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戦国策』 劉向編 V:18:巻第十八 B:18:趙一 17章(213-229) C:18:213:知伯従韓魏兵以攻趙 知伯従韓、魏兵以攻趙、囲晋陽而水之、城下不沈者三板。 郄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何以知之。」 郄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従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喜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 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郄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抜矣。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於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也。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於攻趙也。今君聴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為君惜之。」 趨而出。 郄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 知伯曰「子安知之。」 対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郄疵知其言之不聴、請使於斉、知伯遣之。 韓、魏之君果反矣。 謀士之謀豈可軽易為敵知乎。 足見知伯之不可用、与項籍同様的少謀寡断、明智之郄疵与范増作同様的選択、当為意料中事。 知其不可為而偏為之、如子胥之以死抗諫、屈平之自沈効忠、雖足資警示後人、然終究是个悲劇角色。 C:18:214: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滅之。 休数年、使人請地於韓。韓康子欲勿与、段規諫曰「不可。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鷙復、来請地不与、必加兵於韓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請地於他国、他国不聴、必郷之以兵。然則韓可以免於患難、而待事之変。」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於知伯。 知伯説、又使人請地於魏、魏宣子欲勿与。 趙葭諫曰「彼請地於韓、韓与之。請地於魏、魏弗与、則是魏内自強、而外怒知伯也。然則其錯兵於魏必矣。不如与之。」 宣子曰「諾。」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於知伯。 知伯説、又使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与。 知伯因陰結韓、魏、将以伐趙。 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夫知伯之為人、陽親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弗与焉、其移兵寡人必矣。今吾安居而可。」 張孟談曰「夫董安於、簡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陽、而尹鐸循之、其余政教猶存、君其定居晋陽。」 君曰「諾。」 乃使延陵生将車騎先之晋陽、君因従之。 至、行城郭、案府庫、視倉廩、召張孟談曰「吾城郭已完、府庫足用、倉廩実矣、無矢奈何。」 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晋陽也、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苦楚廧之、其高至丈余、君発而用之。」 於是発而試之、其堅則箘簬之勁不能過也。 君曰「足矣。吾銅是若何。」 張孟談葉「臣聞董子之治晋陽也、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請発而用之、則有余銅矣。」 君曰「善。」号令以定、備守以具。 三国之兵乗晋陽城、遂戦。 三月不能抜、因舒軍而囲之、決晋水而灌之。 囲晋陽三年、城中巣居而処、懸釜而炊、財食将尽、士卒病羸。 襄子謂張个談曰「糧食匱、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 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君釈此計、勿復言也。臣請見韓、魏之君。」 襄子曰「諾。」 張孟談於是陰見韓、魏之君曰「臣聞唇亡則歯寒、今知伯帥二国之君伐趙、趙将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為人也、粗中而少親、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 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即与張孟談陰約三軍、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陽。張孟談以報襄子、襄子再拝之。 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轅門之外。 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変。」 君曰「何若。」 対曰「臣遇張孟談於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 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寡人所親之、必不欺也、子釈之勿出於口。」 知過出、見二主、入説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変、必背君、不如今殺之。」 知伯曰「兵著晋陽三年矣、旦暮当抜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必不然、子慎勿復言。」 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 知伯曰「親之奈何。」 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与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万家之県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変、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県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 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聴、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 張孟談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知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撃、必後之矣。」 襄子曰「諾。」 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以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 知伯軍救水而乱、韓魏翼而撃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為天下笑、此貪欲無厭也。 夫不聴知過、亦所以亡也。知氏尽滅、唯輔氏存焉。 C:18:215:張孟談既固趙宗 張孟談既固趙宗、広封疆、発五百、乃称簡之途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両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顕而身尊、権重而衆服、臣願捐功名去権勢以離衆。」 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顕、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権重、信忠在己而衆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 張孟談対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国之道也。臣観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権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図、則臣力不足。」 愴然有決色。襄子去之。 臥三日、使人謂之曰「晋陽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 対曰「死僇。」 張孟談曰「左司馬見使於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 君曰「子従事。」乃許之。張孟談便厚以便名、納地、釈事以去権尊、而耕於負親之丘。