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韓非子』 韓非 01:初見秦第一 02:存韓第二 03:難言第三 04:愛臣第四 05:主道第五 06:有度第六 07:二柄第七 08:揚搉第八 09:八姦第九 10:十過第十 11:孤憤第十一 12:説難第十二 13:和氏第十三 14:姦劫弑臣第十四 15:亡徴第十五 16:三守第十六 17:備内第十七 18:南面第十八 19:飾邪第十九 20:解老第二十 21:喩老第二十一 22:説林上第二十二 23:説林下第二十三 24:観行第二十四 25:安危第二十五 26:守道第二十六 27:用人第二十七 28:功名第二十八 29:大体第二十九 30:内儲説上 七術第三十 31:内儲説下 六微第三十一 32:外儲説左上第三十二 33:外儲説左下第三十三 34:外儲説右上第三十四 35:外儲説右下第三十五 36:難編一第三十六 37:難編二第三十七 38:難三第三十八 39:難四第三十九 40:難勢第四十 41:問弁第四十一 42:問田第四十二 43:定法第四十三 44:説疑第四十四 45:詭使第四十五 46:六反第四十六 47:八説第四十七 48:八経第四十八 49:五蠧第四十九 50:顕学第五十 51:忠孝第五十一 52:人主第五十二 53:飭令第五十三 54:心度第五十四 55:制分第五十五 -------------------------------------------------------------------------------- V:01:巻第一 -------------------------------------------------------------------------------- B:01:初見秦第一 C:01:01:世有三亡 臣聞「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斉、収韓而成従、将西面以与強秦為難。 臣窃笑之。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 臣聞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囷倉空虚、悉其士民、張軍数十百万、其頓首戴羽、為将軍断死於前、不至千人。 皆以言死、白刃在前、斧鑕在後、而却走不能死也。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賞則不与、言罰則不行、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賞罰、有功無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懐衽之中、出未嘗見寇、耳聞戦、頓足徒裼蹈鑪炭、断死於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 夫一人奮死、可以対十、十可以対百、百可以対千、千可以対万、万可以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数千里、名師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戦未嘗不剋、攻未嘗不取、所当未嘗不破、開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虚、四隣諸侯不服、覇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其謀臣、皆不尽其忠也。臣敢言之。 C:01:02:失覇王之道 往者斉南破荊、東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土地広而兵強、戦剋攻取、詔令天下。 斉之清済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斉五戦之国也。 一戦不剋而無斉、由此観之、夫戦者、万乗之存亡也。 且聞之、曰「削跡無遺根、無与禍隣、禍乃不存。」 秦与荊人戦、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 当此時也、随荊以兵、則荊可挙。荊挙、則民足食也、地足利也。 東以強斉燕、中以凌三晋。然則是一挙而覇王之名可成也、四隣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与荊人為和、令荊人得収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率天下西以与秦為難。 此固以失覇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時軍華下。大王以詔破之、兵至梁郭下。 囲梁数旬、則梁可抜。抜梁則魏可挙。 挙魏則荊趙之意絶、荊趙之意絶則趙危、趙危而荊狐疑。 東以強斉燕、中以凌三晋。然則是一挙、而覇王之名可成也、四隣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与魏氏為和、令魏氏反収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廟令。 此固以失覇王之道二矣。 前者、穣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両国之功。 是故兵終身暴露於外、士民疲病於内、覇王之名不成。 此固以失覇王之道三矣。 C:01:03:謀臣之拙 趙氏中央之国也。雑民所居也。 其民軽而難用也。号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憂民萌。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争韓上党。 大王以詔破之、抜武安。 当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不守。 抜邯鄲、筦山東河間、引軍而去、西攻脩武、踰華、絳上党、代四十六県、上党七十県、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 代上党不戦而畢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戦而畢反為斉矣、中山呼沱以北不戦而畢為燕矣。 然則是趙挙。趙挙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独立。 荊魏不能独立則是一挙而壊韓、蠹魏、抜荊、東以弱斉、燕。 決白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挙而三晋亡、従者敗也。 大王垂拱以須之、天下編随而服矣、覇王之名可成。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復与趙氏為和。 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棄覇王之業、地曾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国。 是謀臣之拙也。 C:01:04:以成覇王之名 且夫趙当亡而不亡、秦当覇而不覇。天下固以量秦之謀臣一矣。 乃復悉士卒以攻邯鄲、不能抜也、棄甲負弩、戦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軍乃引而復、并於李下。大王又并軍而至、与戦不能剋之也。 又不能反、軍罷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由是観之、臣以為天下之従幾不難矣。 内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 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且臣聞之曰「戦戦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紂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飲於淇渓、右飲於洹谿、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為難。 武王将素甲三千、戦一日、而破紂之国、禽其身、拠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傷。 知伯率三国之衆、以攻趙襄主於晋陽、決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抜矣。 襄主鑽亀筴占兆、以視利害、何国可降。乃使其臣張孟談。 於是乃潜於行而出、知伯之約、得両国之衆。 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復襄主之初。 今秦地折長補短、方数千里、名師数十百万。 秦国之号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願望見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従、挙趙、亡韓、臣荊魏、親斉燕、以成覇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 大王誠聴其説、一挙而天下之従不破、趙不挙、韓不亡、荊魏不臣、斉燕不親、覇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国、以為王謀不忠者也。 -------------------------------------------------------------------------------- B:02:存韓第二 C:02:01:存韓 韓事秦三十余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蓆薦。 秦特出鋭師取韓地、而随之怨懸於天下、功帰於強秦。 且夫韓入貢職、与郡県無異也。 今臣窃聞貴臣之計、挙兵将伐韓。 夫趙氏聚士卒、養従徒、欲贅天下之兵。 明秦不弱、則諸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 今釈趙之患、而攘内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 夫韓小国也。而以応天下四撃、主辱臣苦、上下相与同憂久矣。 脩守備、戒強敵、有蓄積、築城池以守固。 今伐韓未可一年而滅。抜一城而退、則権軽於天下、天下摧我兵矣。 韓叛則魏応之、趙拠斉以為原。 如此、則以韓、魏資趙仮斉以固其従、而以与争強。趙之福而秦之禍也。 夫進而撃趙不能取、退而攻韓弗能抜、則陥鋭之卒懃於野戦、負任之旅罷於内攻。 則合群苦弱以敵而共二万乗、非所以亡趙之心也。 均如貴臣之計、則秦必為天下兵質矣。 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 今賤臣之愚計、使人使荊、重弊用事之臣、明趙之所以欺秦者、与魏質以安其心、従韓而伐趙、趙雖与斉為一、不足患也。 二国事畢、則韓可以移書定也。是我一挙、二国有亡形、則荊、魏又必自服矣。 故曰「兵者、凶器也。」不可不審用也。 以秦与趙敵衡、加以斉、今又背韓、而未有以堅荊魏之心。 夫一戦而不勝、則禍搆矣。計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韓秦強弱在今年耳。且趙与諸侯陰謀久矣。 夫一動而弱於諸侯危事也。為計而使諸侯有意我之心至殆也。 見二疏、非所以強於諸侯也。 臣窃願陛下之幸熟図之。 夫攻伐而使従者間焉、不可悔也。 C:02:02:李斯上書(攻韓) 詔以韓客之所上書、書言韓子之未可挙、下臣斯。臣斯甚以為不然。 秦之有韓、若人之有腹心之病也。虚処則㤥然、若居湿地、著而不去、以極走則発矣。 夫韓雖臣於秦、未嘗不為秦病。今若有卒報之事、韓不可信也。 秦与趙為難、荊蘇使斉、未知何如。以臣観之、則斉趙之交未必以荊蘇絶也。 若不絶、是悉趙而応二万乗也。 夫韓不服秦之義、而服於強也。今専於斉趙、則韓必為腹心之病而発矣。 韓与荊有謀、諸侯応之、則秦必復見崤塞之患。 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韓也、為重於韓也。 弁説属辞、飾非詐謀、以釣利於秦、而以韓利闚陛下。 夫秦韓之交親、則非重矣。此自便之計也。 臣視非之言、文其淫説、靡弁才甚。臣恐、陛下淫非之弁而聴其盗心、因不詳察事情。 今以臣愚議、秦発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為計矣。 臣斯請往見韓王、使来入見。大王見、因内其身而勿遣。 稍召其社稷之臣、以与韓人為市、則韓可深割也。 因令蒙武発東郡之卒、闚兵於境上、而未名所之、則斉人懼而従蘇之計。 是我兵未出而勁韓以威擒、強斉以義従矣。 聞於諸侯也、趙氏破胆、荊人狐疑、必有忠計。 荊人不動、魏不足患也。 則諸侯可蚕食而尽、趙氏可得与敵矣。 願陛下幸察愚臣之計、無忽。 C:02:03:遣斯使韓 秦遂遣斯使韓也。 李斯往詔韓王、未得見。 因上書曰「昔秦韓戮力一意、以不相侵、天下莫敢犯、如此者数世矣。前時五諸侯嘗相与共伐韓、秦発兵以救之。韓居中国、地不能満千里。而所以得与諸侯班位於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先時五諸侯共伐秦、韓反与諸侯先為鴈行以嚮秦軍於関下矣。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杜倉相秦、起兵発将、以報天下之怨而先攻荊。荊令尹患之曰『夫韓以秦為不義、而与秦兄弟共苦天下。已又背秦、先為鴈行以攻関。韓則居中国、展転不可知』。天下共割韓上地十城以謝秦、解其兵。夫韓嘗一背秦而国迫地侵、兵弱至今。所以然者、聴姦人之浮説不権事実。故雖殺戮姦臣、不能使韓復強。 今趙欲聚兵士卒、以秦為事、使人来借道、言欲伐秦。其勢必先韓而後秦。且臣聞之『脣亡則歯寒』。夫秦韓不得無同憂、其形可見。魏欲発兵以攻韓、秦使人将使者於韓。今秦王使臣斯来而不得見。恐左右襲曩姦臣之計、使韓復有亡地之患。臣斯不得見、請帰報。秦韓之交必絶矣。 斯之来使、以奉秦王之歓心、願効便計。豈陛下所以逆賤臣者邪。臣斯願得一見、前進道愚計、退就葅戮。願陛下有意焉。今殺臣於韓、則大王不足以強、若不聴臣之計、則禍必搆矣。秦発兵不留行、而韓之社稷憂矣。臣斯暴身於韓之市、則雖欲察賤臣愚忠之計、不可得已。辺鄙残、国固守、鼓鐸之声於耳、而乃用臣斯之計晩矣。 且夫韓之兵於天下可知也、今又背強秦。夫棄城而敗軍、則反掖之寇必襲城矣。城尽則聚散、聚散則無軍矣。城固守、則秦必興兵而囲王一都。道不通則難必謀、其勢不救。左右計之者不用、願陛下熟図之。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応事実者、願大王幸使得畢辞於前、乃就吏誅不晩也。秦王飲食不甘、遊観不楽、意専在図趙、使臣斯来言。願得身見、因急与陛下有計也。今使臣不通、則韓之信未可知也。夫秦必釈趙之患而移兵於韓。願陛下、幸復察図之、而賜臣報決。」 -------------------------------------------------------------------------------- B:03:難言第三 C:03:01:愚者難説 臣非非難言也。 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沢、洋洋纚闚纞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実。 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 多言繁称、連類比物、則見以為虚而無用。 惣微説約、径省而不飾、則見以為劌而不弁。 激急親近、探知人情、則見以為譖而不讓。 閎大広博、妙遠不測、則見以為夸而無用。 家計小談、以具数言、則見以為陋。 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則見以為貪生而諛上。 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 捷敏弁給、繁於文采、則見以為史。 殊釈文学、以質信言、則見以為鄙。 時称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 此臣非之所以難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雖正、未必聴也、義理雖全、未必用也。 大王若以此不信、則小者以為毀訾誹謗、大者患禍災害死亡及其身。 故子胥善謀而呉戮之、仲尼善説而匡囲之、管夷吾実賢而魯囚之。 故此三大夫豈不賢哉。而三君不明也。 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 夫至智説至聖、然且七十説而不受。 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故曰「以至智説至聖、未必至而見受、伊尹説湯是也。以智説愚必不聴、文王説紂是也。」 故文王説紂而紂囚之、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梅伯醢、夷吾束縛、而曹羈奔陳、伯里子道乞、傅説転鬻、孫子臏脚於魏、呉起収泣於岸門痛西河之為秦、卒枝解於楚。 公叔痤言国器反為悖、公孫鞅奔秦。関龍逢斬、萇宏分胣、尹子穽於棘、司馬子期死而浮於江、田明辜射、宓子賤西門豹不鬥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陳於市、宰予不免於田常、范雎折脅於魏。 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闇惑之主而死。 然則雖賢聖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則愚者難説也。 故君子不少也。且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聴。願大王熟察之也。 -------------------------------------------------------------------------------- B:04:愛臣第四 C:04:01:君人者之所識 愛臣太親、必危其身、大臣太貴、必易主位。 主妾無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 臣聞「千乗之君無備、必有百乗之臣在其側、以徙其民而傾其国、万乗之君無備、必有千乗之家在其側、以徙其威而傾其国。」 是以姦臣蕃息、主道衰亡。 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敗也。 将相之管主而隆国家、此君人者所外也。 万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 此四美者不求諸外、不請於人、議之而得之矣。 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則終於外也。」此君人者之所識也。 昔者紂之亡、周之卑、皆従諸侯之博大也。 晋之分也、斉之奪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 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以類也。 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晋斉、下比燕宋、莫不従此術也。 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質之以備。 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謂威淫。社稷将危、国家偏威。 是故大臣之禄雖大、不得藉威城市、党与雖衆、不得臣士卒。 故人臣処国無私朝、居軍無私交、其府庫不得私貸於家。 此明君之所以禁其邪。 是故不得四従、不載奇兵。 非伝非遽、載奇兵革、罪死不赦。 此明君之所以備不虞者也。 -------------------------------------------------------------------------------- B:05:主道第五 C:05:01:賢主之経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虚則知実之情、静則知動者正。 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参同、君乃無事焉、帰之其情。 故曰「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将自表異。」 故曰「去好去悪、臣乃見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備。」 故有智而不以慮、使万物知其処。有行而不以賢、観臣下之所因。 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 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 故曰「寂乎其無位而処、漻乎莫得其所。」 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慮、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窮於智。 賢者勅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 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 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 臣有其労、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経也。 C:05:02:人主有五壅 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虚静無事、以闇見疵。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 知其言以往、勿変勿更、以参合閲焉。 官有一人、勿令通言、則万物皆尽。 函其跡、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絶其能、下不能意。 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謹執其柄而固握之、絶其能望、破其意、毋使人欲之。 不謹其閉、不固其門、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賊乃将生。 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謂之虎。 処其主之側、為姦臣、聞其主之忒、故謂之賊。 散其党収其余、閉其門奪其輔、国乃無虎。 大不可量、深不可測、同合刑名、審験法式、擅為者誅、国乃無賊。 是故人主有五壅。 臣閉其主曰壅、臣制財利曰壅、臣擅行令曰壅、臣得行義曰壅、臣得樹人曰壅。 臣閉其主則主失位、臣制財利則主失徳、臣擅行令則主失制、臣得行義則主失明、臣得樹人則主失党。 此人主之所以独擅也、非人臣之所以得操也。 C:05:03:静退以為宝 人主之道、静退以為宝。 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計慮而知福与咎。 是以不言而善応、不約而善増。 言已応則執其契、事已増則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 故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則賞、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則誅。 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当。 C:05:04:明君之行賞 是故明君之行賞也、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沢。 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 故明君無偸賞、無赦罰。賞偸則功臣堕其業、赦罰則姦臣易為非。 是故誠有功則雖疏賤必賞、誠有過則雖近愛必誅。 疏賤必賞、近愛必誅、則疏賤者不怠、而近愛者不驕也。 -------------------------------------------------------------------------------- V:02:巻第二 -------------------------------------------------------------------------------- B:06:有度第六 C:06:01:奉法者強則国強 国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国強、奉法者弱則国弱。 荊荘王并国二十六、開地三千里。荘王之氓社稷也、而荊以亡。 斉桓公并国三十、啓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斉以亡。 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国、襲涿方城、残斉、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軽。 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趙救燕、取地河東、攻尽陶魏之地、加兵於斉、私平陸之都、攻韓抜管、勝於淇下。 睢陽之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荊軍破、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帯之国。 安釐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荘斉桓、則荊斉可以覇、有燕襄魏安釐、則燕魏可以強。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乱、而不務所以治也。 其国乱弱矣、又皆釈国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権衡之称者以聴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軽重。 今若以誉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党挙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悪罰之人、釈公行、行私術、比周以相為也。 忘主外交、以進其与、則其下所以為上者薄矣。 交衆与多、外内朋党、雖有大過、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於非罪、姦邪之臣安利於無功。忠臣危死而不以其罪、則良臣伏矣。 姦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則姦臣進矣。此亡之本也。 若是、則群臣廃法而行私重、軽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門、不壹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壹図主之国。 属数雖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国也。 然則主有人主之名、而実託於群臣之家也。 故臣曰「亡国之廷無人焉。」 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也。 家務相益、不務厚国、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禄養交、不以官為事。 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於法、而信下為之也。 故明主使法択人、不自挙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誉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 則君臣之間明弁而易治。故主讎法則可也。 C:06:02:奉公法、廃私術 賢者之為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二心。 朝廷不敢辞賤、軍旅不敢辞難、順上之為、従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無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視、而上尽制之。 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脩頭、下以脩足、清暖寒熱不得不救、鏌鋣傅体、不敢弗搏。 無私賢哲之臣、無私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郷而交、無百里之慼。貴賤不相踰、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軽爵禄、易去亡、以択其主、臣不謂廉。 詐説逆法、倍主強諫、臣不謂忠。 行恵施利、収下為名、臣不謂仁。 離俗隠居、而以作非上、臣不謂義。 外使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嶮之坡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親、怨非我不解。」 而主乃信之、以国聴之、卑主之名以顕其身、毀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謂智。 此数物者、険世之説也。而先王之法所簡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従王之指。無或作悪、従王之路。」 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廃私術、専意一行、具以待任。 C:06:03:因法数、審賞罰 夫為人主而身察百官、則日不足、力不給。 且上用目則下飾観、上用耳則下飾声、上用慮則下繁辞。 先王以三者為不足、故舎己能、而因法数、審賞罰。 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独制四海之内。 聡智不得用其詐、険躁不得関其佞、姦邪無所依。 遠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勢在郎中、不敢蔽善飾非、朝廷群下、直湊単微、不敢相踰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上之任勢使然也。 C:06:04:法不阿貴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 積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遊意於法之外、不為恵於法之内、動無非法。 法所以凌過遊外私也、厳刑所以遂令懲下也。 威不弐錯、制不共門。威制共則衆邪彰矣。法不信則君行危矣、刑不断則邪不勝矣。 故曰「巧匠目意中縄、然必先以規矩為度、上智捷挙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故縄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権衡県而重益軽、斗石設而多益少。 故以法治国、挙措而已矣。 法不阿貴、縄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乱決繆、絀羨斉非、一民之軌、莫如法。 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伝之。 人主釈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 B:07:二柄第七 C:07:01:刑徳二柄 明主之所導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徳也、何謂刑徳、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徳。 為人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 故人主、自用其刑徳、則群臣畏其威、而帰其利矣。 故世之姦臣則不然。所悪、則能得之其主、而罪之。 所愛、則能得之其主、而賞之。 今人主、非使賞罰之威利出於己也、聴其臣行其賞罰、則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帰其臣而去其君矣。 此人主失刑徳之患也。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 使虎釈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則虎反服狗矣。 人主者、以刑徳制臣者也。 今君人者、釈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 故田常、上請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於百姓。 此簡公失徳、而田常用之也。故簡公見弑。 子罕謂宋君曰「夫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刑罰者、民之所悪也。臣請当之。」 於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見劫。 田常徒用徳、而簡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 故今世為人臣者、兼刑徳時用之、則是世主之危、甚於簡公宋君也。 故劫殺壅蔽之主、兼失刑徳、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則未嘗有也。 C:07:02:誰加衣者 人主将欲禁姦、則審合刑名者、言与事也。 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専以其事責其功。 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則賞、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則罰。 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則罰。 非罰小功也、罰功不当名也。 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 説於大功也、以為不当名也、害甚於有大功、故罰。 昔者韓昭侯、酔而寝。典冠者、見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 覚寝而説、問左右曰「誰加衣者。」左右対曰「典冠。」 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為越其職也。 非不悪寒也、以為、侵官之害甚於寒。 故明主之蓄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陳言而不当。 越官則死、不当則罪。 守業其官、所言者貞也、則群臣不得朋党相為矣。 K:07:02:人主将に姦を禁ぜんと欲せば、則ち刑名を審合せよとは、言と事となり。人臣たる者は陳べて言ひ、君は其の言を以て之に事を授け、専ら其の事を以て其の功を責む。功其の事に当たり、事其の言に当たるは則ち賞し、功其の事に当たらず、事其の言に当たらざるは則ち罰す。故に群臣其の言大きくして功小さき者は則ち罰せらる。小功を罰するに非ず、功の名に当たらざるを罰するなり。群臣其の言小さくして功大いなる者も亦罰せらる。大功を説ばざるに非ず、以て名に当たらざるは、害大功あるよりも甚だしと為し、故に罰するなり。昔者韓の昭侯、酔ひて寝ぬ。典冠の者、君の寒きを見てや、故に衣を君の上に加ふ。寝より覚めて説び、左右に問ひて曰はく「誰か衣を加へし者ぞ」と。左右対へて曰はく「典冠なり」と。君因りて典衣と典冠とを兼ねて罪す。其の典衣を罪せしは、以て其の事を失すと為せばなり。其の典冠を罪せしは、以て其の職を越ゆと為せばなり。寒きを悪まざるに非ず、以て官を侵すの害は寒きより甚だしと為せばなり。故に明主の臣を蓄ふや、臣は官を越えて功有るを得ず、言を陳べて当たらざるを得ず。官を越えば則ち死し、当たらずんば則ち罪せらる。 業を其の官に守り、言ふ所の者貞ならば、則ち群臣は朋党し相為すを得ざるなり。 C:07:03:人主有二患 人主有二患。任賢則臣将乗於賢以劫其君。 妄挙、則事沮不勝。故人主好賢、則群臣飾行以要君欲。 則是群臣之情不効。群臣之情不効、則人主無以異其臣矣。 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軽死、楚霊王好細腰、而国中多飢人。 斉桓公妬而好内、故豎刁自宮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時進之。 燕子噲好賢、故子之明不受国。 故君見悪、則群臣匿端、君見好、則群臣誣能。 人主見欲、則群臣之情態得其資矣。故子之、託於賢以奪其君者也。 豎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噲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戸而不葬。此其故何也。 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愛其君也、為重利之故也。 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縁以侵其主、則群臣為子之田常、不難矣。 故曰「去好去悪。群臣見素。」 群臣見素、則人君不蔽矣。 -------------------------------------------------------------------------------- B:08:揚搉第八 C:08:01:人有大命 天有大命、人有大命。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曼理皓歯、説情而捐精。 故去甚去泰、身乃無害。権不欲見、素無為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来効。虚而待之、彼自以之。 四海既蔵、道陰見陽。左右既立、開門而当。 勿変勿易、与二倶行、行之不已、是謂履理也。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処其宜、故上下無為。 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 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 弁恵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 故聖人執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見其采、下故素正。 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挙之。 正与処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挙之、不知其名、復脩其形。 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誠信、下乃貢情。 謹脩所事、待命於天。毋失其要、乃為聖人。 聖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 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 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終則有始。 虚以静後、未嘗用己。凡上之患、必同其端。 信而勿同、万民一従。 C:08:02:明君貴独道之容 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徳者覈理而普至。 至於群生、斟酌用之、万物皆盛、而不与其寧。 道者、下周於事、因稽而命、与時生死、参名異事、通一同情。 故曰「道不同於万物、徳不同於陰陽、衡不同於軽重、縄不同於出入、和不同於燥湿、君不同於群臣。」 凡此六者、道之出也。道無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独道之容。 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禱、君操其名、臣効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調也。 C:08:03:聴言之道 凡聴之道、以其所出、反以為之入。故審名以定位、明分以弁類。 聴言之道、溶若甚酔。唇乎歯乎、吾不為始乎。歯乎唇乎、愈惛惛乎。 彼自離之、吾因以知之。是非輻湊、上不与構。 虚静無為、道之情也。参伍比物、事之形也。 参之以比物、伍之以合虚。根幹不革、則動泄不失矣。 動之溶之、無為而改之。喜之則多事、悪之則生怨。 故去喜去悪、虚心以為道舎。上不与共之、民乃寵之。 上不与義之、使独為之。上固閉内扃、従室視庭、参咫尺已具、皆之其処。 以賞者賞、以刑者刑。因其所為、各以自成。 善悪必及、孰敢不信。規矩既設、三隅乃列。 C:08:04:法刑苟信虎化為人 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若天若地、是謂累解。 若地若天、孰疏孰親。能象天地、是謂聖人。欲治其内、置而勿親。 欲治其外、官置一人。不使自恣、安得移并。大臣之門、唯恐多人。 凡治之極、下不能得。周合刑名、民乃守職。 去此更求、是謂大惑。猾民愈衆、姦邪満側。 故曰「毋富人而貸焉、毋貴人而逼焉、毋専信一人而失其都国焉。」 腓大於股、難以趣走。主失其神、虎随其後。主上不知、虎将為狗。 主不蚤止、狗益無已。虎成其群、以弑其母。為主而無臣、奚国之有。 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寧。 法刑苟信、虎化為人、復反其真。 C:08:05:伐其聚 欲為其邦、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衆。 欲為其地、必適其賜。不適其賜、乱人求益。 彼求我予、仮仇人斧。仮之不可、彼将用之以伐我。 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戦。」 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宝也。 党与之具、臣之宝也。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故上失扶寸、下得尋常。 有国之君、不大其都。有道之臣、不貴其家。 有道之君、不貴其臣。貴之富之、備将代之。備危恐殆、急置太子、禍乃無従起。 内索出圉、必身自執其度量。 厚者虧之、薄者靡之、虧靡有量、毋使民比周、同欺其上。虧之若月、靡之若熱、簡令謹誅、必尽其罰。 C:08:06:一家二貴、事乃無功 毋弛而弓、一棲両雄。一棲両雄、其闘㘖㘖。 豺狼在牢、其羊不繁。 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適従。 C:08:07:数披其木 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 木枝扶疏、将塞公閭。私門将実、公庭将虚、主将壅囲。 数披其木、無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将逼主処。 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勝春風。不勝春風、枝将害心。 公子既衆、宗室憂吟。止之之道、数披其木、毋使枝茂。 木数披、党与乃離。掘其根本、木乃不神、填其洶淵、毋使水清。 探其懐、奪之威。主上用之、若電若雷。 -------------------------------------------------------------------------------- B:09:八姦第九 C:09:01:所道成姦者有八術 凡人臣之所道成姦者有八術。 一曰同床。何謂同床。曰貴夫人、愛孺子、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 託於燕処之虞、乗酔飽之時、而求其所欲。此必聴之術也。 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謂同床。 二曰在旁。何謂在旁。曰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観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此皆倶進倶退、皆応皆対、一辞同軌以移主心者也。 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謂在旁。 三曰父兄。何謂父兄。曰側室公子、人主之所親愛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計也。此皆尽力畢議、人主之所必聴也。為人臣者事公子側室以音声子女、収大臣廷吏以辞言、処約言事事成則進爵益禄、以勧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謂父兄。 四曰養殃。何謂養殃。曰人主楽美宮室台池、好飾子女狗馬以娯其心。此人主之殃也。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宮室台池、重賦歛以飾子女狗馬、以娯其主而乱其心、従其所欲、而樹私利其間。此謂養殃。 五曰民萌。何謂民萌。曰為人臣者散公財以説民人、行小恵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勧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謂民萌。 六曰流行。何謂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談、希於聴論議、易移以弁説。為人臣者求諸侯之弁士、養国中之能説者、使之以語其私、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勢、懼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壊其主、此之謂流行。 七曰威強。何謂威強。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為威強者也。 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則君不善之。 為人臣者、聚帯剣之客、養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謂威強。 八曰四方。何謂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則事大国、兵弱則畏強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聴、強兵之所加、弱兵必服。 為人臣者、重賦歛、尽府庫、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誘其君。 甚者挙兵以聚辺境而制歛於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懼。此之謂四方。 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姦、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C:09:02:明君 明君之於内也、娯其色而不行其謁、不使私請。 其於左右也、使其身必責其言、不使益辞。 其於父兄大臣也、聴其言也必使以罰任於後、不令妄挙。 其於観楽玩好也、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進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 其於徳施也、縦禁財、発墳倉、利於民者、必出於君、不使人臣私其徳。 其於説議也、称誉者所善、毀疵者所悪、必実其能、察其過、不使群臣相為語。 其於勇力之士也、軍旅之功無踰賞、邑鬥之勇無赦罪、不使群臣行私財。 其於諸侯之求索也、法則聴之、不法則距之。 C:09:03:亡君 所謂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 令臣以外為制於内、則是君人者亡也、聴大国為救亡也、而亡亟於不聴、故不聴。 群臣知不聴則不外諸侯、諸侯之不聴則不受之、臣誣其君矣。 C:09:04:官職爵禄 明主之為官職爵禄也、所以進賢材勧有功也。 故曰「賢材者処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賞。」 官賢者量其能、賦禄者称其功。是以賢者不誣能以事其主、有功者楽進其業、故事成功立。 今則不然。不課賢不肖、論有功労、用諸侯之重、聴左右之謁。 父兄大臣上請爵禄於上、而下売之以収財利及以樹私党。 故財利多者買官以為貴、有左右之交者請謁以成重。 功労之臣不論、官職之遷失謬。是以吏偸官而外交、棄事而財親。 是以賢者懈怠而不勧、有功者隳而簡其業、此亡国之風也。 -------------------------------------------------------------------------------- V:03:巻第三 -------------------------------------------------------------------------------- B:10:十過第十 C:10:01:十過 十過。 一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二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残也。 三曰、行僻自用、無礼諸侯、則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務聴治而好五音、則窮身之事也。 五曰、貪愎喜利、則滅国殺身之本也。 六曰、耽於女楽、不顧国政、則亡国之禍也。 七曰、離内遠遊而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 八曰、過而不聴於忠臣而独行其意、則滅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諸侯、則削国之患也。 十曰、国小無礼、不用諫臣、則絶世之勢也。 C:10:02:小忠(司馬子反) 奚謂小忠。 昔者楚共王与晋厲公戦於鄢陵、楚師敗、而共王傷其目。 酣戦之時、司馬子反渇而求飲。豎穀陽操觴酒而進之。 子反曰「嘻、退。酒也。」穀陽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絶於口而酔。 戦既罷、共王欲復戦、令人召司馬子反。司馬子反辞以心疾。 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曰「今日之戦、不穀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酔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不穀無復戦矣。」 於是還師而去、斬司馬子反以為大戮。 故豎穀陽之進酒不以讎子反也、其心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 故曰「行小忠則大忠之賊也。」 C:10:03:顧小利(虞公) 奚謂顧小利。 昔者晋献公欲仮道於虞以伐虢。 荀息曰「君其以垂棘之璧与屈産之乗、賂虞公、求仮道焉。必仮我道。」 君曰「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産之乗、寡人之駿馬也。若受吾幣不仮之道将奈何。」 荀息曰「彼不仮我道、必不敢受我幣。若受我幣而仮我道、則是宝猶取之内府而蔵之外府也、馬猶取之内厩而著之外厩也。君勿憂。」 君曰「諾。」 乃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産之乗、賂虞公而求仮道焉。 虞公貪利其璧与馬而欲許之。宮之奇諫曰「不可許。夫虞之有虢也、如車之有輔、輔依車、車亦依輔、虞、虢之勢正是也。若仮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従之矣。不可、願勿許。」 虞公弗聴、遂仮之道。荀息伐虢之、還反処三年、興兵伐虞、又剋之。 荀息牽馬操璧而報献公。 献公説曰「璧則猶是也。雖然、馬歯亦益長矣。」 故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 愛小利而不慮其害。故曰「顧小利則大利之残也。」 C:10:04:行僻(楚霊王) 奚謂行僻。 昔者楚霊王為申之会。宋太子後至、執而囚之、狎徐君、拘斉慶封。 中射士諫曰「合諸侯不可無礼。此存亡之機也。昔者桀為有戎之会、而有緡叛之、紂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由無礼也。君其図之。」 君不聴。遂行其意。 居未期年、霊王南遊、群臣従而劫之、霊王餓而死乾渓之上。 故曰「行僻自用、無礼諸侯、則亡身之至也。」 C:10:05:好音(晋平公) 奚謂好音。 昔者衛霊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税車而放馬、設舎以宿。 夜分、而聞鼓新声者而説之、使人問左右、尽報弗聞。 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使人問左右、尽報弗聞。其状似鬼神。子為我聴而写之。」 師涓曰「諾。」因静坐撫琴而写之。 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習也。請復一宿習之。」 霊公曰「諾。」因復留宿、明日而習之、遂去之晋。 晋平公觴之於施夷之台。 酒酣、霊公起曰「有新声、願請以示。」平公曰「善。」 乃召師涓、令坐師曠之旁、援琴鼓之。 未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 平公曰「此道奚出。」 師曠曰「此師延之所作、与紂為靡靡之楽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於濮水而自投。故聞此声者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声者其国必削。不可遂。」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師涓鼓究之。 平公問師曠曰「此所謂何声也。」師曠曰「此所謂清商也。」 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師曠曰「不如清徴。」 公曰「清徴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古之聴清徴者皆有徳義之君也。今吾君徳薄、不足以聴。」 平公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願試聴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 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道南方来、集於郎門之垝。 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音中宮商之声、声聞於天。平公大説、坐者皆喜。 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寿、反坐而問曰「音莫悲於清徴乎。」師曠曰「不如清角。」 平公曰「清角可得而聞乎。」師曠曰「不可。昔者黄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大合鬼神、作為清角。今主君徳薄、不足聴之、聴之将恐有敗。」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聴之。」 師曠不得已而鼓之。一奏之、有玄雲従西北方起。再奏之、大風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平公恐懼、伏於廊室之間。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平公之身遂癃病。 故曰「不務聴治、而好五音不已、則窮身之事也。」 C:10:06:貪愎(知伯・趙襄子) 奚謂貪愎。 昔者智伯瑶率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滅之。 反帰休兵数年、因令人請地於韓。韓康子欲勿与。 段規諫曰「不可不与也。夫知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驁愎。彼来請地而弗与、則移兵於韓必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又将請地他国、他国且有不聴、不聴、則知伯必加之兵。如是韓可以免於患而待其事之変。」 康子曰「諾。」因令使者致万家之県一於知伯。 知伯説、又令人請地於魏。宣子欲勿与。 趙葭諫曰「彼請地於韓、韓与之、今請地於魏、魏弗与、則是魏内自強、而外怒知伯也。如弗予、其措兵於魏必矣、不如予之。」 宣子「諾。」因令人致万家之県一於知伯。 知伯又令人之趙請蔡皋狼之地。趙襄子弗与。 知伯因陰約韓魏、将以伐趙。 襄子召張孟談而告之曰「夫知伯之為人也、陽規而陰疏、三使韓、魏而寡人不与焉、其措兵於寡人必矣、今吾安居而可。」 張孟談曰「夫董閼于、簡主之才臣也、其治晋陽、而尹鐸循之、其余教猶存、君其定居晋陽而已矣。」 君曰「諾。」乃召延陵生、令将軍車騎先至晋陽、君因従之。 君至、而行其城郭及五官之蔵、城郭不治、倉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邑無守具。 襄子懼、乃召張孟談曰「寡人行城郭及五官之蔵、皆不備具。吾将何以応敵。」 張孟談曰「臣聞『聖人之治、蔵於臣不蔵於府庫、務修其教不治城郭』。君其出令、令民自遺三年之食有余粟者入之倉、遺三年之用、有余銭者入之府、遺有奇人者使治城郭之繕。」 君夕出令、明日倉不容粟、府無積錢、庫不受甲兵。 居五日而城郭已治、守備已具。 君召張孟談而問之曰「吾城郭已治、守備已具、錢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無箭何。」 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晋陽也、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楚牆之、有楛高至於丈』。君発而用之。」 於是発而試之、其堅則雖菌輅之勁弗能過也。 君曰「吾箭已足矣、奈無金何。」 張孟談曰「臣聞『董子之治晋陽也、公宮令舎之堂、皆以錬銅為柱質』。君発而用之。」 於是発而用之、有余金矣。 号令已定、守備已具、三国之兵果至。至則乗晋陽之城、遂戦、三月弗能抜、因舒軍而囲之、決晋陽之水以灌之、囲晋陽三年。 城中巣居而処、懸釜而炊、財食将尽、士大夫羸病。 襄子謂張孟談曰「糧食匱財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 張孟談曰「臣聞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則無為貴智矣』。君失此計者。臣請、試潜行而出、見韓魏之君。」 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曰「臣聞『唇亡歯寒』。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趙、趙将亡矣。