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戦国策』 劉向編 01:東周 22章(001-022) 02:西周 17章(023-039) 03:秦一 13章(040-052) 04:秦二 16章(053-068) 05:秦三 17章(069-085) 06:秦四 10章(086-095) 07:秦五 8章(096-103) 08:斉一 17章(104-120) 09:斉二 8章(121-128) 10:斉三 11章(129-139) 11:斉四 11章(140-150) 12:斉五 1章(151) 13:斉六 9章(152-160) 14:楚一 20章(161-180) 15:楚二 9章(181-189) 16:楚三 10章(190-199) 17:楚四 13章(200-212) 18:趙一 17章(213-229) 19:趙二 7章(230-236) 20:趙三 23章(237-259) 21:趙四 19章(260-278) 22:魏一 27章(279-305) 23:魏二 17章(306-322) 24:魏三 10章(323-332) 25:魏四 27章(333-359) 26:韓一 24章(360-383) 27:韓二 21章(384-404) 28:韓三 24章(405-428) 29:燕一 15章(429-443) 30:燕二 14章(444-457) 31:燕三 5章(458-462) 32:宋衛 14章(463-476) 33:中山 10章(477-486) -------------------------------------------------------------------------------- V:01:巻第一 -------------------------------------------------------------------------------- B:01:東周 22章(001-022) C:01:001:秦興師臨周 秦臨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 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借救於斉。」 顔率至斉、謂斉王曰「夫秦之為無道也、欲興兵臨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計、与秦、不若帰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願大王図之。」 斉王大悦発師五万人、使陳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罷。 斉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顔率曰「大王勿憂。臣請東解之。」 顔率至斉、謂斉王曰「周頼大国之義、得君臣父子相保也、願献九鼎。不識大国何涂之従而致之斉。」 斉王曰「寡人将寄径於梁。」 顔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暉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 斉王曰「寡人将寄径於楚。」 対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謀之於葉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終何涂之従而致之斉。」 顔率曰「敝邑固窃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効醯壺醤涂、耳可懐挟挈、以至斉者。非効鳥集烏飛兔興馬逝、灕然止於斉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師徒、器械被具、所已備者称此。今大王縦有其人、何涂之従而出。臣窃為大王私憂之。」 斉王曰「子之数来者、猶無与耳。」 顔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従出、敝邑遷鼎以待命。」 斉王乃止。 C:01:002:秦攻宜陽 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 対曰「宜陽必抜也。」 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軍二十万、景翠以楚之衆、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 対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聴群臣父兄之義而攻宜陽。宜陽不抜、秦王恥之。臣故曰『抜』。」 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 対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国。戦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援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乗其敝也、必易爆不事公。公仲慕公之為己乗秦也、亦必尽其宝』。」 秦抜宜陽。景翠果進兵。 秦懼、遽効煮棗、韓氏果亦効重宝。 景翠得城於秦、受宝於韓、而徳東周。 C:01:003:東周与西周戦 東周与西周戦、韓救西周。 為東周謂韓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徳東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東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於楚韓。 斉明謂東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韓宝、令之為己求地於東周也。不若謂楚韓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今東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韓。楚韓、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西周宝出、是我為楚、韓取宝以徳之也、西周弱矣。」 C:01:004:東周欲為稲 東周欲為稲、西周不下水、東周患之。 蘇子謂東周君曰「臣請使西周下水可乎。」 乃往見西周之君曰「君之謀過矣。今不下水、所以富東周也。今其民皆種麦、無他種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為下水、以病其所種。下水、東周必復種稲、種稲而復奪之。若是、則東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而受命於君矣。」 西周君曰「善。」 遂下水。 蘇子亦得両国之金也。 C:01:005:昭献在陽{羽/隹} 昭献在陽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 蘇厲為之謂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陳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韓之遇也、主君令葉公之楚、令向公之韓。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陽翟、主君将令誰往。」 周君曰「善。」 乃止其行。 C:01:006:秦仮道於周 秦仮道於周以伐韓、周恐仮之而悪於韓、不仮而悪於秦。 史黶謂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敢絶塞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与周地、発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王曰『韓強与周地、将以疑周於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無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於韓而聴於秦也。」 C:01:007:楚攻雍氏 楚攻雍氏。周粻秦、敢、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 為周謂楚王曰「以王之強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於所与粟之国。則是勁王之敵也。故王不若速姐姐周恐。彼前得罪、而後得解、必厚事王矣。」 C:01:008:周最謂呂礼 周最謂呂礼曰「子何不以秦攻斉。臣請令斉相者。子以斉事秦、必無処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於子也。子東重於斉、西貴於秦。秦斉合、則子常重矣。」 C:01:009:周相呂倉 周相呂倉見客於周君。 前相工師藉恐客之傷已也。 因令人謂周君曰「客者弁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毀人。」 周文君免士工師藉、相呂倉。 国人不説也。君有閔閔之心。 謂周文君曰「国必有誹誉。忠臣令誹在已、誉在上。宋君奪民時以為台、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子罕釈相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斉桓公宮中七市、内閭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為三帰之家、以掩桓公非、自傷於民也。春秋、記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見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衆庶成強、増積成山。」 周君遂不免。 C:01:010:温人之周 温人之周。周不納。 問曰「客耶。」対曰「主任也。」 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 対曰「臣少而誦詩、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浜、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 君乃使吏出之。 C:01:011:或為周最 或為周最謂金投曰「秦以周最之斉疑天下。而又知趙之難子斉人戦。恐斉韓之合、必先合於秦。秦斉合、則公之国虚矣。公不若救斉、因佐秦而伐韓魏。上党長子、趙之有。公東収宝於秦、南取地於韓魏、因以困、徐為之東、則有合矣。」 周最謂金投曰「公負令秦与強斉戦。戦勝、秦且収斉而封之、使無多割、而聴天下之戦。不勝、国大傷、不得不聴秦。秦尽韓、魏之上党太原、西止秦之有已。秦地、天下之半也、制斉、楚、三晋之命、復国且身危、是何計之道也。」 C:01:012:石行秦 石行秦謂大梁造曰「欲決霸王之名、不如備両周弁知之士。」謂周君曰「君不如令弁知之士、為君争於秦。」 謂薛公曰「周最於斉王也。而逐之、聴祝弗相呂礼者、欲取秦也。秦斉合、弗与礼重矣。有周斉秦必軽君。君弗如急北兵趨趙以秦魏、収周最以為後行、且反斉王之信、又禁天下之率。斉無秦、天下果、弗必走、斉王誰与為其国。」 斉聴祝弗、外周最。 謂斉王曰「逐周最、聴祝弗、相呂礼者、欲深取秦也。秦得天下、則伐斉深矣。夫斉合、則趙恐伐、故急兵以示秦。秦以趙攻、与之斉伐趙、其実同理、必不処矣。故用祝弗、即天下之理也。」 C:01:013:蘇厲為周最 蘇厲為周最謂蘇秦曰「君不如令王曰最、以地合於魏趙。故必怒合於斉。是君以合斉与強楚吏産子。君若欲因最之事、則合斉者君也、割地者最也。」 C:01:014:謂周最曰仇赫 謂周最曰「仇赫之相宋、将以観秦之応趙宋、敗三国。三国不敗、将与趙宋合於東方以孤秦。亦将観韓魏之於斉也。不固、則将与趙宋敗三国。則売趙宋於三国。公何不令人謂韓魏之王、曰『欲秦趙之相売乎。何不合周最兼相、視之不可離。則秦趙必相売、以合於王也。」 C:01:015:為周最謂魏王 為周最謂魏王曰「秦知趙之難与斉戦也、将恐斉、趙之合也、必陰勁之。趙不敢戦、恐秦不己収也、先合於斉。秦、趙争斉、而王無人焉、不可。王不去周最、合於収斉、而以兵之急則伐斉、無因事也。」 謂周最曰「魏以国与先生、貴合於秦以伐斉。薛公故主。軽往其薛、不顧其先君之丘墓。而公独修虚信為茂行、明群臣拠故主、不与伐斉者、産以忿強秦。不可。公不如、謂魏王薛公曰『請為王入斉、天下不能傷斉。而有変、臣請為救之。無変、王遂伐之。且臣為斉奴也、如累王之交於天下、不可。王為臣賜厚矣、臣入斉、則王亦無斉之累也』。」 C:01:016:趙取周之祭地 趙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於鄭朝。 鄭朝曰「君勿患也、臣請以三十金復取之。」 周君予之。鄭朝献趙太卜、因告以祭地事。 及王病、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祟。」 趙乃還之。 C:01:017:杜赫欲重景翠於周 杜赫欲重景翠於周、謂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張羅者、張於無鳥之所、則終日無所得矣。張於多鳥処、則又駭鳥矣。必張於有鳥無鳥之際、然後耨多得鳥矣。今君将施於大人、大人軽君。施於小人、小人無可以求、又費財焉。君必施於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 C:01:18:周共太子死 周共太子死、有五庶子、皆愛之、而無適立也。 司馬剪謂楚王曰「何不封公子咎、而為之請太子。」 左成謂司馬剪曰「周君不聴、是公之知困而交絶于周也。不如謂周君曰『孰欲立也。微告剪、剪今楚王資之以地』。公若欲為太子、因令人謂相国御展子、嗇夫空曰『王類欲令若為之、此健士也、居中不便于相国』。」 相国令之為太子。 C:01:019:三国隘秦 三国隘秦、周令其相之秦、以秦之軽也、留其行。 有人謂相国曰「秦之軽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国之情。公不如遂見秦王曰『請謂王月東方之処』。秦必重公。是公重周、重周以取秦也。斉重故有周、而已取斉。是周常不失重国之交也。」 C:01:020:宮他亡西周 宮他亡西周、之東周、尽輸西周之情於東周。 東周大喜、西周大怒。馮且曰「臣能殺之。」 君予金三十斤。 馮且使人操金与書、間遺宮他書曰「告宮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来、亡来。事久且泄。自令身死。」 因使人告東周之候曰「今夕、有姦人当入者矣。」 候得而献東周。東周立殺宮他。 C:01:021:昭剪与東周悪 昭剪与東周悪、或謂照剪曰「為公画陰計。」 照剪曰「何也。」 「西周甚憎東周、嘗欲東周与楚悪、西周必令賊賊公、因宣言東周也、以西周之於王也。」 照剪曰「善。吾又恐東周之賊己、而以軽西周悪之於楚。」 遽和東周。 C:01:022:厳氏為賊 厳氏為賊、而陽豎与焉。 道周、周君留之十四日、載以乗車駟馬而遣之。 韓使人讓周、周君患之。 客謂周君曰「正語之曰『寡人知厳氏之為賊、而陽豎与之、故留之十四日以待命也。小国不足亦以容賊、君之使又不至、是以遣之也』。」 -------------------------------------------------------------------------------- V:02:巻第二 -------------------------------------------------------------------------------- B:02:西周 17章(023-039) C:02:023:薛公以斉 薛公以斉為韓魏攻楚、又与韓魏攻秦、而藉兵乞食於西周。 韓慶為西周謂薛公曰「君斉為韓魏攻楚九年、取宛葉以北以強韓魏。今又攻秦益之。韓魏南無楚憂、西無秦患、則地広而益重、斉必軽矣。夫本末更盛、虚実有時。窃為君危之。君不如令敝邑陰合於秦、而君無攻、又無藉兵乞食、君臨函谷而無攻、令敝邑以君之情謂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張韓魏、所以進兵者、欲王令楚割東国以与斉也』。秦王出楚王因為和。君令敝邑以此恵秦、秦得無攻、而以楚之東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徳斉。斉得東国而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秦不大弱、而処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斉。」 薛公曰「善。」 因令韓慶入秦、而使三国無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於周。 C:02:024:秦攻魏将犀武軍与伊闕 秦攻魏将犀武軍於伊闕、進兵而攻周。 為周最謂李兌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趙之上計、莫如令秦魏復戦。今秦攻周而得之、則衆必多傷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勝魏之労、後有攻周之敗、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講也。而全趙令其止、必不敢不聴。是君却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復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講、則君重矣。若魏不講、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戦秦、魏也。重亦尽在趙。」 C:02:025:秦令樗里疾 秦令樗里疾以車百乗入周。 周君迎之以卒、甚敬。 楚王怒、讓周以其重秦客。 游騰謂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遺之大鐘、載以広車、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無備故也。桓公伐蔡也、号言伐楚、其実襲蔡。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呑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車百乗入周。周君懼焉、以蔡厹由戒之。故使長兵在前、強弩在後、名曰衛疾、而実囚之也。周君豈能無愛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憂大王。」 楚王乃悦。 C:02:026:雍氏之役 雍氏之役、韓征甲与粟於周。 周君患之、告蘇代。 蘇代曰「何患焉。代能為君令韓不征甲与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 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請以国聴。」 蘇代遂往見韓相国公仲曰「公不聞楚計乎。昭応謂楚王曰『韓氏罷于兵、倉廩空、無以守城、吾収之以飢、不過一月必抜之』。今唯雍氏五月不能抜、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瞻応之計矣、今公乃征甲及粟於周、此告楚病也。昭応聞此、必勧楚王以兵守雍氏、雍氏必抜。」 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 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 公仲怒曰「吾無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為与高都。」 代曰「与之高都、則周必折而入於韓。秦聞之、必大怒、而焚周之節、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 公仲曰「善。」 不征甲与粟於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抜雍氏而去。 C:02:027:周君之秦 周君之秦。 謂周最曰「不如誉秦王之孝也、因以応為太后養地。秦王太后必喜。是公有秦也。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悪、勧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 C:02:028:蘇厲謂周君 蘇厲謂周君曰「敗韓魏、殺犀武、攻趙取藺離石祁者、皆白起。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梁、梁必破。破則周危。君不若止之。謂白起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歩而射之、百発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発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気力倦、弓撥矢鉤、一発不中、前功尽矣。今公破韓魏、殺犀武、而北攻趙、取藺離石祁者、公也。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両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滅。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C:02:029:楚兵在山南 楚兵在山南。 吾得将為楚王属怒於周。 或謂周君曰「不如令太子将軍整迎吾得于境、而君自郊迎、令天下皆知君之重吾得也。因泄之楚、曰『周君所以事吾得者器、必名曰謀楚』。王必求之、而吾得無効也、王必罪之。」 C:02:030:楚請道於二周之間 楚請道於二周之間、以臨韓魏。周君患之。 蘇秦謂周君曰「除道属之於河、韓、魏必悪之。斉秦恐楚之取九鼎也、必救韓魏而攻楚。楚不能守方城之外、安能道二周之間。若四国弗悪、君歳不欲与也、楚必将自取之矣。」 C:02:031:司寇布 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曰「君使告斉王、以周最不肯為太子也。臣為君不取也。函冶氏為斉太公買良剣。公不知善、帰其剣而責之金。越人請買之千金。責而不売。将死而属其子曰『必無独知』。今君之使最為太子、独知之契也。天下未有信之者也。臣恐斉王之為君実立果、而讓之於最、以嫁之斉也、君為多巧、最為多詐。君何不買信貨哉。奉養無有愛于最也、使天下見之。」 C:02:032:秦召周君 秦召周君、周君難往。 或為周君謂魏王曰「秦召周君、将以使攻魏之南陽。王何不出於河南。周君聞之、将以為辞于秦而不往。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越河而攻南陽。」 C:02:033:犀武敗于伊闕 犀武敗于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党之急辞之。 周君反、見梁囿而楽之也。 綦母恢謂周君曰「温囿不下此、而又近。臣能為君取之。」 反見魏王、王曰「周君怨寡人乎。」 対曰「不怨。且水怨王。臣為王有患也。周君、謀主也。而設以国為王捍秦、而王無之捍也。臣見其必以国事秦也、秦悉塞外之兵、与周之衆、以攻南陽、而両上党絶矣。」 魏王曰「然則奈何。」 綦母恢曰「周君形不小利、事秦而好小利。今王許戍三万人与温囿、周君得意為辞於父兄百姓、而利温囿以為楽、必不合於秦。臣嘗聞温囿之利、歳八十金、周君得温囿、其以事王者、歳百二十金、是上党毎患而贏四十金。」 魏王因使孟卯致温囿於周君而許之戍也。 C:02:034:韓魏易地 韓魏易地。西周弗利。 樊余謂楚王曰「周必亡矣。韓魏之易地、韓得二県、魏亡二県。所以為之者、尽包二周、多於二県、九鼎存焉。且魏有南陽鄭地三川而包二周、則楚方城之外危、韓兼両上党以臨趙、即趙羊腸以上危。故易成之曰、楚、趙皆軽。」 楚王恐、因趙兵以止易也。 C:02:035:秦欲攻周 秦欲攻周。 周最謂秦王曰「為(王)国之計者、不攻周。攻周、実不足以利国、而声畏天下。天下以声畏秦、必東合於斉。兵敝於周、而合天下於斉、則秦孤而不王矣。是天下欲罷秦。故勧王攻周。秦与天下(倶)罷、則令不横行於周矣。」 C:02:036:宮他謂周君 宮他謂周君曰「宛恃秦而軽晋、秦飢而宛亡。鄭恃魏而軽韓、魏攻蔡而鄭亡。邾莒亡於斉、陳、蔡亡於楚。此皆恃援国而軽近敵也。今君恃韓、魏而軽秦。国恐傷矣。君不如使周最陰合於趙以備秦。則不毀。」 C:02:037:謂斉王 謂斉王曰「王何不以地齎周最以為太子也。」 斉王令司馬悍以賂進周最于周。 左尚謂司馬悍曰「周不聴、是公之知困而交絶于周也。公不如謂周君曰『何欲置。令人微告悍、悍請令王進之以地』。」 左尚以此得事。 C:02:038:三国攻秦反 三国攻秦反。西周恐魏藉道也。 為西周謂魏王曰「楚宋不利秦之徳三国也。彼且攻王之聚以利秦。」 魏王懼、令軍社舎速東。 C:02:039:犀武敗 犀武敗、周使周足之秦。 或謂周足曰「何不謂周君曰『臣之秦、秦、周之交必悪主君之臣、又秦重而欲相者、且悪臣於秦、而臣為不能使矣。臣愈免而行。君因相之、彼得相、不悪周於秦矣』。君重秦、故使相往、行而免、且軽秦也、公必不免。公言是而行、交善於秦、且公之成事也。交悪於秦、不善於公、且誅矣。」 -------------------------------------------------------------------------------- V:03:巻第三 -------------------------------------------------------------------------------- B:03:秦一 13章(040-052) C:03:040:衛鞅亡魏入秦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朞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伝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恵王代後、莅政有頃、商君告帰。 人説恵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児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図之。」 商君帰還、恵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C:03:041:蘇秦始将連横 蘇秦始将連横、説秦恵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戦車万乗、奮撃百万、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以天府之、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衆、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呑天下、称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効。」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豊満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徳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斉桓任戦而霸天下。由此観之、悪有不戦者乎。古者使車轂撃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中連横、兵革不蔵。文士並飭、諸侯乱惑。万端倶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弁言偉服、戦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廃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効勝於戦場。 夫徒処而致利、安坐而広地、雖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戦続之。寛則両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内、武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乗、詘敵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弁、溺於辞。以此論之、王国不能行也。」 説秦王、書十上而説不行。黒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資用乏絶、去秦而帰。 羸滕履蹻、負書擔嚢、形容枯槁、面目黧黒、状有帰色。 帰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与言。 蘇秦喟嘆曰「妻不以為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発書、陳篋数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読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説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錦繍、取卿相之尊者乎。」 朞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説当世之君矣。」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説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 趙王大説、封為武安君、受相印。 革車百乗、綿繍千純、白壁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後、約従散横、以抑強秦。 故蘇秦相於趙、而関不通。 当此之時、天下之大、万民之衆、王侯之威、謀臣之権、皆欲決蘇秦之策。 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張一士、未絶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 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従。 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不式於四境之外』。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為用、転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国、従風而服、使趙大重。 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戸棬枢之士耳。伏軾撙銜、横歴天下、廷説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説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楽設飲、郊迎三十里。 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聴。嫂蛇行匍伏、四拝自跪謝。 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盍可忽乎哉。」 C:03:042:秦恵王謂寒泉子 秦恵王謂寒泉子曰「蘇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東山之君、従以欺秦。趙固負其衆、故先使蘇秦以幣帛約乎諸侯。諸侯不可一、猶連雞之不能倶止於棲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喩意焉。」 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請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諸侯、請使客卿張儀。」 秦恵王曰「敬受命。」 C:03:043:泠向謂秦王 泠向謂秦王曰「向欲以斉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燕、趙悪斉、秦之合、必割地以交欲王矣。斉必重於王、則向之攻宋也、且以恐斉而重王。王何悪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為先知之、故不言。」 C:03:044:張儀説秦王 張儀説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審亦当死。大王罪也、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斉、収余韓成従、将西南以与秦為難』。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虚、悉其士民、張軍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質在後、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殺也。)言賞則不使、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賞罰。有攻無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懐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戦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断死於前者比是也。夫断死与断生也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万、万可以勝天下矣。今秦地形、断長続短、方数千里、名師数百万。秦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戦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当未嘗不破也。開地数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虚、四鄰諸侯不服、覇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昔者斉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広而兵強、戦勝攻取、詔令天下。済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鉅防、足以為塞。斉五戦之国也。一戦不勝而無斉。故由此観之、夫戦者万乗之存亡也。且臣聞之曰『削柱掘根、無与禍鄰、禍乃不存』。秦与荊人戦、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奔走、東伏於陳。当是之時、随荊以兵、則荊可挙、挙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強斉燕、中陵三晋。然則是一挙而覇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与荊人和、今荊人収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与秦為難、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大王以詐破之、兵至梁都。囲梁数旬、則梁可抜、抜梁則魏可挙、挙魏則荊趙之志絶、荊趙之志絶、則趙危、趙危而荊孤、東以強斉燕、中陵三晋。然則是一挙而覇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与魏氏和、令魏氏収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此固已無覇王之道二矣。前者穣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両国之功。是故兵終身暴霊於外、士民潞病於内、覇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趙氏中央之国也、雑民之所居也。其民軽而難用也。号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尽其民力、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憂其民氓、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争韓之上党。大王以詐破之、抜武安。当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是邯鄲不守。抜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踰羊腸、降代上党、代三十六県、上党十七県、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党、不戦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戦而已反為斉矣、中呼沱以北、不戦而已為燕矣。 然則是挙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独立。則是一挙而壊韓、蠹魏、挟荊、以東弱斉燕、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一挙而三晋亡、従者敗。大王拱手以須、天下編随而伏、覇王之名可成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与趙氏為和。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覇王之業、地尊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国、是謀臣之拙也。且夫趙当亡不亡、秦当覇不覇、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乃復悉(卒)乃攻邯鄲、不能抜也、棄甲負弩、戦慄而却。天下固量秦力二矣。軍乃引退、并於李下。大王并軍而致与戦、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却。天下固量秦力三矣。内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観之、臣以天下之従、豈其難矣。内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且臣聞之、戦戦慄慄、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為天子、帥天下将(甲)百万、左飲於淇谷、右飲於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為難。武王将素甲三千領、戦一日、破紂之国、禽其身、拠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智伯帥三国之衆、以攻趙襄主於晋陽、決水灌之三年、城且抜矣。襄主錯亀、数策占兆、以視利害何国可降、而使張孟談。於是潜行而出、反智伯之約、得両国之衆、以攻智伯之国、禽其身、以成牒子之功。 今秦地断長続短、方数千里、名師数百万、秦国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即着破天下之従、挙趙亡韓、臣荊魏、親斉燕、以成覇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大王試聴其説、一挙而天下之従不破、趙不挙、韓不亡、荊魏不臣、斉燕不親、覇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於国、以主(謀)不忠者。」 C:03:045:張儀欲仮秦兵以救魏 張儀欲仮秦兵以救魏。 左成謂甘茂曰「子不予之。魏不反秦兵、張子不反秦。魏若反秦兵、張子得志於魏、不敢反於秦矣。張子不去秦、張子必高子。」 C:03:046:司馬錯与張儀争論 司馬錯与張儀争論於秦恵王前。司馬錯欲伐蜀。 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説。」 対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絶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拠九鼎、安図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聴。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労衆、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争名者於朝、争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翁不争焉、顧争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国者、務広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徳。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従事於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長。而有桀紂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広国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衆而彼以服矣。故抜一国、而天下不以為暴。利尽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挙而名実両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悪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斉韓(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将二所并力合謀、以因于斉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恵王曰「善。寡人聴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蜀主更号為侯、而使陳荘相蜀。 蜀既属、秦益強、富厚軽諸侯。 C:03:047:張儀之残樗里疾也 張儀之残樗里疾也、重而使之楚、因令楚王為之請相於秦。 張子謂秦王曰「重樗里疾而使之者、将以為国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為請相於秦。臣聞其言曰『王欲窮儀於秦乎、臣請助王』。楚王以為然。故為請相也。今王誠聴之、彼必以国事楚王。」 秦王大怒、樗里疾出走。 C:03:048:張儀欲以漢中与楚 張儀欲以漢中与楚。 請秦王曰「有漢中、蠹。種樹不処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財、則傷本。漢中南辺為楚利、此国累也。」 甘茂謂王曰「地大者、国多憂乎。天下有変、王割漢中以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与王。王今以漢中与楚、即天下有変、王何以市楚也。」 C:03:049:楚攻魏張儀謂秦王 楚攻魏。 張儀謂秦王曰「不如与魏以勁之、魏戦勝、復聴於秦、必入西河之外。不勝、魏不能守、王必取之。」 王用儀言、取皮氏卒万人、車百乗、以与魏。 犀首戦勝威王、魏兵罷敝、恐畏秦、果献西河之外。 C:03:050:田莘之為陳軫説秦恵王 田莘之為陳軫説秦恵王曰「臣恐王之若郭君。夫晋献公欲伐郭、而憚舟之僑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女破舌』。乃遺之女楽、以乱其政。舟之僑諫而不聴、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憚宮之奇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男破老』。乃遺之美男、教之悪宮之奇。宮之奇以諫而不聴、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為王、能害王者之国者、楚也。楚智横君之善用兵、用兵与陳軫之智、故驕張儀以五国。来、必悪是二人。願王勿聴也。」 張儀果来辞、因言軫也。王怒而不聴。 C:03:051:張儀又悪陳軫於秦王 張儀又悪陳軫於秦王曰「軫馳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国也。小軫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聴乎。」 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 陳軫曰「然。」 王曰「儀之言果信也。」 曰「非独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売仆妾售乎閭巷者、良仆妾也。出婦嫁郷曲者、良婦也』。吾不忠於君、楚亦何以軫為忠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 秦王曰「善。」 乃必之也。 C:03:052:陳軫去楚之秦 陳軫去楚之秦。 張儀謂秦王曰「陳軫為王臣、常以国情輸楚。儀不能与従事、願王逐之。即復之楚、願王殺之。」 王曰「軫安敢之楚也。」 王召陳軫告之曰「吾能聴子言、子欲何之。請為子車約。」 対曰「臣願之楚。」 王曰「儀以子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 軫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与儀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両妻者、人挑其者、詈之。挑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両妻者死。客謂挑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取長者』。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陽賢相也。軫為人臣、而常以国輸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陽将不与臣従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軫出。張儀入問王曰「陳軫果安之。」 王曰「夫軫天下之弁士也。孰視寡人曰『軫必之楚』。寡人遂無奈何也。寡人因問曰『子必之楚也、則儀之言果信矣』。軫曰『非独儀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己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故売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婦嫁於郷里者、善婦也。臣不忠於王、楚何以軫為。忠尚見棄、軫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為然、遂善待之。」 -------------------------------------------------------------------------------- V:04:巻第四 -------------------------------------------------------------------------------- B:04:秦二 16章(053-068) C:04:053:斉助楚攻秦 斉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後、秦欲伐斉、斉、楚之交善、恵王患之、謂張儀曰「吾欲伐斉、斉楚方歓、子為寡人慮之、奈何。」 張儀曰「王其為臣約車并幣、臣請試之。」 張儀南見楚王曰「敝邑之王所説甚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亦無先斉王、唯儀甚憎者、亦無大斉王。今斉王之罪、其於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懽。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令、而儀不得為臣也。大王苟能閉関絶斉、臣請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斉必弱。斉弱則必為王役矣。則是北弱斉、西徳於秦、而私商於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倶至。」 楚王大説、宣言之於朝廷、曰「不穀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後見、独不賀。 楚王曰「不穀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独不賀、何也。」 陳軫対曰「臣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賀。」 王曰「何也。」 対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斉也。今地未可得而斉先絶、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絶斉、秦計必弗為也。先絶斉後責地、且必受欺於張儀。受欺於張儀、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絶斉交、則両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聴。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絶斉。使者未来、又重絶之。 張儀反、秦使人使斉、斉秦之交陰合。 楚因使一将軍受地於秦。 張儀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張子以寡人不絶斉乎。」 乃使勇士往詈斉王。 張儀知楚絶斉也、乃出見使者曰「従某至某、広従六里。」 使者月「臣聞六百里、不聞六里。」 儀曰「儀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 陳軫曰「臣可以言乎。」 王曰「可矣。」 軫曰「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与之伐斉、是我亡於秦而取償於斉也。楚国不尚全事(乎)。王今已絶斉、而責欺於秦、是吾合斉、秦之交也。国必大傷。」 楚王不聴、遂挙兵伐秦。秦与斉合、韓氏従之。楚兵大敗於杜陵。 故楚之土壌士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於陳軫、過聴於張儀。 C:04:054:楚絶斉(両虎争人而闘) 楚絶斉、斉挙兵伐楚。 陳軫謂楚王曰「王不如以地東解於斉、西講於秦。」 楚王使陳軫之秦。 秦王謂軫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親国事也。故子棄寡人事楚王。今斉楚相伐。或謂救之便、或謂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為子主計、以其余為寡人乎。」 陳軫曰「王独不聞呉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愛之。病。故使人問之曰『誠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誠思則将呉吟』。今軫将為王呉吟。王不聞夫管与之説乎。有両虎争人而闘者。管荘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戻虫。人者甘餌也。今両虎争人而闘、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挙而兼両虎也。無刺一虎之労、而有刺両虎之名』。斉楚今戦、戦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斉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聴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聴者、存亡之機。計失而聴過、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聴無失本末者難惑』。」 C:04:055:秦恵王死 秦恵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 李讎謂公孫衍曰「不如召甘茂於魏、召公孫顕於韓、起樗里子於国。三人者、皆張儀之讎也。公用之、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 C:04:056:義渠君之魏 義渠君之魏、公孫衍謂義渠君曰「道遠、臣不得復過矣、請謁事情。」 義渠君曰「願聞之。」 対曰「中国無事於秦、則秦且焼焫獲君之国。中国為有事於秦、則秦且軽使重幣、而事君之国也。」 義渠君曰「謹聞命。」 居無幾何、五国伐秦。 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蛮夷之賢君、王不如賂之以撫其心。」 秦王曰「善。」 因以文繍千匹、好女百人、遺義渠君。 義渠君致群臣而謀曰「此乃公孫衍之所謂也。」 因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於李帛之下。 C:04:057:医扁鵲 医扁鵲見秦武王。 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聴、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謀之、而与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則君一挙而亡国矣。」 C:04:058:秦武王謂甘茂(曾参殺人) 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車通三川、以闚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 甘茂対曰「請之魏、約伐韓。」 王令向寿輔行。 甘茂至魏、謂向寿「子帰告王曰『魏聴臣矣、然願王勿攻也』。事成、尽以為子功。」 向寿帰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壌。 甘茂至、王問其故。 対曰「宜陽大県也。上党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県、其実郡也。今王倍数険、行(数)千里而攻之難矣。臣聞張儀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為多張儀、而賢先王。魏文侯令楽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抜之。楽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楽羊再拝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挟韓而議、王必聴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昔者曾子処費。費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参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参之賢、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王曰「寡人不聴也。請与子盟。」 於是与之盟於息壌。 果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抜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在、争之王。 王将聴之、召甘茂而告之。 甘茂対曰「息壌在彼。」 王曰「有之。」 因悉起兵、復使甘茂攻之、遂抜宜陽。 C:04:059:宜陽之役馮章 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不抜宜陽、韓、楚乗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歓之。楚歓而不進、韓必孤、無奈秦何矣。」 王曰「善。」 果使馮章許楚漢中、而抜宜陽。 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 馮章謂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謂楚王曰『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C:04:060:甘茂攻宜陽 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 秦之右将有尉対曰「公不論兵、必大困。」 甘茂曰「我羈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陽餌王。今攻宜陽而不抜、公孫衍、樗里疾挫我於内、而公中以韓窮我於外。是無茂之日已。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 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明日鼓之、而宜陽抜。 C:04:061:宜陽未得 宜陽未得、秦死傷者衆。甘茂欲息兵。 左陳謂甘茂曰「公内攻於樗里疾、公孫衍、而外与韓侈為怨。今公用兵無功、公必窮矣。公不如進兵攻宜陽。宜陽抜、則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孫衍無事也。秦衆尽怨之深矣。」 C:04:062:宜陽之役楚畔秦 宜陽之役、楚畔秦而合於韓。秦王懼。 甘茂曰「楚雖合韓、不為韓氏先戦。韓亦恐戦而楚有変其後。韓、楚必相御也。楚言与韓、而不余怨於秦、臣是以知其御也。」 C:04:063:秦王謂甘茂 秦王謂甘茂曰「楚客来使者多健。与寡人争辞、寡人数窮焉。為之奈何。」 甘茂対曰「王勿患之。其健者来使者、則王勿聴其事。其需弱者来使、則王必聴之。然則需弱者用、而健者不用矣。王因而制之。」 C:04:064:甘茂亡秦且之斉 甘茂亡秦、且之斉、出関遇蘇子。 曰「君聞夫江上之処女乎。」 蘇子曰「不聞。」 曰「夫江上之処女、有家貧而無燭者、処女相与語、欲去之。家貧無燭者将去矣、謂処女曰『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於処女。妾自以有益於処女、何為去我』。処女相語以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棄逐於秦而出関、願為足下掃室布席、幸無我逐也。」 蘇子曰「善。請重公於斉。」 乃西説秦王曰「甘茂賢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渓谷、地形険易尽知之。彼若以斉約韓、魏、反以謀秦、是非秦之利也。」 秦王曰「然則奈何。」 蘇代曰「不如重其贄、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則置之槐穀、終身勿出、天下何従図秦。」 秦王曰「善。」 与之上卿、以相迎之斉。甘茂辞不往。 蘇秦為謂斉王曰「甘茂賢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徳王之賜。故不往、願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徳王。彼以甘茂之賢、得擅用強秦之衆、則難図也。」 斉王曰「善。」 賜之上卿、命而処之。 C:04:065:甘茂相秦 甘茂相秦。秦王愛公孫衍、与之間有所言。 因自謂之曰「寡人且相子。」 甘茂之吏、道而聞之、以告甘茂。 甘茂因入見王曰「王得賢相、敢再拝賀。」 王曰「寡人托国於子、焉更得賢相。」 対曰「王且相犀首。」 王曰「子焉聞之。」 対曰「犀首告臣。」 王怒於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C:04:066:甘茂約秦魏 甘茂約秦、魏而攻楚。 楚之相秦者屈蓋、為楚和於秦、秦啓関而聴楚使。 甘茂謂秦王曰「訹於楚而不使魏制和、楚必曰『秦鬻魏』。不説而合於楚、楚魏為一、国恐傷矣。王不如使魏制和、魏制和必説。王不悪於魏、則寄地必多矣。」 C:04:067:陘山之事 陘山之事。趙且与秦伐斉。斉懼、令田章以陽武合於趙、而以順子為質。 趙王喜乃案兵告於秦曰「斉以陽武賜敝邑而納順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趙、謂趙王曰「斉与大国救魏而倍約、不可信恃、大国不義、以告敝邑、而賜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斉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請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蘇代為斉献書穣侯曰「臣聞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趙甲四万人以伐斉』。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穣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万人以伐斉』。是何也。夫三晋相結、秦之深讎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為不信、不為無行。今破斉以肥趙、趙、秦之深讎、不利於秦。一也。秦之謀者必曰『破斉弊晋、而後制晋楚之勝』。夫斉、罷国也、以天下撃之、譬猶以千鈞之弩[決]潰癰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 秦少出兵、則晋楚不信、多出兵、則晋楚為制於秦。斉恐、則必不走於秦且走晋楚。三也。斉割地以実晋楚、則晋楚安。斉挙兵而為之頓剣、則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斉、以斉破秦、何晋、楚之智而斉、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斉以安之、亦必無患矣。秦有安邑、則韓、魏必無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腸胃与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故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計、穣侯智而習於事、必不益趙甲四万以伐斉矣』。」 C:04:068:秦宣太后 秦宣太后愛魏醜夫。 太后病将死、出令曰「為我葬、必以魏子為殉。」 魏子患之。 庸芮為魏子説太后曰「以死者為有知乎。」 太后曰「無知也。」 曰「若太后之神霊、明知死者之無知矣、何為空以生所愛、葬於無知之死人哉。若死者有知、先王積怒之日久矣。太后救過不贍、何暇乃私魏醜夫乎。」 太后曰「善。」 乃止。 -------------------------------------------------------------------------------- V:05:巻第五 -------------------------------------------------------------------------------- B:05:秦三 17章(069-085) C:05:069:薛公為魏謂魏冉 薛公為魏謂魏冉曰「文聞『秦王欲以呂礼収斉、以済天下』。君必軽矣。斉、秦相聚以臨三晋、礼必并相之、是君収斉以重呂礼也。斉免於天下之兵、其讎君必深。君不如勧秦王令敝邑卒攻斉之事。斉破、文請以所得封君。斉破晋強。秦王畏晋之強也、必重君以取晋。斉予晋敝邑、而不能支秦、晋必重君以事秦。是君破斉以為功、挟晋以為重也。破斉定封、而秦晋皆重君。若斉不破、呂礼復用、子必大窮矣。」 C:05:070:秦客卿造謂穣侯 秦客卿造謂穣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斉之事成、陶為万乗、長小国、率以朝天子、天下必聴、五覇之事也。攻斉不成、陶為鄰恤而莫之拠也。故攻斉之於陶也、存亡之機也。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謂燕相国曰。聖人不能為時、時至弗失。舜雖賢、不遇堯也、不得為天子。湯武雖賢、不当桀紂、不王。故以舜湯武之賢、不遭時不得帝王。今攻斉、此君之大時也已。因天下之力、伐讎国之斉、報恵王之恥、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長利而君之大名也。 詩云『樹徳莫若滋、除害莫如尽』。呉不亡越、越故亡呉。斉不亡燕、燕故亡斉。斉亡於燕、呉亡於越、此除疾不尽也。非以此時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従斉、斉趙合、其讎君必深矣。挟君之讎以誅於燕、後雖悔之、不可得也已。君悉燕兵而疾之、天下之従君也、若報父子之仇。誠能亡斉、封君於河南為万乗、達涂於中国、南与陶為鄰、世世無患。願君之専志於攻斉、而無他慮也。」 C:05:071:為魏謂魏冉 為魏謂魏冉曰「公聞東方之語乎。」 曰「弗聞也。」 曰「辛張、陽毋沢説魏王薛公公叔也、曰『臣戦載主契国以与王約。必無患矣。若有敗之者、臣請挈領。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臣請挈領然而臣有患也。夫楚王之以其国依冉也、而事臣之主、此臣之甚患也』。今公東而因言於楚、是令張儀之言為禹、而務敗公之事也。公不如反公国徳楚、而観薛公之為公也、観三国之所求於秦而不能得者、請以号三国以自信也、観張儀与沢之所不能得於薛公者、而公請之以自重也。」 C:05:072:謂魏冉曰楚破秦 謂魏冉曰「楚破秦不能与斉県衡矣。秦三、世積節於韓魏、而斉之徳新加焉。斉秦交争韓魏、韓魏東聴、則秦伐矣。斉有東国之地方千里。楚包九夷、又方千里、南有符離之塞、北有甘魚之口。権県宋衛、宋衛乃桑阿甄耳。利有千里者二。富擅越隸。秦烏能与斉県衡韓魏。楚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鄭、兵休復起、足以傷秦。不必待斉。」 C:05:073:謂穣侯 謂穣侯曰「為君慮封、莫若於除。宋罪重、斉怒深。残伐乱宋、徳強斉、定身封。此亦百世之一時已。」 C:05:074:謂魏冉曰和不成 謂魏冉曰「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復将戦。勝必窮公。不勝必事趙従公。公又軽。公不若毋多。則疾到。」 C:05:075:五国罷成皐 五国罷成皐。 秦王欲為成陽君求相韓魏。韓魏弗聴。 秦太后、為魏冉謂秦王曰「成陽君以王之故、窮而居於斉。今王見其達収之。亦能翕其心乎。」 王曰「未也。」 太后曰「窮而不収、達而報之。恐不為王用。且収成陽君、失韓魏之道也。」 C:05:076: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書昭王曰「臣聞『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労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衆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職焉、能者亦不得蔽隠』。使以臣之言為可、則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則久留臣無為也。語曰『人主賞所愛、而罰所悪。明主則不然、賞必加於有功、刑比断於有罪』。今臣之胷不足以当椹質、要不足以待斧鉞。豈敢以疑事嘗試於王乎。雖以臣為賤而軽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後無反覆於王前耶。 臣聞『周有砥厄、宋有結緑、梁有懸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為天下名器』。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聞『善厚家者、取之於国、善厚国者、取之於諸侯』。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為其凋栄也。良医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舎之、疑則少嘗之。雖堯舜禹湯復生、弗能改已。語之至者、臣不敢載之於書。其浅者又不足聴也。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亡其言臣者、将賤而不足聴耶。非若是也、則臣之志、願少賜游観之間、望見足下而入之。」 書上。秦王説之、因謝王稽説、使人持車召之。 C:05:077:范雎至秦 范雎至。秦王庭迎、謝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義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請太后。