫属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属其性於五味者、雖通如兪児、非吾所謂臧也。属其性乎五声、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聡也。属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 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徳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聡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 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雖盗跖与伯夷、是同為淫僻也。余愧乎道徳。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 ------------------------------------------------------------------------------- B:09:外篇 馬蹄第九 ------------------------------------------------------------------------------- C:09:01:至徳之世 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馽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寝、無所用之。及至伯楽、曰「我善治馬。」焼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桟、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渇之、馳之驟之、整之斉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円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中縄。」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縄墨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楽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徳。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徳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当是時也、山無蹊隧、沢無舟梁。万物群生、連属其郷。禽獣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獣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巣可攀援而窺。夫至徳之世、同与禽獣居、族与万物並。悪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徳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C:09:02:聖人之過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楽、摘擗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残、孰為犠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徳不廃、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礼楽。五色不乱、孰為文采。五声不乱、孰応六律。夫残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徳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斉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窃轡。故馬之知而態至盗者、伯楽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及至聖人、屈折礼楽以匡天下之形、県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帰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 B:10:外篇 胠篋第十 ------------------------------------------------------------------------------- C:10:01:世俗之知 将為胠篋、探嚢、発匱之盗而為守備、則必摂緘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謂知也。然而巨盗至、則負匱、掲篋、擔嚢而趨、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則郷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盗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盗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斉国、鄰邑相望、鶏狗之音相聞。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闔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郷、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斉君而盗其国。所盗者豈独其国邪。并其聖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賊之名、而身処堯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誅、世世有斉国。則是不乃窃斉国、并与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盗賊之身乎。 C:10:02:盗亦有道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盗積者乎。所謂至聖者、有不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於戮。故跖之徒問於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蔵、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観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歯寒、魯酒薄而邯鄲囲。聖人生而大盗起。掊撃聖人、縱舎盗賊、而天下始治矣。夫川竭而穀虚、丘夷而淵実。聖人已死、則大盗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大盗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盗跖也。 C:10:03:盗亦有道乎 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与斗斛而窃之。為之権衡以称之、則并与権衡而窃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并与符璽而窃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与仁義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鉤者誅、窃国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窃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盗掲諸侯窃仁義并斗斛権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勧、斧鉞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脱於淵、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絶聖棄知、大盗乃止。擿玉毀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殫残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与論議。擢乱六律、鑠絶竽瑟、塞師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聡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絶鉤縄、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 C:10:04:徳始玄同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徳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鑠矣。人含其聡、則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徳、則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楊、墨、師曠、工倕、離朱者、皆外立其徳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無用也。 C:10:05:小国寡民 子独不知至徳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犠氏、神農氏、当是時也、民結縄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楽其俗、安其居、鄰国相望、鶏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頸挙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則内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則是上好知之過也。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乱矣。 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畢弋、機変之知多、則鳥乱於上矣。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乱於水矣。削格羅絡、罝罘之知多、則獣乱於沢矣。知詐漸毒、頡滑堅白、解垢同異之変多、則俗惑於弁矣。故天下毎毎大乱、罪在於好知。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堕四時之施。惴耎之虫、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舎夫種種之民、而悦夫役役之佞。釈夫恬淡無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 ------------------------------------------------------------------------------- B:11:外篇 在宥第十一 ------------------------------------------------------------------------------- C:11:01:在宥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者、恐天下之遷其徳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徳、有治天下者哉。 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楽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徳也。非徳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毘於陽、大怒邪、毘於陰。陰陽並毘、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処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於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後有盗、跖、曾史之行。故挙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挙天下以罰其悪者、不給。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説明邪、是淫於色也。説聡邪、是淫於声也。説仁邪、是乱於徳也。説義邪、是悖於理也。説礼邪、是相於技也。説楽邪、是相於淫也。説聖邪、是相於芸也。説知邪、是相於疵也。 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巻獊嚢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豈直過也而去之邪。乃斎戒以言之、跪坐以進之、鼓歌以舞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無為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無解其五蔵、無擢其聡明、尸居而龍見、淵黙而雷声、神動而天随。 従容無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C:11:02:人心 崔瞿問於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蔵人心。」 老聃曰「汝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静、其動也県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昔者黄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蔵以為仁義、矜其血気以規法度。然猶有不勝也。堯於是放驩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峗、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徳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於是乎釿鋸制焉、縄墨殺焉、椎鑿決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攖人心。故賢者伏処大山嵁巌之下、而万乗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楊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噫、甚矣哉。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 吾未知聖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為桀跖矯矢也。故曰「絶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C:11:03:広成子 黄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広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広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雲気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広成子南首而臥、黄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拝稽首而問曰「吾聞夫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広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来。