趙亡則二君為之次。」 二君曰「我知其然也。雖然、知伯之為人也、麤中而少親。我謀而覚、則其禍必至矣、為之奈何。」 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因与張孟談約三軍之反、与之期日、夜遣孟談入晋陽、以報二君之反於襄子。 襄子迎孟談而再拝之、且恐且喜。 二君以約遣張孟談、因朝知伯而出、遇智過於轅門之外。 智過怪其色、因入見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変。」 君曰「何如。」 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時之節也、君不如先之。」 君曰「吾与二主約謹矣。破趙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親之。必不侵欺。兵之著於晋陽三年、今旦暮将抜之而嚮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子釈勿憂、勿出於口。」 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復見智過於轅門。智過入見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 君曰「何以知之。」 曰「今日二主朝而出、見臣而其色動、而視属臣。此必有変。君不如殺之。」 君曰「子置勿復言。」 智過曰「不可。必殺之。若不能殺、遂親之。」 君曰「親之奈何。」 智過曰「魏宣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此皆能移其君之計。君与其二君約、破趙国、因封二子者各万家之県一。如是則二主之心可以無変矣。」 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県一、則吾所得者少、不可。」 智過見其言之不聴也、出因更其族為輔氏。 至於期日之夜、趙氏殺其守堤之吏而決其水、灌知伯軍。知伯軍救水而乱。 韓魏翼而撃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敗知伯之軍而擒知伯。 知伯身死軍破、国分為三、為天下笑。 故曰「貪愎好利、則滅国殺身之本也。」 C:10:07:耽於女楽(戎王) 奚謂耽於女楽。 昔者戎王使由余聘於秦。 穆公問之曰「寡人嘗聞道而未得目見之也。願聞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 由余対曰「臣嘗得聞之矣『常以倹得之、以奢失之』。」 穆公曰「寡人不辱而問道於子、子以倹対寡人、何也。」 由余対曰「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於土簋、飲於土鉶。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賓服。堯禅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斬山木而財之、削鋸脩之跡、流漆墨其上、輸之於宮以為食器。諸侯以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伝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縵帛為茵、蒋席頗縁、觴酌有采、而樽俎有飾。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觴酌刻鏤、四壁堊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倹其道也。」 由余出。公乃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聞『鄰国有聖人、敵国之憂也』。今由余聖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 内史廖曰「臣聞戎王之居僻陋而道遠、未聞中国之声。君其遺之女楽、以乱其政、而後為由余請其、以疏其諫。彼君臣有間而後可図也。」 君曰「諾。」乃使史廖以女楽二八遺戎王、因為由余請期。戎王許諾。 見其女楽而説之、設酒張飲、日以聴楽、終歳不遷、牛馬半死。 由余帰、因諫戎王、戎王弗聴。 由余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拝之上卿、問其兵勢与其地形、既以得之、挙兵而伐之。兼国十二、開地千里。 故曰「耽於女楽、不顧国政、亡国之禍也。」 C:10:08:離内遠遊(田成子) 奚謂離内遠遊。 昔者田成子遊於海而楽之。 号令諸大夫曰「言帰者死。」 顔涿聚曰「君遊海而楽之、奈臣有図国者何。君雖楽之、将安得。」 田成子曰「寡人布令曰言帰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撃之。 顔涿聚曰「昔桀殺関龍逢、而紂殺王子比干。今君雖殺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為国、非為身也。」 延頸而前曰「君撃之矣。」 君乃釈戈趣駕而帰。至三日、而聞国人有謀不内田成子者矣。 田成子所以遂有斉国者、顔涿聚之力也。 故曰「離内遠遊、則危身之道也。」 C:10:09:過而不聴於忠臣(斉桓公) 奚謂過而不聴於忠臣。 昔者斉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覇長、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於家。 桓公従而問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遷之。」 管仲曰「臣老矣。不可問也。雖然、臣聞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試以心決之。」 君曰「鮑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覇者之佐也。」 公曰「然則豎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公妬而好内。豎刁自獖以為治内、其身不愛、又安能愛君。」 公曰「然則衛公子開方何如。」管仲曰「不可。斉、衛之間不過十日之行、開方為事君、欲適君之故、十五年不帰見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親也、又能親君乎。」 公曰「然則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為君主味、君之所未嘗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愛其子、今蒸其子以為膳於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 公曰「然則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為人也、堅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堅中則足以為表、廉外則可以大任、少欲則能臨其衆、多信則能親鄰国。此覇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諾。」居一年余、管仲死。 君遂不用隰朋而与豎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遊堂阜。豎刁率易牙衛公子開方及大臣為乱。 桓公渇餒而死南門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収、虫出於戸。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為五伯長、卒見弑於其臣、而滅高名、為天下笑者、何也。 不用管仲之過也。 故曰「過而不聴於忠臣、独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C:10:10:内不量力(韓君) 奚謂内不量力。 昔者秦之攻宜陽、韓氏急。 公仲朋謂韓君曰「与国不可恃也、豈如因張儀為和於秦哉。因賂以名都而南与伐楚、是患解於秦而害交於楚也。」 公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将西和秦。 楚王聞之懼、召陳軫而告之曰「韓朋将西和秦、今将奈何。」 陳軫曰「秦得韓之都一、駆其練甲、秦韓為一以南郷楚。此秦王之所以廟祠而求也。其為楚害必矣。王其趣発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以奉韓曰、不穀之国雖小、卒已悉起、願大国之信意於秦也。因願大国令使者入境視楚之起卒也。」 韓使人之楚。楚王因発車騎陳之下路、謂韓使者曰「報韓君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 使者還報韓君。韓君大悦、止公仲。 公仲曰「不可。夫以実告我者秦也。以名救我者楚也。聴楚之虚言而軽誣強秦之実禍、則危国之本也。」 韓君弗聴、公仲怒而帰、十日不朝。 宜陽益急、韓君令使者趣卒於楚、冠蓋相望而卒無至者。宜陽果抜、為諸侯笑。 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諸侯者、則国削之患也。」 C:10:11:国小無礼(曹君・重耳) 奚謂国小無礼。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過於曹。曹君袒裼而観之。 釐負羈与叔瞻侍於前。 叔瞻謂曹君曰「臣観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礼。彼若有時反国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 曹君弗聴。釐負羈帰而不楽。 其妻問之曰「公従外来而有不楽之色、何也。」 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来連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無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楽。」 其妻曰「吾観晋公子、万乗之主也。其左右従者万乗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於曹、曹遇之無礼。此若反国、必誅無礼。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 負羈曰「諾。」盛黄金於壺、充之以飡、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 公子見使者、再拝受其飡而辞其璧。 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 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献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令其宗廟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乗、疇騎二千、歩卒五万、輔重耳入之于晋、立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挙兵而伐曹矣。 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 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閭。寡人将以為令、令軍勿敢犯。」 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 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於晋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而以無礼莅之。此所以絶世也。 故曰「国小無礼。不用諫臣。則絶世之勢也。」 -------------------------------------------------------------------------------- V:04:巻第四 -------------------------------------------------------------------------------- B:11:孤憤第十一 C:11:01:智術之士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姦。 人臣循令而従事、案法而治官、非謂重人也。 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也。 智術之士明察、聴用、且燭重人之陰情。 能法之士勁直、聴用、且矯重人之姦行。 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縄之外矣。 是智術能法之士、与当塗之人、不可両存之仇也。 C:11:02:邪臣之所以自飾 当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内為之用矣。 是以諸侯不因、則事不応、故敵国為之訟。 百官不因、則業不進、故群臣為之用。 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 学士不因、則養禄薄礼卑、故学士為之談也。 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飾也。 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独察其臣。 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C:11:03:無党孤特 凡当塗者之於人主也、希不信愛也、又且習故。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悪、固其所自進也。 官爵貴重、朋党之衆、而一国為之訟。 則法術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愛之信、習故之沢也。 又将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処勢卑賤、無党孤特。 夫以疏遠与近愛信争、其数不勝也。 以新旅与習故争、其数不勝也。 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勝也。 以軽賤与貴重争、其数不勝也。 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勝也。 法術之士、操五不勝之勢、以歳数、而又不得見。 当塗之人、乗五勝之資、而且暮独説於前。 故法術之士、奚道得進、而人主奚時得悟乎。 故資必不勝、而勢不両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其可以罪過誣者、以公法而誅之、其不可被以罪過者、以私剣而窮之。 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不僇於吏誅、必死於私剣矣。 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於重人矣。 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貴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権重之。 是以弊主上而趨於私門者、不顕於官爵、必重於外権矣。 今人主、不合参験而行誅、不待見功而爵禄。 故法術之士、安能蒙死亡而進其説。 姦邪之臣、安肯乖利而退其身。 故主上愈卑、私門益尊。 C:11:04:人主不明也 夫越雖国富兵強、中国之主、皆知無益於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 今有国者、雖地広人衆、然而人主壅蔽、大臣専権、是国為越也。 智不類越、而不智不類其国、不察其類者也。 人所以謂斉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呂氏弗制、而田氏用之。 所以謂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姫氏不制、而六卿専之也。 今大臣執柄独断、而上弗知収、是人主不明也。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今襲跡於斉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C:11:05:法術之難行 凡法術之難行也、不独万乗、千乗亦然。 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 人主於人、有所智而聴之、因与左右論其言、是与愚人論智也。 人主之左右、不必賢也。 人主於人、有所賢而礼之、因与左右論其行、是与不肖論賢也。 智者決策於愚人、賢士程行於不肖、則賢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論悖矣。 人臣之欲得官者、其脩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弁進業。 其脩智之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弁、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 則脩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聴請謁矣。 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 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弁之功息、而毀誣之言起矣。 治弁之功、制於近習、清潔之行、決於毀誉、則脩智之吏廃、則人主之明塞矣。 不以功伐決智行、不以参伍審罪過、而聴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汚之吏処官矣。 C:11:06:臣有大罪 万乗之患、大臣太重、千乗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 臣主之利相与異者也。 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 主利在有労而爵禄、臣利在無功而富貴。 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是以国地削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 故主失勢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 此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 故当世之重臣、主変勢而得固寵者、十無二三。 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 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当死亡也。 智士者遠見而畏於死亡、必不従重人矣。 賢士者脩廉而羞与姦臣欺其主、必不従重人矣。 是当塗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汚而不避姦者也。 大臣挟愚汚之人、上与欺主、下与之収利侵漁、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敗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則、主上労辱。此大罪也。 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 使其主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 B:12:説難第十二 C:12:01:説難 凡説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説之之難也。 又非吾弁之能明吾意之難也。 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難也。 凡説之難、在知所説之心、可以吾説当之。 所説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 所説出於厚利者也、而説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収矣。 所説陰為厚利而顕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名高、則陽収其身而実疏之。 説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顕棄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C:12:02:身危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顕有所出事、而之以成他故。 説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 規異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沢未渥也、而語極知。 説行而有功則見忘、説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而説者明言礼儀以挑其悪。如此者身危。 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説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彊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与之論細人、則以為売重。 論其所愛、則以為籍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 径省其説、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塩博弁、則以為多而交之。 略事陳意、則曰怯懦不尽、慮事広肆、則曰草野而倨侮。 此説之難、不可不知也。 C:12:03:説之務 凡説之務、在知飾所説之所矜、而滅其所恥。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説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実不能及、説者為之挙其過而見其悪、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挙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説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 欲内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 欲陳危害之事、則顕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 誉異人与同行者、規異事与同計者。 有与同汚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 有与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 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 自勇其断、則毋以其謫怒之。 自智之計、則毋以其敗窮之。 大意無所払悟、辞言無所繋縻、然後極騁智弁焉。 此所道親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 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汚也。 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聴用而振世、此非能士之所恥也。 夫曠日離久、而周沢既渥、深計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説之成也。 C:12:04:疑隣人之父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娯其意。 因問於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 大夫関其思対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牆壊。 其子曰「不築必将有盗。」 其隣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隣人之父。 此二人、説者皆当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則非知之難也、処知則難也。 故繞朝之言当矣、其為聖人於晋、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C:12:05:逆鱗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 衛国之法、窃駕君車者罪刖。 彌子瑕母病。 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 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 異日、与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 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余桃。」 故彌子之行、未変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変也。 故有愛於主、則知当而加親、有憎於主、則知不当、見罪而加疏。 故諫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夫龍之為虫也、柔可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径尺。 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K:12:05:昔者、彌子瑕衛君に寵有り。衛国の法、窃かに君車に駕せし者は罪として刖せらる。彌子瑕の母病なり。人間に往き夜彌子に告ぐ。彌子矯りて君車に駕して以て出づ。君聞きて之を賢とし、曰はく「孝なるかな。母の為の故に、其の刖罪なるを忘る」と。異日、君と果園に遊び、桃を食らふに甘し。尽くさずして、其の半ばを以て君に啗はす。君曰はく「我を愛するかな。其の口味を忘じて、以て寡人に啗はす」と。彌子色衰へ愛弛むに及び、罪を君に得。君曰はく「是れ固より嘗て矯りて吾が車に駕す。又嘗て我に啗はすに余桃を以てす」と。故に彌子の行ひは、未だ初めに変はらずして、而も前の賢とせらるる所以を以てして、後に罪を獲し者は、愛憎の変なり。故に主に愛有るときは、則ち知当たりて親を加へ、主に憎有るときは、則ち知当たらず、罪せられて疏を加ふ。故に諫説談論の士は、愛憎の主を察して而る後に説かざるべからず。夫の龍の虫たる、柔なるときは狎れて騎るべきなり。然れども其の喉下に、逆鱗径尺なるもの有り。若人之に嬰るる者有らば、則ち必ず人を殺さん。人主も亦逆鱗有り。説者能く人主の逆鱗に嬰るること無くんば、則ち幾からん。 -------------------------------------------------------------------------------- B:13:和氏第十三 C:13:01: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 涙尽而継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 和雖献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 然猶両足斬而宝乃論、論宝若此其難也。 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 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然則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断、近習不敢売重。 官行法則浮萌趨於耕農、而遊子危於戦陳。 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独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K:13:01:楚人和氏、玉璞を楚山の中に得、奉じて之を厲王に献ず。厲王玉人をして之を相せしむ。玉人曰はく「石なり」と。王和を以て誑と為し、其の左足を刖る。厲王薨じて武王位に即くに及び、和又其の璞を奉じて之を武王に献ず。武王玉人をして之を相せしむ。又曰はく「石なり」と。王又和を以て誑と為し、其の右足を刖る。武王薨じて、文王位に即く。和乃ち其の璞を抱きて楚山の下に哭すること、三日三夜。涙尽きて之に継ぐに血を以てす。王之を聞き、人をして其の故を問はしめて曰はく「天下の刖らるる者多し。子奚哭することの悲しきや」と。和曰はく「吾刖られしを悲しむに非ざるなり、夫の宝玉にして之に題するに石を以てし、貞士にして之に名づくるに誑を以てせらるるを悲しむ。此れ吾が悲しむ所以なり」と。王乃ち玉人をして其の璞を理めしめて、宝を得たり。遂に命じて和氏の璧と曰ふ。夫れ珠玉は人主の急にする所なり。和璞を献じて未だ美ならずと雖も、未だ主の害と為らざるなり。然も猶ほ両足斬られて而して宝乃ち論ぜらる、宝を論ずるすら此くのごとく其れ難し。今人主の法術に於けるや、未だ必ずしも和璧のごとく急にして、群臣士民の私邪を禁ぜざるなり。然らば則ち有道者の僇せられざるは、特だ帝王の璞未だ献ぜられざるのみ。 C:13:02:世所以乱無覇王 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断、近習不敢売重。 官行法則浮萌趨於耕農、而遊子危於戦陳。 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独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昔者、呉起教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衆。若此、則上偪主而下虐民。此貧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収爵禄、絶減百吏之禄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呉起肢解於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労、禁游宦之民、而顕耕戦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 楚不用呉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時富強、二子之言也已当矣。 然而枝解呉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悪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乱、甚於秦楚之俗。 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聴、則法術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 此世所以乱無覇王也。 -------------------------------------------------------------------------------- B:14:姦劫弑臣第十四 C:14:01:姦臣 凡姦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者也。 是以主有所善、臣従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 凡人之大体、取舎同者則相是也、取舎異者則相非也。 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謂同取。 人臣之所毀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謂同舎。 夫取舎合而相与逆者、未嘗聞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姦臣得乗信幸之勢以毀誉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数以御之也、非参験以審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 故主必欺於上、而臣必重於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 国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 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今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者、其身困而家貧、父子罹其害、為姦利以弊人主、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沢。 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処哉。治国若此其過也。而上欲下之無姦、吏之奉法。 其不可得亦明矣。 故左右知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労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黒白之情、必不幾矣。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趨富貴事上而求安、是猶聾而欲審清濁之声也、愈不幾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無相比周、蔽主上、為姦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人主之義矣。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円也、必不幾矣。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猶以足掻頂也、愈不幾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無廃法行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君上之法矣。 故以私為重人者衆、而以法事君者少矣。 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党於下、此田成之所以弑簡公者也。 C:14:02:至治之法術 夫有術者之為人臣也、得効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姦臣、以尊主安国者也。 是以度数之言得効於前、則賞罰必用於後矣。 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俗之言、循名実而定是非、因参験而審言辞。 是以左右近習之臣、知偽詐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姦私之行尽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与比周妄毀誉以求安、是猶負千鈞之重、陥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 百官之吏、亦知為姦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貪汚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堕峻谿之下而求生、必不幾矣。」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下。 是以臣得陳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職而不怨。 此管仲之所以治斉、而商君之所以強秦也。 従是観之、則聖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 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親、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則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則臣行私以干上。 明主知之、故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夫是以人主雖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姦邪、而国已治矣。 人主者、非目若離婁乃為明也、非耳若師曠乃為聡也。 目必不任其数、而待目以為明、所見者少矣。非不弊之術也。 耳必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聡、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聴。 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 闇乱之道廃、而聡明之勢興也。故善任勢者国安、不知因其勢者国危。 古秦之俗、君臣廃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商君説秦孝公、以変法易俗而明公道、賞告姦、困末作而利本事。 当此之時、秦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顕也、故軽犯新法。 於是犯之者其誅重而必、告之者其賞厚而信。 故姦莫不得而被刑者衆、民疾怨而衆過日聞。 孝公不聴、遂行商君之法。民後知有罪之必誅、而私姦者衆也。 故民莫犯、其刑無所加。是以国治而兵強、地広而主尊。 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罰重、而告姦之賞厚也。 此亦使天下必為己視聴之道也。至治之法術已明矣、而世学者弗知也。 C:14:03:功之至厚者 且夫世之愚学、皆不知治乱之情、讘䛟多誦先古之書、以乱当世之治、智慮不足以避穽井之陥、又妄非有術之士。 聴其言者危、用其計者乱。此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甚者也。 倶与有術之士、有談説之名、而実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而実有異者也。 夫世愚学之人、比有術之士也、猶螘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遠矣。 而聖人者、審於是非之実、察於治乱之情也。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陳厳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禍。 使強不陵弱、衆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辺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死亡係虜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愚人不知、顧以為暴。愚者固欲治而悪其所以治。皆悪危而喜其所以危者。 何以知之。夫厳刑重罰者、民之所悪也、而国之所以治也。 哀憐百姓、軽刑罰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 聖人為法国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徳。 知之者、同於義而異於俗、弗知之者、異於義而同於俗。 天下知之者少、則義非矣。 C:14:04:妾余之詐 処非道之位、被衆口之譖、溺於当世之言、而欲当厳天子而求安。 幾不亦難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顕於世者也。 楚荘王之弟春申君、有愛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 余欲君之棄其妻也、因自傷其身以視君而泣曰「得為君之妾、甚幸。雖然、適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適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適二主、其勢不倶適、与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賜死君前。妾以賜死、若復幸於左右、願君必察之、無為人笑。」 君因信妾余之詐、為棄正妻。 余又欲殺甲而以其子為後、因自裂其親身衣之、以示君而泣曰「余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欲強戯余、余与争之、至裂余之衣、而此子之不孝、莫大於此矣。」 君怒、而殺甲也。故妻以妾余之詐棄、而子以之死。 従是観之、父之愛子也、猶可以毀而害也。君臣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親也。 而群臣之毀言非特一妾之口也。何怪夫賢聖之戮死哉。 此商君之所以車裂於秦、而呉起之所以枝解於楚者也。 凡人臣者、有罪固不欲誅、無功者皆欲尊顕。 而聖人之治国也、賞不加於無功、而誅必行於有罪者也。 然則有術数者之為人也、固左右姦臣之所害、非明主弗能聴也。 C:14:05:無益之臣 世之学術者説人主、不曰「乗威厳之勢以困姦邪之臣」、而皆曰「仁義恵愛而已矣。」 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実。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 何以明之。夫施与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恵愛也。 夫有施与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乱者不止。 国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当敵斬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故姦私之臣愈衆、而暴乱之徒愈勝。不亡何待。 夫厳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悪也。 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衺、設其所悪以防其姦。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恵之不足用、而厳刑重罰之可以治国也。 無棰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無規矩之法、縄墨之端、雖王爾不能以成方円。 無威厳之勢、賞罰之法、雖堯、舜不能以為治。 今世主皆軽釈重罰、厳誅、行愛恵、而欲霸王之功、亦不可幾也。 故善為主者、明賞設利以勧之、使民以功賞、而不以仁義賜。 厳刑重罰以禁之、使民以罪誅而不以愛恵免。 是以無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 託於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 乗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絶江河之難。 操法術之数、行重罰厳誅、則可以致覇王之功。 治国之有法術賞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軽舟便楫也、乗之者遂得其成。 伊尹得之湯以王、管仲得之斉以覇、商君得之秦以強。 此三人者、皆明於覇王之術、察於治強之数、而不以牽於世俗之言。 適当世明主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処。 処位治国、則有尊主広地之実。此之謂足貴之臣。 湯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為五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孝公得商君、地以広、兵以強。故有忠臣者、外無敵国之患、内無乱臣之憂、長安於天下、而名垂後世、所謂忠臣也。 若夫予譲為智伯臣也、上不能説人主使之明法術、度数之理、以避禍難之患、下不能領御其衆、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殺智伯也、予譲乃自黔劓敗其形容、以為智伯報襄子之仇。 是雖有残刑殺身以為人主之名、而実無益於智伯若秋毫之末。 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為忠而高之。 古有伯夷、叔斉者、武王譲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餓死首陽之陵。 若此臣者、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 此之謂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C:14:06:厲憐王 諺曰「厲憐王」、此不恭之言也。 雖然、古無虚諺、不可不察也。此謂劫殺死亡之主言也。 人主無法術以御其臣、雖長年而美材、大臣猶将得勢擅事主断、而各為其私急。 而恐父兄豪傑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誅於己也、故弑賢長而立幼弱、廃正的而立不義。 故春秋記之曰「楚王子囲、将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病而反、因入問病、以其冠纓絞王而殺之、遂自立也。」「斉崔杼、其妻美。而荘公通之、数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賈挙率崔子之徒而攻公。公入室、請与之分国、崔子不許。公請自刃於廟、崔子又不聴。公乃走踰於北牆、賈挙射公、中其股、公墜。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 近之所見、李兌之用趙也、餓主父百日而死、淖歯之用斉也、擢湣王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 故厲雖癰腫疕瘍、上比於春秋、未至於絞頸射股也。 下比於近世、未至餓死擢筋也。 故劫殺死亡之君、此其心之憂懼、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厲矣。 由此観之、雖厲憐王可也。 -------------------------------------------------------------------------------- V:05:巻第五 -------------------------------------------------------------------------------- B:15:亡徴第十五 C:15:01:1:亡徴 凡人主之国小而家大、権軽而臣重者、可亡也。 簡法禁而務謀慮、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 群臣為学門子好弁、商賈外積小民右仗者、可亡也。 好宮室台榭坡池、事車服器玩好、罷露百姓、煎靡貨財者、可亡也。 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聴以爵不待参験、用一人為門戸者、可亡也。 官職可以重求、爵禄可以貨得者、可亡也。 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断、好悪無決、而無所定立者、可亡也。 饕貪而無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喜淫而不周於法、好弁説而不求其用、濫於文麗而不顧其功者、可亡也。 浅薄而易見、漏泄而無蔵、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語者、可亡也。 很剛而不和、愎諫而好勝、不顧社稷而軽為自信者、可亡也。 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 羈旅僑士、重帑在外、上間謀計、下与民事者、可亡也。 民信其相、下不能其上、主愛信之而弗能廃者、可亡也。 境内之傑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課試、而好以名問挙錯、羈旅起貴以陵故常者、可亡也。 軽其適正、庶子称衡、太子未定而主即世者、可亡也。 大心而無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 国小而不処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礼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太子已置、而娶於強敵以為后妻、則太子危。如是、則群臣易慮。群臣易慮者、可亡也。 怯懾而弱守、蚤見而心柔懦、知有謂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出君在外而国更置、質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則国攜。国攜者、可亡也。 挫辱大臣而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懐怒思恥而専習則賊生。賊生者、可亡也。 大臣両重、父兄衆強、内党外援以争事勢者、可亡也。 婢妾之言聴、愛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簡侮大臣、無礼父兄、労苦百姓、殺戮不辜者、可亡也。 好以智矯法、時以行集公、法禁変易、号令数下者、可亡也。 無地固、城郭悪、無畜積、財物寡、無守戦之備而軽攻伐者、可亡也。 種類不寿、主数即世、嬰児為君、大臣専制、樹羈旅以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 太子尊顕、徒属衆強、多大国之交、而威勢蚤具者、可亡也。 変褊而心急、軽疾而易動発、心悁忿而不訾前後者、可亡也。 主多怒而好用兵、簡本教而軽戦攻者、可亡也。 貴臣相妬、大臣隆盛、外藉敵国、内困百姓、以攻怨讎、而人主弗誅者、可亡也。 君不肖而側室賢、太子軽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国躁。国躁者、可亡也。 蔵怒而弗発、懸罪而弗誅、使群臣陰憎而愈憂懼、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 出軍命将太重、辺地任守太尊、専制擅命、径為而無所請者、可亡也。 后妻淫乱、主母畜穢、外内混通、男女無別、是謂両主。両主者、可亡也。 后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軽而典謁重、如此則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 大臣甚貴、偏党衆強、壅塞主断而重擅国者、可亡也。 私門之官用、馬府之世、郷曲之善挙、官職之労廃、貴私行而賤公功者、可亡也。 公家虚而大臣実、正戸貧而寄寓富、耕戦之士困、末作之民利者、可亡也。 見大利而不趨、聞禍端而不備、浅薄於争守之事、而務以仁義自飾者、可亡也。 不為人主之孝、而慕匹夫之孝、不顧社稷之利、而聴主母之令、女子用国、刑余用事者、可亡也。 辞弁而不法、心智而無術、主多能而不以法度従事者、可亡也。 親臣進而故人退、不肖用事而賢良伏、無功貴而労苦賤、如是則下怨。下怨者、可亡也。 父兄大臣禄秩過功、章服侵等、宮室供養太侈、而人主弗禁、則臣心無窮。臣心無窮者、可亡也。 公婿公孫与民同門、暴傲其鄰者、可亡也。 C:15:02:亡王之機 亡徴者、非曰必亡。言其可亡也。 夫両堯不能相王、両桀不能相亡。 亡王之機、必其治乱、其強弱相踦者也。 木之折也必通蠹、牆之壊也必通隙。 然木雖蠹、無疾風不折、牆雖隙、無大雨不壊。 万乗之主、有能服術行法、以為亡徴之君風雨者、其兼天下不難矣。 -------------------------------------------------------------------------------- B:16:三守第十六 C:16:01:人主有三守 人主有三守。 三守完、則国安身栄、三守不完、則国危身殆。何謂三守。 人臣有議当途之失、用事之過、誉臣之情。人主不心蔵、而漏之近習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適近習能人之心、而乃上以聞人主。 然則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見、而忠直日疏。 愛人不独利也、待誉而後利之。憎人不独害也、待非而後害之。 然則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矣。 悪自治之労憚、使群臣輻湊用事、因伝柄移籍、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此謂三守不完。三守不完、則劫殺之徴也。 C:16:02:凡劫有三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 人臣有大臣之尊、内操国要以資群臣、使外内之事非己不得行。 雖有賢良、逆者必有禍、而順者必有福。然則群臣莫敢忠主憂国、以争社稷之利害。 人主雖賢、不能独計、而人臣有不敢忠主、則国為亡国矣。此謂国無臣。 国無臣者、豈郎中虚而朝臣少哉。群臣持禄養父、行私道而不効公忠。此謂明劫。 鬻寵擅権、矯外以勝内、険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悪。 人主聴之、卑身軽国以資之。事敗与主分其禍、而功成則臣独専之。 諸用事之、壱心同辞以語其美、則主言悪者必不信矣。此謂事劫。 至於守司囹圄、禁制刑罰、人臣擅之。此謂刑劫。 三守不完、則三劫者起、三守完、則三劫者止。三劫止塞、則王矣。 -------------------------------------------------------------------------------- B:17:備内第十七 C:17:01:所以有劫君弑主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 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 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処其上。 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為人主而大信其子、則姦臣得乗於子以成其私。故李兌傅趙王而餓主父。 為人主而大信其妻、則姦臣得乗於妻以成其私。故優施傅麗姫、殺申生而立奚斉。 夫以妻之近与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矣。 C:17:02:所以冀其君之死 且万乗之主、千乗之君、后妃夫人、適子為太子者、或有欲其君之蚤死者。 何以知其然。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語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則其為之反也、其母悪者其子釈。 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婦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 以衰美之婦人事好色之丈夫、則身死見疏賤、而子疑不為後。 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 唯母為后而子為主、則令無不行、禁無不止、男女之楽不減於先君、而擅万乗不疑。 此鴆毒扼昧之所以用也。故桃左春秋曰「人主之疾死者不能処半。」 人主弗知則乱多資。故曰「利君死者衆則人主危。」 故王良愛馬、越王勾践愛人、為戦与馳。 医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 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 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 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 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故人主不可以不加心於利己死者。 C:17:03:其賊在内 故日月暈囲於外、其賊在内。備其所憎、禍在所愛。 是故明王不挙不参之事、不食非常之食。 遠聴而近視以審内外之失、省同異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偶参伍之験以責陳言之実、執後以応前、按法以治衆、衆端以参観。 士無幸賞、無踰行、殺必当、罪不赦、則姦邪無所容其私。 C:17:04:人臣之不可借権勢 徭役多則民苦、民苦則権勢起、権勢起則復除重、復除重則貴人富。 苦民以富貴人起勢、以藉人臣、非天下長利也。 故曰、徭役少則民安、民安則下無重権、下無重権則権勢滅、権勢滅則徳在上矣。 今夫水之勝火亦明矣。然而釜鬵間之、水煎沸竭尽其上、而火得熾盛焚其下。水失其所以勝者矣。 今夫治之禁姦又明於此。然守法之臣為釜鬵之行、則法独明於胸中、而已失其所以禁姦者矣。 上古之伝言、春秋所記、犯法為逆以成大姦者、未嘗不従尊貴之臣也。 然而法令之所以備、刑罰之所以誅、常於卑賤。 是以其民絶望、無所告愬。 大臣比周、蔽上為一、陰相善而陽相悪、以示無私、相為耳目、以候主隙。 人主掩蔽、無道得聞、有主名而無実、臣専法而行之。周天子是也。 偏借其権勢則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権勢也。 -------------------------------------------------------------------------------- B:18:南面第十八 C:18:01:明法 人主之過、在己任在臣矣、又必反与其所不任者備之。 此其説必与其所任者為讎、而主反制於其所不任者。 今所与備人者、且曩之所備也。 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無道得小人之信矣。 人主釈法而以臣備臣、則相愛者比周而相誉、相憎者朋党而相非、非誉交争、則主惑乱矣。 人臣者、非名誉請謁無以進取、非背法専制無以為威、非仮於忠信無以不禁。 