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礼。」 范雎辞讓。是日見范雎、見者無不変色易容者。 秦王屏左右。宮中虚無人。 秦王跪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范雎曰「唯唯。」 有間、秦王復請、范雎曰「唯唯。」 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陽之浜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説而立為太師、載与倶南帰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収功於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与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徳、而文武無与成其王也。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処人骨肉之間。願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対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為厲、被髪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聖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覇之賢而死、烏獲之力而死、賁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処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於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関、夜行而昼伏、至於菱水、無以餌其口。坐行蒲服、乞食於呉市、卒興呉国、闔閭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説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髪而為狂、無益於殷楚。使臣得同行於箕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栄也。臣又何恥乎。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厳、下惑姦臣之態、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暗惑、無与照姦。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賢於生也。」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廟也。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無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范雎再拝、秦王亦再拝。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帯涇渭、右隴蜀、左関阪。戦車千乗、奮撃百万。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当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霸王之業可致。今反閉関而不敢窺兵於山東者、是穣侯為国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王曰「願聞所失計。」 雎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斉、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斉、多之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則不義矣。今見与国之不可親、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於計矣。昔者斉人伐楚、戦勝破軍殺将、再辟地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斉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斉之罷露、君臣之不親、挙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盗食者也。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舎此而遠攻。不亦繆乎。且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焉。天下莫能害。今韓魏、中国之処、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親中国而以為天下枢、以威楚趙。趙強則楚附、楚強則趙附。楚趙附、則斉必懼。懼必卑辞重幣以事秦。斉附而韓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親魏、魏多変之国也。寡人不能親。請問親魏奈何。」 范雎曰「卑辞重幣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賂之、不可挙兵而伐之。」 於是挙兵而攻邢丘、邢丘抜而魏請附。 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繍。秦之有韓、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変、為秦害者莫大於韓(。王不如収韓)。」 王曰「寡人欲収韓不聴、為之奈何。」 范雎曰「挙兵而攻滎陽、則成皋之路不通。北斬太行之道、則上党之兵不下。一挙而攻滎陽、則其国断而為三。夫韓見必亡、焉得不聴。韓聴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范雎曰「臣居山東、聞斉之内有田単、不聞其王。聞秦之有太后穣侯涇陽華陽(高陵)、不聞其有王。夫擅国之謂王、能専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穣侯出処不報、涇陽華陽、撃断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者下乃所謂無王已。然則権焉得不傾。而令焉得従王出乎。 臣聞『善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権』。穣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剖符於天下、征敵伐国、莫敢不聴。戦勝攻取、則利帰於陶、国敝御於諸侯、戦敗、則怨結於百姓、而禍帰社稷。詩曰『木実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歯管斉之権、縮閔王之筋、県之廟梁、宿昔而死。李兌用趙、減食主父、百日而餓死。今秦、太后穣侯用事、高陵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歯李兌之類也。臣今見王独立於廟朝矣。且臣将恐後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孫也。」 秦王懼。於是乃廃太后、逐穣侯、出高陵、走涇陽於関外。 昭王謂范雎曰「昔者、斉公得管仲、時以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為父。」 C:05:078:応侯謂昭王 応侯謂昭王曰「亦聞恒思有神叢与。恒思有悍少年。請於叢博曰『吾勝叢、叢籍我神三日。不勝叢、叢困我』。乃左手為叢投、右手自為投、勝叢。叢籍其神三日。叢往求之、遂弗帰。五日而叢枯、七日而叢亡。今国者王之叢、勢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無危乎。 臣未嘗聞指大於臂、臂大於股。若有此、則病必甚矣。百人輿瓢而趨、不如一人持而走疾。百人誠輿瓢、瓢必裂。今秦国華陽用之、穣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不称瓢為器則已。称瓢為器、国必裂矣。臣聞之『木実繁者枝必披、枝之披者傷其心。都大者危其国、臣強者危其主』。且今邑中自斗食以上、至尉内史及王左右、有非相国之人者乎。国無事則已。国有事、臣必聞見王独立於庭也。臣窃為王恐。恐万世之後有国者、非王之子孫也。 臣聞『古之善為政也、其威内扶、其輔外布、四治政不乱不逆、使者直道而行、不敢為非』。今太后使者分裂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勢、徴強兵、伐諸侯。戦勝攻取、利尽帰於陶、国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境内之利、分移華陽。古之所謂危主滅国之道、必従此起。三貴竭国以自安。然則令何得従王出。権何得毋分。是我王果処三分之一也。」 C:05:079:秦攻韓囲陘 秦攻韓、囲陘。 范雎謂秦昭王曰「有攻人者、有攻地者。穣侯十攻魏而不得傷者、非秦弱而魏強也。其所攻者地也。地者人主所甚愛也。人主者人臣之所楽為死也。攻人主所愛、与楽死者闘、故十攻而弗能勝也。今王将攻韓囲陘。臣願王之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也。王攻韓囲陘、以張儀為言。張儀之力多、且削地而以自贖於王。幾割地而韓不尽。張儀之力少、則王逐張儀、而更与不如儀者市。則王之所求於韓者、言可得也。」 C:05:080:応侯曰鄭人謂 応侯曰「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朴。周人懐朴、過鄭賈曰『欲買朴乎』。鄭賈曰『欲之』。出其朴視之、乃鼠也。因謝不取。今平原君自以賢、顕名於天下。然降其主父沙丘而臣之。天下之王尚猶尊之。是天下之王、不如鄭賈之智、眩於名、不知其実也。」 C:05:081:天下之士 天下之士合従、相聚於趙、而欲攻秦。秦相応侯曰「王勿憂也。請令廃之。秦於天下之士、非有怨也。相聚而攻秦者、以己欲富貴耳。王見大王之狗。臥者臥、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闘者。投之一骨、軽起相牙者何。則有争意也。」 於是使唐雎載音楽、予之五千金、居武安、高会相与飲、謂「邯鄲人。誰来取者。於是其謀者固未可得予也、其可得与者、与之昆弟矣。公与秦計功者、不問金之所之、金尽者功多矣。今令人復載五千金随公。」 唐雎行至武安、散不能三千金、天下之士大相与闘矣。 C:05:082:謂応侯曰君禽馬服乎 謂応侯曰「君禽馬服乎。」曰「然。」 「又即囲邯鄲乎。」曰「然。」 「趙亡、秦王王矣。武安君為三公。武安君所以為秦戦勝攻取者七十余城、南亡鄢郢漢中、禽馬服之軍、不亡一甲。雖周呂望之功、亦不過此矣。趙亡、秦王王。武安君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欲無為之下、固不得之矣。秦嘗攻韓邢、困於上党。上党之民皆返為趙。天下之民、不楽為秦民之日固久矣。今攻趙、北地入燕、東地入斉、南地入楚魏。則秦所得亡幾何。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功。」 C:05:083:応侯失韓之汝南 応侯失韓之汝南。 秦昭王謂応侯曰「君亡国、其憂乎。」 応侯曰「臣不憂。」 王曰「何也。」 曰「梁人有東門呉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曰『公之愛子也、天下無有、今子死不憂、何也』。東門呉曰『吾嘗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乃即与無子時同也。臣奚憂焉』。臣亦嘗為子。為子時不憂。今亡汝南。乃即与為梁余子同也。臣何為憂。」 秦王以為不然、以告蒙傲曰「今也、寡人一城囲、食不甘味、臥不便席。今応侯亡地、而言不憂。此其情也。」 蒙傲曰「臣請得其情。」 乃往見応侯曰「傲欲死。」 応侯曰「何謂也。」 曰「秦王師君、天下莫不聞。而況於秦国乎。今傲勢得秦為王将将兵。臣以韓之細也、顕逆誅奪君地。傲尚奚生。不若死。」 応侯拝蒙傲曰「願委之卿。」 蒙傲以報於昭王。 自是之後、応侯毎言韓事者、秦王弗聴也。以其為汝南虜也。 C:05:084:秦攻邯鄲 秦攻邯鄲、十七月不下。 争謂王稽曰「君何不賜軍吏乎。」 王稽曰「吾与王也、不用人言。」 荘曰「不然。父之於子也、令有必行者、必不行者。曰『去貴妻、売愛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毋敢思也』。此令必不行者也。守閭嫗曰『某夕某孺子内某士』。貴妻已去、愛妾已売、而心不有。欲教之者、人心固有。今君雖幸於王、不過父子之親、軍吏雖賤、不卑於守閭嫗。且君擅主軽下之日久矣。聞『三人成虎、十夫揉椎。衆口所移、毋翼而飛』。故曰、不如賜軍吏而礼之。」 王稽不聴、軍吏窮。果悪王稽、杜摯以反。 秦王大怒、而欲兼誅范雎。 范雎曰「臣、東鄙之賤人也。開罪於魏、遁逃来奔。臣無諸侯之援親習之故。王挙臣於羈旅之中、使職事。天下皆聞臣之身、与王之挙也。今遇惑、与罪人同心、而王明誅之。是王過挙顕於天下、而為諸侯所議也。臣願請薬賜死、而恩以相葬臣。王必不失臣之罪、而無過挙之名。」 王曰「有之。」遂弗殺而善遇之。 C:05:085:蔡沢見逐於趙 蔡沢見逐於趙、而入韓魏、遇奪釜鬲於涂。 聞応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応侯内慙、乃西入秦。 将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応侯曰「燕客蔡沢、天下駿雄弘弁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 応侯聞之、使人召蔡沢。蔡沢入、則揖応侯。応侯固不快、及見之又倨。 応侯因讓之曰「子嘗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対曰「然。」 応侯曰「請聞其説。」 蔡沢曰「吁、君何見之晩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堅強、耳目聡明聖知、豈非士之所願与。」応侯曰「然。」 蔡沢曰「質仁秉義、行道施徳於天下、天下懐楽敬愛、願以為君王、豈不弁智之期与。」応侯曰「然。」 蔡沢復曰「富貴顕栄、成理万物、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長、終其年而不夭傷、天下継其統、守其業、伝之無窮、名実純粋、沢流千世、称之而毋絶、豈非道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与。」応侯曰「然。」 沢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呉起、越之大夫種、其卒亦可願歟。」 応侯知蔡沢之欲困己以説、復曰「何為不可。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尽公不還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請素、蒙怨咎、欺旧交、虜魏公子卬、卒為秦禽将破敵軍、攘地千里。呉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顧毀誉、必欲覇主強国、不辞禍凶。大夫種事越王、主離困辱、悉忠而不解、主雖亡絶、尽能而不離、多功而不矜、貴富不驕怠。若此三子者、義之至、忠之節也。故君子殺身以成名。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何為而不可哉。」 蔡沢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呉、申生孝、而晋惑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滅乱、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聴之。故天下以其君父為戮辱、恋其臣子。夫待死而後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孔子不足聖、管仲不足大也。」 於是応侯称善。 蔡沢得少間、因曰「商君呉起大夫種、其為人臣、尽忠致功、則可願矣。閎夭事文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乎。以君臣論之、商君、呉起、大夫種、其可願孰与閎夭、周公哉。」 応侯曰「商君呉起大夫種不若也。」 蔡沢曰「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越王乎。」 応侯曰「未知何如也。」 蔡沢曰「主固親忠臣、不過秦孝越王楚悼。君者為主正乱、批患折難、広地殖穀、富国足家強主、威蓋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過商君呉起大夫種。而君之禄位貴盛、私家之富過於三子。而身不退。窃為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満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数也。進退盈縮変化、聖人之常道也。昔者斉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至葵丘之会、有驕矜之色、畔者九国。呉王夫差無適於天下、軽諸侯、凌斉晋、遂以殺身亡国。夏育太史啓叱呼駭三軍。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乗至盛、不返道理也。 夫商君為孝公平権衡、正度量、調軽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戦。是以兵動而地広、兵休而国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功已成矣、遂以車裂。楚地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師、以与楚戦、一戦挙鄢郢、再戦焼夷陵、南并蜀漢、又越韓魏攻強趙、北坑馬服、誅屠四十余万之衆、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使秦業帝。自是之後、趙楚懾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賜死於杜郵。呉起為楚悼罷無能、廃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壹楚国之俗、南攻楊越、北并陳蔡、破横散従、使馳説之士無所開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種為越王墾草剏邑、辟地殖穀、率四方之士、専上下之力、以禽勁呉、成霸功。勾践終倍而殺之。此四子者、成功而不去、禍至於此。此所謂信而不能屈、往而不能反者也。 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長為陶朱。君独不観愽者乎。或欲大投、或欲分功。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坐制諸侯、利施三川、以実宜陽、決羊腸之険、塞太行之口、又斬范中行之涂、桟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極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時也。如是不退、則商君白公呉起大夫種是也。君何不以此時帰相印、讓賢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長為応侯、世世称孤、而有喬松之寿。孰与以禍終哉。此則君何居焉。」 応侯曰「善。」乃延入坐為上客。 後数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従山東来者蔡沢。其人弁士。臣之見人甚衆、莫有及者。臣不如也。」 秦昭王召見、与語大説之、拝為客卿。 応侯因謝病、請帰相印。昭王強起応侯、応侯遂称篤、因免相。 昭王新説蔡沢計画、遂拝為秦相、東収周室。 蔡沢相秦王数月、人或悪之。懼誅、乃謝病帰相印。号為剛成君。 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荘襄王、卒事始皇帝。 為秦使於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於秦。 -------------------------------------------------------------------------------- V:06:巻第六 -------------------------------------------------------------------------------- B:06:秦四 10章(086-095) C:06:086:秦取楚漢中 秦取楚漢中、再戦於藍田、大敗楚軍。 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至鄧、楚王引帰。 後三国謀攻楚、恐秦之救也。 或説薛公曰「可発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応而公攻秦、雖藍田豈難得哉。況於楚之故地』。楚疑於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則楚之応之也、必勧。是楚与三国謀出秦兵矣。秦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告)急。秦愈不敢出。則是我離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 遂発重使之楚、楚之応之果勧。 於是三国併力攻楚。楚果告急於秦、秦遂不敢出兵。大有功。 C:06:087:薛公入魏而出斉女 薛公入魏而出斉女。 韓春謂秦王曰「何不取為妻。以斉秦劫魏、則上党秦之有也。斉秦合而立負芻、負芻立、其母在秦、則魏秦之県也已。珉欲以斉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請為王因珉与佐也。魏懼而復之、負芻必以魏歿世事秦。斉女入魏而怨薛公、終以斉奉事王矣。」 C:06:088:三国攻秦入函谷 三国攻秦、入函谷。 秦王謂樓緩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 対曰「割河東、大費也。免於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聞焉。」 王召公子池而問焉。 対曰「講亦悔、不講亦悔。」 王曰「何也。」 対曰「王割河東而講、三国雖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従之』。此講之悔也。王不講、三国入函穀、咸陽必危、王又曰『惜矣。吾愛三城而不講』。此又不講之悔也。。寡人決講矣。」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講於三国。三国之兵乃退。 C:06:089:秦昭王謂左右 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与始強。」 対曰「弗如也。」 王曰「今之如耳魏斉、孰与孟嘗、芒卯之賢。」 対曰「弗如也。」 王曰「以孟嘗芒卯之賢、帥強韓魏之兵以伐秦、猶無奈寡人何也。今以無能若耳、魏斉帥弱韓、魏以攻秦、其無奈寡人何、亦明矣。」 左右皆曰「甚然。」 中期推琴対曰「王之料天下過矣。昔者六晋之時、智氏最強、滅破范中行、又帥韓魏以囲趙襄子於晋陽、決晋水、以灌晋陽。城不沈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乗。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絳水利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肘足接於車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為天下笑。今秦之強、不能過智伯、韓魏雖弱、尚賢在晋陽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時也。願王之勿易也。」 C:06:090:楚魏戦於陘山 楚魏戦於陘山。 魏許秦以上洛、以絶秦於楚。 魏戦勝、楚敗於南陽。 秦責賂於魏、魏不与。 管浅謂秦王曰「王何不謂楚王曰『魏許寡人以地、今戦勝、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勝楚而亡地於秦也。是王以魏地徳寡人、秦之楚者多資矣。魏弱、若不出地、則王攻其南、寡人絶其西、魏必危』。」 秦王曰「善。」 以是告楚。 楚王揚言与秦遇。 魏王聞之恐、効上洛於秦。 C:06:091:楚使者景鯉在秦 楚使者景鯉在秦。従秦王与魏王遇於境。 楚怒。秦令周最為楚王曰「魏請無与楚遇而合於秦、是以鯉与之遇也。敝邑之於与遇善之、故斉不合也。」 楚王因不罪景鯉、而徳周秦。 C:06:092:楚王使景鯉如秦 楚王使景鯉如秦。 客謂秦王曰「景鯉、楚王使景所甚愛。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聴、則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聴、則殺景鯉、更不与不如景鯉者市。是便計也。」 秦王乃留景鯉。 景鯉使人説秦王曰「臣見王之権軽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之来使也、聞斉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無楚也、斉魏有何重於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結交諸侯以図、則社稷必危、不如出臣。」 秦王乃出之。 C:06:093:秦王欲見頓弱 秦王欲見頓弱。頓弱曰「臣之義不参拝、王能使臣無拝、即可矣。不即不見也。」 秦王許之。於是頓子曰「天下有有其実而無其名者、有無其実而有其名者、有無其名又無其実者。王知之乎。」 王曰「弗知。」 頓子曰「有其実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之勢、而有積粟之実、此有其実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実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而耨、無積粟之実、此無其実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実者、王乃是也。已立為万乗、無孝之名。以千里養、無孝之実。」 秦王悖然而怒。 頓弱曰「山東戦国有六。威不掩於山東、而掩於母。臣窃為大王不取也。」 秦王曰「山東之建国可兼与。」 頓子曰「韓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資臣万金而游、聴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従。韓魏従、而天下可図也。」 秦王曰「寡人之国貧。恐不能給也。」 頓子曰「天下未嘗無事也、非従即横也。横成則秦帝。従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養。楚王即王雖有万金、弗得私也。」 秦王曰「善。」 乃資万金、使東游韓魏、入其将相。 北游於燕趙、而殺李牧。 斉王入朝、四国畢従。頓子之説也。 C:06:094:頃襄王二十年 頃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抜楚西陵。 或抜鄢郢、夷陵、焼先王之墓。王徙東北、保於陳城。 楚遂削弱、為秦所軽。於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聞。襄王以為弁。故使於秦。 説昭王曰「天下莫強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両虎相闘而駑犬受其敝。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説。臣聞之。説秦王曰『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従生民以来、万乗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荘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於斉、以絶従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成橋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 王又挙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門、挙河内、抜燕酸棗、虚桃人。楚燕之兵、雲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衆二年、然後復之、又取蒲衍首垣、以臨仁平兵、小黄済陽嬰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斉秦之要、絶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憚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義之誡、使無復後患、三王不足四、五覇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衆、恃甲兵之強、壹毀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後患。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楡次之禍也。呉見伐斉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也。此二国者、非無大功也。没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呉之信越也、従而伐斉、既勝斉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於三江之浦。智氏信韓魏従而伐趙、攻晋燁之城、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瑶於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大王慮而不取也。詩云『大武遠宅不渉』。従此観之、楚国援也。鄰国敵也。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呉信越也。 臣聞『敵不可易、時不可失』。臣恐韓魏之卑辞慮患、而実欺大国也。王既無重世之徳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百世矣。本国残、社稷壊、宗廟毀。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沢、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虜相随於路、鬼神狐祥無所食、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臣妾、満海内矣。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且王攻楚之日、則悪出兵。王将藉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王若不藉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随陽右壌。随陽右壌、此皆広川大水、山林渓谷不食之地。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無得地之実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応悉起応王。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銍胡陵碭蕭相、故宋必尽。斉人南面、泗北必挙。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於)以肥韓、魏於中国而勁斉、韓魏之強、足以校於秦矣。而斉南以泗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国、莫強於斉。斉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帝若未能、於以禁王之為帝有余。夫以王壌土之博、人徒之衆、兵革之強、一挙衆、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帰帝重於斉、是王失計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授首。王襟以山東之険、帯以河曲之利、韓必為関中之侯。若是、王以十万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以関内侯矣。王一善楚、而関内二万乗之主注地於斉、斉之右壌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任両海、要絶天下也。是燕趙無斉楚、斉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持斉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C:06:095:或為六国説秦王 或為六国説秦王曰「土広不足以為安、人衆不足以為強。若土広者安、人衆者強、則桀紂之後将存。昔者、趙氏亦嘗強矣。曰趙強何若。挙左案斉、挙右案魏、厭案万乗之国二、困千乗之宋也、筑剛平、衛無東野、芻牧薪采、莫敢闚東門。当是時、衛危於累卵。天下之士相従謀曰『吾将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於是天下有称伐邯鄲者。莫不令朝行。 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沢之遇、乗夏車、称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従。斉太公聞之、挙兵伐魏。壌地両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釈梁。郢威王聞之、寝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与申縛遇於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縳。趙人聞之、至枝桑、燕人聞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際絶。斉戦則不勝、謀則不得、使陳毛釈剣撮委、南聴罪、西説趙、北説燕、内喩其百姓、而天下乃釈斉。於是天下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以同言郢威王於側牖之間。臣豈以郢威王為政衰謀乱以至於此哉。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故天下楽伐之也。」 -------------------------------------------------------------------------------- V:07:巻第七 -------------------------------------------------------------------------------- B:07:秦五 8章(096-103) C:07:096:謂秦王 謂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軽斉易楚、而卑畜韓也。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主約而不忿』。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不忿、故能従鄰。今王広徳魏趙、而軽失斉、驕也。戦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霸部之業也。臣窃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終。何以知其然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囲晋陽、卒為三家笑。呉王夫差棲越於会稽、勝斉於艾陵、為黄池之遇、無礼於宋。遂与勾践禽、死(於干隧)。梁君伐楚勝斉、制韓趙之兵、駆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後子死、身布冠而拘於秦。三者非無功也、能始而不能終也。 今王破宜陽、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両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陽侯之塞、取黄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王若能為此尾、則三王不足四五霸不足六。王若不能為此尾、而有後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済之士、以王為呉智之事也。 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今大王皆有驕色、以臣之心観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国之兵敵、而未能復戦也。斉宋在縄墨之外以為権。故曰『先得斉宋者伐秦』。秦先得斉宋、則韓氏鑠。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則魏氏鑠。魏氏鑠、則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計而行之、則両国者必為天下笑矣。」 C:07:097:秦王与中期争論 秦王与中期争論、不勝。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 或為中期説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適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紂、必殺之矣。」 秦王因不罪。 C:07:098:献則謂公孫消 献則謂公孫消曰「公大臣之尊者也。数伐有功。所以不為相者、太后不善公也。羋戎者、太后之所親也。今亡於楚、在東周。公何不以秦、楚之重資而相之於周乎。楚必便之矣。是羋戎有秦、楚之重、太后必悦公、公相必矣。」 C:07:099:樓忤約秦魏 樓忤秦、魏、魏太子為質、紛強欲敗之。 謂太后曰「国与還者也、敗秦而利魏、魏必負之。負秦之日、太子為糞土矣。」 太后坐王而泣。 王因疑于太子、令之留于酸棗。 樓子患之。 昭衍為周之梁、樓子告之。 昭衍見梁王、梁王曰「何聞。」 曰「聞秦且伐魏。」 王曰「為期與我約矣。」 曰「秦疑于王之約、以太子之留酸棗而不之秦。秦王之計曰『魏不與我約、必攻我。我與其處而待之見攻、不如先伐之』。以秦強折節而下与国、臣恐其害于東周。」 C:07:100:濮陽人呂不韋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帰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 「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数。」 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沢可以遺世。願往事之。秦子異人質於趙、処於聊城。」 故往説之曰「子傒有承国之業、又有母在中。今子無母於中、外託於不可知之国、一日倍約、身為糞土。今子聴吾計事、求帰、可以有秦国。吾為子使秦、必来請子。」 乃説秦王后弟陽泉君曰「君之罪至死、君知之乎。君之門下無不居高尊位、太子門下無貴者。君之府蔵珍珠宝玉、君之駿馬盈外厩、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於累卵、而不寿於朝生。説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貴千万歳、其寧於太山四維、必無危亡之患矣。」 陽泉君避席、請聞其説。 不韋曰「王年高矣、王后無子。子傒有承国之業、士倉又輔之。王一日山陵崩、子傒立、士倉用事、王后之門、必生蓬蒿。子異人賢材也。棄在於趙、無母於内。引領西望、而願一得帰。王后誠請而立之、是子異人無国而有国、王后無子而有子也。」 陽泉君曰「然。」入説王后。 王后乃請趙而帰之。趙未之遣。 不韋説趙曰「子異人秦之寵子也。無母於中、王后欲取而子之。使秦而欲屠趙、不顧一子以留計。是抱空質也。若使子異人帰而得立、趙厚送遣之、是不敢倍徳畔施。是自為徳講。秦王老矣。一日晏駕、雖有子異人、不足以結秦。」 趙乃遣之。異人至、不韋使楚服而見。 王后説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 而自子之、乃変其名曰楚。 王使子誦。子曰「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学、不習於誦。」 王罷之、乃留止。 間曰「陛下嘗軔車於趙矣、趙之豪桀、得知名者不少。今大王反国、皆西面而望。大王無一介之使以存之、臣恐其皆有怨心、使辺境早閉晩開。」 王以為然、奇其計。王后勧立之。 王乃召相、令之曰「寡人子莫如楚。」 立以為太子。子楚立。 以不韋為相、号曰文信侯、食藍田十二県。 王后為華陽太后、諸侯皆致秦邑。 C:07:101:文信侯欲攻趙以広河間 文信侯欲攻趙以広河間、使剛成君蔡沢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質於秦。 文信侯因請張唐相燕。 張唐辞曰「燕者必径於趙。趙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 文信侯去而不快。 少庶子甘羅曰「君侯何不快甚也。」 文信侯曰「吾令剛成君蔡沢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質矣。今吾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羅曰「臣行之。」 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 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歳為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歳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羅見張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 唐曰「武安君戦勝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 甘羅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歟。」曰「知之。」 「応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専。」曰「応侯不如文信侯専。」 曰「卿明知為不如文信侯専歟。」曰「知之。」 甘羅曰「応侯欲伐趙、武安君難之。去咸陽七里、絞而殺之。今文信侯自請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処矣。」 唐曰「請因孺子而行。」 令庫具車、厩具馬、府具幣、行有日矣。 甘羅謂文信侯曰「借臣車五乗。請為張唐先報趙。」 見趙王、趙王郊迎。 謂趙王曰「聞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聞之。」 「聞張唐之相燕与。」曰「聞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則伐趙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無異故。欲攻趙而広河間也。今王齎臣五城、以広河間、請帰燕太子、与強趙攻弱燕。」 趙王立割五城以広河間、帰燕太子。 趙攻燕、得上穀三十六県。与秦什一。 C:07:102:文信侯出走 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 秦下甲而攻趙。 司空馬説趙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為尚書、習秦事。今大王使臣守小官、習趙事。請為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趙孰與秦大。」曰「不如。」 「民孰与之衆。」曰「不如。」 「金銭粟孰与之富。」曰「弗如。」 「国孰與之治。」曰「不如。」 「相孰與之賢。」曰「不如。」 「将孰與之武。」曰「不如。」 「律令孰與之明。」曰「不如。」 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国、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国亡。」 趙王曰「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国事、愿于因計。」 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悦。内悪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郤兵、趙守半国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従事可成。臣請為大王約従。従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実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 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県、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計。」 司空馬曰「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請為大王悉趙兵以遇。」 趙王不能将。 司空馬曰「臣效愚計、大王不能用、是臣無以事大王、愿自請。」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 平原津令郭遺労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従趙来、趙事何如。」 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 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 司空馬曰「趙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国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韓倉果悪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将軍戰勝、王觴将軍。将軍為壽于前、而捍匕首、当死。」 武安君曰「繓病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懼獲死罪于前、故使工人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請以出示。」 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状如振捆、纏之以布。「愿公入明之。」 韓倉曰「受命于王、賜将軍死、不赦。臣不敢言。」 武安君北面再拝賜死、縮剣将自誅、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 遇司空馬門、趣甚疾、出諔門也、右挙剣将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剣征之于柱以自刺。 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C:07:103:四国為一将以攻秦 四国為一、将以攻秦。 秦王召群臣賓客六十人而問焉曰「四国為一、将以図秦。寡人屈於内、而百姓靡於外。為之奈何。」 群臣莫対。姚賈対曰「賈願出使四国、必絶其謀、而安其兵。」 乃資車百乗、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帯以其剣。 姚賈辞行、絶其謀、止其兵、与之為交、以報秦。秦王大説。賈封千戸、以為上卿。 韓非知之曰「賈以珍珠重宝、南使荊呉、北使燕代之間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於内。是賈以王之権国之宝、外自交於諸侯。願王察之。且梁監門子。嘗盗於梁、臣於趙而逐。取世監門子、梁之大盗、趙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計、非所以厲群臣也。」 王召姚賈而問曰「吾聞子以寡人財交於諸侯、有諸。」 対曰「有諸。」 王曰「有何面目復見寡人。」 対曰「曾参孝其親、天下願以為子。子胥忠於君、天下願以為臣、貞女工巧、天下願以為妃。今賈忠王而王不知也。賈不帰四国、尚焉之。使賈不忠於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賈之身。桀聴讒而誅其良将、紂聞讒而殺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聴讒、則無忠臣矣。」 王曰「子監門子、梁之大盗、趙之逐臣。」 姚賈曰「太公望、斉之逐夫、朝歌之廃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讎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賈人也、南陽之敝幽、魯之免囚、桓公用之而覇。百里奚、虞之乞人、伝売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勝於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詬醜、大誹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務光申屠狄、人主豈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汙、不聴其非、察其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雖有外誹者不聴。雖有高世之名、無咫尺之功者不賞。是以群臣莫敢以虚願望於上。」 秦王曰「然。」 乃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 -------------------------------------------------------------------------------- V:08:巻第四 -------------------------------------------------------------------------------- B:08:斉一 17章(104-120) C:08:104:楚威王戦勝於徐州 楚威王戦勝於徐州、欲逐嬰子於斉。嬰子恐。 張醜謂楚王曰「王戦勝於徐州也、盼子不用也。盼子有功於国、百姓為之用。嬰子不善、而用申縛。申縛者、大臣与百姓弗為用。故王勝之也。今嬰子逐、盼子必用。復整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於王也。」 楚王因弗逐。 C:08:105:斉将封田嬰於薛 斉将封田嬰於薛。楚王聞之大怒、将伐斉。斉王有輟志。 公孫閈曰「封之成与不、非在斉也。又将在楚。閈説楚王、令其欲封公也又甚於斉。」 嬰子曰「願委之於子。」 公孫閈為謂楚王曰「魯宋事楚而斉不事者、斉大而魯宋小。王独利魯宋之小、不悪斉大何也。夫斉削地而封田嬰、是其所以弱也。願勿止。」 楚王曰「善。」因不止。 C:08:106: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諫。 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 斉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 靖郭君因見之。 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 君曰「客有於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戯。」 君曰「亡。更言之。」 対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今夫斉亦君之水也。君(長)有斉(陰)。奚以薛為。失斉、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 君曰「善。」乃輟城薛。 C:08:107:靖郭君謂斉王 靖郭君謂斉王曰「五官之計、不可不日聴也、而数覧。」 王曰「諾。」已而厭之、令与靖郭君。 (一本作:王曰「日説五官、吾厭之。」) C:08:108:靖郭君善斉䫉弁 靖郭君善斉䫉弁。斉䫉弁之為人也多疵、門人弗説。 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聴、士尉辞而去。 孟嘗君又窃以諫。 靖郭君大怒曰「剗而類、破吾家。苟可慊斉䫉弁者、吾無辞為之。」 於是舎之上舎、令長子御、旦暮進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辞而之薛。 与斉䫉弁倶。留無幾何、斉䫉弁辞而行、請見宣王。 靖郭君曰「王之不説嬰甚、公往必得死焉。」 斉䫉弁曰「固不求生也、請必行。」 靖郭君不能止。 斉䫉弁行至斉。宣王聞之、蔵怒以待之。斉䫉弁見宣王。 曰「子靖郭君之所聴愛夫。」 斉䫉弁曰「愛則有之、聴則無有。王之方為太子之時、弁謂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過頤豕視。若是者倍反。不若廃太子、更立衛姫嬰児郊師』。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聴弁而為之、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至於薛、昭陽請以数倍之地易薛。弁又曰『必聴之』。靖郭君曰『受薛於先王。雖悪於後王、吾独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与楚乎』。又不肯聴弁。此為二。」 宣王太息、動於顔色曰「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来靖郭君乎。」 斉䫉弁対曰「敬諾。」 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其冠、帯其剣。 宣王自迎靖郭君於郊、望之而泣。 靖郭君至、因請相之。靖郭君辞。 不得已而受、七日、謝病強辞、不得、三日而聴。 当是時、靖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 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為沮。 此斉䫉弁之所以外生楽患趣難者也。 C:08:109: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趙求救於斉。 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与勿救。」 鄒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 「夫魏氏兼邯鄲、其於斉何利哉。」 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 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抜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敝魏、邯鄲抜而承魏之敝、是趙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抜。 斉因承魏之敝、大破之桂陵。 C:08:110:南梁之難 南梁之難、韓氏請救於斉。 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早救之、孰与晩救之便。」 張丏対曰「晩救之、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早救之。」 田臣思曰「不可。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我代韓而受魏之兵、顧反聴命於韓也。且夫魏有破韓之志、韓見且亡、必東訴於斉。我因陰結韓之親、而晩承魏之敝、則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矣。」 田侯曰「善。」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専有斉国、五戦五不勝、東訴於斉、斉因起兵撃魏、大破之馬陵。 魏破韓弱、韓魏之君因田嬰北面而朝田侯。 C:08:111:成侯鄒忌為斉相 成侯鄒忌為斉相。田忌為将、不相説。 公孫閈謂鄒忌曰「公何不為王謀伐魏。勝則是君之謀也。君可以有功。戦不勝、田忌不進、戦而不死、曲撓而誅。」 鄒忌以為然、乃説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戦三勝。鄒忌以告公孫閈。 公孫閈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戦而三勝、声威天下。欲為大事、亦吉否』。」 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人卜者、亦験其辞於王前。田忌遂走。 C:08:112:田忌為斉将 田忌為斉将、係梁太子申、禽龐涓。孫子謂田忌曰「将軍可以為大事乎。」 田忌曰「奈何。」 孫子曰「将軍無解兵而入斉、使彼罷敝(於)老弱守於主。主者、循軼之途也。鎋撃摩車而相過。使彼罷敝老弱守於主、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然後背太山、左済右天唐、軍重踵高宛、使軽車鋭騎衝雍門。若是、則斉君可正、而成侯可走。不然、則将軍不得入於斉矣。」 田忌不聴、果不入斉。 C:08:113:田忌亡斉而之楚 田忌亡斉而之楚。鄒忌代之相斉。恐田忌欲以楚権復於斉。 杜赫曰「臣請為留楚。」 謂楚王曰「鄒忌所以不善楚者、恐田忌之以楚権復於斉也。王不如、封田忌於江南、以示田忌之不返斉也。鄒忌以斉厚事楚。田忌亡人也。而得封、必徳王。若復於斉、必以斉事楚。此用二忌之道也。」 楚果封之於江南。 C:08:114:鄒忌事宣王 鄒忌事宣王、仕人衆。宣王不説。晏首貴而仕人寡、王説之。 鄒忌謂宣王曰「忌聞『以為有一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今首之所進仕者、以幾何人。」 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C:08:115:鄒忌脩八尺有余 鄒忌脩八尺有余、形䫉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斉国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従外来、与坐談、問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視之、自以為不如。 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斉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観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 数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朞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斉。此所謂戦勝於朝廷。 C:08:116:秦仮道韓魏以攻斉 秦仮道韓魏以攻斉。斉威王使章子将而応之。与秦交和而舎、使者数相往来。 章子為変其徽章、以雑秦軍。候者言「章子以斉入秦。」威王不応。 頃之間、候者復言「章子以斉兵降秦。」威王不応。 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辞。王何不発将而撃之。」 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撃之。」 頃間、言「斉兵大勝、秦軍大敗。」 於是秦王拝西藩之臣而謝於斉。 左右曰「何以知之。」 曰「章子之母啓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将軍之母』。対曰『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啓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C:08:117:楚将伐斉魯親之 楚将伐斉、魯親之。斉王患之。 張丐曰「臣請令魯中立。」 乃為斉見魯君。乃為斉見魯君。 魯君曰「斉王懼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 魯君曰「何吊。」曰「君之謀過矣。君不与勝者而与不勝者、何故也。」 魯君曰「子以斉、楚為孰勝哉。」対曰「鬼且不知也。」 「然則子何以吊寡人。」曰「斉、楚之権敵也、不用有魯与無魯、足下豈若令衆而合二国之後哉。楚大勝斉、其良士選卒必殪、其余兵足以待天下。斉為勝、其良士選卒以殪。而君以魯衆合戦勝後、此其為徳也亦大矣、其見恩徳亦其大也。」 魯君以為然、身退師。 C:08:118:秦伐魏 秦伐魏。 陳軫合三晋而東、謂斉王曰「古之王者之伐也、欲以正天下而立功名、以為後世也。今斉楚燕趙韓梁六国之遞甚也、不足以立功名、適足以強秦而自弱也。非山東之上計也。能危山東者、強秦也。不憂強秦、而遞相罷弱、而両帰其国於秦、此臣之所以為山東之患。天下為秦相割、秦曾不出力。天下為秦相烹、秦曾不出薪。何秦之智而山東之愚耶。願大王之察也。 古之五帝、三王、五覇之伐也、伐不道者。今秦之伐天下不然、必反之。主必死辱、民必死虜。今韓梁之目未嘗乾、而斉民独不也。非斉親而韓梁疏也。斉遠秦而韓梁近。今斉将近矣。今秦欲攻梁絳安邑。秦得絳安邑、以東下河、必表裏河而東攻斉。挙斉属之海、南面而孤楚韓梁、北向而孤燕趙、斉無所出其計矣。願王孰慮之。 今三晋已合矣。復為兄弟、約而出鋭師以戍梁絳安邑、此万世之計也。斉非急以鋭師合三晋、必有後憂。三晋合、秦必不敢攻梁、必南攻楚。楚秦構難、三晋怒斉不与己也、必東攻斉。此臣之所謂斉必有大憂。不如急以兵合於三晋。」 斉王敬諾。果以兵合於三晋。 C:08:119:蘇秦為趙合従説斉宣王 蘇秦為趙合従、説斉宣王曰「斉南有太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謂四塞之国也。斉地方二千里、帯甲数十万、粟如丘山。斉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戦如雷電、解若風雨、即有軍役、未嘗倍太山、絶清河、渉渤海也。臨淄之中七万戸。臣窃度之、下戸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発於遠県、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万矣。臨淄甚富而実。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撃筑弾琴、闘鶏走犬、六博蹹踘者。臨淄之途、車轂撃、人肩摩、連衽成幃、挙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 夫以大王之賢、与斉之強、天下不能当。今乃西面事秦。窃為大王羞之。且夫韓魏(之)所以畏秦者、以与秦接界也。兵出而相当、不至十日、而戦勝存亡之機決矣。韓魏戦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戦而不勝、以亡随其後。是故韓魏之所以重与秦戦、而軽為之臣也。今秦攻斉則不然。倍韓魏之地、至衛陽晋之道、径亢父之険、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百人守険、千人不能過也。秦雖欲深入、則狼顧、恐韓魏之議其後也。是故恫疑虚喝、高躍而不敢進。則秦不能害斉、亦已明矣。夫不深料秦之不奈我何也、而欲西面事秦。是群臣之計過也。今臣無事秦之名、而有強国之実。臣固願大王之少留計。」 斉王曰「寡人不敏、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従。」 C:08:120:張儀為秦連横説斉王 張儀為秦連横、説斉王曰「天下強国無過斉者、大臣父兄殷衆富楽、無過斉者。然而為大王計者、皆為一時説而不顧万世之利。従人説大王者、必謂『斉西有強趙、南有韓魏、負海之国也、地広人衆、兵強士勇、雖有百秦、将無奈我何』。大王覧其説、而不察其至実。夫従人朋党比周、莫不以従為可。臣聞之、斉与魯三戦而魯三勝、国以危、亡随其後。雖有勝名、而有亡之実。是何故也。斉大而魯小。今趙之与秦也、猶斉之於魯也。秦趙戦於河漳之上、再戦而再勝秦。戦於番吾之下、再戦而再勝秦。四戦之後、趙亡卒数十万、邯鄲僅存。雖有勝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強而趙弱也。 今秦、楚嫁子取婦、為昆弟之国。韓献宜陽、魏効河外、趙入朝黽池、割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駆韓、魏攻斉之南地、悉趙渉河関、指博関、臨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願大王熟計之。」 斉王曰「斉僻陋隠居、托於東海之上、未嘗聞社稷之長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以事秦。」 献魚塩之地三百[里]於秦也。 -------------------------------------------------------------------------------- V:09:巻第九 -------------------------------------------------------------------------------- B:09:斉二 8章(121-128) C:09:121:韓斉為与国 韓斉為与国。張儀以秦魏伐韓。 斉王曰「韓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 田臣思曰「王之謀過矣。不如聴之。子噲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諸侯弗与。秦伐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賜我也。」 王曰「善。」乃許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得交於斉。遂与秦戦。 楚趙果遽起兵而救韓。 斉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挙燕国。 C:09:122:張儀事秦恵王 張儀事秦恵王。 恵王死、武王立。左右悪張儀曰「儀事先生不忠。」 言未已、斉讓又至。 張儀(聞之、)謂武王曰「儀有愚計、願効之王。」 王曰「奈何。」 曰「為社稷計者、東方有大変、然後王可以多割地。今斉王臣憎張儀。儀之所在、必挙兵而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斉必挙兵而伐之。斉梁之兵連於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穀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按図籍、此王業也。」 王曰「善。」乃具革車三十乗、納之梁。 斉果挙兵伐之。梁王大恐。 張儀曰「王勿患。請令罷斉兵。」 乃使其舎人馮喜之楚、藉使之斉。 斉楚之事已畢。 因謂斉王「王甚憎張儀。雖然、厚矣王之托儀於秦王也。」 斉王曰「寡人甚憎儀。儀之所在、必挙兵伐之。何以託儀也。」 対曰「是乃王之託儀也。儀乃出秦、因与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変、然後王可以多割地。斉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兵伐之。故儀願乞不肖身而之梁。斉必挙兵伐梁。梁斉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図籍、是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与革車三十乗而納儀於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罷、而伐与国、広鄰敵、以自臨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托儀也。」 