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黙黙。無視無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無労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内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蔵、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処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歳矣、吾形未嘗衰。」 黄帝再拝稽首曰「広成子之謂天矣。」広成子曰「来。余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将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為常。当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C:11:04:鴻蒙 雲将東遊、過扶揺之枝而適遭鴻蒙。鴻蒙方将拊脾雀躍而遊。 雲将見之、倘然止、贄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為此。」鴻蒙拊脾雀躍不輟。対雲将曰「游。」雲将曰「朕願有問也。」鴻蒙仰而視雲将曰「吁。」雲将曰「天気不和、地気郁結、六気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気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雲将不得問。 又三年、東游、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雲将大喜、行趨而進曰「而忘朕邪。而忘朕邪。」再拝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観無妄。朕又何知。」雲将曰「朕也自以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今則民之放也。願聞一言。」鴻蒙曰「乱天之経、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獣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昆虫。意。治人之過也。」雲将曰「然則吾奈何。」鴻蒙曰「意、毒哉、仙仙乎帰矣。」 雲将曰「吾遇天難、願聞一言。」鴻蒙曰「意。心養。汝徒処無為、而物自化。堕爾形体、吐爾聡明、倫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釈神、莫然無魂、万物雲雲、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雲将曰「天降朕以徳、示朕以黙、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拝稽首、起辞而行。 C:11:05:至貴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悪人之異於己也。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衆為心也。夫以出乎衆為心者、曷常出乎衆哉。因衆以寧所聞、不如衆技衆矣、而欲為人之国者、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僥幸也、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国乎。 其存人之国也、無万分之一、而喪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喪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謂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謂至貴。 C:11:06:天地之友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声之於響。有問而応之、尽其所懐、為天下配。処乎無響、行乎無方。挈汝適復之撓撓、以游無端。出入無旁、与日無始。頌論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無己、悪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 賤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匿而不可不為者、事也。粗而不可不陳者、法也。遠而不可不居者、義也。親而不可不広者、仁也。節而不可不積者、礼也。中而不可不高者、徳也。一而不可不易者、道也。神而不可不為者、天也。 故聖人、観於天而不助、成於徳而不累、出於道而不謀、会於仁而不恃、薄於義而不積、応於礼而不諱、接於事而不辞、斉於法而不乱、恃於民而不軽、因於物而不去。物者莫足為也、而不可不為。 不明於天者、不純於徳。不通於道者、無自而可。不明於道者、悲夫。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 ------------------------------------------------------------------------------- B:12:外篇 天地第十二 ------------------------------------------------------------------------------- C:12:01:道兼於天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万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衆、其主君也。君原於徳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徳而已矣。 以道観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観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観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観、而万物之応備。故通於天者、道也。順於地者、徳也。行於万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芸者、技也。技兼於事、事兼於義、義兼於徳、徳兼於道、道兼於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万物化、淵静而百姓定。」記曰「通於一、而万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C:12:02:君子不可以不刳心 夫子曰「夫道覆載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徳。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寛。有万不同之謂富。故執徳之謂紀、徳成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万物逝也。若然者、蔵金於山、蔵珠於淵。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楽寿、不哀夭。不栄通、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処顕。顕則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C:12:03:王徳之人 夫子曰「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鳴。万物孰能定之。」 夫王徳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故其徳広、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徳不明。存形窮生、立徳明道、非王徳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万物従之乎。此之謂王徳之人。視乎冥冥、聴乎無声。冥冥之中、独見暁焉。無声之中、独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C:12:04:黄帝遺玄珠 黄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帰、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罔象、罔象得之。黄帝曰「異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 C:12:05:堯問許由齧缺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許由曰「齧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之。」 許由曰「殆哉圾乎天下。齧缺之為人也、聡明睿知、給数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与之配天乎。彼且乗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方且四顧而物応、方且応衆宜、方且与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為衆父、而不可以為衆父父。治乱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C:12:06:華封人 堯観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寿。」堯曰「辞。」「使聖人富。」堯曰「辞。」「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辞。」 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寿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徳也、故辞。」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聖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夫聖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天下有道、則与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徳就閑。千歳厭世、去而上仙、乗彼白雲、至於帝郷。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堯随之曰「請問。」封人曰「退已。」 C:12:07:伯成子高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 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勧、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徳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 俋俋乎耕而不顧。 C:12:08:玄徳 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徳。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体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反徳、徳至同於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鳴、喙鳴合、与天地為合。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徳、同乎大順。 C:12:09:忘己之人 夫子問於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弁者有言曰『離堅白、若縣寓』。若是則可謂聖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労形怵心者也。執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無心無耳者衆、有形者与無形無状而皆存者尽無。其動、止也。其死、生也。其廃、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C:12:10:季徹 将閭葂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辞不獲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属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 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徳、猶螳螂之怒臂以当車軼、則必不勝任矣。且若是、則其自為処危、其観台多物、将往投跡者衆。」 将閭葂覤覤然驚、曰「葂也汒若於夫子之所言矣。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 季徹曰「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教易俗、挙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独志、若性之自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欲同乎徳、而心居矣。」 C:12:11:為圃者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晋。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将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軽。挈水若抽、数如泆湯。其名為槹。」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子貢瞞然慚、俯而不対。 有間、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擬聖、於于以蓋衆、独弦哀歌以売名声於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気、堕汝形骸、而庶幾乎。而身之不能治、何暇治天下乎。子往矣、無乏吾事。」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夫子何故見之変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執道者徳全、徳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備哉。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天下之非誉、無益損焉、是謂全徳之人哉。我之謂風波之民。」 反於魯、以告孔子。孔子曰「彼仮修渾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無為復樸、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者、汝将固驚邪。且渾沌氏之術、予与汝何足以識之哉。」 C:12:12:諄芒 諄芒将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浜。 苑風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曰「奚為焉。」曰「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満、酌焉而不竭、吾将游焉。」 苑風曰「夫子無意於橫目之民乎。願聞聖治。」