三者、惛主壊法之資也。人主使人臣雖有智能不得背法而専制、雖有賢行不得踰功而先労、雖有忠信不得釈法而不禁。 此之謂明法。 C:18:02:誘於事者、壅於言者 人主有誘於事者、有壅於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 人臣易言事者、少索資、以事誣主。主誘而不察、因而多之、則是臣反以事制主也。 如是者謂之誘於事。誘於事者困於患。 其進言少、其退費多、雖有功其進言不信。 不信者有罪、事有功者必賞、則群臣莫敢飾言以惛主。 主道者、使人臣前言不復於後、後言不復於前、事雖有功、必伏其罪。謂之任下。 人臣為主設事而恐其非也、則先出説設言曰「議是事者、妬事者也。」 人主蔵是言不更聴群臣。群臣畏是言不敢議事。二勢者用、則忠臣不聴而誉臣独任。 如是者謂之壅於言。壅於言者制於臣矣。 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責、又有不言之責。 言無端末、弁無所験者、此言之責也。以不言避責、持重位者、此不言之責也。 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其端以責其実、不言者必問其取舎以為之責、則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黙然矣。 言黙則皆有責也。 C:18:03:挙事有道 人主欲為事、不通其端末、而以明其欲。有為之者、其為不得利、必以害反。 知此者、任理去欲、挙事有道、計其入多、其出少者、可為也。 惑主不然。計其入不計其出、出雖倍其入、不知其害。 則是名得而実亡。如是者功小而害大矣。 凡功者、其入多、其出少乃可謂功。 今大費無罪而少得為功、則人臣出大費而成小功。小功成而主亦有害。 C:18:04:正治而已 不知治者、必曰「無変古、毋易常。」 変与不変、聖人不聴、正治而已。 然則古之無変、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 伊尹毋変殷、太公毋変周、則湯武不王矣。 管仲毋易斉、郭偃毋更晋、則桓文不霸矣。 凡人難変古者、憚易民之安也。 夫不変古者、襲乱之迹、適民心者、恣姦之行也。 民愚而不知乱、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 人主者、明能知治、厳必行之。故雖払於民心立其治。 説在商君之内外而鉄殳重盾而予戒也。 故郭偃之始治也、文公有官卒。管仲始治也、桓公有武車。戒民之備也。 C:18:05:愚民苦小費而忘大利 是以愚贛窳墯之民、苦小費而忘大利也、故夤虎受阿謗。 而𨌑小変而失長便、故鄒賈非載旅。 狎習於乱而容於治、故鄭人不能帰。 -------------------------------------------------------------------------------- B:19:飾邪第十九 C:19:01:鑿亀数筴 鑿亀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燕者趙也。鑿亀数筴、兆曰大吉、而以攻趙者燕也。 劇辛之事、燕無功而社稷危。鄒衍之事、燕無功而国道絶。 趙氏先得意於燕、後得意於斉、国乱節高、自以為与秦提衡。非趙亀神而燕亀欺也。 趙又嘗鑿亀数筴而北伐燕、将劫燕以逆秦、兆曰大吉、始攻大梁。 而秦出上党矣。兵至釐而六城抜矣、至陽城、秦抜鄴矣。龐援揄兵而南則鄣尽矣。 臣故曰、趙亀雖無遠見於燕、且宜近見於秦。 秦以其大吉辟地有実、救燕有有名、趙以其大吉地削兵辱、主不得意而死。 又非秦亀神而趙亀欺也。 初時者魏数年東郷攻尽陶衛、数年西郷以失其国。此非豊隆、五行、太一、王相、摂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搶、歳星、非数年在西也。 又非天欠、弧逆、刑星、熒惑、奎台非数年在東也。故曰亀筴鬼神不足挙勝、左右背郷不足以専戦。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C:19:02:忠勧邪止 古者先王尽力於親民、加事於明法。彼法明則忠臣勧、罰必則邪臣止。 忠勧邪止而地広主尊者、秦是也。 群臣朋党比周以隠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東是也。 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強者王、古之道也。 越王勾践恃大朋之亀、与呉戦而不勝、身臣入宦於呉。反国棄亀、明法親民以報呉、則夫差為擒。 故恃鬼神者慢於法、恃諸侯者危其国。 曹恃斉而不聴宋、斉攻荊而宋滅曹。荊恃呉而不聴斉、越伐呉而斉滅荊。 許恃荊而不聴魏、荊攻宋而魏滅許。鄭恃魏而不聴韓、魏攻荊而韓滅鄭。 今者韓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聴秦魏、恃斉荊為用。而小国愈亡。 故恃人不足以広壌、而韓不見也。荊為攻魏而加兵許鄢、斉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鄭、而韓弗知也。 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滅其社稷者也。 C:19:03:小忠大忠之賊也 臣故曰「明於治之数、則国雖小富。賞罰敬信、民雖寡強。」 賞罰無度、国雖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無地無民、堯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強。 人主又以過予、人臣又以徒取。舎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 臣故曰「是願古之功、以古之賞賞今之人也。」 主以是過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過予則臣偸幸、臣徒取則功不尊。 無功者受賞則財匱而民望、財匱而民望則民不尽力矣。 故用賞過者失民、用刑過者民不畏。 有賞不足以勧、有刑不足以禁、則国雖大、必危。 故曰「小知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荊恭王与晋厲公戦於鄢陵、荊師敗、恭王傷。酣戦而司馬子反渇而求飲。 其友豎穀陽奉巵酒而進之。 子反曰「去之、此酒也。」豎穀陽曰「非也。」 子反受而飲之。子反為人嗜酒。甘之、不能絶之於口、酔而臥。 恭王欲復戦而謀事、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恭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聞酒臭而還。 曰「今日之戦、寡人目親傷、所恃者司馬、司馬又如此。是亡荊国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寡人無与復戦矣。」 罷師而去之、斬子反以為大戮。 故曰「豎穀陽之進酒也、非以端悪子反也。実心以忠愛之而適足以殺之而已矣。」 此行小忠而賊大忠者也。故曰「小忠大忠之賊也。」 若使小忠主法、則必将赦罪以相愛、是与下安矣。 然而妨害於治民者也。 C:19:04:道法万全、智能多失 当魏之方明立辟、従憲令行之時、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鄰。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 当趙之方明国律、従大軍之時、人衆兵強、辟地斉燕。及国律慢、用者弱、而国日削矣。 当燕之方明奉法、審官断之時、東県斉国、南尽中山之地。 及奉法已亡、官断不用、左右交争、論従其下、則兵弱而地削、国制於鄰敵矣。 故曰「明法者強、慢法者弱。」強弱如是其明矣、而世主弗為。国亡宜矣。 語曰「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国有常法、雖危不亡。」 夫舎常法而従私意、則臣下飾於智能、臣下飾於智能則法禁不立矣。 是妄意之道行、治国之道廃也。 治国之道、去害法者、則不惑於智能、不矯於名誉矣。 昔者舜使吏決鴻水、先令有功而舜殺之。禹朝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風之君後至而禹斬之。 以此観之、先令者殺、後令者斬。則古者先貴如令矣。 故鏡執清而無事、美悪従而比焉、衡執正而無事、軽重従而載焉。 夫揺鏡則不得為明、揺衡則不得為正、無常法之謂也。 故先王以道為常、以法為本。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絶。 凡智能明通、有以則行、無以則止。故智能単道、不可伝於人。而道法万全、智能多失。 夫懸衡而知平、設規而知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飾於法、故佚而則功。 釈規而任巧、釈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飾於智、不知道之故。 故労而無功。 C:19:05:主之道 釈法禁而聴請謁、群臣売官於上、取賞於下。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群臣。 故民無尽力事主之心、而務為交於上。 民好上交則貨財上流、而巧説者用。若是、則有功者愈少。 姦臣愈進而材臣退、則主惑而不知所行、民聚而不知所道。 此廃法禁、後功労、挙名誉、聴請謁之失也。 凡敗法之人、必設詐託物以来親、又好言天下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人臣賢佐之所以侵也。 故人臣称伊尹管仲之功、則背法飾智有資、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見殺、則疾強諫有辞。 夫上称賢明、下称暴乱、不可以取類。若是者禁。 君之立法、以為是也。今人臣多立其私智、以法為非者。 是飾以智、過法立智。如是者禁。主之道也。 C:19:06:君臣之交計也 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 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為賞勧、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 私義行則乱、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人臣有私心、有公義。 脩身潔白而行公行正、居官無私、人臣之公義也。 汚行従欲、安身利家、人臣之私心也。 明主在上則人臣去私心行公義、乱主在上則人臣去公義行私心。 故君臣異心。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 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国、臣弗為也。富国而利臣、君不行也。 臣之情、害身無利、君之情、害国無親。君臣也者、以計合者也。 至夫臨難必死、尽智竭力、為法為之。 故先王明賞以勧之、厳刑以威之。 賞刑明則民尽死、民尽死則兵強主尊。 刑賞不察則民無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則兵弱主卑。 故先王賢佐尽力竭智。 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審、先王知之矣。」 -------------------------------------------------------------------------------- V:06:巻第六 -------------------------------------------------------------------------------- B:20:解老第二十 C:20:01:1:解第三十八章・上徳 徳者内也。得者外也。 上徳不徳、言其神不淫於外也。神不淫於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徳。 徳者得身也。凡徳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為之欲之、則徳無舎。徳無舎則不全。 用之思之則不固、不固則無功。無功則生於徳。 徳則無徳、不徳則在有徳。 故曰「上徳不徳、是以有徳。」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虚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虚也。 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於為虚也。 虚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於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 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虚。虚則徳盛。徳盛之謂上徳。 故曰「上徳無為而無不為也。」 C:20:01:2:解第三十八章・仁義礼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而悪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 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内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下懐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親者内而疏者外宜。 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 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礼者所以貌情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 中心懐而不諭、故疾趨卑拝而明之。実心愛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 礼者外節之所以諭内也。 故曰「礼以貌情也。」 凡人之為外物動也、不知其為身之礼也。 衆人之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時勧時衰。 君子之為礼、以為其身、以為其身、故神之為上礼。 上礼神而衆人貳、故不能相応。 不能相応、故曰「上礼為之而莫之応。」 衆人雖弐、聖人之復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 故曰「攘臂而仍之。」 C:20:01:3:解第三十八章・道徳 道有積而徳有功。徳者道之功。功有実而実有光。 仁者徳之光。光有沢而沢有事。 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 礼者義之文也。 故曰「失道而後失徳、失徳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礼。」 礼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悪飾。 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悪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也。 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黄。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 是以父子之間、其礼樸而不明。 故曰「礼薄也。」 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徳是也。 実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観之、礼繁者実心衰也。 然則為礼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 衆人之為礼也、人応則軽歓、不応則責怨。 今為礼者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則乱。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 C:20:01:4:解第三十八章・前識情実 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無縁而忘意度也。 何以論之。詹何坐、弟子侍。 有牛鳴於門外。弟子曰「是黒牛也而白題。」 詹何曰「然、是黒牛也。而白在其角。」 使人視之、果黒牛而以布裹其角。 以詹子之術、嬰衆人之心、華焉殆矣。故曰「道之華也。」 嘗試釈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黒牛而以布裹其角也。 故以詹子之察、苦心傷神、而後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 故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所謂大丈夫者、謂其智之大也。 所謂処其厚不処其薄者、行情実而去礼貌也。 所謂処其実不処其華者、必縁理不径絶也。 所謂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絶而取縁理好情実也。 故曰「去彼取此。」 C:20:02:1:解第五十八章・禍福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 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 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尽天年。 尽天年則全而寿、必成功則富与貴。 全寿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 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 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 夫内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 而禍本生於有福。 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夫縁道理以従事者無不能成。 無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勢尊、而小易得卿相将軍之賞禄。 夫棄道理而忘挙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朱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 衆人之軽棄道理而易忘挙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故諭人曰「熟知其極。」 C:20:02:2:解第五十八章・富貴 人莫不欲富貴全寿。而未有能免於貧賤死夭之禍也。 心欲富貴全寿、而今貧賤死夭、是不能至於其所欲至也。 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迷則不能至於其所欲至矣。 今衆人之不能至於其所欲至、故曰迷。 衆人之所不能至於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 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C:20:02:3:解第五十八章・方廉直光 所謂方者、内外相応也、言行相称也。 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軽恬資財也。 所謂直者、義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 所謂光者、官爵尊貴、衣裘壮麗也。 今有道之士、雖中外信順、不以誹謗窮堕。 雖死節軽財、不以侮罷羞貪。 雖義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 雖勢尊衣美、不以夸賤欺貧。 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聴習問知、即不成迷也。 今衆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為敗者、生於不知道理而不肯問知而聴能。 衆人不肯問知聴能、而聖人強以其禍敗適之、則怨。 衆人多而聖人寡。寡之不勝衆、数也。 今挙動而与天下之為讎、非全身長生之道也。是以行軌節而挙之也。 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C:20:03:1:解第五十九章・嗇其智識 聡明叡智天也。動静思慮人也。 人也者、乗於天明以視、寄於天聡以聴、託於天智以思慮。 故視強則目不明、聴甚則耳不聡、思慮過度則智識乱。 目不明則不能決黒白之分、耳不聡則不能別清濁之声、智識乱則不能審得失之地。 目不能決黒白之色則謂之盲、耳不能別清濁之声則謂之聾、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狂。 盲則不能避昼日之険、聾則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則不能免人間法令之禍。 書之所謂治人者、適動静之節、省思慮之費也。 所謂事天者、不極聡明之力、不尽智識之任。 苟極尽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是以嗇之。 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 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 C:20:03:2:解第五十九章・蚤服 衆人之用神也躁。躁則多費。多費之謂侈。 聖人之用神也静。静則少費、少費之謂嗇。 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夫能嗇也、是従於道而服於理者也。 衆人離於患陥於禍、猶未知退、而不服従道理。 聖人雖未見禍患之形、虚無服従於道理、以称蚤服。 故曰「夫謂嗇、是以蚤服。」 知治人者其思慮静。知事天者其孔竅虚。 思慮静、故徳不去。孔竅虚、則和気日入。故曰「重積徳。」 夫能令故徳不去、(新)和気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謂重積徳。」 積徳而後神静、神静而後和多、和多而後計得、計得而後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則戦易勝敵、戦易勝敵、而論必蓋世。 戦易勝敵論必蓋世、故曰「無不克。」 無不克本於重積徳。故曰「重積徳則無不克。」 戦易勝敵則兼有天下、論必蓋世則民人従。 進兼天下而退従民人、則其術遠。其術遠、則衆人莫見其端末。 莫見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極。故曰「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C:20:03:3:解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 凡有国而後亡之、有身而後殃之、不可謂能有其国能保其身。 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終其天年。 而後可謂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 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体道則其智深、其智深則其会遠、其会遠、則衆人莫能見其所極。 唯夫能令人不見其事極。 不見事極者為保其身有其国。故曰「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国」。 所謂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於所以有国之術。 所以有国之術故、謂之有国之母。 夫道以与世周旋者、其建生也長、持禄也久。故曰「有国之母可以長久。」 樹木有曼根、有直根。 直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 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徳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 今建於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 体其道者、其生日長、故曰「固其柢。」 柢固則生長、根深則視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C:20:04:1:解第六十章・若烹小鮮 工人数変業則失其功、作者数揺徙則亡其功。 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人之功矣。 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万人之功矣。 然則数変業者、其人弥衆、其虧弥大矣。 凡法令更則利害易、利害易則民務変。務変之謂変業。 故以理観之、事大衆而数揺之則少成功、蔵大器而数徙之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数撓之則賊其沢、治大国而数変法則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貴静、不重変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鮮。」 C:20:04:2:解第六十章・有徳 人処疾則貴医、有禍則畏鬼。 聖人在上則民少欲、民少欲則血気治、而挙動理則少禍害。 夫内無痤疽癉痔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軽恬鬼也甚。 故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 鬼崇也疾人之謂「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 民犯法令之謂「民傷上」、上刑戮民之謂「上傷民」。 民不犯法則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謂「上不傷人」。故曰「聖人亦不傷民。」 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傷。故曰「両不相傷」。 民不敢犯法、則上内不用刑罰、而外不事利其産業。 上内不用刑罰、而外不事利其産業、則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積盛。 民蕃息而畜積盛之謂「有徳」。 凡所謂崇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則無徳。 鬼不崇人則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謂「有徳」。 上盛畜積而鬼不乱其精神、則徳尽在於民矣。故曰「両不相傷、則徳交帰焉。」 言其徳上下交盛而倶帰於民也。 C:20:05:1:解第四十六章・有道之君 有道之君、外無怨讎於鄰敵、而内有徳沢於人民。 夫外無怨讎於鄰敵者、其遇諸侯也外有礼義、内有徳沢於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務本。 遇諸侯有礼義則役希起、治民事務本則淫奢止。 凡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給淫奢也。 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 上不事馬於戦闘逐北、而民不以馬遠淫通物。所積力唯田疇。 積力於田疇必且糞灌。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也。」 人君者無道、則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鄰国。 内暴虐則民産絶、外侵欺則兵数起。民産絶則畜生少、兵数起則士卒尽。 畜生少則戎馬乏、士卒尽則軍危殆。戎馬乏則将馬出、軍危殆則近臣役。 馬者、軍之大用、郊者、言其近也。今所以給軍之具於将馬近臣。 故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矣。」 C:20:05:2:解第四十六章・欲利之心 人有欲則計会乱、計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則邪心勝、邪心勝則事経絶、事経絶則禍難生。 由是観之、禍難生於邪心、邪心誘於可欲。 可欲之類、進則教良民為姦、退則令善人有禍。 姦起則上侵弱君、禍至則民人多傷。 然則可欲之類、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 夫上侵弱君而下傷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禍莫大於可欲。」 是以聖人不引五色、不淫於声楽、明君賤玩好而去淫麗。 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 是以不免於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憂也。 故聖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則不憂矣。 衆人則不然、大為諸侯、小余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 胥靡有免、死罪時活、今不知足者之憂、終身不解。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欲利甚於憂、憂則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則失度量、失度量則妄挙動、妄挙動則禍害至、禍害至而疾嬰内、疾嬰内則痛禍薄外、痛禍薄外則苦痛雑於腸胃之間、苦痛雑於腸胃之間則傷人也憯、憯則退而自咎。 退而自咎也生於欲利、故曰「咎莫憯於欲利。」 C:20:06:解道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 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万物各異理。 万物各異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無常操。 無常操、是以死生気稟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廃興焉。 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蔵、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時得之以御其変気、軒轅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統、聖人得之以成文章。 道与堯舜倶智、与接輿倶狂、与桀紂倶滅、与湯武倶昌。 以為近乎、遊於四極。以為遠乎、常在吾側。 以為暗乎、其光昭昭。以為明乎、其物冥冥。 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 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時、与理相応。 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道譬諸若水。溺者多飲之即死、渇者適飲之即生。 譬之若剣戟。愚人以行忿則禍生、聖人以誅暴則福成。 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敗、得之以成。 C:20:07:解第十四章 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図以想其生也。 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処見其形。 故曰「無状之状、無物之象。」 C:20:08:解第一章 凡理者、方円、短長、麤靡、堅脆之分也。 故理定而後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 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 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具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 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於常所。 是以不可道也。聖人観其玄虚、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 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C:20:09:1:解第五十章・愛精神、貴処静 人始於生而卒於死。始之謂出、卒之謂入。故曰「出生入死。」 人之身三百六十節、四肢九竅、其大具也。 四肢与九竅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動静尽属於生焉。属之謂徒也。 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 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還而属之於死、死之徒亦有十三。 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凡民之生生而生者、固動、動尽則損也。而動不止、是損而不止也。 損而不止則生尽。生尽之謂死。則十有三具者皆為死死地也。 故曰「民之生、生而動、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是以聖人愛精神而貴処静。此甚大於兕虎之害。 C:20:09:2:解第五十章・万害有原 夫兕虎有域、動静有時。避其域、省其時、則免其兕虎之害矣。 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於万物之害。 何以論之。時雨降集、曠野間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則風露之爪角害之。 事上不忠、軽犯禁令、則刑法之爪角害之。 処郷不節、憎愛無度、則争闘之爪角害之。 嗜慾無限、動静不節、則痤疽之爪角害之。 好用其私智而棄道理、則網羅之爪角害之。 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則免於諸害矣。 凡兵革者所以備害也。重生者雖入軍無忿争之心。 無忿争之心則無所用救害之備。此非独謂野処之軍也。 聖人之遊世也無害人之心。無害人之心則必無人害。 無人害則不備人。故曰「陸行不遇兕虎。」 入山不恃備以救害。故曰「入軍不備甲兵。」 遠諸害、故曰「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錯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不設備而必無害、天地之道理也。 体天地之道、故曰「無死地焉。」 動無死地、而謂之「善摂生」矣。 C:20:10:1:解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 愛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貴功者慈於事。 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致其福。務致其福則事除其禍。 事除其禍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 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 聖人之於万事也、尽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 故見必行之道。見必行之道則明。 其従事亦不疑。不疑之謂勇。不疑生於慈、故曰「慈故能勇。」 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 天地不能常侈常費、而況於人乎。 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張、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賞罰。 是以智士倹用其財則家富、聖人愛宝其神則精盛、人君重戦其卒則民衆。 民衆則国広。是以挙之曰「倹故能広。」 C:20:10:2:解第六十七章・不敢為天下先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 何以論之。有形則有短長、有短長則有小大、有小大則有方円、有方円則有堅脆、有堅脆則有軽重、有軽重則有白黒。 短長、大小、方円、堅脆、軽重、白黒之謂理。理定而物易割也。 故議於大庭而後言則立。権議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円而随其規矩、則万事之功形矣。 而万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会規矩也。 聖人尽随於万物之規矩。故曰「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為天下先則事無不事、功無不功、而議必蓋世。 欲無処大官、其可得乎。 処大官之謂為成事長。是以故曰「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慈於子者不敢絶衣食、慈於身者不敢離法度。 慈於方円者不敢舎規矩。故臨兵而慈於士吏則戦勝敵、慈於器械則城堅固。 故曰「慈於戦則勝、以守則固。」 夫能自全也、而尽随於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 天生也者生心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也。 若以慈衛之也、事必万全、而挙無不当。 則謂之宝矣。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 C:20:11:解第五十三章 書之所謂大道也者、端道也。 所謂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謂径大也者、佳麗也。 佳麗也者、邪道之分也。朝甚除也者、獄訟繁也。 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虚、府倉虚則国貧。 国貧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則衣食之業絶、衣食之業絶則民不得無飾巧詐、飾巧詐則知采文。知采文之謂「服文采」。 獄訟繁、倉廩虚、而有以淫侈為俗、則国之傷也若以利剣刺之。故曰「帯利剣。」 諸夫飾智故以至於傷国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資貨有余。」 国有若是者、則愚民不得無術而効之、効之則小盗生。 由是観之、大姦作則小盗随、大姦唱則小盗和。 竽也者、五声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随、竽唱則諸楽皆和。 今大姦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盗必和。 故曰「服文采、帯利剣、厭飲食、而貨資有余者、是之謂盗竽矣。」 C:20:12:解第五十四章 人無愚智、莫不有趨舎。 恬淡平安、莫不知禍福之所由来。得於好悪、怵於淫物、而後変乱。 所以然者、引於外物、乱於玩好也。 恬淡有趨舎之義、平安知禍福之計、而今也玩好変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抜」。 至聖人不然。一建其趨舎、雖見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謂「不抜」。 一於其情、雖有可欲之類、神不為動。神不為動之謂「不脱」。 為人子孫者体此道、以守宗廟不滅之謂「祭祀不絶」。 身以積精為徳、家以資財為徳、郷国天下皆以民為徳。 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脩之身、其徳乃真。」 真者慎之固也。治家無用之物不能動其計則資有余。故曰「脩之家、其徳有余。」 治郷者行此節、則家之有余者益衆。故曰「脩之郷、其徳乃長。」 治邦者行此節、則郷之有徳者益衆。故曰「脩之邦、其徳乃豊。」 莅天下者行此節、則民之生莫不受其沢、故曰「脩之天下、其徳乃普。」 脩身者、以此別君子小人、治郷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適観息耗則万不失一。 故曰「以身観身、以家観家、以郷観郷、以邦観邦、以天下観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 V:07:巻第七 -------------------------------------------------------------------------------- B:21:喩老第二十一 C:21:01:知足 天下有道、無急患則曰静、遽伝不用。故曰「却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攻撃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冑生蟣虱、鷰雀処帷幄、而兵不帰。故曰「戎馬生於郊。」 翟人有献豊狐、玄豹之皮於晋文公。 文公受客皮而歎曰「此以皮之美自為罪。」 夫治国者以名号為罪、徐偃王是也。 以城与地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於可欲。」 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 軍敗晋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為溲器、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虞君欲屈産之乗与垂棘之璧、不聴宮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憯於欲得。」 邦以存為常、覇王其可也。身以生為常、富貴其可也。 不欲自害則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為足矣。」 C:21:02:善抱不脱 楚荘王既勝狩于河雍、帰而賞孫叔敖。孫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処。 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収地。唯孫叔敖独在。 此不以其邦為収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絶。 故曰「善建不抜、善抱不脱。子孫以其祭祀世世不輟。」孫叔敖之謂也。 C:21:03:邦者人君之輜重也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静。重則能使軽、静則能使躁。 故曰「重為軽根、静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也。」 邦者人君之輜重也。主父生伝其邦、此離其輜重者也。 故雖有代雲中之楽、超然已無趙矣。 主父万乗之主、而以身軽於天下。 無勢之謂軽、離位之謂躁。是以生幽而死。 故曰「軽則失臣、躁則失君。」主父之謂也。 C:21:04:微明 勢重者人君之淵也。君人者勢重於人臣之間、失則不可復得也。 簡公失之於田成、晋公失之於六卿、而邦亡身死。 故曰「魚不可脱於深淵。」 賞罰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則制臣、在臣則勝君。 君見賞、臣則損之以為徳、君見罰、臣則益之以為威。 人君見賞而人臣用其勢、人君見罰而人臣乗其威。 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越王入宦於呉、而観之伐斉以弊呉。 呉兵既勝斉人於艾陵、張之於江済、強之於黄池。故可制於五湖。 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晋献公将欲襲虞、遺之以璧馬。知伯将襲仇由、遺之以広車。 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謂微明。 処小弱而重自卑謂損、弱勝強也。 C:21:05:大必起於小 有形之類、大必起於小。行久之物、族必起於少。 故曰「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欲制物者於其細也。 故曰「図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 千丈之隄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故曰「白圭之行隄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塗其隙。」 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 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 扁鵲見蔡桓公。 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無。」 扁鵲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応。扁鵲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応。扁鵲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斉之所及也、在骨髄、司命之所属、無奈何也。今在骨髄、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於腠理。此皆争之於小者也。 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聖人蚤従事焉。」 C:21:06:唇亡而歯寒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過鄭。鄭君不礼。 叔瞻諫曰「此賢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積徳。」鄭君不聴。 叔瞻又諫曰「不厚待之、不若殺之。無令有後患。」鄭君又不聴。 及公子返晋邦、挙兵伐鄭、大破之、取八城焉。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仮道於虞而伐虢。 大夫宮之奇諫曰「不可。唇亡而歯寒。虞虢相救、非相徳也。今日晋滅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聴、受其璧而仮之道。晋已取虢、還、反滅虞。 此二臣者皆争於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 然則叔瞻、宮之奇亦虞、鄭之扁鵲也、而二君不聴、故鄭以破、虞以亡。 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謀也。」 C:21:07:見小曰明 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将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 旄象豹胎必不裋褐而食於茅屋之下。 則錦衣九重、広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紂遂以亡。 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 故曰「見小曰明。」 C:21:08:守柔曰強 勾践入宦於呉、身執干戈為呉王洗馬。故能殺夫差於姑蘇。 文王見詈於王門、顔色不変。而武王擒紂於牧野。 故曰「守柔曰強。」 越王之覇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 故曰「聖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無病也。」 C:21:09:学不学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 鄙人曰「此宝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 子罕曰「爾以玉為宝、我以不受子玉為宝。」 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 王寿負書而行、見徐馮於周塗。 馮曰「事者為也。為生於時。知者無常事。書者言也。言生於知。知者不蔵書。今子何独負之而行。」 於是王寿因焚其書而儛之。 故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蔵書篋。此世之所過也。 而王寿復之、是学不学也。 故曰「学不学、復帰衆人之所過也。」 C:21:10:三年而成一葉 夫物有常容。因乗以導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則建乎徳、動則順乎道。 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 三年而成。豊殺茎柯、毫芒繁沢、乱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 此人遂以功食禄於宋邦。 列子聞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 故不乗天地之資、而載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葉之行也。 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羨也、豊年大禾臧獲不能悪也。 以一人力、則后稷不足、随自然、則臧獲有余。 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 C:21:11:不為而成 空竅者神明之戸牖也。耳目竭於声色、精神竭於外貌、故中無主。 中無主、則禍福雖如丘山無従識之。 故曰「不出於戸、可以知天下。不闚於牖、可以知天道。」 此言神明之不離其実也。 趙襄主学御於王子期。俄而与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尽也。」 対曰「術已尽。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体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争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 白公勝慮乱。罷朝、倒杖而策鋭貫顊、血流至於地而不知。 鄭人聞之曰「顊之忘、将何為忘哉。」 故曰「其出弥遠者、其智弥少。」 此言智周乎遠、則所遺在近也。是以聖人無常行也。 能並智、故曰「不行而知。」能並視、故曰「不見而明。」 随時以挙事、因資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獲利其上。故曰「不為而成。」 C:21:12:大器晩成 楚荘王莅政三年、無令発、無政為也。 右司馬御座而与王隠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声。此為何名。」 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将以観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子釈之。不穀知之矣。」 処半年、乃自聴政、所廃者十、所起者九、誅大臣五、挙処士六、而邦大治。 挙兵誅斉、敗之徐州、勝晋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覇天下。 荘王不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見示、故有大功。 故曰「大器晩成、大音希声。」 C:21:13:自見之謂明 楚荘王欲伐越。 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歩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晋、喪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荘蹻為盗於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子夏見曾子。 曾子曰「何肥也。」対曰「戦勝故肥也。」 曾子曰「何謂也。」子夏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栄之、出見富貴之楽又栄之。両者戦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 是以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 C:21:14:要妙 周有玉版。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費仲来求、因予之。 是膠鬲賢而費仲無道也。周悪賢者之得志也、故予費仲。 文王挙太公於渭浜者、貴之也。而資費仲玉版者、是愛之也。 故曰「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 B:22:説林上第二十二 C:22:01:伝悪声(務光) 湯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為貪也。 因乃譲天下於務光。而恐務光之受之也。 乃使人説務光曰「湯殺君而欲伝悪声于子、故譲天下於子。」 務光因自投於河。 C:22:02:兼官(甘茂・孟卯) 秦武王令甘茂択所欲為於僕与行事。 孟卯曰「公不如為僕。公所長者使也。公雖為僕、王猶使之於公也。公佩僕璽而為行事。是兼官也。」 C:22:03:猶蚤虱也(子圉・商太宰) 子圉見孔子於商太宰。 孔子出。子圉入、請問客。 太宰曰「吾已見孔子、則視子猶蚤虱之細者也。吾今見之於君。」 子圉恐孔子貴於君也。因謂太宰曰「君已見孔子、亦将視子猶蚤虱也。」 太宰因弗復見也。 C:22:04:臼里之盟(彭喜・鄭君) 魏恵王為臼里之盟、将復立於天子。 彭喜謂鄭君曰「君勿聴。大国悪有天子、小国利之。若君与大不聴、魏焉能与小立之。」 C:22:05:晩救(斉桓公・鮑叔) 晋人伐邢。斉桓公将救之。 鮑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斉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徳大。君不如晩救之以敝晋、斉実利、待邢亡而復存之、其名美。」 桓公乃弗救。 C:22:06:子胥出走 子胥出走、辺候得之。 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呑之。」 候因釈之。 C:22:07:慶封為乱 慶封為乱於斉而欲走越。 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 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 族人曰「変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変是心也、雖遠越、其可以安乎。」 C:22:08:智伯索地(任章・魏宣子) 智伯索地於魏宣子。魏宣子弗予。 任章曰「何故不予。」 宣子曰「無故請地、故弗予。」 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国必恐。彼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智伯必驕而軽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軽敵之国、則智伯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将欲敗之、必姑輔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且君何釈以天下図智氏、而独以吾国為智氏質乎。」 君曰「善。」乃与之万戸之邑。 智伯大悦、因索地於趙。弗与。因囲晋陽。 韓魏反之外、趙氏応之内、智氏自亡。 C:22:09:築台三年(秦康公・任妄) 秦康公築台三年。荊人起兵、将欲以兵攻斉。 任妄曰「飢召兵、疾召兵、労召兵、乱召兵、君築台三年。今荊人起兵将攻斉。臣恐其攻斉為声、而以襲秦為実也。不如備之。」 戍東辺、荊人輟行。 C:22:10:斉攻宋(宋臧孫子) 斉攻宋。宋使臧孫子南求救於荊。 荊大説、許救之甚勧。臧孫子憂而反。 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憂色何也。」 臧孫子曰「宋小而斉大、夫救小宋而悪於大斉、此人之所以憂也。而荊王説、必以堅我也。我堅而斉敝、荊之所利也。」 臧孫子乃帰。斉人抜五城於宋而荊救不至。 C:22:11:魏文侯借道(趙粛侯・趙刻) 魏文侯借道於趙而攻中山。趙粛侯将不許。 趙刻曰「君過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則魏必罷。罷則魏軽、魏軽則趙重。魏抜中山、必不能越趙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君必許之。許之而大勧、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輟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C:22:12:涸沢之蛇(田成子・鴟夷子皮) 鴟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斉、走而之燕。 鴟夷子皮負伝而従、至望邑。 子皮曰「子独不聞涸沢之蛇乎。沢涸、蛇将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子。不如相銜負我以行。人以我為神君也』。乃相銜負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悪。以子為我上客、千乗之君也。以子為我使者、万乗之卿也。子不如為我舎人。」 田成子因負伝而随之。 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C:22:13:天子之臣(温人) 温人之周。周不納客。 問之曰「客耶。」対曰「主人。」 問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 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謂非客何也。」 