王曰「善。」乃止。 C:09:123:犀首以梁為斉戦於承匡而不勝 犀首以梁為斉戦於承匡而不勝。張儀謂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 梁王因相儀、儀以秦、梁之斉合横親。犀首欲敗、謂衛君曰「衍非有怨於儀也、値所以為国者不同耳。君必解衍。」 衛君為告儀、儀許諾、因与之参坐於衛君之前。犀首跪行、為儀千秋之祝。 明日張子行、犀首送之至於斉疆。 斉王聞之、怒於儀、曰「衍也吾讎、而儀与之倶、是必与衍鬻吾国矣。」 遂不聴。 C:09:124:昭陽為楚伐魏(蛇足) 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将、得八城。 移兵而攻斉。 陳軫為斉王使、見昭陽、再拝賀戦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将、其官爵何也。」 昭陽曰「官為上柱國、爵為上執珪。」 陳軫曰「異貴于此者何也。」 曰「唯令尹耳。」 陳軫曰「令尹貴矣。王非置両令尹也、臣竊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数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画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将、得八城、不弱兵、欲攻斉、斉畏公甚、公以是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戦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帰、猶為蛇足也。」 昭陽以為然、解軍而去。 C:09:125:秦攻趙 秦攻趙。 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于秦、而与之伐斉。 斉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講于秦。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県許秦王。 趙足之斉、謂斉王曰「王欲秦、趙解乎。不如従合于趙、趙必倍秦。倍秦則斉無患矣。」 C:09:126:権之難斉燕戦 権之難、斉、燕戦。 秦使魏冉之趙、出兵助燕撃斉。 薛公使魏処之趙、謂李向曰「君助燕撃斉、斉必急。急必以地和于燕、而身与趙戦矣。然則是君自為燕東兵、為燕取地也。故為君計者、不如按兵勿出。斉必緩、緩必復與燕戦。戦而勝、兵罷弊、趙可取唐、曲逆。戦而不勝、命県于趙。然則吾中立而割窮斉与疲燕也、両国之権、帰于跑矣。」 C:09:127:秦攻趙長平 秦攻趙長平。斉楚救之。 秦計曰「斉燕救趙。親則将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趙無以食、請粟於斉、而斉不聴。 蘇子謂斉王曰「不如聴之以却秦兵。不聴則秦兵不却。是秦之計中、而斉燕之計過矣。且趙之於燕斉、隠蔽也。猶歯之有脣也。脣亡則歯寒。今日亡趙、則明日及斉燕矣。且夫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燋釜。夫救趙高義也。却秦兵顕名也。義救亡趙、威却強秦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則為国計者過矣。」 C:09:128:斉二:或謂斉王 或謂斉王曰「周韓西有強秦、東北有趙魏。秦伐周韓之西、趙魏不伐、周韓為割、韓却周害也。及韓却周割之後、趙魏亦不免与秦為患矣。今斉応秦伐趙魏、則亦不異於趙魏之応秦而伐周韓。今斉入於秦而伐趙魏、趙魏亡之後、秦東面而伐斉。斉安得救天下乎。」 -------------------------------------------------------------------------------- V:10:巻第十 -------------------------------------------------------------------------------- B:10:斉三 11章(129-139) C:10:129:楚王死 楚王死。太子在斉質。 蘇秦謂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東国。」 薛公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則是我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 蘇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謂其新王曰『与我下東国、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則下東国必可得也。」 蘇秦之事、可以請行、可以令楚王亟入下東国、可以益割於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悪蘇秦於薛公、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可以使人説薛公以善蘇子、可以使蘇子自解於薛公。 蘇秦謂薛公曰「臣聞『謀泄者事無功、計不決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国也。非亟得下東国者、則楚之計変。変則是君抱空質而負名於天下也。」 薛公曰「善。為之奈何。」 対曰「臣請為君之楚、使亟入下東国之地。楚得成、則君無敗矣。」 薛公曰「善。」因遣之。 謂楚王曰「斉欲奉天子而立之。臣観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東国也。今王不亟入下東国、則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斉奉己。」 楚王曰「謹受命。」因献下東国。故曰「可以使楚亟入地也。」 謂薛公曰「楚之勢可多割也。」 薛公曰「奈何。」 「請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謁君以忠太子。使楚王聞之、可以益入地。」 故曰「可以益割於楚。」 謂太子曰「斉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請割地以留太子、斉少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資斉、斉必奉太子。」 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斉。 楚王聞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故曰「可以使楚益入地也。」 謂楚王曰「斉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権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斉無辞、必不倍於王也。王因馳強斉而為交、斉辞必聴王。然則是王去讎、而得斉交也。」 楚王大説曰「請以国因。」故曰「可以為楚王使太子亟去也。」 謂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斉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見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図之。」 太子曰「謹受命。」乃約車而暮去。故曰「可以使太子急去也。」 蘇子使人請薛公曰「夫勧留太子者蘇子也。蘇子非誠以為君也。且以便楚也。蘇子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滅跡也。今勧太子者又蘇子也、而君弗知也。臣窃為君疑之。」 薛公大怒於蘇子。故曰「可使人悪蘇秦於薛公也。」 又使人謂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蘇子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蘇子也。割地固約者又蘇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蘇子也。今人悪蘇子於薛公。(之)以其為斉薄而為楚厚也。願王之知之。」 楚王曰「謹受命。」因封蘇秦為武貞君。故曰「可以為蘇秦請封於楚也。」 又使景鯉請薛公曰「君之所以重於天下者、以能得天下之士、而有斉権也。今蘇子天下之弁士也。世与少有。君因不善蘇子、則是囲塞天下士、而不利説途也。夫不善君者且奉蘇子、而於君之事殆矣。今蘇子善於楚王。而君不蚤親、則是身与楚為讎也。故君不如因而因之、貴而重之、是君有楚也。」 薛公因善蘇子。故曰「可以為蘇秦説薛公以善蘇秦。」 C:10:130:斉王夫人死 斉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 薛公欲知王所欲立。 乃献七珥、美其一。 明日視美珥所在、勧王立為夫人。 C:10:131:孟嘗君将入秦 孟嘗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聴。蘇秦欲止之。 孟嘗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聞者、独鬼事耳。」 蘇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 孟嘗君見之。 謂孟嘗君曰「今者臣来、過於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挻子以為人、至歳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 孟嘗君乃止。 C:10:132:孟嘗君在薛 孟嘗君在薛、荊人攻之。 淳于髠為斉使於荊、還反、過薛。 而孟嘗令人体貌而親郊迎之。 謂淳于髠曰「荊人攻薛、夫子弗憂、文無以復侍矣。」 淳于髠曰「敬聞命。」 至於斉、畢報。 王曰「何見於荊。」 対曰「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謂也。」 対曰「薛不量其力、而為先王立清廟。荊固而攻之、清廟必危。故曰薛不量力、而荊亦甚固。」 斉王和其顔色曰「譆。先君之廟在焉。」 疾興兵救之。 C:10:133:孟嘗君奉夏侯章 孟嘗君奉夏侯章、以四馬百人之食、遇之甚歓。 夏侯章毎言未嘗不毀孟嘗君也。 或以告孟嘗君。 孟嘗君曰「文有以事夏侯公矣、勿言。」 董之繁菁以問夏侯公。 夏侯公曰「孟嘗君重非諸侯也、而奉我四馬百人之食。我無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毀之以為之也。君所以得為長者、以吾毀之者也。吾以身為孟嘗君、豈待言也。」 C:10:134:孟嘗君讌坐 孟嘗君讌坐、謂三先生曰「願聞先生有以補之闕者。」 一人曰「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請以臣之血湔其衽。」 田瞀曰「車軼之所能至、請掩足下之短、誦足下之長。千乗之君、与万乗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 滕臀曰「臣願以足下之府庫財物、収天下之士、能為君決疑応卒、若魏文侯之有田子方、段干木也。此臣之所為君取矣。」 C:10:135:孟嘗君舎人 孟嘗君舎人有与君之夫人相愛者。 或以問孟嘗君曰「為君舎人、而内与夫人相愛、亦甚不義矣。君其殺之。」 君曰「睹貌而相説者、人之情也。其錯之、勿言也。」 居朞年、君召愛夫人者而謂之曰「子与文游久矣、大官未可得、小官公又弗欲。衛君与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従衛君遊。」 舎人遊於衛甚重。 斉衛之交悪、衛君甚欲約天下之兵以攻斉。 是人謂衛君曰「孟嘗君不知臣不肖、以臣欺君。且臣聞斉衛先君、刑馬圧羊盟曰『斉衛後世無相攻伐。有相攻伐者、令其命如此』。今君約天下者之兵以攻斉、是足下倍先君盟約而欺孟嘗君也。願君勿以斉為心。君聴臣則可。不聴臣、若臣不肖也。臣輙以頸血湔足下衿。」 衛君乃止。 斉人聞之曰「孟嘗君可謂善為事矣。転禍為功。」 C:10:136:孟嘗君有舎人 孟嘗君有舎人而弗説、欲逐之。 魯連謂孟嘗君曰「猿獮猴錯木拠水、則不若魚鼈、歴険乗危、則騏驥不如狐貍。曹沫之奮三尺之剣、一軍不能当、使曹沫釈其三尺之剣、而操銚鎒、与農夫居壟畝之中、則不若農夫。故物舎其所長、之其所短、堯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之、使人有棄逐、不相与処、而来害相報者、豈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孟嘗君曰「善。」乃弗逐。 C:10:137:孟嘗君出行国至楚 孟嘗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 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 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傷此若髪漂、売妻子不足償之。足下能使僕無行、先人有宝剣、願得献之。」 公孫曰「諾。」 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象床哉。」 孟嘗君曰「然。」 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何哉。」 公孫戍曰「大国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斉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継絶之義。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誠説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到楚而受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諾。」 公孫戍趨而去。未出、至中閨。 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象床、甚善。今何挙足之高、志之揚也。」 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剣一。」 孟嘗君曰「何謂也。」 公孫戍曰「門下百数、莫敢入諫、臣独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聴、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輸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宝剣。」 孟嘗君曰「善。受之乎。」 公孫戍曰「未敢。」 曰「急受之。」 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宝於外者、疾入諫。」 C:10:138: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于宣王 淳于髡一日而見七人于宣王。王曰「子来臨、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聖、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衆乎。」 淳于髡曰「不然。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獣同足者而倶行。今求柴葫、桔梗于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皋黍、梁父之陰、則郄車而載耳。夫物各有疇、今髡賢者之疇也。王求士于髡、譬若挹水于河、而取火于燧也。髡将復見之、豈特七士也。」 C:10:139:斉欲伐魏 斉于伐魏。 淳于髡謂斉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国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廃于後、犬兔不倶罷、各死其処。田父見之、無労倦之苦、而擅其功。今斉、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衆、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 斉王懼、謝将休士也。 -------------------------------------------------------------------------------- V:11:巻第十一 -------------------------------------------------------------------------------- B:11:斉四 11章(140-150) C:11:140:斉人有馮諼者 斉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頃、倚柱弾其剣歌曰「長鋏帰来乎。食無魚。」 左右以告。 孟嘗君曰「食之。」 比門下之魚客。 居有頃、復弾其鋏歌曰「長鋏帰来乎。出無車。」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嘗君曰「為之駕。」 比門下之車客。 於是乗其車、接其剣、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後有頃、復弾其剣鋏、歌曰「長鋏帰来乎。無以為家。」 左右皆悪之、以為貪而不知足。 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対曰「有老母。」 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聞門下諸客「誰習計会、能為文収責於薛乎。」 馮諼署曰「能。」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帰来者也。」 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 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儜愚、沉於国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収責於薛乎。」 馮諼曰「願之。」 於是約車治装載券契而行。 辞曰「責畢収、以何市而反。」 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駆而之薛、使吏召諸民当償者。 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焼其券、民称万歳。 長駆到斉、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 衣冠而見之曰「責畢収乎。来何疾也。」 曰「収畢矣。」「以何市而反。」 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計、君宮中積珍宝、狗馬実外厩、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窃以為君市義。」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窃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焼其券。民称万歳。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孟嘗君不説曰「諾。先生休矣。」 後朞年、斉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孟嘗君就国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孟嘗君予車五十乗、金五百斤。 西游於梁、謂恵王曰「斉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迎之者、富而兵強。」 於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為上将軍、遣使者、黄金千斤、車百乗、往聘孟嘗君。 馮諼先駆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乗顕使也。斉其聞之矣。」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辞不往也。 斉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黄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剣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国統万人乎。」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 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楽矣。」 孟嘗君為相数十年、無繊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C:11:141:孟嘗君為従 孟嘗君為従。 公孫弘謂孟嘗君曰「君不如使人先観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為臣。奚暇従以難之。意者秦王不肖之主也、君従以難之未晩。」 孟嘗君曰「善。願因請公往矣。」 公孫弘敬諾、以車十乗之秦。 昭王聞之、而欲媿之以辞。公孫弘見。 昭王曰「薛公之地、大小幾何。」 公孫弘対曰「百里。」 昭王笑而曰「寡人地数千里、猶未敢以有難也。今孟嘗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難寡人。猶可乎。」 公孫弘対曰「孟嘗君好人、大王不好人。」 昭王曰「孟嘗君之好人也、奚如。」 公孫弘曰「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得志不慙為人主、不得志不肯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為管商之師、説義聴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乗之厳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 昭王笑而謝之曰「客胡為若此。寡人直与客論耳。寡人善孟嘗君。欲客之必諭寡人之志也。」 公孫弘曰「敬諾。」 公孫弘可謂不侵矣。昭王大国也、孟嘗千乗也。立千乗之義而不可凌。可謂足使矣。 C:11:142:魯仲連謂孟嘗 魯仲連謂孟嘗君曰「君好士未也。雍門子養椒亦、陽得子養、飲食衣裘与之同。皆得其死。今君之家富於二公、而士未有為君尽游者也。」 君曰「文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者、豈独不得尽。」 対曰「君之厩馬百乗、無不被繍衣而食菽粟者。豈有騏麟騄耳哉。後宮十妃、皆衣縞紵、食梁肉。豈有毛嬙西施哉。色与馬取於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 C:11:143:孟嘗君逐於斉而復反 孟嘗君逐於斉而復反。 譚拾子迎之於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所怨斉士大夫。」 孟嘗君曰「有。」 「君満意殺之乎。」孟嘗君曰「然。」 譚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嘗君曰「不知。」 譚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請以市諭。市、朝則満、夕則虚。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願君勿怨。」 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為言。 C:11:144:斉宣王見顔斶 斉宣王見顔斶曰「斶前。」 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説。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対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与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 対曰「士貴耳、王者不貴。」 王曰「有説乎。」 斶曰「有。昔者秦攻斉。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歩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斉王頭者、封万戸侯、賜金千鎰』。由是観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王黙然不説。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拠千乗之地、而建千石鍾、万石簴。天下之士、仁義皆来役処。弁士并進、莫不来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備具、而百姓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歩而処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対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万国』。何則徳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観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伝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実、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拠慢驕奢、則凶従之』。是故無其実而喜其名者削、無徳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禄者辱、禍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願不至』。此皆幸楽其名、華而無其実徳者也。 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於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媿下学。是故成其道徳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与。夫堯伝舜、舜伝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為弟子。且顔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乗車、妻子衣服麗都。」 顔斶辞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宝貴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願得帰、晩食以当肉、安歩以当車、無罪以当貴、清浄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帰、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則再拝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帰反於樸、則終身不辱也。」 C:11:145:先生王斗造門 先生王斗造門而欲見斉宣王。宣王使謁者延入。 王斗曰「斗趨見王為好勢、王趨見斗為好士、於王何如。」 使者復還報。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請従。」 宣王因趨而迎之於門、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 王斗対曰「王聞之過。斗生於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諫。」 宣王忿然作色、不説。 有間、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為太伯。今王有四焉。」 宣王説曰「寡人愚陋、守斉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 斗曰「否。先君好馬、王亦好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無士、寡人何好。」 王斗曰「世無騏驎騄耳、王駟已備矣。世無東郭俊廬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無毛嬙西施、王宮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無士。」 王曰「寡人憂国愛民、固願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憂国愛民。不若王愛尺縠也。」 王曰「何謂也。」 王斗曰「王使人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為能之也。今王治斉、非左右便辟無使也。臣故曰『不如愛尺縠也』。」 宣王謝曰「寡人有罪国家。」 於是挙士五人任官。斉国大治。 C:11:146:斉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斉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書未発、威後問使者曰「歳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使者不説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歳与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無歳、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舎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斉有処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卹孤独、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児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斉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C:11:147:斉王見田駢 斉王見田駢曰「聞先生高議。設為不宦、而願為役。」 田駢曰「子何聞之。」 対曰「臣聞之鄰人之女。」 田品曰「何謂也。」 対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然嫁過畢矣。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鍾、徒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 田子辞。 C:11:148:管燕得罪斉王 管燕得罪斉王、謂其左右曰「子孰而与我赴諸侯乎。」 左右黙然莫対。 管燕連然流涕曰「悲夫、士何其易得而難用也。」 田需対曰「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余食。下宮糅羅紈、曳綺縠、而士不得以為縁。且財者君之所軽、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肯以所軽与士、而責士以所重事君。非士易得而難用也。」 C:11:149:蘇秦自燕之斉 蘇秦自燕之斉、見於華章南門。 斉王曰「嘻、子之来也。秦使魏冉致帝、子以為何如。」 対曰「王之問臣也卒、而患之所従生者微。今不聴、是恨秦也。聴之、是恨天下也。不如聴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為天下。秦称之、天下聴之、王亦称之。先後之事、帝名為無傷也。秦称之、而天下不聴、王因勿称。其於以収天下、此大資也。」 C:11:150:蘇秦謂斉王 蘇秦謂斉王曰「斉秦立為両帝、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斉乎。」王曰「尊秦。」 「釈帝則天下愛斉乎。且愛秦乎。」王曰「愛斉而憎秦。」 「両帝立、約伐趙、孰与伐宋之利也。」王曰「不如伐宋利。」 対曰「夫約然与秦為帝、而天下独尊秦而軽斉、斉釈帝、則天下愛斉而憎秦、伐趙不如伐宋之利。故臣願王明釈帝、以就天下。倍約儐秦、勿使争重。而王以其間挙宋。夫有宋則衛之陽城危、有淮北則楚之東国危、有済西則趙之河東危、有陰平陸則梁門不啓。故釈帝而貳之以伐宋之事、則国重而名尊、燕楚以形服、天下不敢不聴、此湯武之挙也。敬秦以為名、而後使天下憎之、此所謂以卑易尊者也。願王熟慮之也。」 -------------------------------------------------------------------------------- V:12:巻第十二 -------------------------------------------------------------------------------- B:12:斉五 1章(151) C:12:151:蘇秦説斉閔王 蘇秦説斉閔王曰「臣聞『用兵而喜先天下者憂、約結而喜主怨者孤』。夫後起者藉也、而遠怨者時也。是以聖人従事、必藉於権、而務興於時、夫権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故無権籍、倍時勢、而能事成者寡矣。今雖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則不能割劌矣、堅箭利金、不得弦機之利、則不能遠殺矣。矢非不銛、而剣非不利也。何則権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趙氏襲衛。車舎人不休、傅衛国、城剛平、衛八門土、而二門堕矣。此亡国之形也。衛君跣行、告訴於魏。魏王身被甲厎剣、挑趙索戦。邯鄲之中騖、河山之間乱。衛得是藉也、亦収余甲而北面残剛平、堕中牟之郭。衛非強於趙也。譬之衛矢而魏弦機也。藉力魏而有河東之地。趙氏懼、楚人救趙而伐魏、戦於州西、出梁門、軍舎林中、馬飲於大河。趙得是藉也、亦襲魏之河北、焼棘蒲、墜黄城。故剛平之残也、中牟之堕也、黄城之隊也、棘溝之焼也、此皆非趙魏之欲也。然二国勧行之者、何也。衛明於時権之藉也。 今世之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敵強、国罷而好衆怨、事敗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也、地狭而好敵大、事敗而好長詐。行此六者而求覇則遠矣。臣聞『善為国者、順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後従於天下』。故約不為人主怨、伐不為人挫強。如此、則兵不費、権不軽、地可広、欲可成也。昔者、斉之与韓魏伐秦楚也、戦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韓魏也。然而天下独帰咎於斉者、何也。以其為韓魏主怨也。且天下徧用兵矣。斉燕戦、而趙氏兼中山、秦楚戦韓魏不休、而宋越専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敵為意、而独挙心於斉者、何也。約而好主怨、伐而好挫強也。 且夫強大之禍、常以王人為意也。夫弱小之殃、常以謀人為利也。是以大国危小国滅也。大国之計、莫若後起而重伐不義。夫後起之籍与多而兵勁、則是以衆強適罷寡也。兵必立也。事不塞天下之心、則利必附矣。大国行此、則名号不攘而至、覇王不為而立矣。小国之情、莫如謹静而寡信諸侯。謹静則四鄰不反、寡信諸侯則天下不売。外不売内不反、則擯禍朽腐而不用、幣帛矯蠹而不服矣。小国道此、則不祠而福矣、不貸而見足矣。故曰『祖仁者王、立義者覇、用兵窮者亡』。何以知其然也。昔呉王夫差以強大為天下先、襲郢而棲越、身従諸侯之君、而卒身死国亡、為天下戮者、何也。此夫差平居而謀王、強大而喜先天下之禍也。昔者莱莒好謀、陳蔡好詐、莒恃越而滅、蔡恃晋而亡。此皆内長詐、外信諸侯之殃也。由此観之、則強弱大小之禍、可見於前事矣。語曰『騏驥之衰也、駑馬先之。孟賁之倦也、女子勝之』。夫駑馬女子、筋骨力勁、非賢於騏驥、孟賁也。何則後起之藉也。 今天下之相与也不並滅有。而案兵而後起、寄怨而誅不直、微用兵而寄於義、則亡天下、可跼足而須也。明於諸侯之故、察与地形之理者、不約親、不相質而固、不趨而疾、衆事而不反、交割而不相憎、倶強而加以親。何則形同憂、而兵趨利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斉燕戦於桓之曲、燕不勝、十万之衆尽。胡人襲燕楼煩数県、取其牛馬。夫胡之与斉非素親也、而用兵又非約質而謀燕也。然而甚於相趨者、何也。何則形同憂而兵趨利也。由此観之、約於同形則利長、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故明主察相、誠欲以覇王也為志、則戦攻非所先。 戦者国之残也、而都県之費也。残費已先、而能従諸侯者寡矣。彼戦之為残也、上聞戦則輸私財而富軍卒、輸飲食而待死士、令折轅而炊士、殺牛而觴士。則是路軍之道也。中人祷祝、君翳醸、通都小県置社、有市之邑莫不止事而奉王、則此虚中之計也。 夫戦之明日、屍死扶傷。雖若有功也、軍出費中、哭泣則傷主心矣。死者破家而葬、夷傷者空財而共薬、完者内酺而華楽。故其費与死傷者鈞。故民之所費也、十年之田而不償也。軍之所出、矛戟折、鐶弦絶、傷弩破車罷馬、亡矢之太半。甲兵之具、官之所私出也、士大夫之所匿、廝養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償也。 天下有此再費者、而能従諸侯寡矣。攻城之費、百姓理襜蔽、挙沖櫓、家雑総、身窟穴、中罷於刀金。而士困於土功、将不釈甲、期数而能抜城者為亟耳。上倦於教、士断於兵、故三下城而能勝敵者寡矣。故曰彼戦攻者、非所先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伯瑶攻范中行氏、殺其君、滅其国、又西囲晋陽、呑併二国、而憂一主、此用兵之盛也。然而智伯卒身死国亡、為天下笑者、何謂也。兵先戦攻、而滅二子患也。昔者、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張於長子、敗趙氏、北戦於中山、克燕軍、殺其将。夫中山千乗之国也。而敵万乗之国二、再戦比勝、此用兵之上節也。然而国遂亡、君臣於斉者、何也。不嗇於戦攻之患也。由此観之、則戦攻之敗、可見於前事。 今世之所謂善用兵者、終戦比勝、而守不可抜、天下称為善、一国得而保之、則非国之利也。臣聞『戦大勝者、其士多死而兵益弱。守而不可抜者、其百姓罷而城郭露』。夫士死於外、民残於内、而城郭露於境、則非王之楽也。今夫鵠的非咎罪於人也。便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則善、不中則愧、少長貴賤、則同心於貫之者、何也。悪其示人以難也。今窮戦必勝、而守必不抜、則人非徒示以人難也、又且害人者也。然則天下仇之必矣。夫罷士露国、而多与天下為仇、則明君不居也、素用強兵而弱之、則察相不事。彼明君察相者、則五兵不動而諸侯従、辞讓而重賂至矣。故明君之攻戦也、甲兵不出於軍、而敵国勝、衝櫓不施而辺城降、士民不知而王業至矣。彼明君之従事也、用財少、曠日遠而為利長者。故曰『兵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 臣之所聞、攻戦之道非師者、雖有百万之軍、北之堂上、雖有闔閭、呉起之将、禽之戸内、千丈之城、抜之尊俎之間、百尺之衝、折之衽席之上。故鍾鼓竽瑟之音不絶、地可広而欲可成、和楽倡優侏儒之笑不乏、諸侯可同日而致也。故夫善為王業者、在労天下而自佚、乱天下而自安。諸侯無成謀則其国無宿憂也。何以知其然也佚治在我、労乱在天下、則王之道也。鋭兵来則拒之、患至則趨之、使諸侯無成謀、則其国無宿憂矣。何以知其然矣。 昔者魏王擁土千里、帯甲三十六万。其強而抜邯鄲、西囲定陽、又従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於境内、尽堞中為戦具、競為守備、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衛鞅謀於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於天下、有十二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衆。故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見魏王、則臣請必北魏矣』。秦王許諾。衛鞅見魏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於天下矣。今大王之所従十二諸侯、非宋衛也、則鄒魯陳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東伐斉、則趙必従矣。西取秦、南伐楚、則韓必従矣。大王有伐斉楚心、而従天下之志、則王業見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後図斉楚』。魏説於衛鞅之言也。故身広公宮、制丹衣柱、建九斿、従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処之。於是斉、楚怒、諸侯奔斉、斉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万之軍。魏王大恐、跣行按兵於国、而東次於斉、然後天下乃舎之。 当是時、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徳魏王。故曰衛鞅之始与秦王計也、謀約不下席、言於尊俎之間謀成於堂上、而魏将以禽於斉矣。沖櫓未施、而西河之外入於秦矣。此臣之所謂北之堂上、禽将戸内、抜城於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 -------------------------------------------------------------------------------- V:13:巻第十三 -------------------------------------------------------------------------------- B:13:斉六 9章(152-160) C:13:152:斉負郭之民 斉負郭之民有狐狐咺者、正議。 閔王斮之檀衢。百姓不附。 斉孫室者陳挙直言。殺之東閭。宗族離心。 司馬穣苴為政者也。殺之。大臣不親。 以故燕挙兵、使昌国君将而撃之。 斉使向子将而応之。斉軍破、向子以輿一乗亡。 達子収余卒、復振、与燕戦、求所以償者。 閔王不肯与、軍破走。王奔莒。 淖歯数之曰「夫千乗愽昌之間、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 「嬴、愽之間、地坼至泉、王知之乎。」王曰「不知。」 「人有当闕而哭者、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声、王知之乎。」王曰「不知。」 淖歯曰「天雨血霑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当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 於是殺閔王於鼓里。 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為漑園。 君王后、太史氏女。 知其貴人、善事之。 田単以即墨之城、破亡余卒、破燕兵、紿騎劫、遂以復斉、遂迎太子於莒、立之以為王。 襄王即位。立君王后以為后、生斉王建。 C:13:153:王孫賈年十五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処。 其母曰「女朝出而晩来、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閭而望。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処。女尚何帰。」 王孫賈乃入市中曰「淖歯乱斉国、殺閔王。欲与我誅者袒右。」 市人従者四百人。与之誅淖歯、刺而殺之。 C:13:154:燕攻斉取七十余城 燕攻斉、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 斉田単以即墨破燕、殺騎劫。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讒之。燕将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帰。 田単攻之歳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将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斉、非勇也。功廃名滅、後世無称、非智也。故智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栄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計而無与俗同也。 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斉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済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横秦之勢合、則楚国之形危。且棄南陽、断右壌、存済北、計必為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斉無天下之規、与聊城共拠期年之敝。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斉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国大乱、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衆、五折於外、万乗之国、被囲於趙、壌削主困、為天下戮。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敝既多、民心無所帰。今公又以聊城之民、距全斉之兵、朞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呉起之兵也。能以見於天下矣。 故為公計者、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帰報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游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説士。矯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棄世、東游於斉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衛、世世称(孤)寡、与斉久存。此亦一計也。二者顕名厚実也、願公熟計而審処一也。 且吾聞『効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悪小恥者不能立栄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簒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郷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慙恥而不見、窮年没寿、不免為辱人賤行矣。然管子并三行之過、拠斉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覇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国。 曹沫為魯君将、三戦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陳、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為敗軍禽将。曹子以敗軍禽将、非勇也、功廃名滅、後世無称、非智也。故去三北之恥、退而与魯君計也。曹子以為遭。斉桓公有天下、朝諸侯。曹子以一剣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顔色不変、而辞気不悖。三戦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呉楚、伝名後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絶世、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故業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壌相敝也。公其図之。」 燕将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韣而去。 故解斉国之囲、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説也。 C:13:155:燕攻斉斉破 燕攻斉、斉破、閔王奔莒。淖歯殺閔王。 田単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復斉墟。襄王為太子微。 斉已破燕、田単之立疑。斉国之衆、皆以田単為自立也。襄王立、田単相之。 過葘水。有老人渉葘而寒、出不能行、坐於沙中。 田単見其寒、欲使後車分衣、無可以分者。単解裘使義之。 襄王悪之曰「田単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図、恐後之。」左右顧無人。 巌下有貫珠者。 襄王呼而問之曰「女聞吾言乎。」対曰「聞之。」 王曰「女以為何若。」 対曰「王不如因以為己善。王嘉単之善、下令曰『寡人憂民之飢也、単収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単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労百姓、而単亦憂之、称寡人之意也』。単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単之善、亦王之善已。」 王曰「善。」乃賜単牛酒、嘉其行。 後数日、貫珠者復見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単而揖之於庭、口労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飢寒者、収穀之。」 乃令使人聴於閭里。 聞丈夫之相与語曰「田単之愛人。嗟、乃王之教沢也。」 C:13:156:貂勃常悪田単 貂勃常悪田単、曰「安平君小人也。」 安平君聞之、故為酒而召貂勃曰「単何以得罪於先生、故常見誉於朝。」 貂勃曰「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且今使公孫子賢、而徐子不肖、然而使公孫子与徐子闘、徐子之狗、猶時攫公孫子之腓而噬之也。若乃得去不肖者而為賢者、狗豈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安平君曰「敬聞命。」明日、任之於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傷安平君、相与語於王曰「燕之伐斉之時、楚王使将軍将万人而佐斉。今国已定、而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謝於楚王。」 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 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觴之。 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語於王曰「夫一人身、而牽留万乗者、豈不以拠勢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無礼、而上下無別。且其志欲為不善。内牧百姓、循撫其心、振窮補不足、布徳於民、外懐戎翟、天下之賢士、陰結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為也。願王之察之。」 異日而王曰「召相単来。」 田単免冠徒跣、肉袒而進、退而請死罪。 五日而王曰「子無罪於寡人。子為子之臣礼。吾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従楚来。王賜諸前。 酒酣、王曰「召相田単而来。」 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悪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 王曰「吾不若也。」 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斉桓公。」 王曰「吾不若也。」 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則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単』。且自天地之闢、民人之始、為人臣之功者、誰有厚於安平君者哉。而王曰『単、単』。悪得此亡国之言乎。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興師而襲斉墟、王走而之城陽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馬、而反千里之斉。安平君之功也。当是時也、闔城陽而王、城陽天下莫之能止。然而計之於道、帰之於義、以為不可。故為桟道木閣、而迎王与后於城陽山中。王乃得反、子臨百姓。今国已定、民已安矣。王乃曰『単、単』。且嬰児之計不為此。王不亟殺此九子者、以謝安平君。不然、国危矣。」 王乃殺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戸。 C:13:157:田単将攻狄 田単将攻狄、往見魯仲子。 仲子曰「将軍攻狄、不能下也。」 田単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乗之燕復斉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上車弗謝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斉嬰児謡曰「大冠若箕、脩剣拄頤。攻狄不能下、塁枯丘。」 田単乃懼、問魯仲子曰「先生謂単不能下狄。請聞其説。」 魯仲子曰「将軍之在即墨、坐而織蕢、立則丈挿、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廟亡矣。亡日尚矣。帰於何党矣』。当此之時、将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気。聞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戦。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葘上之虞、黄金横帯而馳乎葘澠之間。有生之楽、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 田単曰「単有心。先生志之矣。」 明日、乃厲気循城、立於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C:13:158:濮上之事 濮上之事、贅子死、章子走。 盼子謂斉王曰「不如易余糧於宋。宋王必説。梁氏不敢過宋伐斉。斉固弱、是以余糧収宋也。斉国復強、雖復責之宋可。不償、因以為辞而攻之亦可。」 斉閔王之遇殺、其子法章変姓名、為莒太史家庸夫。 太史敫女、奇法章之状貌、以為非常人、憐而常窃衣食之、与私焉。 莒中及斉亡臣相聚、求閔王子、欲立之。 法章乃自言於莒。共立法章為襄王。 襄王立、以太史氏女為王后、生子建。 太史敫曰「女無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汙吾世矣。」 終身不覩。君王后賢。不以不睹之故、失人子之礼也。 襄王卒。子建立為斉王。 君王后事秦謹、与諸侯信。以故建立四十有余年、不受兵。 秦昭王嘗遣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斉多智、而解此環不。」 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 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 及君王后病且卒、誡建曰「群臣可用者某。」 建曰「請書之。」 君王后曰「善。」取筆牘受言。 君王后曰「老婦已亡矣。」 君王后死。後后勝相斉。多受秦間金玉、使賓客入秦。 皆為変辞、勧王朝秦、不修攻戦之備。 C:13:159:斉王建入朝於秦 斉王建入朝於秦。 雍門司馬前曰「所為立王者、為社稷耶、為王立王耶。」 王曰「為社稷。」 司馬曰「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入秦。」 斉王還車而反。即墨大夫、与雍門司馬諫而聴之、則以為可為謀。 即入見斉王曰「斉地方数千里、帯甲数十万。夫三晋大夫、皆不便秦、而在阿鄄之間者百数、王収而与之十万之衆、使収三晋之故地、即臨晋之関可以入矣。鄢郢大夫不欲為秦而在城南下者百数。王収而与之十万之師、使収楚故地、即武関可以入矣。如此、則斉威可立、秦国可亡矣。舎南面之称制、及西面而事秦、為大王不取也。」 斉王不聴。秦使陳馳誘斉王内之、約与五百里之地。 斉王不聴即墨大夫、而聴陳馳、遂入秦。 処之共松柏之間、餓而死。 先是斉為之歌曰「松邪栢邪、住建共者客耶。」 C:13:160:斉以淖君之乱 斉以淖君之乱秦仇楚。 其後秦欲取斉、故使蘇涓之楚、令任固之斉。 斉明謂楚王曰「秦王欲楚、不若其欲斉之甚也。其使涓来、以示斉之有楚、以資固於斉。斉見楚、必受固、是王之聴涓也、適為固駆以合斉、秦也。斉、秦合、非楚之利也。且夫涓来之辞、必非固之所以之斉之辞也。王不如令人以涓来之辞謾固於斉、斉、秦必不合。斉、秦不合、則王重矣。王於収斉以攻秦、漢中可得也。王即欲以秦攻斉、淮、泗之間亦可得也。」 -------------------------------------------------------------------------------- V:14:巻第十四 -------------------------------------------------------------------------------- B:14:楚一 20章(161-180) C:14:161:斉楚構難 斉楚構難、宋請中立。 斉急宋、宋許之。 子象為楚謂宋王曰「楚以緩失宋、将法斉之急也。斉以急得宋、後将常急矣。是従斉而攻楚、未必利也。斉戦勝楚、勢必危宋。不勝、是以弱宋干強楚也。而令両万乗之国、常以急求所欲、国必危矣。」 C:14:162:五国約以伐斉 五国約以伐斉。 昭陽謂楚王曰「五国以破斉、秦必南図楚。」 王曰「然則奈何。」 対曰「韓氏輔国也、好利而悪難。好利、可営也。悪難、可懼也。我厚賂之以利、其心必営。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吾兵而営我利、五国之事必可敗也。約絶之後、雖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親王之所見也。王苟無以五国用兵、請効列城五、請悉楚国之衆也、以嗇於斉。」 韓之反趙魏之後、而楚果弗与地、則五国之事困也。 C:14:163:荊宣王問群臣(虎の威を借る狐)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 群臣莫対。 江一対曰「虎求百獣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獣、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随我後、観百獣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与之行。獣見之皆走。虎不知獣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帯甲百万、而専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実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獣之畏虎也。」 C:14:164:昭奚恤与彭城君議於王前 昭奚恤与彭城君議於王前、王召江乙而問焉。 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後。此謂慮賢也。」 C:14:165:邯鄲之難 邯鄲之難、昭奚恤謂楚王曰「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魏強、其割趙必深矣。趙不能聴、則必堅守、是両弊也。」 景舎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今不救趙、趙有亡形、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何以両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為趙援。趙恃楚勁、必与魏戦。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釈趙。趙、魏相弊、而斉、秦応楚、則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舎起兵救趙。邯鄲抜、楚取雎、濊之間。 C:14:166:江尹欲悪昭奚恤於楚王 江尹欲悪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故為梁山陽君請封於楚。 楚王曰「諾。」 昭奚恤曰「山陽君無功於楚国、不当封。」 江尹因得山陽君与之共悪昭奚恤。 C:14:167:魏氏悪昭奚恤於楚王 魏氏悪昭奚恤於楚王、楚王告昭子。 昭子曰「臣朝夕以事聴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間、臣大懼。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為人也近苦矣。夫苟不難為之外、豈往為之内乎。臣之得罪無日矣。」 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患。」 C:14:168:江乙悪昭奚恤 江乙悪昭奚恤、謂楚王曰「人有以其狗為有執而愛之。其狗嘗溺井、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悪之、当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邯鄲之難、楚進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宝器、以居魏知之、故昭奚徐常悪臣之見王。」 C:14:169:江乙欲悪昭奚恤於楚 江乙欲悪昭奚恤於楚、謂楚王曰「下比周、則上危。下分争、則上安。王亦知乎。願王勿往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於王何如。」 王曰「此君子也、近之。」 江乙曰「有人好揚人之悪者、於王何如。」 王曰「此小人也、遠之。」 江乙曰「然則且有子殺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終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悪聞人之悪也。」 王曰「善。寡人願両聞之。」 C:14:170:江乙説於安陵君 江乙説於安陵君曰「君無咫尺之地、骨肉之親、処尊位、受厚禄、一国之衆、見君莫不斂衽而拝、撫委而服、何以也。」 曰「王過挙而已。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尽而交絶。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寵臣不避軒。今君擅楚国之勢、而無以深自結於王、窃為君危之。」 安陵君曰「然則奈何。」 「願君必請従死、以身為殉、如是必長得重於楚国。」曰「謹受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為君道、至今未効。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復見矣。」 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 於是、楚王游於云夢、結駟千乗、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之嗥声若雷霆、有狂兕牂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発而殪。 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楽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歳千秋之後、誰与楽此矣。」 安陵君泣数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乗。大王万歳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黄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楽而楽之。」 王大説、乃封壇為安陵君。 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C:14:171:江乙為魏使於楚 江乙為魏使於楚、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悪、誠有之乎。」 王曰「誠有之。」 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乱得無遂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 楚王曰「何也。」 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断、左右倶曰『無有』。如出一口矣。」 C:14:172:郢人有獄三年不決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故令人請其宅、以卜其罪。 客因為之謂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願之。」 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当服罪、故其宅不得。」 客辞而去。 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謂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為以故与奚恤。」 客曰「非用故也。」 曰「謂而不得、有説色、非故如何也。」 C:14:173:城渾出周 城渾出周、三人偶行、南游於楚、至於新城。 城渾説其令曰「鄭魏者、楚之耎国。而秦、楚之強敵也。鄭、魏之弱、而楚以上梁応之。宜陽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囲之。蒲反、平陽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安邑不知。新城、上梁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上梁亦不知也。今辺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王何不以新城為主郡也、辺邑甚利之。」 新城公大説、乃為具駟馬乗車五百金之楚。 城渾得之、遂南交於楚、楚王果以新城為主郡。 C:14:174:韓公叔有斉魏 韓公叔并斉魏、而太子有楚秦以争国。 鄭申為楚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予太子。 楚王怒、将罪之。 対曰「臣矯予之、以為国也。臣為太子得新城、陽人以与公叔争国而得之。斉、魏必伐韓。韓氏急、必懸命於楚、又何新城、陽人之敢求。太子不勝、然而不死、今倒冠而至、又安敢言地。」 楚王曰「善。」乃不罪也。 C:14:175:楚杜赫説楚王以取趙 楚杜赫説楚王以取趙。 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 陳軫謂楚王曰「赫不能得趙、五大夫不可収也、得賞無功也。得趙而王無加焉、是無善也。王不如以十乗行之、事成、予之五大夫。」 王曰「善。」 乃以十乗行之。 杜赫怒而不行。 陳軫謂王曰「是不能得趙也。」 C:14:176:楚王聞於范環 楚王聞於范環曰「寡人欲置相於秦、孰可。」 対曰「臣不足以知之。」 王曰「吾相甘茂可乎。」 范環対曰「不可。」王曰「何也。」 曰「夫史挙、上蔡之監門也。大不如事君、小不如処室、以苛廉聞於世、甘茂事之順焉。故恵王之明、武王之察、張儀之好譖、甘茂事之、取十官而無罪。