諄芒曰「聖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挙而不失其能、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頤指、四方之民莫不倶至、此之謂聖治。」 「願聞徳人。」曰「徳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蔵是非善悪。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謂悦、共給之之為安。怊乎若嬰児之失其母也、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財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従、此謂徳人之容。」 「願聞神人。」曰「上神乗光、与形滅亡。此謂照曠。致命尽情、天地楽而万事銷亡。万物復情、此之謂混冥。」 C:12:13:赤張満稽 門無鬼与赤張満稽観於武王之師。 赤張満稽曰「不及有虞氏乎。故離此患也。」 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其乱而後治之与。」 赤張満稽曰「天下均治之為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為。有虞氏之薬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医。孝子操薬以修慈父、其色燋然、聖人羞之。至徳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実而不知以為忠、当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伝。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之、則不謂之諂諛之人也。然則俗故厳於親而尊於君邪。 謂己諂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怫然作色。而終身諂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辞聚衆也、是終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設采色、動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謂道諛。与夫人之為徒通是非、而不自謂衆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霊。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労而不至、惑者勝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大声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華、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衆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釈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破為犠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溝中。比犠尊於溝中之断、則美悪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桀跖与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聡。三曰五臭薫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舎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而楊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非吾所謂得也。夫得者困、可以為得乎。則鳩鸮之在於籠也、亦可以為得矣。且夫趣舎声色、以柴其内。皮弁、鷸冠、搢笏修紳、以約其外。内支楹於柴柵、外重纆繳。睆睆然在漻圾之中、而自以為得。則是罪人交臂歴指、而虎豹在於嚢檻、亦可以為得矣。」 ------------------------------------------------------------------------------- B:13:外篇 天道第十三 ------------------------------------------------------------------------------- C:13:01:聖人之静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万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帰。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内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徳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静者矣。聖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静也。水静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静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鑒也、万物之鏡也。 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徳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虚、虚則実、実者倫矣。虚則静、静則動、動則得矣。静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無為則兪兪、兪兪者、憂患不能処、年寿長矣。 夫虚静恬淡、寂漠無為者、万物之本也。明乎此以南郷、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処上、帝王天子之徳也。以此処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閑游、則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顕、而天下一也。静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於天地之徳者、此之謂大本大宗、与天地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謂之人楽、与天和者、謂之天楽。荘子曰「吾師乎、吾師乎。齏万物而不為戻。沢及万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寿。覆載天地、刻雕衆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楽。」 故曰「知天楽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陰同徳、動而与陽同波。」故知天楽者、無天怨、無人非、無物累、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服物。」言以虚静推於天地、通於万物、此之謂天楽。天楽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C:13:02:貴夫無為也 夫帝王之徳、以天地為宗、以道徳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与上同徳。下与上同徳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弁雖雕万物、不自説也。能雖窮海内、不自為也。天不産而万物化、地不長而万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徳配天地。」此乗天地馳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C:13:03:大道之序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徳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楽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従之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従、父先而子従、兄先而弟従、長先而少従、男先而女従、夫先而婦従。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殺、変化之流也。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郷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徳次之。道徳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処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帰其天、此之謂大平、治之至也。 故書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変而形名可挙也、九変而賞罰可言也。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説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弁士、一曲之人也。礼法数度、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C:13:04: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不廃窮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則美也。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徳而土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昼夜之有経、雲行而雨施矣。」堯曰「然則膠膠擾擾乎。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為哉。天地而已矣。 C:13:05:孔子見老子 孔子西蔵書於周室。 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徴蔵史有老聃者。免而帰居。夫子欲蔵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繙十二経以説。老聃中其説曰「太謾、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将奚為矣。」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老聃曰「意。幾乎後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獣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徳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掲仁義、若撃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乱人之性也。」 C:13:06:士成綺見老子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辞遠道而来願見、百舎重趼而不敢息。今観夫子、非聖人也。鼠壌有余蔬、而棄妹、不仁也。生熟不尽於前、而積斂無崖。」老子漠然不応。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郤矣、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為脱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苟有其実、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綺雁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容崖然、而目沖然、而顙頯然、而口闞然、而状義然、似系馬而止也。動而持、発也機、察而審、知巧而睹於泰、凡以為不信。辺竟有人焉、其名為窃。」 C:13:07:至人之心 夫子曰「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万物備。広広乎其無所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徳仁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為累。天下奮柄、而不与之偕。審乎無仮而不与利遷。極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万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徳、退仁義、賓礼楽、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伝也、而世因貴言伝書。世雖貴之哉、猶不足貴也、為其貴非其貴也。故視而可見者、形与色也。聴而可聞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C:13:08:古人之糟粕 桓公読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釈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読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読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読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説則可、無説則死。」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観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応於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喩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与其不可伝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読者、古人之糟粕夫。」 ------------------------------------------------------------------------------- B:14:外篇 天運第十四 ------------------------------------------------------------------------------- C:14:01:上皇 天其運乎。地其処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意者其運転而不能自止邪。雲者為雨乎。雨者為雲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楽而勧是。風起北方、一東一西、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払是。 敢問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徳備、監臨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C:14:02:至仁無親 商太宰蕩問仁於荘子。荘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荘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 曰「請問至仁。」荘子曰「至仁無親。」 