対曰「臣少也誦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浜、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則我天子之臣也。豈有為人之臣而又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 君使出之。 C:22:14:両用不可(韓宣王・樛留) 韓宣王謂樛留曰「吾欲両用公仲公叔。其可乎。」 対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簡公両用田成、闞止而簡公殺、魏両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両用之、其多力者樹其党、寡力者借外権。群臣有内樹党以驕主、有外為交以削地、則王之国危矣。」 C:22:15:毋彝酒(紹績昧・宋君) 紹績昧酔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酔足以亡裘乎。」 対曰「桀以酔亡天下、而康誥曰『毋彝酒』。彝酒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C:22:16:師於老馬与蟻(管仲・隰朋) 管仲、隰朋従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 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壌一寸而仭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於老馬与蟻。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 C:22:17:不死之薬(中射之士・荊王) 有献不死之薬於荊王者。謁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殺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説王曰「臣問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薬、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薬也。是客欺王也。夫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釈臣。」 王乃不殺。 C:22:18:田駟欺鄒君(恵子) 田駟欺鄒君。鄒君将使人殺之。田駟恐告恵子。 恵子見鄒君曰「今有人見君則䀹其一目、奚如。」 君曰「我必殺之。」 恵子曰「瞽、両目眇、君奚為不殺。」 君曰「不能勿犁。」 恵子曰「田駟東慢斉侯、南欺荊王、駟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焉。」 鄒君乃不殺。 C:22:19:遠水不救近火也(魯穆公・犁鉏) 魯穆公使衆公子或宦於晋、或宦於荊。 犁鉏曰「仮人於越而救溺子、越人雖善遊、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於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荊雖強、而斉近。魯患其不救乎。」 C:22:20:厳遂不善周君(馮沮) 厳遂不善周君。周君患之。 馮沮曰「厳遂相。而韓傀貴於君。不如行賊於韓傀。則君必以為厳氏也。」 C:22:21:張譴病将死(張譴・公乗無正) 張譴相韓。病将死。公乗無正懐三十金而問其疾。 君一月、自問張譴曰「若子死、将誰使代子。」 答曰「無正重法而畏上。雖然、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 張譴死、因相公乗無正。 C:22:22:巧詐不如拙誠(楽羊・秦西巴) 楽羊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 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楽羊坐於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文侯謂堵師賛曰「楽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 楽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 孟孫猟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帰。 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孟孫帰、至而求麑。 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孫大怒、逐之。 居三月、復召以為其子傅。 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為子傅何也。」 孟孫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 故曰「巧詐不如拙誠。」 楽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C:22:23:曾従子善相剣者也 曾従子善相剣者也。衛君怨呉王。 曾従子曰「呉王好剣。臣相剣者也。臣請為呉王相剣、抜而示之、因為君刺之。」 衛君曰「子為之是也、非縁義也、為利也。呉強而富、衛弱而貧。子必往、吾恐、子為呉王用之於我也。」 乃逐之。 C:22:24:見微以知萌(紂・箕子) 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簋、則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舎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台広室也。称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 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 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C:22:25:大難攻、小易服(周公旦・辛公甲) 周公旦已勝殷、将攻商蓋。 辛公甲曰「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衆小以劫大。」 乃攻九夷、而商蓋服矣。 C:22:26:我独知之、吾其危矣(箕子) 紂為長夜之飲。懼以失日。 問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問箕子。 箕子謂其徒曰「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酔而不知。 C:22:27:游於不用之国(魯人) 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縞。而欲徒於越。 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 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髪。以子之所長游於不用之国、欲使無窮、其可得乎。」 C:22:28:樹之難而去之易(陳軫・恵子) 陳軫貴於魏王。 恵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横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抜之、則毋生楊至。以十人之衆、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衆、子必危矣。」 C:22:29:魯季孫新弑其君(呉起) 魯季孫新弑其君。呉起仕焉。 或謂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無可為者矣。今季孫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 呉起因去之晋。 C:22:30:知淵中之魚者(隰斯・田成子) 隰斯弥見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 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 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帰、使人伐之。斧離数創、隰子止之。 其相室曰「何変之数也。」 隰子曰「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 乃不伐也。 C:22:31:逆旅有妾二人(楊子) 楊子過於宋東之逆旅。 有妾二人。其悪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 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悪者自悪、吾不知其悪也。」 楊子謂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C:22:32:衛人嫁其子 衛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 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 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今人臣之処官者皆是類也。 C:22:33:以人言罪我(魯丹) 魯丹三説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 復見、未語而君与之食。魯丹出、而不反舎、遂去中山。 其御曰「反見、乃始善我、何故去之。」 魯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未出境、而公子悪之曰「為趙来間中山。」 君因索而罪之。 C:22:34:同事之人(慧子) 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白公好士而乱荊。其好士則同、其所以為則異。 公孫友自刖而尊百里、豎刁自宮而諂桓公。其自刑則同、其所以自刑之為則異。 慧子曰「狂者東走、逐者亦東走。其東走則同、其所以東走之為則異。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審察也』。」 -------------------------------------------------------------------------------- V:08:巻第八 -------------------------------------------------------------------------------- B:23:説林下第二十三 C:23:01: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伯楽教二人相踶馬、相与之簡子厩観馬。 一人挙踶馬、其一人従後而循之、三撫其尻而馬不踶。此自以為失相。 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為馬也、踒肩而腫膝。夫踶馬也者、挙後而任前。腫膝不可任也、故後不挙。子巧於相踶馬、而拙於任腫膝。」 夫事有所必帰。而以有所腫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独知也。 恵子曰「置猿於柙中、則与豚同。」 故勢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C:23:02:曾子愚人也哉 衛将軍文子見曾子。曾子不起而延於坐席、正身於奥。 文子謂其御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僇命也。」 C:23:03:翢翢 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 将欲飲於河則必顛。乃銜其羽而飲之。 人之所有飲不足者、不可不索其羽也。 C:23:04:利之所在皆為賁諸 鱣似蛇、蚕似蠋。 人見蛇則驚駭、見鱣則毛起、漁者持鱣、婦人拾蚕。 利之所在、皆為賁諸。 C:23:05:駑馬日售 伯楽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馬、教其所愛者相駑馬。 千里之馬時一、其利緩、駑馬日售、其利急。 此周書所謂「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C:23:06:其不可復者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挙事亦然。為其不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C:23:07:不知事・不知心 崇侯悪来知不適紂之誅也、而不見武王之滅之也。 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 故曰「崇侯悪来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 聖人其備矣。 C:23:08:宋太宰貴 宋太宰貴而主断。季子将見宋君。 梁子聞之曰「語必可与太宰三坐乎。不然、将不免。」 季子因説以貴生而軽国。 C:23:09:楊布衣素衣而出 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 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将撃之。 楊朱曰「子毋撃也。子亦猶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黒而来、子豈能毋怪哉。」 C:23:10:慈母逃弱子 恵子曰「羿執鞅持扞、操弓関機、越人争為持的。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閉戸。故曰『可必、則越人不疑H、不可必、則慈母逃弱子』。」 C:23:11:亡其富之涯乎 桓公問管仲「富有涯乎。」 答曰「水之以涯、其無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於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C:23:12:負其百金 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与人争買百金之璞玉。 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毀瑕、得千溢焉。 事有挙之而有敗、而賢其毋挙之者、負之時也。 C:23:13:欲以御見荊王者 有欲以御見荊王者。衆騶妬之。因曰「臣能撽鹿。」 見王。王為御、不及鹿。自御及之。 王善其御也、乃言衆騶妬之。 C:23:14:我笑勾践也 荊令公子将伐陳。丈人送之曰「晋強、不可不慎也。」 公子曰「丈人奚憂。吾為丈人破晋。」 丈人曰「可。吾方廬陳南門之外。」 公子曰「是何也。」 曰「我笑勾践也。為人之如是其易也、己独何為密密十年難乎。」 C:23:15:家人蔵其皮冠 堯以天下譲許由。許由逃之、舎於家人。家人蔵其皮冠。 夫棄天下而家人蔵其皮冠。是不知許由者也。 C:23:16:三虱相与訟 三虱相与訟。 一虱過之曰「訟者奚説。」三虱曰「争肥饒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臘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於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殺。 C:23:17:争事而亡其国者 虫有螝者。一身両口。争食相齕也、遂相殺、因自殺。 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螝類也。 C:23:18:無滌堊之地則寡非矣 宮有堊、器有滌、則潔矣。行身亦然。無滌堊之地則寡非矣。 C:23:19:公子糾将為乱 公子糾将為乱。桓公使使者視之。 使者報曰「笑不楽、視不見、必為乱。」 乃使魯人殺之。 C:23:20:公孫弘・公孫喜 公孫弘断髪而為越王騎。公孫喜使人絶之曰「吾不与子為昆弟矣。」 公孫弘曰「我断髪、子断頸而為人用兵。我将謂子何。」 周南之戦、公孫喜死焉。 C:23:21:与悍者隣 有与悍者隣。欲売宅而避之。 人曰「是其貫将満矣。子姑待之。」 答曰「吾恐其以我満貫也。」遂去之。 故曰「物之幾者非所靡也。」 C:23:22:子西不免 孔子謂弟子曰「孰能導子西之釣名也。」 子貢曰「賜也能。」 乃導之、不復疑也。 孔子曰「寛哉、不被於利。絜哉、民性有恒。曲為曲、直為直。子西不免。」 白公之難、子西死焉。 故曰「直於行者曲於欲。」 C:23:23:晋中行文子出亡 晋中行文子出亡、過於県邑。 従者曰「此嗇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舎。且待後車。」 文子曰「吾嘗好音、此人遺我鳴琴。吾好珮、此人遺我玉環。是振我過者也。以求容於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 乃去之。果収文子後車二乗而献之其君矣。 C:23:24:周趮謂宮他 周趮謂宮他曰「為我謂斉王曰『以斉資我於魏、請以魏事王』。」 宮他曰「不可。是示之無魏也。斉王必不資於無魏者、而以怨有魏者。公不如曰『以王之所欲、臣請以魏聴王』。斉王必以公為有魏也、必因公。是公有斉也、因以有斉魏矣。」 C:23:25:賀君之孝 白圭為宋令尹曰「君長自知政、公無事矣。今君少主也而務名。不如令荊賀君之孝也。則君不奪公位、而大敬重公、則公常用宋矣。」 C:23:26:管仲・鮑叔 管仲鮑叔相謂曰「君乱甚矣。必失国。斉国之諸公子其可輔者、非公子糾則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達者相収。」 管仲乃従公子糾、鮑叔従小白。 国人果弑君。小白先入為君。魯人拘管仲而効之。鮑叔言而相之。 故諺曰「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雖善除、不能自弾也。」 以管仲之聖而待鮑叔之助。 此鄙諺所謂「虜自売裘而不售、士自誉弁而不信」者也。 C:23:27:沮衛蹶融 荊王伐呉。呉使沮衛蹶融犒於荊師。 而将軍曰「縛之、殺以釁鼓。」 問之曰「汝来卜乎。」答曰「卜。」 「卜吉乎。」曰「吉。」 荊人曰「今荊将与女釁鼓其何也。」 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呉使人来也、固視将軍怒。将軍怒、将深溝高塁、将軍不怒、将懈怠。今也将軍殺臣、則呉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為一臣卜。夫殺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無知、則以臣釁鼓無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戦之時、臣使鼓不鳴。」 荊人因不殺也。 C:23:28:赤章曼枝 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難不通。 乃鑄大鐘遺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説、除道将内之。 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 仇由之君不聴、遂内之。 赤章曼枝因断轂而駆、至於斉。七月、而仇由亡矣。 C:23:29:楚左史倚相・越大夫種 越已勝呉、又索卒於荊而攻晋。 左史倚相謂荊王曰「夫越破呉、豪士死、鋭卒尽、大甲傷、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師与分呉。」 荊王曰「善。」因起師而従越。 越王怒、将撃之。 大夫種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傷、我与戦必不剋、不如賂之。」 乃割露山之陰五百里、以賂之。 C:23:30:荊左史倚相 荊伐陳、呉救之。軍間三十里、雨十日、夜星。 左史倚相謂子期曰「雨十日、甲輯而兵聚。呉人必至。不如備之。」 乃為陳。陳未成也、而呉人至、見荊陳而反。 左史曰「呉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撃之、必可敗也。」 乃従之、遂破呉軍。 C:23:31:魏文侯(二国不得兵) 韓趙相与為難。 韓子索兵於魏曰「願借師以伐趙。」 魏文侯曰「寡人与趙兄弟、不可以従。」 趙又索兵以攻韓。文侯曰「寡人与韓兄弟、不敢従。」 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搆於己、乃皆朝魏。 C:23:32:楽正子春 斉伐魯、索讒鼎。魯以其鴈往。 斉人曰「鴈也。」魯人曰「真也。」 斉曰「使楽正子春来、吾将聴子。」 魯君請楽正子春。楽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 君曰「我愛之。」答曰「臣亦愛臣之信。」 C:23:33:綦毋恢 韓咎立為君、未定也。弟在周、周欲重之、而恐韓咎不立也。 綦毋恢曰「不若以車百乗送之。得立因曰『為戒』、不立則曰『来効賊也』。」 C:23:34:海大魚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諫者。 靖郭君謂謁者曰「毋為客通。」 斉人有請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過三言、臣請烹。」 靖郭君因見之。客趨進曰「海大魚。」因反走。 靖郭君曰「請聞其説。」 客曰「臣不敢以死為戯。」 靖郭君曰「願為寡人言之。」 答曰「君聞大魚乎。網不能止、繳不能絓也、蕩而失水、螻蟻得意焉。今夫斉亦君之海也、君長有斉、奚以薛為。君失斉、雖隆薛城至於天猶無益也。」 靖郭君曰「善。」乃輟、不城薛。 C:23:35:晋叔向 荊王弟在秦、秦不出也。 中射之士曰「資臣百金、臣能出之。」 因載百金之晋、見叔向曰「荊王弟在秦、秦不出也。請以百金委。」 叔向受金、而以見之晋平公曰「可以城壺丘矣。」 平公曰「何也。」 対曰「荊王弟在秦、秦不出也。是秦悪荊也。必不敢禁我城壺丘。若禁之、我曰『為我出荊王之弟、吾不城也』。彼如出之、可以徳荊。彼不出、是卒悪也。必不敢禁我城壺丘矣。」 公曰「善。」乃城壺丘、謂秦公曰「為我出荊王之弟、吾不城也。」 秦因出之。荊王大説、以錬金百鎰遺晋。 C:23:36:伍子胥 闔廬攻郢、戦三勝。 問子胥曰「可以退乎。」 子胥対曰「溺人者一飲而止則無逆者。以其不休也。不如乗之以沈之。」 C:23:37:告者為盗 鄭人有一子。将宦、謂其家曰「必築壊牆。是不善人将窃。」 其巷人亦云。不時築、而人果窃之。 以其子為智、以巷人告者為盗。 -------------------------------------------------------------------------------- B:24:観行第二十四 C:24:01:明主 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観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 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故以有余補不足、以長続短之謂明主。 C:24:02:天下有信数三 天下有信数三。 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挙。三曰、強有所不能勝。 故雖有堯之智、而無衆人之助、大功不立。 有烏獲之勁、而不得人助、不能自挙。 有賁育之強、而無法術、不得長生。 故勢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故烏獲軽千鈞而重其身、非其身重於千鈞也。勢不便也。 離朱易百歩而難眉睫、非百歩近而眉睫遠也。道不可也。 故明主不窮烏獲、以其不能自挙。 不困離朱、以其不能自見。因可勢、求易道。 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時有満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為三者発喜怒之色、則金石之士離心焉、聖賢之撲浅深矣。 故明主観人、不使人観己。明於堯不能独成、烏獲不能自挙、賁育之不能自勝、以法術則観行之道畢矣。 -------------------------------------------------------------------------------- B:25:安危第二十五 C:25:01:安術危道 安術有七、危道有六。 安術。一曰、賞罰随是非。二曰、禍福随善悪。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賢不肖而無愛悪。五曰、有愚智而無非誉。六曰、有尺寸而無意度。七曰、有信而無詐。 危道。一曰、斲削於縄之内。二曰、断割於法之外。三曰、利人之所害。四曰、楽人之所禍。五曰、危人於所安。六曰、所愛不親、所悪不疏。 如此、則人失其所以楽生、而忘其所以重死。 人不楽生則人主不尊、不重死則令不行也。 C:25:02:号令者国之舟車也 使天下皆極智能於儀表、尽力於権衡、以動則勝、以静則安。 治世使人楽生於為是、愛身於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 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車也。 安則智廉生、危則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飢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 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 今使人去飢寒、雖賁育不能行。 廃自然、雖順道而不立。強勇之所不能行、則上不能安。 上以無厭責、己尽、則下対無有。無有則軽法。 法所以為国也。而軽之、則功不立、名不成。 C:25:03:寿安之術 聞古「扁鵲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聖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払耳。」 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長利在身。払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 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払耳。 忍痛、故扁鵲尽巧、払耳、則子胥不失。寿安之術也。 病而不忍痛、則失扁鵲之巧、危而不払耳、則失聖人之意。 如此、長利不遠垂、功名不久立。 C:25:04:人主不自刻以堯 人主不自刻以堯而責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則上不失、下不亡。 不権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 廃堯舜而立桀紂、則人不得楽所長而憂所短。 失所長則国家無功、守所短則民不楽生。以無功御不楽生、不可行於斉民。 如此、則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 C:25:05:安危在是非 安危在是非、不在於強弱。存亡在虚実、不在於衆寡。 故斉万乗也、而名実不称、上空虚於国内、不充満於名実、故臣得奪主。 殷天子也、而無是非、賞於無功、使讒諛以詐偽為貴、誅於無罪、使傴以天性剖背、以詐偽為是、天性為非。 故小得勝大。 C:25:06:明主堅内 明主堅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於遠者無有。 故周之奪殷也、拾遺於庭。使殷不遺於朝、則周不敢望秋毫於境。而況敢易位乎。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臨之而法、去之而思。 堯無膠漆之約於当世而道行、舜無置錐之地於後世而徳結。 能立道於往古、而垂徳於万世者之謂明主。 -------------------------------------------------------------------------------- B:26:守道第二十六 C:26:01:上下相得 聖王之立法也、其賞足以勧善、其威足以勝暴、其備足以必完法。 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極者賞厚、情尽者名立。 善之生如春、悪之死如秋。故民勧極力而楽尽情。此之謂上下相得。 上下相得、故能使用力者自極於権衡、而務至於任鄙、戦士出死、而願為賁育、守道者皆懐金石之心、以死子胥之節。 用力者為任鄙、戦如賁育、中為金石、則君人者高枕而守己完矣。 C:26:02:守禁 古之善守者、以其所重禁其所軽、以其所難止其所易。 故君子与小人倶正、盗跖与曾、史倶廉。 何以知之。夫貪盗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則身不全。 賁育不量敵則無勇名、盗跖不計可則利不成。 明主之守禁也、賁育見侵於其所不能勝、盗跖見害於其所不能取。 故能禁賁育之所不能犯、守盗跖之所不能取、則暴者守愿、邪者反正。 大勇愿、巨盗貞、則天下公平、而斉民之情正矣。 C:26:03:尊法必賞 人主離法失人、則危於伯夷不妄取、而不免於田成盗跖之取、何也。 今天下無一伯夷、而姦人不絶世、故立法度量。 度量信則伯夷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法分明則賢不得奪不肖、強不得侵弱、衆不得暴寡。 託天下於堯之法、則貞士不失分、姦人不徼幸。 寄千金於羿之矢、則伯夷不得亡、而盗跖不敢取。 堯明於不失姦、故天下無邪。羿巧於不失発、故千金不亡。 邪人不寿而盗跖止、如此。 故図不載宰予、不挙六卿、書不著子胥、不明夫差。孫呉之略廃、盗跖之心伏。 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而無瞋目切歯傾取之患、人臣垂拱於金城之内、而無扼捥聚唇嗟唶之禍。 服虎而不以柙、禁姦而不以法、塞偽而不以符。 此賁育之所患、堯舜之所難也。 故設柙非所以備鼠也、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 立法非所以備曾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 為符非所以予尾生也、所以使衆人不相謾也。 不恃比干之死節、不幸乱臣之無詐也。恃怯之所能服、握庸主之所易守。 当今之世、為人主忠計、為天下結徳者、利莫長於此。 故君人者無亡国之図、而忠臣無失身之画。 明於尊法必賞、故能使人尽力於権衡、死節於官職。 通賁育之情、不以死易生、惑於盗跖之貪、不以財易身、則守国之道畢備矣。 -------------------------------------------------------------------------------- B:27:用人第二十七 C:27:01:治之至 聞、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順人而明賞罰。 循天則用力寡而功立、順人則刑罰省而令行、明賞罰則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則白黒分矣。 治国之臣、効功於国以履位、見能於官以受職、尽力於権衡以任事。 人臣皆宜其能、勝其官、軽其任、而莫懐余力於心、莫負兼官之責於君。 故内無伏怨之乱、外無馬服之患。 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争訟止、技長立、則強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傷。治之至也。 C:27:02:守中拙之所万不失 釈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国。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 廃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万不失矣。 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則人力尽而功名立。 C:27:03:可為之賞、可避之罰 明主立可為之賞、設可避之罰。 故賢者勧賞而不見子胥之禍、不肖者少罪而不見傴剖背、盲者処平而不遇深谿、愚者守静而不陥険危。如此、則上下之恩結矣。 古之人曰「其心難知、喜怒難中也。」故以表示目、以鼓語耳、以法教心。 君人者釈三易之数而行一難知之心。如此、則怒積於上、而怨積於下。 以積怒而御積怨則両危矣。 C:27:04:明主之表易見 明主之表易見、故約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 三者立而上無私心、則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動、随縄而斲、因攢而縫。 如此、則上無私威之毒、而下無愚拙之誅。 故上君明而少怒、下尽忠而少罪。 C:27:05:明主厲廉恥招仁義 聞之曰「挙事無患者、堯不得也。」而世未嘗無事也。 君人者不軽爵禄、不易富貴、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厲廉恥、招仁義。 昔者介子推無爵禄而義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結其徳、書図著其名。 人主楽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奪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職、而苦乎以一負二。 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楽。上下之利、莫長於此。 不察私門之内、軽慮重事、厚誅薄悩、久怨細過、長侮偸快、数以徳追禍。 是断手而続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C:27:06:臣有叛主 人主立難為而罪不及、則私怨生。人臣失所長而奉難給、則伏怨結。 労苦不撫循、憂悲不哀憐、喜則誉小人、賢不肖倶賞、怒則毀君子、使伯夷与盗跖倶辱。 故臣有叛主。 C:27:07:危殆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愛魯人、則燕不用而魯不附。 民見憎、不能尽力而務功、魯見説、而不能離死命而親他主。 如此、則人臣為隙穴、而人主独立。 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謂危殆。 C:27:08:有賞罰而無喜怒 釈儀的而妄発、雖中小不巧。釈法制而妄怒、雖殺戮而姦人不恐。 罪生甲、禍帰乙、伏怨乃結。故至治之国、有賞罰而無喜怒。 故聖人極有刑法、而死無螫毒、故姦人服。 発矢中的、賞罰当符、故堯復生、羿復立。 如此、則上無殷夏之患、下無比干之禍、君高枕而臣楽業、道蔽天地徳極万世矣。 C:27:09:去眉睫之禍 夫人主不塞隙穴、而労力於赭堊、暴雨疾風必壊。 不去眉睫之禍、而慕賁育之死、不謹蕭牆之患、而固金城於遠境、不用近賢之謀、而外結万乗之交於千里。飄風一旦起、則賁育不及救、而外交不及至、禍莫大於此。 当今之世、為人主忠計者、必無使燕王説魯人、無使近世慕賢於古、無思越人以救中国溺者。如此、則上下親、内功立、外名成。 -------------------------------------------------------------------------------- B:28:功名第二十八 C:28:01:所以立功成名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時、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勢位。 背天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穂。逆人心雖賁、育不能尽人力。 故得天時則不務而自生、得人心則不趣而自勧、因技能則不急而自疾、得勢位則不進而名成。 若水之流、若船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窮之令、故曰明主。 C:28:02:不肖之制賢 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 故立尺材於高山之上、則臨千仭之谿。材非長也、位高也。 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 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 千鈞得船則浮、錙銖失船則沈。非千鈞軽錙銖重也、有勢之与無勢也。 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 C:28:03:臣主同欲而異使 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載之、故安。 衆同心以共立之、故尊。 人臣守所長、尽所能、故忠。 以尊主主御忠臣、則長楽生而功名成。 名実相持而成、形影相応而立。故臣主同欲而異使。 C:28:04:人主之患 人主之患在莫之応。故曰「一手独拍、雖疾無声。」 人臣之憂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円、左手画方、不能両成。」 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桴、臣若鼓、技若車、事若馬。」 故人有余力易於応、而技有余巧便於事。 立功者不足於力、親近者不足於信、成名者不足於勢、近者已親而遠者不結、則名不称実者也。 C:28:05:所以南面 聖人、徳若堯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載於世、則功不立、名不遂。 故古之能致功名者、衆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誉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 如此、故太山之功長立於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於天地。 此堯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効功也。 -------------------------------------------------------------------------------- B:29:大体第二十九 C:29:01:至安之世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観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 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於法術、託是非於賞罰、属軽重於権衡。 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 不引縄之外、不推縄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内。 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悪、栄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 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乱於大沢、万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寿於旗幢。 豪傑不著名於図書、不録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虚。 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使匠石以千歳之寿操鉤、視規矩、挙縄墨、而正太山、使賁、育帯干将而斉万民。」 雖尽力於功、極盛於寿、太山不正、民不能斉。故曰:古之牧天下者、不使匠石極巧以敗太山之体、不使賁、育尽威以傷万民之性。 因道全法、君子楽而大姦止。 澹然間静、因天命、持大体。 故使人無離法之罪、魚無失水之禍。 如此、故天下少不可。 C:29:02:治之至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畢載。 太山不立好悪、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択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万物備、歴心於山海而国家富。 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撲、以道為舎。 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於前、徳垂於後、治之至也。 -------------------------------------------------------------------------------- V:09:巻第九 -------------------------------------------------------------------------------- B:30:内儲説上 七術第三十 C:30:01:七術六微 主之所用也七術。所察也六微。 七術。一曰、衆端参観。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尽能。四曰、一聴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C:30:02:経 参観一 観聴不参則誠不聞。聴有門戸則臣壅塞。 其説在侏儒之夢見竈、哀公之称莫衆而迷。 故斉人見河伯、与恵子之言亡其半也。 其患在豎牛之餓叔孫、而江乙之説荊俗也。 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敵。 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而察一市之患。 参観一。 C:30:03:経 必罰二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是以刑罰不必則禁令不行。 其説在董子之行石邑、与子産之教游吉也。 故仲尼説隕霜、而殷法刑棄灰。将行去楽池、而公孫鞅重軽罪。 是以麗水之金不守、而積沢之火不救。 成歓以太仁弱斉国、卜皮以慈恵亡魏王。 管仲知之、故断死人。嗣公知之、故買胥靡。 必罰二。 C:30:04:経 賞誉三 賞誉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誉厚而信者下軽死。 其説在文子称若獣鹿。故越王焚宮室、而呉起倚車轅、李悝断訟以射、宋崇門以毀死。 句践知之、故式怒鼃。昭侯知之、故蔵弊袴。 厚賞之使人為賁諸也。婦人之拾蚕、漁者之握鱣、是以効之。 賞誉三。 C:30:05:経 一聴四 一聴則智愚不分、責下則人臣不参。 其説在索鄭与吹竽。其患在申子之以趙紹韓沓為嘗試。 故公子汜議割河東、而応侯謀弛上党。 一聴四。 C:30:06:経 詭使五 数見久待而不任、姦則鹿散。使人問他則不鬻私。 是以龐敬還公大夫、而戴讙詔視轀車、周主亡玉簪、商太宰論牛矢。 詭使五。 C:30:07:経 挟智六 挾智而問、則不智者至、深智一物、衆隠皆変。 其説在昭侯之握一爪也。故必南門而三郷得、周主索曲杖而群臣懼。 卜皮事庶子、西門豹詳遺轄。 挟智六。 C:30:08:経 倒言七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則姦情得。 故陽山謾樛豎、淖歯為秦使、斉人欲為乱、子之以白馬、子産離訟者、嗣公過関市。 倒言七。 右経。 C:30:09:1:説一(参観) 夢見竈(弥子瑕) 一、衛霊公之時、弥子瑕有寵、専於衛国。 侏儒有見公者、曰「臣之夢賤矣。」 公曰「何夢。」 対曰「夢見竈、為見公也。」 公怒曰「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奚為見寡人而夢見竈。」 対曰「夫日兼燭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燭一国、一人不能壅也。故将見人主者夢見日。夫竈一人煬焉、則後人無従見矣。今或者一人、有煬君者乎。則臣雖夢見竈、不亦可乎。」 C:30:09:2:説一(参観) 莫衆而迷(孔子・晏子)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鄙諺曰『莫衆而迷』。今寡人挙事、与群臣慮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 孔子対曰「明主之問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議於下。今群臣無不一辞同軌乎季孫者、挙魯国尽化為一。君雖問境内之人、猶不免於乱也。」 一曰。晏子聘魯、哀公問曰「語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慮之、魯不免於乱何也。」 晏子曰「古之所謂『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為衆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魯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於季氏之私。人数非不衆、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C:30:09:3:説一(参観) 河伯(斉王) 斉人有謂斉王、曰「河伯大神也。王何不試与之遇乎。臣請使王遇之。」 乃為壇場大水之上、而与王立之焉。 有間大魚動。因曰「此河伯。」 C:30:09:4:説一(参観) 亡半(張儀・恵施) 張儀欲以秦韓与魏之勢伐斉荊。而恵施欲以斉荊偃兵。二人争之。 群臣左右皆為張子言、而以攻斉荊為利。而莫為恵子言。 王果聴張子、而以恵子言為不可。 攻斉荊事已定、恵子入見。 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斉荊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為然。」 恵子因説「不可不察也。夫斉荊之事也誠利、一国尽以為利、是何智者之衆也。攻斉荊之事誠不利、一国尽以為利、何愚者之衆也。凡謀者、疑也。疑也者、誠疑、以為可者半、以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也。」 C:30:09:5:説一(参観) 参之患(叔孫・豎牛) 叔孫相魯。貴而主断。 其所愛者曰豎牛、亦擅用叔孫之令。 叔孫有子曰壬。豎牛妬而欲殺之。因与壬游於魯君所。 魯君賜之玉環。壬拝受之而不敢佩、使豎牛請之叔孫。 豎牛欺之曰「吾已為爾請之矣。使爾佩之。」壬因佩之。 豎牛因謂叔孫「何不見壬於君乎。」 叔孫曰「孺子何足見也。」 豎牛曰「壬固已数見於君矣。君賜之玉環、壬已佩之矣。」 叔孫召壬見之、而果佩之、叔孫怒而殺壬。 壬兄曰丙、豎牛又妬而欲殺之。 叔孫為丙鑄鐘。鐘成、丙不敢撃、使豎牛請之叔孫。 豎牛不為請、又欺之曰「吾已為爾請之矣。使爾撃之。」丙因撃之。 叔孫聞之曰「丙不請而擅撃鐘。」 怒而逐之。丙出走斉。 居一年、豎牛為謝叔孫。叔孫使豎牛召之。 又不召而報之曰「吾已召之矣、丙怒甚、不肯来。」 叔孫大怒、使人殺之。 二子已死、叔孫有病。豎牛因独養之而去左右、不内人。 曰「叔孫不欲聞人声。」因不食而餓殺。 叔孫已死、豎牛因不発喪也、徙其府庫重宝空之而奔斉。 夫聴所信之言、而子父為人僇。此不参之患也。 C:30:09:6:説一(参観) 不言人之悪(江乙) 江乙為魏王使荊。 謂荊王曰「臣入王之境内、聞王之国俗曰『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悪』。誠有之乎。」 王曰「有之。」 「然則若白公之乱、得庶無危乎。誠得如此、臣免死罪矣。」 C:30:09:7:説一(参観) 嗣君之壅 衛嗣君重如耳、愛世姫。 而恐其皆因其愛重以壅己也、乃貴薄疑以敵如耳、尊魏姫以耦世姫、曰「以是相参也。」 嗣君知欲無壅、而未得其術也。 夫不使賤議貴、下必坐上、而必待勢重之鈞也、而後敢相議、則是益樹壅塞之臣也。 嗣君之壅乃始。 C:30:09:8:説一(参観) 尽備之 夫矢来有郷、則積鉄以備一郷、矢来無郷、則為鉄室以尽備之。 備之則体不傷。故彼以尽備之不傷、此以尽敵之無姦也。 C:30:09:9:説一(参観) 三人言而成虎(龐恭) 龐恭与太子質於邯鄲。 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 龐恭従邯鄲反、竟不得見。 C:30:10:01:説二(必罰) 猶入澗之必死也(董閼于) 二、董閼于為趙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澗深峭如牆、深百仭。 因問其旁郷左右曰「人嘗有入此者乎。」対曰「無有。」 曰「嬰児癡聾狂悖之人嘗有入此者乎。」対曰「無有。」 「牛馬犬彘嘗有入此者乎。」対曰「無有。」 董閼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無赦、猶入澗之必死也、則人莫之敢犯也。何為不治。」 C:30:10:02:説二(必罰) 火厳形(游吉) 子産相鄭。病将死。 謂游吉曰「我死後、子必用鄭。必以厳莅人。夫火形厳、故人鮮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厳子之形、無令溺子之懦。」 子産死、游吉不肯厳形。 鄭少年相率為盗、処於雚沢、将遂以為鄭禍。 游吉率車騎与戦、一日一夜、僅能剋之。 游吉喟然歎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於此矣。」 C:30:10:03:説二(必罰) 天失道草木猶犯干之(仲尼) 魯哀公問於仲尼曰「春秋之記曰『冬十二月霣霜不殺菽』、何為記此。」 仲尼対曰「此言可以殺而不殺也。夫宜殺而不殺、桃李冬実。天失道、草木猶犯干之。而況於人君乎。」 C:30:10:04:説二(必罰) 棄灰之罪(子貢・仲尼) 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 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於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闘、闘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悪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悪、此治之道。」 一曰、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子貢曰「棄灰之罪軽、断手之罰重、古人何太毅也。」 曰「無棄灰所易也、断手所悪也。行所易不関所悪、古人以為易、故行之。」 C:30:10:05:説二(必罰) 中道而乱(楽池) 中山之相楽池以車百乗使趙。 選其客之有智能者以為将行、中道而乱。 楽池曰「吾以公為有智、而使公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 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人、而利足以勧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従少正長、従賤治貴、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嘗試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斬其首、何故而不治。」 C:30:10:06:説二(必罰) 以刑去刑(公孫鞅) 公孫鞅之法也重軽罪。重罪者人之所難犯也。而小過者人之所易去也。 使人去其所易無離其所難、此治之道。 夫小過不生、大罪不至、是人無罪而乱不生也。 一曰。公孫鞅曰「行刑重其軽者、軽者不至、重者不来、是謂以刑去刑。」 C:30:10:07:説二(必罰) 麗水之中生金 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 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甚衆、壅離其水也、而人窃金不止。 夫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 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 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辜磔、窃金不止。 知必死、則天下不為也。 C:30:10:08:説二(必罰) 請徒行罰(仲尼) 魯人焼積沢。天北風、火南倚、恐焼国。 哀公懼、自将衆趣救火。左右無人、尽逐獣而火不救。 乃召問仲尼。 仲尼曰「夫逐獣者楽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 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尽賞之則国不足以賞於人。請徒行罰。」哀公曰「善。」 於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獣者比入禁之罪。」 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C:30:10:09:説二(必罰) 王太仁(成驩) 成驩謂斉王曰「王太仁、太不忍人。」 王曰「太仁、太不忍人、非善名邪。」 対曰「此人臣之善也。非人主之所行也。夫人臣必仁而後可与謀、不忍人而後可近也。不仁則不可与謀、忍人則不可近也。」 王曰「然則寡人安所太仁、安不忍人。」 対曰「王太仁於薛公、而太不忍於諸田。太仁薛公則大臣無重、太不忍諸田則父兄犯法。大臣無重則兵弱於外、父兄犯法則政乱於内。兵弱於外、政乱於内、此亡国之本也。」 C:30:10:10:説二(必罰) 不忍則不誅有過(卜皮) 魏恵王謂卜皮曰「子聞寡人之声聞亦何如焉。」 対曰「臣聞王之慈恵也。」 王欣然喜曰「然則功且安至。」 対曰「王之功至於亡。」 王曰「慈恵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 卜皮対曰「夫慈者不忍、而恵者好与也。不忍則不誅有過、好予則不待有功而賞。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C:30:10:11:説二(必罰) 斉国好厚葬(管仲) 斉国好厚葬。布帛尽於衣衾、材木尽於棺槨。 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則無以為蔽、材木尽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 管仲対曰「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於是乃下令曰『衣衾棺槨過度者戮其尸』、罪夫当喪者。夫戮死無名、罪当喪者無利。人何故為之也。」 C:30:10:12:説二(必罰) 主欲治而不聴之不祥(衛嗣君) 衛嗣君之時、有胥靡、逃之魏、因為襄王之后治病。 衛嗣君聞之、使人請以五十金買之。 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 群臣左右諫曰「夫以一都買胥靡可乎。」 君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無小而乱無大。法不立而誅不必、雖有十左氏無益也。法立而誅必、雖失十左氏無害也。」 魏王聞之曰「主欲治而不聴之、不祥。」 因載而往、徒献之。 C:30:11:1:説三(賞誉) 賞罰之為道利器也(斉文子) 三、斉王問於文子曰「治国何如。」 対曰「夫賞罰之為道利器也。君固握之、不可以示人。若如臣者猶獣鹿也。唯薦草而就。」 C:30:11:2:説三(賞誉) 焚宮室(文種) 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呉可乎。」 対曰「可矣。吾賞厚而信、罰厳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試焚宮室。」 於是遂焚宮室、人莫救之。 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 人塗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 此知必勝之勢也。 C:30:11:3:説三(賞誉) 人争徙之(呉起) 呉起為魏武侯西河之守。 秦有小亭臨境。呉起欲攻之。 不去、則甚害田者、去之、則不足以徴甲兵。 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還賜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東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門之外者、賜之如初。」 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賜之上田宅。」 人争趨之。於是攻亭、一朝而抜之。 C:30:11:4:説三(賞誉) 中之者勝(李悝) 李悝為魏文侯上地之守。 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 令下而人皆疾習射、日夜不休。 及与秦人戦、大敗之。以人之善射也。 C:30:11:5:説三(賞誉) 服喪而毀甚瘠 宋崇門之巷人、服喪而毀甚瘠。上以為慈愛於親、挙以為官師。 明年、人之所以毀死者歳十余人。 子之服親喪者為愛之也、而尚可以賞勧也。況君上之於民乎。 C:30:11:6:説三(賞誉) 見怒鼃而式之(越王勾践) 越王慮伐呉。欲人之軽死也、出見怒鼃乃為之式。 従者曰「奚敬於此。」王曰「為其有気故也。」 明年之請以頭献王者歳十余人。由此観之、誉之足以殺人矣。 一曰。越王勾践見怒鼃而式之。 御者曰「何為式。」王曰「鼃有気如此、可無為式乎。」 士人聞之曰「鼃有気、王猶為式、況士人之有勇者乎。」 是歳人有自剄死以其頭献者。 故越王将復呉而試其教。 燔台而鼓之、使民赴火者、賞在火也。 臨江而鼓之、使人赴者、賞在水也。 臨戦而鼓之、使人絶頭刳腹而無顧心者、賞在兵也。 又況據法而進賢。其助甚此矣。 C:30:11:7:説三(賞誉) 蔵弊袴(韓昭侯) 韓昭侯使人蔵弊袴。 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袴不以賜左右而蔵之。」 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聞『明主之愛、一嚬一笑、嚬有為嚬、而笑有為笑』。今夫袴豈特嚬笑哉。袴之与嚬笑相去遠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蔵之未有予也。」 C:30:11:8:説三(賞誉) 鱣似蛇、蚕似蠋 鱣似蛇、蚕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 然而婦人拾蚕、漁者握鱣。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悪、皆為孟賁。 C:30:12:1:説四(一聴) 始鄭梁一国也(鄭公子) 四、魏王謂鄭王曰「始鄭梁一国也、已而別。今願復得鄭而合之梁。」 鄭君患之。召群臣而与之謀所以対魏。 