茂誠賢者也、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賢相也、非楚国之利也。且王嘗用滑於越而納句章、昧之難、越乱、故楚南察瀨胡而野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今王以用之於越矣、而忘之於秦、臣以為王鉅速忘矣。王若欲置相於秦乎。若公孫郝者可。夫公孫郝之於秦王、親也。少与之同衣、長与之同車、被王衣以聴事、真大王之相已。王相之、楚国之大利也。」 C:14:177:蘇秦為趙合従説楚威王 蘇秦為趙合従、説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国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帯甲百万、車千乗、騎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与大王之賢、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諸侯莫不南面而朝於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両立。故為王至計、莫如従親以孤秦。大王不従親、秦必起両軍、一軍出武関、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鄢、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乱、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大王誠能聴臣、臣請令山東之国、奉四時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聴臣之愚計、則韓、魏、斉、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趙、代良馬橐他、必実於外厩。故従合則楚王、横成則秦帝。今釈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窃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呑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横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挟強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故従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両策者、相去遠矣、有億兆之数、両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趙王、使臣効愚計、奉明約、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挙巴蜀、并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与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発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見勝焉。内与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揺揺如懸旌、而無所終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国、寡人謹奉社稷以従。」 C:14:178:張儀為秦破従連横 張儀為秦破従連横、説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国、被山帯河、四塞以為固。虎賁之士百余万、車千乗、騎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楽死。主厳以明、将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巻常山之険、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従者、無以異於駆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為大王之計過矣。 凡天下強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両国敵侔交争、其勢不両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拠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於秦。韓入臣、魏則従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 且夫約従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也。夫以弱攻強、不料敵而軽戦、国貧而驟挙兵、此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戦。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従人者、飾弁虚辞、高主之節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禍、無及為已、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秦西有巴蜀、方船積粟、起於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与三月之糧、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雖多、不費馬汗之労、不至十日而距捍関、捍関驚、則従竟陵已東、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奉挙甲出之武関、南面而攻則北地絶。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諸侯之救、在半歳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強秦之禍、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且大王嘗与呉人五戦三勝而亡之、陳卒尽矣。有偏守新城而居民苦矣。臣聞之『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於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臣窃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於函穀関十五年以攻諸侯者、陰謀有呑天下之心也。楚嘗与秦構難、戦於漢中、楚人不勝、通侯、執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漢中。楚王大怒、興師襲秦、戦於藍田、又却。此所謂両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韓魏以全制其後、計無過於此者矣、是故願大王熟計之也。 秦下兵攻衛、陽晋、必開扃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挙。挙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尽王之有已。 凡天下所信約従親堅者蘇秦、封為武安君而相燕、即陰於燕王謀破斉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斉、斉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覚、斉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夫以一詐偽反覆之蘇秦、而欲経営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壌界、固形親之国也。大王誠能聴臣、臣請秦太子入質於楚、楚太子入質於秦、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効万家之都、以為湯沐之邑、長為昆弟之国、重身無相攻撃。臣以為計無便於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書大王之従車下風、須以決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東海之上。寡人年幼、不習国家之長計。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聞之、敬以国従。」 乃遣使車百乗、献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C:14:179:張儀相秦 張儀相秦、謂昭雎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 曰「無有。」 曰「無昭雎、陳軫、有所更得乎。」 曰「無所更得。」 張儀曰「為儀謂楚王逐昭雎、陳軫、請復鄢郢漢中。」 昭雎帰報楚王、楚王説之。 有人謂昭雎曰「甚矣、楚王不察於争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聴。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聴、何以也。周[曰]是列県畜我也。今楚、万乗之強国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儀曰逐君与陳軫而王聴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於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絶其交、内逐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晋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衆、故亦逐之、則楚衆不用矣。此所謂内攻之者也、而王知察。今君何不見臣於王、請為王使斉交不絶。斉交不絶、儀聞之、其効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C:14:180: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威王問於莫敖子華曰「自従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為爵勧、不為禄勉、以憂社稷者乎。」 莫敖子華対曰「如華不足知之矣。」 王曰「不於大夫、無所聞之。」 莫敖子華対曰「君王将何問者也。彼有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有崇其爵、豊其禄、以憂社稷者。有断脰決腹、一暝而万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有労其身、愁其志、以憂社稷者。亦有不為爵勧、不為禄勉、以憂社稷者。」 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謂也。」 莫敖子華対曰「昔令尹子文、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処。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帰食。朝不謀夕、無一月之積。故彼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葉公子高、身獲於表薄、而財於柱国、定白公之禍、寧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揜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於諸侯。当此之時也、天下莫敢以兵南郷。葉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豊其禄、以憂社稷者、曰葉公子高是也。 昔者呉与楚戦於柏挙。両御之間夫卒交。莫敖大心撫其御之手、顧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月至矣。吾将深入呉軍、若撲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為庶幾乎』。故断脰決腹、一瞑而万世不視、不知所益、以憂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呉与楚戦於柏挙、三戦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離散。棼冒勃蘇曰『吾被堅執鋭、赴強敵而死、此猶一卒也、不若奔諸侯』。於是嬴糧潜行、上崢山、逾深穀、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転、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秦王聞而走之、冠帯不相及、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蘇乃蘇。秦王身問之『子孰誰也』。棼冒勃蘇対曰『臣非異、楚使新造偸棼冒勃蘇。呉与楚人戦於柏挙、三戦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離散、使下臣来告亡、且求救』。秦王顧令不起『寡人聞之、万乗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謂也』。遂出革車千乗、卒万人、属之子満与子虎、下塞以東、与呉人戦於濁水、而大敗之、亦聞於遂浦。故労其身、愁其思、以憂社稷者、棼冒勃蘇是也。 呉与楚戦於柏挙、三戦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離散。蒙穀給斗於宮唐之上、舎斗奔郢曰『若有孤、楚国社稷其庶幾乎』。遂入大宮、負雞次之典以浮於江、逃於云夢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穀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穀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執圭、田六百畛。蒙穀怒曰『穀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豈悉無君乎。」 遂自棄於磨山之中、至今無冒。 故不為爵勧、不為禄勉、以憂社稷者、蒙穀是也。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 莫敖子華対曰「昔者先君霊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悪、然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発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 V:15:巻第十五 -------------------------------------------------------------------------------- B:15:楚二 9章(181-189) C:15:181:魏相翟強死 魏相翟強死。 為甘茂謂楚王曰「魏之幾相者、公子勁也。勁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則楚軽矣。故王不如与斉約、相甘茂於魏。斉王好高人以名、今為其行人請魏之相、斉必喜。魏氏不聴、交悪於斉、斉魏之交悪、必争事楚。魏氏聴、甘茂与樗里疾、貿首之讎也。而魏、秦之交必悪、又交重楚也。」 C:15:182:斉秦月攻楚 斉、秦約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賂斉、太子為質。 昭雎謂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鯉、蘇厲而効地於楚。公出地以取斉、鯉於厲且以収地取秦、公事必敗。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蘇厲使入秦、秦恐、必不求地而合於楚。若斉不求、是公与約也。」 C:15:183:術視伐楚 術視伐楚、楚令昭鼠以十万軍漢中。 昭雎勝秦於重丘、蘇厲謂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乗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漢中。請為公令辛戎謂王曰『秦兵且出漢中』。則公之兵全矣。」 C:15:184:四国伐楚 四国伐楚、楚令昭雎将以距秦。 楚王欲撃秦、昭侯不欲。 桓臧為昭雎謂楚王曰「雎戦勝、三国悪楚之強也、恐秦之変而聴楚也、必深攻楚以勁秦。秦王怒於戦不勝、必悉起而撃楚、是王与秦相罷、而以利三国也。戦不勝秦、秦進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戦。秦王悪与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収害也。秦、楚之合、而燕、趙、魏不敢不聴、三国可定也。」 C:15:185:楚懐王拘張儀 楚懐王拘張儀、将欲殺之。 靳尚為儀謂楚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之無秦也、楚必軽矣。」 又謂王之幸夫人鄭袖曰「子亦自知且賤於王乎。」 鄭袖曰「何也。」 尚曰「張儀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愛女而美、又簡択宮中佳麗好玩習音者、以歓従之。資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県為湯沐邑、欲因張儀内之楚王。楚王必愛、秦女依強秦以為重、挟宝地以為資、勢為王妻以臨於楚。王惑於虞楽、必厚尊敬親愛之而忘子、子益賤而日疏矣。」 鄭袖曰「願委之於公、為之奈何。」 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張子。張子得出、徳子無已時、秦女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貴、外結秦之交、畜張子以為用、子之子孫必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 鄭袖遽説楚王出張子。 C:15:186:楚王将出張子 楚王将出張子、恐其敗己也、靳尚謂楚王曰「臣請随之。儀事王不善、臣請殺之。」 楚小臣、靳尚之仇也、謂張旄曰「以張儀之知、而有秦、楚之用、君必窮矣。君不如、使人微要靳尚而刺之、楚王必大怒儀也。彼儀窮、則子重矣。楚、秦相難、則魏無患矣。」 張旄果令人要靳尚刺之。 楚王大怒、秦構兵而戦。 秦、楚争事魏、張旄果大重。 C:15:187:秦敗楚漢中 秦敗楚漢中。 楚王入秦、秦王留之。 游騰為楚謂秦王曰「王挟楚王、而与天下攻楚、則傷行矣。不与天下共攻之、則失利矣。王不如与之盟而帰之。楚王畏、必不敢倍盟。王因与三国攻之、義也。」 C:15:188:楚襄王為太子之時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於斉。 懐王薨、太子辞於斉王而帰。 斉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帰子。子不予我、不得帰。」 太子曰「臣有傅、請追而問傅。」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為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献之便。」 太子入、致命斉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斉王帰楚太子。 太子帰、即位為王。斉使車五十乗、来取東地於楚。 楚王告慎子曰「斉使来求東地、為之奈何。」 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計。上柱国子良入見。 王曰「寡人之得求反、王墳墓、復群臣、帰社稷也、以東地五百里許斉。斉(令)[今]使来求地、為之奈何。」 子良「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許強万乗之斉而不与、則不信、後不可以約結諸侯。請与而復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見。王曰「斉使来求東地五百里、為之奈何。」 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乗者、以地大為万乗。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戦国之半也、有万乗之号而無千乗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請守之。」 昭常出、景鯉入見。 王曰「斉使来求東地五百里、為之奈何。」 景鯉曰「不可与也。雖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許万乗之強斉也而不与、負不義於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請西索救於秦。」 景鯉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曰「子良見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復攻之』。常見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請守之』。鯉見寡人曰「不可与也、雖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請索救於秦。『寡人誰用於三子之計。」 慎子対曰「皆用之。」 王怫然作色曰「何謂也。」 慎子曰「臣請効其説、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発上柱国子良車五十乗、而北献地五百里於斉。発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為大司馬、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鯉車五十乗、西索救於秦。」 王曰「善。」 乃遣子良北献地於其斉、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為大司馬、使守東地。又遣景鯉西索救於秦。 子良至斉、斉使人以甲受東地。 昭常応斉使曰「我典主東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甲鈍兵、願承下塵。」 斉王謂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 子良曰「臣身受命敝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 斉王大興兵、攻東地、伐昭常。 未渉疆、秦以五十万臨斉右壌。 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願待戦。」 斉王恐焉。 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斉患。 士卒不用、東地復全。 C:15:189:女阿謂蘇子 女阿謂蘇子曰「秦棲楚王、危太子者、公也。今楚王帰、太子南、公必危。公不如令人謂太子曰『蘇子知太子之怨己也、必且務不利太子。太子不如善蘇子、蘇子必且為太子入矣』。」 蘇子乃令人謂太子。太子復請善於蘇子。 -------------------------------------------------------------------------------- V:16:巻第十六 -------------------------------------------------------------------------------- B:16:楚三 10章(190-199) C:16:190:蘇子謂楚王 蘇子謂楚王曰「仁人之於年也、愛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於秦也、愛之以心、事之以財。忠臣之於君也、必進賢人以輔之。今王之大臣父兄、好傷賢以為資、厚賦斂諸臣百姓、使王見疾於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過於百姓、多賂諸侯以王之地、是故退王之所愛、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臣願無聴群臣之相悪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節身之嗜欲、以百姓。人臣莫難於無妬而進賢。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於無妬而進賢、未見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無妬而建賢也。賢之事其主也、亦必無妬而進賢。夫進賢之難者、賢者用且使己廃、貴且使己賤、故人難之。」 C:16:191:蘇秦之楚三日 蘇秦之楚、三日乃得見乎王。 談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聞先生、若聞古人。今先生乃不遠千里而臨寡人、曾不肯留、願聞其説。」 対曰「楚国之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謁者難得見如貴鬼、王難得見若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見帝。」 王曰「先生就舎、寡人聞命矣。」 C:16:192:楚王逐張儀於魏 楚王逐張儀於魏。 陳軫曰「王何逐張子。」 曰「為臣不忠不信。」 曰「不忠、王無以為臣。不信、王勿与為約。且魏臣不忠不信、於王何傷。忠且信、於王何益。逐而聴く則可、若不聴、是王令困也。且使萬乗之国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C:16:193:張儀之楚貧 張儀之楚、貧。 舎人怒而帰。 張儀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帰。子待我為子見楚王。」 当是之時、南後、鄭袖貴於楚。 張子見楚王、楚王不説。 張子曰。「王無所用臣、奉朝請請北見晋君。」 楚王曰「諾。」 張子曰「王無求晋国乎。」 王曰「黄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晋国。」 張子曰「王徒不好色耳。」 王曰「而也。」 張子曰「彼鄭、周之女、粉白墨黒、立於衢閭、非知見之者、以為神。」 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嘗見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為不好色也。」 乃資以珠玉。 南後、鄭袖聞之大恐。 令人謂張子曰「妾聞将軍之晋国、偶有金千斤、進之左右、以供芻秣。」 鄭袖亦以金五百斤。 張子辞楚王曰「天下関閉不通、未知見日也、願王賜之觴。」 王曰「諾。」 乃觴之。 張子中飲、再拝而請曰「非有他人於此也、願王召所便習而觴之。」 王曰「諾。」 乃召南後、鄭袖而觴之。 張子再拝而請曰「儀有死罪於大王。」 王曰「何也。」 曰「儀行天下辺矣、未嘗見人如此其美也。而儀言得美人、是欺王也。」 王曰「子釈之。吾固以為天下莫若是両人也。」 C:16:194: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 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未至、恵王死。 武王逐張儀。 楚王因収昭雎以取斉。 桓臧為雎謂楚王曰「横親之不合也、儀貴恵王而善雎也。今恵王死、武王立、儀走、公孫郝、甘茂善魏、公孫郝善韓。二人固不善雎也、必以秦合韓、魏。韓、魏之重儀、儀有秦而雎以楚重之。今儀困秦而雎収楚、韓、魏欲得秦、必善二人者。将収韓、魏軽儀而伐楚、方城必危。王不如復雎、而重儀於韓、魏。儀拠楚勢、挟魏重、以与秦争。魏不合秦、韓亦不従、則方城無患。」 C:16:195:張儀逐恵施於魏 張儀逐恵施於魏。 恵子之楚、楚王受之。 馮郝謂楚王曰「逐恵子者、張儀也。而王秦与約、是欺儀也、臣為王弗取也。恵子為儀者来、而悪王之交於張儀、恵子必弗行也。且宋王之賢恵子也、天下莫不聞也。今之不善張儀也、天下莫不知也。今為事之故、棄所貴於讎人、臣以為大王軽矣。且為事耶。王不如挙恵子而納之於宋、而謂張儀曰『請為子勿納也』。儀必徳王。而恵子窮人、而王奉之、又必徳王。此不失為儀之実、而可以徳恵子。」 楚王曰「善。」 乃奉恵子而納之宋。 C:16:196: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 魏欲和、使恵施之楚。 楚将入之秦而使行和。 杜赫謂昭陽曰「凡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来、而公入之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無聴恵施、而陰使人以請聴秦。」 昭子曰「善。」 因謂恵施曰「凡為攻秦者魏也、今子従楚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帰吾将使人因魏而和。」 恵子反、魏不説。 杜赫謂昭陽曰「魏為子先戦、折兵之半、謁病不聴、請和不得、魏折而入斉、秦、子何以救之。東有越雷同、北無晋、而交未定於斉、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 昭子曰「善。」 因令人謁和於魏。 C:16:197:陳軫告楚之魏 陳軫告楚之魏。 張儀悪之於魏王曰「軫猶善楚、為求地甚力。」 左爽謂陳軫曰「儀善於魏王、魏王甚信之、公雖百説之、猶不聴也。公不如以儀之言為資、而得復楚。」 陳軫曰「善。」 因使人以儀之言聞於楚。 楚王喜、欲復之。 C:16:198:秦伐宜陽 秦伐宜陽。 楚王謂陳軫曰「寡人聞韓侈巧士也、習諸侯事、殆能自免也。為其必免、吾欲先拠之以加徳焉。」 陳軫対曰「舎之、王勿拠也。以韓侈之知、於此困矣。今山沢之獣、無黠於麋。麋知者張罔、前而駆己也、因還走而冒人、至数。獵者知其詐、偽挙罔而進之、麋因得矣。今諸侯明知此多詐、偽挙罔而進者必衆矣。舎之、王勿拠也。韓侈之知、於此困矣。」 楚王聴之、宜陽果抜。陳軫先知之也。 C:16:199:唐且見春申君 唐且見春申君曰「斉人飾身修行得為益、然臣羞而不学也。不避絶江河、行千余里来、窃慕大軍可之義、而善君之業。臣聞之、賁、諸懐錐刃、而天下為勇、西施衣褐而天下称美。今君相王乗之楚、御中国之難、所於者不成、所求者不得、臣等少也。夫梟棋之所以能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梟之不如不勝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為天下梟、而令臣等為散乎。」 -------------------------------------------------------------------------------- V:17:巻第十七 -------------------------------------------------------------------------------- B:17:楚四 13章(200-212) C:17:200:或謂楚王 或謂楚王曰「臣聞、従者欲合天下以朝大王、臣願大王聴之也。夫因詘為信、旧患有成、勇者義之。摂禍為福、裁少為多、知者官之。報報之反、墨墨之化、唯大君能之、禍与福相貫、生於亡為鄰、不遍於死、不遍於生、不足以載大名。無所寇艾、不足以横世。夫秦捐徳絶命之日久矣、而天下不知。今夫横人嚂口利機、上干主心、下牟百姓、公挙而私取利、是以国権軽於鴻毛、而積禍重於丘山。」 C:17:201:魏王遺楚王美人 魏王遺楚我美人、楚王説之。 夫人鄭袖知王之説新人也、臣愛新人。 衣服玩好、択其所喜而為之。 宮室臥具、択其所善而為之。 愛之甚於王。 王曰「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妬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説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秦、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鄭袖知王以己為不妬也、因謂怎能人曰「王愛子美飴。雖然、悪子之鼻。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 新人見王、因掩其鼻。 王謂鄭袖曰「夫新人見寡人、則掩其鼻、何也。」 鄭袖曰「妾知也。」 王曰「雖悪必言之。」 鄭袖曰「其似悪聞君王之臭也。」 王曰「悍哉。」 令劓之、無使逆命。 C:17:202:楚王后死 楚王后死、未立後也。 謂昭魚曰「公何以不請立後也。」 昭魚曰「王不聴、是知困而交絶於後也。然則不買五双珥、令其一善而献之王、明日視善珥所在、因請立之。」 C:17:203:荘辛謂楚襄王 荘辛謂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従鄢陵君与寿陵君、専淫逸侈靡、不顧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為楚国妖祥乎。」 荘辛曰「臣誠見其必然者也。非敢以為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請辟於趙、淹留以観之。」 荘辛去之趙、留五月、秦果挙鄢、郢、巫、上蔡、陳之地、襄王流掩於城陽。 於是使人発騶、征荘辛於趙。 荘辛曰「諾。」 荘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於此、為之奈何。」 荘辛対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晩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国雖小、絶長続短、猶以数千里、豈特百里哉。 王独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与人無争也。不致夫五尺童子、方将調飴膠糸、加己乎四仭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与人無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挟弾、右摂丸、将加己乎十仭之上、以其類為招。昼游乎茂樹、夕調乎酸堿、倏乎之間、墜於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鴣因是以。游於江海、淹乎大沼、俯噣鰋鯉、仰噛菱衡、奮其六綺、而凌清風、飄揺乎高翔、自以為無患、与人無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蒲廬、治其繒繳、将加己乎百仭之上。彼礛磻、因微繳、折清風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調乎鼎鼐。 夫黄鴣其小者也、蔡聖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坡、北陵乎巫山、飲茹渓流、食湘波之魚、左抱幼妾、右擁嬖女、与之馳騁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為事。不知夫子発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糸而見之也。 蔡聖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輩従鄢陵君与寿陵君、飯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内、而投己乎黽之外。」 襄王聞之、顔色変作、身体戦栗。 於是乃以執珪而授之為陽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C:17:204:斉明説卓滑以伐秦 斉明説卓滑以伐秦、滑不聴也。 斉明謂卓滑曰「明之来也、為樗里疾卜交也。明説楚大夫以伐秦、皆受明之説也、唯公弗受之也、唯公弗受也、臣有辞以報樗里子矣。」 卓滑因重之。 C:17:205:或謂黄斉 或謂黄斉曰「人皆以謂公不善於富摯。公不聞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歯之堅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今富摯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両尽也。諺曰『君之乗、下之。見杖、起之『今也、王愛富摯、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 C:17:206:長沙之難 長沙之難、楚太子横為質於斉。 楚王死、薛公帰太子横、因与韓、魏之兵、随而攻東国。 太子懼。 昭蓋曰「不若令屈署以新東国為和於斉以動秦。秦恐斉之敗東国、而令行於天下也、必将救我。」 太子曰「善。」 遽令屈署以東国為和於斉。 秦王聞之懼、令辛戎告楚曰「毋与斉東国、吾与子出兵矣。」 C:17:207:有献不死之薬於荊王者 有献不死之薬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 曰「可。」 鴦奪而食之。 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説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薬、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薬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 王乃不殺。 C:17:208:客説春申君 客説春申君曰「湯以亳、武王以鎬、皆不過百里以有天下。今孫子、天下賢人也、君籍之以百里勢、臣区別以為不便於君。何如。」 春申君曰「善。」 於是使人謝孫子。 孫子去趙、趙以為上卿。 客又説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入斉、魯弱而斉強。夫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国未嘗不栄也。今孫子、天下賢人也、君何辞之。」 春申君又曰「善。」 於是食請孫子於趙。 孫子為書謝曰「癘人憐王、此不恭之語也。雖然、不可不審察也。此為劫弑死亡之主言也。夫人主年少而矜材、無法術以知奸、則大臣主断国私以禁誅於己也、故弑賢長而立幼弱、廃正適而立不義。春秋戒之曰『楚王子囲聘於鄭、未出竟、聞王病、反問疾、遂以冠纓絞王、殺之、因自立也。斉崔杼之妻美、荘公通之。崔杼帥其君黨而攻。荘公請与分国、崔杼不許。欲自刃於廟、崔杼不許。荘公走出、逾於外墻、射中其股、遂殺之、而立其弟景公』。近代所見李兌用趙、餓主父於沙丘、百日而殺之。淖歯用斉、擢閔王之筋、県於其廟梁、宿夕而死。夫厲雖癃腫胞疾、上比前世、未至絞纓射股。下比近代、未至擢筋而餓死也。夫劫弑死亡之主也、心之憂開、形之困苦、必甚於癘矣。由此観之、癘雖憐王可也。」 因為賦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布与糸、不知異兮。閭姝子奢、莫知媒兮。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以瞽為明、以聾為聡、以是為非、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惟其同。」 詩曰「上天甚神、無自瘵也。」 C:17:209:天下合従 天下合従。 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 曰「有矣、仆欲将臨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 春申君曰「可。」 加曰「異日者、更羸与魏王処京台之下、仰見飛鳥。更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虚発而下鳥』。魏王率領、、分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従東方来、更羸以虚発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対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蹊、而驚心未至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将也。」 C:17:210:汗明見春申君 汗明見春申君、候聞三月、而後得見。 談卒、春申君大説之。 汗明欲復談、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先生大蹊矣。」 汗明憱焉曰「明願有問君而恐固。不審君之聖、孰与堯也。」 春申君曰「先生過矣、臣何足以当堯。」 汗明曰「然則君料臣孰与舜。」 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 汗明曰「不然、臣請為君終言之。君之賢実不如堯、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賢舜事聖堯、三年而後乃相知也。今君一時而知臣、是君聖於堯而臣賢於舜也。」 春申君曰「善。」 召門吏為汗先生著客籍、五日一見。 汗明曰「君亦聞驥乎。夫驥之歯至矣、服塩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楽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声達於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見伯楽之知己也。今仆之不肖、厄於州部、堀穴窮巷、沈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無意湔抜仆也、使得為君高鳴屈於梁乎。」 C:17:211:楚考烈王無子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衆、卒無子。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又無寵。 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舎人。 已而謁帰、故失期。還謁、春申君聞状。 対曰「斉王遣使求臣女弟、与其使者飲、故失期。」 春申君曰「聘入乎。」 対曰「未也。」 春申君曰「可得見乎。」 曰「可。」 於是園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 知七有身、園乃与其女弟謀。 園女弟承間説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今君相楚王二十余年、而王無子、即百歳後将更立兄弟。即楚王更立、彼亦各貴其故所秦、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用事久、多失礼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奈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之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頼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国封尽可得、孰与其臨不測之罪乎。」 春申君大然之。 乃出園女弟謹舎、而言之楚王。 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立為王后、楚王貴李園、李園用事。 李園既入其女弟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国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考烈王病。 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今君処無妄之世、以事無妄之主、安不有無妄之人乎。」 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福。」 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雖名為相国、実楚王也。無子皆相諸侯。今王疾甚、旦暮且崩、太子衰弱、疾而不起、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称孤、因而有楚国。此所謂無妄之福也。」 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禍。」 曰「李園不治国、王之舅也。不為兵将、而陰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崩、李園必先入、拠本議制断君命、秉権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妄之禍也。」 春申君曰「何謂無妄之人。」 曰「君先仕臣為郎中、君王崩、李園先人、臣請為君𠟍其胸殺之。此所謂無妄之人也。」 春申君曰「先生置之、勿復言已。李園、軟弱人也、仆又善之、又何至此。」 朱英恐、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崩、李園果先入、置死士、止於棘門之内。 春申君後入、止棘門。園死士夾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 於是使吏尽滅春申君之家。 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為楚幽王也。 是歳、秦始皇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乱於秦。 覚、夷三族、而呂不韋廃。 (続、越絶書、隋経籍志称為子貢作、今雑記秦、漢事、疑後人所羼、不敢尽信。史記、戦国策、列女伝、不載女環之名、止見於此。其画策終始、信如此、皆出於女環、尤為異也。至言烈王死後、李園相春申君、方封於呉、又立其子為仮君、皆与史記、国策不合。聊記於此、以広異聞。) C:17:212:虞卿謂春申君 虞卿謂春申君曰「臣聞之春秋、於安思危、危則慮安。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為主君慮封者、莫如遠楚。秦孝公封商君、孝公死、而後不免殺之。秦恵王封冉子、恵王死、而後王奪之。公孫鞅、功臣也。冉子、親姻也。然而不免奪死者、封近故也。太公望封於斉、邵公封於燕、為其遠王宇矣。今燕之罪大而趙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徳趙、踐乱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時也。」 君曰「所道攻燕、非斉則魏。魏、斉新怨楚、楚君雖欲攻燕、将道何哉。」 対曰「請令魏王可。」 君曰「何如。」 対曰「臣請到魏、而使所以信之。」 乃謂魏曰「夫楚亦強大矣、天下無敵、乃且掛燕。」 魏王曰「郷也、子云天下無敵。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 対曰「今為馬多力則有矣、若曰勝千鈞則不然者、何也。夫千鈞非馬之任也。今謂楚強大則有矣、若越趙魏闘兵於燕、則豈楚之任也我。非楚之任而楚為之、是敝楚也。敝楚見強魏也、其於王孰便也。」 -------------------------------------------------------------------------------- V:18:巻第十八 -------------------------------------------------------------------------------- B:18:趙一 17章(213-229) C:18:213:知伯従韓魏兵以攻趙 知伯従韓、魏兵以攻趙、囲晋陽而水之、城下不沈者三板。 郄疵謂知伯曰「韓、魏之君必反矣。」 知伯曰「何以知之。」 郄疵曰「以其人事知之。夫従韓、魏之兵而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今城不没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韓、魏之君無喜志而有憂色、是非反如何也。」 明日、知伯以告韓、魏之君曰「郄疵言君之且反也。」 韓、魏之君曰「夫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今且将抜矣。夫三家雖愚、不棄美利於前、背信盟之約、而為危難不可成之事、其勢可見也。是疵為趙計矣、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於攻趙也。今君聴讒臣之言、而離二主之交、為君惜之。」 趨而出。 郄疵謂知伯曰「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 知伯曰「子安知之。」 対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郄疵知其言之不聴、請使於斉、知伯遣之。 韓、魏之君果反矣。 謀士之謀豈可軽易為敵知乎。 足見知伯之不可用、与項籍同様的少謀寡断、明智之郄疵与范増作同様的選択、当為意料中事。 知其不可為而偏為之、如子胥之以死抗諫、屈平之自沈効忠、雖足資警示後人、然終究是个悲劇角色。 C:18:214: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 知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滅之。 休数年、使人請地於韓。韓康子欲勿与、段規諫曰「不可。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鷙復、来請地不与、必加兵於韓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請地於他国、他国不聴、必郷之以兵。然則韓可以免於患難、而待事之変。」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於知伯。 知伯説、又使人請地於魏、魏宣子欲勿与。 趙葭諫曰「彼請地於韓、韓与之。請地於魏、魏弗与、則是魏内自強、而外怒知伯也。然則其錯兵於魏必矣。不如与之。」 宣子曰「諾。」 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於知伯。 知伯説、又使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与。 知伯因陰結韓、魏、将以伐趙。 趙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夫知伯之為人、陽親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弗与焉、其移兵寡人必矣。今吾安居而可。」 張孟談曰「夫董安於、簡主之才臣也、世治晋陽、而尹鐸循之、其余政教猶存、君其定居晋陽。」 君曰「諾。」 乃使延陵生将車騎先之晋陽、君因従之。 至、行城郭、案府庫、視倉廩、召張孟談曰「吾城郭已完、府庫足用、倉廩実矣、無矢奈何。」 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晋陽也、公宮之垣、皆以狄蒿苦楚廧之、其高至丈余、君発而用之。」 於是発而試之、其堅則箘簬之勁不能過也。 君曰「足矣。吾銅是若何。」 張孟談葉「臣聞董子之治晋陽也、公宮之室、皆以煉銅為柱質、請発而用之、則有余銅矣。」 君曰「善。」号令以定、備守以具。 三国之兵乗晋陽城、遂戦。 三月不能抜、因舒軍而囲之、決晋水而灌之。 囲晋陽三年、城中巣居而処、懸釜而炊、財食将尽、士卒病羸。 襄子謂張个談曰「糧食匱、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 張孟談曰「臣聞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君釈此計、勿復言也。臣請見韓、魏之君。」 襄子曰「諾。」 張孟談於是陰見韓、魏之君曰「臣聞唇亡則歯寒、今知伯帥二国之君伐趙、趙将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 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為人也、粗中而少親、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 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即与張孟談陰約三軍、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陽。張孟談以報襄子、襄子再拝之。 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知過轅門之外。 知過入見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変。」 君曰「何若。」 対曰「臣遇張孟談於轅門之外、其志矜、其行高。」 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約謹矣、破趙三分其地、寡人所親之、必不欺也、子釈之勿出於口。」 知過出、見二主、入説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変、必背君、不如今殺之。」 知伯曰「兵著晋陽三年矣、旦暮当抜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必不然、子慎勿復言。」 知過曰「不殺則遂親之。」 知伯曰「親之奈何。」 知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是皆能移其君之計。君其与二君約、破趙則封二子者各万家之県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不変、而君得其所欲矣。」 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県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 知過見君之不用也、言之不聴、出、更其姓為輔氏、遂去不見。 張孟談聞之、入見襄子曰「臣遇知過於轅門之外、其視有疑臣之心、入見知伯、出更其姓。今暮不撃、必後之矣。」 襄子曰「諾。」 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以夜期、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知伯軍。 知伯軍救水而乱、韓魏翼而撃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禽知伯。 知伯身死、国亡、地分、為天下笑、此貪欲無厭也。 夫不聴知過、亦所以亡也。知氏尽滅、唯輔氏存焉。 C:18:215:張孟談既固趙宗 張孟談既固趙宗、広封疆、発五百、乃称簡之途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両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顕而身尊、権重而衆服、臣願捐功名去権勢以離衆。」 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顕、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権重、信忠在己而衆服焉。此先聖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 張孟談対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国之道也。臣観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権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君若弗図、則臣力不足。」 愴然有決色。襄子去之。 臥三日、使人謂之曰「晋陽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 対曰「死僇。」 張孟談曰「左司馬見使於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 君曰「子従事。」乃許之。張孟談便厚以便名、納地、釈事以去権尊、而耕於負親之丘。故曰、賢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韓、魏、斉、燕負親以謀趙、襄子往見張孟談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趙氏分則多十城、復来、而今諸侯孰謀我、為之奈何。」 張孟談曰「君其負剣而御臣以之国、舎臣於廟、授吏大夫、臣試計之。」 君曰「諾。」 張孟談乃行、其妻之楚、長子之韓、次子之魏、少子之斉。 四国疑而謀敗。 C:18:216:晋畢陽之孫予讓 晋畢陽之孫予讓、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説、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 及三晋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頭以為飲器。 予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 乃変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予讓也。 刃其捍、曰「欲為知伯報讎。」 左右欲殺之。 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讎、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釈之。 予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変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呑炭為唖、変其音。 其右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智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予讓乃笑而応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乱君臣之義者無過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従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懐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将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懐二心者。」 居頃之、襄子当出、予讓伏所当過橇下。 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予讓也。」 使人問之、果予讓。於是趙襄子面数予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讎、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為報讎之深也。」 予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衆人遇臣、臣故衆人報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報之。」 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予子。予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舎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舎子。」 使兵環之。 予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寛舎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撃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与予讓。 予讓抜剣三躍、呼天撃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 遂伏剣而死。 死之日、趙国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予讓真可謂愚至極。 以撃衣為報仇、不謂自欺且欺人哉。 C:18:217: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 魏文侯借道於趙攻中山。 趙侯将不許。 趙利曰「過矣。魏攻中山而不能取、則魏必罷、罷則趙重。魏抜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矣。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君不如許之、許之大勧、彼将知趙利之也、必輟。君不如借之道、而示之不得已。」 C:18:218:秦韓囲梁燕趙救之 秦韓囲梁燕、趙救之。 謂山陽君曰「秦戦而勝三国、秦必過周、韓而有梁。三国而勝秦、三国之力雖不足以攻秦、足以抜鄭。計者不如構三国攻秦。」 C:18:219:腹撃為室而鉅 腹撃為室而鉅、荊敢言之主。 謂腹子曰「何故為室之鉅也。」 腹撃曰「臣羈旅也、爵高而禄軽、宮室小而帑不衆。主雖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撃必不為用』。今撃之鉅宮、将以取信於百姓也。」 主君曰「善。」 C:18:220:蘇秦説李兌 蘇秦説李兌曰「雒陽乗軒里蘇秦、家貧親老、無罷車駑馬、桑輪蓬篋羸縢、負書擔橐、触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舎、造外闕、願見於前、口道天下之事。」 李兌曰「先生以鬼之言見我則可、若以人之事、兌尽知之矣。」 蘇秦対曰「臣固以鬼之言見君、非以人之言也。」 李兌見之。 蘇秦曰「今日臣之来也暮、後郭門、藉席無所得、寄宿人田中、旁有大叢。」 夜半、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者乃土也。使我逢疾風淋雨、壊沮、乃復帰土。今汝非木之根、則木之枝耳。汝逢疾風淋雨、漂入漳、河、東流至海、泛濫無所止。『臣窃以為土梗勝也。今君殺主父而族之、君之立於天下、危於累卵。君聴臣計則生、不聴臣計則死。」 李兌曰「先生就舎、明日復来見兌也。」蘇秦出。 李兌舎人謂李兌曰「臣窃観君与蘇公談也、其弁過君、其博過君、君能聴蘇公之計乎。」 李兌曰「不能。」 舎人曰「君即不能、願堅塞両耳、無聴其談也。」 明日復見、終日談而去。 舎人出送蘇君、蘇秦謂舎人曰「昨日我談粗而君動、今日精而君不動、何也。」 舎人曰「先生之計大而規高、吾君不能用也。乃我請君塞両耳、無聴談者。雖然、先生明日復来、吾請資先生厚用。」 明日来、抵掌而談。 李兌送蘇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黒貂之裘、黄金百鎰。 蘇秦得以為用、西入於秦。 C:18:221:趙収天下且以伐斉 趙収天下、且以伐斉。 蘇秦為斉上書説趙王曰「臣聞古之賢君、徳行非施於海内也、教順慈愛、非布於万民也、祭祀時享非当於鬼神也。甘露降、風雨時至、農夫登、年穀豊盈、衆人喜之、而賢主悪之。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於秦国、而怨毒積悪、非曾深凌於韓也。臣窃外聞大臣及下吏之議、皆言主前専拠、以秦為愛趙而憎韓。臣窃以事観之、秦豈得愛趙而憎韓哉。欲亡韓呑両周之地、故以韓為餌、先出声於天下、欲鄰国聞而観之也。恐其事不成、故出兵以佯示趙、魏。恐天下之驚覚、故微韓以貳之。恐天下疑己、故出質以為信。声徳於与国、而実伐鄭韓。臣窃観其図之也、意秦之謀計、必出於是。 「且夫説士之計、皆曰韓亡三川、魏亡晋国、市朝未罷、而禍及於趙。且勿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尽斉之北地、距沙丘、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距於捍関、至於楡中千五百里。秦尽韓、魏之上党、則地与国都邦属而壌界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百二十里。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党而包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今逾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逆、此代馬、胡駒不東、而昆山之玉不出也。此三宝者、又非王之有也。今従於強秦久伐斉、臣恐其禍出於是矣。昔者、五国之王、嘗合横而謀伐趙、参分趙国壌地、著之盤盂、属之讎柞。五国之兵出有日矣、斉乃西師以禁秦国、使秦廃令素服而聴、反温、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趙、此王之明知也。 夫斉事趙宜為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収斉、天下必以王為義。斉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則斉義、王以天下就之、下至斉暴、王以天下禁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臣願大王深与左右群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図之也。」 C:18:222:斉攻宋奉陽君不欲 斉攻宋、奉陽君不欲、客請奉陽君曰「君之春秋高矣、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図也。秦人貪、韓、魏危、燕、楚僻、中山之地薄、宋罪重、斉怒深、残伐乱宋、定身封、徳強斉、此百代之一時也。」 C:18:223:秦王謂公子他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歳崤下之事、韓為中軍、以与諸侯攻秦。韓与秦接境壌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転不可約。日者秦、楚戦於藍田、韓出鋭師以佐秦、秦戦不利、因転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従。韓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 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戦而深取割。」 王曰「善。」 乃起兵、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 韓恐、使陽城君入謝於秦、請効和黨之地以為和。 令韓陽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今王令韓興兵以上党入和於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効之。」靳黈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則有令、而臣太守、雖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請悉発守以応秦、若不能卒、則死之。」 韓陽趨以報王、王曰「吾始已諾於応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 乃使馮亭代靳黈。 馮亭守三十日、陰使人謂趙王曰「韓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願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願拝内之於王、唯王才之。」 趙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吏民不欲為秦、而皆願為趙。今馮亭令使者以与寡人、何若。」 趙豹対曰「臣聞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王曰「人懐吾義、何謂無故乎。」 対曰「秦蚕食韓氏之地、中絶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受上党也。且夫韓之所以内趙者、欲嫁其禍也。秦被其労、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於上地、令厳政行、不可与戦。王其図之。」 