太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 荘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則去之遠也。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徳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沢施於万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徳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貴国爵并焉、至富国財并焉。至願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C:14:03:咸池之楽 北門成問於黄帝曰「帝張咸池之楽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惑。蕩蕩黙黙、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徴之以天、行之以礼義、建之以大清。四時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経。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声。蟄虫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汝故懼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長、能柔能剛。変化斉一、不主故常。在穀満穀、在坑満坑。塗却守神、以物為量。其声揮綽、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吾止之於有窮、流之於無止。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儻然立於四虚之道、倚於槁梧而吟。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無怠之声、調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楽而無形。布揮而不曳、幽昏而無声。動於無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実、或謂之栄。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於聖人。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 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楽。無言而心説。故有焱氏為之頌曰『聴之不聞其声、視之不見其形、充満天地、苞裹六極。』汝欲聴之而無接焉、故惑也。楽也者、始於懼、懼、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与之倶也。」 C:14:04:師金 孔子西游於衛。顔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顔淵曰「何也。」 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繍、尸祝斉戒以将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復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繍、游居寝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数眯焉。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聚弟子游居寝臥其下。故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商周。是非其夢邪。囲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鄰。是非其眯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没世不行尋常。古今非水陸与。周魯非舟車与。今蘄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労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伝、応物而不窮者也。且子独不見夫桔槹者乎。引之則俯、舎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礼義法度者、応時而変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挽裂、尽去而後慊。観古今之異、猶猨狙之異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之而美之、帰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C:14:05:孔子見老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悪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悪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則人莫不献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則人莫不与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隠。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処。覯而多責。古之至人、仮道於仁、托宿於義、以遊逍遥之虚、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逍遥、無為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遊。以富為是者、不能譲禄。以顕為是者、不能譲名。親権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則栗、舎之則悲、而一無所鑒、以窺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変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憒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朴、吾子亦放風而動、総徳而立矣、又奚杰然掲仁義、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黒。黒白之朴、不足以為弁。名誉之観、不足以為広。泉涸、魚相与処於陸、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孔子見老聃帰、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将何帰哉。」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乗乎雲気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 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声而淵黙、発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観乎。」遂以孔子声見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応、微曰「予年運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為非聖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対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進。余語女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変、人有心而兵有順、殺盗非殺人、自為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何言哉。 余語女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時之施。其知憯於蠣蠇之尾。鮮規之獣、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 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C:14:06:孔子不出三月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礼、楽、易、春秋六経、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説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経、先王之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化。虫、雄鳴於上風、雌応於下風而化。類自為雌雄而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変、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為人。不与化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 B:15:外篇 刻意第十五 ------------------------------------------------------------------------------- C:15:01:恬淡寂寞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倹推譲、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遊居学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藪沢、処閑曠、釣魚閑処、為無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経鳥申、為寿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間、不道引而寿、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衆美従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徳也。 故曰「夫恬惔寂寞、虚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徳之質也。」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気不能襲、其徳全而神不虧。」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陰同徳、動而与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応、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予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夢、其覚無憂。其神純粋、其魂不罷。虚無恬惔、乃合天徳。 故曰「悲楽者徳之邪。喜怒者徳之過。好悪者徳之失。」故心不憂楽、徳之至也。一而不変、静之至也。無所於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無所於逆、粋之至也。 故曰「形労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労、労則竭。」水之性、不雑則清、莫動則平。郁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徳之象也。故曰「純粋而不雑、静一而不変、惔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剣者、柙而蔵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万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故素也者、謂其無所与雑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体純素、謂之真人。 ------------------------------------------------------------------------------- B:16:外篇 繕性第十六 ------------------------------------------------------------------------------- C:16:01:至一 繕性於俗、学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与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夫徳、和也。道、理也。徳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而行実、信也。体乎情而制文、礼也。順乎容而飾節、楽也。礼楽遍行、則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徳、徳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当是時也、陰陽和静、鬼神不擾、四時得節、万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当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徳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徳又下衰、及神農黄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徳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険徳以行、然後去性而従於心。心与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乱、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由是観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与道交相喪也。道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徳隠矣。隠故不自隠。古之所謂隠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蔵其知而不発也。時命大謬也。当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当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弁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徳、危然処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徳固不小識。小識傷徳、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楽全、謂之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楽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楽彼与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楽。