鄭公子謂鄭君曰「此甚易応也。君対魏曰『以鄭為故魏而可合也、則弊邑亦願得梁而合之鄭』。」 魏王乃止。 C:30:12:2:説四(一聴) 吹竽(斉宣王・田厳) 斉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処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説之、廩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聴之、処士逃。 一曰。韓昭侯曰「吹竽者衆。吾無以知其善者。」 田厳対曰「一一而聴之。」 C:30:12:3:説四(一聴) 嘗試君之動貌(申不害) 趙令人因申子於韓請兵、将以攻魏。 申子欲言之君、而恐君之疑己外市也、不則恐悪於趙。 乃令趙紹韓沓嘗試君之動貌而後言之。 内則知昭侯之意、外則有得趙之功。 C:30:12:4:説四(一聴) 三国兵至函(楼緩・秦公子汜) 三国兵至函。 秦王謂楼緩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東而講、何如。」 対曰「夫割河東大費也、免国於患大功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汜而問焉。」 王召公子汜而告之。 対曰「講亦悔、不講亦悔。王今割河東而講、三国帰、王必曰『三国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不講、三国也入韓、則国必大挙矣、王必大悔、王曰『不献三城也』。臣故曰、王講亦悔、不講亦悔。」 王曰「為我悔也、寧亡三城而悔、無危乃悔。寡人断講矣。」 C:30:12:5:説四(一聴) 所以未王(応侯范雎) 応侯謂秦王曰「王得宛葉藍田陽夏、断河内、因梁鄭、所以未王者、在一而已。趙未服也。弛上党以臨東陽、則邯鄲口中虱也。王拱而朝天下。後者以兵中之。然上党之安楽、其処甚劇、臣恐弛之而不聴、奈何。」 王曰「必弛易之矣。」 C:30:13:1:説五(詭使) 不相信以至無姦(龐敬) 五、龐敬県令也。遣市者行、而召公大夫而還之。 立有間、無以詔之、卒遣行。 市者以為令与公大夫有言、不相信、以至無姦。 C:30:13:2:説五(詭使) 見有奉笥(戴驩) 戴驩宋太宰。夜使人曰「吾聞数夜有乗轀車至李史門者。謹為我伺之。」 使人報曰「不見轀車、見有奉笥而与李史語者。有間、李史受笥。」 C:30:13:3:説五(詭使) 周主亡玉簪(周主)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日不能得也。 周主令人求而得之家人之屋間。 周主曰「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吾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 於是吏皆聳懼、以為君、神明也。 C:30:13:4:説五(詭使) 市門之外何多牛屎(商太宰) 商太宰使少庶子之市。 顧反而問之曰「何見於市。」対曰「無見也。」 太宰曰「雖然何見也。」対曰「市南門之外甚衆牛車、僅可以行耳。」 太宰因誡使者「無敢告人吾所問於女。」 因召市吏而誚之曰「市門之外何多牛屎。」 市吏甚怪太宰知之疾也、乃悚懼其所也。 C:30:14:1:説六(挟智) 昭侯握爪(韓昭侯) 六、韓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 左右因割其爪而効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誠不。 C:30:14:2:説六(挟智) 南門之外有黄犢(韓昭侯) 韓昭侯使騎於県。使者報。 昭侯問曰「何見也。」対曰「無所見也。」 昭侯曰「雖然何見。」曰「南門之外、有黄犢食苗道左者。」 昭侯謂使者「毋敢洩吾所問於女。」 乃下令曰「当苗時、禁牛馬入人田中固有令。而吏不以為事、牛馬甚多入人田中。亟挙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 於是三郷挙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 復往審之、乃得南門之外黄犢。 吏以昭侯為明察、皆悚懼其所而不敢為非。 C:30:14:3:説六(挟智) 索曲杖(周主) 周主下令索曲杖。吏求之数日、不能得。 周主私使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 乃謂吏曰「吾知吏不事事也。曲杖甚易也、而吏不能得。我令人求之、不移日而得之。豈可謂忠哉。」 吏乃皆悚懼其所、以君為神明。 C:30:14:4:説六(挟智) 佯愛(卜皮) 卜皮為県令。其御史汚穢而有愛妾。 卜皮乃使少庶子佯愛之、以知御史陰情。 C:30:14:5:説六(挟智) 佯亡其車轄(西門豹) 西門豹為鄴令。佯亡其車轄。 令吏求之不能得。使人求之而得之家人屋間。 C:30:15:1:説七(倒言) 陽山君 陽山君相衛。聞王之疑己也、乃偽謗樛豎以知之。 C:30:15:2:説七(倒言) 淖歯 淖歯聞斉王之悪己也、乃矯為秦使以知之。 C:30:15:3:説七(倒言) 欲為乱者 斉人有欲為乱者。恐王知之、因詐逐所愛者、令走王知之。 C:30:15:4:説七(倒言) 子之 子之相燕。坐而佯言曰「走出門者何。白馬也。」左右皆言不見。 有一人走追之、報曰「有。」子之以此知左右之誠信不。 C:30:15:5:説七(倒言) 子産 有相与訟者。子産離之而無使得通辞、倒其言以告而知之。 C:30:15:6:説七(倒言) 衛嗣公 衛嗣公使人為客過関市。関市苛難之。因事関市以金、関吏乃舎之。 嗣公為関吏曰「某時有客、過而所、与汝金、而汝因遣之。」 関市乃大恐、而以嗣公為明察。 -------------------------------------------------------------------------------- V:10:巻第十 -------------------------------------------------------------------------------- B:31:内儲説下 六微第三十一 C:31:01:六微 六微。一曰、権借在下。二曰、利異外借。三曰、託於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参疑内争。六曰、敵国廃置。 此六者、主之所察也。 C:31:02:経 権借一 権勢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為百。 故臣得借則力多、力多則内外為用、内外為用則人主壅。 其説在老聃之言「失魚」也。 是以人主久語、而左右鬻懐刷。 其患在胥僮之諫厲公、与州侯之一言、而燕人浴矢也。 権借一。 C:31:03:経 利異二 君臣之利異。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滅。 是以姦臣者、召敵兵以内除、挙外事以眩主。 苟成其私利、不顧国患。其説在衛人之夫妻禱祝也。 故戴歇議子弟、而三桓攻昭公、公叔内斉軍、而翟黄召韓兵、太宰嚭説大夫種、大成牛教申不害、司馬喜告趙王、呂倉規秦楚、宋石遺衛君書、白圭教暴譴。 利異二。 C:31:04:経 似類三 似類之事、人主之所以失誅、而大臣之所以成私也。 是以門人捐水而夷射誅、済陽自矯而二人罪、司馬喜殺爰騫而季辛誅、鄭袖言悪臭而新人劓、費無忌教郤宛而令尹誅、陳需殺張寿而犀首走。 故焼芻廥而中山罪、殺老儒而済陽賞也。 似類三。 C:31:05:経 有反四 事起而有所利、其尸主之。有所害、必反察之。 是以明主之論也、国害則省其利者、臣害則察其反者。 其説在楚兵至而陳需相、黍種貴而廩吏覆。 是以昭奚恤執販茅、而不僖侯譙其次、文公髪繞炙、而穣侯請立帝。 有反四。 C:31:06:経 参疑五 参疑之勢、乱之所由生也。故明主慎之。 是以晋驪姫殺太子申生、而鄭夫人用毒薬、郤州吁殺其君完、公子根取東周、王子職甚有寵、而商臣果作乱、厳遂韓廆争而哀侯果遇賊、田常闞止戴驩皇喜敵、而宋君簡公殺。 其説在狐突之称二好、与鄭昭之対未生也。 参疑五。 C:31:07:経 廃置六 敵之所務在淫察而就靡。人主不察則敵廃置矣。 故文王資費仲、而秦王患楚使、黎且去仲尼、而干象沮甘茂。 是以子胥宣言而子常用、内美人而虞、虢亡、佯遺書而萇宏死、用雞豭而鄶桀尽。 廃置六。 C:31:08:廟攻 参疑廃置之事、明主絶之於内而施之於外。 資其軽者、輔其弱者、此謂廟攻。 参伍既用於内、観聴又行於外、則敵偽得。 其説在秦侏儒之告恵文君也。故襄疵言襲鄴、而嗣公賜令蓆。 廟攻。 右経。 C:31:09:1:説一(権借) 賞罰者利器也 一、勢重者人主之淵也。臣者勢重之魚也。 魚失於淵而不可復得也、人主失其勢重於臣而不可復収也。 古之人難正言、故託之於魚。 賞罰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擁主。 故君先見所賞則臣鬻之以為徳、君先見所罰則臣鬻之以為威。 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C:31:09:2:説一(権借) 久語懐刷(靖郭君) 靖郭君相斉。与故人久語則故人富、懐左右刷則左右重。 久語懐刷小資也、猶以成富取重。況於吏勢乎。 C:31:09:3:説一(権借) 不忍尽(晋厲公・胥僮・長魚矯) 晋厲公之時、六卿貴。 胥僮長魚矯諫曰「大臣貴重、敵主争事、外市樹党、下乱国法、上以劫主。而国不危者、未嘗有也。」 公曰「善。」乃誅三卿。 胥僮長魚矯又諫曰「夫同罪之人偏誅而不尽、是懐怨而借之間也。」 公曰「吾一朝而夷三卿、予不忍尽也。」 長魚矯対曰「公不忍之、彼将忍公。」 公不聴。居三月、諸卿作難、遂殺厲公而分其地。 C:31:09:4:説一(権借) 如出一口(荊王・州侯) 州侯相荊。貴而主断。荊王疑之、因問左右。 左右対曰「無有。」如出一口也。 C:31:09:5:説一(権借) 無惑故浴狗矢(燕人李季) 燕人無惑故浴狗矢。 燕人其妻有私通於士。其夫早自外而来、士適出。 夫曰「何客也。」其妻曰「無客。」 問左右、左右言無有、如出一口。 其妻曰「公惑易也。」因浴之以狗矢。 一曰。燕人李季好遠出。其妻私有通於士。 季突至、士在内中。妻患之。 其室婦曰「令公子裸而解髪、直出門。吾属佯不見也。」 於是公子従其計、疾走出門。 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無有。」 季曰「吾見鬼乎。」婦人曰「然。」 「為之奈何。」曰「取五姓之矢浴之。」季曰「諾。」 乃浴以矢。一曰、浴以蘭湯。 C:31:10:01:説二(利異) 百束布(衛人妻) 二、衛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対曰「益是、子将以買妾。」 C:31:10:02:説二(利異) 教子於外市(荊王・戴歇) 荊王欲宦諸公子於四鄰。 戴歇曰「不可。」「宦公子於四鄰、四鄰必重之。」 曰「子出者重、重則必為所重之国党。則是教子於外市也。不便。」 C:31:10:03:説二(利異) 三桓為一(魯昭公・魯三桓) 魯孟孫叔孫季孫相戮力劫昭公、遂奪其国而擅其制。 魯三桓公偪、昭公攻季孫氏。而孟孫氏、叔孫氏相与謀曰「救之乎。」 叔孫氏之御者曰「我家臣也。安知公家。凡有季孫与無季孫、於我孰利。」 皆曰「無季孫必無叔孫。」「然則救之。」 於是撞西北隅而入。孟孫見叔孫之旗入、亦救之。 三桓為一、昭公不勝。逐之死於乾侯。 C:31:10:04:説二(利異) 公叔相韓 公叔相韓、而有攻斉。公仲甚重於王。 公叔恐王之相公仲也、使斉韓約而攻魏。 公叔因内斉軍於鄭、以劫其君、以固其位、而信両国之約。 C:31:10:05:説二(利異) 翟璜魏王之臣也 翟璜魏王之臣也、而善於韓。 乃召韓兵令之攻魏、因請為魏王搆之、以自重也。 C:31:10:06:狡兔尽則良犬烹(范蠡・大夫種・太宰[喜否]) 越王攻呉。王呉王謝而告服。越王欲許之。 范蠡大夫種曰「不可。昔天以越与呉、呉不受。今天反夫差、亦天禍也。以呉予越、再拝受之。不可許也。」 太宰嚭遺大夫種書曰「狡兔尽則良犬烹、敵国滅則謀臣亡。大夫何不釈呉而患越乎。」 大夫種受書読之、太息而歎曰「殺之、越与呉同命。」 C:31:10:07:説二(利異) 両韓、両趙(申不害・大成午) 大成午、従趙謂申不害於韓曰「子以韓重我於趙。請以趙重子於韓。是子有両韓、我有両趙。」 C:31:10:08:説二(利異) 司馬喜 司馬喜中山君之臣也。而善於趙。 嘗以中山之謀微告趙王。 C:31:10:09:説二(利異) 呂倉 呂倉魏王之臣也。而善於秦荊。 微諷秦荊、令之攻魏。因請行和、以自重也。 C:31:10:10:説二(利異) 無有私怨(宋石・衛君) 宋石魏将也。衛君荊将也。両国搆難、二子皆将。 宋石遺衛君書曰「二軍相当、両旗相望、唯毋一戦。戦必不両存。此乃両主之事也。与子無有私怨。善者相避也。」 C:31:10:11:説二(利異) 臣長用魏、子長用韓(白圭・暴譴) 白圭相魏、暴譴相韓。 白圭謂暴譴曰「子以韓輔我於魏、我請以魏待子於韓、臣長用魏、子長用韓。」 C:31:11:1:説三(似類) 誰溺於是(斉中大夫夷射) 三、斉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飲於王。酔甚而出、倚於郎門。 門者刖跪請曰「足下無意賜之余瀝乎。」 夷射曰「叱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飲長者。」 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刖跪因捐水郎門霤下、類溺者之状。 明日、王出而訶之曰「誰溺於是。」 刖跪対曰「臣不見也。雖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於此。」 王因誅夷射而殺之。 C:31:11:2:説三(似類) 誰与恨(魏済陽君) 魏王臣二人不善済陽君。済陽君因偽令人矯王命而謀攻己。 王使人問済陽君曰「誰与恨。」 対曰「無敢与恨。雖然、嘗与二人不善。不足以至於此。」 王問左右。左右曰「固然。」 王因誅二人者。 C:31:11:3:説三(似類) 季辛・爰騫・司馬喜 季辛与爰騫相怨。司馬喜新与季辛悪。 因微令人殺爰騫。中山之君以為季辛也、因誅之。 C:31:11:4:説三(似類) 常掩鼻何也(荊王愛妾鄭袖) 荊王所愛妾有鄭袖者。荊王新得美女。 鄭袖因教之曰「王甚喜人之掩口也。為近王、必掩口。」 美女入見、近王、因掩口。 王問其故。鄭袖曰「此固言悪王之臭。」 及王与鄭袖、美女三人坐、袖因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亟聴従王言。」 美女前近王、甚数掩口。 王悖然怒曰「劓之。」御因揄刀而劓美人。 一曰。魏王遺荊王美人、荊王甚悦之。 夫人鄭袖知王悦愛之也、亦悦愛之、甚於王。衣服玩好択其所欲為之。 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悦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所以養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夫人知王之不以己為妬也、因為新人曰「王甚悦愛子。然悪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 於是新人従之、毎見王、常掩鼻。 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対曰「不己知也。」 王強問之、対曰「頃嘗言悪聞王臭。」 王怒曰「劓之。」 夫人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可従命。」 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 C:31:11:5:説三(似類) 君殆去之(費無極・郤宛) 費無極、荊令尹之近者也。郤宛新事令尹、令尹甚愛之。 無極因謂令尹曰「君愛宛甚。何不一為酒其家。」 令尹曰「善。」因令之為具於郤宛之家。 無極教宛曰「令尹甚傲而好兵。子必謹敬。先亟陳兵堂下及門庭。」宛因為之。 令尹往而大驚曰「此何也。」無極曰「君殆去之、事未可知也。」 令尹大怒、挙兵而誅郤宛、遂殺之。 C:31:11:6:説三(似類) 犀首・張寿・陳需 犀首与張寿為怨。陳需新入、不善犀首。 因使人微殺張寿。魏王以為犀首也、乃誅之。 C:31:11:7:説三(似類) 王何不益之馬食(中山王・左右・賤公子) 中山有賤公子、馬甚痩、車甚弊。左右有私不善者。 乃為之請王曰「公子甚貧、馬甚痩。王何不益之馬食。」王不許。 左右因微令夜焼芻厩。王以為賤公子也、乃誅之。 C:31:11:8:説三(似類) 為君殺之(魏老儒・済陽君) 魏有老儒、而不善済陽君。客有与老儒私怨者。 因攻老儒殺之、以徳於済陽君曰「臣為其不善君也、故為君殺之。」 済陽君因不察而賞之。 一曰。済陽君有少庶子、有不見知欲入愛於君者。 斉使老儒掘薬於馬梨之山。済陽少庶子欲以為功、入見於君曰「斉使老儒掘薬於馬梨之山。名掘薬也、実間君之国。君殺之、是将以済陽君抵罪於斉矣。臣請刺之。」 君曰「可。」於是明日得之城陰而刺之、済陽君還益親之。 C:31:12:1:説四(有反) 以荊勢相魏(陳需) 四、陳需魏王之臣也。善於荊王。而令荊攻魏。 荊攻魏、陳需因請為魏王行解之。因以荊勢相魏。 C:31:12:2:説四(有反) 黍種嘗貴甚(韓昭侯) 韓昭侯之時、黍種嘗貴甚。昭侯令人覆廩。吏果窃黍種而糶之甚多。 C:31:12:3:説四(有反) 執販茅者(昭奚恤) 昭奚恤之用荊也、有焼倉廥窌者。而不知其人。 昭奚恤令吏執販茅者而問之、果焼也。 C:31:12:4:説四(有反) 羹中生肝(昭僖侯) 昭僖侯之時、宰人上食。而羹中有生肝焉。 昭侯召宰人之次而誚之曰「若何為置生肝寡人羹中。」 宰人頓首服死罪曰「窃欲去尚宰人也。」 一曰。僖侯浴。湯中有礫。 僖侯曰「尚浴免則有当代者乎。」左右対曰「有。」 僖侯曰「召而来。」譙之曰「何為置礫湯中。」 対曰「尚浴免、則臣得代之、是以置礫湯中。」 C:31:12:5:説四(有反) 髪繞炙(晋文公・宰臣) 文公之時、宰臣上炙、而髪繞之。 文公召宰人而譙之曰「女欲寡人之哽邪。奚為以髪繞炙。」 宰人頓首再拝請曰「臣有死罪三。援礪砥刀、利猶干将也。切肉、肉断而髪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貫臠而不見髪。臣之罪二也。奉熾爐、炭火尽赤紅。而炙熟而髪不焼。臣之罪三也。堂下得無微有疾臣者乎。」 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誅之。 一曰。晋平公觴客。少庶子進炙、而髪繞之。平公趣殺炮人、毋有反令。 炮人呼天曰「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平公曰「何謂也。」 対曰「臣刀之利、風靡骨断而髪不断。是臣之一死也。桑炭炙之、肉紅白而髪不焦。是臣之二死也。炙熟又重睫而視之、髪繞炙而目不見。是臣之三死也。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殺臣不亦蚤乎。」 C:31:12:6:説四(有反) 穣侯相秦 穣侯相秦、而斉強。穣侯欲立秦為帝、而斉不聴。因請立斉為東帝。而不能成也。 C:31:13:01:説五(参疑) 驪姫貴(晋献公) 五、晋献公之時、驪姫貴、擬於后妻。而欲以其子奚斉代太子申生。 因患申生於君而殺之、遂立奚斉為太子。 C:31:13:02:説五(参疑) 愛美女(鄭君) 鄭君已立太子矣。而有所愛美女欲以其子為後、夫人恐、因用毒薬賊君殺之。 C:31:13:03:説五(参疑) 衛州吁重 衛州吁重於衛擬於君。群臣百姓尽畏其勢重。州吁果殺其君而奪之政。 C:31:13:04:説五(参疑) 周太子朝・公子根 公子朝周太子也。弟公子根甚有寵於君。君死、遂以東周叛、分為両国。 C:31:13:05:説五(参疑) 楚太子商臣・潘崇 楚成王以商臣為太子。既而又欲置公子職。商臣作乱、遂攻殺成王。 一曰。楚成王商臣為太子。既欲置公子職。商臣聞之、未察也。 乃為其傅潘崇曰「奈何察之也。」 潘崇曰「饗江芊而勿敬也。」太子聴之。 江芊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廃女而立職也。」商臣曰「信矣。」 潘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 「能為之諸侯乎。」曰「不能。」 「能挙大事乎。」曰「能。」 於是乃起宿営之甲而攻成王。成王請食能膰而死、不許。遂自殺。 C:31:13:06:説五(参疑) 韓廆相韓 韓廆相韓哀侯。厳遂重於君。二人甚相害也。 厳遂乃令人刺韓廆於朝。韓廆走君而抱之。遂刺韓廆而兼哀侯。 C:31:13:07:説五(参疑) 田恒相斉 田恒相斉。闞止重於簡公。二人相憎而欲相賊也。 田恒因行私恵、以取其国、遂殺簡公而奪之政。 C:31:13:08:説五(参疑) 宋戴驩・皇喜 戴驩為宋太宰。皇喜重於君。二人争事而相害也。皇喜遂殺宋君而奪其政。 C:31:13:09:説五(参疑) 晋狐突 狐突曰「国君好内則太子危、好外則相室危。」 C:31:13:10:説五(参疑) 太子未生也(鄭君・鄭昭) 鄭君問鄭昭曰「太子亦何如。」対曰「太子未生也。」 君曰「太子已置。而曰未生何也。」 対曰「太子雖置、然而君之好色不已。所愛有子、君必愛之。愛之則必欲以為後。臣故曰『太子未生也』。」 C:31:14:1:説六(廃置) 周費仲 文王資費仲而游於紂之旁、令之諫紂而乱其心。 C:31:14:2:説六(廃置) 使者甚賢(秦王) 荊王使人之秦。秦王甚礼之。 王曰「敵国有賢者、国之憂也。今荊王之使者甚賢、寡人患之。」 群臣諫曰「以王之賢聖与国之資厚、願荊王之賢人。王何不深知之而陰有之。荊以為外用也、則必誅之。」 C:31:14:3:説六(廃置) 女楽二八(斉景公・梨且) 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斉景公患之。 梨且謂景公曰「去仲尼猶吹毛耳。君何不迎之以重禄高位、遺哀公女楽以驕栄其意。哀公新楽之、必怠於政、仲尼必諫、諫必軽絶於魯。」 景公曰「善。」乃令梨且以女楽二八遺哀公。 哀公楽之、果怠於政。仲尼諫、不聴、去而之楚。 C:31:14:4:説六(廃置) 且利以乱秦矣(楚王・干象) 楚王謂干象曰「吾欲以楚扶甘茂而相之秦、可乎。」干象対曰「不可也。」 王曰「何也。」曰「甘茂少而事史挙先生。史挙上蔡之監門也。大不事君、小不事家、以苛刻聞天下。茂事之順焉。恵王之明、張儀之弁也、茂事之、取十官而免於罪。是茂賢也。」 王曰「相人敵国而相賢、其不可何也。」干象曰「前時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乱而楚治也。日者知用之越、今亡之秦、不亦太亟忘乎。」 王曰「然則為之奈何。」干象対曰「不如相共立。」 王曰「共立可相何也。」対曰「共立少見愛幸、長為貴卿、被王衣、含杜若、握玉環、以聴於朝。且利以乱秦矣。」 C:31:14:5:説六(廃置) 子胥使人宣言於荊 呉政荊。子胥使人宣言於荊曰「子期用、将撃之。子常用、将去之。」 荊人聞之、因用子常而退子期也。呉人撃之、遂勝之。 C:31:14:6:説六(廃置) 乱其政(晋献公) 晋献公伐虞虢。乃遺之屈産之乗、垂棘之璧、女楽二八、以熒其意而乱其政。 C:31:14:7:説六(廃置) 佯遺書(晋叔向・萇弘) 叔向之讒萇弘也、為書。 曰「萇弘謂叔向曰『子為我謂晋君、所与君期者時可矣、何不亟以兵来』。」 因佯遺其書周君之庭而急去行。 周以萇弘為売周也、乃誅萇弘而殺之。 C:31:14:8:説六(廃置) 以為内難(鄭桓公) 鄭桓公将欲襲鄶。 先問鄶之豪傑良臣弁智果敢之士、尽与其姓名、択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外而埋之、釁之以雞豭、若盟状。 鄶君以為内難也、而尽殺其良臣。 桓公襲鄶、遂取之。 C:31:15:1:増補三話 恵文君・秦侏儒 七、秦侏儒善於荊王、而陰有善荊王左右而内重於恵文君。 荊適有謀、侏儒常先聞之以告恵文君。 C:31:15:2:増補三話 鄴令襄疵・魏王 鄴令襄疵、陰善趙王左右。趙王謀襲鄴、襄疵常輒聞而先言之魏王。魏王備之、趙乃輒還。 C:31:15:3:増補三話 賜汝席(衛嗣君) 衛嗣君之時、有人於令之左右。県令有発蓐而席弊甚。 嗣公還令人遺之席。曰「吾聞、汝今者発蓐而席弊甚。賜汝席。」 県令大驚、以君為神也。 -------------------------------------------------------------------------------- V:11:巻第十一 -------------------------------------------------------------------------------- B:32:外儲説左上第三十二 C:32:01:経一 一、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応宓子也。 人主之聴言也美其弁、其観行也賢其遠。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離世。 其説在田鳩対荊王也。故墨子為木鳶、謳癸築武宮。 夫薬酒中言、明君聖主之以独知也。 C:32:02:経二 二、人主之聴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説者多棘刺白馬之説、不以儀的為関、則射者皆如羿也。 人主於説也、皆如燕王学道也、而長説者、皆如鄭人争年也。 是以言有繊察微難而非務也。故李恵宋墨皆画策也。 論有迂深閎大非用也。故畏震瞻車状皆鬼魅也。 行有払難堅确非功也、故務卞鮑介墨翟皆堅瓠也。 且虞慶詘匠也而屋壌、范且窮工而弓折。 是故求其誠者、非帰餉也不可。 C:32:03:経三 三、挟夫相為則責望、自為則事行。故父子或怨譙、取庸作者進美羹。 説在文公之先宣言、与勾践之称如皇也。故桓公蔵蔡怒而攻楚、呉起懐瘳実而吮傷。 且先王之賦頌、鍾鼎之銘、皆播吾之跡、華山之博也。 然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築社之諺、目辞説也。請許学者而行宛曼於先王、或者不宜今乎。 如是不能更也、鄭県人得車厄也、衛人佐弋也、卜子妻写弊褲也。而其少者也。 先王之言、有其所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 説在宋人之解書、与梁人之読記也。故先王有郢書而後世多燕説。 夫不適国事而謀先王、皆帰取度者也。 C:32:04:経四 四、利之所在民帰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是以功外於法、而賞加焉、則上不能得所利於下、名外於法而誉加焉、則士勧名而不畜之於君。 故中章胥己仕、而中牟之民棄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平公腓痛足痺而不敢壊坐、晋国之辞仕託者、国之錘。 此三士者、言襲法則官府之籍也、行中事則如令之民也。二君之礼太甚。 若言離法而行遠功、則縄外民也。二君又何礼之。礼之当亡。 且居学之士、国無事不用力、有難不被甲、礼之則惰(脩)耕戦之功、不礼則周主上之法、国安則尊顕、危則為屈公之威。 人主奚得於居学之士哉。故明王論李疵視中山也。 C:32:05:経五 五、詩曰「不躬不親、庶民不信。」 傅説之以無衣紫、緩之以鄭簡、宋襄、責之以尊厚耕戦。夫不明分、不責誠、而以躬親位下、且為下走睡臥、与夫揜弊微服。 孔丘不知、故称猶盂。鄒君不知、故先自僇。 明主之道、如叔向賦猟、与昭侯之奚聴也。 C:32:06:経六 六、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 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説在文公之攻原、与箕(尊)鄭救餓也。 是以呉起須故人而食、文侯会虞人而猟。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患在尊厲王撃警鼓与李悝謾両和也。 右経。 C:32:07:1:説一 有術而御之(宓子・有若) 一、宓子賤治単父。有若見之曰「子何宓也。」 宓子曰「君不知賤不肖、使治単父。官事急、心憂之。故臞也。」 有若曰「昔者舜鼓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今以単父之細也、治之而憂、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術而御之、身坐於廟堂之上、有処女子之色、無害於治。無術而御之、身雖瘁臞、猶未有益。」 C:32:07:2:説一 楚人鬻珠、秦伯嫁女(楚王・田鳩)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顕学也。其身体則可、其言多而不弁何也。」 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晋公子、令晋為之飾装、従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 楚人有売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薫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売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今世之談也、皆道弁説文辞之言、人主覧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説、伝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弁其辞、則恐人懐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弁。」 C:32:07:3:説一 墨子為木鳶 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鳶飛。」 墨子曰「不如為車輗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費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之任。致遠力多、久於歳数。今我為鳶、三年成、蜚一日而敗。」 恵子聞之曰「墨子大巧。巧為輗、拙為鳶。」 C:32:07:4:説一 築者知倦(宋王・癸・射稽) 宋王与斉仇也、築武宮。謳癸倡、行者止観、築者不倦。 王聞召而賜之。対曰「臣師射稽之謳又賢於癸。」 王召射稽使之謳、行者不止、築者知倦。 王曰「行者不止、築者知倦。其謳不勝如癸美、何也。」 対曰「王試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堅、癸五寸、射稽二寸。」 C:32:07:5:説一 良薬苦於口 夫良薬苦於口、而智者勧而飲之、知其入而能已疾也。 忠言払於耳、而明主聴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K:32:07:5:夫れ良薬は口に苦けれども智者は勧めて之を飲む、其の入りて能く疾を已を知ればなり。忠言は耳に払らむも、明主は之を聴く、其の以て功を致すを知ればなり。 C:32:08:01:説二 以棘刺之端為母猴(燕王・右御治工) 二、宋人有請為燕王以棘刺之端為母猴者。 必三月斎然後能観之。燕王因以三乗養之。 右御冶工言王曰「臣聞『人主無十日不燕之斎』。今知王不能久斎以観無用之器也、故以三月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治人也、無以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 王因囚而問之。果妄、乃殺之。 治人謂王曰「計無度量、言談之士多棘刺之説也。」 一曰。燕王好微巧。衛人曰「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 燕王説之、養之以五乗之奉。 王曰「吾試観客為棘刺之母猴。」 客曰「人主欲観之、必半歳不入宮、不飲酒食肉、雨霽日出、視之晏陰之間、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 燕王因養衛人不能観其母猴。 鄭有台下之治者、謂燕王曰「臣為削者也。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於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鋒、難以治棘刺之端。王試観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 謂衛人曰「客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治之。」曰「以削。」 王曰「吾欲観見之。」客曰「臣請之舎取之。」因逃。 C:32:08:02:説二 白馬之賦(宋児説) 児説宋人、善弁者也。持白馬非馬也服斉稷下之弁者。 乗白馬而過関、則顧白馬之賦。 故籍之虚辞則能勝一国、考実按形不能謾於一人。 C:32:08:03:説二 有度難、無度易 夫新砥礪殺矢、彀弩而射、雖冥而妄発、其端未嘗不中秋毫也。 然而莫能復其処、不可謂善射。無常儀的也。 設五寸之的、引十歩之遠、非羿逢蒙不能必全者、有常儀的也。 有度難而無度易也。 有常儀的則羿逢蒙以五寸為巧、無常儀的則以妄発而中秋毫為拙。 故無度而応之則弁士繁説、設度而持之雖知者猶畏失也不敢妄言。 今人主聴説不応之以度、而説其弁不度以功、誉其行而不入関。 此人主所以長欺、而説者所以長養也。 C:32:08:04:説二 為不死之道者(燕王) 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 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誅之。 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学者之晩也。 夫信不然之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 且人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 K:32:08:04: 客に燕王に不死の道を為ふるを教ふる者有り。王人をして之を学ばしむ。学ばしむる所の者未だ学ぶに及ばずして客死す。王大いに怒りて之を誅す。王は客の己を欺くを知らずして、学ぶ者の晩きを誅む。夫れ然らざるの物を信じて、罪無きの臣を誅む、察せざるの患なり。且つ人の急にする所は、其の身に如くは無し。自ら其の身をして死無からしむること能はずして、安くんぞ能く王をして長生せしめんや。 C:32:08:05:説二 相与争年者 鄭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堯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 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C:32:08:06:説二 画莢者(周君) 客有為周君画莢者、三年而成。 君観之、与髹莢者同状。周君大怒。 画莢者曰「築十版之牆、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観。」 周君為之、望見其状尽成龍蛇禽獣車馬、万物之状備具。周君大悦。 此莢之功非不微難也。然其用与素髹筴同。 C:32:08:07:説二 画孰最難者(斉王) 客有為斉王画者。 斉王問曰「画孰最難者。」曰「犬馬最難。」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 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C:32:08:08:説二 堅瓠之類(斉田仲・宋屈穀) 斉有居士田仲者。 宋人屈穀見之曰「穀聞、先生之義、不恃仰人而食。今穀有樹瓠之道、堅如石、厚而無竅。献之。」 仲曰「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今厚而無竅、則不可剖以盛物、而任重如堅石、則不可以剖而以斟。吾無以瓠為也。」 曰「然、穀将棄之。今田仲不恃仰人而食、亦無益人之国。亦堅瓠之類也。」 C:32:08:09:説二 虞慶為屋 虞慶為屋。 謂匠人曰「屋太尊。」匠人対曰「此新屋也。塗濡而椽生。」 虞慶曰「不然。夫濡塗重而生椽撓、以撓椽任重塗、此宜卑。更日久則塗乾而椽燥、塗乾則軽、椽燥則直、以直椽任軽塗、此益尊。」 匠人詘、為之而屋壊。 一曰。虞慶将為屋。 匠人曰「材生而塗濡。夫材生則撓、塗濡則重。以撓任重、今雖成、久必壊。」 虞慶曰「材乾則直、塗乾則軽。今誠得乾、日以軽直。雖久必不壊。」 匠人詘、作之成、有間、屋果壊。 C:32:08:10:説二 弓折(秦范雎) 范且曰「弓之折必於其尽也、不於其始也。夫工人張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一日犯機。是節之其始而暴之其尽也、焉得無折。且張弓不然。伏檠一日而蹈弦、三旬而犯機。是暴之其始而節之其尽也。」 工人窮也、為之弓折。 C:32:08:11:説二 塵飯塗羹 范且虞慶之言、皆文弁辞勝而反事之情。人主説而不禁、此所以敗也。 夫不謀治強之功、而豔乎弁説文麗之声、是却有術之士而任壊屋折弓也。 故人主之於国事也、皆不達乎工匠之搆屋張弓也。 然而士窮乎范且虞慶者、為虚辞其無用而勝、実事其無易而窮也。 人主多無用之弁、而少無易之言、此所以乱也。 今世之為范且虞慶者不輟、而人主説之不止。是貴敗折之類而以知術之人為工匠也。 (工匠)不得施其技巧、故屋壊弓折。 知治之人不得行其方術、故国乱而主危。 夫嬰児相与戯也、以塵為飯、以塗為羹、以木為胾。 然至日晩必帰饟者、塵飯塗羹可以戯而不可食也。 夫称上古之伝頌、弁而不愨。道先王仁義而不能正国者、此亦可以戯而不可以為治也。 夫慕仁義而弱乱者三晋也。不慕而治強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畢也。 C:32:09:01:説三 自為心 三、人為嬰児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 子盛壮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誚之。 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挟相為而不周於為己也。 夫売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銭者、非愛庸客也。 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 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愛主人也。 曰如是、羹且美銭布且易云也。 此其養功力、有父子之沢矣、而心調於用者、皆挟自為心也。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C:32:09:02:説三 文公伐宋 文公伐宋。乃先宣言曰「吾聞、宋君無道、蔑侮長老、分財不中、教令不信。余来為民誅之。」 C:32:09:03:説三 越伐呉 越伐呉。乃先宣言曰「我聞、呉王築如皇之台、掘深池、罷苦百姓、煎靡財貨、以尽民力。余来為民誅之。」 C:32:09:04:義於名而利於実(斉桓公・管仲) 蔡女為桓公妻。桓公与之乗舟。夫人蕩舟。桓公大懼、禁之不止。怒而出之。 乃且復召之、因復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 仲父諫曰「夫以寝席之戯、不足以伐人之国、功業不可冀也。請無以此為稽也。」 桓公不聴。 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貢於天子三年矣、君不如挙兵為天子伐楚。楚服、因還襲蔡曰『余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聴従。因遂滅之』。此義於名而利於実。故必有為天子誅之名、而有報讎之実。」 C:32:09:05:説三 傷者之母立泣(魏呉起) 呉起為魏将而攻中山。 軍人有病疽者。呉起跪而自吮其膿。傷者之母立泣。 人問曰「将軍於若子如是、尚何為而泣。」 対曰「呉起吮其父之創、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 C:32:09:06:説三 刻疏(趙武霊王) 趙主父令工施鉤梯而縁播吾、刻疏(人迹)其上。 広三尺、長五尺、而勒之曰「主父常遊於此。」 C:32:09:07:説三 為博(秦昭王) 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 箭長八尺、棊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与天神博於此矣。」 C:32:09:08:説三 文公反国(晋文公・狐偃) 文公反国。至河令「籩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黒者後之。」 咎犯聞之而夜哭。 公曰「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咎犯聞之不喜而哭。意不欲寡人反国邪。」 犯対曰「籩豆所以食也、席蓐所以臥也。而君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黒、労有功者也。而君後之。今臣有与在後、中不勝其哀、故哭。且臣為君行詐偽以反国者衆矣。臣尚自悪也。而況於君。」再拝而辞。 文公止之曰「諺曰『築社者、攐撅而置之、端冕而祀之』。今子与我取之、而不与我治之。与我置之、而不与我祀之。焉可。」 解左驂而盟于河。 C:32:09:09:説三 象吾故苦(鄭卜子妻) 鄭県人卜子、使其妻為褲。其妻問曰「今袴何如。」夫曰「象吾故苦。」 妻子因毀新令如故袴。 C:32:09:10:説三 得車軛者 鄭県人有得車軛者。而不知其名。 問人曰「此何種也。」対曰「此車軛也。」 俄又復得一。問人曰「此是何種也。」対曰「此車軛也。」 問者大怒曰「曩者曰車軛、今又曰車軛。是何衆也。此女欺我也。」遂与之闘。 C:32:09:11:説三 佐弋者 衛人有佐弋者。鳥至、因先以其裷麾之。鳥驚而不射也。 C:32:09:12:説三 亡鼈(鄭卜子妻) 鄭県人卜子妻之市、買鼈以帰。過潁水、以為渇也、因縦而飲之、遂亡其鼈。 C:32:09:13:説三 少者侍長者飲 夫少者侍長者飲、長者飲亦自飲也。 一曰。魯人有自喜者。見長年飲酒不能釂則唾之、亦効唾之。 一曰。宋人有少者、亦欲効善。見長者飲無余、非斟酒飲也而欲尽之。 C:32:09:14:説三 書言之固然 書曰「紳之束之。」 宋人有治者。因重帯自紳束也。 人曰「是何也。」対曰「書言之、固然。」 書曰「既雕既琢、還帰其樸。」 梁人有治者。動作言学、挙事於文、曰難之、顧失其実。 人曰「是何也。」対曰「書言之、固然。」 C:32:09:15:説三 非書意 郢人有遺燕相国書者。 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挙燭。」云而過書挙燭。「挙燭」非書意也。 燕相受書而説之曰「挙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挙賢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説、国以治。 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挙学者多似此類。 C:32:09:16:説三 且置履者(鄭人)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帰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C:32:10:1:説四 耳目人絶無已(趙襄主・趙宰相・壬登) 四、王登為中牟令、上言於襄主曰「中牟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挙之。」 主曰「子見之。我将為中大夫。」 相室諫曰「中大夫晋重列也。今無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 襄主曰「我取登既耳而目之矣、登之所取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絶無已也。」 壬登一日而見二中大夫、予之田宅。 中牟之人棄其田耘、売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C:32:10:2:説四 不敢壊坐(晋平公・叔向) 叔向御坐平公請事。公腓痛足痺転筋而不敢壊坐。 晋国聞之、皆曰「叔向賢者。平公礼之、転筋而不敢壊坐。」 晋国之辞仕託、慕叔向者国之錘矣。 C:32:10:3:説四 屈公 鄭県人有屈公者、聞敵恐、因死、恐已、因生。 C:32:10:4:説四 中山可伐也(趙武霊王・李疵) 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不也。 還報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後斉燕。」 主父曰「何故可攻。」 李疵対曰「其君見好巌穴之士、所傾蓋与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 君曰「以子言論、是賢君也。安可攻。」 疵曰「不然。夫好顕巌穴之士而朝之、則戦士怠於行陣。上尊学者、下士居朝、則農夫惰於田。戦士怠於行陳者則兵弱也、農夫惰於田者則国貧也。兵弱於敵国貧於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伐之不亦可乎。」 主父曰「善。」挙兵而伐中山、遂滅也。 C:32:11:1:説五 斉桓公好服紫 五、斉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曰「君欲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悪紫之臭。」 公曰「諾。」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却。吾悪紫臭。」 公曰「諾。」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一曰。斉王好衣紫、斉人皆好也。斉国五素不得一紫。斉王患紫貴。 傅説王曰「詩云『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以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悪臭』。」 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国中莫衣紫、是歳也、境内莫衣紫。 C:32:11:2:説五 鄭簡公謂子産 鄭簡公謂子産曰「国小、迫於荊晋之間。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備、不可以待不虞。」 子産曰「臣閉其外也已遠矣、而守其内也已固矣。雖国小猶不危之也。君其勿憂。」 是以没簡公身無患。 (一曰。)子産相鄭。簡公謂子産曰「飲酒不楽也、俎豆不大、鍾鼓竽瑟不鳴、寡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戦不輯睦、亦子之罪。子有職、寡人亦有職、各守其職。」 子産退而為政五年、国無盗賊、道不拾遺、桃棗蔭於街者莫有援也、錐刀遺道三日可反、三年不変、民無飢也。 C:32:11:3:説五 不鼓不成列(宋襄公・購強) 宋襄公与楚人戦於涿谷上。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済。 右司馬購強趨而諫曰「楚人衆而宋人寡。請使楚人半渉未成列而撃之、必敗。」 襄公曰「寡人聞、君子曰『不重傷、不擒二毛、不推人於険、不迫人於阨、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済而撃之、害義。請使楚人畢渉成陣而後鼓士進之。」 右司馬曰「君不愛宋民、腹心不完、特為義耳。」 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馬反列。 楚人已成列撰陣矣。公乃鼓之。 宋人大敗、公傷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親仁義之禍。 夫必恃人主之自躬親而後民聴従、是則将令人主耕以為上、服戦鴈行也民乃肯耕戦。 則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 C:32:11:4:説五 奪轡代之(斉景公) 斉景公游少海。伝騎従中来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 景公遽起。伝騎又至。 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乗、使騶子韓枢御之。」 行数百歩、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数百歩、以馬為不進、尽釈車而走。 以煩且之良而騶子韓枢之巧、而以為不如下走也。 C:32:11:5:説五 魏昭王欲与官事 魏昭王欲与官事、謂孟嘗君曰「寡人欲与官事。」 君曰「王欲与官事、則何不試習読法。」 昭王読法十余簡而睡臥矣。王曰「寡人不能読此法。」 夫不躬親其勢柄、而欲為人臣所宜為者也、睡不亦宜乎。 C:32:11:6:説五 為人君者猶盂也(孔子) 孔子曰「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 C:32:11:7:説五 鄒君好服長纓 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鄒君患之、問左右。 左右曰「君好服、百姓亦多服。是以貴。」 君因先自断其纓而出、国中皆不服長纓。 君不能下令為百姓服度以禁之、乃断纓出以示民。是先戮以莅民也。 C:32:11:8:説五 叔向賦猟 叔向賦猟、功多者受多、功少者受少。 C:32:11:9:説五 非所学於子也(韓昭侯・申子) 韓昭侯謂申子曰「法度甚易行也。」 申子曰「法者見功而与賞、因能而受官。今君設法度而聴左右之請。此所以難行也。」 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聴矣。」 一日、申子請仕其従兄官。 昭侯曰「非所学於子也。聴子之謁敗子之道乎。亡其用子之謁。」 申子辟舎請罪。 C:32:12:1:説六 攻原得衛(晋文公) 六、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撃金而退、罷兵而去。 士有従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 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帰乎。」乃降公。 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従乎。」乃降公。 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C:32:12:2:説六 救餓奈何(晋文公・箕鄭) 文公問箕鄭曰「救餓奈何。」対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名、則群臣守職、善悪不踰、百事不怠。信事、則不失天時、百姓不踰。信義、則近親勧勉而遠者帰之矣。」 C:32:12:3:説六 待公而食(呉起) 呉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諾、今返而御。」呉子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C:32:12:4:説六 魏文侯与虞人期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猟。明日、会天疾風。左右止。 文侯不聴、曰「不可。以風疾之故而失信、吾不為也。」 遂自駆車往、犯風而罷虞人。 C:32:12:5:説六 曾子之妻之市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来、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与嬰児戯耳。」 曾子曰「嬰児非与戯也。嬰児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聴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C:32:12:6:説六 楚厲王有警為鼓 楚厲王有警為鼓、以与百姓為戍。 飲酒酔、過而撃之也、民大驚。 使人止之曰「吾酔而与左右戯、過撃之也。」民皆罷。 居数月、有警撃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C:32:12:7:説六 敵不至(魏李悝) 李悝警其両和曰「謹警。敵人旦暮且至撃汝。」 如是者再三而敵不至、両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襲之、至幾奪其軍。此不信患也。 一曰。李悝与秦人戦。謂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矣。」 又馳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矣。」 左右和(曰「上矣。」)於是皆争上。 其明年与秦人戦。秦人襲之、至幾奪其軍。此不信之患也。 -------------------------------------------------------------------------------- V:12:巻第十二 -------------------------------------------------------------------------------- B:33:外儲説左下第三十三 C:33:01:経一 一、以罪受誅、人不怨上。跀危坐子皐。 以功受賞、臣不徳君。翟璜操右契而乗軒。 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乗而履屩。 上不過任、臣不誣能、即臣将為失少室周。 C:33:02:経二 二、恃勢而不恃信。故東郭牙議管仲。 恃術而不恃信。故渾軒非文公。 故有術之主、信賞以尽能、必罰以禁邪。 雖有駮行、必得所利。簡主之相陽虎、哀公問一足。 C:33:03:経三 三、失臣主之理、則文王自履而矜。不易朝燕之処、則季孫終身荘而遇賊。 C:33:04:経四 四、利所禁、禁所利、雖神不行。誉所罪、毀所賞、雖堯不治。 夫為門而不使入、委利而不使進、乱之所以産也。 斉侯不聴左右、魏主不聴誉者、而明察照群臣、則鉅不費金銭、孱不用璧。 西門豹請復治鄴足以知之。猶盗嬰児之矜裘、与跀危子栄衣。 子綽左右画、去蟻駆蠅。安得無桓公之憂索官、与宣王之患臞馬也。 C:33:05:経五 五、臣以卑倹為行、則爵不足以観賞。寵光無節、則臣下侵偪。 説在苗賁皇非献伯、孔子議晏嬰。故仲尼論管仲与叔孫敖、而出入之容変。 陽虎之言見其臣也、而簡主之応人臣也失主術。 朋党相和、臣下得欲、則人主孤。群臣公挙、下不相和、則人主明。 陽虎将為趙武之賢解狐之公。而簡主以為枳棘。非所以教国也。 C:33:06:経六 六、公室卑則忌直言、私行勝則少公功。 説在文子之直言、武子之用杖、子産忠諫、子国譙怒。 梁車用法、而成侯収璽、管仲以公、而封人謗怨。 右経。 C:33:07:1:説一 天性仁心(子皐) 孔子相衛。弟子子皐、為獄吏、刖人足。所跀者守門。 人有悪孔子於衛君者曰「尼欲作乱。」 衛君欲執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 子皐従後門。跀危引之而逃之門下室中。吏追不得。 夜半、子皐問跀危曰「吾不能虧主之法令而親跀子之足。是子報仇之時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我何以得此於子。」 跀危曰「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獄治臣也、公傾側法令、先後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獄決罪定、公憱然不悦、形於顔色。臣見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悦而徳公也。」 (孔子曰「善為吏者樹徳、不能為吏者樹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C:33:07:2:説一 寵之称功尚薄(田子方・翟黄) 田子方従斉之魏。望翟黄乗軒騎駕出、方以為文侯也。 移車異路而避之、則徒翟黄也。 方問曰「子奚乗是車也。」 曰「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而謀得果。且伐之、臣薦楽羊而中山抜。得中山憂欲治之、臣薦李克而中山治。是以君賜此車。」 方曰「寵之称功尚薄。」 C:33:07:3:説一 猶羸勝而履[足喬](昭卯・魏襄王) 秦韓攻魏。昭卯西説而秦韓罷。斉荊攻魏。卯東説而斉荊罷。 魏襄王養之以五乗、(将軍)卯曰「伯夷以将軍葬於首陽山之下、而天下曰『夫以伯夷之賢与其称仁、而以将軍葬、是手足不掩也』。今臣罷四国之兵、而王乃与臣五乗。此其称功、猶羸勝而履蹻。」 (孔子曰「善為吏者樹徳、不能為吏者樹怨。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C:33:07:4:説一 有多力於臣者(少室周) 少室周者、古之貞廉潔愨者也。為趙襄主力士。 与中牟徐子角力、不若也。入言之襄主以自代也。 襄主曰「子之処、人之所欲也。何為言徐子以自代。」 曰「臣以力事君者也。今徐子力多臣。臣不以自代、恐他人言之而為罪也。」 一曰。少室周為襄主驂乗。至晋陽、有力士牛子耕、与角力而不勝。 周言於主曰「主之所以使臣騎乗者、以臣多力也。今有多力於臣者、願進之。」 C:33:08:1:説二 東郭牙中門而立 斉桓公将立管仲。 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為仲父。善者入門而左、不善者入門而右。」 東郭牙中門而立。 公曰「寡人立管仲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今子何為中門而立。」 牙曰「以管仲之智為能謀天下乎。」公曰「能。」 「以断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 牙曰「君知能謀天下、断敢行大事、君因専属之国柄焉、以管仲之能、乗公之勢以治斉国。得無危乎。」 公曰「善。」乃令隰朋治内、管仲治外以相参。 C:33:08:2:説二 必全壺飡(晋文公・渾軒) 晋文公出亡、箕鄭挈壺飡而従。 迷而失道、与公相失、飢而道泣、寝餓而不敢食。 及文公反国、挙兵攻原、克而抜之。 文公曰「夫軽忍飢餒之患而必全壺飡、是将不以原叛。」乃挙以為原令。 大夫渾軒聞而非之曰「以不動壺飡之故、怙其不以原叛也、不亦無術乎。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C:33:08:3:説二 陽虎不敢為非(趙簡主) 陽虎議曰「主賢明則悉心以事之、不肖則飾姦而試之。」 逐於魯、疑於斉、走而之趙。趙簡主迎而相之。 左右曰「虎善窃人国政、何故相也。」 簡主曰「陽虎務取之、我務守之。」 遂執術而御之。陽虎不敢為非、以善事簡主、興主之強、幾至於覇也。 C:33:08:4:説二 夔一足(魯哀公・孔子)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 孔子対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戻悪心、人多不説喜也。雖然、其所以得免於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 哀公曰「審而是固足矣。」 一曰。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独通於声。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楽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C:33:09:1:説三 文王自結(周文王) 三、文王伐崇、至鳳黄虚、襪繋解、因自結。 太公望曰「何為也。」 王曰「上君与処皆其師、中皆其友、下尽其使也。今皆先君之臣、故無可使也。」 一曰。晋文公与楚戦、至黄鳳之陵、履係解、因自結之。 左右曰「不可以使人乎。」 公曰「吾聞『上君所与居、皆其所畏也。中君之所与居、皆其所愛也。下君之所与居。皆其所侮也』。寡人雖不肖、先君之人皆在、是以難之也。」 C:33:09:2:説三 季孫適懈 季孫好士、終身荘、居処衣服常如朝廷。而季孫適懈、有過失、而不能長為也。 故客以為厭易己、相与怨之、遂殺季孫。故君子去泰去甚。 一曰。南宮敬子問顔涿聚曰「季孫養孔子之徒、所朝服与坐者以十数而遇賊、何也。」 曰「昔周成王近優侏儒以逞其意、而与君子断事、是能成其欲於天下。今季孫養孔子之徒、所朝服而与坐者以十数、而与優侏儒断事。是以遇賊。