故曰、賢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韓、魏、斉、燕負親以謀趙、襄子往見張孟談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趙氏分則多十城、復来、而今諸侯孰謀我、為之奈何。」 張孟談曰「君其負剣而御臣以之国、舎臣於廟、授吏大夫、臣試計之。」 君曰「諾。」 張孟談乃行、其妻之楚、長子之韓、次子之魏、少子之斉。 四国疑而謀敗。 C:18:216:晋畢陽之孫予讓 晋畢陽之孫予讓、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説、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 及三晋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頭以為飲器。 予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乃変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予讓也。 刃其捍、曰「欲為知伯報讎。」 左右欲殺之。 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讎、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釈之。 予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変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呑炭為唖、変其音。 其右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智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予讓乃笑而応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乱君臣之義者無過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従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懐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将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懐二心者。」 居頃之、襄子当出、予讓伏所当過橇下。 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予讓也。」 使人問之、果予讓。於是趙襄子面数予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讎、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為報讎之深也。」 予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衆人遇臣、臣故衆人報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報之。」 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予子。予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舎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舎子。」 使兵環之。 予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寛舎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撃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与予讓。 予讓抜剣三躍、呼天撃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 遂伏剣而死。 死之日、趙国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予讓真可謂愚至極。 以撃衣為報仇、不謂自欺且欺人哉。 C:18:217: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 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 趙侯将不許。 趙利曰「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罷則趙重。魏抜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勧、彼将知趙利之也、必輟。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 C:18:218:秦韓囲梁燕趙救之 秦韓囲梁燕、趙救之。 謂山陽君曰「秦戦而勝三国、秦必過周、韓而有梁。三国而勝秦、三国之力雖不足以攻秦、足以抜鄭。計者不如構三国攻秦。」 C:18:219:腹撃為室而鉅 腹撃為室而鉅、荊敢言之主。 謂腹子曰「何故為室之鉅也。」 腹撃曰「臣羈旅也、爵高而禄軽、宮室小而帑不衆。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撃必不為用』。今撃之鉅宮、将以取信於百姓也。」 主君曰「善。」 C:18:220:蘇秦説李兌 蘇秦説李兌曰「雒陽乗軒里蘇秦、家貧親老、無罷車駑馬、桑輪蓬篋羸縢、負書擔橐、触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舎、造外闕、願見於前、口道天下之事。」 李兌曰「先生以鬼之言見我則可、若以人之事、兌尽知之矣。」 蘇秦対曰「臣固以鬼之言見君、非以人之言也。」 李兌見之。 蘇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旁有大叢。」 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風淋雨、壊沮、乃復帰土。今汝非木之根、則木之枝耳。汝逢疾風淋雨、漂入漳、河、東流至海、泛濫無所止。『臣窃以為土梗勝也。今君殺主父而族之、君之立於天下、危於累卵。君聴臣計則生、不聴臣計則死。」 李兌曰「先生就舎、明日復来見兌也。」蘇秦出。 李兌舎人謂李兌曰「臣窃観君与蘇公談也、其弁過君、其博過君、君能聴蘇公之計乎。」 李兌曰「不能。」 舎人曰「君即不能、願堅塞両耳、無聴其談也。」 明日復見、終日談而去。 舎人出送蘇君、蘇秦謂舎人曰「昨日我談粗而君動、今日精而君不動、何也。」 舎人曰「先生之計大而規高、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請君塞両耳、無聴談者。雖然、先生明日復来、吾請資先生厚用。」 明日来、抵掌而談。 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黒貂之裘、黄金百鎰。 蘇秦得以為用、西入於秦。 C:18:221:趙収天下且以伐斉 趙収天下、且以伐斉。 蘇秦為斉上書説趙王曰「臣聞古之賢君、徳行非施於海内也、教順慈愛、非布於万民也、祭祀時享非当於鬼神也。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穀豊盈、衆人喜之、而賢主悪之。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於秦国、而怨毒積悪、非曾深凌於韓也。臣窃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皆言主前専拠、以秦為愛趙而憎韓。臣窃以事観之、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欲亡韓呑両周之地、故以韓為餌、先出声於天下、欲鄰国聞而観之也。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趙、魏。恐天下之驚覚、故微韓以貳之。恐天下疑己、故出質以為信。声徳於与国、而実伐鄭韓。臣窃観其図之也、意秦之謀計、必出於是。 「且夫説士之計、皆曰韓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罷、而禍及於趙。且勿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尽斉之北地、距沙丘、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距於捍関、至於楡中千五百里。秦尽韓、魏之上党、則地与国都邦属而壌界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百二十里。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党而包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逾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逆、此代馬、胡駒不東、而昆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今従於強秦久伐斉、臣恐其禍出於是矣。昔者、五国之王、嘗合横而謀伐趙、参分趙国壌地、著之盤盂、属之讎柞。五国之兵出有日矣、斉乃西師以禁秦国、使秦廃令素服而聴、反温、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趙、此王之明知也。 夫斉事趙宜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収斉、天下必以王為義。