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戦国策』劉向編 V:22:巻二十二 B:22:魏一 27章(279-305) C:22:279: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何故弗予。」 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予。」 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国必恐。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知伯必驕。驕而軽敵、鄰国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軽敵之国、知氏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将欲敗之、必姑輔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驕知伯。君何釈以天下図知氏而独以吾国為知氏質乎。」君曰「善。」 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説。因索蔡、皋梁於趙、趙弗与、因囲晋陽。 韓魏反於外、趙氏応之於内、知氏遂亡。 C:22:280:韓趙相難 韓趙相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与趙兄弟、不敢従。」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与韓兄弟、不敢従。」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魏。 C:22:281:楽羊為魏将而攻中山 楽羊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楽羊坐於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謂睹師賛曰「楽羊以我之国外、食其子之肉。」賛対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楽羊既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C:22:282:西門豹為鄴令 西門豹為鄴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門豹曰「敢問就功成名、亦有術乎。」文侯曰「有之。夫郷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問其賢良之士而師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揚人之醜者、而参験之。夫物多相類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驪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類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C:22:283:文侯与虞人期獵 文侯与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楽、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楽、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獵、雖楽、豈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 C:22:284:魏文侯与田子方飲酒而称楽 魏文侯与田子方飲酒而称楽。 文侯曰「鍾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 子方曰「臣聞之、君明則楽官不明則楽音。今君申於声、臣恐君之聾於官也。」文侯曰「善、敬聞命。」 C:22:285:魏武侯与諸大夫浮於西河 魏武侯与諸大夫浮於西河、称曰「河山之険、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呉起対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 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説乎。」呉起対曰「河山之険、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従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険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渓之陽、廬、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険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国、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帯河、後被山。有此険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従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衆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悪故也。従是観之、地形険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専委之子矣。」 C:22:286:魏公叔痤為魏将 魏公叔痤為魏将、而与韓、趙戦澮北、禽楽祚。魏王説、迎郊、以上不田百万禄之。 共叔痤反走、再拝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撓揀而不辟者、此呉起余教也、臣不能為也。前脈形地之険阻、決利害之備、使三軍之士不迷惑者、巴寧、爨襄之力也。県賞罰於前、使民昭然信之於後者、王之明法也。見敵之可也鼓之、不敢待倦者、臣也。王特為臣之右手不倦賞臣、何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 於是索呉起之後、賜之田二十万。巴寧、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豈非長者哉。既為寡人勝強敵矣、又不遺賢者之後、不掩能士之跡、公叔何可無益乎。」 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聖人無積、尽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C:22:287:魏公叔痤病 魏公叔痤病、恵王往問之。曰「共叔病、即不可諱、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対曰「痤有御庶子公孫鞅、願王以国事聴之也。為弗能聴、勿使出竟。」王弗応、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謂寡人必以国事聴鞅、不亦悖乎。」 公孫痤死、公孫鞅聞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恵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為悖。 