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衆、攻戦逾年歴歳、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為。」 趙豹出。 王召趙勝、趙禹而告之曰「韓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 二人対曰「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聖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太守有詔、使臣勝謂曰『請以三万戸之都封太守、千戸封県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 馮亭垂涕而勉曰「是吾処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義一也。主内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売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 辞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党、今発兵已取之矣。」 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党。」 秦王怒、令公孫起、王齮以兵遇趙於長平。 C:18:224:蘇秦為趙王使於秦 蘇秦為趙王使於秦、反、三日不得見。 謂趙王曰「秦乃者過柱山、有両木焉。一蓋呼侶、一蓋哭。問其故、対曰『吾已大飴、年已長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縄墨案規矩刻鏤我。一蓋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鐵鉆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於秦、而三日不見、無有謂臣為鐵鉆者乎。」 C:18:225:甘茂為秦約魏以攻韓宜陽 甘茂為秦約魏以攻韓宜陽、又北之趙、冷向謂強国曰「不如令趙拘甘茂、勿出、以与斉、韓、秦市。斉王欲求救宜陽、必下県狐氏。韓欲有宜陽、必以路渉、端氏賂趙。秦王欲得宜陽、不愛名宝、且拘茂也、且以置公孫赫、樗里疾。」 C:18:226:謂皮相国 謂皮相国曰「以趙之弱而拠之建信君、渉孟之讎然者何也。以従為有功也。斉不従、建信君知従之無功。建信者安能以無功悪秦哉。不能以無功悪秦、則且出兵助秦攻魏、以楚、趙分斉、則是強畢矣。建信、春申従、則無功而悪秦。秦分斉、斉亡魏、則有功而善秦。故両君者、奚択有功之無功為知哉。」 C:18:227:或謂皮相国 或謂皮相国曰「魏殺呂遼而衛兵、亡其北陽而梁危、河間封不定而斉危、文信不得志、三晋倍之憂也。今魏恥未滅、趙患又起、文信侯之憂大矣。斉不従、三晋之心疑矣。憂大者不計而構、心疑者事秦急。秦、魏之構、不待割而成。秦従楚、魏攻斉独呑趙、斉、趙必倶亡矣。」 C:18:228: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 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孟嘗君択舎人以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語豈不曰、借車者馳之、借衣者被之哉。」 皆対曰「有之。」 孟嘗君曰「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車者、非親友、則兄弟也。夫馳親友之車、被兄弟之衣、文以為不可。今趙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願大夫之往也、毋伐樹木、毋発屋室、訾然使趙王悟而知文也。謹使可全而帰之。」 C:18:229:謂趙王曰三晋合而秦弱 謂趙王曰「三晋合而秦弱、三晋離而秦強、此天下之所明也。秦之有燕而伐趙、有趙而伐燕。有梁而伐趙、有趙而伐梁。有楚而伐韓、有韓而伐楚。此天下之所明見也。然山東不能易其路、兵弱也。弱而不能相壹、是何楚之知、山東之愚也。是臣所為山東之憂也。虎将即禽、禽不知虎之即己也、而相闘両罷、而帰其死於虎。故使禽知虎之即己、決不相闘矣。今山東之部不知秦之即己也、而尚相闘両敝、而帰其国於秦、知不如禽遠矣。願王熟慮之也。 今事有可急者、秦之欲伐韓、梁東窺於周室甚、惟寐亡之。今南攻楚者、悪三晋之大合也。今攻楚休而復之、已五年矣、攘地千余里。今謂楚王『苟来挙玉趾而見寡人、必与楚為兄弟之国、必為楚攻韓、梁、反楚之故地』。楚王美秦之語、怒韓、梁之不救己、必入於秦。有謀故殺使之趙、以燕餌趙、而離三晋。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飽而餛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為一、東面而攻韓。韓南無楚、北無趙、韓不待伐、割挈馬兔而西走。秦与韓為上碣、秦禍安移於梁矣。以秦之強、有楚、韓之用、梁不待伐矣。割挈馬兔而西走、秦与梁為上交、秦禍案攘於趙矣。以強秦之有鏵、梁、楚、与燕之怒、割比深矣。国之挙此、臣之所為来。臣故曰事有可急為者。 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秦相堅、出鋭師以戍韓、梁西辺、楚王聞之、必不入秦、秦必怒而循攻楚、是秦禍不離楚也、便於三晋。若楚王入、秦見三晋之大合而堅也、必不出楚王、即多割、是秦禍不離楚也、有利於三晋。願王之熟計之也急。」 趙王因起兵南戍韓、梁之西辺。 秦見三晋之堅也、果不出楚王卬、而多求地。 -------------------------------------------------------------------------------- V:19:巻第十九 -------------------------------------------------------------------------------- B:19:趙二 7章(230-236) C:19:230:蘇秦従燕之趙始合従 蘇秦従燕之趙、始合従、説趙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皆願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雖然、奉陽君妬、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賓客游談之士、無敢尽忠於前者。今奉陽君捐館舎、大王乃今然後得与士民相親、臣故敢献其愚、効愚忠。為大王計、莫若安民無事、請無庸有為也。安民之本、在於択交。択交而得則民安、択交不得則民重申不得安。請言外患:斉、秦為両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斉、而民不得安。倚斉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国、常庫出辞断絶人之交、願大王慎無出於口也。 請屏左右、曰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大王誠能聴臣、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斉必致海隅魚塩之地、楚必致桔柚云夢之地、韓、魏皆可使致封地湯沐之邑、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夫割地効実、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将而求也。封侯貴戚、湯、武之所以放殺而争也。今大王垂拱而両有之、是臣之所以為大王願也。大王与秦、則秦必弱韓、魏。与斉則斉必弱楚、魏。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効宜陽。宜陽効則上郡絶、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計也。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動、劫韓包周則趙自銷鑠、拠衛取淇則斉必入朝。秦欲已得行於山東、則必挙甲而向趙。秦甲渉河逾漳、拠番吾、則兵必戦於邯鄲之下矣。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当今之時、山東之建国、莫若趙強。趙地方二千里、帯甲数十万、車千乗、即万匹、粟支数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国。験曾弱国、不足畏也。且秦之所畏害於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挙兵甲而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後也。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秦之攻韓、魏也、則不然。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蚕食之、傅之国都而窒矣。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韓、魏臣於秦、秦無韓、魏之隔、禍中於趙矣。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臣文、要刮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乗、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是故明主外料其敵国之強弱、内度其士卒之衆寡、賢与不肖、不待両軍相当、而勝敗存亡之機節、固已見於胸中矣、豈掩於衆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臣窃以天下地図案之。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諸侯之卒、十倍於秦。六国并力為一、西面而弓秦、秦破必矣。今見破於秦、西面而事之、見臣於秦。夫破人之与破於人也、臣人之与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横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成、則高台、美宮室、聴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軒轅、後有長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憂。是故横人日夜務以秦権恐嚇諸侯、以求割地。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臣聞、明王絶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故尊主広的強兵之計、臣得陳忠於前矣。故窃大王計、莫如一韓、魏、斉、楚、燕趙、六国従親、以儐畔秦。令天下之将相、相与会於洹水之上、通質刑白馬以盟之。約曰秦攻楚、斉、魏各出鋭師以佐之、韓絶食道、趙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秦攻韓、魏、則楚絶其後、斉出鋭師以佐之、趙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斉、則楚絶其後、韓守成皋、魏塞午道、趙渉河漳、博関、燕出鋭師以佐之。秦攻燕、則趙守上層山、楚軍武関、斉渉渤海、韓、魏出鋭師以佐之。秦攻趙、則鏵軍姨陽、楚軍武関、魏軍河外、斉渉渤海、燕出鋭師以佐之。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国共伐之。六国従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於函穀関以害山東矣。如是則伯業成矣。」 趙王曰「寡人年少、莅国之日浅、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国従。」 乃封蘇秦為武安君、飾車百乗、黄金前鎰、白璧百双、錦繍千純、以約諸侯。 C:19:231:秦攻趙 秦攻趙。 蘇子為謂秦王曰「臣聞『明王之於其民也、博論而技芸之、是故官無乏事而力不困。於前言也、多聴而時用之、是故事無敗業而悪不章』。臣願王察臣之所謁、而効之於一時之用也。臣聞『懐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軽敵』。是以賢者任重而行恭、智者功大而辞順。故民不悪其尊、而世不妬其業。臣聞之『百倍之国者、民不楽後也。功業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聖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今用兵終身不休、力尽不罷。趙怒必於其己邑。趙僅存哉。然而四輪之国也。今雖得邯鄲、非国之長利也。意者地広而不耕、民羸而不休、又厳之以刑罰、則雖従而不止矣。語曰『戦勝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権軽者、地不入也』。故過任之事、父不得於子、無已之求、君不得於臣。故微之為著者強、察乎息民者為用者伯、明乎軽之為重者王。」 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則天下必為従、将以逆秦。」 蘇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為従以逆秦也。臣以田単如耳為大過也。豈狄田単、如耳為大過哉。天下之主亦尽過矣。夫慮収亡斉罷楚敝魏、与不可知之趙、欲以窮秦折韓、臣以為至愚也。夫斉威、宣、世之賢主也。徳博而地広、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強。宣王用之、後富韓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為斉兵困於殽函之上十年、攘地、秦人遠迹不服、而斉為虚偸。 夫斉兵之所以破、韓魏之所以僅存者、何也。是則伐楚攻秦、而後受其殃也。今富非有斉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韓勁魏之庫也、而将非有田単、司馬之慮也。収破斉、罷楚、弊魏、不可知之趙、欲以窮秦折韓、臣以為至誤。臣以従一不可成也。客有難者、今臣有患於世。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馬非馬』也。如白馬実馬、乃使有白馬之為也。此臣之所患也。 昔者秦人下兵攻懐服其人。三国従之。趙奢鮑佞将。楚有四人起而従之。臨懐而不救、秦人去而不従。不識三国之憎秦而愛懐邪。忘其憎懐而愛秦邪。夫攻而不救、去而不従、是以三国之兵困、而趙奢、鮑佞之能也。故裂地以敗於斉。田単将斉之良、以兵横行於中十四年、重申不敢設兵以攻秦折韓也、而馳於封内、不識従之一成悪存也。」 於是秦王解兵不出於境。 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C:19:232:張儀為秦連横説趙王 張儀為秦連横、説趙王曰「敝邑秦王使臣敢献書於大王御史。大王収率天下以儐秦、秦兵不敢出函穀関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於天下山東。敝邑恐懼懾伏、繕甲厲兵、飾車即、習馳射、力田積粟、守四封之内、抽簽居懾処、不敢動揺、唯大王有意督過之也。今秦以大王之力、西挙巴蜀、并漢中、東収両周而西遷九鼎、守白馬之津。秦雖辟遠、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宣君有微甲鈍兵、軍於澠池、願渡河逾漳、拠番吾、迎戦邯鄲之下。願以甲子之日合戦、以正殷紂之事。敬使臣先以聞於左右。 「凡大王之所信以為従者、恃蘇秦之計。熒惑諸侯、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欲反覆斉国而不能、自令車裂於斉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為昆弟之国、而韓、魏称為東蕃之臣、斉献魚塩之地、此断趙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闘、失其黨而孤居、求欲無危豈可得哉。今秦発三将軍、一軍塞午道、告斉使興師度清河、軍於邯鄲之東。一軍軍於成皋、駆韓、魏而軍於河外。一軍軍於澠池。約曰、四国為一、以攻趙、破趙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隠情、先以聞於左右。臣切為大王計、莫如与秦遇於澠池、面相見而身相結也。臣要求案兵無攻、願大王之定計。」 趙王曰「先王之時、奉陽君相、専権擅勢、蔽晦先王、独制官事。寡人宮居、属於師傅、不能与国謀。先生棄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為一従不事秦、非国之長利也。乃且願変心易慮、剖地謝前過以事秦。方将約車趨行、而適聞使者之明詔。」 於是乃以車三百乗入朝澠池、割河間以事秦。 C:19:233:武霊王平昼間居 武霊王平昼間居、肥義侍坐、曰「王慮世者之変、権甲兵之用、念簡、襄之跡、計胡、狄之利乎。」 王曰「嗣不忘先徳、君之道也。錯質務明主之長、臣之論也。是以賢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東有明声先世之功。為人臣者、窮有弟長辞讓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此両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継襄主之業、啓胡、翟之郷、而卒世不見也。敵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無尽百姓之労、而享往古之勛。夫有个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独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 肥義曰「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徳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衆。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養欲而楽志也、欲以論徳而要功也。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楽、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駆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 使王孫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聴於親、国聴於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夫制国有常、而利民為本。従政有経、而令行為上。故明徳在於論賤、行政我在於信貴。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楽志也。事有所出、功有所止。事成功立然後徳且見也。今寡人恐叔逆従政之経、以輔公叔之議。且寡人聞之、事利国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寡人願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謁之叔、請服焉。」 公子成再拝葉「臣固聞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臣聞之、中国者、聡明叡知之所居也、万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礼楽之所用也、異敏技芸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観赴也、蛮夷之所義行也。今王釈西、而襲遠方之服、変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離中国、臣願大王図之。」 使者報王。 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 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観其郷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被髪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黒歯雕題、鯷冠秫縫、大呉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郷異而用変、事異而処易。是故聖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儒者一師而礼異、中国同俗而教離、又況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変、知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窮郷多異、曲学多弁、不知不疑、異於己而不非者、公於求善也。今卿之所言者、俗也。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今吾国東有河、薄洛之水、与斉、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党、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辺、而無騎射之備。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変服騎射、以備其参胡、樓煩、秦、韓之辺。且昔者簡主不塞晋陽、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時中山負斉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囲鎬、非社稷之神霊、即鎬幾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党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順中国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悪変服之名、而忘国事之恥、非寡人所望於子。」 公子成再拝稽首曰「臣愚不達於王之議、敢道世俗之間。今欲継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聴今。」再拝。乃賜胡服。 趙文進諫曰「農夫労而君子養唖劇、政之経也。愚者陳意而知者論焉、教之道也。臣無隠忠、君無蔽言、国之禄也。臣雖愚、願竭其中。」 王曰「慮無悪擾、忠無過罪、子其言乎。」 趙文曰「当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礼之制也。修法無愆、民之職也。三者、先聖之所以教。今君釈西、而襲遠方之服、変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願王之図之。」 王曰「子言時速之間。常民泥於習俗、懸着沈於所聞。此両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観遠而論始也。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如教而政。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夫制於服之民、不足与論心。拘於俗之衆、不足与致意。故勢与俗化、而礼与変倶、聖人之道也。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知学之人、能与聞遷。達於礼之変、能於与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釈之。」 趙造諫曰「隠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誤国、賤之類也。犯奸者身死、賤国者族宗。反此両者、先聖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臣雖愚、願尽其忠、無遁其死。」 王曰「竭意不諱、忠也。上無蔽言、明也。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 趙造曰「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子不変俗而動。因民而教者、不労而成公拠俗而動者、慮径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礼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乱民。是以莅国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国不近蛮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礼者也。且循法無過、修礼無邪、臣願王之図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礼之循。宓戯、神農教而不誅、皇帝、魘、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観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勝任即現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呉、越無俊民也。是以聖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謂節、衣服之制、所以斉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聖与俗流、賢与変倶。諺曰『以書為御者、不尽於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変』。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C:19:234:王立周紹為傅 王立周紹為傅、曰「寡人始行県、過番吾、当子為子之時、踐石以上者皆道子之孝。故寡人問子以璧、遺子以酒食、而求見子。子謁病而辞。人有言子者曰『父之孝子、君之忠臣也』。故寡人以子之制慮、為弁足以道人、危足以持難、忠可以写意、信可以遠期。詩云「服難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計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義之経也。循計之事、失而累。訪議之行、窮而不憂。『故寡人欲子之胡服以傅王乎。」 周紹曰「王失論矣、非賤臣所敢任也。」 王曰「選子莫若父、論臣莫若君。君、寡人也。」 周紹曰「立傅之道六。」 王曰「六者何也。」 周紹曰「知慮不躁達於変、身行寛恵達於礼、威厳不足以易於位、重利不足以変其心、恭於教而不快、和於下而不危。六者、傅之才、而臣無一焉。隠中不竭、臣之罪也。傅命仆官、以煩有司、吏之恥也。王請更論。」 王曰「知此六者、所以使子。」 周紹曰「乃国未通於王胡服。雖然、臣、王之臣也、而王重命之、臣故不聴令乎。」再拝、賜胡服。 王曰「寡人以王子為子任、欲子之厚愛之、無所見醜。御道之以行義、勿令溺苦於学。事君者、順其意、不逆其志。事先者、明其高、不倍其孤。故有臣可命、其国之禄也。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畢矣。『書』云『去邪無疑、任賢勿貳』。寡人与子、不用人矣。」 遂賜周紹胡服衣冠、具帯黄金師比、以傅王子也。 C:19:235:趙燕後胡服 趙燕後胡服、王令讓之曰「事主之行、竭意尽力、微諫而不嘩、応対而不怨、不逆上以自伐、不立私以為名。子道順而不払、臣行讓而不争。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義者国必危。反親以為行、慈父不子。逆主以自成、恵主不臣也。寡人胡服、子独弗服、逆主罪莫大焉。以従政為累、以逆主為好、行私莫大焉。故寡人恐親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 」趙燕再拝稽首曰「前吏命胡服、施及賤臣、臣以失令過期、更不用侵辱教、王之恵也。臣敬循衣服、以待今日。」 C:19:236:王破原陽 王破原陽、以為騎邑。 牛賛進諫曰「国有固籍、兵有常経、変籍則乱、失経則弱。今破原陽、以為騎邑、是変籍而棄経也。且習其兵者軽其敵、便其用者易其難。今民便其用而変之、是損君而弱国也。故利不百者不変俗、功不什者不易器。今王破卒散兵、以奉騎騎射、臣恐其攻獲之利、不如所失之費也。」 王曰「古今異利、遠近易用。陰陽不同道、四時不一宜。故賢人観時、而不観於時。制兵、而不制於兵。子制官府之籍、不知気節之利。知兵甲之用、不知陰陽之宜。故兵不当於用、何兵之不可易。教不変於事、何俗之不可変。昔者先君襄主与代交地、城境封之、名曰無窮之門、所以昭後而期遠也。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険、仁義道徳、不可以来朝。吾聞信不棄功、知不遺時、今子以官府之籍、乱寡人之事、非子所知。」 牛賛再拝稽首曰「臣敢不聴令乎。」 至遂胡服、率騎入胡、出於遺遺之門、逾九限之固、絶五俓之険、至楡中、辟地千里。 -------------------------------------------------------------------------------- V:20:巻第二十 -------------------------------------------------------------------------------- B:20:趙三 23章(237-259) C:20:237:趙恵文王三十年 趙恵文王三十年、趙恵文王三十年、相都平君天単問趙爽曰「吾非不説将軍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軍之用衆。用衆者、使民不得耕作、糧食輓賃不可給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単之所為也。単聞之、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軍必負十万、二十万之衆乃用之、此単之所不服也。」 馬服曰「君非徒不達於兵也、又不明其時勢。夫呉干之剣、肉試則断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薄之柱上而撃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撃之、則砕為百。今以三万之衆而応強国之兵、是薄柱撃石之類也。且夫呉干之剣材、難夫毋脊之厚、而鋒不入、無脾之薄而刃不断。兼有是両者、無釣鐔蒙須之便、操其刃而刺、則未入而手断。君無十余、二十万之衆、而為此釣𢆔鐔蒙須之便、而徒以三万行於天下、君焉能乎。且古者、四海之内、分為万国。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衆、無過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難哉。 今取古之為万国者、分以為戦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曠日持久、数歳、即君之斉已。斉以二十万之衆攻荊、五年乃罷。趾以二十万之衆攻中山、五年乃帰。今者、斉、捍衛相方、而国囲攻焉、豈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衆、囲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戦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 都平君喟然太息曰「単不至也。」 C:20:238:趙使機郝之秦 趙使機郝之秦、請向魏冉。 宋突謂機郝曰「秦不聴、樓緩必怨公。公不若陰辞樓子曰『請無急秦王』。秦王見之相魏冉之不急也、且不聴公言也、是事而不成、魏冉固徳公矣。」 C:20:239:斉破燕趙欲存之 斉破燕、趙欲存之。 楽毅謂趙王曰「今無約而攻斉、斉必讎趙。不如請以河東易燕地於斉。趙有河北、斉有河東、燕、趙必不争矣。是二国親也。以河東之地強斉、以燕以趙輔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斉。是因天下以破斉也。」 王曰「善。」 乃以河東易斉、楚、魏憎之、令淖滑、恵施之趙、請伐斉而存燕。 C:20:240:秦攻趙藺離石祁抜 秦攻趙、藺、離石、祁抜。 趙以公子郚為質於秦、而請内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藺、離石祁於趙。 趙背秦、不予焦、黎、牛狐。 秦王怒、令公子繒請地。 趙王乃令鄭朱対曰「夫藺、離石、祁之地、曠遠於趙、而近於大国。有先王之明与先臣之力。故能有之。今寡人不逮、其社稷之不能恤、安能収恤藺、離石祁乎。寡人有不令之臣、実為此事也、非寡人之所敢知。」 卒倍秦。 秦王大怒、令衛胡易伐趙、攻於与。 趙奢将救之。 魏令公子咎以鋭師居安邑、以挟秦。 秦敗於於与、反攻魏幾、廉頗救幾、大敗秦師。 C:20:241:富丁欲以趙合斉魏 富丁欲以趙合斉、魏、樓緩欲以趙合秦、楚。 富丁恐主父之聴樓緩而合秦、楚也。 司馬浅為富丁謂主父曰「不如以順斉。今我不順斉伐秦、秦、楚必合而攻韓、魏。韓魏告急於斉、斉不欲伐秦、必以趙為辞、則伐秦者趙也、韓、魏必怨趙。斉之并不西、韓必聴秦違斉。違斉而秦、兵必帰於趙矣。今我順順而斉不西、韓、魏必絶斉、絶斉則皆事我。且我説斉、斉無而西。日者、樓緩坐魏三月、不能散斉、魏之交。今我順而斉、魏果西、是罷斉敝秦也、趙必為天下重国。」 主父曰「我於三国攻秦、是倶敝也。」 曰「不然。我約三国而告之秦、以未構中山也。三国欲伐秦之果也、必聴我、欲合我。中山聴之、是我以王因饒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聴、三国必絶之、是中山孤也。三国不能和我雖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楽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余兵与三国攻秦、是我一距離而両取地於秦、中山也。」 C:20:242:魏因富丁且合於秦 魏因富丁且合於秦、趙恐、請効地於魏而聴薛公。 教子欬謂李兌曰「趙畏横之合也、故欲効地於魏而聴薛公。公不如令主父以地資周最、而請爹媽之於魏。周最以天下辱秦者也、今相魏、魏秦必虚矣。斉、魏雖勁、無秦不能得趙。此利於趙而便於周最也。」 C:20:243: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従於趙 魏使人因平原君請従於趙。三言之、趙王不聴。 出遇虞卿曰「為入必語従。」 虞卿入、王曰「今者平原君為魏請従、寡人不聴。其於子何如。」 虞卿曰「魏過矣。」 王曰「然、国外寡人不聴。」 虞卿曰「王亦過矣。」王曰「何也。」 曰「凡強弱之挙事、強受其利、弱受其害。今魏求従、而王不聴、是魏求害、而王辞利也。臣故曰、魏過、王亦過矣。」 C:20:244:平原君請馮忌 平原君請馮忌曰「吾欲北伐上党、出兵攻燕、何如。」 馮忌対曰「不可。夫以秦将武安君公孫起乗七勝之威、而与馬服之子戦於長平之下、大敗趙師、因以其余兵、味邯鄲之城。趙以亡敗之余衆、収破軍之敝守、而秦罷於邯鄲之下、趙守而不可抜者、以攻難而守者易也。今趙非有七克之威也、而燕非有長平之禍也。今七敗之禍未復、而欲以罷趙攻強燕、是使弱趙為強秦之所以攻、而使強燕為弱趙之所以守。而強秦以休兵承趙之敝、此乃強呉之所以亡、而弱越之所以霸。故臣未見燕之可攻也。」 C:20:245:平原君謂平陽君 平原君謂平陽君曰「公子牟游於秦、且東、而辞応侯。応侯曰『公子将行矣、独無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効於君。夫貴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梁肉期、而梁肉至。梁肉不与驕奢期、而驕奢至。驕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応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厚矣』。仆得聞此、不忘於心。願君之亦勿忘也。」 平陽君曰「敬諾。」 C:20:246:秦攻趙於長平 秦攻趙於長平、大破之、引兵而帰。 因食索六城於趙而講。趙計未定。 樓緩新従秦来、趙王与樓緩計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 樓緩辞讓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雖然、試言公之私。」 樓緩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於魯、病死。婦人為之自殺於福中者二八。其母聞之、不肯哭也。相室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於魯、是人不随。今死、而婦人為死者十六人。若事是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故従母言之、之為賢母也。従婦言之、必不免為妬婦也。故其言一也、言者異、則人心変矣。今臣新従秦来、而言勿与、則非計也。言与之、則恐王以臣之為秦也。故不敢対。使臣得王計之、不如予之。」 王曰「諾。」 虞卿聞之、入見王、王以樓緩言告之。 虞卿曰「此飾説也。」 秦即解邯鄲之味、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於秦、割六県而講。 王曰「何謂也。」 虞卿曰「秦之攻趙也、倦而帰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不攻乎。」 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帰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帰。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資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復攻王、王無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 樓緩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不至、此弾丸之地、猶不予也、令秦来年復攻王、得無割其内而媾乎。」 王曰「誠聴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復攻我乎。」 樓緩対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者三晋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釈韓、魏而独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啓関通敝、斉交韓、魏。至来年而王独不取於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韓、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樓緩之言告。 虞卿曰「樓緩言不媾来年秦復攻王、得無更割其内而媾。今媾、樓緩又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雖割何益。来年復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也、此自尽之術也。不如無媾。秦雖善攻、不能取六城。趙雖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秦倦而帰、兵必罷。我以五城収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吾国尚利、孰与坐而割地、自弱以強秦。今樓緩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王之事秦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歳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尽矣。来年秦復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則是棄前貴而挑秦禍也。与之則無地而給之。語曰『強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今坐而聴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強秦而弱趙也。以益愈強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無礼義之心。其求無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故曰此飾説也。王必勿与。」 王曰「諾。」 樓緩聞之、入見於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 樓緩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説、何也。曰『我将因強而乗弱』。今逵兵困於秦、天下之賀戦者、則必尽在於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不算天下、慰秦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秦趙之敝而瓜分之。趙且亡何秦之図。王以此断之、勿復計也。」 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為秦也。夫趙兵困於秦、又割地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五以五城賂斉。斉、秦之深讎也、得王五城、并立而西撃秦也、斉之聴王、不待辞之畢也。是王失於秦而取償於秦、一即着結三国之親、而与秦易道也。」 趙王曰「善。」 因発虞卿東見斉王、与之謀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逃去。 C:20:247: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於魏 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於魏。信陵君発兵至邯鄲城下、秦兵罷。 虞卿為平原君請益地、謂趙王曰「夫不鬥一卒、不頓一戟、而解二国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 趙王曰「善。」 将益之地。 公孫龍聞之、見平原君曰「君無覆軍殺将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国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為相国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国相印不辞無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国人計功也。為君計者、不如勿受便。」 平原君曰「謹受令。」 乃不受封。 C:20:248:秦趙戦於長平 秦趙戦於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 趙王召樓昌与虞卿曰「軍戦不勝、尉復死、寡人使巻甲而趨之、何如。」 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発重使而為媾。」 虞卿曰「夫言媾者、以為不媾者軍必破、而制媾者在秦。且王之論秦也、欲破王之軍乎。其不邪。」 王曰「秦不遺余力矣、必且破趙軍。」 虞卿曰「王聊聴臣、発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入吾使。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合従也、且必恐。如此、則媾乃可為也。」 趙王不聴、与平陽君為媾、発鄭朱入秦、秦内之。 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媾秦、秦已内鄭朱矣、子以為奚如。」 虞請曰「王必不得媾、軍必破矣、天下之賀戦勝者皆在秦矣。鄭朱、趙之貴人也、而入於秦、秦王与応侯比顕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 趙卒不得媾、軍果大敗。 王入秦、秦留趙王而後許之媾。 C:20:249:秦囲趙之邯鄲 秦囲趙之邯鄲。 魏安厘王使将軍晋鄙救趙。 畏秦、止於蕩陰、不進。 魏使客将軍新垣衍間入邯鄲、因平原君謂趙王曰「親所以急味趙者、前与斉閔王争強為帝、已而復帰帝、以斉故。今斉閔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発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平原君猶予未能有所決。 此時魯仲連適又趙、会秦囲趙。 聞魏将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 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百万之衆折於外、今又内囲邯鄲而不能去。魏王使将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 魯連曰「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信心了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帰之。」 平原君曰「勝請召而見之於先生。」 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東国有魯了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於将軍。」 辛垣衍曰「吾聞魯連先生、斉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願見魯連先生也。」 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 辛垣衍許諾。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 辛垣衍曰「吾山居北囲城之中者、皆有求於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囲城之中而不去也。」 路鰱曰「世以鮑炬無従容而死者、皆非也。今衆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者、棄力役而上首功之国也。権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於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将軍者、欲以助趙也。」 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 魯連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斉、楚則固助之矣。」 辛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従矣。若乃梁、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悪能使梁助之耶。」 魯連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則必助趙矣。」 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 魯仲連曰「昔斉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斉独朝之。居歳余、周烈王崩、諸侯皆吊、斉後往。周怒、赴於斉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斉後至、則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従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 魯仲連曰「然梁必比於秦若仆耶。」 辛垣衍曰「然。」 魯仲連曰「然吾将使秦王彭醢梁王。」 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悪能使秦烹醢梁王。」 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之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紂、紂以為悪、醢鬼侯。鄂侯争之急、弁之疾、故脯鄂侯。文王聞之、喟然而嘆、故拘之於牖里之車、百日而欲舎之死。曷為与愛人倶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斉閔王将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従、謂魯人曰『子将合一待吾君』。魯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維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子、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辟舎、納於管鍵、摂衽抱幾、視膳於堂下、天子已食、退而聴朝也』。魯人投其籥、不果納。不得入於魯、将之薛、仮途於鄒。当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任必将倍殯柩、設北面於南方、然後天子南面吊也』。鄒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剣而死』。故不敢入於鄒。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充当則不得飯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礼於鄒、魯之臣、不果納。今万乗之国、梁亦万乗之国。倶拠万乗之国、交有称王之名、賭其一戦而勝、欲従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且秦無已而帝、則且変易諸侯之大臣。彼将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与其所愛。彼又将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既、処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於是、辛垣衍起、再拝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近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 秦将聞之、為却軍五十里。 適会魏公子無忌奪晋鄙軍、以救趙撃秦、秦軍引而去。 於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 魯仲連辞讓者三、終不肯受。 平原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寿。 魯連笑曰「所貴於天下者士者、為人披患、釈難、解紛乱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重申不復見。 C:20:250:説張相国 説張相国曰「君安能少趙人、而令趙人多君。君安能憎趙人、而令趙人愛君乎。夫膠漆、至粘也、而不能合遠。鴻毛、至軽也、而不能自挙。夫飄於清風、則横行四海。故事有簡而来成者、因也。今趙万乗之強国也、前漳、滏、右常釤、左河間、北有代、帯甲百万、嘗抑強斉、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由是観之、趙之於天下也不軽。今君易万乗之強趙、而慕思不可得之小梁、臣窃為君不取也。」 君曰「善。」 自是之後、衆人広坐之中、未嘗不言趙人之長者也、未嘗不言趙俗之善者也。 C:20:251:鄭同北見趙王 鄭同北見趙王。 趙王曰「子南方之伝士也、何以教之。」 鄭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問。雖然、王致之於前、安敢不対乎。臣少之時、親嘗教以兵。」 趙王曰「寡人不好兵。」 鄭同因撫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嘗以兵説魏昭王、昭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許由乎。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伝、欲宗廟之安、壌地不削、社稷之血食乎』。王曰『然』。今有人操随侯之珠、持丘之環、万今之財、時宿於野、内無孟賁之威、荊慶之断、外無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強貪之国、臨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則不可、説義義則不聴。王非戦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無兵、鄰国得志矣。」 趙王曰「寡人請奉教。」 C:20:252:建信君貴於趙 建信君貴於趙。公子魏牟過趙、趙王迎之、顧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為冠。工見客来也、因辟。趙王曰「公子乃駆後車、幸以臨寡人、願聞所以為天下。」 魏牟曰「王能重王之国若此尺痺、則王之国大治矣。」 趙王不説、形於顔色、曰「先生不知寡人不肖、使奉社稷、豈敢軽国若此。」 魏牟曰「王無怒、請為王説之。」 曰「王有此尺帛、何不令前郎中以為冠。」 王曰「郎中不知為冠。」 魏牟曰「為冠而敗之、奚巋於王之国。而王必待工而後乃使之。今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為虚偸、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与幼艾。且王之先帝、駕犀首而驂馬服、以与秦角逐。秦当時、適其鋒。今王憧憧、乃輦建信以与強秦角逐、臣恐秦折王之椅也。」 C:20:253:衛霊公近雍疸弥子瑕 衛霊公近雍疸、弥子瑕。 二人者、専君之勢以蔽左右。 復途偵謂君曰「昔日臣夢見君。」 君曰「子何夢。」 曰「夢見灶君。」 君忿然作色曰「吾聞夢見入君者、夢見日。今子曰夢見灶君而言君也、有説則可、無説則死。」 対曰「日、并燭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若灶則不然、前之人煬、則後之人無従見也。今臣疑人有煬於君者也、是以夢見灶君。」 君曰「善。」 於是、因廃雍疸、弥子瑕、而立司空狗。 C:20:254:或謂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 或謂建信「君之所以事王者、色也。葺之所以事王者、知也。色老而衰、知老而多。以日多之知、而逐衰悪之色、君必困矣。」 建信君曰「奈何。」 曰「并驥而走者、五里而罷。乗驥而御之、不倦而取道多。君令葺乗独断之車、御独断之勢、以居邯鄲。令之内治国事、外刺諸侯、則葺之事有不言者矣。君因言王而重責之、葺之軸今折矣。」 建信君再拝受命、入言於王、厚任葺以事能重責之。 未期年而葺亡走矣。 C:20:255:苦成常謂建信君 苦成常謂建信君曰「天下合従、而独以趙悪秦、何也。魏殺呂遺、而天下交之。今収河間、於是与殺呂遺何以異。君唯釈虚偽疾、文信猶且知之也。従而有功乎、何患不得収河間。従而無功乎、収河間何益也。」 C:20:256:希写見建信君 希写見建信君。 建信君曰「文信侯之於仆也、甚無礼。秦使人来仕、仆官之丞相、爵五大夫。文信侯之於仆也、臣矣其無礼也。」 希写曰「臣以為今世用事者、不如商賈。」 建信君悖然曰「足下卑用事者而高商賈乎。」 曰「不然。夫良商不与人争買売之賈、而謹司時。時賤而買、雖貴已賤矣。時貴而売、雖賤已貴矣。昔者、文王之拘於牖里、而武王羈於玉門、卒断紂之頭而県於天白者、是武王之功也。今君不能与文信侯相伉以権、而責文信侯少礼、臣窃為君不取也。」 C:20:257:魏魀謂建信君 魏魀謂建信君曰「人有置系蹄者而得虎。虎怒、決蹯而去。虎之情非不愛其蹯也。然而不以環寸之蹯、害七軾之躯者、権也。今有国、非直七尺躯也。而君之身於王、非環寸之蹯也。願公之熟図之也。」 C:20:258:秦攻趙鼓鐸之音聞於北堂 秦攻趙、鼓鐸之音聞於北堂。 希卑曰「夫秦之攻趙、不宜急如此。此召兵也。必有大臣欲衡者耳。王欲知其人、旦日賛群臣而訪之、先言横者、則其人也。」 建信君果先言横。 C:20:259:斉人李伯見孝成王 斉人李伯見孝成王。 成王説之、以為代郡守。 而居無幾何、人告之反。 孝成王方饋、不堕食。 無幾何、告者復至、孝成王不応。 已、乃使使者言「斉挙兵撃燕、恐其以撃燕為名、而以兵襲趙、故発兵自備。今燕、斉已合、臣請要其敝、而地可多割。」 自是之後、為孝成王従事於外者、無自疑於中者。 -------------------------------------------------------------------------------- V:21:巻第二十一 -------------------------------------------------------------------------------- B:21:趙四 19章(260-278) C:21:260:為斉献書趙王 為斉献趙王、使臣与復醜曰「臣一見、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試見臣、而窮臣也。群臣必多以臣為不能者、故王重見臣也。以臣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則交有所偏重者也。非然、則知不足者也。非然、則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於王者也。 臣以斉循事王、王能亡燕、能亡韓、魏、能攻秦、能孤秦。臣以為斉致尊名於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於王。臣以斉致地於王、天下孰敢不致地於王。臣以斉為王求名於燕及韓、魏、孰敢辞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見已。斉先重王、故天下尽重王。 無斉、天下必尽軽王也。秦之強、以無斉之故重王、燕、魏自以無斉故重王。今王無斉独安得無重天下。故勧王無斉者、非知不足也、則不忠者也。非然、則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則欲軽王以天下之重、取行於王者也。非然、則位尊而能卑者也。願王之孰慮無斉之利害也。」 C:21:261:斉欲攻宋 斉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斉乃捄趙以伐宋。 秦王怒、属怨於趙。李兌約五国以伐秦、無功留天下之兵於成皋、而陰構於秦。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 魏不説、之斉、謂斉王曰「臣為足下謂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為趙也。五国伐趙、趙必亡矣。秦逐李兌、李兌必死。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趙留天下之甲於成皋、而陰鬻之於秦、已講、則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趙也何得矣。且王嘗済於漳、而身朝於邯鄲、抱陰、成、負蒿、葛、薜、以為趙蔽、而趙無為王行也。今又以何陽、姑密封其子、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陰。人比然而後如賢不、若王若用所以事趙之半収斉、天下有敢謀王者乎。王之事斉也、無入朝之辱、無割地之費。斉為王之国外、虚国於燕、趙之前用兵於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戦、未嘗不為王便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東、尽効之於王。自是之後、秦攻魏、斉甲未嘗不歳至於王之境也。請問王之所以報斉者可乎。魏呡処於趙、去斉三千里、王以此疑斉、曰有秦陰。 今王又挟国外薛公以為相、善韓徐以為上交、尊虞商以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斉乎』。与魏王聴此言也甚詘、其欲事王也甚循。其怨於趙。臣願王之曰聞魏而無庸見悪也、臣請為王推其怨於趙、願王之陰重趙、而無使秦之見王之重趙也。秦見之且亦重趙。斉、秦交重趙、臣必見燕与韓、魏亦且重趙也、皆且無敢与趙治。五国事趙、趙従親以合於秦、必為王高矣。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韓、魏与燕劫趙、使丹也甘之。以趙劫韓、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順也甘之。以天下劫楚、使順也甘之。則天下皆偪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後王択焉。」 C:21:262:斉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斉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斉因欲与趙、趙不聴。 斉乃令公孫衍説李兌以高温宋而定封焉。 李兌乃謂斉王曰「臣之所以堅三晋以攻秦者、非以為斉得利秦之毀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臣是以於足下之速帰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復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挙宋之時也。 臣為足下使公孫衍説奉陽君曰免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為君慮封、莫如予宋、他国莫可。夫秦人貪、韓、魏危、燕、楚辟、中山之地薄、莫如於陰。失今之時、不可復得已。宋之罪重、斉之怒深、残乱宋、得大斉、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時也。以奉陽君甚食之、唯得大封、斉無大異。臣願足下之大肆発攻宋之挙、而無庸致兵、姑待以耕、以観奉陽君之応足下也。県陰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而臣待忠之風、事必達成。臣又願足下有地効於襄安君以資臣也。足下果残宋、此両地之時也、足下何愛焉。若足下不得志於宋、与国何敢望也。足下以此資臣也、臣循燕観趙、則足下撃潰而決天下矣。」 C:21:263:五国伐秦無功 五国伐秦無功、罷於成皋。 趙欲構於秦、楚与魏、韓将応之、秦弗欲。 蘇代謂斉王曰「臣以為足下見奉陽君矣。臣謂奉陽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拠宋。魏冉必妬君之有陰地也。秦王貪、魏冉妬、則陰不可得已矣。君無構、斉必攻宋。斉攻宋、則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趙助之。五国拠宋、不至一二月、陰必得矣。得陰而構、秦雖有変、則無患矣。若不得已而必構、則願五国復堅約。願得趙、足下雄飛、与韓氏大吏東免、斉王必無召呡也。使臣守約、若与有倍約者、以四国攻之。無倍約者、而秦侵約、五国復堅而賓之。今韓、魏与斉相疑也、若復不堅約而講、臣恐与国之大乱也。斉、秦非復合也、必有倚重者矣。後合与倚重者、皆非趙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為。臣願君之蚤計也。 天下争秦有六挙、皆不利趙矣。天下争秦、秦王受負海内之国、合負秦之交、以拠中国、而求利於三晋、是秦之一挙也。秦行是計、不利於趙、而君終不得陰、一矣。天下争秦、秦王内韓珉於斉、内成陽君於韓、相魏懐於魏、復合衍交両王、王賁、韓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挙也。秦行是計也、不利於趙、而君又不得陰、二矣。天下争秦、秦王受斉受趙、三強三親、以拠魏而求安逸可、是秦之一挙也。秦行是計、斉、趙応之、魏不待伐、抱安邑而信秦、秦得安邑之饒、魏為上交、韓必入朝秦、過趙已安邑矣、是秦之一挙也。秦行是計、不利於趙、而君必不得陰、三矣。天下争秦、秦堅燕、趙之交、以伐斉収楚、与韓呡而攻魏、是秦之一挙也。秦行是計、而燕趙応之。燕、趙伐斉、兵始用、秦因収楚而攻魏、不至一二月、魏必破矣。 秦匯安邑而塞女戟、韓之太原絶、下軹道、南陽、好、伐魏、絶韓、包二周、即趙自消爍矣。国燥於秦、兵分於斉、非趙之利也。而君終身不得陰、四矣。天下争秦、秦堅三晋之交攻斉、国破曹屈、而兵東分於斉、秦案兵攻魏、取安邑、是秦之一挙也。秦行是計也、君案救魏、是以攻斉之已弊、救与秦争戦也。君不救也、韓、魏焉免西合。国在謀之中、而君有終身不得陰、五矣。天下争秦、秦安為義、存亡継絶、固危扶弱、定無罪之君、必起中山与勝焉。秦起中山与勝、而趙、宋同命、何暇言陰。六矣。故曰君必無講、則陰必得矣』。奉陽君曰『善』。乃絶和於秦、而収斉、魏以成取陰。」 C:21:264:樓緩将使伏事辞行 樓緩将使、伏事、辞行、謂趙王曰「臣雖尽力竭知、死不復見於王矣。」 王曰「是何言也。固且為書而厚寄卿。」 樓子曰「王不聞公子牟夷之於宋乎。非肉不食。文張善宋、悪公子牟夷、寅然。今臣之於王非宋之於公子牟夷也、而悪臣者過文張。故臣死不復見於王矣。」 王曰「子勉行矣、寡人与子有誓言矣。」 樓子遂行。 後以中牟反、入梁。 候者来言、而王弗聴、曰「吾已与樓子有言矣。」 C:21:265:虞卿請趙王 虞卿請趙王曰「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於人也。」 趙王曰「人亦寧朝人耳、何故寧朝於人。」 虞卿曰「夫魏為従主、而違者范座也。今王能以百里之地、若万戸之都、請殺范座於魏。范座死、則従事可移於趙。」 趙王曰「善。」 乃使人以百里之地、請殺范座於魏。 魏王許諾、使司徒執范座、而未殺也。 范座献書魏王曰「臣文趙王以百里之地、請殺座之身。夫殺無罪范座、座薄故也。而得百里之地、大利也。臣窃為大王美之。雖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復生也、則主必為天下笑矣。臣窃以為与其以死人市、不若以生人市使也。」 又遺其後相信陵君書曰「夫趙、魏、敵戦之国也。趙王以咫尺之書来、而魏王軽為之殺無罪左座、座雖不肖、故魏之免相望也。嘗以魏之故、得罪於趙。夫国内無用臣、外雖得地、勢不能守。然今能守魏者、莫如君矣。王聴趙殺座之後、強秦襲趙之欲、倍趙之割、則君将何以止之。此君之累也。」 信陵君曰「善。」 遽言之王而出之。 C:21:266:燕封宋人栄分成為高陽君 燕封宋人栄分成為高陽君、使将而攻趙。 趙王因割済東三城令廬、高唐、平原陵地城邑市五十七、命以与斉、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 馬服君謂平原君曰「国奚無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将之、乃割済東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与斉、此夫子与敵国戦、覆軍殺将之所取、割地於敵国者也。今君以此欲斉、而求安平君而将之、国奚無人甚也。且君奚不将奢也。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穀守、燕之通穀要塞、奢習知之。百日之内、天下之兵未聚、奢已即着燕矣。然則君奚求安平君而為将乎。」 平原君曰「将軍釈之矣、仆已言之仆主矣。仆主幸以聴仆月。将軍無言已。」 馬服君曰「君過矣。君之所以求安平君者、以斉之於燕也、茹肝渉血之仇耶。其於奢不然。使安平君愚、固不能当栄分成。使安平君知、又不肯与燕人戦。此両言者、安平跑必処一焉。雖然、両者有一也。使安平君知、則奚以趙之強為。趙強則斉不復霸矣。今得強趙之兵、以杜燕将、曠日持久数歳、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於溝雷同、車甲羽毛裂敝、府庫倉廩虚、両国交以習之、乃引其兵而帰。夫尽両国之兵、無明此者矣。」 夏、軍也県釜而炊。 得三城也、城大無能過百雉者。 果如馬服之言也。 C:21:267:三国攻秦趙攻中山 三国攻秦、趙攻中山、取扶柳、五年以擅乎沲。斉人戎郭、宋突謂仇郝曰「不如尽帰中山之新地。中山案此言於斉曰、四国将仮道於衛、以過章子之路。斉聞此、必効鼓。」 C:21:268:趙使趙荘合従 趙使趙荘合従、欲伐斉。 斉請効地、趙因賤趙荘。 斉明為謂趙王曰「斉畏従人之合也、故効地。今聞趙荘賤、張懃貴、斉必不効地矣。」 趙王曰「善。」 乃召趙荘而貴之。 C:21:269:翟章従梁来 翟章従梁来、甚善趙王。 趙王三延以相、翟章辞不受。 田駟謂柱国韓向曰「臣請為卿刺之。客若死、則王必怒而誅建信君。建信君死、則卿必為相矣。建信君不死、以為交、終身不敝、卿因以徳建信君矣。」 C:21:270:馮忌為廬陵君謂趙王 馮忌為廬陵君謂趙王曰「王之逐廬陵君、為燕也。」 王曰「吾所以重者、無燕、秦也。」 