由是観之、雖楽、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 B:17:外篇 秋水第十七 ------------------------------------------------------------------------------- C:17:01:1:河伯・北海若(大小)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両涘渚崖之間、不弁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尽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軽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語於氷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観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将可与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帰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虚。春秋不変、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数。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気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沢乎。計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号物之数謂之万、人処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処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体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労、尽此矣。伯夷辞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観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証曏今故、故遥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説、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観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囲』。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尽、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囲者、数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争、不多辞譲。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汚。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従衆、不賤佞諂。世之爵禄不足以為勧、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徳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C:17:01:2:河伯・北海若(貴賤)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悪至而倪貴賤。悪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観之、物無貴賤。以物観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観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観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豪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数覩矣。 以功観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万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万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観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万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覩矣。 昔者堯舜譲而帝、之噲譲而絶。湯武争而王、白公争而滅。由此観之、争譲之礼、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 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鴟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舎、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継。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簒夫。当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徒。黙黙乎河伯。女悪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辞受趣舎、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観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与道参差。厳乎若国之有君、其無私徳。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兼懐万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万物一斉、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満、不位乎其形。年不可挙、時不可止。消息盈虚、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変、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将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権。明於権者不以物害己。至徳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獣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徳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徳、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曰「何謂天。何謂人。」 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C:17:02:為大勝者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雑而下者不可勝数也。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謂蛇曰「吾以衆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何也。」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無有、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於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蹴我亦勝我。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衆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C:17:03:孔子游於匡 孔子游於匡。宋人囲之数匝、而弦歌不惙。 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娯也。」 孔子曰「来。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当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当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猟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由。処矣。吾命有所制矣。」 無幾何、将甲者進辞曰「以為陽虎也、故囲之。今非也、請辞而退。」 C:17:04:陥井之蛙 公孫龍問於魏牟曰「龍少学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衆口之弁。吾自以為至達已。今吾聞荘子之言、汒焉異之。不知論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 公子牟隠機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聞夫陥井之鼃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楽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欠甃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没足滅跗。還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陥井之楽、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来入観乎。』 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挙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楽也。』於是陥井之鼃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猶欲観於荘子之言、是猶使蚊負山、商距馳河也。必不勝任矣。且夫知不知論極妙之言、而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陥井之鼃与。彼且方跐黄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淪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弁。是直用管闚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聞夫寿陵余子之学行於邯鄲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帰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挙而不下、乃逸而走。 C:17:05:神亀 荘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内累矣。」荘子持竿不顧。 曰「吾聞、楚有神亀、死已三千歳矣。王巾笥而蔵之廟堂之上。此亀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荘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於塗中。」 C:17:06:鵷鶵 恵子相梁。荘子往見之。或謂恵子曰「荘子来、欲代子相。」 於是恵子恐、搜於国中三日三夜。 荘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発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実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C:17:07:魚之楽 荘子与恵子游於濠梁之上。 荘子曰「鯈魚出游従容、是魚之楽也。」恵子曰「子非魚、知魚之楽。」荘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楽。」恵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楽全矣。」荘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楽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B:18:外篇 至楽第十八 ------------------------------------------------------------------------------- C:18:01:天下有至楽無有 天下有至楽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今奚為奚拠。奚避奚処。奚就奚去。奚楽奚悪。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寿善也。所楽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貧賤夭悪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積財而不得尽用。其為形也亦外矣。夫貴者、夜以継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憂倶生。寿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誠善邪、誠不善邪。若以為善矣、不足活身。以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諫不聴、蹲循勿争。」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不争名亦不成。誠有善、無有哉。 今俗之所為与其所楽、吾又未知楽之果楽邪、果不楽邪。吾観夫俗之所楽、挙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楽者、吾未之楽也、亦未之不楽也。果有楽無有哉。吾以無為誠楽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楽無楽、至誉無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楽活身、唯無為幾存。請嘗試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両無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従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万物職職、皆従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 C:18:02:荘子妻死 荘子妻死、恵子弔之。荘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恵子曰「与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荘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気。雑乎芒芴之間、変而有気、気変而有形、形変而有生、今又変而之死、是相与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寝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之。」 C:18:03:支離叔与滑介叔 支離叔与滑介叔観於冥伯之丘、崑崙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悪之。支離叔曰「子悪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悪。生者、仮借也。仮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且吾与子観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悪焉。」 