C:22:288:蘇子為趙合従説魏王 蘇子為趙合従、説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有許、鄢、昆陽、兆陵、舞陽、新郪。東有淮、潁、沂、黄、燭棗、海楊、無杧。稀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巻、衍、燕、酸棗、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舎、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人民之衆、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於三軍之衆。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於楚。然横人謀王、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禍。夫挟強秦之勢、以内劫其主、罪無過此者。且魏、天下之強国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東藩、筑帝宮、受冠帯、祠春秋、臣窃為大王愧之。 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於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乗、斬紂於牧之野。豈其士卒衆哉。誠能振七威也。今窃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蒼頭二千万、奮撃二十万、廝徒十万、車六百乗、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竭於辟臣之説、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効質、故兵為用而国已巋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偸取一旦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挟強秦之勢以内劫其主義求割地、願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書』曰『綿綿不絶、縵縵奈何。毫毛不抜、将成斧柯』。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誠能聴臣。六国従親、専新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献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国従。」 C:22:288:2:張儀為秦連横説魏王 張儀為秦了横、説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万。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輔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従鄭至梁、不過百里。従陳至梁、二百余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韓境、北与趙境、東与恰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糧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勢、国外戦場也。魏南与楚而不与斉、則斉攻其東。東与斉而不与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諸侯之為従者、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顕名也。合従者、一天下、約為兄弟、刑白馬以盟於洹水之上以相堅也。夫親昆弟、同父母、尚郵政的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抜巻、衍、燕、酸棗、劫衛取晋陽、則趙不南。趙不南、則魏不北。魏不北、則従道絶。従道絶、則大王之国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挟韓而攻魏、韓劫於秦、不敢不聴。秦、韓為一国、魏之亡可立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国必無憂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魏。楚雖有富大之名、其実空虚。其卒雖衆、多言而軽走、易北、不敢堅戦。魏之兵南面而伐、勝楚必矣。夫巋楚而益魏、攻楚而適秦、内嫁禍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聴臣、秦甲出而東、雖於事秦而不可得也。 且夫従人多奮辞而寡可信、説一諸侯之王、出而乗其車。約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歯以言従之便、以説人主。人主覧其辞、牽其説、悪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沈舟、群軽折軸、衆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称東藩、筑帝宮、受冠代、祠春秋、効河外。」 C:22:289:斉魏約而伐楚 斉魏約而伐楚、魏以董慶為質於斉。楚攻斉、大敗之、而魏弗救。田嬰怒、将殺董慶。旰夷為董慶謂田嬰曰「楚攻斉、大敗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為将内之於斉、而疑之其後。今殺董慶、是示楚無魏也。魏怒合於楚、斉必危矣。不如貴董慶以善魏、而疑之於楚也。」 C:22:290:蘇秦拘於魏 蘇秦拘於魏、欲走而之韓、魏氏閉関而不通。 斉使蘇厲為之謂魏王曰「斉請以宋地封涇陽君、而秦不必也。夫秦非不利有斉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斉王与蘇秦也。今秦見斉、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則斉必不欺秦、而秦信斉矣。斉、秦合而涇陽君有宋地、則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復東蘇秦、秦必疑斉而不聴也。夫斉、秦不合、天下無憂、伐斉成、則地広矣。」 C:22:291:陳軫為秦使於斉 陳軫為秦使於斉、過魏、求見犀首。犀首謝陳軫。 陳軫曰「軫之所以東者、事也。公不見軫、軫且行、不得待異日矣。」 犀首乃見之。陳軫曰「公悪事乎。何為飲食而無事。無事必来。」 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悪事。」 陳軫曰「請移天下之事於公。」 犀首曰「奈何。」 陳軫曰「魏使李従以車百乗使於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謂魏王曰臣与燕、趙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無事必来。今臣無事、請謁而往。無久、旬、五之期。『王必無辞以止公。公得行、明年自言於廷曰『臣急使燕、趙、急約車為行具』。」 犀首曰「諾。」謁魏王、王許之、即明言使燕、趙。 諸侯客聞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従以成百乗使楚、犀首又以車三十乗使燕、趙。」 