斉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則斉義、王以天下就之、下至斉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臣願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図之也。」 C:18:222:斉攻宋奉陽君不欲 斉攻宋、奉陽君不欲、客請奉陽君曰「君之春秋高矣、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図也。秦人貪、韓、魏危、燕、楚僻、中山之地薄、宋罪重、斉怒深、残伐乱宋、定身封、徳強斉、此百代之一時也。」 C:18:223:秦王謂公子他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歳崤下之事、韓為中軍、以与諸侯攻秦。韓与秦接境壌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転不可約。日者秦、楚戦於藍田、韓出鋭師以佐秦、秦戦不利、因転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従。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 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戦而深取割。」 王曰「善。」 乃起兵、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 韓恐、使陽城君入謝於秦、請効和黨之地以為和。 令韓陽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今王令韓興兵以上党入和於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効之。」靳黈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則有令、而臣太守、雖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請悉発守以応秦、若不能卒、則死之。」 韓陽趨以報王、王曰「吾始已諾於応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 乃使馮亭代靳黈。 馮亭守三十日、陰使人謂趙王曰「韓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願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願拝内之於王、唯王才之。」 趙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願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 趙豹対曰「臣聞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懐吾義、何謂無故乎。」 対曰「秦蚕食韓氏之地、中絶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党也。且夫韓之所以内趙者、欲嫁其禍也。秦被其労、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於上地、令厳政行、不可与戦。王其図之。」 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衆、攻戦逾年歴歳、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 趙豹出。 王召趙勝、趙禹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 二人対曰「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聖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太守有詔、使臣勝謂曰『請以三万戸之都封太守、千戸封県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 馮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処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義一也。主内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売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 辞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党、今発兵已取之矣。」 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党。」 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於長平。 C:18:224:蘇秦為趙王使於秦 蘇秦為趙王使於秦、反、三日不得見。 謂趙王曰「秦乃者過柱山、有両木焉。一蓋呼侶、一蓋哭。問其故、対曰『吾已大飴、年已長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縄墨案規矩刻鏤我。一蓋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鐵鉆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於秦、而三日不見、無有謂臣為鐵鉆者乎。」 C:18:225:甘茂為秦約魏以攻韓宜陽 甘茂為秦約魏以攻韓宜陽、又北之趙、冷向謂強国曰「不如令趙拘甘茂、勿出、以与斉、韓、秦市。斉王欲求救宜陽、必下県狐氏。韓欲有宜陽、必以路渉、端氏賂趙。秦王欲得宜陽、不愛名宝、且拘茂也、且以置公孫赫、樗里疾。」 C:18:226:謂皮相国 謂皮相国曰「以趙之弱而拠之建信君、渉孟之讎然者何也。以従為有功也。斉不従、建信君知従之無功。建信者安能以無功悪秦哉。不能以無功悪秦、則且出兵助秦攻魏、以楚、趙分斉、則是強畢矣。建信、春申従、則無功而悪秦。秦分斉、斉亡魏、則有功而善秦。故両君者、奚択有功之無功為知哉。」 C:18:227:或謂皮相国 或謂皮相国曰「魏殺呂遼而衛兵、亡其北陽而梁危、河間封不定而斉危、文信不得志、三晋倍之憂也。今魏恥未滅、趙患又起、文信侯之憂大矣。斉不従、三晋之心疑矣。憂大者不計而構、心疑者事秦急。秦、魏之構、不待割而成。秦従楚、魏攻斉独呑趙、斉、趙必倶亡矣。」 C:18:228: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孟嘗君択舎人以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語豈不曰、借車者馳之、借衣者被之哉。」 皆対曰「有之。」 孟嘗君曰「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車者、非親友、則兄弟也。夫馳親友之車、被兄弟之衣、文以為不可。今趙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願大夫之往也、毋伐樹木、毋発屋室、訾然使趙王悟而知文也。謹使可全而帰之。」 C:18:229:謂趙王曰三晋合而秦弱 謂趙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離而秦強、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趙、有趙而伐燕。有梁而伐趙、有趙而伐梁。有楚而伐韓、有韓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見也。然山東不能易其路、兵弱也。弱而不能相壹、是何楚之知、山東之愚也。是臣所為山東之憂也。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闘両罷、而帰其死於虎。故使禽知虎之即己、決不相闘矣。今山東之部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闘両敝、而帰其国於秦、知不如禽遠矣。願王熟慮之也。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韓、梁東窺於周室甚、惟寐亡之。今南攻楚者、悪三晋之大合也。今攻楚休而復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今謂楚王『苟来挙玉趾而見寡人、必与楚為兄弟之国、必為楚攻韓、梁、反楚之故地』。楚王美秦之語、怒韓、梁之不救己、必入於秦。有謀故殺使之趙、以燕餌趙、而離三晋。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飽而餛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為一、東面而攻韓。韓南無楚、北無趙、韓不待伐、割挈馬兔而西走。秦与韓為上碣、秦禍安移於梁矣。以秦之強、有楚、韓之用、梁不待伐矣。割挈馬兔而西走、秦与梁為上交、秦禍案攘於趙矣。以強秦之有鏵、梁、楚、与燕之怒、割比深矣。国之挙此、臣之所為来。臣故曰事有可急為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秦相堅、出鋭師以戍韓、梁西辺、楚王聞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禍不離楚也、便於三晋。若楚王入、秦見三晋之大合而堅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禍不離楚也、有利於三晋。願王之熟計之也急。」 趙王因起兵南戍韓、梁之西辺。 秦見三晋之堅也、果不出楚王卬、而多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