C:18:04:空髑髏 荘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撃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将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於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 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弁士。諸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説乎。」荘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従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楽、不能過也。」荘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楽、而復為人間之労乎。」 C:18:05:條達而福持 顔淵東之斉。孔子有憂色。 子貢下席而問曰「小子敢問、回東之斉、夫子有憂色何邪。」 孔子曰「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懐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夫若是者、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吾恐回与斉侯言堯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彼将内求於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 且女独不聞邪。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楽、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栖之深林、遊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鰌鰷、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処。 彼唯人言之悪聞、奚以夫譊為乎。咸池九韶之楽、張之洞庭之野、鳥聞之而飛、獣聞之而走、魚聞之而下入、人卒聞之、相与還而観之。魚処水而生、人処水而死、彼必相与異、其好悪故異也。故先聖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於実、義設於適、是之謂條達而福持。」 C:18:06:百歳髑髏 列子行食於道従。見百歳髑髏、攓蓬而指之曰「唯予与汝知而未嘗死、未嘗生也。若果養乎。予果歓乎。種有幾。得水則為継、得水土之際則為鼃蠙之衣、生於陵屯則為陵舄、得鬱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為虫、生於竈下、其状若脱。其名為鴝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為斯弥、斯弥為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筍、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万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 B:19:外篇 達生第十九 ------------------------------------------------------------------------------- C:19:01:達生之情者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夫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棄世則無累、無累則正平、正平則与彼更生、更生則幾矣。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労、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与天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則成体、散則成始。形精不虧、是謂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C:19:02:列子問関尹 子列子問関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於此。」 関尹曰「是純気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語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形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処乎不淫之度、而蔵乎無端之紀、游乎万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気、合其徳、以通乎万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 夫酔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与人同而犯害与人異、其神全也。乗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忤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蔵於天、故莫之能傷也。復讐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戦之乱、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徳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幾乎以其真。」 C:19:03:痀僂丈人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処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C:19:04:津人・没人 顔淵問仲尼曰「吾嘗済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却也。覆却万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舎、悪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C:19:05:養生者 田開之見周威公。 威公曰「吾聞祝腎学生、吾子与祝腎游、亦何聞焉。」田開之曰「開之操抜篲、以侍門庭、亦何聞於夫子。」 威公曰「田子無譲、寡人願聞之。」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威公曰「何謂也。」田開之曰「魯有単豹者。巌居而穀飲、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児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熱之病以死。豹養其内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仲尼曰『無入而蔵、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此三者得、其名必極』。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C:19:06:祝宗人臨牢筴 祝宗人玄端以臨牢筴、説彘曰「汝奚悪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斉、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則汝為之乎。」 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策之中。」自為謀、則苟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為之。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異彘者何也。 C:19:07:桓公見鬼 桓公田於沢、管仲御。見鬼焉。 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対曰「臣無所見。」 公反、誒詒為病、数日不出。斉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則自傷、鬼悪能傷公。夫忿滀之気、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則為病。」 桓公曰「然則有鬼乎。」曰「有。沈有履。竈有髻。戸内之煩壌、雷霆処之。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処之。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沢有委蛇。」 公曰「請問、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悪聞雷車之声、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 於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C:19:08:闘鶏 紀渻子為王養闘鶏。 十日而問「鶏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気。」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応嚮景。」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気。」 十日又問曰「幾矣。鶏雖有鳴者、已無変矣。望之若木鶏矣。其徳全矣。異鶏無敢応者、反走矣。」 C:19:09:一丈夫游 孔子観於呂梁、県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数百歩而出。被髪行歌而游於塘下。 孔子従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与斉倶入、与汨倶出、従水之道而無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C:19:10:梓慶 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 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 対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将為鐻、未嘗敢以耗気也、必斉以静心。斉三日、而不敢懐慶賞爵祿。斉五日、不敢懐非誉巧拙。斉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専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観天性。形躯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C:19:11:東野稷 東野稷以御見荘公。進退中縄、左右旋中規。荘公以為、造父弗過也。 使之鉤百而少反。顔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将敗。」公密而不応。少焉、果敗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C:19:12:忘適之適 工倕旋而蓋規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霊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適也。忘要、帯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不内変、不外従、事会之適也。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 C:19:13:孫休 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郷、不見謂不修、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歳、事君不遇世、賓於郷里、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悪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独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 忘其肝胆、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遥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知以矜愚、修身以明汚、昭昭乎若掲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嘆。弟子問曰「先生何為嘆乎。」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徳、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 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之所言非邪、先生之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説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楽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飲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以深林、浮之以江湖、食之委蛇。則平陸而已矣。今休款啓寡聞之民也。吾告之以至人之徳。譬之載鼷以車馬、楽鴳以鐘鼓也。彼又悪能無驚乎哉。」 ------------------------------------------------------------------------------- B:20:外篇 山木第二十 ------------------------------------------------------------------------------- C:20:01:材与不材之間 荘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荘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荘子出於山、舎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享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荘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処。」 荘子笑曰「周将処乎材与不材之間。材与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乗道徳而浮游則不然。無誉無訾、一龍一蛇、与時倶化、而無肯専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黄帝之法則也。若夫万物之情、人倫之伝、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徳之郷乎。」 C:20:02:魯侯有憂色 市南宜僚見魯侯、魯侯有憂色。 市南子曰「君有憂色、何也。」魯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業。吾敬鬼尊賢、親而行之、無須臾離居。然不免於患、吾是以憂。」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術浅矣。