故曰『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謀也』。」 C:33:09:3:説三 不聞以貴雪賤(孔子・魯哀公) 孔子御坐於魯哀公。哀公賜之桃与黍。 哀公「請用。」仲尼先飯黍而後啗桃。 左右皆揜口而笑、哀公曰「黍者非飯之也、以雪桃也。」 仲尼対曰「丘知之矣。夫黍者五穀之長也。祭先王為上盛。果蓏有六、而桃為下。祭先王不得入廟。丘之聞也、君子以賤雪貴。不聞以貴雪賤。今以五穀之長雪果蓏之下、是従上雪下也。丘以為妨義。故不敢以先於宗廟之盛也。」 C:33:09:4:説三 車席泰美(趙簡子) 趙簡子謂左右曰「車席泰美。夫冠雖賤、頭必戴之、屨雖貴、足必履之。今、車席如此太美。吾将何屨以履之。夫美下而耗上、妨義之本也。」 C:33:09:5:説三 履必践之於地(費仲・紂) 費仲説紂曰「西伯昌賢、百姓悦之、諸侯附焉、不可不誅。不誅必為殷患。」 紂曰「子言義主、何可誅。」 費仲曰「冠雖穿弊、必戴於頭、履雖五采、必践之於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臣不以其賢為其主、非可不誅也。且主而誅臣、焉有過。」 紂曰「夫仁義者上所以勧下也。今昌好仁義、誅之不可。」 三説不用、故亡。 C:33:09:6:説三 儒者博乎(斉宣王・匡倩) 斉宣王問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也。」王曰「何也。」 匡倩対曰「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殺梟者、是殺所貴也、儒者以為害義、故不博也。」 又問曰「儒者弋乎。」 曰「不也。弋者従下害於上者也、是従下傷君也、儒者以為害義、故不弋。」 又問「儒者鼓瑟乎。」 曰「不也。夫瑟以小絃為大声、以大絃為小声、是大小易序、貴賤易位、儒者以為害義、故不鼓也。」 宣王曰「善。」仲尼曰「与其使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 C:33:10:1:説四 費金璧而求入仕(斉詎・魏孱) 詎者斉之居士。孱者魏之居士。斉魏之君不明、不能親照境内、而聴左右之言、故二子費金璧而求入仕也。 C:33:10:2:説四 君奪臣璽(魏文侯・西門豹) 西門豹為鄴令、清剋潔愨、秋毫之端無私利也。 而甚簡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悪之。 居期年上計、君収其璽。 豹自請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鄴。今臣得矣。願請璽復以治鄴。不当、請伏斧鑕之罪。」 文侯不忍而復与之。豹因重斂百姓、急事左右。 期年上計、文侯迎而拝之。 豹対曰「往年臣為君治鄴、而君奪臣璽。今臣為左右治鄴、而君拝臣。臣不能治矣。」 遂納璽而去。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願子勉為寡人治之。」遂不受。 C:33:10:3:説四 独有尾(盗子) 斉有狗盗之子与刖危子。戯而相誇。 盗子曰「吾父之裘独有尾。」危子曰「吾父独冬不失褲。」 C:33:10:4:説四 以魚駆蠅(子綽) 子綽曰「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円也。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駆蠅、蠅愈至。」 C:33:10:5:説四 無聴左右之請(斉桓公・管仲) 桓公謂管仲曰「官少而索者衆。寡人憂之。」 管仲曰「君無聴左右之請。因能而受禄、録功而与官、則莫敢索官。君何患焉。」 C:33:10:6:説四 馬猶不肥也(韓宣子・周市) 韓宣子曰「吾馬菽粟多矣、甚臞、何也。寡人患之。」 周市対曰「使騶尽粟以食、雖無肥、不可得也。名為多与之、其実少、雖無臞、亦不可得也。主不審其情実、坐而患之、馬猶不肥也。」 C:33:10:7:説四 桓公問置吏於管仲 桓公問置吏於管仲。 管仲曰「弁察於辞、清潔於貨、習人情、夷吾不如弦商。請立以為大理。登降粛譲、以明礼待賓、臣不如隰朋。請立以為大行。墾草剏邑、辟地生粟、臣不如甯武。請以為大田。三軍既成陳、使士視死如帰、臣不如公子成父。請以為大司馬。犯顔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治斉此五子足矣。将欲覇王、夷吾在此。」 C:33:11:1:説五 賀献伯之倹(孟献伯・叔向・苗賁皇) 孟献伯相魯。 堂下生藿藜、門外長荊棘。食不二味、坐不重席、晋無衣帛之妾、居不粟馬、出不従車。 叔向聞之、以告苗賁皇。賁皇非之曰「是出主之爵禄以附下也。」 一曰。孟献伯拝上卿。叔向往賀。 門有御、馬不食禾。向曰「子無二馬二輿何也。」 献伯曰「吾観国人尚有飢色、是以不秣馬。班白者多以徒行、故不二輿。」 向曰「吾始賀子之拝卿、今賀子之倹也。」 向出、語苗賁皇曰「助吾賀献伯之倹也。」 苗子曰「何賀焉。夫爵禄旂章、所以異功伐別賢不肖也。故晋国之法、上大夫二輿二乗、中大夫二輿一乗、下大夫専乗。此明等級也。且夫卿必有軍事。是故脩車馬、比卒乗、以備戎事。有難則以備不虞、平夷則以給朝事。今乱晋国之政、乏不虞之備、以成節、以絜私名。献伯之倹也可与。又何賀。」 C:33:11:2:説五 三帰之家(斉桓公・管仲) 管仲相斉。曰「臣貴矣。然而臣貧。」桓公曰「使子有三帰之家。」 曰「臣富矣、然而臣卑。」桓公使立於高、国之上。 曰「臣尊矣、然而臣疏。」乃立為仲父。 孔子聞而非之曰「泰侈偪上。」 一曰。管仲父出、朱蓋青衣、置鼓而帰。庭有陳鼎、家有三帰。 孔子曰「良大夫也、其侈偪上。」 孫叔敖相楚。桟車牝馬、糲餅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飢色。 則「良大夫也、其倹偪下。」 C:33:11:3:説五 樹枳棘者(陽虎・趙簡主) 陽虎去斉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 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搜索於虎也。臣居斉、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県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県令者迎臣執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 主俛而笑曰「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C:33:11:4:説五 外挙不避讎、内挙不避子(晋平公・趙武) 中牟無令。晋平公問趙武曰「中牟三国之股肱、邯鄲之肩髀。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誰使而可。」武曰「邢伯子可。」 公曰「非子之讎也。」曰「私讎不入公門。」 公又問曰「中府之令誰使而可。」曰「臣子可。」 故曰「外挙不避讎、内挙不避子。」 趙武所薦四十六人、及武死、各就賓位。其無私徳若此也。 C:33:11:5:説五 群臣孰賢(晋平公・趙武) 平公問叔向曰「群臣孰賢。」曰「趙武。」公曰「子党於師人。」 曰「武立如不勝衣、言如不出口。然所挙士也数十人、皆得其意、而公家甚頼之。及武子之生也不利於家、死不託於孤。臣敢以為賢也。」 C:33:11:6:説五 私怨不入公門(晋解狐) 解狐薦其讎於簡主以為相。其讎以為且幸釈己也。乃因往拝謝。狐乃引弓送而射之。 曰「夫薦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夫讎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擁汝於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門。」 一曰。解狐挙邢伯柳為上党守。 柳往謝之曰「子釈罪、敢不再拝。」 曰「挙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 C:33:11:7:説五 鄭県人売豚(錯簡か?) 鄭県人売豚。人問其価。曰「道遠日暮。安暇語汝。」 C:33:12:1:説六 范文子喜直言 范文子喜直言。 武子撃之以杖「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無所容則危身。非徒危身、又将危父。」 C:33:12:2:説六 子産忠於鄭君 子産者子国之子也。子産忠於鄭君。 子国譙怒之曰「夫介異於人臣、而独忠於主、主賢明、能聴汝、不明将不汝聴。聴与不聴、未可必知。而汝已離於群臣。離於群臣則必危汝身矣。非徒危己也、又且危父矣。」 C:33:12:3:説六 梁車 梁車新為鄴令。 其姉往看之。暮而後門(閉)。因踰郭而入。車遂刖其足。 趙成侯以為不慈、奪之璽而免之令。 C:33:12:4:説六 管仲乞食 管仲束縛、自魯之斉。道而飢渇、過綺烏封人而乞食。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謂仲曰「適幸及斉不死而用斉、将何報我。」 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労之論、我何以報子。」 封人怨之。 -------------------------------------------------------------------------------- V:13:巻第十三 -------------------------------------------------------------------------------- B:34:外儲説右上第三十四 C:34:01:経一 君所以治臣者有三。 一、勢不足以北、則除之。師曠之対、晏子之説、皆舎勢之易也。是与獣逐走也。 未知除患。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説春秋也「善持勢者、蚤絶其姦萌。」 故季譲忠尼以遇勢。而況錯之於君乎。 是以太公望殺狂矞、而臧獲不乗驥。 嗣公知之、故不駕鹿。薛公知之、故与二欒博。此皆知同異之反也。 故明主之牧臣也、説在畜烏。 C:34:02:経二 二、人主者利害之軺轂也。射者衆。故人主共矣。 是以好悪見、則下有因、而人主惑矣。 辞言通則臣難言、而主不神矣。 説在申子之言六慎、与唐易之言弋也。 患在国羊之請変、与宣王之太息也。 明之以靖郭氏之献十珥也、与犀首、甘茂之道穴聞也。 堂谿公知術、故問玉卮。昭侯能術、故以聴独寝。 明主之道、在申子之勧独断也。 C:34:03:経三 三、術之不行、有故。 不殺其狗則酒酸。夫国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 人主無堯之再誅、与荘王之応太子、而皆有薄媼之決蔡嫗也。 如是不能以教歌之法先揆之。 呉起之出愛妻、文公之斬顛頡、皆違其情者也。 故能使人弾疽者、必其忍痛者也。 右経。 C:34:04:1:説一 君必恵民而已(斉景公・晋師曠) 一、賞之誉之不勧、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変、則其除之。 斉景公之晋、従平公飲。師曠侍坐。 始坐、景公問政於師曠曰「太師将奚以教寡人。」 師曠曰「君必恵民而已。」 中坐、酒酣将出、又復問政於師曠曰「太師奚以教寡人。」 曰「君必恵民而已矣。」 景公出之舎。師曠送之。又問政於師曠。師曠曰「君必恵民而已矣。」 景公帰思、未醒、而得師曠之所謂。「公子尾、公子夏者、景公之二弟也。甚得斉民。家富貴而民説之、擬於公室。此危吾位者也。今謂我恵民者、使我与二弟争民邪。」 於是反国発廩粟以賦衆貧、散府余財以賜孤寡、倉無陳粟、府無余財。 宮婦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禄米。鬻徳恵施於民也、已与二弟争。 居二年、二弟出走。公子夏逃楚、公子尾走晋。 C:34:04:2:説一 其田成氏乎(斉景公・晏子) 景公与晏子游於少海、登柏寝之台、而還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後世将孰有此。」 晏子対曰「其田成氏乎。」 景公曰「寡人有此国也、而曰田成氏有之、何也。」 晏子対曰「夫田成氏甚得斉民。其於民也、上之請爵禄行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区釜以出貸、小斗斛区釜以収之。殺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終歳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故市木之価不加貴於山、沢之魚塩亀鼈蠃蚌不加貴於海。君重斂而田成氏厚施。斉嘗大飢、道旁餓死者不可勝数也。父子相牽而趨田成氏者不聞不生。故周秦之民相与歌之曰『謳乎、芑乎苞乎、其往帰田成子乎』。詩曰『雖無徳与女、式歌且舞』。今田成氏之徳、而民之歌舞、民徳帰之矣。故曰『其田成氏乎』。」 公泫然出涕曰「不亦悲乎。寡人有国而田成氏有之。今為之奈何。」 晏子対曰「君何患焉。若君欲奪之、則近賢而遠不肖、治其煩乱、緩其刑罰、振貧窮而恤孤寡、行恩恵而給不足。民将帰君。則雖有十田成氏、其如君何。」 C:34:04:3:説一 国者君之車也 或曰「景公不知用勢、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夫猟者託車輿之安、用六馬之足、使王良佐轡、則身不労而易及軽獣矣。今釈車輿之利、捐六馬之足与王良之御、而下走逐獣、則雖樓季之足無時及獣矣。託良馬固車則臧獲有余。国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夫不処勢以禁誅擅愛之臣、而必徳厚以与天下斉行以争民、是皆不乗君之車、不因馬之利車而下走者也。故曰『景公不知用勢之主也、而師曠、晏子不知除患之臣也』。」 C:34:04:4:説一 蚤絶姦之萌(子夏) 子夏曰「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 凡姦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絶之。 今田常之為乱、有漸見矣。而君不誅。 晏子不使其君禁侵陵之臣、而使其主行恵。故簡公受其禍。 故子夏曰「善持勢者、蚤絶姦之萌。」 C:34:04:5:説一 過其所愛曰侵(孔子・子路) 季孫相魯。子路為郈令。 魯以五月起衆為長溝。当此之為、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要作溝者於五父之衢而飡之。 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撃毀其器、曰「魯君有民、子奚為乃飡之。」 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請曰「夫子疾由之為仁義乎。所学於夫子者仁義也。仁義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飡民、不可何也。」 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飡之、為愛之也。夫礼、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内、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曰侵。今魯君有民而子擅愛之。是子侵也、不亦誣乎。」 言未卒、而季孫使者至、讓曰「肥也起民而使之、先生使弟子令徒役而飡之。将奪肥之民耶。」 孔子駕而去魯。以孔子之賢、而季孫非魯君也、以人臣之資、仮人主之術、蚤禁於未形、而子路不得行其私恵、而害不得生。況人主乎。 以景公之勢而禁田常之侵也、則必無劫弑之患矣。 C:34:04:6:説一 驥之不可左右(太公望・狂矞・華士) 太公望東封於斉。斉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 昆弟二人者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 太公望至於営丘、使吏執殺之以為首誅。 周公旦従魯聞之、発急伝而問之曰「夫二子賢者也。今日饗国而殺賢者、何也。」 太公望曰「是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無求於人者、是望不得以賞罰勧禁也。且無上名、雖知、不為望用。不仰君禄、雖賢、不為望功。不仕則不治、不任則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則刑罰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則望当誰為君乎。不服兵革而顕、不親耕耨而名、又所以教於国也。 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駆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則臧獲雖賤不託其足。臧獲之所願託其足於驥者、以驥之可以追利辟害也。今不為人用、臧獲雖賤不託其足焉。己自謂以為世之賢士、而不為主用、行極賢、而不用於君、此非明主之所臣也、亦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誅之。」 一曰。太公望東封於斉、海上有賢者狂矞、太公望聞之往請焉、三却馬於門而狂矞不報見也、太公望誅之。当是時也、周公旦在魯、馳往止之、比至、已誅之矣。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賢者也、夫子何為誅之。」太公望曰「狂矞也議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為首誅。今有馬於此、形容似驥也、然駆之不往、引之不前、雖臧獲不託足以旋其軫也。」 C:34:04:7:説一 鹿不為人用(如耳・衛嗣公) 如耳説衛嗣公。衛嗣公説而太息。 左右曰「公何為不相也。」 公曰「夫馬似鹿者而題之千金。然而有百金之馬而無一金之鹿者、馬為人用、而鹿不為人用也。今如耳、万乗之相也、外有大国之意、其心不在衛。雖弁智、亦不為寡人用。吾是以不相也。」 C:34:04:8:説一 馴烏者(薛公田文) 薛公之相魏昭侯也、左右有欒子者、曰陽胡、潘其。 於王甚重、而不為薛公。薛公患之。 於是乃召与之博。予之人百金、令之昆弟博。 俄又益之人二百金。方博有間。 謁者言「客張季之子在門。」 公怫然怒、撫兵而授謁者曰「殺之、吾聞季之不為文也。」 立有間、時季羽在側、曰「不然。窃聞季為公甚。顧其人陰未聞耳。」 乃輟不殺客。 而大礼之曰「曩者聞季之不為文也、故欲殺之。今誠為文也、豈忘季哉。」 告廩献千石之粟、告府献五百金、告騶私厩献良馬固車二乗、因令奄将宮人之美妾二十人、并遺季也。 欒子因相謂曰「為公者必利、不為公者必害。吾曹何愛不為公。」 因私競勧而遂為之。薛公以人臣之勢、仮人主之術也、而害不得生。況錯之人主乎。 夫馴烏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則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馴乎。 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無服上之名。 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C:34:05:01:説二 惟無為可以規之(韓申不害) 二、申子曰「上明見、人備之、其不明見、人惑之。其知見、人飾之、不知見、人匿之。其無欲見、人司之、其有欲見、人餌之。故曰『吾無従知之、惟無為可以規之』。」 一曰。申子曰「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女。而有知見也、人且匿女、而無知見也、人且意女。女有知也、人且臧女、女無知也、人且行女。故曰『惟無為可以規之』。」 C:34:05:02:説二 謹廩(田子方・唐易鞠) 田子方問唐易鞠曰「弋者何慎。」対曰「鳥以数百目視子、子以二目御之、子謹周子廩。」 田子方曰「善。子加之弋、我加之国。」 鄭長者聞之曰「田子方知欲為廩、而未得所以為廩。夫虚無無見者廩也。」 一曰。斉宣王問弋於唐易子曰「弋者奚貴。」唐易子曰「在於謹廩。」 王曰「何謂謹廩。」対曰「鳥以数十目視人、人以二目視鳥。奈何不謹廩也。故曰『在於謹廩也』。」 王曰「然則為天下、何以為此廩。今人主以二目視一国、一国以万目視人主。将何以自為廩乎。」対曰「鄭長者有言曰『夫虚静無為而無見也』。其可以為此廩乎。」 C:34:05:03:説二 国羊重於鄭君 国羊重於鄭君。聞君之悪己也、侍飲、因先謂君曰「臣適不幸而有過。願君幸而告之。臣請変更。則臣免死罪矣。」 C:34:05:04:説二 客有説韓宣王 客有説韓宣王。宣王説而太息。左右引王之説之、因先告客以為徳。 C:34:05:05:説二 献玉珥(薛公田嬰) 靖郭君之相斉也、王后死。未知所置。乃献玉珥以知之。 一曰。薛公相斉。斉威王夫人死。中有十孺子、皆貴於王。 薛公欲知王所欲立、而請置一人以為夫人。 王聴之、則是説行於王、而重於置夫人也、王不聴、是説不行、而軽於置夫人也。 欲先知王之所欲置以勧王置之。 於是為十玉珥而美其一而献之。王以賦十孺子。 明日坐、視美珥之所在而勧王以為夫人。 C:34:05:06:説二 甘茂相秦恵王 甘茂相秦恵王。 恵王愛公孫衍、与之間有所言。曰「寡人将相子。」 甘茂之吏道穴聞之、以告甘茂。甘茂入見王、曰「王得賢相。臣敢再拝賀。」 王曰「寡人託国於子、安更得賢相。」対曰「将相犀首。」 王曰「子安聞之。」対曰「犀首告臣。」 王怒犀首之泄、乃逐之。 一曰。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 秦王欲得之与治天下。犀首曰「衍其人臣者也、不敢離主之国。」 居期年、犀首抵罪於梁王、逃而入秦。秦王甚善之。 樗里疾秦之将也。恐犀首之代之将也、鑿穴於王之所常隠語者。 俄而王果与犀首計曰「吾欲攻韓、奚如。」犀首曰「秋可矣。」 王曰「吾欲以国累子、子必勿泄也。」犀首反走再拝曰「受命。」 於是樗里疾也道穴聴之。矣郎中皆曰「兵秋起攻韓犀首為将。」 於是日也郎中尽知之、於是月也境内尽知之。 王召樗里疾曰「是何匈匈也、何道出。」樗里疾曰「似犀首也。」 王曰「吾無与犀首言也。其犀首何哉。」 樗里疾曰「犀首也羈旅、新抵罪、其心孤、是言自嫁於衆。」王曰「然。」 使人召犀首、已逃諸侯矣。 C:34:05:07:説二 玉卮無当(堂谿公・韓昭侯) 堂谿公謂昭侯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無当、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 「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 対曰「夫瓦器至賤也、不漏可以盛酒。雖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貴、而無当、漏不可盛水、則人孰注漿哉。今為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語、是猶無当之玉卮也。雖有聖智、莫尽其術、為其漏也。」昭侯曰「然。」 昭侯聞堂谿公之言、自此之後、欲発天下之大事、未嘗不独寝。恐夢言而使人知其謀也。 一曰。堂谿公見昭侯曰「今有白玉之卮而無当、有瓦卮而有当。君渇将何以飲。」君曰「以瓦卮。」 堂谿公曰「白玉之卮美、而君不以飲者、以其無当耶。」君曰「然。」 堂谿公曰「為人主而漏泄其群臣之語、譬猶玉卮之無当。」 堂谿公毎見而出、昭侯必独臥。惟恐夢言泄於妻妾。 C:34:05:08:説二 聡明(韓申不害) 申子曰「独視者謂明、独聴者謂聡、能独断者、故可以為天下主。」 C:34:06:01:説三 沽酒者(宋人)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県幟甚高著。 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 問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懐銭挈壺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懐其術而欲以明万乗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問管仲「治国最奚患。」対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 対曰「君亦見夫為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燻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為勢重而収利於民、入則比周而蔽悪於君。内間主之情以告外、外内為重、諸臣百吏以為富。吏不誅則乱法、誅之則君不安、拠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執柄而擅禁、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 夫大臣為猛狗而齕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覚。 如此、主焉得無壅、国焉得無亡乎。 一曰。宋之酤酒者有荘氏者。其酒常美。 或使僕往酤荘氏之酒。其狗齕人。使者不敢往、乃酤佗家之酒。 問曰「何為不酤荘氏之酒。」対曰「今日荘氏之酒酸。」 故曰「不殺其狗則酒酸。」 C:34:06:02:説三 苦社鼠(斉桓公・管仲) 桓公問管仲曰「治国何患。」 対曰「最苦社鼠。夫社木而塗之。鼠因自託也。燻之則木焚、灌之則塗齕。此所以苦於社鼠也。今人君左右、出則為勢重以収利於民、入則比周謾侮蔽悪以欺於君。不誅則乱法、誅之則人主危、拠而有之。此亦社鼠也。」 故人臣執柄擅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害。亦猛狗也。 故左右為社鼠、用事者為猛狗、則術不行矣。 C:34:06:03:説三 堯欲伝天下於舜 堯欲伝天下於舜。鯀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伝之於匹夫乎。」 堯不聴。挙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 共工又諫曰「孰以天下而伝之於匹夫乎。」 堯不聴、又挙兵而誅、共工於幽州之都。 於是天下莫敢言無伝天下於舜。 仲尼聞之曰「堯之知、舜之賢、非其難者也。夫至乎誅諫者必伝之舜、乃其難也。」 一曰「不以其所疑敗其所察、則難也。」 C:34:06:04:説三 茅門之法(荊荘王・太子) 荊荘王有茅門之法、曰「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践霤者、廷理斬其輈、戮其御。」 於是太子入朝、馬蹄践霤。廷理斬其輈、戮其御。 太子怒、入為王泣曰「為我誅戮廷理。」 王曰「法者所以敬宗廟、尊社稷。故能立法従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焉可誅也。夫犯法廃令不尊敬社稷者、是臣乗君而下尚校也。臣乗君則主失威、下尚校則上位危。威失位危、社稷不守。吾将何以遺子孫。」 於是太子乃還走、避舎露宿三日、北面再拝請死罪。 一曰。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車不得至於茆門。 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駆車至於茆門。 廷理曰「車不得至茆門、非法也。」 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須無潦。」遂駆之、廷理挙殳而撃其馬、敗其駕。 太子入為王泣曰「廷中多潦、駆車至茆門、廷理曰非法也、挙殳撃臣馬、敗臣駕、王必誅之。」 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後有儲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乃益爵二級。而開後門出太子、勿復過。 C:34:06:05:説三 蔡嫗(衛嗣君・薄疑) 衛嗣君謂薄疑曰「子小寡人之国以為不足仕。則寡人力能仕子。請進爵以子為上卿。」乃進田万頃。 薄子曰「疑之母親疑、以疑為能相万乗所不窕也。然疑家巫有蔡嫗者、疑母甚愛信之、属之家事焉。疑智足以信言家事、疑母尽以聴疑也。然已与疑言者、亦必復決之於蔡嫗也。故論疑之智能、以疑為能相万乗而不窕也、論其親、則子母之間也、然猶不免議之於蔡嫗也。今疑之於人主也、非子母之親也、而人主皆有蔡嫗。人主之蔡嫗、必其重人也。重人者、能行私者也。夫行私者、縄之外也。而疑之所言、法之内也。縄之外与法之内、讎也不相受也。」 一曰。衛君之晋。謂薄疑曰「吾欲与子皆行。」 薄疑曰「媼也在中。請帰与媼計之。」 衛君自請薄媼。薄媼曰「疑君之臣也。君有意従之、甚善。」 衛君曰「吾以請之媼、媼許我矣。」 薄疑帰言之媼也。曰「衛君之愛疑、奚与媼。」媼曰「不如吾愛子也。」 「衛君之賢疑、奚与媼也。」曰「不如吾賢子也。」 「媼与疑計家事、已決矣、乃請決之於卜者蔡嫗。今衛君従疑而行、雖与疑決計、必与他蔡嫗敗之。如是則疑不得長為臣矣。」 C:34:06:06:説三 教歌者 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詘之、其声反清徴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徴。疾不中宮、徐不中徴、不可謂教。 C:34:06:07:説三 妻織組(衛呉起) 呉起衛左氏中人也。 使其妻織組、而幅狭於度。 呉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 呉子大怒。其妻対曰「吾始経之而不可更也。」 呉子出之。其妻請其兄而索入。 其兄曰「呉子為法者也。其為法也、且欲以与万乗致功。必先践之妻妾然後行之。子毋幾索入矣。」 其妻之弟又重於衛君。乃因以衛君之重請呉子。呉子不聴、遂去衛而入荊也。 一曰。呉起示其妻以組、曰「子為我織組、令之如是。」 組已就而効之、其組異善。 起曰「使子為組、令之如是、而今也異善、何也。」 其妻曰「用財若一也、加務善之。」 呉起曰「非語也。」 使之衣帰。其父往請之。呉起曰「起家無虚言。」 C:34:06:08:説三 其足以戦民乎(晋文公・狐偃) 晋文公問於狐偃曰「寡人甘肥周於堂、卮酒豆肉集於宮、壺酒不清、生肉不布、殺一牛遍於国中、一歳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戦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関市之征而緩刑罰、其足以戦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喪資者、寡人親使郎中視事、有罪者赦之、貧窮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戦民乎。」 狐子対曰「不足。此皆所以慎産也。而戦之者殺之也。民之従公也、為慎産也。公因而迎殺之、失所以為従公矣。」 曰「然則何如足以戦民乎。」狐子対曰「令無得不戦。」 公曰「無得不戦奈何。」狐子対曰「信賞必罰、其足以戦。」 公曰「刑罰之極安至。」対曰「不辟親貴、法行所愛。」 文公曰「善。」 明日令田於圃陸。期以日中為期、後期者行軍法焉。 於是公有所愛者曰顛頡、後期。 吏請其罪。文公隕涕而憂。 吏曰「請用事焉。」遂斬顛頡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後百姓皆懼曰「君於顛頡之貴重如彼甚也。而君猶行法焉。況於我則何有矣。」 文公見民之可戦也、於是遂興兵。 伐原克之、伐衛東其畝取五鹿、攻陽勝虢伐曹、南囲鄭、反之陴、罷宋囲、還与荊人戦城濮、大敗荊人、返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義。 一挙而八有功。所以然者、無他故異物。従狐偃之謀、仮顛頡之脊也。 C:34:06:09:説三 有苦則安 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髄、則煩心不可支也。非如是不能使人以半寸砥石弾之。 今人主之於治亦然。非不知有苦則安。欲治其国、非知是、不能聴聖知而誅乱臣。 乱臣者必重人。重人者必人主所甚親愛也。人主所甚親愛也者、是同堅白也。 夫以布衣之資、欲以離人主之堅白所愛、是以解左髀説右髀者。 是身必死而説不行者也。 -------------------------------------------------------------------------------- V:14:巻第十四 -------------------------------------------------------------------------------- B:35:外儲説右下第三十五 C:35:01:経一 一、賞罰共則禁令不行。何以明之。以造父、於期。 子罕為出彘、田恒為圃池、故宋君、簡公弑。 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車、田連成竅之共琴也。 C:35:02:経二 二、治強生於法、弱乱生於阿。君明於此、則正賞罰而非仁下也。 爵禄生於功、誅罰生於罪。臣明於此、則尽死力而非忠君也。 君通於不仁、臣通於不忠、則可以王矣。 昭襄知主情、而不発五苑。田鮪知臣情、故教田章。而公儀辞魚。 C:35:03:経三 三、明主鑒於外也、而外事不得不成。故蘇代非斉王。 人主鑒於士也、而居者不適不顕。故潘寿言禹情。 人主無所覚悟。方吾知之、故恐同衣於族、而況借於権乎。 呉章知之、故説以佯、而況借於誠乎。 趙王悪虎目而壅。明主之道、如周行人之却衛侯也。 C:35:04:経四 四、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 聞有吏雖乱而有独善之民、不聞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 説在揺木之本、与引網之綱。故失火之嗇夫、不可不論也。 (救火者、吏操壺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使人、則役万夫。) 故所遇術者、如造父之遇驚馬。 (牽馬推車則不能進、代御執轡持筴則馬咸騖矣。) 是以説在椎鍛平夷、榜檠矯直。不然、敗在淖歯用斉戮閔王、李兌用趙餓主父也。 C:35:05:経五 五、因事之理則不労而成。故茲鄭之踞轅而歌以上高梁也。 其患在趙簡主税吏請軽重、薄疑之言国中飽、簡主喜而府庫虚、百姓餓而姦吏富也。 故桓公巡民、而管仲省腐財怨女。 不然、敗在延陵乗馬不得進、造父過之而為之泣也。 右経。 C:35:06:1:説一 馬驚駕敗 一、造父御四馬、馳驟周旋而恣欲於馬。恣欲於馬者、擅轡筴之制也。 然馬驚於出彘、而造父不能禁制者、非轡筴之厳不足也、威分於出彘也。 王子於期為駙駕、轡筴不用而択欲於馬。欲於馬、擅芻水之利也。 然馬過於圃池而駙馬敗者、非芻水之利不足也、徳分於圃池也。 故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 田連成竅、天下善鼓琴者也。然而田連鼓上、成竅擫下、而不能成曲、亦共故也。 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轡而御不能使馬。人主安能与其臣共権以為治。 以田連成竅之巧、共琴而不能成曲。人主又安能与其臣共勢以成功乎。 一曰。造父為斉王駙駕、渇馬服成。効駕圃中、渇馬見圃池、去車走池、駕敗。 王子於期為趙簡主取道、争千里之表。 其始発也、彘伏溝中。王子於期斉轡筴而進之、彘突出於溝中、馬驚駕敗。 C:35:06:2:説一 殺戮誅罰民之所悪也(司城子罕・宋君) 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与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殺戮誅罰民之所悪也。臣請当之。」 宋君曰「諾。」於是出威令、誅大臣、君曰「問子罕也。」 於是大臣畏之、細民帰之。 処期年、子罕殺宋君而奪政。故子罕為出彘以奪其君国。 簡公在上位、罰重而誅厳、厚賦斂而殺戮民。田成恒設慈愛、明寛厚。 簡公以斉民為渇馬、不以恩加民、而田成恒以仁厚為圃池也。 一曰。造父為斉王駙駕。以渇服馬、百日而服成。 服成請効駕斉王。王曰「効駕於圃中。」 造父駆車入圃、馬見圃池而走、造父不能禁。 造父以渇服馬久矣。今馬見池、駻而走、雖造父不能治。 今簡公之以法禁其衆久矣。而田成恒利之。 是田成恒傾圃池而示渇民也。 一曰。王於期為宋君為千里之逐。已駕、察手吻文、且発矣、駆而前之、輪中縄引而却之、馬掩跡。 拊而発之、彘逸出於竇中。馬退而却、筴不能進前也。 馬駻而走、轡不能正也。 一曰。司城子罕謂宋君曰「慶賞賜予者民之所好也。君自行之。誅罰殺戮者民之所悪也。臣請当之。」 於是戮細民而誅大臣、君曰「与子罕議之。」 居期年、民知殺生之命制於子罕也、故一国帰焉。 故子罕劫宋君而奪其政、法不能禁也。故曰子罕為出彘、而田成常為圃池也。 今王良造父共車、人操一辺轡而入門閭、駕必敗而道不至也。 令田連成竅共琴、人撫一絃而揮、則音必敗曲不遂矣。 C:35:07:1:説二 殺牛塞禱(秦昭王・公孫述) 二、秦昭王有病。百姓里買牛而家為王禱。 公孫述出見之、入賀王曰「百姓乃皆里買牛為王禱。」 王使人問之、果有之。 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禱、是愛寡人也。夫愛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与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乱亡之道也。不如人罰二甲而復与為治。」 一曰。秦襄王病。百姓為之禱。 病愈、殺牛塞禱。郎中閻遏公孫衍出見之。 曰「非社臘之時也。奚自殺牛而祠社。」怪而問之。 百姓曰「人主病為之禱。今病愈、殺牛塞禱。」 閻遏公孫衍説、見王拝賀曰「過堯舜矣。」 王驚曰「何謂也。」 対曰「堯舜、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故臣窃以王為過堯舜也。」 王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 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閻遏公孫衍媿不敢言。 居数月、王飲酒酣楽。 閻遏公孫衍謂王曰「前時臣窃以王為過堯舜、非直敢諛也。堯舜病、且其民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今乃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臣窃怪之。」 王曰「子何故不知於此。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我用者也。以吾勢之為我用者也。吾釈勢与民相収。若是、吾適不愛、而民因不為我用也。故遂絶愛道也。」 C:35:07:2:説二 五苑之草著(秦昭襄王・応侯范雎) 秦大飢。応侯請曰「五苑之草著蔬菜橡果棗栗、足以活民、請発之。」 昭襄王曰「吾秦法、使民有功而受賞、有罪而受誅。今発五苑之蔬草者、使民有功与無功倶賞也。夫使民有功与無功倶賞者、此乱之道也。夫発五苑而乱、不如棄棗蔬而治。」 一曰。「今発五苑之蓏蔬棗栗足以活民、是用民有功与無功争取也。夫生而乱、不如死而治。大夫其釈之。」 C:35:07:3:説二 先利而君(田鮪) 田鮪教其子田章曰「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 一曰。田鮪教其子田章曰「主売官爵、臣売智力。故自恃無恃人。」 C:35:07:4:唯嗜魚故不受(公儀休)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国尽争買魚而献之。公儀子不受。 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 対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C:35:08:1:説三 斉王必不覇矣(燕子之・斉蘇代) 子之相燕。貴而主断。蘇代為斉使燕。 王問之曰「斉王亦何如主也。」 対曰「必不覇矣。」 燕王曰「何也。」 対曰「昔桓公之覇也、内事属鮑叔、外事属管仲、桓公被髪而御婦人、日遊於市。今斉王不信其大臣。」 於是燕王因益大信子之。子之聞之、使人遺蘇代金百鎰、而聴其所使之。 一曰。蘇代為秦使燕、見無益子之、則必不得事而還、貢賜又不出、於是見燕王乃誉斉王。燕王曰「斉王何若是之賢也。則将必王乎。」蘇代曰「救亡不暇、安得王哉。」燕王曰「何也。」曰「其任所愛不均。」燕王曰「其亡何也。」曰「昔者斉桓公愛管仲、置以為仲父、内事理焉、外事断焉、挙国而帰之、故一匡天下、九合諸侯。今斉任所愛不均、是以知其亡也。」燕王曰「今吾任子之、天下未之聞也。」於是明日張朝而聴子之。 C:35:08:2:説三 与堯同行(燕王子噲・潘寿) 潘寿謂燕王曰「王不如以国譲子之。人所以謂堯賢者、以其譲天下於許由。許由必不受也。則是堯有譲許由之名而実不失天下也。今王以国譲子之、子之必不受也。則是王有譲子之之名而与堯同行也。」 於是燕王因挙国而属之、子之大重。 一曰。潘寿隠者。燕使人聘之。 潘寿見燕王曰「臣恐子之之如益也。」 王曰「何益哉。」 対曰「古者禹死、将伝天下於益。啓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啓。今王信愛子之、将伝国子之。太子之人尽懐印為、子之之人無一人在朝廷者。王不幸棄群臣、則子之亦益也。」 王因収吏璽自三百石以上皆効之子之。子之大重。 夫人主之所以鏡照者、諸侯之士徒也、今諸侯之士徒皆私門之党也。 人主之所以自浅娟者、巌穴之士徒也、今巌穴之士徒皆私門之舎人也。 是何也。奪褫之資在子之也。 (故呉章曰「人主不佯憎愛人。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一曰。燕王欲伝国於子之也、問之潘寿。 対曰「禹愛益、而任天下於益。已而以啓人為吏。及老、而以啓為不足任天下、故伝天下於益。而勢重尽在啓也。已而啓与友党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伝天下於益、而実令啓自取之也。此禹之不及堯舜明矣。今王欲伝之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之人者也。是名伝之、而実令太子自取之也。」 燕王乃収璽、自三百石以上皆効之子之。子之遂重。 C:35:08:3:説三 不与同族者共家(方吾子) 方吾子曰「吾聞之『古礼、行不与同服者同車、不与同族者共家』。而況君人者乃借其権而外其勢乎。」 C:35:08:4:説三 人主不可佯愛人(韓宣王・呉章) 呉章謂韓宣王曰「人主不可佯愛人、一日不可復憎。不可以佯憎人、一日不可復愛也。故佯憎佯愛之徴見、則諛者因資而毀誉之。雖有明主不能復収。而況於以誠借人也。」 (一曰。呉章曰「人主不佯憎愛人。佯愛人不得復憎也。佯憎人不得復愛也。」) C:35:08:5:説三 盼然環其眼(趙孝成王・平陽君趙豹) 趙王遊於圃中。左右以菟与虎而輟。盼然環其眼。 王曰「可悪哉、虎目也。」 左右曰「平陽君之目可悪過此。見此未有害也、見平陽君之目如此者則必死矣。」 其明日、平陽君聞之、使人殺言者。而王不誅也。 C:35:08:6:説三 衛君入朝 衛君入朝於周。周行人問其号。対曰「諸侯辟疆。」 周行人却之曰「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 衛君乃自更曰「諸侯燬」而後内之。 仲尼聞之曰「遠哉禁偪。虚名不以借人、況実事乎。」 C:35:09:1:説四 聖人治吏不治民 四、揺木者一一摂其葉則労而不徧。左右拊其本而葉徧揺矣。 臨淵而揺木、鳥驚而高、魚恐而下。 善張網者引其綱。若一一摂万目而後得則是労而難。引其綱而魚已嚢矣。 故吏者民之本綱者也。故聖人治吏不治民。 救火者、令吏挈壺甕而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箠指麾而趣使人則制万夫。 是以聖人不親細民、明主不躬小事。 C:35:09:2:説四 国者君之車也(造父) 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乗車過者、馬驚而不行。 其子下車牽馬、父子推車請造父助我推車。 造父因収器、輟而寄載之、援其子之乗。 乃始檢轡持筴、未之用也而馬轡驚矣。 使造父而不能御、雖尽力労身助之推車、馬猶不肯行也。 今身使佚、且寄載、有徳於人者、有術而御之也。 故国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 無術以御之、身雖労猶不免乱。有術以御之、身処佚楽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 C:35:09:3:説四 椎鍛榜檠(淖歯・李兌) 椎鍛者所以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矯不直也。 聖人之為法也、所以平不夷矯不直也。 淖歯之用斉也擢閔王之筋、李兌之用趙也餓殺主父。 此二君者皆不能用其椎鍛榜檠、故身死為戮而為天下笑。 一曰。入斉則独聞淖歯而不聞斉王。入趙則独聞李兌而不聞趙王。 故曰「人主者不操術、則威勢軽而臣擅名。」 一曰。田嬰相斉。 人有説王者曰「終歳之計、王不一以数日之間自聴之、則無以知吏之姦邪得失也。」 王曰「善。」田嬰聞之、即遽請於王而聴其計。王将聴之矣。 田嬰令官具押券斗石参升之計。王自聴計。計不勝聴、罷食(後)復坐、不復暮食矣。 田嬰復謂曰「群臣所終歳日夜不敢偸怠之事也、王以一夕聴之、則群臣有為勧勉矣。」王曰「諾。」 俄而王已睡矣。吏尽揄刀削其押券升石之計。王自聴之、乱乃始生。 一曰。武霊王使恵文王莅政、李兌為相、武霊王不以身躬親殺生之柄、故劫於李兌。 C:35:10:1:説五 術以致人(慈鄭子) 五、𢆶鄭子引輦上高梁而不能支。𢆶鄭踞轅而歌、前者止、後者趨、輦乃上。 使𢆶鄭無術以致人、則身雖絶力至死、輦猶不上也。 今身不至労苦而輦以上者、有術以致人之故也。 C:35:10:2:説五 君之国中飽(趙簡主・薄疑) 趙簡主出税者。吏請軽重。 簡主曰「勿軽勿重。重則利入於上、若軽則利帰於民。吏無私利而正矣。」 薄疑謂趙簡主曰「君之国中飽。」 簡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 対曰「府庫空虚於上、百姓貧餓於下、然而姦吏富矣。」 C:35:10:3:説五 斉桓公微服以巡民家 斉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 桓公問其故。対曰「臣有子三人、家貧、無以妻之、傭未反。」 桓公帰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飢餓、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 桓公曰「善。」乃論宮中有婦人而嫁之、下令於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 一曰。桓公微服而行於民間。 有鹿門稷者、行年七十而無妻。桓公問管仲曰「有民老而無妻者乎。」 管仲曰「有鹿門稷者、行年七十矣而無妻」 桓公曰「何以令之有妻。」 管仲曰「臣聞之、上有積財則民臣必匱乏於下、宮中有怨女則有老而無妻者。」 桓公曰「善。」 令於宮中女子未嘗御出嫁之。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女年十五而嫁。 則内無怨女、外無曠夫。 C:35:10:4:説五 鉤飾在前、錯錣在後(延陵卓子・造父) 延陵卓子乗蒼龍挑文之乗。 鉤飾在前、錯錣在後。馬欲進則鉤飾禁之、欲退則錯錣貫之。馬因旁出。 造父過而為之泣涕曰「古之治人亦然矣。夫賞所以勧之而毀存焉、罰所以禁之而誉加焉。民中立而不知所由。此亦聖人之所為泣也。」 一曰。延陵卓子乗蒼龍与翟文之乗。 前則有錯飾、後則有利錣。進則引之、退則筴之。 馬前不得進、後不得退。遂避而逸。因下抽刀而刎其脚。 造父見之、泣終日不食、因仰天而歎曰「筴所以進之也、錯飾在前、引所以退之也、利錣在後。今人主以其清潔也進之、以其不適左右也退之、以其公正也誉之、以其不聴従也廃之。民懼、中立而不知所由。此聖人之所為泣也。」 -------------------------------------------------------------------------------- V:15:巻第十五 -------------------------------------------------------------------------------- B:36:難編一第三十六 C:36:01:舅犯・雍季 晋文公将与楚人戦。召舅犯問之曰「吾将与楚人戦。彼衆我寡。為之奈何。」 舅犯曰「臣聞之『繁礼君子不厭忠信、戦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 文公辞舅犯、因召雍季而問之曰「我将与楚人戦。彼衆我寡。為之奈何。」 雍季対曰「焚林而田、偸取多獣、後必無獣。以詐遇民、偸取一時、後必無復。」 文公曰「善。」 辞雍季、以舅犯之謀与楚人戦、以敗之。帰而行爵、先雍季、而後舅犯。 群臣曰「城濮之事、舅犯謀也。夫用言而後其身、可乎。」 文公曰「此非若所知也。夫舅犯言、一時之権也。雍季言、万世之利也。」 忠尼聞之曰「文公之覇也宜哉。既知一時之権、又知万世之利。」 或曰「雍季之対、不当文公之問。凡対問者、有因問小大緩急而対也。所問高大、而対以卑狭、則明主弗受也。今文公問以少遇衆、而対曰『後必無復』此非所以応也。且文公不知一時之権、又不知万世之利。戦而勝、則国安而身定、兵強而威立。雖有後復、莫大於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戦而不勝、則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抜払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勝。今日之勝、材於詐敵。詐敵万世之利而已。故曰『不当文公之問』。 且文公又不知舅犯之言。舅犯所謂不厭詐偽者、不謂詐其民、請詐其敵也。敵者、所伐之国也。後雖無復、何傷哉。文公之所以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則所以勝楚破軍者、舅犯之謀也。以其善言耶、則雍季乃道其後之無復也。此未有善言也。舅犯則以兼之矣。舅犯曰繁礼君子不厭忠信者、忠所以愛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愛而不欺矣、言孰善於此。然必曰出於詐偽者、軍旅之計也。舅犯前有善言、後有戦勝。故舅犯有二功、而後論、雍季無一焉、而先賞。『文公之覇也、不亦宜乎』、忠尼不知善賞也。」 C:36:02:矛盾 歴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畝正。 河浜之漁者争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譲長。 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 忠尼歎曰「耕漁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為之者、所以救敗也。舜其信仁乎。乃躬籍処苦、而民従之。故曰聖人之徳化乎。」 或問儒者曰「方此時也、堯安在。」 其人曰「堯為天子。」 「然則忠尼之聖堯奈何。聖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無姦也。今、耕漁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徳而化。舜之救敗也、則是堯有失也。賢舜則去堯之明察、聖堯則去舜之徳化。不可両得也。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陥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陥也。』或曰『以子之矛、陥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応也。 夫不可陥之楯、与無不陥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堯舜之不可両誉、矛楯之説也。且舜救敗、期年已一過、三年已三過。舜有尽、寿有尽、天下過無已者。以有尽逐無已、所止者寡矣。賞罰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賞、弗中程者誅』。令朝至暮変、暮至朝変、十日而海内畢矣。奚待期年。舜猶不以此説堯令従、己乃躬親。不亦無術乎。且夫以身為苦、而後化民者、堯舜之所難也。処勢而驕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釈庸主之所易、道堯舜之所難、未可与為政也。」 K:36:02:楚人に楯と矛とを鬻ぐ者有り。之を誉めて曰はく『吾が楯の堅きこと、能く陥すもの莫きなり』と。又其の矛を誉めて曰はく『吾が矛の利なること、物に於いて陥さざるもの無きなり』と。或るひと曰はく『子の矛を以て、子の楯を陥さば何如』と。其の人応ふる能はざるなり。夫れ陥すべからざるの楯と、陥らざる無きの矛とは、世を同じくして立つべからず。今堯舜の両つながら誉むべからざるは、矛楯の説なり。 C:36:03:管仲有病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曰「仲父病、不幸卒於大命、将奚以告寡人。」 管仲曰「微君言、臣故将謁之。願君去豎刁、除易牙、遠衛公子開方。易牙為君主味。君惟人肉未嘗。易牙烝其子首而進之。夫人情莫不愛其子、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君妬而好内。豎刁自宮以治内、人情莫不愛其身、身且不愛、安能愛君。開方事君十五年。斉衛之間、不容数日行、棄其母久官不帰。其母不愛、安能愛君。臣聞之『務偽不長、蓋虚不久』。願君去此三子者也。」 管仲卒死、桓公弗行。及桓公死、虫出戸不葬。 或曰「管仲所以見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所以去豎刁易牙者、以不愛其身、適君之欲也。曰『不愛其身、安能愛君』。然則臣有尽死力以為其主者、管仲将弗用也。曰『不愛其死力、安能愛君』、是欲君去忠臣也。且以不愛其母、度其不愛其君、是将以管仲之不能死公子糾、度其不死桓公也。是管仲亦在所去之域矣。明主之道不然。設民所欲、以求其功。故為爵禄以勧之。設民所悪、以禁其姦。故為刑罰以威之。慶賞信、而刑罰必。故君挙功於臣、而姦不用於上。雖有豎刁、其奈君何。 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数之所出也。君有道、則臣尽力、而姦不生、無道、則臣上塞主明、而下成私、管仲非明此度数於桓公也、使去豎刁、一豎刁又至、非絶姦之道也。且桓公所所以身死、虫流出戸不葬者、是臣重也。臣重之実。擅主也、有擅主之臣、則君令不下究、臣情不上通。一人之力能隔君臣之間、使善敗不聞、禍福不通。故有不葬之患也。 明主之道、一人不兼官、一官不兼事。卑賤不待尊貴而進、大臣不因左右而見。百官脩通、群臣輻湊。有賞者、君見其功、有罰者、君知其罪。見知不悖於前、賞罰不弊於後。安有不葬之患。管仲非明此言於桓公也、使去三子。故曰『管仲無度矣』。」 C:36:04:襄子囲於晋陽中 襄子囲於晋陽中。出囲、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 張孟談曰「晋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 襄子曰「晋陽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忠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忠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礼。上設其法、而下無姦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使襄子於晋陽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無国、晋陽無君也。尚誰与守哉。今襄子於普陽也、知氏灌之、臼竈生竈、而民無反応、是君臣親也。襄子有君臣親之沢、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乗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明主賞不加於無功、罰不加於無罪。今襄子不誅驕侮之臣、而賞無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賞也。故曰『忠尼不知善賞』。」 C:36:05:晋平公与群臣飲 晋平公与群臣飲。酒酣乃喟然歎曰「莫楽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 師曠侍坐於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壊於壁。 公曰「太師誰撞。」 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於側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師曠曰「唖、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請除之、公曰「釈之。以為寡人戒。」 或曰「平公失君道、師曠失臣礼。夫非其行、而誅其身、君之於臣也。非其行、則陳其言、善諫不聴、則遠其身者、臣之於君也。今師曠非平公之行、不陳人臣之諫、而之人主之誅、挙琴而親其体。是逆上下之位、而失人臣之礼也。夫為人臣者、君有過則諫、諫不聴、則軽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也。今師曠非平公之過、挙琴而親其体。雖厳父不加於子、而師曠行之於君。此大逆之行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聴之。是失君道也。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過於聴、而不悟其失、師曠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姦臣襲極諫而飾弑君之道。不可謂両明、此為両過。故曰『平公失君道。師曠亦失臣礼矣』。」 C:36:06:斉桓公五往 斉桓公時、有処士、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見。 桓公曰「吾聞、布衣之士、不軽爵禄、無以易万乗之主、万乗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 於是五往、乃得見之。 或曰「桓公不知仁義。夫仁義者、憂天下之害、趨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故伊尹以中国為乱、道為宰干湯、百里奚為乱、道為虜干穆公、皆憂天下之害、趨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謂仁義、今桓公以万乗之勢下匹夫之士、将欲憂斉国、而小臣不行見、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謂仁義、仁義者、不失人臣之礼。不敗君臣之位者也。 是故四封之内、執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職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衆、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謂仁義。仁義不在焉、桓公又従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隠也。宜刑、若無智能而虚驕矜桓公、是誣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則戮、桓公不能領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軽上侮君之俗、教於斉国也。非所以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義』。」 C:36:07:郤献子 靡笄之役、韓献子将斬人。郤献子聞之、駕往救之。比至、則已斬之矣。 郤子因曰「胡不以徇。」其僕曰「曩不将救之乎。」郤子曰「吾敢不分謗乎。」 或曰「郤子之言、不可不察也。非分謗也。韓子之所斬也、若罪人、則不可救。救罪人、法之所以敗也。法敗則国乱。若非罪人、則不可勧之以殉。勧之以殉、是重不辜也。重不辜、民所以起怨者也。民怨則国危。郤子之言、非危則乱。不可不察也。且韓子之所斬、若罪人、郤子奚分焉。