斉王聞之、恐後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斉事。魏王窒其行使。 燕趙聞之、亦以事属犀首。 楚王聞之、曰李従約寡人、今燕、斉、趙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 「乃倍李従、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復相魏。 C:22:292:張儀悪陳軫於魏王 張儀悪陳軫於魏王曰「軫善事楚、為求壌地也、甚出之。」 左華謂陳軫曰「儀善於魏王、魏王甚愛之。公雖百説之、猶不聴也。公不如儀之言為資而反於楚王。」 陳軫曰「善。」因使人先言於楚王。 C:22:293:張儀欲窮陳軫 張儀欲窮陳軫、令魏召而相之、来将悟之。 将行、其子陳応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鄭強出秦曰、応為知。夫魏欲絶楚、斉、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勧王多公之車。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謂斉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絶斉。楚也。」 斉王曰「子果無之魏而見寡人也、請封子。」因以魯侯之車迎之。 C:22:294:張儀走之魏 張儀走之魏、魏将迎之。張醜諫於王、欲勿内、不得於王。 張醜退、復諫於王曰「王亦聞老妾事其主婦者乎。子長色衰、重家而已。今臣之事王、若老妾之事其主婦者。」 魏因不納張儀。 C:22:295: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 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而攻斉、楚。恵施欲以魏合於斉、楚以案兵。人多為張子於王所。 恵子謂王葉「小事也、謂可者謂不可者正半、況大事乎。以魏合於秦、韓而攻斉、楚、大事也、而王之群臣皆以為可。不知是其可也、如是其明耶。而群臣之知術也、如是其同耶。是其可也、未若是其明也、而群臣之知術也、又非皆同也、是有其半塞也。所謂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C:22:296:張子儀以秦相魏 張子儀以秦相魏、斉、楚怒而欲攻魏。 雍沮謂張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則国家安、而百姓無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計過也。斉、楚攻魏、公必危矣。」 張子曰「然則奈何。」 雍沮曰「請令斉、楚解攻。」 雍沮謂斉、楚之君曰「王亦聞張儀之約秦王乎。曰『王若相儀於魏、斉、楚悪儀、必攻魏。魏戦而勝、是斉、楚之兵折、而儀固得魏矣。若不勝魏、魏必事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賂王。若欲復攻、其敝不足以応秦』。此儀之所以与秦王陰相結也。今儀相魏而攻之、是使儀之計当於秦也、非所以窮儀之道也。」 斉、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於魏。 C:22:297:張儀欲并相秦魏 張儀欲并相秦、魏。 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攻三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 史厭謂趙献曰「公何不以楚佐儀求相之於魏、韓恐亡、必南走楚。儀兼相秦、魏、則公亦必并相楚、韓也。」 C:22:298:魏将相張儀 魏王将相張儀、犀受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韓氏必亡』。且魏所以貴張子者、欲得地、則韓之南陽挙矣。子盍少委唖劇、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廃矣。如此、則魏必図秦而棄儀、収韓而相衍。」 公叔以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 C:22:299:楚許魏六城 楚許魏六城与之伐斉而存燕。張儀欲敗之、謂魏王曰「斉畏三国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趙必聴之、而不与魏流程他。是王失謀於楚、趙、而樹怨而而於斉、秦也。斉遂伐趙、区乗丘、収侵地、虚、頓丘危。楚破南陽九夷、内沛、許、鄢陵危。王之所得者、親観也。而道途宋、衛為制、事敗為趙駆、事成功県宋、衛。」 魏王弗聴也。 C:22:300:張儀告公仲 張儀告公仲、令以飢故、賞韓王以近河外。魏王懼、聞張子。張子曰「秦欲救斉、韓欲攻南陽、秦、韓合而欲攻南陽、無異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韓之亳也決矣。」魏王遂尚遇秦、信韓、広魏、救趙、尺楚人、遽於革下。伐斉之事遂敗。 C:22:301:徐州之役 徐州之役、犀首謂梁王曰「何不陽与斉而陰結於楚。二国恃王、斉、楚必戦。斉戦勝楚、而与乗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掌声斉敗、而与乗之、是太子之讎報矣。」 C:22:302:秦敗東周 秦敗東周、与魏戦於伊闕、殺犀武。魏令公孫衍乗勝而留於境、請卑辞割地、以講於秦。 為竇屡謂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聴於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講於王。」 王曰「奈何。」 対曰「王不若与竇屡関内侯、而令趙。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揚言曰『聞周、魏令竇屡以哥魏於奉陽君、而聴秦矣』。夫周君、竇屡、奉陽君之与穣侯、貿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竇屡也。制割者、奉陽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穣侯也、而欲敗之、必以少割請合於王、而和於東周与魏也。」 C:22:303:斉王将見燕趙楚之相於衛 斉王将見燕、趙、楚之相於衛、約外魏。魏王懼、恐其謀伐魏也、告公孫衍。公孫衍曰「王与臣百金、臣請敗之。」 王為約車、載百金。犀首期斉斉王至之曰、先以車五十乗而至衛間斉、行以百金、以請鍁么斉王、乃得見。因久坐安、従容談三国之相怨。 謂斉王曰「王与三国約外囲剛、魏使公孫衍来、今久与之談、是王謀三国也已。」 斉王曰「魏王聞寡人来、使公孫子開寡人、寡人無与之語也。」 三国之不相信斉王之遇、遇事遂敗。 C:22:304: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 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綺母恢教之語曰「無多割。曰、和成、国有固有秦重和、以与王遇。和不成、則後必莫能以魏合与秦者矣。」 C:22:305:公孫衍為魏将 公孫衍為魏将、与其相田繻不善。季子為衍謂梁王曰「王独不見夫服牛驂驥乎。不可以行百歩。今王以衍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聴相之計、是服牛驂驥也。牛馬倶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傷矣。願王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