対曰「秦三以虞卿為言、而王不遂也。今燕一以廬陵君為言、而王逐之。是王軽強秦而重弱燕也。」 王曰「吾非為燕也、吾固将逐之。」 「然則王逐廬陵君又不為燕也。行逐愛弟、又兼無燕、秦、臣窃為大王不取也。」 C:21:271:馮忌請見趙王 馮忌請見趙王、行人見之。 馮忌接手免首、欲言而不敢。 王問其故、対曰「客有見入於服子者、已而請其罪。服子曰『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談語而不称師、是倍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客曰『不然。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師、是庸説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昔者堯見舜於草茅之中、席隆畝而蔭庇桑、陰移而授天下伝。伊尹負鼎俎而干湯、姓名未著而受三公。使夫交浅者不可以深談、則天下不伝、而三公不得也』。」 趙王曰「甚善。」 馮忌曰「今外臣交浅而欲深談、可乎。」 王曰「請奉教。」 於是馮忌乃談。 C:21:272:客見趙王 客見趙王曰「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 王曰「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 王曰「未得相馬之工也。」 対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 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馬。」 曰「王何不遣紀姫乎。」 王曰「紀既婦人也、不知相馬。」 対曰「買馬而善、何補於国。」 王曰「無補於国。」 「買馬而悪、何危於国。」 王曰「無危於国。」 対曰「然則買馬善而若悪、皆無危補於国。然而王之買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挙錯非也、国家為虚偸、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 趙王未之応也。 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謂桑雍者、王知之乎。」 王曰「未之聞也。」 「所謂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愛孺子也。此皆能乗王之酔昏、而求所欲於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内、則大臣為之枉法於外矣。故日月暉於外、其賊在於内、謹備其所憎、而禍在於所愛。」 C:21:273:秦攻魏取寧邑 秦攻魏、取寧邑、諸侯皆賀。 趙王使往賀、三反不得通。 趙王憂之、謂左右曰「以秦之強、得寧邑、以制斉、趙。諸侯皆賀、吾往賀而独不得通、此必加兵我、為之奈何。」 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諒毅者、弁士也、大王可試使之。」 諒毅親受命而往。 至秦、献書秦王曰「大王広地寧邑、諸侯皆賀、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寧居、使下臣奉其幣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無罪、願大王無絶其歓。若使有罪、願得請之。」 秦王使使者報曰「吾所使趙国者、小大皆聴吾言、則受書幣。若不従吾言、則使者帰矣。」 諒毅対曰「下臣之来、固願承大国之意也、豈敢有難。大王若有以令之、請奉而西行之、無所敢疑。」 於是秦王乃見使者、曰「趙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趙能殺此二人、則可。若不能殺、請今率諸侯受命邯鄲城下。」 諒毅曰「趙豹、平原君、親、寡君之母弟也、猶大王之有葉陽、涇陽君也。大王以孝治聞於天下、衣服使之便処体、膳啖使之嗛於口、未嘗不分於葉陽、涇陽君。葉陽君、涇陽君之車馬衣服、無非大王之服御者。臣聞之「有覆巣毀卵、而鳳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騏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元以還報、敝邑之君、畏懼不敢不行、無乃傷葉陽君、涇陽君之心乎。」 秦王曰「諾勿使従政。」 梁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誨、以悪大国、請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秦王乃喜、受其幣而厚遇之。 C:21:274:趙使姚賈約韓魏 趙使姚賈約韓、魏、韓、魏以友之。 挙茅為姚賈謂趙王曰「賈也、王之忠臣也。韓、魏欲得之、故友之、将使王逐之、而己因受之。今王逐之、是韓、魏欲得、而王之忠臣有罪也。故王不如勿逐、以明王之賢、而折韓、魏招之。」 C:21:275:魏敗楚於陘山 魏敗楚於陘山、禽唐明。楚王懼、令昭応奉太子以委和於薛公。主父欲敗之、乃結秦連楚、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樓緩相秦。楚王禽趙、宋、魏之和卒敗。 C:21:276:秦召春平侯 秦召春平侯、因留之。 世鈞為之謂文信侯曰「春平侯者、趙王之所甚愛也、而郎中甚妬之、故向与謀曰『春平侯入秦、秦必留之』。故謀而入之秦。今君留之、是空絶趙、而郎中之計中也。故君不如遣春平侯而留平都侯。春平侯者言行遇趙王、必厚割趙以事君、而贖平都侯。」 文信侯曰「善。」 因与接意而遣之。 C:21:277:趙太后新用事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趙氏求救於斉。 斉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強諫。 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触讋願見太后。 太后盛気而揖之。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必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后。」 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 曰「日食飲得無衰乎。」 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歩、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 太后曰「老婦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愛憐之。願令得補黒衣之面、以衛王官、没死以聞。」 太后「敬諾。年幾何矣。」 対曰「十五歳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 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対曰「甚於婦人。」 太后笑曰「婦人異甚。」 対曰「老臣窃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 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而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継為王也哉。」 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継有在者乎。」 曰「無有。」 曰「微独趙、諸侯有在者乎。」 曰「老婦不聞也。」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労、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令有功於国。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 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乗質於斉、斉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労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C:21:278:秦使王剪攻趙 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 李牧数破走秦軍、殺秦将桓齮。 王剪悪之、乃多与趙王寵臣郭開等金、使為反間、曰「李牧、司馬尚欲与秦反趙、以多取封於秦。」 趙王疑之、使趙蔥及顔最代将、斬李牧、廃司馬尚。 後三月、王剪因急撃、大破趙、殺趙軍、虜趙王遷及其将顔最、遂滅趙。 -------------------------------------------------------------------------------- V:22:巻二十二 -------------------------------------------------------------------------------- B:22:魏一 27章(279-305) C:22:279: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何故弗予。」 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予。」 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国必恐。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知伯必驕。驕而軽敵、鄰国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軽敵之国、知氏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将欲敗之、必姑輔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驕知伯。君何釈以天下図知氏而独以吾国為知氏質乎。」君曰「善。」 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説。因索蔡、皋梁於趙、趙弗与、因囲晋陽。 韓魏反於外、趙氏応之於内、知氏遂亡。 C:22:280:韓趙相難 韓趙相難。韓索兵於魏曰「願得借師以伐趙。」魏文侯曰「寡人与趙兄弟、不敢従。」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与韓兄弟、不敢従。」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講於己也、皆朝魏。 C:22:281:楽羊為魏将而攻中山 楽羊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楽羊坐於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謂睹師賛曰「楽羊以我之国外、食其子之肉。」賛対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楽羊既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C:22:282:西門豹為鄴令 西門豹為鄴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門豹曰「敢問就功成名、亦有術乎。」文侯曰「有之。夫郷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問其賢良之士而師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揚人之醜者、而参験之。夫物多相類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驪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類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C:22:283:文侯与虞人期獵 文侯与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楽、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楽、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獵、雖楽、豈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 C:22:284:魏文侯与田子方飲酒而称楽 魏文侯与田子方飲酒而称楽。 文侯曰「鍾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 子方曰「臣聞之、君明則楽官不明則楽音。今君申於声、臣恐君之聾於官也。」文侯曰「善、敬聞命。」 C:22:285:魏武侯与諸大夫浮於西河 魏武侯与諸大夫浮於西河、称曰「河山之険、豈不亦信固哉。」王鍾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強也。若善修之、則霸王之業具矣。」呉起対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而子又附之、是危也。」 武侯忿然曰「子之言有説乎。」呉起対曰「河山之険、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業、不従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恃此険也、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門之陰、而右天渓之陽、廬、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険也、然為政不善、而湯伐之。殷紂之国、左孟門而右漳、釜、前帯河、後被山。有此険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親従臣而勝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衆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悪故也。従是観之、地形険阻、奚足以霸王矣。」 武侯曰「善。吾乃今日聞聖人之言也。西河之政、専委之子矣。」 C:22:286:魏公叔痤為魏将 魏公叔痤為魏将、而与韓、趙戦澮北、禽楽祚。魏王説、迎郊、以上不田百万禄之。 共叔痤反走、再拝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撓揀而不辟者、此呉起余教也、臣不能為也。前脈形地之険阻、決利害之備、使三軍之士不迷惑者、巴寧、爨襄之力也。県賞罰於前、使民昭然信之於後者、王之明法也。見敵之可也鼓之、不敢待倦者、臣也。王特為臣之右手不倦賞臣、何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 於是索呉起之後、賜之田二十万。巴寧、爨襄田各十万。 王曰「公叔豈非長者哉。既為寡人勝強敵矣、又不遺賢者之後、不掩能士之跡、公叔何可無益乎。」 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聖人無積、尽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C:22:287:魏公叔痤病 魏公叔痤病、恵王往問之。曰「共叔病、即不可諱、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対曰「痤有御庶子公孫鞅、願王以国事聴之也。為弗能聴、勿使出竟。」王弗応、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謂寡人必以国事聴鞅、不亦悖乎。」 公孫痤死、公孫鞅聞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強、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恵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為悖。 C:22:288:蘇子為趙合従説魏王 蘇子為趙合従、説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有許、鄢、昆陽、兆陵、舞陽、新郪。東有淮、潁、沂、黄、燭棗、海楊、無杧。稀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巻、衍、燕、酸棗、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廬田廡舎、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人民之衆、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無以異於三軍之衆。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於楚。然横人謀王、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国患、不被其禍。夫挟強秦之勢、以内劫其主、罪無過此者。且魏、天下之強国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東藩、筑帝宮、受冠帯、祠春秋、臣窃為大王愧之。 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於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乗、斬紂於牧之野。豈其士卒衆哉。誠能振七威也。今窃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蒼頭二千万、奮撃二十万、廝徒十万、車六百乗、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竭於辟臣之説、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効質、故兵為用而国已巋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臣、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偸取一旦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挟強秦之勢以内劫其主義求割地、願大王之熟察之也。 『周書』曰『綿綿不絶、縵縵奈何。毫毛不抜、将成斧柯』。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誠能聴臣。六国従親、専新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献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国従。」 C:22:288:2:張儀為秦連横説魏王 張儀為秦了横、説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万。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輔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従鄭至梁、不過百里。従陳至梁、二百余里。馬馳人趨、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韓境、北与趙境、東与恰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糧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勢、国外戦場也。魏南与楚而不与斉、則斉攻其東。東与斉而不与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諸侯之為従者、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顕名也。合従者、一天下、約為兄弟、刑白馬以盟於洹水之上以相堅也。夫親昆弟、同父母、尚郵政的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抜巻、衍、燕、酸棗、劫衛取晋陽、則趙不南。趙不南、則魏不北。魏不北、則従道絶。従道絶、則大王之国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挟韓而攻魏、韓劫於秦、不敢不聴。秦、韓為一国、魏之亡可立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国必無憂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魏。楚雖有富大之名、其実空虚。其卒雖衆、多言而軽走、易北、不敢堅戦。魏之兵南面而伐、勝楚必矣。夫巋楚而益魏、攻楚而適秦、内嫁禍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聴臣、秦甲出而東、雖於事秦而不可得也。 且夫従人多奮辞而寡可信、説一諸侯之王、出而乗其車。約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歯以言従之便、以説人主。人主覧其辞、牽其説、悪得無眩哉。臣聞積羽沈舟、群軽折軸、衆口鑠金、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称東藩、筑帝宮、受冠代、祠春秋、効河外。」 C:22:289:斉魏約而伐楚 斉魏約而伐楚、魏以董慶為質於斉。楚攻斉、大敗之、而魏弗救。田嬰怒、将殺董慶。旰夷為董慶謂田嬰曰「楚攻斉、大敗之、而不敢深入者、以魏為将内之於斉、而疑之其後。今殺董慶、是示楚無魏也。魏怒合於楚、斉必危矣。不如貴董慶以善魏、而疑之於楚也。」 C:22:290:蘇秦拘於魏 蘇秦拘於魏、欲走而之韓、魏氏閉関而不通。 斉使蘇厲為之謂魏王曰「斉請以宋地封涇陽君、而秦不必也。夫秦非不利有斉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斉王与蘇秦也。今秦見斉、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則斉必不欺秦、而秦信斉矣。斉、秦合而涇陽君有宋地、則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復東蘇秦、秦必疑斉而不聴也。夫斉、秦不合、天下無憂、伐斉成、則地広矣。」 C:22:291:陳軫為秦使於斉 陳軫為秦使於斉、過魏、求見犀首。犀首謝陳軫。 陳軫曰「軫之所以東者、事也。公不見軫、軫且行、不得待異日矣。」 犀首乃見之。陳軫曰「公悪事乎。何為飲食而無事。無事必来。」 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悪事。」 陳軫曰「請移天下之事於公。」 犀首曰「奈何。」 陳軫曰「魏使李従以車百乗使於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謂魏王曰臣与燕、趙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無事必来。今臣無事、請謁而往。無久、旬、五之期。『王必無辞以止公。公得行、明年自言於廷曰『臣急使燕、趙、急約車為行具』。」 犀首曰「諾。」謁魏王、王許之、即明言使燕、趙。 諸侯客聞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従以成百乗使楚、犀首又以車三十乗使燕、趙。」 斉王聞之、恐後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斉事。魏王窒其行使。 燕趙聞之、亦以事属犀首。 楚王聞之、曰李従約寡人、今燕、斉、趙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 「乃倍李従、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為不可。令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復相魏。 C:22:292:張儀悪陳軫於魏王 張儀悪陳軫於魏王曰「軫善事楚、為求壌地也、甚出之。」 左華謂陳軫曰「儀善於魏王、魏王甚愛之。公雖百説之、猶不聴也。公不如儀之言為資而反於楚王。」 陳軫曰「善。」因使人先言於楚王。 C:22:293:張儀欲窮陳軫 張儀欲窮陳軫、令魏召而相之、来将悟之。 将行、其子陳応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鄭強出秦曰、応為知。夫魏欲絶楚、斉、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勧王多公之車。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謂斉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絶斉。楚也。」 斉王曰「子果無之魏而見寡人也、請封子。」因以魯侯之車迎之。 C:22:294:張儀走之魏 張儀走之魏、魏将迎之。張醜諫於王、欲勿内、不得於王。 張醜退、復諫於王曰「王亦聞老妾事其主婦者乎。子長色衰、重家而已。今臣之事王、若老妾之事其主婦者。」 魏因不納張儀。 C:22:295: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 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而攻斉、楚。恵施欲以魏合於斉、楚以案兵。人多為張子於王所。 恵子謂王葉「小事也、謂可者謂不可者正半、況大事乎。以魏合於秦、韓而攻斉、楚、大事也、而王之群臣皆以為可。不知是其可也、如是其明耶。而群臣之知術也、如是其同耶。是其可也、未若是其明也、而群臣之知術也、又非皆同也、是有其半塞也。所謂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C:22:296:張子儀以秦相魏 張子儀以秦相魏、斉、楚怒而欲攻魏。 雍沮謂張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則国家安、而百姓無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計過也。斉、楚攻魏、公必危矣。」 張子曰「然則奈何。」 雍沮曰「請令斉、楚解攻。」 雍沮謂斉、楚之君曰「王亦聞張儀之約秦王乎。曰『王若相儀於魏、斉、楚悪儀、必攻魏。魏戦而勝、是斉、楚之兵折、而儀固得魏矣。若不勝魏、魏必事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賂王。若欲復攻、其敝不足以応秦』。此儀之所以与秦王陰相結也。今儀相魏而攻之、是使儀之計当於秦也、非所以窮儀之道也。」 斉、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於魏。 C:22:297:張儀欲并相秦魏 張儀欲并相秦、魏。 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攻三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 史厭謂趙献曰「公何不以楚佐儀求相之於魏、韓恐亡、必南走楚。儀兼相秦、魏、則公亦必并相楚、韓也。」 C:22:298:魏将相張儀 魏王将相張儀、犀受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以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韓氏必亡』。且魏所以貴張子者、欲得地、則韓之南陽挙矣。子盍少委唖劇、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廃矣。如此、則魏必図秦而棄儀、収韓而相衍。」 公叔以為信、因而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 C:22:299:楚許魏六城 楚許魏六城与之伐斉而存燕。張儀欲敗之、謂魏王曰「斉畏三国之合也、必反燕地以下楚、楚、趙必聴之、而不与魏流程他。是王失謀於楚、趙、而樹怨而而於斉、秦也。斉遂伐趙、区乗丘、収侵地、虚、頓丘危。楚破南陽九夷、内沛、許、鄢陵危。王之所得者、親観也。而道途宋、衛為制、事敗為趙駆、事成功県宋、衛。」 魏王弗聴也。 C:22:300:張儀告公仲 張儀告公仲、令以飢故、賞韓王以近河外。魏王懼、聞張子。張子曰「秦欲救斉、韓欲攻南陽、秦、韓合而欲攻南陽、無異也。且以遇卜王、王不遇秦、韓之亳也決矣。」魏王遂尚遇秦、信韓、広魏、救趙、尺楚人、遽於革下。伐斉之事遂敗。 C:22:301:徐州之役 徐州之役、犀首謂梁王曰「何不陽与斉而陰結於楚。二国恃王、斉、楚必戦。斉戦勝楚、而与乗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掌声斉敗、而与乗之、是太子之讎報矣。」 C:22:302:秦敗東周 秦敗東周、与魏戦於伊闕、殺犀武。魏令公孫衍乗勝而留於境、請卑辞割地、以講於秦。 為竇屡謂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聴於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講於王。」 王曰「奈何。」 対曰「王不若与竇屡関内侯、而令趙。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揚言曰『聞周、魏令竇屡以哥魏於奉陽君、而聴秦矣』。夫周君、竇屡、奉陽君之与穣侯、貿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竇屡也。制割者、奉陽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穣侯也、而欲敗之、必以少割請合於王、而和於東周与魏也。」 C:22:303:斉王将見燕趙楚之相於衛 斉王将見燕、趙、楚之相於衛、約外魏。魏王懼、恐其謀伐魏也、告公孫衍。公孫衍曰「王与臣百金、臣請敗之。」 王為約車、載百金。犀首期斉斉王至之曰、先以車五十乗而至衛間斉、行以百金、以請鍁么斉王、乃得見。因久坐安、従容談三国之相怨。 謂斉王曰「王与三国約外囲剛、魏使公孫衍来、今久与之談、是王謀三国也已。」 斉王曰「魏王聞寡人来、使公孫子開寡人、寡人無与之語也。」 三国之不相信斉王之遇、遇事遂敗。 C:22:304: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 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綺母恢教之語曰「無多割。曰、和成、国有固有秦重和、以与王遇。和不成、則後必莫能以魏合与秦者矣。」 C:22:305:公孫衍為魏将 公孫衍為魏将、与其相田繻不善。季子為衍謂梁王曰「王独不見夫服牛驂驥乎。不可以行百歩。今王以衍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聴相之計、是服牛驂驥也。牛馬倶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傷矣。願王察之。」 -------------------------------------------------------------------------------- V:23:巻二十三 -------------------------------------------------------------------------------- B:23:魏二 17章(306-322) C:23:306:犀首田盼欲得斉魏之兵以伐趙 犀首、田盼欲得斉、魏之兵以伐趙、梁君与田侯不欲。 犀首曰「請国出五万人、不過五月而趙破。」 田盼曰「夫請用其兵者、其国易未。易用其計者、其身易窮。公今言破趙大易、恐有後咎。」 許昌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国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難以懼懼之、是趙不伐、而二士之謀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難構而兵結、田侯、梁君見其危、又安敢釈卒不我予乎。」 田盼曰「善。」遂権両君聴系数犀首。 犀首、田盼遂得斉、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戦敗也、悉起兵従之、大敗趙氏。 C:23:307:犀首見梁君 犀首見梁君曰「臣尽力竭知、欲以為王広土取尊名、田需従中敗君、王又聴之、是臣終無成功也。需亡、臣将侍。需侍、臣請亡。」 王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為子之不便也、殺之亡之、毋謂天下何、内之無若群臣何也。今吾為子外之、令毋敢入子之事。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胡如。」 犀首許諾。使用東見田嬰、与之約結。召文子而相之魏、身相於韓。 C:23:308:蘇代為田需説魏王 蘇代為田需説魏王、曰「臣請問文之為魏、孰与其為斉也。」王曰「不如其為斉也。」 「衍之為魏、孰与其為韓也。」王曰「不如其為韓也。」 而蘇代曰「衍将右韓而左魏、文将右斉而左魏。二人者、将用王之国、挙事欲世、中道而不可、王且無所聞之矣。王之国雖滲楽而従之可也。王不如舎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二人者曰『需非吾人也、吾挙事而不利於魏、需必挫我於王』。二人者必不敢有外心矣。二人者之所為之、利於魏与不利於魏、王厝於側以稽之、臣以為身利而便於事。」 王曰「善。」 果厝需於側。 C:23:309:史挙非犀首於王 史挙非犀首於王。犀首欲窮之、謂張儀曰「請令王讓先生以国、王為堯、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許由也。衍請因令王致万戸邑於先生。」 張儀説、因令史挙数見犀首、王聞之而弗任也、史挙不辞而去。 C:23:310:楚王攻梁南 楚王攻梁南、韓氏因囲薔。 成恢為犀首謂韓王曰「疾攻薔、楚師必進矣。魏不能支、交臂而聴楚、韓氏必危、故王不如釈薔。魏無韓患、必与楚戦、戦而不勝、大梁不能守、而又況存薔乎。若戦而勝、兵罷敝、大王之攻薔易矣。」 C:23:311:魏恵王死 魏恵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壊城郭、且為棧道而葬。 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為人子、而以民労与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桑、不義也。子勿復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恵公乎。請告恵公。」 恵公曰「諾。」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昔王季歴葬於楚山之尾、灓水噛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見之』。於是出而為之張於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得毋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弛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弗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択日。」 恵子非徒行其説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説文王之義。説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 C:23:312:五国伐秦 五国伐秦、無功而還。其後、斉欲伐宋、而秦禁之。斉令宋郭之秦、請合而以伐宋。秦王許之。魏王畏斉、秦之合也、欲講於秦。 謂魏曰「秦王謂宋郭曰『分宋之城、服宋之強者、六国也。乗宋之敝、而与王争得者、楚、魏也。請為王毋禁楚之伐魏也、而王独挙宋。王之伐宋也請剛柔而皆用之。如宋者、欺之不為逆者、殺之不為讎者也。王無与之講以取地、既已得地矣、又以力攻之、期於啖宋而已矣』。 「臣聞此言、而窃為王悲、秦必且用此於王矣。又必且曰王以求地、既已得地、又且以力攻王。又必謂王曰使王軽斉、斉、魏之交已醜、又且収斉以更索於王。秦嘗用此於楚矣、又嘗用此於韓矣、願王之深計之也。秦善魏不可知也已。故為王計、太上伐秦、其次賓秦、其次堅約而詳講、与国無相離也。秦、期望二、国不可為也已。王其聴臣也、必無与講。 秦権重魏、魏再明熟、是故又為足下傷秦者、不敢顕也。天下可令伐秦則陰権而弗敢図也。見天下之傷秦也、則先鬻与国而以自解也。天下可令賓秦、則為劫於与国而不得已者。天下不可、則先去而以秦為上交以自重也。如是入者、鬻王以為資者也、而焉能免国於患。免国於患者、必窮三節、而行其上。上不可、則行其中、中不可、則行其下。下不可、則明不与秦。而生以残秦、使秦皆無百怨百利、唯已之曾安。令足下鬻之以合於秦、是免国於患者之計也。臣何足以当之。雖然、願足下之論臣之計也。 燕、斉讎国也。秦、兄弟之交也。合讎国以伐婚姻、臣為之苦矣。黄帝戦於涿鹿之岳、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東夷之民不起。以燕伐秦、黄帝之所難也、而臣以致燕甲而起斉兵矣。 臣又便事三晋之吏、奉陽君、孟嘗君、韓呡、周最、周、韓余徒従而下之、恐其伐秦之疑也。又身自醜於秦、扮之請焚天下之秦符者、臣也。次伝焚符之約者、臣也。欲使五国約閉秦関者、臣也。奉陽君、韓余為既和矣、蘇修、朱嬰既皆陰在邯鄲、臣又説斉王而往敗之。天下共講、因使蘇修游天下之語、而以斉為上交、兵請伐魏、臣又争之以死。而果西因蘇修重報。臣非不知秦権之重也、然而所以為之者、為足下也。」 C:23:313: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 魏文子、田需、周宵相善、欲罪犀首。 犀首患之、謂魏王曰「今所患者、斉也。嬰子言行於斉王、王欲得斉、則是不召文子而相之。彼必務以斉事王。」 王曰「善。」因召文子而相者。 犀首以倍田需、周宵。 C:23:314:魏王令恵施之楚 魏王令恵施之楚、令犀首之斉。鈞二子者、乗数鈞、将測交也。 楚王聞之、施因令人先之楚、言曰「魏令犀受之斉、恵施之楚、鈞二子者、将測交也。」 楚王聞之、因郊迎恵施。 C:23:315:魏恵王起境内衆 魏恵王起境内衆、将太子申而攻斉。 客謂公子理之伝曰「何不令公子泣王太后、止太子之行。事成則樹徳、不成則為王矣。太子年少、不習於兵。田盼宿将也、而孫子善用兵、戦必不過、不勝必禽。公子争之於王、王聴公子、公子不封。不聴公子、太子必敗。敗、公子必立。立必為王也。」 C:23:316:斉魏戦於馬陵 斉、魏戦於馬陵、斉大勝魏、殺太子申、覆十万之軍。 魏王召恵施而告之曰「夫斉、寡人之讎也、怨之至死不忘。国雖小、吾常欲悉騎兵而攻之、何如。」 対曰「不可。臣聞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計。今王所以告臣者、疏於度而遠於計。王固先属怨於趙、而後与斉戦。今戦不勝、国無守戦之備王又欲血起而攻斉、此非臣之所謂也。王若欲報斉乎、則不如因変服折節而朝斉、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闘、則楚必伐斉。以休楚而伐罷斉、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斉也。」 魏王曰「善。」乃使人報於斉、願臣畜而朝。 田嬰許諾。戦醜曰「不可。戦不勝魏、而得朝礼、与魏和而下楚、此可以大勝也。今戦勝魏、覆十万之軍、而禽太子申。臣万乗之魏、而卑秦、楚、此其暴於偸定矣。且楚王之為人也、好用兵而甚務名、終為斉患者、比楚也。」 田嬰不聴、遂内魏王、而与之并朝斉侯再三。 C:23:317:恵施為韓魏交 恵施為韓、魏交、令太子鳴為質於斉。 王欲見之、朱倉謂王曰「何不称病。臣請説嬰子曰『魏王之年長矣、今有疾、公不如帰太子以徳之。不然、公子高在楚、楚将内而立之、是斉抱空質行不義也』。」 C:23:318:田需貴於魏王 田需貴於魏王、恵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楊、横樹之則生、倒樹之則生、折而樹之也生。然使十人樹楊、一人抜之、則無生楊矣。故以十人之衆、樹易生之物、然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今子雖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衆、則子必危矣。」 C:23:319:田需死 田需死。 昭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 代曰「然則相者以誰而君便之也。」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代曰「請為君北見梁王、必相之矣。」昭魚曰「奈何。」 代曰「君其為梁王、代請説君。」昭魚曰「奈何。」 対曰「代也従楚来、昭魚甚憂。代曰『君何憂』。」 曰「田需死、吾恐張儀薛公、犀首有一人相魏者。『代曰『勿憂也。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張儀相魏、必右秦而左魏。薛公相魏、必右斉而左魏。犀首相魏、必右韓而左魏。梁王、長主也、必不使相也』。代曰『莫如太子之自相。是三人皆以太子為非固相也、皆将務以其国事魏、而欲丞相之璽。以魏之強、而持三万乗之国輔之、魏必安矣。故曰、不如太子之自相也』。」 遂北見梁王、以此語告之、太子果自相。 C:23:320:秦召魏相信安君 秦召魏相信安君、信安君不欲往。 蘇代為説秦王曰「臣聞之、忠不必当、当必不忠。今臣願大王陳臣之愚意、恐其不忠於下吏、自使有要領之罪。願大王察之。今大王令人執事於魏、以完其交、臣恐魏交之益疑也。将以塞趙也、臣又恐趙之益勁也。夫魏王之愛習魏信也、甚矣。其智能而任用之也、厚矣。其畏悪厳尊秦也、明矣。今王之使人入魏而不用、則王之使人入魏無益也。若用、魏必舎所愛習而用所畏悪、此魏之所以不安也。夫舎万乗之事而退、此魏信之所難行也。夫令人之君処所不安、令人之相行所不能、以此為親、則難久矣。臣故恐魏交之益疑也。且魏信舎事、則趙之謀者必曰『舎於秦、秦必令其所愛信者用趙』。是趙存而我亡也、是趙安而我危也。則上有野戦之気、下有堅守之心、臣故恐趙之益勁也。 大王欲完魏之交、而使趙小心乎。不如用魏信而尊之以名。魏信事王、国安而名尊。離王、国危而権軽。然則魏信之事主也、上所以為其主者忠矣、下所以自為者厚矣、彼其事王必完矣。趙之用事者必曰『魏氏名族不高於我、土地之実不厚於我。魏信以韓、魏事秦、秦甚善之、国得安焉、身取尊焉。今我講難於秦兵為招質、国処削危之形、非得計也。結怨於外、主患於中、身処死亡之地、非完事也』。彼将傷其前事、而悔其過行、冀其利、必多割地以深下王。則是大王垂拱者割地以為利重、堯、舜之所求而不能得也。臣願大王察之。」 C:23:321:秦楚攻魏囲皮氏 秦、楚攻魏囲皮氏。 為魏謂楚王曰「秦、楚勝魏、魏王之恐也見亡飴、必舎於秦、王何不倍秦而与魏王。魏王喜、必内太子。秦恐失楚、避邪此外城地於王、王雖復与之攻魏可也。」楚王曰「善。」乃倍秦而与魏。 魏内太子於楚。秦恐、許楚城地、欲与之復攻魏。 樗里疾怒、欲与魏攻楚、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為疾謂楚王曰「外臣疾使臣謁之、曰『敝邑之王欲効城地、而為魏太子之尚在楚也、是以未敢。王出魏質、臣請効之、而復固秦、楚之交、以疾攻魏』。」楚王曰「諾。」 乃出魏太子。秦因合魏以攻楚。 C:23:322:龐葱与太子質於邯鄲 龐葱与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龐葱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 於是辞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C:23:322: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 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 酒酣、請魯君挙觴。魯君興、必席択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絶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斉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肩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覚、曰『後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聴朝、遂推南之威而遠之、曰後世必有以色亡完成国者。『楚王登強台而望崩様、左江而右湖、以彷徨、其楽忘死、遂盟強台而弗登、曰『後世必有以高台坡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儀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調也。左白台而右閭須、南威之美也。前夾林而後蘭台、強台之楽也。有一於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無戒与。」 梁王称善相属。 -------------------------------------------------------------------------------- V:24:巻二十四 -------------------------------------------------------------------------------- B:24:魏三 10章(323-332) C:24:323:秦趙約而伐魏 秦、趙約而伐魏、魏王患之。 芒卯曰「勿憂也。臣請発張倚使謂趙王曰、夫鄴、寡人固刑弗有也。今大王収秦而攻魏、寡人請以鄴事大王。」 趙王喜、召相国而命之曰「魏王請以鄴事寡人、使寡人絶秦。」 相国曰「収秦攻魏、利不過鄴。今不用兵而得鄴、請許魏。」 張倚因謂趙王曰「敝邑之吏効城者、已在鄴矣。大王且何以報魏。」 趙王因令閉関絶秦。秦、趙大悪。 芒卯応趙使葉「敝邑所以事大王者、為完鄴也。今郊鄴者、使者之罪也、卯不知也。」 趙王恐魏承秦之怒遽割五城以合於魏而支秦。 C:24:324:芒卯謂秦王 芒卯謂秦王曰「王之士未有為之中者也。臣聞明王不背中而行。王之所欲於魏者長羊、王福、洛林之地也。王能使臣為魏之司徒、則臣能使魏献之。」秦王曰「善。」因任之以為魏司徒。 謂魏王曰「王所患者上地也。秦之所欲於魏者、長羊、王屋、洛林之地也。王献之秦、則上地無憂患。因請以下兵動機額斉、攘地必遠矣。。」魏王曰「善。」因献之秦。 地入数月、而秦兵不下。魏王謂芒卯曰「地已入数月、而秦兵不下、何也。」芒卯曰「臣有死罪。雖然、臣死、則契折於秦、王無以責秦。王因赦其罪、臣為王責約於秦。」乃之秦、謂秦王曰「魏之所以献長羊、王屋、洛林之地者、有意欲与下大王之兵東撃斉也。今地已入、而秦兵不可下、臣則死人也。雖然、後山東之士、無以利事王者矣。」秦王懼然曰「国有事、為澹下又也、今以兵従。」後十日、秦兵下。 芒卯并将秦、魏之兵、以動機額斉、啓地二十二県。 C:24:325: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囲大梁 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囲大梁。 須賈為魏謂穣侯葉「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初時恵王伐趙、戦勝輿三梁、十万之軍抜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帰。斉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復帰。燕、趙之所以喲全兵勁、而地不并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為燕、趙可法、而宋、中山可無為也。夫秦貪偸之国而無親、蚕食魏、尽晋国、戦勝睾子、割八県、地未畢入而兵復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薈萃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聴也。今王循楚、趙而講楚、趙怒而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趙之兵以復攻、則国救亡不可得也已。願王之必無講也。王若欲講、必割而有質、不然必欺』。是臣之所聞於魏也、願君之以是慮事也。 「『周書』曰『維命不於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戦勝睾子、而割八県、此非兵力之精、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知者不然。 「臣聞魏氏悉其百県勝兵、以止戍大梁、琛以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衆、守十仭之城、臣以為雖湯、武復生、弗易攻也。夫軽信楚、趙之兵、陵十仭之城、戴三十万之衆、而志必挙之、臣以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於今、未嘗有之也。攻而不能抜、秦兵必罷、陰必亡、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収也。願之及楚、趙之兵未任於大梁也、亟以少割収。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和、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講也、必争事秦。従是以散、而君後択焉。且君之嘗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効絳、安邑、又為陰啓両機、尽故宋、衛効尤憚。秦兵已令、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臣願君之熟計而無行危也。」 穣侯曰「善。」乃罷梁囲。 C:24:326:秦敗魏於華魏王且入朝於秦 秦敗魏於華、魏王且入朝於秦。周訢謂王曰「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賢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地、是以名利母也』。其母曰「子之於学者、将尽行之乎。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於学也、将有所不行乎。願子之且以名母為後也。『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願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為後。」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許綰為我祝曰『入而不出、請存檔寡人以頭』。」 周訢対曰「若臣之賤也、今人有謂臣曰、入不測之淵而愁出、不出、請以一鼠首為女存檔者、臣必不為也。今秦不可照之国也、猶不測之淵也。而許綰之首、猶鼠首也。内王於不可知之秦、而存檔王以鼠首、臣窃為王不取也。且無梁孰与無河内急。」 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我也。秦未索其下、而効其上、可乎。」 王尚未聴也。支期曰「王視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乗先之。楚王不入、楚、魏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王謂支期曰「吾始已諾於応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支期曰「王勿憂也。臣使長信侯請無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説於長信侯曰「王命召相国。」長信侯曰「王何以臣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長信侯曰「吾内王於秦者、寧以為秦邪。吾以為魏也。」支期曰「君無為魏計、君其自為計。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窮乎。安貴乎。君七先自為計、後為魏計。」長信侯曰「樓公将入矣、臣今従。」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濺君襟矣。」 長信侯行、支期随其後。且見王、支期先入謂王曰「偽不必者乎而見之、臣已恐之矣。」長信侯入見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諾於応侯矣、意雖道死、行乎。」長信侯曰「五毋行矣。臣能得之於応侯、願王無憂。」 C:24:327:華軍之戦 華軍之戦、魏不勝秦。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講。孫臣謂魏王曰「魏不以敗之上割可謂善用不勝矣。而秦不以勝之上割、可謂不能用勝矣。今処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璽。夫欲璽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璽、其勢必無魏矣。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則火不止。今王不地有尽、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説也。」 魏王曰「善。雖然、吾已許秦矣、不可以革也。」対曰「王独不見夫博者之用梟邪。欲食則食、欲握則握。今君劫於群臣而許秦、因曰不可革、何用智之不若梟也。」魏王曰「善。」乃案其行。 C:24:329:秦将伐魏 秦将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国可存也。」王曰「寡人願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乗。 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願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於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於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歳危、而民不歳死。而魏之地歳危、而民歳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於秦、是与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歳危、民亦且歳死矣。此文之所以忠於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万、車三百乗。 又北見燕王曰「先人日公子常約両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願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歳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入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効便計於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変也。」王曰「大変可得聞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奪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衆、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孟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聴子。」乃為之起兵八万、車二百乗、以従田文。 魏王大説、曰「君得燕、趙之兵臣衆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誑於魏。因帰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C:24:330:魏将与秦攻韓 魏将与秦攻韓、朱己謂魏王曰「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新、貪偸好利而無信、不識礼義徳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獣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積徳也。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穣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両弟無罪、而再奪之国。此於其親戚兄弟若此、而又況於仇讎之敵国也。 今大王与秦伐韓而益近秦、臣甚或之、而王弗識也、則不明矣。群臣知之、而莫以此諫、則不忠矣。今夫韓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強秦、魏之兵、王以為不破乎。韓亡、秦尽有鄭地、与大梁鄰、王以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負強秦之禍也、王以為利乎。 秦非無事之国也、韓亡之後、必且便事。便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必不伐楚与趙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絶韓之上党而攻強趙、則是復於与之事也、秦必不為也。若道河内、倍鄴、朝歌、絶漳、滏之水、而以与趙兵決勝於邯鄲之郊、是受智伯之禍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渉而穀行但是里、而攻危隘之塞、所行者甚遠、而所攻者甚難、秦又弗為也。若道河外、背大梁、而右上蔡、召陵、以与楚兵決於陳郊、秦又不敢也。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趙矣、又不攻衛与斉矣。韓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無攻矣。 秦故有懐地刑丘、之城、垝津、而以之臨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秦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沢、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過矣、乃悪安陵氏与秦、秦之欲許之久矣。然而秦之葉陽、昆陽与舞陽、高陵鄰、聴使者之悪也、随安陵氏而欲亡之。秦繞舞陽之北、以東臨許、則南国必危矣。南国雖無危、則魏国豈得安哉。且夫憎韓不受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愛南国非也。 異日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河山以蘭之、有周、韓而間之。従林軍以至於今、秦十攻魏、五入国中、辺城尽抜。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継以囲。又長駆梁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乎闞、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内、大県数百、名都数十。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大梁也尚千里、而禍若是矣。又況於使秦無韓而有鄭地、無河山以蘭之、無周、韓以間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百此矣。異日者、従之不成矣、楚、魏疑而韓不可得而約也。今韓受兵三年矣、秦撓之以講、韓知亡、猶弗聴、投質遇趙、而請為天下雁行頓刃。以臣之観之、則楚、趙必与之攻矣。此何也。則皆知秦之無窮也、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是故臣願以従事乎王、王速受楚、趙之約、而挟韓、魏之質、以存韓為務、因求故地於韓、韓必効之。如此則士民不労而故地得、其功多於与秦共伐韓、然而無与強秦鄰之禍。 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時已。通韓之上党於共、莫、使道已通、依然関之、出入者賦之、是魏重質韓以其上党也。共有其賦、足以富国、韓必徳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韓是魏之県也。魏得韓以為県、則衛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韓、則二周必危、安陵必易。楚、趙楚大破、衛、斉甚畏、天下之西郷而馳秦、入朝為臣之日不久。」 C:24:331:葉陽君約魏 葉陽君約魏、魏王将封其子、謂魏王曰「王嘗身済漳、朝邯鄲、抱葛薜、陰、成以為趙養邑、而趙無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問陽姑衣乎。臣為王不取也。」 魏王乃止。 C:24:332:秦使趙攻魏 秦使趙攻魏、魏謂趙王曰「攻魏者、亡趙之始也。昔者、晋人欲亡虞而伐虢、伐虢者、亡虞之始也。故荀息以馬与璧仮道於虞、宮之奇諫而不聴、卒仮晋道。晋人伐虢、反而取虞。故『春秋』書之、以罪虞公。今国莫強於趙、而并請勿、秦、王賢而有声者相之、所以為腹心之疾者、趙也。魏者、趙之虢也。趙者、魏之虞也。聴秦而攻魏者、虞之為也。願王之熟計之也。」 C:24:332:魏太子在楚 魏太子在楚。 謂樓子於鄢陵曰「公必且待斉、楚之合也、以救皮氏。今斉、楚之理、必不合矣。彼翟子之所悪於国者、無公矣。其人皆欲合斉、秦握楚以軽公、公必謂斉王曰『魏之受兵、非秦実首伐之也、楚悪魏之事王也、故勧秦攻魏』。斉王故欲伐処、而又怒其不己善也、必令魏以地聴秦而委。以張子之強、有秦、韓之重、斉王悪之、而魏王不敢拠也。今以斉秦之重、外楚以軽公、臣為公患之。鈞之出地、以為和於秦也、豈若由楚乎。秦疾攻楚、楚還兵、魏王必懼、公因寄汾北以予秦而為和、合親以孤斉、秦、楚重公、公必為相矣。臣意秦王与樗里疾之欲之也、臣請為公説之。」 乃請樗里子葉「攻皮氏、此王之首事也、而不能抜、天下且以此軽秦。且有皮氏、於以攻韓、魏、利也。」 樗里子曰「吾已合魏矣、無所用之。」 対曰「臣願以鄙心意公、公無以為罪。有皮氏、国之大利也、而以与魏、公終自以為不能守也、故以与魏。今公之力有余守之、何故而弗有也。」 樗里子曰「奈何。」 曰「魏王之所恃者、斉、楚也。所用者、樓𢋛翟強也。今斉王謂魏王曰『欲誕攻於斉王兵之辞也、是弗救矣』。楚王怒於魏之不用樓子、而使翟強為和也、怨顔已絶之矣。魏王之懼也見亡、翟強欲合斉、秦外楚、以軽樓𢋛。樓𢋛欲合秦、楚外斉、以軽翟強。公不如按魏之和、使人謂樓子也『子能以汾北与我乎。請合於楚外斉、以重共也、此吾事也』。樓子与楚王必疾矣。又謂翟子『子能以汾北与我乎。必為合於斉外於楚、以重公也』。翟強与斉王必疾矣。是公外得斉、楚以為用、内得樓𢋛、翟強以為佐、何故不能有地於河東乎。」 -------------------------------------------------------------------------------- V:25:巻二十五 -------------------------------------------------------------------------------- B:25:魏四 27章(333-359) C:25:333:献書秦王 献書秦王曰「昔窃聞大王之謀出事於梁、謀恐不出於計矣、願大王之熟計之也。梁者、山東之要也。有蛇於此、撃其尾、其受救。撃其首。其尾救。撃其中身首尾皆救。今梁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東之脊也、是山東首尾皆救中身之時也。山東見亡必恐、恐必大合、山東尚強、臣見秦之必大憂可立而待也。臣窃為大王計、不如南出。事於南方、其兵弱、天下必能救、地可広大、国可富、兵可強、主可尊。王不聞湯之伐桀乎。試之弱密須氏以為武教、得密須氏而湯之服桀矣。今秦国与山東為讎、不先以弱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憂。」 秦果南攻藍田、鄢郢。 C:25:334:八年謂魏王 八年、謂魏王曰「昔曹恃斉而軽晋、斉伐厘、莒而晋人亡曹。繒恃斉以悍越、斉和子乱而越人亡繒。鄭恃魏以軽韓、伐楡関而韓氏亡鄭。原恃秦、翟以軽晋、秦、翟年穀大凶而晋人亡原。中山恃斉、魏以軽趙、斉、魏伐楚而趙亡中山。此五国所以亡者、皆其所恃也。非独此五国為然而已也、天下之亡国皆然矣。夫国之所以不可恃者多、其変不可勝数也。或以政教不修、上下不輯、而不可恃者。或有諸侯鄰国之虞、而不可恃者。或以年穀不奉、畜積竭尽、而不可恃者。或化於利、比於患。臣以此知国之不可必恃也。今王恃楚之強、而信春申君之言、以是質秦、而久不可知。即春申君有変、是王独受秦患也。即王有万乗之国、而以一人之心為元也。臣以此為不完、願王之熟計之也。」 C:25:335:魏王問張旄 魏王問張旄曰「吾欲与秦攻韓、何如。」 張旄対曰「韓且坐而胥亡乎。且割而従天下乎。」 王曰「韓且割而従天下。」 張旄曰「韓怨魏乎。怨秦乎。」 王曰「怨魏。」 張旄曰「韓強秦乎。強魏乎。」 王曰「強秦。」 張旄曰「韓且割而従其所強、、与所不怨乎。且割而従其所不強、与其所怨乎。」 王曰「韓将割而従其所強、与其所不怨。」張旄曰「攻韓之事、王自知矣。」 C:25:336:客謂司馬食其 客謂司馬食其曰「慮久以天下為可一者、是不知天下者也。欲独以魏支秦者、是又不知魏者也。謂茲公不知此両這、又不知茲公者也。然而茲共為従、其説何也。従則茲公重、不従則茲公軽、茲公之処重也、不実為期。子何不疾及三国方堅也、自売於秦、秦必受子。不然、構者将図子以合於秦、是取子之資、而以資子之讎也。」 C:25:337:魏秦伐楚 魏、秦伐楚、魏王不欲。 樓緩謂魏王曰「王不与秦攻楚、楚且与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戦、王交制之也。」 C:25:338:穣侯攻大梁 侯攻大梁、乗北郢、魏且従。謂穣侯曰「君攻楚得宛穣以広陶、攻斉得剛、博以広陶、得許、鄢陵以広陶、秦王不問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往、許、鄢陵必議、議則君必窮。為君計者、勿攻便。」 C:25:339:白珪謂新城君 白珪謂新城君曰「夜行者能無為奸、不能禁狗使無吠己也。故臣能無議君於王、不能禁人議臣於君也。」 C:25:340:秦攻韓之管 秦攻韓之管、魏王発兵救之。昭忌曰「夫秦強国也、而韓、魏壌梁、不出攻則已、若出攻、非於韓也必魏也。今幸而遇韓、此魏之福也。王若救之、夫解攻者、必韓之管也。致攻者、必魏之梁也。」 魏王不聴、曰「若不因救韓、韓怨魏、西合於黔、秦、韓為宜、則魏危。」 遂救之。 秦果釈管而攻魏。 魏王大恐、謂昭忌曰「不用子之計禍至、為之奈何。」 昭忌乃為之見秦王曰「臣聞明主之聴也、不以挟私為政、是参行也。願大王無攻魏、聴臣也。」 秦王曰「何也。」 昭忌曰「山東之従、時合時離、何也哉。」 秦王曰「不識也。」 曰「天下之合也、以王之不必也。其離也、以王之必也。今攻韓之管、国危矣、未卒而移兵於梁、合天下之従、無精於此者矣。以為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故為王計者、不如斉、趙。秦已制趙、則燕不敢不事秦、荊、斉不能独従。天下争敵於秦、則弱矣。」 秦王乃止。 C:25:341:秦趙構難而戦 秦、趙構難而戦。 謂魏王曰「不如斉、趙而構之秦。王不構趙、趙不以毀構矣。而構之秦、趙必復闘、必重魏。是并制秦、趙之事也。王欲焉而収斉、趙攻荊、欲焉而収荊、趙攻斉、欲王之東長之待之也。」 C:25:342:長平之役 長平之役、平都君説魏曰「王胡不為従。」 魏王曰「秦許吾以垣雍。」 平都君曰「臣以垣雍為空割也。」 魏王曰「何謂也。」 平都君曰「秦、趙久相持於長平之下而無決。天下合於秦、則無趙。合於趙、則無秦。秦恐王之変也、国外以垣雍餌王也。秦戦勝趙、王敢責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敢。」 「秦戦不勝趙、王能令韓出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能。」 「臣故曰、垣雍空割也。」 魏王曰「善。」 C:25:343:樓梧約秦魏 樓梧約秦魏、将令秦王遇於境。 謂魏王曰「遇而無相、秦必置相。不聴之、則交悪於秦。聴之、則後王之臣、将皆務事諸侯之能令於王之上者。且遇於秦而相秦者、是無斉也、秦必軽王之強矣。有斉者、不若相之、斉必喜、是以有雍者与秦遇、秦必重王矣。」 C:25:344:芮宋欲絶秦趙之交 芮宋欲絶秦、趙之交、故令魏氏収秦太后之養地秦王於秦。芮宋謂秦王曰「魏委国於王、而王不受、故委国於趙也。李郝謂臣曰『子言無秦、而養秦太后以地、是欺我也、故敝邑収之』。」秦王怒、遂絶趙也。 C:25:345:為魏謂楚王 為魏謂楚王、曰「索攻魏於秦、秦必不聴王矣、是智困於秦、而交疏於魏也。楚、魏有怨、則秦重矣。