夫豊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巌穴、静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渇隠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今魯国独非君之皮邪。吾願君刳形去皮、灑心去欲、而游於無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為[建徳之国]。其民愚而樸、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蔵、与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楽、其死可葬。吾願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輔而行。」 君曰「彼其道遠而険、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市南子曰「君無形倨、無留居、以為君車。」 君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与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 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君其渉江而浮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故有人者、累、見有於人者、憂。故堯、非有人、非見有於人也。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独与道游於大莫之国。方舟而流於河、有虚船来触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悪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実。人能虚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C:20:03:北宮奢 北宮奢為衛霊公賦斂以為鐘、為壇乎郭門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県。 王子慶忌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之設。」奢曰「一之間、無敢設也。奢聞之、『既雕既琢、復帰於樸』。侗乎其無識、儻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来者勿禁、往者勿止。従其強梁、随其曲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大塗者乎。」 C:20:04:孔子囲於陳 孔子囲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往弔之、曰「子幾死乎。」曰「然。」 「子悪死乎。」曰「然。」 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汚、昭昭乎如掲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堕、名成者虧』。孰能去功与名而還与衆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処。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於大沢。衣裘褐、食杼栗。入獣不乱群、入鳥不乱行。鳥獣不悪、而況人乎。 C:20:05:君子之交淡如水 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於魯、伐樹於宋、削跡於衛、窮於商周、囲於陳蔡之間。吾犯此数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 子桑雽曰「子独不聞殷人之亡与。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属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与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絶。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孔子曰「敬聞命矣。」 徐行翔佯而帰、絶学捐書、弟子無挹於前、其愛益加進。 異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乃命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縁、情莫若率。縁則不離、率則不労。不離不労、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C:20:06:貧也非憊也 荘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 荘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徳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独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柟梓予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処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処昏上乱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徴也夫。」 C:20:07:孔子窮於陳蔡之間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拠槁木、右撃槁枝、而歌焱氏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数、有其声而無其宮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於人之心。 顔回端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広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無受人益難。無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仲尼曰「飢渇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何謂無受人益難。」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并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盗、賢人不為窃。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於鷾鴯、目之所不宜処、不給視、雖落其実、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 「何謂無始而非卒。」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何謂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体逝而終矣。」 C:20:08:二類相召 荘周遊於雕陵之埜。覩一異鵲自南方来者。翼広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荘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 蹇裳躩歩、執弾而留之。覩一蝉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従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荘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弾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荘周反入、三月不庭。藺且従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 荘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観於濁水而迷於清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従其令』。今吾遊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遊於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戮。吾是以不庭也。」 C:20:09:陽子之宋 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悪、悪者貴而美者賤。 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対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悪者自悪、吾不知其悪也。」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 B:21:外篇 田子方第二十一 ------------------------------------------------------------------------------- C:21:01:全徳之君子 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数称谿工。 文侯曰「谿工、子之師邪。」子方曰「非也、無択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無択称之。」 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子方曰「有。」 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順子。」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称之。」子方曰「其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縁而葆真、清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無択何足以称之。」 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曰「遠矣、全徳之君子。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為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夫魏、真為我累耳。」 C:21:02:温伯雪子 温伯雪子適斉、舎於魯。魯人有請見之者。 温伯雪子曰「不可。吾聞中国之君子、明乎礼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 至於斉、反舎於魯。是人也又請見。温伯雪子曰「往也蘄見我、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出而見客、入而嘆。明日見客、又入而嘆。 其僕曰「毎見之客也、必入而嘆何耶。」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義、而陋於知人心』。昔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従容一若龍一若虎。其諫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是以嘆也。」 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温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撃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C:21:03:夫子歩亦歩 顔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歩亦歩、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絶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夫子曰「回、何謂邪。」 曰「夫子歩、亦歩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弁、亦弁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絶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悪。可不察与。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薫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終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C:21:04:至美至楽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髪而乾。慹然似非人。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独也。」老聃曰「吾遊心於物之初。」 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為汝議乎其将。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発乎地。両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満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帰、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孔子曰「請問遊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楽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楽、謂之至人。」 孔子曰「願聞其方。」曰「草食之獣、不疾易藪。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変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楽不入於胸次。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体将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将為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乎。棄隸者若棄泥塗、知身貴於隸也。貴在於我、而不失於変。且万化而未始有極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徳配天地、而猶仮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於汋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徳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孔子出、以告顔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鶏与。微夫子之発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C:21:05:魯儒士 荘子見魯哀公。 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荘子曰「魯少儒。」 哀公曰「挙魯国而儒服、何謂少乎。」