斬若非罪人、則已斬之矣、而郤子乃至。是韓子之謗已成、而郤子且後至也。夫郤子曰以殉、不足以分於紂之謗、且又生殉之謗。是子言分謗也。 昔者紂為炮烙。崇侯悪来又曰『斬渉者之脛也』。奚分於紂之謗。且民之望於上也甚矣。韓子弗得、且望郤子之得之也。今郤子倶弗得、則民絶望於上矣。故曰、郤子之言、非分謗也、益謗也。且郤子之往救罪也、以韓子為非也。不道其所以為非、而勧之以殉。是使韓子不知其過也。夫下使民絶望於上、又使韓子不知其失。吾未得郤子之所以分謗者也。」 C:36:08:桓公相管仲 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 管仲曰「臣有寵矣。然而臣卑。」公曰「使子立高国之上。」 管仲曰「臣貴矣。然而臣貧。」公曰「使子有三帰之家。」 管仲曰「臣富矣。然而臣疏。」於是立以為仲父。 霄略曰「管仲以賤為不可以治貴。故請高国之上。以貧為不可以治富。故請三帰。以疏為不可以治親。故処仲父。管仲非貧、以便治也。」 或曰「今使臧獲奉君令詔卿相、莫敢不聴。非卿相卑而臧獲尊也。主令所加、莫敢不従也。今使管仲之治不縁桓公、是無君也。国無君、不可以為治。若負桓公之威、下桓公之令、是臧獲之所以信也。奚待高国仲父之尊、而後行哉。当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徴令者、不辟尊貴、不就卑賤。故行之而法者、雖巷伯信乎卿相、行之而非法者、雖大吏詘乎民萌。今管仲不務尊主明法、而事増寵益爵。是非管仲貪欲富貴、必闇而不知術也。故曰管仲失行、霄略有過誉。」 C:36:09:両用 韓宣王問於樛留「吾欲両用公仲公叔、其可乎。」 樛留対曰「昔魏両用楼翟而亡西河、楚両用昭景而亡鄢郢、今君両用公仲公叔、此必将争事而外市、則国必憂矣。」 或曰「昔者斉桓公両用管仲鮑叔、成湯両用伊尹仲虺、夫両用臣者、国之憂、則是桓公不覇、成湯不王也、湣王一用淖歯、而身死乎東廟、主父一用李兌、減食而死、主有術両用、不為患、無術両用、則争事而外市、一用則専制而劫弑、今留無術以規上、使其主去両用一、是不有西河鄢郢之憂、則必有身死減食之患、是樛留未有善知以言也。」 -------------------------------------------------------------------------------- B:37:難編二第三十七 C:37:01:晏子之貴踴 景公過晏子曰「子宮小近市。請徙子家予章之圃。」 晏子再拝而辞曰「且嬰家貧、待市食、而朝暮趨之。不可以遠。」 景公笑曰「子家習市、識貴賤乎。」 是時景公繁於刑。晏子対曰「踴貴而屨賤。」 景公曰「何故。」対曰「刑多也。」 景公造然変色曰「寡人其暴乎。」於是損刑五。 或曰「晏子之貴踴、非其誠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無多、不当無少。無以不当聞、而以太多説、無術之患也。敗軍之誅以千百数、猶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勝、而姦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為説。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穂、恵盗賊者傷良民。今緩刑罰、行寛恵、是利姦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為治也。」 C:37:02:遺冠之恥 斉桓公飲酒酔、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 管仲曰「此非有国之恥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 公曰「善。」因発倉囷、賜貧窮、論囹圄、出薄悩。 処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復遺冠乎。」 或曰「管仲雪桓公之恥於小人、而生桓公之恥於君子矣。使桓公発倉囷而賜貧窮、論囹圄而出薄悩、非義也、不可以雪恥。使之而義也、桓公宿義、須遺冠而後行之。則是桓公行義、非為遺冠也。是雖雪遺冠之恥於小人、而亦遺義之恥於君子矣。且夫発囷倉而賜貧窮者、是賞無功也。論囹圄而出薄悩者、是不誅過也。夫賞無功則民偸幸而望於上、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恥哉。」 C:37:03:仲尼以文王為智 昔者文王侵盂、克莒、挙酆。三挙事而紂悪之。 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壌之国、方千里以請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説。 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軽千里之国、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為智也、不亦過乎。夫智者知禍難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於患也。使文王所以見悪於紂者、以其不得人心耶、則雖索人心以解悪可也。紂以其大得人心而悪之已。又軽地以収人心、是重見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於羑里也。鄭長者有言『体道、無為無見也』。此最宜於文王矣。不使人疑之也。仲尼以文王為智、未及此論也。」 C:37:04: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晋平公問叔向曰「昔者斉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識臣之力也。君之力也。」 叔向対曰「管仲善制割、賓胥無善削縫、隰朋善純縁、衣成、君挙而服之。亦臣之力也、君何力之有。」 師曠伏琴而笑之。公曰「太師奚笑也。」 師曠対曰「臣笑叔向之対君也。凡為人臣者、猶炮宰和五味而進之君。君弗食、孰敢強之也。臣請譬之『君者壌地也、臣者草木也。必壌地美然後草木碩大。亦君之力也、臣何力之有』。」 或曰「叔向師曠之対皆偏辞也。夫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美之大者也。非専君之力也、又非専臣之力也。昔者宮之奇在虞、僖負衆在曹。二臣之智、言中事、発中功、虞曹倶亡者、何也。此有其臣而無其君者也。且蹇叔処干而干亡、処秦而秦覇、非蹇叔愚於干而智於秦也。此有君与無臣也。向曰『臣之力也』不然矣。昔者桓公宮中二市、婦閭二百、被髪而御婦人、得管仲為五伯長。失管仲得豎刁、而身死、虫流出戸不葬。以為非臣之力也、且不以管仲為覇。以為君之力也、且不以豎刁為乱。昔者晋文公慕於斉女而亡帰。咎犯極諫、故使反晋国。故桓公以管仲合、文公以舅犯覇。而師曠曰『君之力也』又不然矣。凡五覇所以能成功名於天下者、必君臣倶有力焉。故曰、叔向師曠之対皆偏辞也。」 C:37:05:易哉為君 斉桓公之時、晋客至。有司請礼。 桓公曰「告仲父」者三。 而優笑曰「易哉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 桓公曰「吾聞『君人者労於索人、佚於使人』。吾得仲父已難矣。得仲父之後、何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応優、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以君人為労於索人。何索人為労哉。伊尹自以為宰干湯、百里奚自以為虜干穆公。虜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賢者之憂世急也。然則君人者無道賢而已矣。索賢不為人主難。且官職所以任賢也、爵禄所以賞功也。設官職陳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労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雖使人必以度量準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於法則行、不遇於法則止、功当其言則賞、不当則誅。以刑名収臣、以度量準下、此不可釈也。君人者焉佚哉。索人不労、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労於索人、佚於使人』者、不然。 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難。管仲不死其君而帰桓公、鮑叔軽官譲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難明矣。已得管仲之後、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仮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為天下計也、為其職也。夫不奪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讎、背死君而事其讎者、必不難奪子而行天下。不難奪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難奪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糾之臣也。謀殺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舎非周公旦未可知也。若使管仲大賢也、且為湯武。湯武、桀紂之臣也、桀紂作乱、湯武奪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紂之行居湯、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為田常。田常、簡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簡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為湯武与田常未可知也、為湯武有桀紂之危、為田常有簡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後、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之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雖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専借豎刁、易牙、虫流出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専也。故曰、桓公闇主。」 C:37:06:入多之為窕貨 李克治中山。苦陘令上計而入多。 李克曰「語言弁聴之説、不度於義、謂之窕言。無山林沢谷之利而入多者、謂之窕貨。君子不聴窕言、不受窕貨、子姑免矣。」 或曰「李子設辞曰『夫言語弁聴之説、不度於義者、謂之窕言』。弁在言者、説在聴者。言非聴者也。所謂不度於義、非謂聴者、必謂所聴也。聴者非小人則君子也。小人無義、必不能度之義也。君子度之義、必不肯説也。夫曰『言語弁聴之説、不度於義』者、必不誠之言也。 入多之為窕貨也、未可遠行也。李子之姦弗蚤禁、使至於計、是遂過也。無術以知而入多。入多者穣也、雖倍入、将奈何。挙事慎陰陽之和、種樹節四時之適、無早晩之失寒温之災、則入多。不以小功妨大務、不以私欲害人事、丈夫尽於耕農、婦人力於織紝、則入多。務於畜養之理、察於土地之宜、六畜遂、五穀殖、則入多。明於権計、審於地形、舟車機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則入多。利商市関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無、客商帰之、外貨留之、倹於財用節於衣食、宮室器械周於資用、不事玩好、則入多。入多、皆人為也。若天事、風雨時、寒温適、土地不加大、而有豊年之功、則入多。人事、天功、二物者皆入多、非山林沢谷之利也。夫無山林沢谷之利入多、因謂之窕貨者、無術之言也。」 C:37:07:行人燭過之一言 趙簡子囲衛之郛郭。犀楯犀櫓立於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 簡子投枹曰「烏乎。吾之士数弊也。」 行人燭過免冑而対曰「亦有君之不能耳、士無弊者。臣聞之、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戦十有二勝。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恵公即位、淫衍暴乱、身好玉女、秦人恣侵、去絳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恵公没、文公授之、囲衛、取鄴、城濮之戦五敗荊人、取尊名於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耳。士無弊也。」 簡子乃去楯櫓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乗之、戦大勝。 簡子曰「与吾得革車千乗、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 或曰「行人未有以説也。乃道恵公以此人是敗、文公以此人是覇、未見所以用人也。簡子未可以速去楯櫓也。厳親在囲、軽犯矢石、孝子之所愛親也。孝子愛親百数之一也。今以為身処危而人尚可戦、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愛親也。是行人之誣也。好利悪害、夫人之所有也。賞厚而信、人軽敵矣、刑重而必、失人不北矣。長行徇上、数百不一。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衆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無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用衆之道也。」 -------------------------------------------------------------------------------- V:16:巻第十六 -------------------------------------------------------------------------------- B:38:難三第三十八 C:38:01:亡王之俗(魯穆公・子思・子服厲伯) 魯穆公問於子思曰「吾聞『龐𥼴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 子思対曰「君子尊賢以崇徳、挙善以観民。若夫過行、是細人之所識也。臣不知也。」 子思出。子服厲伯入見。問龐𥼴氏子。 子服厲伯対曰「其過三。皆君之所未嘗聞。」 自是之後、君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也。 或曰「魯之公室、三世劫於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賞之、求姦而誅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聞之者、以説善同於上者也。以姦聞之者、以悪姦同於上者也。此宜賞誉之所力也。不以姦聞、是異於上而下比周於姦者也。此宜毀罰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過聞。而穆公貴之。厲伯以姦聞。而穆公賤之。人情皆喜貴而悪賤。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聞。此魯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魯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貴之、不亦倒乎。」 C:38:02:自以為有桓文之徳(晋文公・披) 文公出亡。献公使寺人披攻之蒲城。披斬其袪。文公奔翟。 恵公即位、又使攻之恵竇、不得也。及文公反国、披求見。 公曰「蒲城之役、君令一宿、而汝即至。恵竇之難、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 披対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悪、惟恐不堪。蒲人翟人余何有焉。今公即位。其無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鉤而相管仲。」 君乃見之。 或曰「斉晋絶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鉤之怨、文公能聴寺人之言而棄斬袪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後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後世之臣、賢不如二子。以不忠之臣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則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賊、知之、則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誅、而自以為有桓文之徳。是臣讎而明不能燭、多仮之資。自以為賢而不戒、則雖無後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飾君令而不弐者、則是貞於君也。死君後生臣不愧而復為貞。今恵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弐何如。」 C:38:03:一難二難三難(斉桓公・管仲) 人有設桓公隠者。曰「一難、二難、三難、何也。」 桓公不能対、以告管仲。 管仲対曰「一難也、近優而遠士。二難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難也、君老而晩置太子。」 桓公曰「善。」不択日而廟礼太子。 或曰「管仲之射隠不得也。士之用不在近遠。而俳優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則近優而遠士、而以為治、非其難者也。夫処勢而不能用其有、而悖不去国、是以一人之力禁一国。以一人之力禁一国者、少能勝之。明能照遠姦而見隠微、必行之令、雖遠於海、内必無変。然則去国之海、而不劫殺、非其難者也。楚成王置商臣以為太子、又欲置公子職。商臣作難、遂弑成王。公子宰、周太子也、公子根有寵。遂以東州反、分而為両国。此皆非晩置太子之患也。夫分勢不二、庶孽卑寵無藉、雖処大臣、晩置太子可也。然則晩置太子、庶孽不乱、又非其難也。物之所謂難者、必借人成勢、而勿使侵害己、可謂一難也。貴妾不使二后、二難也。愛孽不使危正適、専聴一臣而不敢隅君、此則可謂三難也。」 C:38:04:知下(葉公・魯哀公・斉景公・忠尼)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遠。」 哀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選賢。」 斉景公問政於仲尼。仲尼曰「政在節財。」 (三公出。)子貢問曰「三公問夫子政一也。夫子対之不同、何也。」 仲尼曰「葉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遠』。魯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諸侯四鄰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廟不掃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選賢』。斉景公築雍門、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乗之家賜者三。故曰『政在節財』。」 或曰「仲尼之対、亡国之言也。民有倍心、而説之悦近而来遠、則是教民懐恵。恵之為政、無功者受賞、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敗也。法敗而政乱、以乱政治敗民、未見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紹葉公之明、而使之悦近而来遠、是舎吾勢之所能禁而使与不行恵以争民。非能持勢者也。夫堯之賢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咸邑、而堯無天下矣。有人無術以禁下、恃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無術乎。明君見小姦於微、故民無大謀。行小誅於細、故民無大乱。此謂図難於其所易也、為大者於其所細也。今有功者必賞、賞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誅、誅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誅罰之皆起於身也。故疾功利於業、而不受賜於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無説也。安取懐恵之民。上君之民無利害。説以悦近来遠、亦可舎已。 哀公有臣、外障距内比周以愚其君。而説之以選賢。此非功伐之論也。選其心之所謂賢者也。使哀公知三子外障距内比周也、則三子不一日立矣。哀公不知選賢、選其心之所謂賢、故三子得任事。燕子噲賢子之而非孫卿、故身死為僇。夫差智太宰嚭而愚子胥、故滅於越。魯君不必知賢、而説以選賢、是使哀公有夫差、燕噲之患也。明君不自挙臣、臣相進也。不自賢、功自徇也。論之於任、試之於事、課之於功。故群臣公政而無私、不隠賢、不進不肖、然則人主奚労於選賢。 景公以百乗之家賜、而説以節財。是使景公無術使智君之侈、而独倹於上。未免於貧也。有君、以千里養其口腹、則雖桀紂不侈焉。斉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養。是侈於桀紂也。然而能為五覇冠者、知侈倹之地也。為君不能禁下而自禁者謂之劫、不能飾下而自飾者謂之乱、不節下而自節者謂之貧。明君使人無私、以詐而食者禁。力尽於事、帰利於上者必聞、聞者必賞。汚穢為私者必知、知者必誅。然故忠臣尽忠於方公、民士竭力於家、百官精剋於上。侈倍景公、非国之患也。然則説之以節財、非其急者也。 夫対三公一言而三公可以無患、『知下』之謂也。知下明則禁於微。禁於微則姦無積。姦無積則無背心。知下明則公私分、公私分則朋党散、朋党散則無外障距内比周之患。知下明則見精沐。見精沐則誅賞明。誅賞明則国不貧。故曰一対而三公無患、『知下』之謂也。」 C:38:05:婦人之哭(鄭子産) 鄭子産晨出過東匠之閭。 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聴之。有間、遣吏執而問之、則手絞其夫者也。 異日、其御問曰「夫子何以知之。」 子産曰「其声懼。凡人於其親愛也、始病而憂、臨死而懼、已死而哀。今哭已死不哀而懼。是以知其有姦也。」 或曰「子産之治、不亦多事乎。姦必待耳目之所及而後知之、則鄭国之得姦者寡矣。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聡明、労智慮、而以知姦、不亦無術乎。且夫物衆而智寡、寡不勝衆。智不足以徧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衆而上寡、寡不勝衆。(者言)君不足以徧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是以形体不労而事治、智慮不用而姦得。故宋人語曰『一雀過羿、翟必得之、則翟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雀不失矣』。夫知姦亦有大羅、不失其一而已矣。不脩其理、而以己之胸察為之弓矢、則子産誣矣。老子曰『以智治国、国之賊也』。其子産之謂矣。」 C:38:06:肘足之事(秦昭王・中期) 秦昭王問於左右曰「今時韓魏孰与始強。」左右対曰「弱於始也。」 「今之如耳、魏斉孰与曩之孟常芒卯。」対曰「不及也。」 王曰「孟常芒卯率強韓魏猶無奈寡人何也。」左右対曰「甚然。」 中期推琴而対曰「王之料天下過矣。夫六晋之時、知氏最強。滅范中行、而従韓魏之兵以伐趙、灌以晋水、城之未沈者三板。知伯出、魏宣子御、韓康子為驂乗。知伯曰『始吾不知水可以滅人之国。吾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魏宣子肘韓康子、康子践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車上、而知氏分於晋陽之下。今足下雖強、未若知氏、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晋陽之下也。此天下方用肘足之時。願王勿易之也。」 或曰「昭王之問也有失。左右中期之対也有過。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勢。勢不可害、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而況孟常芒卯韓魏能奈我何。其勢可害也、則不肖如如耳魏斉及韓魏猶能害之。然則害与不侵、在自恃而已矣、奚問乎。自恃其不可侵、則強与弱奚其択焉。失在不自恃、而問其奈何也、其不侵也幸矣。申子曰『失之数而求之信則疑矣』。其昭王之謂也。 知伯無度。従韓康魏宣、而図以水灌滅其国。此知伯之所以国亡而身死、頭為飲杯之故也。今昭王乃問孰与始強。其畏有水人之患乎。雖有左右非韓魏之二子也。安有肘足之事。而中期曰『勿易』、此虚言也。 且中期之所官琴瑟也。絃不調、弄不明、中期之任也。此中期所以事昭王者也。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為所不知、豈不妄哉。左右対之曰『弱於始』与『不及』則可矣。其曰『甚然』則諛也。申子曰『治不踰官、雖知不言』。今中期不知、而尚言之。故曰『昭王之問有失、左右中期之対皆有過也』。」 C:38:07:有形・飾行(管子) 管子曰「見其可説之有証。見其不可悪之有形。賞罰信於所見、雖所不見、其敢為之乎。見其可説之無証、見其不可悪之無形。賞罰不信於所見、而求所不見之外、不可得也。」 或曰「広廷厳居、衆人之所粛也。宴室独処、曾史之所僈。観人之所粛、非行情也。且君上者臣下之所為飾也。好悪在所見、臣下之飾姦物以愚其君必也。明不能燭遠姦見隠微、而待之以観飾行定賞罰、不亦弊乎。」 C:38:08:言室満室(管子) 管子曰「言於室満於室、言於堂満於堂、是謂天下王。」 或曰「管仲之所謂『言室満室、言堂満堂』者、非特謂遊戯飲食之言也、必謂大物也。人主之大物、非法則術也。法者編著之図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術者蔵之於胸中、以偶衆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顕、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内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独満於堂。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不得満室。而管子猶曰『言於室満室、言於堂満堂』。非法術之言也。」 -------------------------------------------------------------------------------- B:39:難四第三十九 C:39:01:亡之本(衛孫文子・魯叔孫穆子) 衛孫文子聘於魯。公登亦登。 叔孫穆子趨進曰「諸侯之会、寡君未嘗後衛君也。今子不後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過也。子其少安。」 孫子無辞、亦無悛容。 穆子退而告人曰「孫子必亡。亡臣而不後君、過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諸侯伐之、故有湯武。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斉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則是湯武不王、晋斉不立也。孫子君於衛、而後不臣於魯、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於有失之君、而命亡於有得之臣、不察。魯不得誅衛大夫、而衛君之明不知不悛之臣。孫子雖有是二也、臣以亡。其所以亡其失所以得君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奪君者、以得相踦也。故非其分而取者、衆之所奪也。辞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桀索崆山之女、紂求比干之心、而天下離、湯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趙咺走山、田外僕、而斉晋従。則湯武之所以王、斉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後以君処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処。是倒義而逆徳也。倒義則事之所以敗也。逆徳則怨之所以聚也。敗亡之不察、何也。」 C:39:02:景公囚陽虎(鮑文) 魯陽虎欲攻三桓、不剋而奔斉。景公礼之。 鮑文子諫曰「不可。陽虎有寵於季氏、而欲伐於季孫。貪其富也。今君富於季孫而斉大於魯。陽虎所以尽詐也。」 景公乃囚陽虎。 或曰「千金之家、其子不仁。人之急利甚也。桓公、五伯之上也、争国而殺其兄、其利大也。臣主之間、非兄弟之親也。劫殺之功、制万乗而享大利、則群臣孰非陽虎也。事以微巧成、以疏拙敗。群臣之未起難也、其備未具也。群臣皆有陽虎之心、而君上不知、是微而巧也。陽虎貪以欲攻上、知於天下、是疏而拙也。不使景公加誅於拙虎、是鮑文子之説反也。臣之忠詐、在君所行也。君明而厳則群臣忠、君懦而闇則群臣詐。知微之謂明、無赦之謂厳。不知斉之巧臣而誅魯之成乱、不亦妄乎。」 或曰「仁貪不同心。故公子目夷辞宋、而楚商臣弑父。鄭去疾予弟、而魯桓弑兄。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則是皆無貞廉也。且君明而厳則群臣忠。陽虎為乱於魯、不成而走。入斉、而不誅。是承為乱也。君明則誅知陽虎之可以済乱也。此見微之情也。語曰『諸侯以国為親』。君厳則陽虎之罪不可失。此無赦之実也。則誅陽虎、所以使群臣忠也。未知斉之巧臣、而廃明乱之罰、責於未然、而不誅昭昭之罪、此則妄矣。今誅魯之罪乱以威群臣之有姦心者、而可以得季孟叔孫之親。鮑文之説、何以為反。」 C:39:03:知所悪(高渠弥・昭公) 鄭伯将以高渠弥為卿。昭公悪之、固諫不聴。 及昭公即位、懼其殺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子亶也。 君子曰「昭公知所悪矣。」 公子圉曰「高伯其為戮乎。報悪已甚矣。」 或曰「公子圉之言也不亦反乎。昭公之及於難者、報悪晩也。然則高伯之晩於死者、報悪甚也。明君不懸怒。懸怒則臣懼罪、軽挙以行計、則人主危。故霊台之飲、衛侯怒而不誅、故褚師作難。食黿之羹、鄭君怒而不誅、故子公殺君。君子之挙知所悪、非甚之也。曰知之若是其明也、而不行誅焉、以及於死。故知所悪、以見其無権也。人君非独不足於見難而已、或不足於断制。今昭公見悪稽罪而不誅、使渠弥含憎懼死以徼幸。故不免於殺。是昭公之報悪不甚也。」 或曰「報悪甚者、大誅報小罪。大誅報小罪也者、獄之至也。獄之患、故非在所以誅也、以讎之衆也。是以晋厲公滅三郤而欒中行作難、鄭子都殺伯咺而食鼎起禍、呉王誅子胥、而越句践成覇。則衛侯之逐、鄭霊之弑、不以褚師之不死而子公之不誅也。以未可以怒而有怒之色、未可誅而有誅之心。怒其当罪、而誅不逆人心、雖懸奚害。夫未立有罪、即位之後、宿罪而誅、斉胡之所以滅也。君行之臣、猶有後患。況為臣而行之君乎。誅既不当、而以尽為心、是与天下為讎也。則雖為戮、不亦可乎。」 C:39:04:夢見竈(衛霊公・衛侏儒) 衛霊公之時、弥子瑕有寵、専於衛国。 侏儒有見公者、曰「臣之夢浅矣。」 公曰「奚夢。」「夢見竈者、為見公也。」 公怒曰「吾聞『見人主者夢見日』。奚為見寡人而夢見竈乎。」 侏儒曰「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故将見人主而夢日也。夫竈一人煬焉、則後人無従見矣。或者一人煬君邪。則臣雖夢竈、不亦可乎。」 公曰「善。」遂去雍鉏、退弥子瑕、而用司空狗。 或曰「侏儒善仮於夢以見主道矣。然霊公不知侏儒之言也。去雍鉏、退弥子瑕、而用司空狗者、是去所愛而用所賢也。鄭子都賢慶建而壅焉、燕子噲賢子之而壅焉。夫去所愛而用所賢、未免使一人煬己也。不肖者煬主不足、以害明。今不加知而使賢者煬己、則必危矣。」 或曰「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晋霊侯説参無恤、燕噲賢子之。非正士也。而二君尊之。所賢不必賢也。非賢而賢用之、与愛而用之同。賢誠賢而挙之、与用所愛異状。故楚荘挙叔孫而覇、商辛用費仲而滅。此皆用所賢、而事相反也。燕噲雖挙所賢、而同於用所愛。衛奚距然哉。則侏儒之未見也、君壅而不知其壅也。已見之後而知其壅也、故退壅臣。是加知之也。曰『不加知而使賢者煬己、則必危』、而今以加知矣。則雖煬己、必不危矣。 -------------------------------------------------------------------------------- V:17:巻第十七 -------------------------------------------------------------------------------- B:40:難勢第四十 C:40:01:勢位足以屈賢者也 慎子曰「飛龍乗雲、騰蛇遊霧。雲罷霧霽、而龍蛇与螾螘同矣。則失其所乗也。賢人而詘於不肖者、則権軽位卑也。不肖而能服於賢者、則権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於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於衆也。堯教於隸属而民不聴、至於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由此観之、賢智未足以服衆、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 C:40:02:賢不肖相去遠矣 応慎子曰「飛龍乗雲、騰蛇遊霧、吾不以龍蛇為不託於雲霧之勢也。雖然、夫釈賢而専任勢、足以為治乎。則吾未得見也。夫有雲霧之勢、而能乗遊之者、龍蛇之材美也。今雲盛而螾弗能乗也、霧醲而螘不能遊也。夫有盛雲醲霧之勢而不能乗遊者、螾螘之材薄也。今桀紂南面而王天下、以天子之威為之雲霧、而天下不免乎大乱者、桀紂之材薄也。且其人以堯之勢以治天下也、其勢何以異桀之勢也、乱天下者也。夫勢者非能必使賢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已也。賢者用之則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乱。人之情性、賢者寡而不肖者衆、而以威勢之利済乱世之不肖人。則是以勢乱天下者多矣、以勢治天下者寡矣。 夫勢者、便治而利乱者也、故周書曰『毋為虎傅翼、将飛入邑、択人而食之』。夫乗不肖人於勢、是為虎傅翼也。桀紂為高台深池以尽民力、為炮烙以傷民性。使桀紂為匹夫、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勢者養虎狼之心、而成暴乱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勢之於治乱、本未有位也。而語専言勢之足以治天下者、則其智之所至者浅矣。夫良馬固車、使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車馬非異也、或至乎千里、或為人笑、則巧拙相去遠矣。今以国位為車、以勢為馬、以号令為轡、以刑罰為鞭筴、使堯舜御之、則天下治、桀紂御之則天下乱。則賢不肖相去遠矣。夫欲追速致遠、不知任王良、欲進利除害、不知任賢能。此則不知類之患也。夫堯舜亦治民之王良也。」 C:40:03:世之治者不絶於中(矛盾) 復応之曰「其人以勢為足恃以治官。客曰『必待賢乃治』、則不然矣。夫勢者、名一而変無数者也。勢必於自然、則無為言於勢矣。吾所為言勢者、言人之所設也。今曰『堯舜得勢而治、桀紂得勢而乱』。吾非以堯桀為不然也。雖然、非人之所得設也。夫堯舜生而在上位、雖有十桀紂不能乱者、則勢治也。桀紂亦生而在上位、雖有十堯舜而亦不能治者、則勢乱也。故曰『勢治者則不可乱。而勢乱者則不可治也』。此自然之勢也。非人之所得設也。若吾所言、謂人之所得勢也而已矣。賢何事焉。 何以明其然也。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堅『物莫能陥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陥也』。人応之曰『以子之矛陥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応也。以為不可陥之楯、与無不陥之矛、為名不可両立也。夫賢之為勢不可禁、而勢之為道也無不禁。以不可禁之勢、此矛楯之説也。夫賢勢之不相容亦明矣。 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絶於中。吾所以為言勢者中也。中者、上不及堯舜、而下亦不為桀紂、抱法処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乱。今廃勢背法而待堯舜、堯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処勢而待桀紂、桀紂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且夫治千而乱一、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猶乗驥駬而分馳也、相去亦遠矣。夫棄隠栝之法、去度量之数、使奚仲為車、不能成一輪。無慶賞之勧、刑罰之威、釈勢委法、堯舜戸説而人弁之、不能治三家。夫勢之足用亦明矣。而曰『必待賢』、則亦不然矣。 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餓者不活。今待堯舜之賢乃治当世之民、是猶待粱肉而救餓之説也。夫曰『良馬固車臧獲御之則為人笑、王良御之則日取乎千里』、吾不以為然。夫待越人之善海遊者以救中国之溺人、越人善游矣、而溺者不済矣。夫待古之王良以馭今之馬、亦猶越人救溺之説也。不可亦明矣。夫良馬固車、五十里而一置、使中手御之、追速致遠、可以及也、而千里可日致也。何必待古之王良乎。且御、非使王良也、則必使臧獲敗之、治非使堯舜也、則必使桀紂乱之。此味非飴蜜也、必苦菜亭歴也。此則積弁累辞、離理失術、両末之議也。奚可以難、失道理之言乎哉。客議未及此論也。」 -------------------------------------------------------------------------------- B:41:問弁第四十一 C:41:01:上不明則弁生 或曰「弁安生乎。」 対曰「生於上之不明也。」 問者曰「上之不明、因生弁也、何哉。」 対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言無二貴、事不両適。故言行時軌於法令者、必禁。若其無法令、而可以接詐応変、生利揣事者、上必采其言而責其実。言当則有大利、不当則有重罪。是以愚者畏而不敢言、智者無以訟。此所以無弁之故也。乱世則不然、主上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民以私行矯之。人主顧漸其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学也。 夫言行者、以功用為之的彀者也。夫砥礪殺矢而以妄発、其端未嘗不中秋毫也。然而不可謂善射者、無常儀的也。設五寸之的、引十歩之遠、非羿逢蒙不能必中者、有常也。故有常、則羿逢蒙以五寸的為巧、無常、則以妄発之中秋毫為拙。今聴言観行、不以巧用為之的彀、言雖至察、行雖至堅、則妄発之説也。 是以乱世之聴言也、以難知為察、以博文為弁。其観行也、以難群為賢、以犯上為抗。人主者説弁察之言、尊賢抗之行。故夫作法術之人、立取舎之行、別辞争之論、而莫為之正。是以儒服帯剣者衆、而耕戦之士寡、堅白無厚之詞章、而憲令之法息。故曰『上不明則弁生焉』。」 -------------------------------------------------------------------------------- B:42:問田第四十二 C:42:01:徐渠問田鳩 徐渠問田鳩曰「臣聞『智士不襲下而遇君、聖人不見功而接上』。今陽成義渠、明将也。而措於屯伯、公孫亶回、聖相也。而関於州部、何哉。」 田鳩曰「此無他故異物。主有度、上有術之故也。且足下独不聞、楚将宋觚而失其政、魏相馮離而亡其国。二君者駆於声詞、眩乎弁説、不試於屯伯、不関乎州部、故有失政亡国之患。由是観之、夫無屯伯之試、州部之関、豈明主之備哉。」 C:42:02:堂谿公謂韓子 堂谿公謂韓子曰「臣聞『服礼辞譲、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術、設度数。臣窃以為危於身而殆於躯。何以効之。所聞先生術曰『楚不用呉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強。二子言已当矣、然而呉起支解、而商君車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禍不可斥也。夫舎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為先生無取焉。」 韓子曰「臣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斉民萌之度、甚未易処也。然所以廃先生之教、而行賤臣之所取者、窃以為立法術、設度数、所以利民萌、便衆庶之道也。故不憚乱主闇上之患禍、而必思以斉民萌之資利者、仁智之行也。憚乱主闇上之患禍、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見民萌之資利者、貪鄙之為也。臣不忍嚮貪鄙之為、不敢傷仁智之行。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傷臣之実。」 -------------------------------------------------------------------------------- B:43:定法第四十三 C:43:01:法術孰急於国 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国。」 応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実、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乱於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C:43:02: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 問者曰「徒術而無法、徒法而無術、其不可何哉。」 対曰「申不害、韓昭侯之佐也。韓者晋之別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韓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収、而後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則姦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則道之、利在新法後令則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後相勃。則申不害雖十使昭侯用術、而姦臣猶有所譎其辞矣。故託万乗之勁韓十七年、而不至於覇王者、雖用術於上、法不勤飾於官之患也。 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実、連什伍而同其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労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強。然而無術以知姦、則以其富強也資人臣而已矣。及孝公、商君死、恵王即位、秦法未敗也、而張儀以秦殉韓魏。恵王死、武王即位、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穣侯越韓、魏而東攻斉、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応侯攻韓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諸用秦者皆応穣之類也。故戦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知姦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故乗強秦之資、数十年而不至於帝王者、法不勤飾於官、主無術於上之患也。」 C:43:03:二子之於法術皆未尽善也 問者曰「主用申子之術、而官行商君之法、可乎。」 対曰「申子未尽於術、商君未尽於法也。申子言『治不踰官、雖知弗言』。治不踰官、謂之守職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謂過也。人主以一国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国耳聴、故聴莫聡焉。今知而弗言、則人主尚安仮借矣。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与斬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斬首者令為医匠、則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斉薬也。而以斬首之功為之、則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斬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斬首之功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於法術、皆未尽善也。」 -------------------------------------------------------------------------------- B:44:説疑第四十四 C:44:01:服之以法 凡治之大者、非謂其賞罰之当也。賞無功之人、罰不辜之民、非所謂明也。 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於人者也。非能生功止過者也。 是故禁姦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今世皆曰「尊主安国者、必以仁義智能。」 而不知卑主危国者之必以仁義智能也。 故有道之主、遠仁義、去智能、服之以法。 是以誉広而名威、民治而国安、知用民之法也。 凡術也者、主之所以執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師也。 然使郎中日聞道於郎門之外、以至於境内日見法、又非其難者也。 C:44:02:亡国之臣 昔者有扈氏有失度、讙兠氏有孤男、三苗有成駒、桀有侯侈、紂有崇侯虎、晋有優施。 此六人者、亡国之臣也。言是如非、言非如是、内険以賊其外、小謹以徴其善。 称道往古、使良事沮、善禅其主、以集精微、乱之以其所好。 此夫郎中左右之類者也。 往世之主、有得人而身安国存者、有得人而身危国亡者。 得人之名一也、而利害相千万也。 故人主左右不可不慎也。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則別賢不肖如黒白矣。 C:44:03:不令之民 若夫許由、続牙、晋伯陽、秦顛頡、衛僑如、狐不稽、重明、董不識、卞随、務光、伯夷、叔斉、此十二人者、皆上見利不喜、下臨難不恐、或与之天下而不取、有萃辱之名、則不楽食穀之利。 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勧之、臨難不恐、上雖厳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沈溺於水泉。 有民如此、先古聖王皆不能臣、当今之世、将安用之。 若夫関龍逢、王子比干、随季梁、陳泄冶、楚申胥、呉子胥、此六人者、皆疾争強諫以勝其君。 言聴事行、則如師徒之勢、一言而不聴、一事而不行、則陵其主以語、待之以其身、雖死家破、要領不属、手足異処、不難為也。 如此臣者、先古聖王皆不能忍也。当今之時、将安用之。 C:44:04:覇王之佐 若夫斉田恒、宋子罕、魯季孫意如、晋僑如、衛子南勁、鄭太宰欣、楚白公、周単荼、燕子之、此九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朋党比周以事其君、隠正道而行私曲、上偪君、下乱治、援外以撓内、親下以謀上、不難為也。 如此臣者、唯聖王智主能禁之。若夫昏乱之君、能見之乎。 若夫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管仲、隰朋、百里奚、蹇叔、舅犯、趙衰、范蠡、大夫種、逢同、華登、此十五人者為其臣也、皆夙興夜寐、卑身賤体、竦心白意、明刑辟、治官職以事其君。 進善言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有成功立事而不敢伐其労。 不難破家以便国、殺身以安主。 以其主為高天泰山之尊、而以其身為壑谷鬴洧之卑。 主有明名広誉於国、而身不難受壑谷鬴洧之卑。 如此臣者、雖当昏乱之主尚可致功。況於顕明之主乎。 此謂覇王之佐也。 C:44:05:諂諛之臣 若夫周滑之、鄭王孫申、陳公孫寧、儀行父、荊芋尹申亥、随少師、越種干、呉王孫雒、晋陽成泄、斉豎刁、易牙、此十二人者之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義、進則揜蔽賢良以陰闇其主、退則撓乱百官而為禍難。 皆輔其君、共其欲、苟得一説於主、雖破国殺衆不難為也。 有臣如此、雖当聖王尚恐奪之。而況昏乱之君、其能無失乎。 有臣如此者、皆身死国亡、為天下笑。 故周威公身殺、国分為二、鄭子陽身殺、国分為三、陳霊公身死於夏徴舒氏、荊霊王死於乾谿之上、随亡於荊、呉併於越、智伯滅於晋陽之下、桓公身死七日不収。 故曰「諂諛之臣、唯聖王知之、而乱主近之、故至身死国亡。」 C:44:06:内挙不避親、外挙不避讎 聖王明君則不然。内挙不避親、外挙不避讎。 是在焉従而挙之、非在焉従而罰之。 是以賢良遂進而姦邪並退。故一挙而能服諸侯。 其在記曰「堯有丹朱、而舜有商均、啓有五観、商有太甲、武王有管蔡。」 五王之所誅者、皆父兄子弟之親也。 而所殺亡其身残破其家者、何也。以其害国傷民敗法圮類也。 観其所挙、或在山林藪沢巌穴之間、或在囹圄縲紲纏索之中、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 然明主不羞其卑賤也。以其能、為可以明法、便国利民、従而挙之、身安名尊。 C:44:07:乱主以其衆人之口断之 乱主則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 故小之名卑地削、大之国亡身死。不明於用臣也。 無数以度其臣者、必以其衆人之口断之。 衆之所誉、従而悦之、衆之所非、従而憎之。故為人臣者破家残賥、内構黨与、外接巷族以為誉、従陰約結以相固也、虚相与爵禄以相勧也。 曰「与我者将利之、不与我者将害之。」 衆貪其利、劫其威、「彼誠喜則能利己、忌怒則能害己。」 衆帰而民留之、以誉盈於国発聞於主。 主不能理其情、因以為賢、彼又使譎詐之士外仮為諸侯之寵使、仮之以輿馬、信之以瑞節、鎮之以辞令、資之以幣帛、使諸侯淫説其主、微挟私而公議。 所為使者異国之主也。所為談者左右之人也。 主説其言而弁其辞、以此人者天下之賢士也。 内外之於左右、其諷一而語同。 大者不難卑身尊位以下之、小者高爵重禄以利之。 C:44:08:姦臣 夫姦人之爵禄重、而党与弥衆。又有姦邪之意、則姦臣愈反而説之。 曰「古之所謂聖君明王者、非長幼弱也及以次序也。以其搆党与、聚巷族、偪上弑君而求其利也。」 彼曰「何知其然也。」 因曰「舜偪堯、禹偪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察四王之情、貪得人之意也。度其行、暴乱之兵也。然四王自広措也而天下称大焉、自顕名也而天下称明焉。則威足以臨天下、利足以蓋世、天下従之。」 又曰「以今時之所聞、田成子取斉、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鄭、単氏取周、易牙之取衛韓魏趙三子分晋。此八人、臣之弑其君者也。」 姦臣聞此、蹶然挙耳以為是也。故内搆党与、外攄巷族、観時発事、一挙而取国家。 且夫内以党与劫弑其君、外以諸侯之権矯易其国、隠敦適持私曲、上禁君下撓治者、不可勝数也。是何也。則不明於択臣也。 記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其君而取国者衆矣。」 然則難之従内起与従外作者相半也。 能一尽其民力、破国殺身者、尚皆賢主也。 若夫転法易位、全衆伝国、最其病也。 C:44:09:任臣 為人主者、誠明於臣之所言、則雖罼弋馳騁、撞鐘舞女、国猶且存也。 不明臣之所言、雖節倹勤労、布衣悪食、国猶自亡也。 趙之先君敬侯、不修徳行、而好縦慾、適身体之所安耳目之所楽、冬日罼弋、夏浮淫、為長夜数日不廃御觴、不能飲者以筩灌其口、進退不粛、応対不恭者斬於前。 故居処飲食如此其不節也、制刑殺戮如此其無度也。 然敬侯享国数十年、兵不頓於敵国、地不虧於四鄰、内無君臣百官之乱、外無諸侯鄰国之患、明於所以任臣也。 燕君子噲、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 不安子女之楽、不聴鍾石之声、内不湮汚池台榭、外不罼弋田猟、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 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 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然而子噲身死国亡、奪於子之、而天下笑之。 此其何故也。不明乎所以任臣也。 C:44:10:人臣有五姦 故曰「人臣有五姦、而主不知也。」 為人臣者、有侈用財貨賂以取誉者、有務慶賞賜予以移衆者、有務朋党徇智尊士以擅逞者、有務解免赦罪獄以事威者、有務奉下直曲、怪言偉服瑰称以眩民耳目者。 此五者明君之所疑也、而聖主之所禁也。 去此五者、則譟詐之人不敢北面談立、文言多、実行寡、而不当法者不敢誣情以談説。 是以群臣居則修身、動則任力、非上之令、不敢擅作疾言誣事。 此聖王之所以牧臣下也。 彼聖主明君、不適疑物以闚其臣也。見疑物而無反者、天下鮮矣。 故曰「孽有擬適之子、配有擬妻之妾、廷有擬相之臣、臣有擬主之寵。此四者国之所危也。」 故曰「内寵並后、外寵貳政、枝子配適、大臣擬主、乱之道也。」 故周記曰「無尊妾而卑妻、無孽適子而尊小枝、無尊嬖臣而匹上卿、無尊大臣以擬其主也。」 四擬者破、則上無意、下無怪也。四擬不破、則隕身滅国矣。 -------------------------------------------------------------------------------- B:45:詭使第四十五 C:45:01:所以為治道 聖人之所以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 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 非此三者、雖有不急矣。 今利非無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聴従、官非無法也而治不当名。 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何也。夫上之所貴与其所以為治相反也。 C:45:02: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 夫立名号所以為尊也。今有賤名軽実者、世謂之高。 設爵位所以為賤貴基也。而簡上不求見者、世謂之賢。 威利所以行令也。而無利軽威者、世謂之重。 法令所以為治也。而不従法令、為私善者、世謂之忠。 官爵所以勧民也。而好名義、不進仕者、世謂之烈士。 刑罰所以擅威也。而軽法、不避刑戮死亡之罪者、世謂之勇夫。 民之急名也甚、其求利也。如此、則士之飢餓乏絶者、焉得無巌居苦身以争名於天下哉。 故世之所以不治者、非下之罪。上失其道也。 常貴其所以乱、而賤其所以治。 是故下之所欲、常与上之所以為治相詭也。 C:45:03:教下乱上以為治 今下而聴其上、上之所急也。 而惇愨純信、用心壱者、則謂之窶。 守法固、聴令審、則謂之愚。 敬上畏罪、則謂之怯。 言時節、行中適、則謂之不肖。 無二心私学、聴吏従教者、則謂之陋。 難致謂之正、難予謂之廉、難禁謂之斉、有令不聴従謂之勇。 無利於上謂之愿。 少欲寛恵行徳謂之仁。 重厚自尊謂之長者。 私学成群謂之師徒。 閑静安居謂之有思。 損仁逐利謂之疾。 険躁佻反覆謂之智。 先為人而後自為、類名号言、汎愛天下、謂之聖。 言大本称而不可用、行而乗於世者、謂之大人。 賤爵禄不撓上者、謂之傑。 下漸行如此、入則乱民、出則不便也。 上宜禁其欲、滅其跡而不止也、又従而尊之。 是教下乱上以為治也。 C:45:04:所治者刑罰也 凡所治者刑罰也。今有私行義者尊。 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静也、而譟険讒諛者任。 四封之内所以聴従者信与徳也。而坡知傾覆者使。 令之所以行、威之所以立者恭倹聴上。而巌居非世者顕。 倉廩之所以実者耕農之本務也。 而綦組錦繍刻画為末作者富。名之所以成、城池之所以広者戦士也。 今死士之孤飢餓乞於道、而優笑酒徒之属乗車衣糸。 賞禄所以尽民力易下死也。 今戦勝攻取之士労而賞不霑、而卜筮視手理狐蠱為順辞於前者日賜。 上握度量所以擅生殺之柄也。 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嬰上而不得見。巧言利辞行姦軌以倖偸世者数御。 拠法直言、名刑相当、循縄墨誅姦人、所以為上治也。 而愈疏遠。諂施順意従欲以危世者近習。 悉租税専民力、所以備難充倉府也。 而士卒之逃事状匿附託有威之門以避徭賦、而上不得者万数。 夫陳善田利宅所以戦士卒也。 而断頭裂腹播骨乎平原野者、無宅容身、身死田奪、而女妹有色、大臣左右無功者、択宅而受、択田而食。 賞利一従上出、所以擅剬下也。而戦介之士不得職、而間居之士尊顕。 上以此為教、名安得無卑、位安得無危。 夫卑名位者、必下之不従法令、有二心無私学反逆世者也。 而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党、又従而尊之、用事者過矣。 上世之所以立廉恥者、所以属下也。 今士大夫不羞汚泥醜辱而宦、女妹私義之門不待次而宦。 賞賜之所以為重也。而戦闘有功之士貧賤、而便辟優徒超級。 名号誠信、所以通威也、而主揜障、近習女謁並行、百官主爵遷人、用事者過矣。 大臣官人与下先謀比周、雖不法行威利在下、則主卑而大臣重矣。 C:45:05:法令行而私道廃矣 夫立法令者以廃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廃矣。私者所以乱法也。 而士有二心私学、巌居窞処、託伏深慮、大者非世、細者惑下。 上不禁、又従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実。是無功而顕、無労而富也。 如此、則士之有二心私学者、焉得無深慮、勉知詐、与誹謗法令以求索、与世相反者也。 凡乱上反世者、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 故本言曰「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乱者私也。法立、則莫得為私矣。」 故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上無其道、則智者有私詞、賢者有私意。上有私恵、下有私欲。 聖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於上。 