故王不如順天下、遂伐斉、与魏便地、兵不傷、交不変、所欲必得矣。」 C:25:346:管鼻之令翟強与秦事 管鼻之令翟強与秦事、謂魏王曰「鼻之与強、猶晋人之与楚人也。晋人見楚人之急、帯剣而緩之。楚人悪其緩而急之。令鼻之入秦之伝舎、舎不足以舎之。強之入、無蔽於秦者。強、王貴臣也、而秦若此其甚、安可。」 C:25:347:成陽君欲以韓魏聴秦 成陽君欲以韓、魏聴秦、魏王弗利。 白圭謂魏王曰「王不如陰侯人説成陽君曰「君入秦、秦必留君、而以多割於韓矣。韓不聴、秦必留君、而伐韓矣。故君不如安行求質於秦。『成陽君必不入秦、秦、韓不敢合、則王重矣。」 C:25:348:秦抜寧邑 秦抜寧邑、魏王令之謂秦王曰「王帰寧邑、吾請先天下構。」 魏魏王曰「王無聴。魏王見天下之不足恃也、故欲先構。夫亡寧者、宜割二寧以求構。夫得寧者、安能帰寧乎。」 C:25:349:秦罷邯鄲 秦罷邯鄲、攻魏、区寧邑。 呉慶恐魏王之構於秦也、謂魏王曰「秦之攻王也、王知其故乎。天下皆曰王近也。王不近秦、秦之所去。皆曰王弱也。王不弱二周、秦人去邯鄲、過二周而攻王者、以王為易制也。王亦知弱之召攻乎。」 C:25:350:魏王欲攻邯鄲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来、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無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挙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鋭、而攻邯鄲、以広地尊名、王之動愈数、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C:25:351:周肖謂宮他 周肖謂宮他曰「子為肖謂斉王曰、肖願為外臣。令斉資我於魏。」宮他曰「不可、是示斉軽也。夫斉不以無魏者以害有魏者、故公不如示有魏。共曰『王之所求於魏者、臣請以魏聴』。斉必資公矣、是公有斉、以斉有魏也。」 C:25:352:周為善斉 周為善斉、翟強善楚。二子者、欲傷張儀欲魏。張子聞之、因使其人為見者嗇夫聞見者、因無敢傷張子。 C:25:353:周為入斉 周為入斉、秦王怒、令姚賈讓魏王。 魏王為之謂秦王曰「魏之所以為王通天下者、以周為也。今周屋迅寡人入斉、斉無通於天下矣。敝邑之事王、亦無斉累矣。大国欲急兵、則趣趙而已。」 C:25:354:秦魏為与国 秦、魏為与国。斉、楚約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於秦、冠蓋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且者、年九十余、謂魏王曰「労臣請出西説秦、令兵先臣出可乎。」 魏王曰「敬諾。」 遂約車而遣之。 唐且見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遠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唐且対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籌策之臣無任矣。且夫魏一万乗之国、称東藩、受冠帯、祠春秋者、以為秦之強足以為与也。今斉、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則且割地而約斉、楚、王雖欲救之、豈有及哉。是亡一万乗之魏、而強二敵之斉、楚也。窃以為大王籌策之臣無任矣。」 C:25:355:信陵君殺晋鄙 信陵君殺晋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国、趙王自郊迎。 唐且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 対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徳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徳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晋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国、此大徳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C:25:356:魏攻管而不下 魏攻管而不下。安陵人縮高、其子為管守。信陵君使人謂安陵君曰「君其遣縮高、吾将仕之以五大夫、使為持節尉。」安陵君曰「安陵、小国也、不能必使其民。使者自往、請使道使者、至縞高之所、復信陵君之命。」縮高曰「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以父攻子守、人大笑也。是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也。敢再拝辞。」 使者以報信陵君、信陵君大怒、遣大使之安陵曰「安陵之地、亦猶魏也。今吾攻管而不下、則秦兵及我、社稷必危矣。願君之生束縮高而致之。若弗致也、無忌但発十万之師、以造安陵之城。」安陵君曰「吾先君成侯、受詔襄王、以守此地也、手受大府之憲。憲之上篇曰「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国雖大赦、降城亡子不得与焉。『今縮高謹解大位、以全父子之義、而君曰『必生致之』。是使我負襄王詔而廃大府之憲也、雖死終不敢行。」 縮高聞之曰「信陵君為人、悍而自用也。此辞反、必為国禍。吾已全己、無為人臣之義矣、豈可使吾君有魏患也。」乃之使者之舎、刎頸而死。信陵君聞縮高死、素服縞素辟舎、使使者謝安陵君曰「無忌、小人也、困於思慮、失言於君、敢再拝釈罪。」 C:25:357:魏与龍陽君共船而釣 魏王与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余魚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 対曰「臣無敢不安也。」 王曰「然則何為涕出。」 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 王曰「何謂也。」 対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也。今以臣兇悪、而得為王払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将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 魏王曰「誤。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 於是布令於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族。」 由是観之、近習之人、其摯讒也固矣、其自簒繁也完矣。今由千里之外、欲進美人、所効者庸必得幸乎。仮之得幸、庸必為我用乎。而近習之人相与怨、我見有禍、未見有福。見有怨未見有徳、非用知之術也。 C:25:358:秦攻魏急 秦攻魏急。或謂魏王曰「棄之不如用之之易也、死之不如棄之之易也。能棄之弗能用之、能死之弗能棄之、此人之大過也。今王亡地数百里、亡城数十、而国患不解、是王棄之、非用之也。今秦之強也、天下無敵、而魏之弱也甚、而王以是質秦、王又能死而弗能棄之、此重過也。今王能用臣之計、虧地不足以傷国、卑体不足以苦身、解患而怨報。 「秦自四境之内、執法以下至於長輓者、故畢曰『与嫪氏乎。与呂氏乎』。雖至於門閭之下、廊廟之上、欲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賂秦、以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賛嫪毐、以嫪毐勝矣。王以国賛嫪氏、太后之徳王也、深於骨髄、王之交最為天下上矣。秦、魏百相交也、百相欺也。今由嫪氏善秦而交為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従嫪氏。天下必合呂氏而従嫪氏、則王之怨報矣。」 C:25:359:秦王使人謂安陵君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恵、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王、願終受之、弗敢易。」 秦王不説。安陵君因使唐且使於秦。 秦王謂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聴寡人、何也。且秦滅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広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軽寡人与。」 唐且対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且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 唐且対曰「臣未嘗聞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且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 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専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撃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懐怒未発、休祲降於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歩、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剣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V:26:巻二十六・韓一 -------------------------------------------------------------------------------- V:26:韓一 24章(360-383) C:26:360:三晋已破智氏 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 段貴謂韓王曰「分地必取成皋。」 韓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無所用之。」 段貴曰「不然、臣聞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権者、地利也。文人之衆、而破三軍者、不意也。王用臣言、則韓必取鄭矣。」 王曰「善。」 果取成皋。至韓之取鄭也、果従成皋始。 C:26:361:大成午従趙来 大成午従趙来、謂申不害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請以趙重子於韓、是子有両韓、而我有両趙也。」 C:26:362:魏之囲邯鄲 魏之囲邯鄲也、申不害始合於韓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於王也。 王聞申子曰「吾誰与而可。」 対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臣請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謂趙卓、韓鼂曰「子皆国之弁士也、夫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 C:26:363:申子請仕其従兄官 申子請仕其従兄官、昭侯不許也。申子有怨色。 昭侯葉「非所謂学於子者也。聴者之謁、而廃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廃左之謁乎。子尚教寡人循功労、視次弟。今有所求、此我将奚聴乎。」 申子乃辟舎請罪、曰「君真其人也。」 C:26:364:蘇秦為楚合従説韓王(雞口牛後) 蘇秦為楚合従説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陽之常阪之塞、東有宛、穣、洧水、南有陘山、地方千里、帯甲数十万。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奚子、少府時力、距来、皆射六百歩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発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卒之剣戟、皆出於冥山、棠渓、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断馬牛、水撃鵠雁、当敵即斬堅。甲、盾、鞮、鍪、鐵幕、革抉、㕭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呆利剣、一人桑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与大王之賢、乃欲西面事秦、称東藩、筑帝宮、受冠帯、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効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無地以給之。不与、則棄前功而後更受其禍。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無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買禍者也、不戦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大王之賢、挟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窃為大王羞之。」 韓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剣、仰天太息曰「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詔之、敬奉社稷以従。」 C:26:364:2:張儀為秦連横説韓王 張儀為秦連横説韓王曰「韓地険悪、山居、五穀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歳不収、民不厭糟糠。不満九百里、無二歳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万、而廝徒負養、在其中矣、為除守徼亭障塞、見卒不過二十万而已矣。秦帯甲百余万、車千乗、騎万匹、虎摯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秦馬之良、戎兵之衆、探前趹後、踢間三尋者、不可称数也。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戦、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挟生虜。夫秦卒之与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蚜、猶烏獲之与嬰児也。夫戦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無以異於堕千鈞之重、集於鳥卵之上、必無幸用処。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聴従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飾也、皆言曰『聴吾計則可以強霸天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聴須臾之説、詿誤人主者、無過於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拠宜陽、断絶韓之上地。東取成皋、宜陽、則鴻台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絶上地、則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夫造禍而求福、計浅而願深、逆秦而順楚、雖欲無亡、不可得也。故為大王計、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能強於楚也、其地勢然也。僅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転禍而説秦、計無便於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書大王御史、須以決事。」 韓曰「客幸而教之、請比郡県、筑帝宮、祠春秋、称東藩、効宜陽。」 C:26:365:宣王謂摎留 宣王謂摎留曰「吾欲両用公仲、公叔、其可乎。」 対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簡公用田成、監止而簡公弑、魏両用犀受、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両用之、其多力者内樹其黨、其寡力者籍外権。群臣或内樹其黨以擅其主、或外為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国必危矣。」 C:26:366:張儀謂斉王 張儀謂斉王曰「王不如資韓朋、与之逐張儀於魏。魏因相犀首、因以斉、魏廃韓朋、而相公叔以伐秦。公仲聞之、必不入於斉。拠公於魏、是公無患。」 C:26:367:楚昭献相韓 楚昭献相韓。秦且攻韓、韓廃昭献。 昭献令人謂公叔曰「不如貴昭献以固楚、秦必曰楚、韓合矣。」 C:26:368:秦攻陘 秦攻陘是、、韓使人馳南陽之地。秦已馳、又攻陘、韓因割南陽之地。秦受地、又攻陘。 陳軫謂秦王曰「国形不便故馳、交不親故割。今割矣交不親、馳矣而兵不止、臣恐山東之無以馳割事王者矣。且王求百金於三川而不可得、求千金於韓、一旦而具。今王攻寒庶、是絶上交而固私府也、窃為王弗取也。」 C:26:369:五国約而攻秦 五国約而攻秦、楚王為従長、不能傷秦、兵不算而留於成皋。 魏順謂市丘君曰「五国罷、必攻市丘、以償兵費。君資臣、臣要求為君止天下之攻市丘。」 市丘君曰「善。」因遣之。 C:26:370:鄭強載八百金入秦 鄭強載八百金入秦、請以伐韓。 泠向謂鄭強曰「公以八百金請伐人之与国、秦必不聴公。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 鄭強曰「何如。」 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幾瑟之存焉、故言先楚也。今已令楚王奉幾瑟以車百乗居陽翟、令昭献転而与之処、旬有余、彼已決。而幾瑟、公叔之讎也。而昭献、公叔之人也。秦王聞之、必疑公叔為楚也。」 C:26:371:鄭強之走張儀於秦 鄭強之走張儀於秦、曰儀之使者、必之楚矣。 故謂大宰曰「公留儀之使者、強請西図儀於秦。」 故因而請秦王曰「張儀使人致上庸之地、故使使臣再拝謁秦王。」 秦王怒、張儀走。 C:26:373:秦囲宜陽 秦囲宜陽、游騰謂公仲曰「公何不与趙藺、離石、祁、以質許地、則樓緩必敗矣。収韓、趙之兵以臨魏、樓鼻必敗矣。韓為一、魏必倍秦、甘茂必敗矣。以成陽資翟強於斉、楚必敗之。須秦必敗、秦失魏、宜陽必不抜矣。」 C:26:374:公仲以宜陽之故仇甘茂 公仲以宜陽之故仇甘茂。 其後、秦帰武遂於韓、已而、秦王固疑甘茂之以武遂解於公仲也。 杜赫為公仲謂秦王曰「明也願因茂以事王。」 秦王大怒於甘茂、故樗里疾大説杜聊。 C:26:375:秦韓戦於濁沢 秦、韓戦於濁沢、韓氏急。 公仲明謂韓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 韓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講於秦。 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而告之。 陳軫曰「秦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并兵南郷、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用処。王聴臣、為之儆四境之内選師、言救韓、令戦車満道路。発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縦韓為不能聴我、韓必徳王也、必不為雁行以来。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国不大病矣。為能聴我絶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於韓。韓得楚救、必軽秦。軽秦、其応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韓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大説、乃儆四境之内選十、言救韓、発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敝邑雖小、已悉起之矣。願大国遂肆意於秦、敝邑将以楚殉韓。」 韓王大説、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実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適之虚名、軽絶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義務。且楚、韓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師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以使人報於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軽強秦之禍、而信誰之謀臣、王必悔之矣。」韓王弗聴、遂絶和於秦。秦果大怒、興師与韓氏戦於那門、楚救不至、韓氏大敗。 韓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過聴於陳軫、失計於韓明也。 C:26:376:顔率見公仲 顔率見公仲、公仲不見。 顔率謂共仲之謁者曰「公仲必以率為陽也、故不見率也。公仲好内、率曰好士。仲嗇於財、率曰散施。公仲無行、率曰好義。自今以来、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公仲之謁者以告公仲、公仲遽起而見之。 C:26:377:韓公仲謂向寿 韓公仲謂向寿曰「禽困覆車。公破韓、辱共仲、公仲収国復事秦、自以為必可以封。今公与楚解、中封小令尹以桂陽。秦、楚合、復攻韓、韓必亡。公仲躬率其私徒以闘於秦、願公之熟計之也。」 向寿曰「吾合秦、楚、非以当韓也、子為我謁之。」 公仲曰「秦、韓之交可合也。」対曰「願有復於公。諺曰『貴其所以貴者貴』。今王之愛習公也、不如公孫郝。其知能公也、不如甘茂。今二人者、皆不得親於事矣、而公独与王主断於国者、彼有以失之也。公孫郝黨於韓、而甘茂黨於魏、故王不信也。今秦、楚争強、而公黨於楚、是与公孫郝、甘茂同道也。公何以異之。人皆言楚之多変也、而公必之、是自為貴也。公不如与王謀其変也、善韓以備之、若此、則無禍矣。韓氏先以国従公孫郝、而後委国於甘茂、是韓、公之讎也。今公言善韓以備楚、是外挙不辟讎也。 向寿曰「吾臣欲韓合。」対曰「甘茂許公仲以武遂、反宜陽之民、今公徒令収之、甚難。」 向子曰「然則奈何。武遂終不可得已。」対曰「公何不以秦為韓求潁川於楚、此乃韓之寄地也。公求而得之、是令行於楚而以其地徳韓也。公求而弗得、是韓、楚之怨不解、而交走秦也。秦、楚争強、而公過楚以攻韓、此利於秦。」 向子曰「奈何。」対曰「此善事也。甘茂欲以魏取斉、公孫郝於以韓取斉、今公取宜陽以為功、収楚、韓以安之、而誅斉、魏之罪、是以公孫郝、甘茂之無事也。」 C:26:378:或謂公仲曰聴者聴国 或謂公仲曰「聴者聴国、非必聴首也。故先生聴諺言於市、願公之聴臣言也。公求中立於秦、而弗能得也、善公孫郝以難甘茂、勧斉兵以勧止魏、楚、趙皆公之讎也。臣恐国之以此為患也、願公之復求中立於秦也。」 公仲曰「奈何。」 対曰「秦王以公孫郝為黨於公而弗之聴、甘茂不善於公而弗為公言、公何不因行願以与秦王語。行願之為秦王臣也公、臣請為公謂秦王曰『斉、魏合与離、於秦孰利。斉、魏別与合、於秦孰強』。秦王必曰『斉、魏離、則秦重。合、則秦軽。斉、魏別、則秦強。合、則秦弱』。臣即曰『今王聴公孫郝以韓、秦之兵一斉而攻魏、魏不敢戦、帰地而合於斉、是秦軽也、臣以公孫郝為不忠。今王聴甘茂、以韓、秦之兵拠魏而攻斉、斉不敢戦、不求割地而合於魏、是秦請也、臣以甘茂為不忠。故王不如令韓中立以攻斉、斉王言救魏以勁之、斉、魏不能相聴、久必兵交。王欲、則信公孫郝於斉、為韓取南陽、易穀川以帰、此恵王之願也。王欲、則信甘茂於魏、以韓、秦之兵拠魏以隙斉、此武王之願也。臣以為令韓以中立以勁斉、最秦之大急也。公孫郝黨於斉而不肯言、甘茂薄而不敢謁也、此二人、王之大患也。願王之熟計之也』。」 C:26:379:韓公仲相 韓公仲相。斉、楚之交善秦。秦、魏遇、且以善斉而絶斉乎楚。王使景鯉之秦、鯉与於秦、魏之遇。楚王怒景鯉、恐斉以楚遇為有陰於秦、魏也、且罪景鯉。 為謂楚王曰「臣賀鯉之与於遇也。秦、魏之遇也、将以合斉、秦而絶斉於楚也。今鯉与於遇、斉無以信魏之合己於秦而攻於楚也、斉又畏楚之有陰於秦、魏也、必重楚。故鯉之与於遇、王之大資也。今鯉不与於遇、魏之絶斉於楚明矣。斉、楚信之、必軽王、故王不如無罪景鯉、以視斉於有秦、魏、斉必重楚、而且疑秦、魏於斉。」 王曰「諾。」因不罪而益其列。 C:26:380:王曰向也子曰天下無道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無道』。今也子曰『乃且攻奄』者、何也。」対曰「今謂馬多力則有矣、若曰勝千鈞則不然者、何也。夫千鈞、非馬之任也。今謂楚強大則有矣、若夫越趙、魏而闘於燕、則豈楚之任也哉。且非楚之任、而楚為之、是弊楚也。強楚、弊楚、其於王孰便也。」 C:26:381:或謂魏王王儆四疆之内 或謂魏王「王儆四疆之内、其従於王者、十一日之内、坡不具者死。王因取其游之舟上撃之。臣為王之楚、王胥臣反、乃行。」春申君聞之、謂使者曰「子為我反、無見王矣。十日之内、数万之衆、今渉魏境。」秦使聞之、以告秦王。秦王謂魏王曰「大国有意、必来以是而足矣。」 C:26:382:観鞅謂春申 観鞅謂春申曰「人皆以楚為強、而君用之弱、其於鞅也不然。先君者、二十余年未嘗見攻。今秦欲逾兵於澠隘之塞、不使。仮道両周倍韓以攻楚、不可。今則不然、魏且旦暮亡矣、不能愛其許、鄢陵与梧、割以予秦去百六十里。臣之所見者、秦、楚闘之日也已。」 C:26:383:公仲数不信於諸侯 公仲数不信於諸侯、諸侯錮之。南委国於楚、楚王弗聴。 蘇代為楚王曰「不若聴而備於其反也。明之反也、常仗趙而畔楚、仗斉而畔秦。今四国錮之、而無所入矣、亦臣患之。此方其為尾生之時也。」 -------------------------------------------------------------------------------- V:27:巻二十七 -------------------------------------------------------------------------------- B:27:韓二 21章(384-404) C:27:384:楚囲雍氏五月 楚囲雍氏五月。韓令使者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崤。 韓又令尚靳使秦、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居為金筆、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崤。臣聞之、唇掲者其歯寒、願大王之熟計之。」 宣太后曰「使者来者衆矣、独尚之之言是。」 召尚子入。宣太后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衆、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帰書報韓王、韓王遣張翠。張翠称病、日行一県。張翠至、甘茂曰「韓急矣、先生病而来。」 張翠曰「韓未急也、且急矣。」 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韓之急緩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 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於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曰「先生毋復言也。」 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捍楚。今雍氏囲、而秦師不下崤、是無韓也。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於楚。楚、韓為一、魏氏不敢不聴、是楚以三国謀秦也。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師於崤之救韓。 C:27:385:楚囲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 楚囲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秦為発使公孫昧入韓。 公仲曰「子以秦為将救韓乎。其不乎。」 対曰「秦王之言曰、請道於南鄭、藍田以入攻楚、出兵於三川以待公、殆不合、軍於南鄭矣。」 公仲曰「奈何。」 対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楚威王攻梁、張儀謂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於是攻皮氏。魏氏勁、威王怒、楚与魏大戦、秦取西河之外以帰。今也其将揚言救韓、而陰善楚、公恃秦而勁、必軽与楚戦。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公戦勝楚、遂与公乗楚、易三川而帰。公戦不勝楚、塞三川而受之、公不能救也。臣悪其事。司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於境、其言曰収璽。時期猶有約也。」 公仲恐曰「然則奈何。」 対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以公不如亟以国合於斉、楚、秦必魏国於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儀而已、其実猶之不失秦也。」 C:27:386:公仲為韓魏易地 公仲為韓、魏易地、公叔争之而不聴、且亡。 史惕謂公叔曰「公亡、則易必可成矣。公無辞以後反、且示天下軽共、公不若順之。夫韓地易於上、則害於趙。魏地易於下、則害於楚。公不如告楚、趙。楚、趙悪之。趙聞之、起兵臨羊腸、楚聞之、発兵臨方城、而易必敗矣。」 C:27:387:錡宣之教韓王取秦 錡宣之教韓取秦、曰「為公叔具車百乗、言之楚、易三川。因令公仲謂秦王曰『三川之言曰、秦王必取我。韓王之心不可解矣。王何不試以襄子為質於韓、令韓王知王之不取三川也』。因以出襄子而徳太子。」 C:27:388:襄陵之役 襄陵之役、畢長謂公叔曰「請毋用兵、而楚、魏皆徳公之国矣。夫楚欲置公子高、必以兵臨魏。公何不令人説昭子曰『戦未必勝、請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辞以毋戦、於是以太子扁、朝揚、梁王皆徳公矣。」 C:27:389:公叔使馮君於秦 公叔使馮君於秦、恐留、教陽向説秦王曰「留馮君以善韓臣、非上知也。主君不如善馮君、而資之以秦。馮君広王而不聴公叔、一与太子争、則王沢布、而害於韓矣。」 C:27:390: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於秦 謂公叔曰「公欲得武遂於秦、而不患楚之能揚河外也。公不如令人恐楚王、而令人為公求武遂於秦。謂楚王曰発重使為韓求武遂於秦。秦王聴、是令得行於万乗之主也。韓得武遂以恨秦、毋秦患而得楚。韓、楚之県而已。秦不聴、是秦、韓之怨深、而交楚也。」 C:27:391:謂公叔曰乗舟 謂公叔曰「乗舟、舟漏而弗塞、則舟沈矣。塞漏舟、而軽陽侯之波、則舟覆矣。今公自以弁於薛公而軽秦、是塞漏舟而軽陽侯之波也、願公之察也。」 C:27:392:斉令周最使鄭 斉令周最使鄭、立韓擾而廃公叔。 周最患之、曰「公叔之与周君交也、令我使鄭、立韓擾而廃公叔。語曰『怒於室者色於市』。今公叔怨斉、無奈何也、必周君而深怨我矣。」 史舎曰「公行矣、請令公叔必重公。」 周最行至鄭、公叔大怒。 史舎入見曰「周最固不欲来使、臣窃強之。周最不欲来、以為公也。臣之強之也、亦以為公也。」 公叔曰「請聞其説。」 対曰「斉大夫諸子有犬、犬猛不可叱、叱之必噬人。客有請叱之者、寄視而徐叱之、犬不動。復叱之、犬遂無噬人之心。僅周最固得事足下、而以不得已必故来使、彼将処陳其辞而緩其言、鄭王必以斉王為不急、必不許也。今周最不来、他人必来臨。来使者無交於公、而欲徳於韓擾、其使之必疾、言之必急、則鄭王必許之矣。」 公叔曰「善。」遂重周最。王果不許韓擾。 C:27:393:韓公率与幾瑟争国鄭強為楚王使於韓 韓公叔与幾瑟争国。鄭強為楚王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合世子、以与公叔争国。 楚怒、将罪之。 鄭強曰「臣之矯与之、以為国也。臣曰、世子得新城、陽人、以与公叔争国、而得全、魏必急韓氏。韓氏急、必県命於楚、又何新城、陽人敢索。若戦而不勝、走而不死、今且以至、又安敢言地。」 楚王曰「善。」乃弗罪。 C:27:394:韓公叔与幾瑟争国中庶子強謂太子 韓公叔与幾瑟争国。 中庶子強謂太子曰「不若及斉師未入、急撃公叔。」 太子曰「不可。戦之於国中必分。」 対曰「事不成、身必危、尚何足以図国之全為。」 太子弗聴、斉師果入、太子出走。 C:27:395:斉明謂公叔 斉明謂公叔曰「斉遂幾瑟、楚善之。今楚欲善斉甚、公何不令斉王謂楚王『王為我逐幾瑟以窮之』。楚聴、是斉、楚合、而幾瑟走也。楚王不聴、是有陰於韓也。」 C:27:396:公叔将殺幾瑟 公叔将殺幾瑟也。 謂公叔曰「太子之重公也、畏幾瑟也。今幾瑟死、太子無患、必軽共。韓大夫見王労、冀太子之用事也、固欲事之。太子外無幾瑟之患、而内収諸大夫以自輔也、公必軽矣。不如無殺幾瑟、以恐太子、太子必終身重公矣。」 C:27:397:公叔且殺幾瑟 公叔且殺幾瑟也、宋赫為謂公叔曰「幾瑟之能為乱也、内得父兄、而外得秦、楚也。今公殺之、太子無患、必軽公。韓大夫知王之老而太子定、必陰事之。秦、楚若無韓、必陰事伯嬰。伯嬰亦幾瑟也。公不如勿殺。伯嬰恐、必保於公。韓大夫不能必其不入也、必不敢輔伯嬰以為乱。秦、楚挟幾瑟以塞伯嬰、伯嬰外無秦、楚之権、内無父兄之衆、必不能為乱矣。此便於公。」 C:27:398:謂新城君曰 謂新城君曰「謂新城君曰「公叔、伯嬰恐秦、楚之那幾瑟也、共何不為韓求質子於楚。楚王聴而入質子於韓、則公叔、伯嬰必知秦、楚之不以幾瑟為事也、必以韓合於秦、楚矣。秦、楚挟韓以窘魏、魏失不敢東、是斉孤也。公又令秦求質子於楚、楚不聴、則怨結於韓。韓挟斉、魏以眄楚、楚必重公矣。公挟秦、楚之重、以積徳於韓、則公叔、伯嬰必以国事公矣。」 C:27:399:胡衍之出幾瑟於楚 胡衍之出幾瑟於楚也、教公仲謂魏王曰「太子在楚、韓不敢離楚也。公何不試奉公子咎、而為之請太子。因令人謂楚王曰『韓立公子咎而棄幾瑟、是王包虚質也。王不如亟帰幾瑟。幾瑟入、必以韓権報讎於魏、而徳王矣。」 C:27:400:幾瑟亡之楚 幾瑟亡之楚、楚将収秦而復之。 謂羋戎曰「廃公叔而相幾瑟者楚也、今幾瑟亡之楚、楚又収秦而復之、幾瑟入鄭之日、韓、楚之県邑。公不如令秦王賀伯嬰之立也。韓絶於楚、其事秦必疾、秦挟韓親魏、斉、楚後至者先亡。此王業也。」 C:27:401:冷向謂韓咎 冷向謂韓咎曰「幾瑟亡在楚、楚王欲復之甚、令楚兵十余万在方城之外。臣請令楚筑万家之都於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禁之、公必将矣。公因以楚、韓之兵奉幾瑟而内之鄭、幾瑟得入而得公、必以韓、楚奉公矣。」 C:27:402:楚令景鯉入韓 楚令景鯉入韓、韓且内伯嬰於秦、景鯉患之。 冷向謂伯嬰曰「太子入秦、秦必留太子而合楚、以復幾瑟也、是太子反棄之。」 C:27:403:韓咎立為君而未定 韓咎立為君而未定也、其弟在周、周欲以車百乗而送之、恐韓咎入韓之不立也。 綦母恢曰「不如以百金従之、韓咎立、因也以為戒。不立、則曰来効賊也。」 C:27:404:史疾為韓使楚 史疾為韓使楚、楚王問曰「客何方所循。」 曰「治列子圉寇之言。」 曰「何貴。」曰「貴正。」 王曰「正亦可為国乎。」曰「可。」 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曰「可。」 曰「以正圉盗、奈何。」 頃間有鵲止於屋上者、曰「請問楚人謂此鳥何。」 王曰「謂之鵲。」曰「謂之烏、可乎。」曰「不可。」 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潔勝任。今盗賊公行、而弗能禁也、此烏不為烏、鵲不為鵲也。」 C:27:405:韓傀相韓 韓傀相韓、厳遂重於君、二人相害也。厳遂政議直指、挙韓傀之過。 韓傀以之叱之於朝。厳遂抜剣趨之、以救解。於是厳遂懼誅、亡去、游求人可以報韓傀者。 至斉、斉人或言「軹深井里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隠於屠者之間。」 厳遂陰交於聶政、以意厚之。聶政問曰「子欲安用我乎。」 厳遂曰「吾得為役之日浅、事今薄、奚敢有請。」 於是厳遂乃具酒、觴聶政母前。 仲子奉黄金百鎰、前為聶政母寿。聶政驚、愈怪其厚、固謝厳仲子。 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養親。親供養備、義不敢当仲子之賜。」 厳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語曰「臣有讎、而行游諸侯衆矣、然至斉、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特以為夫人粗糲之費、以交足下之歓、豈敢有求邪。」 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厳仲子固讓、聶政竟不肯受。然仲子卒備賓主之礼而去。 久之、聶政母死、既葬、除服。聶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厳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厳仲子挙百金為親寿、我雖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賢者以感忿睚眥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将為知己者用。」 韓適有東孟之会、韓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衛者甚衆。 聶政直入、上階刺韓傀。韓傀走而抱哀侯、聶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 聶政大呼、所殺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韓取聶政尸於市、県購之千金。久之莫知誰子。 政姉聞之、曰「弟至賢不可愛妾之躯、滅吾弟之名、非弟意也。」 乃之韓。視之曰「勇哉。『気矜之隆。是其軼賁、易而高成荊矣。今死而無名、父母既歿矣、兄弟無有、此為我故也。夫愛身不揚弟之名、吾不忍也。」 乃抱尸而哭之曰「此吾弟、軹深井里聶政也。」 亦自殺於尸下。 晋、楚、斉、衛聞之曰「非独政之能、乃其姉者、以列女也。」 聶政之所以名施於後世者、其姉不避菹醢之誅、以揚其名也。 -------------------------------------------------------------------------------- V:28:巻二十八 -------------------------------------------------------------------------------- B:28:韓三 24章(405-428) C:28:405:或謂韓公仲 或謂韓公仲曰「夫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今公国、其利害之相似、正如孿子之相似也。得以其道為之、則主尊而身安。不得其道、則主卑而身危。今秦、魏之和成、而非公適束之、則韓必謀矣。若韓随魏以善秦、是為魏従也、則韓軽一度、主卑矣。秦已善韓、必将欲置其所愛信者、令用事於韓以完之、是公危矣。今公与安成君為秦、魏之和、成固為福、不成亦為福。秦、魏之和成、而公適束之、是韓為秦、魏之門戸也、是韓重而主尊矣。安成君東重於魏、而西貴於秦、操右契而為公責徳於秦、魏之主、裂地而為諸侯、公之事也。若夫安韓、魏而終身相、公之下服、此主尊而身安矣。秦、魏不終相聴者也。斉怒於不得魏、必欲善韓以塞魏。魏不聴秦、比務善韓以備秦是公択布而割也。秦、魏和、則両国徳公。不和、則両国争事公。所謂成為福、不成亦為福者也。願公之無疑也。」 C:28:406:或謂公仲 或謂公仲曰「今有一挙可以忠於主、便於国、利於身、願公之行之也。今天下散而事秦、則韓最軽矣。天下合而離秦、則韓最弱矣。合離之相続、則韓最先危矣。此君国長民之大患也。今公以韓先合於秦、天下随之、是韓以天下事秦、秦之徳韓也厚矣。韓与天下朝秦、而独厚取徳焉、公行之計、是其於主也至忠矣。天下不合秦、秦令而不聴、秦必起兵以誅不服。秦久天下結怨構難、而兵不決、函息士民以待其舋、公行之計、是其於国也、大便也。昔者、周佼以西周善於秦、而封於梗陽。周啓以東周善於秦、而封於平原。今公以韓善秦、韓之重於両周也無計、而秦之争機也、万於周之時。今公以韓為天下先合於秦、秦必以公為諸侯、以明示天下、公行之計、是其於身大利也。願公之加務也。」 C:28:407:韓人攻宋 韓人攻宋、秦王大怒曰「吾愛宋、与新城、陽晋同也。韓珉与我交、而攻我臣所愛、何也。」蘇秦為韓説秦王曰「韓珉之攻宋、所以為王也。以韓之強、輔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面事秦。王不折一兵、不殺一人、無事而割安邑、此韓珉之所以祷於秦也。」 秦王曰「吾固患韓之難知、一従一横、此其説何也。」 対曰「天下国令韓可知也。韓故已攻宋矣、其西面事秦、以完成、自輔。不西事秦、則宋地不安矣。中国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秦、韓之交。伏軾結靷西馳者、未有一人言善韓者也。伏軾結靷東馳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皆不欲韓、秦之合者何也『則晋、楚智而韓、秦愚也。晋、楚合、必伺韓、秦。韓秦合、必図晋楚。請以決事。」 秦王曰「善。」 C:28:408:或謂韓王 或謂韓王曰「秦王欲出事於梁、而於攻絳、安邑、韓計将安出矣。秦之欲伐韓、以東窺周室、甚唯寐忘之。今韓不察、因欲与秦、必為第三世界大禍矣。秦之欲攻梁也、於得梁以臨韓、恐梁之不聴也、故欲病之以国交也。王不察、因欲中立、梁必怒於韓之不与己、必折為秦用、韓必挙矣。願王熟慮之也。不如急発重使之趙、梁、約復為兄弟、使山東皆以鋭師戍韓、梁之西辺、非為此也、山東無以救亡、此万世之計也。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雖如子之事父、猶将亡之也。行雖如伯夷、欲将亡之也。行雖如桀、紂、猶将亡之也。雖善事之無益也。不可以為存、適足以自令亟亡也。然則山東非能従親、合而相堅如一者、必皆亡矣。」 C:28:409:謂鄭王 謂鄭王曰「昭厘侯、一世之明君也。申不害、一世之賢士也。韓与魏敵侔之国也、申不害与昭厘侯執珪而見梁君、非好卑而悪尊也、非慮過而議失也。申不害之計事、曰『我執珪於魏、魏君必得志於韓、必外靡於天下矣、是魏弊矣。諸侯悪魏必事韓、是我免於人一之下、而信於万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権、莫如朝魏』。昭厘侯聴而行之、明君也。申不害事而言之、忠臣也。今之韓弱於始之韓、而今之秦強於始之秦。今秦有梁君之心矣、而王与諸臣不事為尊秦以定韓者、臣窃以為王之明為不如昭厘侯、而王之諸臣忠莫如申不害也。 昔者、穆公一勝於韓原而霸西州、晋文公一勝於城濮而定天下、此以一勝立尊令、成功名於天下。今秦数世強矣、大勝以千数、次勝以百数、大之不王、小之不霸、名尊無所立、制令無所行、然而『春秋』用兵者、非以求主尊成名於天下也。昔先王之攻、有為名者、有為実者。為名者攻其心、為実者攻其形。昔者、呉与廷戦、越人大敗、保於会稽之上。呉人入越而戸撫之。越王使大夫種行乗於呉、請男為臣、女為妾、身執禽而随訃御。呉人果聴其辞、与成而不盟、此攻其心者也。其後越与呉戦、呉人大敗、亦請男為臣、女為妾、反以越事呉之礼事越。越人不聴也、遂残呉国而禽夫差、此攻其形者也。今将攻其心乎、宜使如呉。攻其形乎、宜使如越。夫攻形不如越、而攻心不如呉、而君臣、上下、少長、貴賤、畢呼霸王、臣窃以為猶之井中而謂曰『我将為爾求火也』。 東孟之会、聶政、陽堅刺相兼君。許異蹴哀侯而殪之、立以為鄭君。韓氏之衆無不聴令者、則許異為之先也。是故哀侯為君、而許異終身相焉。而韓氏之尊許異也、欲其尊哀侯也。今日鄭君不可得而為也、雖重申相之焉、然而吾弗為云者、豈不為過謀哉。昔斉桓公九合諸侯、未嘗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則雖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九合之尊桓公也、猶其尊襄王也。今日天子不可得而為也、雖為桓公吾弗為云者、豈不為過弁而不知尊哉。韓氏之士数十万、皆戴哀侯以為君、而許異独取相焉者、無他。諸侯之君、無不任事於周室也、而桓公独取霸者、亦無他也。今強国将有帝王之舋、而以国先者、此桓公、許異之類也。豈可不謂善謀哉。夫先与強国之利、強国能王、則我必為之霸。強国不能王、則利用辟其兵、使之無伐我。然則強国事成、則我立帝而霸。強国之事不成、猶之厚徳我也。今与強国、強国之事成則有福、不成則無患、然則先与強国者、聖人之計也。」 C:28:410:韓陽役於三川而欲帰 韓陽役於三川而欲帰、足強為之説韓王曰「三川服矣、王亦知之乎。役且共貴公子。」 王於是召諸公子役於三川者而帰之。 C:28:411:秦大国也 秦大国也。韓、小国也。韓甚疏秦。然而見親秦、計之、非金無以也、故売美人。美人之賈貴、諸侯不能買、故秦買之三千金。韓因以其金事秦、秦反得其金与韓之美人。韓之美人因言於秦曰「韓甚疏秦。」従是観之、韓亡美人与金、其疏秦乃始益明。故客有説韓者曰「不如止淫用、以是為金以事秦、是金必行、而韓之疏秦不明。美人知内行者也、生物善為計者、不見内行。」 C:28:412:張丑之合斉楚講於魏 張丑之合斉楚講於魏也、謂韓公仲曰「今公疾攻魏之運、魏急、則必以地和於齊楚、故公不如勿攻也。魏緩則必戦。戦勝、攻運而取之易矣。戦不勝,則魏且内之。」公仲曰「諾。」 張丑因謂斉楚曰「韓已与魏矣。以為不然、則蓋觀公仲之攻也。」 公仲不攻、斉楚恐,因講於魏、而不告韓。 C:28:413:或謂韓相国 或謂韓相国曰「人之所以善扁鵲者、為有臃腫也。使善扁鵲而無臃腫也、則人莫之為之也。今君以所事善平原君者、為悪於秦也。而善平原君乃所以悪於秦也。願君之熟計之也。」 C:28:414: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 公仲使韓珉之秦求武隧、而恐楚之怒也。唐客謂公仲曰「韓之事秦也、且以求武隧也、非敝邑之所憎也。韓已得武隧、其形乃可以善楚。臣願有言、而不敢為楚計。今韓之父兄得衆者毋相、韓不能独立、勢必不善楚。王曰『吾欲以国輔韓珉而相之可乎。父兄悪珉、珉必以国保楚』。」公仲説、士唐客於諸公、而使之主韓、楚之事。 C:28:415:韓相公仲珉使韓侈之秦 韓相公仲珉使韓侈之秦、請攻魏、秦王説之。韓侈在唐、公仲珉死。韓侈謂秦王曰「魏之使者謂後相韓辰曰『公必為魏罪韓侈』。韓辰曰『不可。秦王仕之、又与約事』。使者曰『秦之仕韓侈也、以重公仲也。今公仲死、韓侈之秦、秦必弗入。入、又奚為挟之以恨魏王乎』。韓辰患之、将聴之矣。今王不召韓侈、、韓侈且伏於山中矣。」 秦王曰「何意寡人如是之権也。令安伏。」召韓侈而仕之。 C:28:416:客卿為韓謂秦王 客卿為韓謂秦王曰「韓珉之議、知其君不知異君、知其国不致可異国。辟公仲者、秦勢能詘之。秦之強、首之者、珉為疾矣。進斉、宋之兵至首坦、遠薄梁郭、所以不及魏者、以為成而過南陽之道、欲以四国西首也。所以不者、皆曰以燕亡於斉、魏亡於秦、陳、蔡亡楚楚、此皆絶地形、群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為諸侯軽国也。今王位正、張儀之貴、不得議公孫郝、是従臣不事大臣也。公孫郝之貴、不得議甘戊、則大臣不得事近臣矣。貴賤不相事、各得其位、輻湊以事其上、則群臣之賢不肖、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一也。公孫郝嘗疾斉、韓而不加貴、則為大臣不敢為諸侯軽国矣。斉、韓嘗因公孫郝而不受、則諸侯不敢因群臣以為能矣。外内不相為、則諸侯之情偽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二也。公孫郝、樗里疾請無攻韓、陳四辟去、王猶攻之也。甘茂約楚、趙而反敬魏、是其講我、茂且攻宜陽、王猶校之也。群臣之知、無幾於王之明者、臣故願公仲之国以侍於王、而無自左右也。」 C:28:417:韓珉相斉 韓珉相斉、令吏逐公疇豎、大怒於周之留成陽君也。 謂韓珉曰「公以二人者為賢人也、所入之国、因用之乎。則不如其処小国。何也。成陽君為秦去韓、公疇豎、楚王善之。今公因逐之、二人者必入秦、楚、必為公患。且明公之不善於天下。天下之不善公者、与欲有求於斉者、且収之、以臨斉而市公。」 C:28:418:或謂山陽君 或謂山陽君曰「秦封君以山陽、斉封君以莒。斉、秦非重韓則賢君之行也。今楚攻斉取莒、上及不交斉、次弗納於君、是棘斉、秦之威而軽韓也。」 山陽君因使之楚。 C:28:419:趙魏攻華陽 趙、魏攻華陽、韓謁急於秦。冠蓋相望、秦不救。 韓相国謂田苓曰「事急、願公雖疾、為一宿之行。」 田苓見穣侯、穣侯曰「韓急乎。何国外使公来。」 田苓対曰「未急也。」 穣侯怒曰「是何以為公之王使乎。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田苓曰「辟韓急、則将変矣。」 穣侯曰「公無見王矣、臣請令発兵救韓。」 八日中、大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C:28:420:秦招楚而伐斉 秦招楚而伐斉、冷向謂陳軫曰「秦王必外向。楚之斉者知西不合於秦、必且務以楚合於斉。斉、楚合、燕、趙不敢不聴。斉以四国敵秦、是斉不窮也。」向曰「秦王誠必欲伐斉乎。不如先収互楚之斉者、楚之斉者先務以楚合於斉、則楚必即秦矣。以強秦而有晋、楚、則燕、趙不敢不聴、是斉孤矣。向請為公説秦王。」 C:28:421:韓氏逐向晋於周 韓氏逐向晋於周、周成恢為之謂魏王曰「周必寛而反之、王何不為之先言、是王有向晋於周也。」魏曰「諾。」 成恢因為謂韓王曰「逐向晋者韓也、而還之者魏也、豈如道韓反之哉。是魏有向晋於周、而韓王失之也。」韓王曰「善。」 亦因請復之。 C:28:422:張登請費紲 張登請費紲、曰「請令公子年謂韓王曰『費紲、西周讎之、東周宝之。此其家万金、王何不召之、以為三川之守。是紲以三川与西周戒也、必尽其家以事王。西周悪之、必効先王之器以止王』。韓王必為之。西周聞之、必解子之罪、以解子之事。」 C:28:423:安邑之御史死 安邑之御史死、其次恐不得也。輸人我之謂安令曰「公孫綦為人請御史於王、王曰『彼固有次乎。吾難敗其法』。」因遽置之。 C:28:424:魏為九里之盟 魏王為九里之盟、且復天子。房喜謂韓王曰「勿聴之也、大国悪有天子、而小国利之。王与大国弗聴、魏安能与小国立之。」 C:28:425:建信君軽韓熙 建信君軽韓熙、趙敖為謂建信侯曰「国形有之而存、無之而亡者、魏也。不可無而従者、韓也。今君之軽韓熙者、交善楚、魏也。秦見君之交反善於楚、魏也、其収韓必重矣。従則韓軽、横則韓重、則無従軽矣。秦出兵於三川、則南囲鄢、蔡、邵之道不通矣。魏急、其救趙必緩矣。秦挙兵破邯鄲、趙必亡矣。故君収韓、可以無舋。」 C:28:426:段産謂新城君 段産謂新城君曰「夫宵行者能無為奸、而不能令狗無吠己。今臣処郎中、能無議君於王,而不能令人毋議臣於君。願君察之也。」 C:28:427:段干越人謂新城君 段干越人謂新城君曰「王良之弟子駕、云取千里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馬千里之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牽長。故屋牽于事、萬分之一也、而難行千里之行。今臣雖不肖、于秦亦萬分之一也、而相國見臣、不釋塞者、是纆牽長也。」 -------------------------------------------------------------------------------- V:29:巻二十九 -------------------------------------------------------------------------------- B:29:燕一 15章(429-443) C:29:429:蘇秦将為従北説燕文侯 蘇秦将為従、北説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帯甲数十万、車七百乗、騎六千匹、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実、足食与民矣。此所謂天府也。夫安楽無事、不見覆軍殺将之憂、無無過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趙之為蔽於南也。秦、趙五戦、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難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過代、上穀、弥地踵道数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発興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中、軍於東垣矣。度呼沱、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戦於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戦於百里之内。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計無過於此者。是故願大王与趙従秦、天下為一、則国必無患矣。」 燕王曰「寡人国小、西迫強秦、南近斉、趙。斉、趙、強国也、今主君幸教詔之、合従以安燕、敬以国従。」於是齎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C:29:430:奉陽君李兌甚不取於蘇秦 奉陽君李兌甚不取於蘇秦。 蘇秦在燕、李兌因為蘇秦謂奉陽君曰「斉、燕離則趙、重、斉燕合則趙安軽。今君之斉、非趙之利也。臣窃為君不取也。」 奉陽君曰「何吾合燕於斉。」 対曰「夫制於燕者蘇子也。而燕弱国也、東不如斉、西不如趙、豈能東無斉、西無趙哉。而君甚不善蘇秦、蘇秦能抱弱燕而孤於天下哉。是駆燕而使合於斉也。且燕亡国之余也、其以権立、以重外、以事貴。故為君計、善蘇秦則取、不善亦取之、以疑燕、斉。燕斉疑、則趙重矣。斉王疑蘇秦、則君多資。」 奉仰望君曰「善。」 難了時使与蘇秦結交。 C:29:431:権之難燕再戦不勝 権之難、燕再戦不勝、趙弗救。 噲子謂文公曰「不如以地請合於斉、趙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文公曰「善。」 令郭任以地請講於斉。趙聞之、遂出兵救燕。 C:29:432:燕文公時 燕文公時、秦恵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 文公卒、易王立。 斉宣王因燕喪攻之、取十城。 武安君蘇秦為燕説斉王、再拝而賀、因仰而吊。 斉王桉戈而却、曰「此一何慶吊相随之速也。」 対曰「聖人之制事也、転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故桓公負婦人而名益尊、韓相献開罪而交愈固、此皆転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王能聴臣、莫如帰燕之十城、卑辞以謝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帰燕城也、秦必徳王。燕無故而得十城、燕亦徳王。是棄強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僅事斉、則大王号令天下皆従。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業矣。所謂転禍為福、因敗成功者也。」 C:29:433:人有悪蘇秦於燕王者 人有悪蘇秦於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王以万乗下之、尊之於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 武安君従斉来、而燕王不館也。 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於郊、顕臣於廷。今臣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聴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於王者。臣之不仙、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性、而以事足下、不可乎。」 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参、義不離秦一夕宿於外、足下安得使之之斉。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汚武王之義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餓而死於首陽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歩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臨、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楊燕、秦之威於斉而取大功乎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興、悪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為可乎。則斉不益於営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窺於辺城之外。且臣有老母於周、離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術、而謀進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所謂以忠信得罪於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対曰「足下不知也。臣鄰家有遠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帰、其私之者憂之。其犠曰『公勿憂也、吾已為薬酒以待之矣』。後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進之、妾知其薬酒也、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乃陽僵棄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其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於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適不幸而有類妾之棄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義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後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説斉、曾不欺之也。使之説斉者、莫如臣之言也、雖堯、舜之智、不敢取也。」 C:29:434:張儀為秦破従連横謂燕王 張儀為秦破従連横、謂燕王曰「大王之所親、莫如趙。昔趙王以其姉為代王妻、欲并代、約与代王遇於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為金斗、長其尾、令之可以撃人。与代王飲、而陰告厨人曰『即酒酣楽、進熱啜、即因反闘撃之』。於是酒酣楽進取熱啜。厨人進斟羹、因反闘而撃之、代王脳塗地。其姉聞之、摩笄自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聞。 「夫趙王之狼偸無親、大王之所明見知也。且以趙王為可親邪。趙興兵而攻燕、再囲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却以謝。今趙王已人朝澠池、効河間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駆趙而攻燕、則易水、長城非王之有也。且今説趙之於秦、猶郡県也。不敢妄興師以征伐。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趙不敢妄動矣。是西有強秦之援、而南無斉、趙之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燕王曰「寡人蛮夷辟処、雖大男子、裁如嬰児、言不足以求正、謀不足以決事。今大客幸而教之、請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献常山之尾五城。」 C:29:435:宮他為燕使魏 宮他為燕使魏、魏不聴、留之数月。客謂魏王曰「不聴燕使何也。」 曰「以其乱也。」対曰「湯之伐桀、欲其乱也。故大乱者克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聴、雖尽宝、地、猶微之也』。王何為不見。」 魏説、因見燕客而遣之。 C:29:436:蘇秦死其弟蘇代欲継之 蘇秦死、其弟蘇代欲継之、乃北見燕王噲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窃聞王義甚高甚順、鄙人不敏、窃釈鋤耨而干大王。至於邯鄲、所聞於邯鄲者、又高於所聞東周。臣窃負其志、乃至燕廷、観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謂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対曰「臣聞之、明主者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夫斉、趙者、王之仇讎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慮此則計過。無以諫之、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於斉、趙也、非所敢欲伐也。」 曰「夫無謀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謀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謀未発而聞於外、則危。今臣聞王局処不安、食飲不甘、思念報斉、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妻自組甲扎、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王曰「子聞之、寡人不敢隠也。我有深怨積怒於斉、而欲報之二年矣。斉者、我讎国也、故寡人之所於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敵斉、則寡人奉国而委之於子矣。」 対曰「凡天下之戦国七、而燕処弱焉。独戦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附楚則楚重、西附秦則秦重、中附韓、魏則韓、魏重。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斉王、長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畜積散。西困於秦三年、民憔瘁、士罷弊。北与燕戦、覆三軍、獲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挙五千乗之勁宋、而包十二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敢取哉。且臣聞之数戦則民労、久師則兵弊。」 王曰「吾聞之斉有清済濁河、可以為固。有長城、鉅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 対曰「天時不与、雖有清済、濁河、何足以為固。民力窮弊、雖有長城鉅防、何足以為塞。且異日也、済西不役、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今済西、河北、尽以下降矣、封内弊矣。夫驕主必不好計、而亡国之臣貪於財。王誠毋愛寵子、母弟以為質、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徳燕而軽亡宋、則斉可亡已。」 王曰「吾終以子受命於天矣。」 曰「内寇不与、五敵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報其内、此乃亡之之勢也。」 C:29:437:燕王噲既立 燕王噲既立、蘇秦死於斉。蘇秦之在燕也、与其相子之為患難、而蘇代与子之交。及蘇秦死、而斉宣王復用蘇代。 燕噲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主断。 蘇代為斉使於燕、燕王問之曰「斉宣王何如。」対曰「必不霸。」 燕王曰「何也。」対曰「不信其臣。」 蘇代欲以済燕王以厚任子之也。於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遣蘇代百金、聴其所使。 鹿毛寿謂燕王曰「不如以国讓子之。人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由必不受、有讓天下之名、実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讓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堯同行也。」 燕王因挙国属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授益而以啓為吏、及老、而以啓為不足任天下、伝之益也。啓与支黨委公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伝天下於益、其実令啓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 王因収印自三百石吏而効之子之。 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聴政、顧為臣、国事皆決子之。 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将軍市被、太子平謀、将攻子之。儲子謂斉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謂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将廃私而立公、飭君臣之義、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先後。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 太子因数黨聚衆、将軍市被囲公宮、攻子之、不克。将軍市被及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将軍市被死已殉、国構難数月、死者数万衆、燕人恫怨、百姓離意。 孟軻謂斉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士卒不戦、城門不閉、燕王噲死。斉大勝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為燕昭王。 C:29:438:初蘇秦弟厲因燕自子而求見斉王 初、蘇秦弟厲因燕自子而求見斉王。 斉王怨蘇秦、欲囚厲、燕自子為謝乃已、遂曰「斉王其伯也乎。」 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於是燕王専任子之、已而讓謂燕大乱。斉伐燕、殺王噲、子之。 燕立昭王。而蘇代、厲遂不敢入燕、皆終帰斉、斉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 斉使人謂魏王曰「斉請以宋封涇陽君、秦不受。秦非不利有斉而得宋地也、不信斉王与蘇子也。今斉、魏不和、如此其甚、則斉不欺秦。秦信斉、斉、秦合、涇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斉、秦不和、天下無変、伐斉之形成矣。」 於是出蘇代之宋、宋善待之。 C:29:439:燕昭王収破燕後即位 燕昭王収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将以報讎。 故往見郭隈先生曰「斉因孤国之乱、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国報讎者奈何。」 郭隈先生対曰「帝者与師処、王者与友処、霸者与臣処、亡国与役処。詘指而事者、北面而受学、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拠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撃、呴籍叱哆咄、則徒隸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誠博選国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誰朝而可。」 郭隈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対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従隈始。