荘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時、履方履者知地形、綬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何不号於国中、曰『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於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魯国無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国事。千転万変而不窮。荘子曰「以魯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 C:21:06:百里奚 百里奚爵禄不入於心。故飯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与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於心。故足以動人。 C:21:07:真画者 宋元君将画図、衆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舎。公使人視之、則解衣、槃礴臝。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C:21:08:臧丈人 文王観於臧。見一丈人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 文王欲挙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釈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 於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黒色而髯乗駁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於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則卜之。」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無更、偏令無出。 三年、文王観於国、則列士壊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徳、斔斛不敢入於四境。列土壌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徳、則同務也。斔斛不敢入於四境、則諸侯無二心也。 文王於是焉以為太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応、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 顔淵問於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又何以夢為乎。」仲尼曰「黙、汝無言。夫文王尽之也、而又何論刺焉。彼直以循斯須也。」 C:21:09:不射之射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措杯水其肘上、発之。適矢、復沓。方矢、復寓。当是時、猶象人也。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嘗与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 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進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潜黄泉、揮斥八極、神気不変。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爾於中也殆矣夫。」 C:21:10:黄帝不得友 肩吾問於孫叔敖曰「子三為令尹而不栄華。三去之而無憂色。吾始也疑子、今観子之鼻間栩栩然。子之用心独奈何。」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為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方将躊躇、方将四顧、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 仲尼聞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説、美人不得濫、盗人不得劫、伏戯、黄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無変乎己、況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経乎大山而無介、入乎淵泉而不濡、処卑細而不憊、充満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C:21:11:凡君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観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 B:22:外篇 知北遊第二十二 ------------------------------------------------------------------------------- C:22:01:無為謂・狂屈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隠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処何服則安道。何従何道則得道。」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黄帝而問焉。黄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処無服始安道、無従無道始得道。」知問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与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徳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礼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徳、失徳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礼。礼者、道之華而乱之首也』。故曰『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今已為物也、欲復帰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気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悪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気耳。聖人故貴一』。」 知謂黄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応我。非不我応、不知応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聞之、以黄帝為知言。 C:22:02:本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万物有成理而不説。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万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観於天地之謂也。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為巨、未離其内。秋豪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観於天矣。 C:22:03:齧缺・被衣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将至。摂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舎。徳将為汝容、道将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言未卒、齧缺睡寝。被衣大説、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実知、不以故自持。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与謀。彼何人哉。」 C:22:04:汝身非汝有 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処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気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C:22:05:至道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閑。敢問至道。」老聃曰「汝斉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撃而知。 夫道窅然難言哉。将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其来無跡、其往無方、無門無崖、四達之皇皇也。邀於此者、四肢強、思慮恂達、耳目聡明。其用心不労、其応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広、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弁之不必慧、聖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魏魏乎其若山、終則復始也、万物皆将資焉而不匱。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非陰非陽、処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将反於宗。自本視之、生者喑醷物也。雖有寿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説也、奚足以為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歯。聖人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応之、徳也。偶而応之、道也。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堕其天帙、紛乎宛乎、魂魄将往、乃身従之、乃大帰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務也、此衆人之所同論也。彼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値、弁不若黙。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C:22:06:道悪乎在 東郭子問於荘子曰「所謂道悪乎在。」荘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荘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応。 荘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毎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実、其指一也。嘗相与游乎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無所終窮矣。嘗相与無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調而間乎。寥已吾志。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与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虚衰殺。彼為盈虚、非盈虚。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C:22:07:老龍死矣 妸荷甘与神農同学於老龍吉。 神農隠幾闔戸昼瞑。妸荷甘日中夸戸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擁杖而起、曝然放杖而笑、曰「天知予僻陋慢誕、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発予之狂言而死矣夫。」 弇堈弔聞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今於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処一焉、而猶知蔵其狂言而死、又況夫体道者乎。視之無形、聴之無声、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諭道而非道也。」 於是泰清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又問乎無為。無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無為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与無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於是泰清中而嘆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問。」 無始曰「有問道而応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知道。道無問、問無応。無問問之、是問窮也。無応応之、是無内也。以無内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観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游乎太虚。」 C:22:08:光曜問乎無有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状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聴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為無有矣、何従至此哉。」 C:22:09:捶鉤者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 大馬曰「子巧与。有道与。」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仮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C:22:10:皆有所一体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冉求失問而退。 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冉求未対。仲尼曰「已矣、未応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 C:22:11:不傷物者 顔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将、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不外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韋氏之囿、黄帝之囿、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擠也、而況今之人乎。 聖人処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物、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皐壌与、使我欣欣然而楽与、楽未畢也、哀又継之。哀楽之楽、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為去為。斉知之所知、則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