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戦国策』 劉向編 V:06:巻第六 B:06:秦四 10章(086-095) C:06:086:秦取楚漢中 秦取楚漢中、再戦於藍田、大敗楚軍。 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楚王引帰。 後三国謀攻楚、恐秦之救也。 或説薛公曰「可発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応而公攻秦、雖藍田豈難得哉。況於楚之故地』。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則楚之応之也、必勧。是楚与三国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告)急。秦愈不敢出。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 遂発重使之楚、楚之応之果勧。 於是三国併力攻楚。楚果告急於秦、秦遂不敢出兵。大有功。 C:06:087:薛公入魏而出斉女 薛公入魏而出斉女。 韓春謂秦王曰「何不取為妻。以斉秦劫魏、則上党秦之有也。斉秦合而立負芻、負芻立、其母在秦、則魏秦之県也已。珉欲以斉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請為王因珉与佐也。魏懼而復之、負芻必以魏歿世事秦。斉女入魏而怨薛公、終以斉奉事王矣。」 C:06:088:三国攻秦入函谷 三国攻秦、入函谷。 秦王謂樓緩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対曰「割河東、大費也。免於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聞焉。」 王召公子池而問焉。 対曰「講亦悔、不講亦悔。」 王曰「何也。」 対曰「王割河東而講、三国雖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従之』。此講之悔也。王不講、三国入函穀、咸陽必危、王又曰『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此又不講之悔也。。寡人決講矣。」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三国。三国之兵乃退。 C:06:089:秦昭王謂左右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与始強。」 対曰「弗如也。」 王曰「今之如耳魏斉、孰与孟嘗、芒卯之賢。」 対曰「弗如也。」 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若耳、魏斉帥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 左右皆曰「甚然。」 中期推琴対曰「王之料天下過矣。昔者六晋之時、智氏最強、滅破范中行、又帥韓魏以囲趙襄子於晋陽、決晋水、以灌晋陽。城不沈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乗。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肘足接於車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為天下笑。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在晋陽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願王之勿易也。」 C:06:090:楚魏戦於陘山 楚魏戦於陘山。 魏許秦以上洛、以絶秦於楚。 魏戦勝、楚敗於南陽。 秦責賂於魏、魏不与。 管浅謂秦王曰「王何不謂楚王曰『魏許寡人以地、今戦勝、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是王以魏地徳寡人、秦之楚者多資矣。魏弱、若不出地、則王攻其南、寡人絶其西、魏必危』。」 秦王曰「善。」 以是告楚。 楚王揚言与秦遇。 魏王聞之恐、効上洛於秦。 C:06:091:楚使者景鯉在秦 楚使者景鯉在秦。従秦王与魏王遇於境。 楚怒。秦令周最為楚王曰「魏請無与楚遇而合於秦、是以鯉与之遇也。敝邑之於与遇善之、故斉不合也。」 楚王因不罪景鯉、而徳周秦。 C:06:092:楚王使景鯉如秦 楚王使景鯉如秦。 客謂秦王曰「景鯉、楚王使景所甚愛。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聴、則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聴、則殺景鯉、更不与不如景鯉者市。是便計也。」 秦王乃留景鯉。 景鯉使人説秦王曰「臣見王之権軽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之来使也、聞斉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無楚也、斉魏有何重於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結交諸侯以図、則社稷必危、不如出臣。」 秦王乃出之。 C:06:093:秦王欲見頓弱 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参拝、王能使臣無拝、即可矣。不即不見也。」 秦王許之。於是頓子曰「天下有有其実而無其名者、有無其実而有其名者、有無其名又無其実者。王知之乎。」 王曰「弗知。」 頓子曰「有其実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之勢、而有積粟之実、此有其実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実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而耨、無積粟之実、此無其実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実者、王乃是也。已立為万乗、無孝之名。以千里養、無孝之実。」 秦王悖然而怒。 頓弱曰「山東戦国有六。威不掩於山東、而掩於母。臣窃為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山東之建国可兼与。」 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万金而游、聴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従。韓魏従、而天下可図也。」 秦王曰「寡人之国貧。恐不能給也。」 頓子曰「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従即横也。横成則秦帝。従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有万金、弗得私也。」 秦王曰「善。」 乃資万金、使東游韓魏、入其将相。 北游於燕趙、而殺李牧。 斉王入朝、四国畢従。頓子之説也。 C:06:094:頃襄王二十年 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抜楚西陵。 或抜鄢郢、夷陵、焼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於陳城。 楚遂削弱、為秦所軽。於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聞。襄王以為弁。故使於秦。 説昭王曰「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両虎相闘而駑犬受其敝。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説。臣聞之。説秦王曰『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従生民以来、万乗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荘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於斉、以絶従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成橋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 王又挙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門、挙河内、抜燕酸棗、虚桃人。楚燕之兵、雲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衆二年、然後復之、又取蒲衍首垣、以臨仁平兵、小黄済陽嬰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斉秦之要、絶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憚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誡、使無復後患、三王不足四、五覇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衆、恃甲兵之強、壹毀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後患。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楡次之禍也。呉見伐斉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也。此二国者、非無大功也。没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呉之信越也、従而伐斉、既勝斉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於三江之浦。智氏信韓魏従而伐趙、攻晋燁之城、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瑶於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大王慮而不取也。詩云『大武遠宅不渉』。従此観之、楚国援也。鄰国敵也。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呉信越也。 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臣恐韓魏之卑辞慮患、而実欺大国也。王既無重世之徳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矣。本国残、社稷壊、宗廟毀。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沢、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虜相随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満海内矣。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則悪出兵。王将藉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王若不藉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随陽右壌。随陽右壌、此皆広川大水、山林渓谷不食之地。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無得地之実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応悉起応王。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銍胡陵碭蕭相、故宋必尽。斉人南面、泗北必挙。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於)以肥韓、魏於中国而勁斉、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矣。而斉南以泗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国、莫強於斉。斉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帝若未能、於以禁王之為帝有余。夫以王壌土之博、人徒之衆、兵革之強、一挙衆、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帰帝重於斉、是王失計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授首。王襟以山東之険、帯以河曲之利、韓必為関中之侯。若是、王以十万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以関内侯矣。王一善楚、而関内二万乗之主注地於斉、斉之右壌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任両海、要絶天下也。是燕趙無斉楚、斉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持斉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C:06:095:或為六国説秦王 或為六国説秦王曰「土広不足以為安、人衆不足以為強。若土広者安、人衆者強、則桀紂之後将存。昔者、趙氏亦嘗強矣。曰趙強何若。挙左案斉、挙右案魏、厭案万乗之国二、困千乗之宋也、筑剛平、衛無東野、芻牧薪采、莫敢闚東門。当是時、衛危於累卵。天下之士相従謀曰『吾将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於是天下有称伐邯鄲者。莫不令朝行。 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沢之遇、乗夏車、称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従。斉太公聞之、挙兵伐魏。壌地両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釈梁。郢威王聞之、寝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与申縛遇於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縳。趙人聞之、至枝桑、燕人聞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際絶。斉戦則不勝、謀則不得、使陳毛釈剣撮委、南聴罪、西説趙、北説燕、内喩其百姓、而天下乃釈斉。於是天下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以同言郢威王於側牖之間。臣豈以郢威王為政衰謀乱以至於此哉。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故天下楽伐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