隈且見事、況賢於隈者乎。豈遠千里哉。」 於是昭王為隈筑宮而師之。楽毅自魏往、鄒衍自斉往、劇辛自趙往、士争湊燕。燕王吊死問生、与百姓同其甘苦。十二八年、燕国殷富、士卒楽佚軽戦。於是遂以楽毅為上将軍、与秦、楚、三晋合謀以伐斉。斉兵敗、閔王出走於外。 燕兵独追北入至臨淄、尽取斉宝、焼其宮室宗廟。斉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C:29:440:斉伐宋宋急 斉伐宋、宋急。 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万乗、而寄質於斉、名卑而権軽。秦、斉助之伐宋、民労而実費。破宋、残楚淮北、肥大斉、讎強国、国弱也。此三者、皆国之大敗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於斉也。而斉未加信於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則足下之事斉也、失所為矣。夫民労而実費、又無尺寸之功、破宋肥讎、而世負其禍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強万乗之国也、而斉并之、是益一斉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魯、衛、此所謂強万乗之国也、而斉并之、是益二斉也。夫一斉之強、而燕猶不能支也、今乃以三斉臨燕、其禍必大矣。 「雖然、臣聞知者之挙事也、転禍而為福、因敗而成功者也。斉人紫敗素也、而賈十倍。越王勾踐棲於会稽、而後残呉霸天下。此皆転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者也。今王若欲転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乎。則莫如遥伯斉而厚尊之、使使盟於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約曰『夫上計破秦、其次長賓之秦』。秦挟賓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結諸侯、今為斉下。秦王之志、苟得窮斉、不憚以一国都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窮斉之説説秦、謂秦王曰『燕、趙破宋肥斉尊斉而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弗利而勢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収燕、趙。今涇陽君若高陵君先於燕、趙、秦有変、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矣。秦為西帝、趙為中帝、燕為北帝、立為三帝而以令諸侯。韓、魏不聴、則秦伐之。斉不聴、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聴。天下服聴、因駆韓、魏以攻斉、曰愁反宋地、而帰楚之淮北。夫反宋地、帰楚之淮北、燕、趙之所同利也。并立三帝、燕、趙之所同願也。夫実得所利、名得所願、則燕、趙之棄斉也、猶釈弊躧。今王之不収燕、趙、則斉伯必成矣。諸侯戴斉、而王独弗従也、是国伐也。諸侯戴斉、而王従之、是名卑也。王不受燕、趙、名卑而国危。王収燕、趙、名尊而国寧。夫去尊寧而就卑危、知者不為也』。秦王聞若説也、必如刺心然、則王何不務使知士以若此言説秦。秦伐斉必矣。夫取秦穆交也。伐斉、正利也。尊上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徳蘇氏、子之之乱、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於斉、非蘇氏莫可。」 乃召蘇氏、復善待之。与謀伐斉、竟破斉、閔王出走。 C:29:441:蘇代謂燕昭王 蘇代謂燕昭王曰「今有人於此、孝若曾参、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鮑焦、史鰌、兼此三行以事王、奚如。」 王曰「如是足矣。」 対曰「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臣且処無為之事、帰耕乎周之上地、耕而食之、置而衣之。」 王曰「何故也。」 対曰「孝如曾参、孝己、則不過養其親其。信如尾生高、則不過不欺人耳。廉如鮑焦、史鰌、則不過不窃人之財十。今臣為進取者也。臣以為廉不与身倶達、義不与生倶立。仁義者、自完之道也、非進取之術也。」 王曰「自憂不足乎。」 対曰「以自憂為足、則秦不出崤塞、斉不出営丘、楚不出疏章。三王代位、五伯改政、皆以不自憂故也。若自憂而足、則亦之周負籠而且、何為煩大王之廷耶。昔者楚取章武、諸侯北面而朝。秦取西山、諸侯西面而朝。曩者使燕毋去周室之上、則諸侯不為別馬而朝矣。臣聞之、善為事者、先量其国之大小、而揆其兵之強弱、故功可成、而名可立也。不能為事者、不先量其国之大小、不揆其兵之強弱、故功不可成而名不可立也。今王有東郷伐斉之心、而愚臣知之。」 王曰「子何以知之。」 対曰「矜戟砥剣、登丘東郷而嘆、是以愚臣知之。今夫烏獲挙千鈞之重、行年八十、而求扶持。故斉雖強国也、西労於宋、南罷於楚、則斉軍可敗、而河間可取。」 燕王曰「善。吾請拝子為上卿、奉子車百乗、子以此為寡人東游於斉、何如。」対曰「足下以愛之故与、則何不与愛子与諸舅、叔父、負床之孫、不得、而乃以与無能之臣、何也。王之論臣、何如人哉。今臣之所以事足下者、忠信也、恐以忠信之故、見罪於左右。」 王曰「安有為人臣尽其力、竭其能、而得罪者乎。」 対曰「臣請為王譬。昔周之上地嘗有之。其丈夫官三年不帰、其妻愛人。其所愛者曰『子之丈夫来、則且奈何乎』。其妻曰『勿憂也、吾已為薬酒而待其来矣』。已而其丈夫果来、於是因令其妾酌薬酒而進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慮曰『吾以此飲吾主父、則殺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則逐吾主母、使查吾父、逐吾主母者、寧佯躓而覆之』。於是因佯僵而仆之。其妻曰『為子遠行来之、故為美酒、今妾奉而仆之』。其丈夫不知、縛其妾而笞之。故妾所以笞者、忠信也。今臣為足下使於斉、恐忠信不諭於左右也。臣聞之曰万乗之主、不制於人臣。十乗之家、不制於衆人。匹夫徒歩之士、不制於妻妾。而又況於当世之賢主乎。臣請行矣、願足下之無制於群臣也。」 C:29:442:燕王謂蘇代 燕王謂蘇代曰「寡人甚不喜誕者言也。」 蘇代対曰「周地賤媒、為其両誉也。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然而周之俗、不自為取妻。且夫処女無媒、老且不嫁。舎媒而自衒、弊而不售。順而無敗、售而不弊者、唯媒而已矣。且事非権不立、非勢不成。夫使人坐受成事者、唯誕者耳。」王曰「善矣。」 -------------------------------------------------------------------------------- V:30:巻三十 -------------------------------------------------------------------------------- B:30:燕二 14章(444-457) C:30:444:秦召燕王 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楚得枳二国亡、斉得宋而国亡、斉、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則有功者、秦之深讎也。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於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軽舟浮於汶、乗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乗舟出於巴、乗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積甲宛、東下随、知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寡人若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穀、不亦遠乎』。楚王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陽而触平陽、二日而莫不尽繇。我離両周而触鄭、五日而国挙』。韓氏為宜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挙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巻。我下枳、道南陽、封、冀、包両周、乗夏水、浮軽舟、強弩在前、銛戈在後、決栄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済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虚、頓丘。陸攻則撃河内、水攻則滅大梁』。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秦欲攻安邑、恐斉救之、則以宋委於斉、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寡人地絶兵遠不能攻也、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已得那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斉罪。 「秦欲攻斉、恐天下救之、則以棄委於天下曰『斉王四与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斉無秦、無斉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已得宜陽、少曲、致藺、石、因以破斉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則以南陽委於楚曰「寡人国与韓且絶矣。残均陵、塞鄳隘、苟利於楚、寡人若自有之。魏棄与国而合於秦、因以塞鄳隘為楚罪。 「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衍、以済西委於趙。趙得講於魏、至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趙。兵傷於離石、遇敗於馬陵、而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已得講於趙、則劫魏、魏不為割。困則使太后、穣侯為和、嬴則兼欺舅与母。適燕者曰以膠東。適趙者曰以済西。適魏者曰以葉蔡。適楚者曰以塞鄳隘。 適斉者曰「以宋。『此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繍、母不能制、舅不能約。龍賈之戦、岸門之戦、封陸之戦、高商之戦、趙荘之戦、秦之所殺三晋之民数百万。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西河之外、上雒之地、三川、晋国之禍、三晋之半。秦禍如此其大、而燕、趙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説其主、此臣之所大患。」 燕昭王不行、蘇代復重於燕。燕反約諸侯従親、如蘇秦時、或従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従約。代、厲皆以寿死、名顕諸侯。 C:30:445:蘇代為奉陽君説燕於趙以伐斉 蘇代為奉陽君説燕於趙以伐斉、奉陽君不聴。乃入斉悪趙、令斉絶於趙。 斉已絶於趙、因之燕、謂昭王曰「韓為謂臣曰『人告奉陽君曰使斉不信趙者、蘇子也。今斉王召蜀子使不伐宋、蘇子也。与斉王謀道取秦以謀趙者、蘇子也。令斉守趙之質子以甲者、又蘇子也。請告子以請斉、果以守趙之質子以甲、吾必守子以甲』。其言悪矣。雖然、王勿患也。臣故知入斉之有趙累也。出為之出成所欲、臣死而斉大悪於趙、臣猶生也令斉、趙絶、可大紛已。持臣非張孟談也、使臣也如張孟談也斉、趙必有為智伯者矣。 「奉陽君告朱讙与趙足曰『斉王使共王曰令説曰、必不反韓珉、今召之矣。必不任蘇子以事、今封而相之。令不合燕、今以燕為上交。吾所恃者順也、今其言変有甚於其父、順始与蘇子為讎。見之知無厲、今賢之両之、已矣、吾無斉矣』。」 「奉陽君之怒甚矣。如斉王王之不信趙、而小人奉陽君也、因是而倍之。不以今時大紛之、解而復合、則後不可奈何也。故斉、趙之合苟可循也、死不足以為臣患。逃不足以為臣恥。為諸侯不足以為臣栄。被髪自漆為厲、不足以為臣辱。然而臣有患也、臣死而斉、趙不循、悪交分於臣也、而後相効、是臣之患也。若臣死而必相攻也、臣必勉之而求夕焉。堯、舜『賢而死、禹、湯之知而死、孟賁之勇而死、烏獲之力而死、生之物固有不死者乎。在必然之物以成所欲、王何疑焉。 「臣以為不若逃而去之。臣以韓、魏循自斉、而為之取秦、深結趙蟀勁之。如是則近於相攻。臣雖為之累燕、奉陽君告朱讙曰『蘇子怒於燕王之不以吾故、弗予相、又不予卿也、殆無燕矣』。其疑至於此、故臣雖為之不累燕、又不欲王。伊尹再逃湯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湯、果与鳴條之戦、而以湯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呉、果与伯挙之戦、而報其父之讎。今臣逃而紛斉、趙、始可著於春秋。且挙大事者、孰不逃。桓公之難、管仲逃於魯。陽虎之難、孔子逃於衛。張儀逃於楚、白珪逃於秦。望諸相中山也使趙、趙劫之求地、望諸攻関而出逃。外孫之難、薛公釈戴逃出於関、三晋称以為士。故挙大事、逃不足以為辱矣。」 C:30:446:蘇代為燕説斉 蘇代為燕説斉、未見斉王、先説淳于髡曰「人有売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楽曰『臣有駿馬、欲売之、比三旦立於市、人莫与言、願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献一朝之賈』。伯楽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価十倍。今臣欲以駿馬見於王、莫為臣先後者、足下有意為臣伯楽乎。臣請献白璧一双、黄金万鎰、以為馬食。」 淳於髡曰「謹聞命矣。」 入言之王而見之、斉王大説蘇子。 C:30:447:蘇代自斉使人謂燕昭王 蘇代自斉使人謂燕昭王曰「臣聞離斉趙、斉、趙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斉。臣請王弱之。」燕乃伐斉攻晋。 令人謂閔王曰「燕之攻斉也、欲以復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貳進、則是兵弱而計疑也。王何不令蘇子将而応燕乎。夫以蘇子之賢、将而応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則趙不敢不聴、是王破燕而服趙也。」 閔王曰「善。」 乃謂蘇子曰「燕兵在晋、今寡人発兵応之、願子為寡人為之将。」 対曰「臣之於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挙。王使臣也、是敗王之兵、而以臣遺燕也。戦不勝、不可振也。」 王曰「行寡人知子矣。」 蘇子遂将、而与燕人戦於晋下、斉軍敗。燕得甲首二万人。蘇子収其余兵、以守陽城、而報於閔王曰「王過挙、令臣応燕。今軍敗亡二万人、臣有斧質之罪、請自帰於吏以戮。」 閔王曰「此寡人之過也、子無以為罪。」 明日又使燕攻陽城及貍。又使人謂閔王曰「日者斉不勝於晋下、此非兵之過、斉不幸而燕有天幸也。今燕又攻陽城及貍、是以天幸自為功也。王復使蘇子応之、蘇子先敗王之兵、其後必務以勝報王矣。」 王曰「善。」 乃身使蘇子、蘇子固辞、王不聴。遂将以与燕戦於陽城。燕人大勝得首三万。 斉君臣不親、百姓離心。燕因使楽毅大起兵伐斉、破之。 C:30:448:蘇代自斉献書於燕王 蘇代自斉献書於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故献御書而行、曰『臣貴於斉、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賤、将軽臣。臣用、将多望於臣。斉有不善、将帰罪於臣。天下不攻斉、将曰善為斉謀。天下攻斉、将与斉兼鄮臣。臣之所重処重卯也』。王謂臣曰吾必不聴衆口与讒言、吾信汝也、猶剗刈者也。上可以得用於斉、次可以得信於下、苟無死、女無不為也、以女自信可也。『与之言曰『去燕之斉可也、期於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斉、及五年。斉数出兵、未嘗謀燕。斉、趙之交、一合一離、燕王不与斉謀趙、則与趙謀斉。斉之信燕也、至於虚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且攻斉、使斉犬馬犏而不言燕。今王又使慶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則臣請為王事之。王欲醳臣剸任所善、則臣請帰醳事。臣苟得見、則盈願。」 C:30:449:陳翠合斉燕 陳翠合斉燕、将令燕王之弟為質於斉、燕王許諾。太后聞之大怒曰「陳公不能為人之国、亦則已矣、焉有離人子母者、老婦欲得志焉。」 陳翠欲見太后、王曰「太后方怒子、子其待之。」陳翠曰「無害也。」 遂人見太后曰「何臞也。」 太后曰「頼得先王雁鶩之余食、不宜臞。臞者、憂公子之且為質於斉也。」 陳翠曰「人主之愛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愛子也、又不愛丈夫子独甚。」 太后曰「何也。」 対曰「太后嫁女諸侯、奉以千金、齎地百里、以為人之終也。今王願封公子、百官持職、群臣効忠、曰『公子無功不当封』。今王之以公子為質也、且以為公子功而封之也。太后弗聴、臣是以知人主之不愛丈夫子独甚也。且太后与王幸而在、故公子貴、太后千秋之後王棄国家、而太子即位、公子賤於布衣。故非及太后於王封公子、則公子終身不封矣。」 太后曰「老婦不知長者之計。」 乃命公子束車制衣為行具。 C:30:450:燕昭王且与天下伐斉 燕昭王且与天下伐斉、而有斉人仕於燕者、昭王召而謂之曰「寡人且与天下伐斉、旦暮出令矣。子必争之、争之而不聴、子因去而之斉。寡人有時復合和也、且以因子而事斉。」 当此之時也、燕、斉不両立、然而常独欲有復収之之志若此也。 C:30:451:燕飢趙将伐之 燕飢、趙将伐之。楚使将軍之燕、過魏、見趙恢。 趙恢曰「使除患無至、易於救患。伍子胥、宮之奇不用、燭之武、張孟談受大賞。是故謀這皆従事於除患之道、而先使除患無至者。今予以百金送公也、不如以言。公聴吾言而説趙王曰『昔者呉伐斉、為其飢也、伐斉未必勝也、而弱越乗其弊以霸。今王之伐燕也、亦為其飢也、伐之未必勝、而強秦将以兵承王之西、是使弱趙居強呉之処、而使強秦処弱越之所以霸也。願王之熟計之也』。」 C:30:452:昌国君楽毅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斉 昌固君楽毅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斉、下七十余城、尽郡県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恵王即位、用斉人反間、疑楽毅、而使騎劫代之将。楽毅奔赴趙、趙封以為望諸君。斉田単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収下七十城以復斉。燕王悔、懼趙用楽毅承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楽毅、且謝之曰「先生挙国而委将軍、将軍為燕破斉、報先王之讎、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将軍之功哉。会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寡人之使騎劫代将軍者、為将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将軍且休計事。将軍過聴、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帰趙。将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将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献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循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辞説。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対。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禄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愛、能当者処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観之、先王之挙錯、有高世之新、故仮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先王過挙、擢之乎賓客之中、而離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亜卿。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斉、不量軽弱、而欲以斉為事』。臣対曰『夫斉霸国之余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閑於兵甲、習於戦攻。王若欲攻之、則必挙天下而図之。挙天下而図之、莫径於結趙矣。区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趙若許、約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斉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顧反命、起兵随而攻斉。以天之道、先王之霊、河北之地、随先王挙而有之於済上。済上之軍奉令撃斉、大勝之。軽卒鋭兵、長駆至国。斉王逃遁走莒、僅以深免。珠玉財宝、車甲珍器、尽収入燕。大呂陳於也英、故鼎反於歴室、斉器設於寧台。薊丘之植、植於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諸侯。臣不佞、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廃、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長官於後世。若先王之報願雪恥、夷万乗之強国、収八百歳之蓄積、、及至棄群臣之日、余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戍孽者、施及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五子胥説聴乎闔閭可、故呉王遠跡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呉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絶不出悪声。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数奉教於君子矣。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説、而不察疏遠之行也。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C:30:453:或献書燕王 或献書燕王「王而不能自恃、不悪卑名以事強。事強、可以令国安長久、万世之善計。以事強而不可以為万世、則不如合弱、将奈何合弱而不能如一、此臣之所為山東苦也。 「比目之魚、不相得則不能行、故古之人称之、以其合両而如一也。今山東合弱而如一、是山東之知不如魚也。又譬如車士之引車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車因行矣。今山東三国弱而不能敵秦、索二国、因能勝秦矣。然而山東不致相索、智固不如車士矣。胡与越人、言語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凌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也。今山東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済、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人之所能為也、山東之主遂不悟、此臣之所為山東苦也。願大王之熟慮之也。 「山東相合、之主者不卑名、之国者可長存、之卒者出士以戍韓、梁之西辺、此燕之上計也。不急為此、国必危矣、主必大憂。今韓、梁、趙三国以合矣、秦見三晋之堅也、必南伐楚。趙見秦之伐楚也、悲北攻燕。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秦久伐韓、故中山亡。今久伐楚、燕必亡。臣窃為王計不如以兵南合三晋、約戍韓、梁之西辺。山東不能堅為此、此必皆亡。」 燕果以兵南合三晋也。 C:30:454:客謂燕王 客謂燕王曰「斉南破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衆、猶鞭策也。使斉北面伐燕、即雖五燕不能当。王何不陰出使、散游士、頓斉兵、弊其衆、使世世無患。」 燕王曰「仮寡人五年末、寡人得其志矣。」 蘇子曰「請仮王十年。」燕王説、奉蘇子車五十乗、南使於斉。 謂斉王曰「斉南破楚、西屈秦、用韓、魏之兵、燕、趙之衆、猶鞭策也。臣聞当世之挙王、必誅暴正乱、挙無道、攻不義。今宋王射天笞地、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偃、展其臂、弾其鼻、此天下之無道不義、而王不伐、王名終不成。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鄰民之所処也、与其得百里於燕、不如得十里於宋。法認真、名則義、実則利、王何為弗為。」 斉王曰「善。」遂与兵伐宋、三覆宋、宋遂挙。 燕王聞之、絶交於斉、率天下之兵以伐斉、大戦一、小戦再、頓斉国、成其名。故曰因其強而強之、乃可折也。因其広而広之、乃可欠也。 C:30:455:趙且伐燕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王謂恵王曰「今者臣来、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両者不肯舎、漁者得而并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衆、臣恐強秦之為漁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恵王曰「善。」乃止。 C:30:456:斉魏争燕 斉魏争燕。斉謂燕王曰「吾得趙矣。」 魏亦謂燕王曰「吾得趙矣。」 燕無以決之、而未有適予也。蘇子謂燕相曰「臣聞辞卑而幣重者、失天下者也。辞倶而幣薄者、得天下者也。今魏之辞倶而幣薄。」 燕因合於魏、得趙、斉遂北矣。 -------------------------------------------------------------------------------- V:31:巻三十一 -------------------------------------------------------------------------------- B:31:燕三 5章(458-462) C:31:458:斉韓魏共攻燕 斉、韓、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請救於楚。楚王使景陽将而救之。 暮舎、使左右司馬各営壁地、已、植表。 景陽怒曰「所営者、水皆至滅表。此焉可以舎。」 乃令徙。 明日大雨、山水大出、所営者、水皆滅表。 軍吏乃服。 於是遂不救燕、而攻魏邕丘、取之以与宋。 三国懼、乃罷兵。 魏軍其西、斉軍其東、楚軍欲還不可得也。 景陽乃開西和門、昼以車騎、暮以燭見、通使於魏。 斉師怪之、以為燕、楚与魏謀之、乃引兵而去。 斉兵已去、魏失其与国、無与共撃楚、乃夜遁。 楚師乃還。 C:31:459:張醜為質於燕 張醜為質於燕、燕王欲殺之、走且出境、境吏得醜。 醜曰「燕王所為将殺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奪我珠而呑之、燕王必当殺者、刳子腹及子之腸矣。夫欲得之君、不可説以利。吾要且死、子腸亦且寸絶。」 境吏恐而赦之。 C:31:460: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寿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寿、酒三日、反報曰「趙民其状者睫死於長平、其孤未状、可伐也。」 王乃召昌国君楽間而問曰「何如。」 対曰「趙、四達之国也、其民皆習於兵、不可与戦。」 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 曰「不可。」 曰「以三、可乎。」 曰「不可。」 王大怒。 左右皆以為趙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趙。 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慶秦以二十万攻代。 趙使廉頗以八万遇栗腹於鄗、使楽乗以五万遇慶秦於代。 燕人大敗。楽間入趙。 燕王以書且謝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順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願、而君不肯聴、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軽絶、智不軽怨』。君之於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蓋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教誨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聞、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諺曰『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任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過、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於先王以成尊、軽棄寡人以快心、則掩邪救過、難得於君矣。且世有薄於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恵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於為君択之也、無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猶家之有垣墻、所以合好掩悪也。室不能相和、出語鄰家、未為通計也。怨悪未見而明棄之、未尽厚也。寡人雖不肖乎、未如殷紂之乱也。君雖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左之累也。然則不内蓋寡人、而明怨於外、恐其遇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非然也。 苟可以明君之義、成君之高、雖任悪名、不難受也。本欲以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揚寡人之辱、而君不得栄、此一挙而両失也。義者不虧人以自益、況傷人以自損乎。願君無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恵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恵曰『苟与人之異、悪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国外国爾』。柳下恵不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為心、故遠近無議。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語寡人者辺天下。語曰『論不修心、議不累物、仁不軽絶、智不簡功』。棄大功者、輟也。軽絶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願君捐怨、追惟先王、復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過、不顧先王以明而悪、使寡人進不得修功、退不得改過、君之所揣也、唯君図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書謁之。」 楽間、楽乗怨不用其計二人卒留趙、不報。 C:31:461:秦并趙北向迎燕 秦并趙、北向迎燕。燕王聞之、使人賀秦王。 使者過趙、趙王系之。 使者曰「秦、趙為一、而天下服矣。茲之所以受命於趙者、為秦也。今臣使秦、而趙系之、是秦、趙有隙。秦、趙有隙、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無妨趙之伐燕也。」 趙王以為然、而遣之。 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窃聞秦并趙、燕王使使者賀千金。」 秦王曰「一夫無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 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南鄰為秦、北下曲陽為燕、趙広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国小而地無所取。今王使趙北并燕、燕、趙同力、必不復受於秦矣。臣切為王患之。」 秦王以為然、起兵而救燕。 C:31:462:燕太子丹質於秦亡帰 燕太子丹質於秦、亡帰。 見秦且滅六国、兵以臨易水、恐其禍至。 太子丹患之、謂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両立、願太傅幸而図之。」 武対曰「秦地辺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為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排其逆鱗哉。」 太子曰「然則何由。」太傅曰「請入、図之。」 居之有間、樊将軍亡秦之燕、太子容之。 太傅鞫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将軍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謀。願太子急遣樊将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晋、南連斉、楚、北講於単於、然後乃可図也。」 太子丹曰「太傅之計、曠日弥久、心昏然、恐不能須臾。且非独於此也。夫樊将軍困窮於天下、帰身於丹、丹終不迫於強秦、二棄所哀恋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時也。願太傅更慮之。」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沈、可与之謀也。」 太子曰「願因太傅交於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諾。」 出見田光、道太子曰「願図国事於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為道、跪而払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且曰「燕、秦不両立、願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聞騏驥盛壮之時、一日而馳千里。至其衰也、駑馬先之。今太子聞光壮盛之時、不知吾精已消亡矣。雖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荊軻、可使也。」 太子曰「願因先生得願交於荊軻、可乎。」田光曰「敬諾。」 即起趨出。太子送之至門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僂行見荊軻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壮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両立、願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願足下過太子於宮。」 荊軻曰「謹奉教。」田光曰「光聞長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約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為行使人疑之、非節侠士也。」於自殺以激荊軻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剄而死。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 太子再拝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単所請田先生無言者、欲以生大事之謀、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豈丹之心哉。」 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致丹不肖、使得至前、願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棄其孤也。今秦有貪饕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饜。今秦已虜韓王、尽納其地、又挙兵南伐楚、北臨趙。王剪将数十万之衆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云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燕小弱、数困於兵、今計挙国不足以当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従。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贄、必得所願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斉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大将擅兵与外、而内有大乱、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諸侯得合従、其償破秦必矣。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荊卿留意焉。」 太子前頓首、固請無讓。然後許諾。 於是尊荊軻為上卿、舎上舎、太子日日造問、供太牢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 久之、荊卿未有行意。 秦将王剪破趙、虜趙王、尽収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可豈可得哉。」 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将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万家。誠能得樊将軍首、与燕督之地図献秦王秦王必説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太子曰「樊将軍以窮困来帰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将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没。今聞購将軍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樊将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毎念、常痛於骨髄、顧計不知所出耳。」 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報将軍之讎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 荊軻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受抜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国見陵之恥除矣。将軍豈有意輿。」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歯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 既已、無可奈何、乃遂収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薬淬之、以試人、血汝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装遣荊軻。 燕国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与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軻有所待、欲倶、其人居遠未来、而為留待。 頃之未発、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尽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 荊軻怒、叱太子曰「近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今太子遲之、請辞決矣。」。 遂発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撃筑、荊軻和而歌、為変徴之声、士皆垂涙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復還。」 復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発尽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挙国為内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県、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図、函封、燕王拝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図匣、以次進至陛下。 秦武陽色変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国外振懾、願大王少仮借之、使畢使於前。」 秦王謂軻曰「取武陽所持図。」 軻既取図奉之、発図、図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抜秦王之袖、右持匕首揕抗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絶袖。抜剣、剣長、摻其室。時怨急、剣堅、故不可立抜。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 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撃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医夏無且、以其所奉薬曩体軻。秦王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剣。王負剣。」 遂抜以撃荊軻、断其左股。荊軻廃、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撃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而論功賞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而賜夏無且黄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薬曩提軻也。」 於是、秦大怒燕、益発兵詣趙、詔王剪軍以伐燕。 十月而抜燕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皆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 秦将李信追撃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復進兵攻之。五歳而卒滅燕国、而虜燕王喜。 秦兼天下。 -------------------------------------------------------------------------------- V:32:巻三十二 -------------------------------------------------------------------------------- B:32:宋衛 14章(463-476) C:32:463:斉攻宋宋使臧子索救於荊 斉攻宋、宋使臧子索救於荊。 荊王大説、許救甚勧。 臧子憂而反。 其御曰「索救而得、有憂色何也。」 臧子曰「宋小而斉大。夫救於小宋而悪於大斉、此王之所憂也。而荊王説甚、必以堅我。我堅而斉弊、荊之利也。」 臧子乃帰。 斉王果攻、抜宋五城、而荊王不至。 C:32:464:公輸般為楚設機 公輸般為楚設機、将以攻宋。 墨子聞之、百舎重繭、往見公輸般、謂之曰「吾自宋聞子。吾欲藉子殺王。」 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王。」 墨子曰「聞公為云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義不殺王而攻国、是不殺少而殺衆。敢問攻宋何義也。」公輸般服焉、請見之王。 墨子見楚王曰「今有人於此、舎其文軒、鄰有弊輿而欲窃之。舎其錦繍、鄰有短褐而欲窃之。舎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窃之。此為何若人也。」 王曰「必為有窃疾矣。」 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与弊輿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盈之、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由七梁肉之与糟糠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予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繍之与短褐也。悪以王吏之攻宋、為与此同類也。」 王曰「善哉。請無攻宋。」 C:32:465:犀首伐黄 犀首伐黄、過衛、使人謂衛君曰「敝邑之師過大国之鄰、曾無一介之使以存之乎。敢請其罪。今黄城将下矣、已、将移兵而造大国之城下。」 衛君懼、束組三百緄、黄金三百鎰、以随使者。 南文子止之曰「是勝黄城、必不敢来。不勝、亦不敢来。是勝黄城、則功大名美、内臨其倫。夫在中者悪臨、議其事。蒙大名、挟成功、坐御以待中之議、犀首雖愚、必不為也。是不勝黄城、破心而走、帰、恐不免於罪矣。彼安敢攻維以重其不勝之罪哉。」 果勝黄城、帥語而帰、遂不敢過衛。 C:32:466:梁王伐邯鄲 梁王伐邯鄲、而征語於宋。 宋君使使者請於趙王曰「夫梁兵勁而権重、今征語於敝邑、敝邑不従、則恐危社稷。若扶梁梁伐趙、以害趙国、則寡人不忍也。願王之有以命敝邑。」 趙王曰「然。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弱趙以強梁、宋必不利也。則吾何以告子而可乎。」 使者曰「臣請受辺城、徐其公而留其日、以待下吏之有城而已。」 趙王曰「善。」 宋人因遂挙兵入趙境、而囲一城焉。梁王甚説、曰「宋人助我攻矣。」 趙王亦説曰「宋人止於此矣。」 故兵退難解、徳施於梁而無怨於趙。 故名有所加而実有所帰。 C:32:467:謂大尹曰 謂大尹曰「君日場合矣、自知政、則公無事。公不如令楚賀君之孝、則君不奪太后之事矣、則公常用宋矣。」 C:32:468:宋与楚為兄弟 宋与楚為兄弟。斉攻宋、楚王言救宋。 宋因売楚重以求講於斉、斉不聴。 蘇秦為宋謂斉相曰「不如与之、以明宋之売楚重於斉也。楚怒、必絶於宋而事斉、斉、楚合、則攻宋易矣。」 C:32:469:魏太子自将過宋外黄 魏太子自将、過宋外黄。外黄徐子曰「臣有百戦百勝之術、太子能聴臣乎。」 太子曰「願聞之。」 客曰「固願効之。今太子自将攻斉、大勝并莒、則富不過有魏、而貴不益為王。若戦不勝、則万世無魏。此臣之百戦百勝之術也。」 太子曰「諾。請必従公之言而還。」 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利太子之戦攻、而欲満其意者衆、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 太子上車請還。其御曰「将出而還、与北同、不如遂行。」 遂行。与斉人戦而死、卒不得魏。 C:32:470:宋康王之時有雀生𪇥 宋康王之時、有雀生𪇥於城之陬。 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 康王大喜。 於是滅滕伐薛、取淮北之地、乃愈自信、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斬社稷而焚滅之、曰「威服天下鬼神。」 罵国老諫曰、為無顔之冠、以示勇。 剖傴之背、契朝渉之脛、而国人大駭。 斉聞而伐之、民散、城不守。 王乃逃倪侯之館、遂得而死。見祥而不為祥、反為禍。 C:32:471:智伯欲伐衛 智伯欲伐衛、遺衛君野馬四百、白璧一。 衛君大悦、群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 衛君曰「大国大歓、而子有憂色何。」 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図之。」衛君以其言告辺境。 智伯果起兵而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C:32:472:智伯於襲衛 智伯欲襲衛、乃佯亡其太子、使奔衛。 南文子曰「太子顔為君子也、甚愛而有寵、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 使人迎之於境、曰「車過五乗、慎勿納也。」 智伯聞之、乃止。 C:32:473:秦攻衛之蒲 秦攻衛之蒲。胡衍謂樗里疾曰「公之伐蒲、以為秦乎。以為魏乎。為魏則善、為秦則不頼矣。衛所以為衛者、以有蒲也。今蒲入於魏、衛必折於魏。魏西河之外、而弗能復取者、弱也。今并衛於魏、魏必強。魏強之日、洗河之外必危。且秦王亦将観公之事。害秦以善魏、秦王必怨公。」 樗里疾曰「奈何。」 胡衍曰「公釈蒲勿攻、臣請為公入戒蒲守、以徳衛君。」 樗里疾曰「善。」 胡衍因入蒲、謂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也、其言曰『吾必取蒲』。今臣能使釈蒲勿攻。」 蒲守再拝、因効金三百鎰焉、曰「秦兵誠去、請厚子於衛君。」 胡衍取金於蒲、以自重於衛。 樗里子亦得三百金而帰、又以徳衛君也。 C:32:474:衛使客事魏 衛使客事魏、三年不得見。衛客患之、乃見梧下先生、許之以百金。梧下先生曰「諾。」乃見魏王曰「臣聞秦出兵、未知其所之。秦、魏交而不休之日久矣。願王博事秦、無有佗計。」魏王曰「諾。」 客趨出、至郎門而反曰「臣恐王事秦之晩。」 王曰「何也。」 先生曰「夫人於事己者過急、於事人者過緩。今王緩於事己者、安能急於事人。」 「奚以知之。」「衛客曰、事王三年不得見。臣以是知王緩也。」 魏趨見衛客。 C:32:475:衛嗣君病 衛嗣君病。 富術謂殷順且曰「子聴吾言也以説君、勿議損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行、与死之心異。始君之所行於世者、食高麗也。所用者、紲錯、挐薄也。群臣尽以為君軽国而好高麗、必無与君言国者。子謂君『君之所行天下者甚謬。紲錯主断於国、而挐薄輔之、自今以往者、公孫氏必不血食矣』。」 君曰「善。」 与之相印、曰「我死、子制之。」 嗣君死、殷順且以君令相公期。 胸錯、挐薄之族皆遂也。 C:32:476: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 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衛贖之百金、不与。乃請以左氏。 群臣諫曰「以百金之地、贖一胥靡、無乃不可乎。」 君曰「治無小、乱無大。教化喩於民、三百之城、足以為治。民無廉恥、雖有十左氏、将何以用之。」 C:32:477:衛人迎新婦 為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御曰「借之。」 新婦謂仆曰「拊驂、無笞服。」車至門、扶、教送母「滅竈、将失火。」 入室見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 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為笑者、蚤晩之時失也。  -------------------------------------------------------------------------------- V:33:巻三十三 -------------------------------------------------------------------------------- B:33:中山 10章(477-486) C:33:477:魏文侯欲残中山 魏文侯欲残中山。 唱荘談謂趙襄子曰「魏并中山、必無趙矣。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為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復立也。」 C:33:478:犀首立五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後持。 斉謂趙、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為王、願与大国伐之、以廃其王。」 中山聞之、大恐。召張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斉謂趙、魏曰、羞与寡人并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登対曰「君為臣多車重幣、臣請見田嬰。」 中山之君遣之斉。見嬰子曰「臣聞君欲廃中山之王、将与趙、魏伐之、過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雖益廃王、猶且聴也。且中山恐、必為趙、魏廃其王而務附焉。是君為逵、魏駆羊也、非斉之利也。豈若中山廃其王而事斉哉。」 田嬰曰「奈何。」 張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許之王、中山必喜而絶趙、魏。趙、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為君難其王、則中山必恐、為君廃王事斉。彼患亡其国、是君廃其王而亡其国、賢於為趙、魏駆羊也。」 田嬰曰「諾。」 張醜曰「不可。臣聞之、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秦。今五国相与王也、負海不与焉。此是欲皆為為王、而憂在負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許之王、是奪五国而益負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国外秦之、是君臨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張登之為人也、善以微計薦中山之君久矣、難信以為利。」 田嬰不聴。果召中山君而許之王。 張登因謂趙、魏曰「斉欲伐河東。何以知之。斉羞与中山之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許之王、是欲用其兵也。豈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 趙、魏許諾、果与中山王而親之。 中山果絶斉而従趙、魏。 C:33:479:中山与燕趙為王 中山与燕、趙為王、斉比関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乗之国也、中山千乗之国也、何侔名於我。」 欲割平邑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 藍諸君患之。張登謂藍諸君曰「公何患於斉。」 藍諸君曰「斉強、万乗之国、恥其中山侔名、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燕、趙好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拠也。大者危国次者廃王、奈何吾弗患也。」 張登曰「請令燕、趙国輔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 藍諸君曰「此所欲也。」 曰「請以公為斉王而登試説公。可乃行之。」 藍諸君曰「願聞其説。」 登曰「王之所以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実欲廃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則王之為費且危。夫割地以賂燕、趙、是強敵也。出兵以攻中山者、首難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虧而兵不用、中山可廃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 藍諸君曰「然則子之道奈何。」 張登曰「王発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閉関不通使者、為中山之独与燕、趙為王、而寡人不与聞焉、是以隘之。王苟即着玉趾以見寡人、請亦佐君』。中山恐燕、趙之不己拠也、今斉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趙、与王相見。燕、趙聞之、怒絶之、王亦絶之、是中山孤、孤何得無廃。以此説斉王、斉王聴乎。」 藍諸君曰「是則必聴矣、此所以廃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張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斉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趙而無往、以積厚於燕、趙。燕、趙必曰『斉之欲割平邑以賂我者、非欲廃中山之王也。徒欲以離我於中山、而己秦之也』。雖百平邑、燕、趙必不受也。」 藍諸君曰「善。」 遣張登往、果以是辞来。 中山因告燕趙而不往、燕趙果倶輔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C:33:480:司馬憙使趙 趙司馬憙使趙、為己求相中山。 公孫弘陰知之。中山君出、司馬憙御、公孫弘参乗。 弘曰「為人臣、招大国之威、以為己求相、於君何如。」 君曰「吾食其肉、不以分人。」 司馬憙頓首於軾曰「臣自知死至矣。」 君曰「何也。」「臣抵罪。」 君曰「行、吾知之矣。」 居頃之、趙使来、為司馬憙求相。 中山君大疑公孫弘、公孫弘走出。 C:33:481:司馬憙三相中山 司馬憙三相中山及、陰簡難之。 田簡謂司馬憙曰「趙使者来属耳、独不可語陰簡之美乎。趙必請之、君与之、即公無内難矣。君弗与趙、公因勧君立之以為正妻。陰簡之徳公、無所窮矣。」 果令趙請、君府与。 司馬憙曰「君弗与趙、趙王必大怒。大怒則君必危矣。然則立以為妻、固無請人之妻不得而怨人者也。」 C:33:482:陰姫与江姫争為後 陰姫与江姫争為後。 司馬憙謂陰姫公曰「事成、則有土子民。不成則恐無身。与其成之、何不見臣乎。」 陰姫公稽首曰「誠如君言、事何可予道者。」 司馬憙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 中山悦而見之曰「願聞弱趙強中山之説。」 司馬憙曰「臣願之趙、観其地形険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敵為資、未可予陳也。」 中山王遣之。 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為音、佳麗人之所出也。今者、臣来至境、入都邑観人民謡俗、容貌顔色、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行多矣、周流無所不同、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姫者也。不知者、特以為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顔色、国已過絶人矣。若乃其眉目準権衡、犀覚偃月、彼乃帝王之後、非諸侯之姫也。」 趙王意移、大悦曰「吾願請之、何如。」 司馬憙曰「臣窃見其佳麗、口不能無道爾。即欲請之、是非臣所敢議、願王無泄也。」 司馬憙辞去、帰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不好道徳、而好声色。不好仁義、而好勇力。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姫者。」 中山王作色不悦。 司馬喜曰「趙強国也、其請之必矣。王如不与、即社稷危矣、与之、即為諸侯笑。」 中山王曰「為将奈何。」 司馬憙曰「王立為後、以絶趙王之意。世無請後者。雖欲得請之、鄰国不与也。」 中山王遂立以為後、趙王亦無請言也。 C:33:483:主父欲伐中山 主父欲伐中山、使李疵観之。 李疵曰「可伐也。君弗攻、恐後天下。」 主父曰「何以。」 対曰「中山之君、所傾蓋与車而朝窮閭隘巷之士者、七十家。」 主父曰「是賢君也、安可伐。」 李疵曰「不然。挙士、則民務名不存本。朝賢、則耕者惰而戦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 C:33:484:中山君饗都士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於楚説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後者、中山君顧謂二人「子奚為者也。」 二人対曰「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飧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 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与不期衆少、其於当厄。怨不期深浅、其於傷心。呉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壺飧得士二人。」 C:33:485:楽羊為魏将 楽羊為魏将。攻中山。 其子時在中央、中山君烹之、作羹致於楽羊。 楽羊食之。古今称之、楽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C:33:486:昭王既息民繕兵 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 武安君曰「不可。」 王曰「前年国虚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今寡人息民以養士、蓄積糧食、三軍之俸有倍於前。而曰不可、其説何也。」 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歓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労者相饗、飲食餔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収、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発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国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来、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辞重幣、四面出嫁、結秦燕魏、連好斉楚、積慮并心、備秦為務。其国内実、其交外成。当今之時、趙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 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趙。陵戦失利、亡五校。 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 王乃使応侯往見武安君、責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衆入楚、抜鄢郢、焚其廟、東至境陵、楚人震恐、東徙而不敢西向。韓魏相率、興兵甚衆。君所将之卒、不能半之。而与戦之於伊闕、大破二国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万。韓魏以故称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発軍人数倍於趙国之衆。願使君将、必於滅之矣。君常以寡撃衆、取勝如神。況以強撃弱、以衆撃寡乎。」 武安君曰「是時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諛諂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多倍城邑、発梁焚舟以専民心、掠於郊野、以足軍食。当此之時、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将帥為父母、不約而秦、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戦其地、咸顧其家、各有散心、莫有闘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闕之戦、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衆。魏恃韓之鋭、欲推以為鋒。二軍争便之利不同。是以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専軍并鋭、触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乗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 今秦破趙軍於長平、不遂以時乗其振懼而滅之。畏而釈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衆、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増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践困於会稽之時也。以今伐之、趙必固守。挑其軍戦、必不肯出。囲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抜。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未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応侯慚而退、以言於王。 王曰「微白起、吾不能滅照相乎。」 復益発軍、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趙。 囲邯鄲八九月、死傷者衆而弗下。趙王出軽鋭以寇其後、秦数不利。 武安君曰「不聴臣計、今果何如。」 王聞之怒、因見武安君、強起之曰「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将之。有功、寡人之願。将加重於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武安君頓首曰「臣知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然惟願大王覧臣愚計、釈趙養民、以観諸侯之変、撫其恐懼、伐其驕慢、誅滅無道、以令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趙為先乎。此所謂為一臣屈而勝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計、必欲快心於趙、以致臣罪、此亦所謂勝一臣而為天下屈者也。夫勝一臣之厳焉、孰若勝天下之威大耶。臣聞『主愛其国、忠臣愛其名』。破国不可復完、死卒不可復生。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将。願大王察之。」 王不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