上不禁塞、又従而尊之。是教下不聴上、不従法也。 是以賢者顕名而居、姦人頼賞而富。 賢者顕名而居、姦人頼賞而富、是以上不勝下也。 -------------------------------------------------------------------------------- V:18:巻第十八 -------------------------------------------------------------------------------- B:46:六反第四十六 C:46:01:六反 畏死遠難、降北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貴生之士。 学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 遊居厚養、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 語曲牟知、偽詐之民也。而世尊之曰弁智之士。 行剣攻殺、暴憿之民也。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 活湧匿姦、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 此六民者、世之所誉也。 赴険殉誠、死節之民。而世少之曰失計之民也。 寡聞従令、全法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樸陋之民也。 力作而食、生利之民也。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 嘉厚純粋、整穀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愚戇之民也。 重命畏事、尊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怯懾之民也。 挫賊遏姦、明上之民也。而世少之曰諂讒之民也。 此六民者、世之所毀也。 姦偽無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戦有益之民六、而世毀之如此。 此之謂六反。 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聴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 百姓循私害而訾之、世主壅於俗而賤之。賤之所在、害必加焉。 故名賞在乎私悪当罪之民、而毀害在乎公善宜賞之士。 索国之富強、不可得也。 C:46:02:為政猶沐也 古者有諺曰「為政猶沐也。雖有棄髪、必為之。」 愛棄髪之費、而忘長髪之利、不知権者也。 夫弾痤者痛、飲薬者苦。 為苦憊之故不弾痤飲薬、則身不活病不已矣。 C:46:03:君不仁、臣不忠 今上下之接、無子父之沢。而欲以行義禁下、則交必有郤矣。 且父母之於子也、産男則相賀、産女則殺之。 此倶出父母之懐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長利也。 故父母之於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沢乎。 今学者之説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愛之道。 是求人主之過父母之親也。此不熟於論恩詐而誣也。故明主不受也。 聖人之治也、審於法禁。法禁明著則官法。必於賞罰。賞罰不阿則民用。 民用官治則国富、国富則兵強、而覇王之業成矣。 覇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聴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賞罰無私。 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則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貴之業成矣。 富貴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従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此謂「君不仁、臣不忠、則不可以覇王矣。」 C:46:04:恩愛之心、威厳之勢 夫姦必知則備、必誅則止。不知則肆、不誅則行。 夫陳軽貨於幽隠、雖曾史可疑也。懸百金於市、雖大盗不取也。 不知則曾史可疑於幽隠、必知則大盗不取懸金於市。 故明主之治国也、衆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 母之愛子也倍父、父令之行於子者十母。 吏之於民無愛、令之行於民也万父。 母積愛而令窮、吏用威厳而民聴従。厳愛之筴亦可決矣。 且父母之所以求於子也、動作則欲其安利也、行身則欲其遠罪也。 君上之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尽其力。 親以厚愛関子於安利而不聴、君以無愛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増威厳之勢。 故母厚愛処、子多敗、推愛也。父薄愛教笞、子多善、用厳也。 C:46:05:傷民 今家人之治産也、相忍以飢寒、相強以労苦。 雖犯軍旅之難、飢饉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 相憐以衣食、相恵以佚楽。天飢歳荒、嫁妻売子者、必是家也。 故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偸楽而後窮。 聖人権其軽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人之相憐也。 学者之言、皆曰軽刑、此乱亡之術也。 凡賞罰之必者、勧禁也。賞厚則所欲之得也疾、罰重則所恵之禁也急。 夫欲利者必悪害。害者利之反也。反於所欲、焉得無悪。 欲治者必悪乱。乱者治之反也。 是故欲治甚者、其賞必厚矣。其悪乱甚者、其罰必重矣。 今取於軽刑者、其悪乱不甚也、其欲治又不甚也。 此非特無術也、又乃無行。 是故決賢不肖愚知之美、在賞罰之軽重。 且夫重刑者非為罪人也。明主之法揆也。治賊非治所揆也。 治所揆也者、是治死人也。刑盗、非治所刑也。治所刑也者、是治胥靡也。 故曰「重一姦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為治也。 重罰者盗賊也。而悼懼者良民也。欲治者奚疑於重刑。 若夫厚賞者、非独賞功也、又勧一国。受賞者甘利、未賞者慕業。 是報一人之功而勧境内之衆也。欲治者何疑於厚賞。 今不知治者、皆曰「重刑傷民。軽刑可以止姦。何必於重哉。」此不察於治者也。 夫以重止者、未必以軽止也。以軽止者、必以重止矣。 是以上設重刑者而姦尽止、姦尽止則此奚傷於民也。 所謂重刑者、姦之所利者細、而上之所加焉者大也。 民不以小利蒙大罪、故姦必止者也。 所謂軽刑者、姦之所利者大、上之所加焉者小也。 民慕其利而傲其罪、故姦不止也。 故先聖有諺曰「不躓於山、而躓於垤。」山者大故人順之、垤微小故人易之也。 今軽刑罰、民必易之。犯而不誅、是駆国而棄之也。 犯而誅之、是為民設陥也。是故軽罪者、民之垤也。 是以軽罪之為民道也、非乱国也、則設民陥也。 此則可謂傷民矣。 C:46:06:軽刑之患 今学者皆道書筴之頌語、不察当世之実事。 曰「上不愛民、賦斂常重、則用不足而下恐上。故天下大乱。」 此以為足其財用以加愛焉、雖軽刑罰、可以治也。 此言不然矣。凡人之取重賞罰、固已足之之後也。雖財用足而厚愛之、然而軽刑猶之乱也。 夫富家之愛子財貨足用。財貨足用則軽用、軽用則侈泰。 親愛之則不忍、不忍則驕恣。侈泰則家貧、驕恣則行暴。 此雖財用足而愛厚、軽刑之患也。 凡人之生也、財用足則隳於用力、上治懦則肆於為非。 財用足而力作者神農也。上治懦而行修者曾史也。 夫民之不及神農曾史、亦已明矣。 C:46:07:帝王之政 老聃有言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夫以殆辱之故、而不求於足之外者老聃也。 今以為足民而可以治、是以民為皆如老聃也。 故桀貴在天子而不足於尊、富有四海之内、而不足於宝。 君人者雖足民、不能足使為君、天子而桀未必為天子為足也。 則雖足民、何可以為治也。 故明主之治国也、適其時事以致財物、論其税賦以均貧富、厚其爵禄以尽賢能、重其刑罰以禁姦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貴、以過受罪、以功致賞而不念慈恵之賜。 此帝王之政也。 C:46:08:責用求功 人皆寐、則盲者不知、皆嘿、則喑者不知。 覚而使之視、問而使之対、則喑盲者窮矣。 不聴其言也、則無術者不知、不任其身也、則不肖者不知。 聴其言而求其当、任其身而責其功、則無術不肖者窮矣。 夫欲得力士而聴其自言、雖庸人与烏獲不可別也。 授之以鼎俎則罷健効矣。 故官職者、能士之鼎俎也。任之以事、而愚智分矣。 故無術者得於不用、不肖者得於不任。 言不用而自文以為弁、身不任而自飾以為高。 世主眩其弁、濫其高而尊貴之。 是不須視而定明也、不待対而定弁也。喑盲者不得矣。 明主聴其言必責其用、観其行必求其功。 然則虚旧之学不談、矜誣之行不飾矣。 -------------------------------------------------------------------------------- B:47:八説第四十七 C:47:01:人主之大敗 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 軽禄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 棄官寵交、謂之有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 交争逆令、謂之剛材。行恵取衆、謂之得民。 不棄者吏有姦也。仁人者公財損也。 君子者民難使也。有行者法制毀也。 有侠者官職曠也。高傲者民不事也。 剛材者令不行也。得民者君上孤也。 此八者匹夫之私誉、人主之大敗也。 反此八者、匹夫之私毀、人主之公利也。 人主不察社稷之利害、而用匹夫之私誉、索国之無危乱、不可得矣。 C:47:02:任人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機也。無術以任人、無所任而不敗。 人君之所任、非弁智則修潔也。任人者、使有勢也。 智士者未必信也、為多其智、因惑其信也。 以智士之計、処乗勢之資而為其私急、則君必欺焉。 為智者之不可信也、故任修士。 (任人)者、使断事也。修士者未必智、為潔其身、因惑其智。 以愚人之所惛、処治事之官而為其所然、則事必乱矣。 故無術以用人、任智則君欺、任修則君事乱。此無術之患也。 明君之道、賤徳義貴、下必坐上、決誠以参、聴無門戸。故智者不得詐欺。 計功而行賞、程能而授事、察端而観失、有過者罪、有能者得。 故愚者不任事。智者不敢欺、愚者不得断、則事無失矣。 C:47:03:索国之富強 察士然後能知之、不可以為令。夫民不尽察。 賢者然後能行之、不可以為法。夫民不尽賢。 楊朱、墨翟、天下之所察也。千世乱而卒不決。 雖察而不可以為官職之令。 鮑焦華角、天下之所賢也。鮑焦木枯、華角赴河。 雖賢不可以為耕戦之士。 故人主之察、智士尽其弁焉。人主之所尊、(能)士尽其行焉。 今世主察無用之弁、尊遠功之行。索国之富強、不可得也。 博習弁智如孔墨、孔墨不耕耨、則国何得焉。 脩孝寡欲如曾史、曾史不戦攻、則国何利焉。 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 不作而養足、不仕而名顕、此私便也。 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労、此公利也。 錯法以道民也、而又貴文学、則民之所師法也疑。 賞功以勧民也、而又尊行脩、則民之産利也惰。 夫貴文学以疑法、尊行脩以弐功。 索国之富強、不可得也。 C:47:04:不行推政 搢笏干戚、不適有方鐵銛。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 狸首射侯、不当強弩趨発。干城距衝、不若堙穴伏橐。 古人亟於徳、中世逐於智、当今争於力。 古者寡事而備簡、樸陋而不尽。故有珧銚而推車者。 古者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軽利易譲、故有揖譲而伝天下者。 然則行揖譲、高慈恵而道仁厚、皆推政也。 処多事之時、用寡事之器、非智者之備也。 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譲之軌、非聖人之治也。 故智者不乗推車、聖人不行推政也。 C:47:05:法所以制事 法所以制事、事所以名功也。 法有立而有難、権其難而事成則立之。 事成而有害、権其害而功多則為之。 無難之法、無害之功、天下無有也。 是以抜千丈之都、敗十万之衆、死傷者軍之垂、甲兵折挫、士卒死傷、而賀戦勝得地者、出其小害計其大利也。 夫沐者有棄髪、除者傷血肉。 為人見其難、因釈其業、是無術之事也。 先聖有言曰「規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無奈之何。」 此通権之言也。 是以説有必立而曠於実者、言有辞拙而急於用者。 故聖人不求無害之言、而務無易之事。 人之不事衡石者、非貞廉而遠利也。 石不能為人多少、衡不能為人軽重、求索不能得、故人不事也。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為私、貨賂不行。 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此其臣有姦者必知、知者必誅。 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潔之吏、而務必知之術也。 C:47:06:富強之法 慈母之於弱子也、愛不可為前。然而弱子有僻行、使之随師、有悪病、使之事医。 不随師則陥於刑、不事医則疑於死。慈母雖愛、無益於振刑救死。則存子者非愛也。 子母之性、愛也。臣主之権、筴也。母不能以愛存家、君安能以愛持国。 明主者通於富強則可以得欲矣。故謹於聴治、富強之法也。 明其法禁、察其謀計。法明則内無変乱之患、計得則外無死虜之禍。 故存国者、非仁義也。仁者慈恵而軽財者也。暴者心毅而易誅者也。 慈恵則不忍、軽財則好与。心毅則憎心見於下、易誅則妄殺加於人。 不忍則罰多宥赦、好与則賞多無功。憎心見則下怨其上、妄誅則民将背叛。 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軽犯禁法、偸幸而望於上。 暴人在位、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乱心生。 故曰「仁暴者、皆亡国者也。」 不能具美食而勧餓人飯、不為能活餓者也。 不能辟草生粟而勧貸施賞賜、不能為富民者也。 今学者之言也、不務本作而好末事、知道虚聖以説民、此勧飯之説。 勧飯之説、明主不受也。 C:47:07:明主之法 書約而弟子弁、法省而民訟簡。 是以聖人之書必著論、明主之法必詳事。 尽思慮、揣得失、智者之所難也。 無思無慮、挈前言而責後功、愚者之所易也。 明主慮愚者之所易、以責智者之所難。 故智慮力労不用而国治也。 C:47:08:託食於国者 酸甘鹹淡、不以口断而決於宰尹、則厨人軽君而重於宰尹矣。 上下清濁、不以耳断而決於楽正、則瞽工軽君而重於楽正矣。 治国是非、不以術断而決於寵人、則臣下軽君而重於寵人矣。 人主不親観聴、而制断在下、託食於国者也。 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悪死、則無事上之意。 意欲不宰於君、則不可使也。 今生殺之柄在大臣、而主令得行者、未嘗有也。 虎豹必不用其爪牙而与鼷鼠同威。 万金之家、必不用其富厚、而与監門同資。 有土之君説人不能利、悪人不能害、索人欲畏重己、不可得也。 C:47:09:貴臣・重臣 人臣肆意陳欲曰侠、人主肆意陳欲曰乱。 人臣軽上曰驕、人主軽下曰暴。 行理同実、下以受誉、上以得非、人臣大得、人主大亡。 明主之国、有貴臣無重臣。貴臣者爵尊而官大也。重臣者言聴而力多者也。 明主之国、遷官襲級、官爵受功、故有貴臣。 言不度行、而有偽必誅、故無重臣也。 -------------------------------------------------------------------------------- B:48:八経第四十八 C:48:01:経一 因情 一、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者有好悪。故賞罰可用。 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君執柄以処勢、故令行禁止。 柄者殺生之制也。勢者勝衆之資也。 廃置無度則権涜、賞罰下共則威分。 是以明主不懐愛而聴、不留説而計。 故聴言不参則権分乎姦、智力不用則君窮乎臣。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 勢行教厳逆而不違、毀誉一行而不議。 故賞賢罰暴、挙善之至者也。 賞暴罰賢、挙悪之至者也。是謂賞同罰異。 賞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栄之。 誅莫如重、使民畏之。毀莫如悪、使民恥之。 然後一行其法、禁誅於私。 家不害功罪、賞罰必知之、知之道尽矣。 因情。 C:48:02:経二 主道 二、力不敵衆、智不尽物。 与其用一人、不如用一国。故智力敵而群物勝。揣中則私労、不中則在過。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是以事至而結智、一聴而公会。 聴不一則後悖於前、後悖於前則愚智不分。 不公会則猶予而不断、不断則事留。 自取一、則毋堕壑之累。故使之諷、諷定而怒。 是以言陳之日、必有筴籍。結智者事発而験、結能者功見而謀。 成敗有徴、賞罰随之。事成則君収其功、規敗則臣任其罪。 君人者合符猶不親、而況於力乎。事智猶不親、而況於懸乎。 故非用人也不取同。同則君怒。使人相用則君神。 君神則下尽。下尽則臣上不因君。而主道畢矣。 主道。 C:48:03:経三 起乱 三、知臣主之異利者王。以為同者劫、与共事者殺。 故明主審公私之分、審利害之地、姦乃無所乗。 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姫、子姓、弟兄、大臣、顕賢。 任吏責臣、主母不放。礼施異等、后姫不疑。 分勢不弐、庶適不争。権籍不失、兄弟不侵。 下不一門、大臣不擁。禁賞必行、顕賢不乱。 臣有二因、謂外内也。外曰畏、内曰愛。 所畏之求得、所愛之言聴、此乱臣之所因也。 外国之置諸吏者、結誅親暱重帑、則外不籍矣。 爵禄循功、請者倶罪、則内不因矣。 外不籍、内不因、則姦宄塞矣。 官襲節而進、以至大任、智也。 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節持之。曰質、曰鎮、曰固。 親戚妻子、質也。爵禄厚而必、鎮也。参伍貴帑、固也。 賢者止於質、貪饕化於鎮、姦邪窮於固。 忍不制則下失、小不除則大誅。而名実当則径誅之。 生害事、死傷名、則行飲食。不然、而与其讎。此謂除陰姦也。 翳曰詭、曰易。見功而賞、見罪而罰、而詭乃止。是非不泄、説諫不通、而易乃不用。 父兄賢良播出曰遊禍。其患鄰敵多資。 僇辱之人近習曰狎賊。其患発忿疑辱之心生。 蔵怒持罪而不発曰増乱。其患徼幸妄挙之人起。 大臣両重、提衡而不踦曰巻禍。其患家隆劫殺之難作。 脱易不自神曰弾威。其患賊夫酖毒之乱起。 此五患者、人主之不知、則有劫殺之事。 廃置之事、生於内則治、生於外則乱。 是以明主以功論之内、而以利資之外。故其国治而敵乱。 即乱之道、臣憎則起外若眩、臣愛則起内若薬。 起乱。 C:48:04:経四 立道 四、参伍之道、行参以謀多、揆伍以責失。 行参必拆、揆伍必怒。不拆則涜上、不怒則相和。 拆之徴足以知多寡、怒之前不及其衆。 観聴之勢、其徴在比周而賞異也、誅毋謁而罪同。 言会衆端、必揆之以地、謀之以天、験之以物、参之以人。 四徴者符、乃可以観矣。 参言以知其誠、易視以改其沢。執見以得非常、一用以務近習。 重言以懼遠使、挙往以悉其前、即邇以知其内、疏置以知其外。 握明以問所闇、詭使以絶黷泄、倒言以嘗所疑、論反以得陰姦、設諫以綱独為、挙錯以観姦動。 明説以誘避過、卑適以観直諂、宣聞以通未見、作闘以散朋党。 深一以警衆心、泄異以易其慮、似類則合其参、陳過則明其固。 知罪辟罪以止威、陰使時循以省衰。 漸更以離通比、下約以侵其上、相室約其廷臣、廷臣約其官属、兵士約其軍吏、遣使約其行介、県令約其辟吏、郎中約其左右、后姫約其宮媛。 此之謂條達之道。言通事泄則術不行。 立道。 C:48:05:経五 周密 五、明主、其務在周密。是以喜見則徳償、怒見則威分。 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見。 故以一得十者下道也、以十得一者上道也。 明主兼行上下。故姦無所失。 伍閭連県而鄰、謁過賞、失過誅。上之於下、下之於上、亦然。 是故上下貴賤相畏以法、相誨以和。 民之性、有生之実、有生之名。 為君者有賢知之名、有賞罰之実。 名実倶至、故福善必聞矣。 C:48:06:経六 参言 六、聴不参則無以責下、言不督乎用則邪説当上。 言之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人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 吶者言之疑、弁者言之信。 姦之食上也、取資乎衆、籍信乎弁、而以類飾其私。 人主不饜忿而待合参、其勢資下也。 有道之主、聴言督其用、課其功、功課而賞罰生焉。 故無用之弁不留朝。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職、則放官収璽。 説大而誇則窮端、故姦得而怒。無故而不当為誣、誣而罪。 臣言必有報、説必責用也。故朋党之言不上聞。 凡聴之道、人臣忠論以聞姦、博論以内一、人主不智則姦得資。 明主之道、己喜則求其所納、己怒則察其所搆、論於已変之後、以得毀誉公私之徴。 衆諫以効智故、使君自取一以避罪。故衆之諫也敗。 君之取也、無副言於上以設将然、令符言於後以知謾誠語。 明主之道、臣不得両諫、必任其一、語不得擅行、必合其参。 故姦無道進矣。 参言。 C:48:07:経七 聴法 七、官之重也、毋法也。法之息也、上闇也。 上闇無度則官擅為。官擅為、故奉重無前。 奉重無前則徴多。徴多故富。官之富重也、乱功之所生也。 明主之道、取於任、賢於官、賞於功。 言程主喜倶必利、不当主怒倶必害、則人不私父兄、而進其仇讎。 勢足以行法、奉足以給事、而私無所生。 故民労苦而軽官。任事也毋重、使其寵必在爵、処官者毋私、使其利必在禄。 故民尊爵而重禄。爵禄所以賞也。民重所以賞也則国治。 刑之煩也、名之繆也。賞誉不当則民疑。 民之重名与其重賞也均。賞者有誹焉、不足以勧、罰者有誉焉、不足以禁。 明主之道、賞必出乎公利、名必在乎為上。 賞誉同軌、非誅倶行。然則民無栄於賞之内、有重罰者必有悪名。故民畏。 罰所以禁也。民畏所以禁則国治矣。 聴法。 C:48:08:経八 類柄 八、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聴則法制毀。 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勢卑下。故下肆很触而栄於軽君之俗則主威分。 民以法難犯上、而上以法撓慈仁。故下明愛施而務賕紋之政、是以法令隳。 尊私行以弐主威、行賕紋以疑法。聴之則乱治、不聴則謗主。 故君軽乎位而法乱乎官。此之謂無常之国。 明主之道、臣不得以行義成栄、不得以家利為功。 功名所生、必出於官法。法之所外、雖有難行、不以顕焉。 故民無以私名。設法度以斉民、信賞罰以尽民能、明誹誉以勧沮。 名号賞罰法令三隅。故大臣有行則尊君、百姓有功則利上。 此之謂有道之国也。 類柄。 -------------------------------------------------------------------------------- V:19:巻第十九 -------------------------------------------------------------------------------- B:49:五蠧第四十九 C:49:01:守株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獣衆。人民不勝禽獣虫蛇。 有聖人作、搆木為巣以避羣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巣氏。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悪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涜。 近古之世、桀、紂暴乱、而湯、武征伐。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 有決涜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頸而死。 因釈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兎。兎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K:49:01:宋人に田を耕す者有り。田中に株有り、兎走りて株に触れ、頸を折りて死す。因りて其の耒を釈てて株を守り、復た兎を得んことを冀ふ。兎復た得べからずして、身は宋国の笑と為れり。今先王の政を以て、当世の民を治めんと欲するは、皆株を守るの類なり。 C:49:02:古者丈夫不耕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実足食也。 婦人不識、禽獣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衆而貨財寡、事力労而供養薄、故民争。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乱。 C:49:03: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糲粢之食、藜藿之羮。 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肢。 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労、不苦於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譲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労也。 古伝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県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於譲也、軽辞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県令者、薄厚之実異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沢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故飢歳之春、幼弟不饟。穣歳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 多少之実異也。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 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軽辞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権重也。 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 誅厳不為戻、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C:49:04:仁義不用於今 古者、文王処豊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懐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処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荊文王恐其害已也、挙兵伐徐、遂滅之。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国。 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 当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徳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脩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非工之戦、鐵銛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体。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変。 上古競於道徳、中世逐於智謀、当今争於気力。 斉将攻魯、魯使子貢説之。 斉人曰「子言非不弁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遂挙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弁智而魯削。 以是言之、夫仁義弁智、非所以持国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万乗、則斉、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国矣。 C:49:05:古今異俗、新故異備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 如欲以寛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 今儒、墨皆称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 曰「司寇行刑、君為之不挙楽。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此所挙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乱父子也。 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乱。 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乱也。 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此以効仁、非以為治也。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 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先王勝其法、不聴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懐於義。 仲尼、天下聖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説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 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 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民者固服於勢、勢誠易以服人。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 仲尼非懐其義、服其勢也。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 乗勢則哀公臣仲尼。 今学者之説人主也、不乗必勝之勢、而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 此必不得之数也。 C:49:06:誉輔其賞、毀随其罰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郷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変。 夫以父母之愛、郷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姦人、然後恐懼、変其節、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厳刑者、民固驕於愛、聴於威矣。 故十仭之城、樓季弗能踰者、峭也。 千仭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厳其刑也。 布帛尋常、庸人不釈。鑠金百溢、盗跖不掇。 不必害、則不釈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誅也。 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誉輔其賞、毀随其罰、則賢不肖倶尽其力矣。 C:49:07:私行立而公利滅 今則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賞之、而少其家業也。 以其不収也外之、而高其軽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毀備、賞罰之所加者、相与悖繆也。 故法禁壊而民愈乱。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貞也。 廉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 人主尊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於勇、而吏不能勝也。 不事力而衣食、則謂之能。不戦功而尊、則謂之賢。 賢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 人主説賢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禍、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 C:49:08:直躬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学取。 犯禁者誅、而羣侠以私剣養。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故行仁義者非所誉、誉之則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則乱法。 楚人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執而罪之。 以是観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魯人従君戦、三戦三北。 仲尼問其故。対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為孝、挙而上之。 以是観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挙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古書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 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学。 行義脩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学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顕栄。此匹夫之美也。 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顕栄、為有政如此、則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両立也。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恵之行。 抜城者受爵禄、而信廉愛之説。 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富国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学之士。 廃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侠私剣之属。 挙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 国平養儒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游学者日衆、是世之所以乱也。 C:49:09:明主之道 且世之所謂賢者、貞信之行也。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知也。今為衆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従識之矣。 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繍。 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則緩者非所務也。 今所治之政、民間之事、夫婦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論、則其於治反矣。 故微妙之言、非民務也。 若夫賢貞信之行者、必将貴不欺之士。 不欺之士者、亦無不欺之術也。 布衣相与交、無官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 今人主処制人之勢、有一国之厚、重賞厳誅、得権其柄、以脩明術之所燭、雖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 奚待於不欺之士。 今貞信之士不盈於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貞信之士、則人不足官。 人不足官、則治者寡而乱者衆矣。 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羣官無姦詐矣。 C:49:10:明主以法為教 今人主之於言也、説其弁而不求其当焉。 其用於行也、美其声而不責其功。是以天下之衆、其談言者務為弁而不周於用。 故挙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於乱。 行身者競於為高而不合於功。故智士退処巌穴、帰禄不受、而兵不免於弱。 兵不免於弱、政不免於乱、此其故何也。 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術也。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蔵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貧。 言耕者衆、執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蔵孫、呉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 言戦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聴其言。賞其功、必禁無用。 故民尽死力以従其上。 夫耕之用力也労、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戦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 今脩文学、習言談、則無耕之労而有富之宝、無戦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入用力。事智者衆、則法敗。 用力者寡、則国貧。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無私剣之捍、以斬首為勇。 是境内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帰之於功、為勇者尽之於軍。 是故無事則国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 既畜王資而求敵国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C:49:11:必不亡之術 今則不然、士民縦恣於内、言談者為勢於外、外内称悪、以待強敵、不亦殆乎。 故羣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従衡之党、則有仇讎之忠、而借力於国也。 従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厚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 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則遇敵受禍矣。」 事大未必有実、則挙図而委、効璽而請兵矣。献図則地削、効璽則名卑、地削則国削。 名卑則政乱矣。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 人臣之言従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失天下則国危、国危而主卑。」 救小未必有実、則起兵而敵大矣。 敵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則為強国訓矣。 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抜。救小為従、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 是故事強、則以外権士官於内。救小、則以内重求利於外。 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国地雖削、私家富矣。 事成、則以権長重。事敗、則以富退処。 人主之聴説於其臣、事未成則爵禄已尊矣。 事敗而弗誅、則游説之士、孰不為用矰繳之説而徼倖其後。 故破国亡主以聴言談者之浮説。此其故何也。 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後也。 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 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責於外、内政之有也。 今不行法術於内、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 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故治強易為謀、弱乱難為計。 故用於秦者十変而謀希失。用於燕者一変而計希得。 非用於秦者必智、則於燕者必愚也。蓋治乱之資異也。 故周去秦為従、朞年而挙。 衛離魏為衡、半歳而亡。是周滅於従、衛亡於衡也。 使周、衛緩其従衡之計、而厳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賞罰、尽其地力以多其積、致其民死以堅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則其利少、攻其国、則其傷大、万乗之国、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術也。 舎必不亡之術而道必滅之事、治国者之過也。 智困於外而政乱於内、則亡不可振也。 C:49:12:安利之所在 民之政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今為之攻戦、進則死於敵、退則死於誅、則危矣。 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労、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窮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 故事私門而完解舎、解舎完則遠戦、遠戦則安。 行貨賂而襲当塗者則求得、求得則私安、私安則利之所在、安得勿就。 是以公民少而私人衆矣。 C:49:13:明王治国之政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未作。 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 姦財貨賈得用於市、則商人不少矣。 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戦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商賈之民多矣。 C:49:14:五蠧之民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則称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弁説、以疑当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其言談者、為設詐称、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 其帯剣者、聚徒属、立節操、以顕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其患御者、積於私門、尽貨賂、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労。 其商工之民、脩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 此五者、邦之蠧也。 人主不除此五蠧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内雖有破亡之国、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 B:50:顕学第五十 C:50:01:愚誣之学 世之顕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楽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舎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孔墨不可復生、将誰使定世之学乎。 孔子、墨子倶道堯舜、而取舎不同。皆自謂真堯舜。 堯舜不復生、将誰使定儒墨之誠乎。 殷周七百余歳、虞夏二千余歳、而不能定儒墨之真。 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歳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無参験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愚誣之学、雑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C:50:02:雑反之学不両立而治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主以為倹而礼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礼之。 夫是墨子之倹、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戻也。 今孝戻、侈倹倶在儒墨、而上兼礼之。 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礼之。 宋栄子之議、設不闘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寛而礼之。 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栄之恕也。是宋栄之寛、将非漆雕之暴也。 今寛廉、恕暴倶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 自愚誣之学、雑反之辞争、而人主倶聴之。故海内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雑反之学不両立而治。 今兼聴雑学繆行同異之辞、安得無乱乎。 聴行如此、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C:50:03:今世之学士 今世之学士語治者多曰「与貧窮地以実無資。」 今夫与人相若也、無豊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給者、非力則倹也。 与人相若也、無飢饉疾疚禍罪之殃独以貧窮者、非侈則墯也。 侈而墯者貧、而力而倹者富。 今上徴斂於富人以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倹而与侈墯也。 而欲索民之疾作而節用、不可得也。 C:50:04: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乱亡之道也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処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世主必従而礼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軽物重生之士也。 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 今上尊貴軽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蔵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学而議説。 世主必従而礼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税、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学士也。 耕者則重税、学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 立節参民、執操不侵、怨言過於耳必随之以剣。 世主必従而礼之、以為自好之士。 夫斬首之労不賞、而家闘之勇尊顕、而索民之疾戦距敵而無私闘、不可得也。 国平則養儒侠、難至則用介士、所養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養。此所以乱也。 且夫人主於聴学也、若是其言、宜布之官而用其身、若非其言、宜去其身而息其端。 今以為是也而弗布於官、以為非也而不息其端。 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乱亡之道也。 C:50:05:爵禄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与処久而行不称其貌。 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与処而智不充其弁。 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実之声。 今之新弁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聴眩乎仲尼。 為悦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 是以魏任孟卯之弁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弁而有長平之禍。 此二者、任弁之失也。夫視鍛錫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剣。 水撃鵠雁、陸断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 発歯吻形容、伯楽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観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 観容服、聴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 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発於卒伍。 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禄厚而愈勧。 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C:50:06:不知事類者 磐石千里、不可謂富。象人百万、不可謂強。 石非不大、数非不衆也、而不可謂富強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敵也。 今商官技芸之士亦不墾而食、是地不墾与磐石一貫也。 儒侠毋軍労、顕而栄者則民不使、与象人同事也。 夫禍知磐石象人、而不知禍商官儒侠為不墾之地、不使之民、不知事類者也。 C:50:07:徳厚之不足以止乱 故敵国之君王雖説吾義、吾弗入貢而臣。 関内之侯雖非吾行、吾必使執禽而朝。 是故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 夫厳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徳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C:50:08:必然之道 夫聖人之治国、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 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為非、一国可使斉。 為治者用衆而舎寡。故不務徳而務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無矢、恃自圜之木、千世無輪矣。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 然而世皆乗車射禽者何也。隠栝之道用也。 雖有不恃隠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 何則、乗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発也。 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貴也。 何則、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術之君、不随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C:50:09:明主挙実事 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則世必以為狂。 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於人也。 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説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謂之不能、然則是諭也。 夫諭性也。以仁義教人、是以智与寿説也。 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沢粉黛則倍其初。 言先王之仁義、無益於治、明吾法度、必吾賞罰、則国富而治。 法度賞罰者亦国之脂沢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故不道仁義。 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歳。」 千秋万歳之声括耳、而一日之寿無徴於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今世儒者之説人主、不言今之所以為治、而語已治之功、不審官法之事、不察姦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伝、誉先王之成功。 儒者飾辞曰「聴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説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 故明主挙実事、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不聴学者之言。 C:50:10: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児之心也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 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 将聴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児之心也。 夫嬰児不剔首則腹痛、不揊痤則寖益。剔首揊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 然猶啼呼不止。嬰児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 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産也、而以上為酷。脩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厳。 徴賦錢粟以実倉庫、且以救飢饉備軍旅也、而以上為貪。 境内必知介而無私解、并力疾闘、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 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夫求聖通之士者、為民知之不足師用。 昔禹決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産開畝樹桑、鄭人謗訾。 禹利天下、子産存鄭、皆以受謗。 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 故挙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皆乱之端、未可与為治也。 -------------------------------------------------------------------------------- V:20:巻第二十 -------------------------------------------------------------------------------- B:51:忠孝第五十一 C:51:01:舎法任智則危 天下皆以孝悌忠順之道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順之道而審行之。是以天下乱。 皆以堯舜之道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有曲於父。 堯舜湯武、或反君臣之義、乱後世之教者也。 堯為人君而君其臣、舜為人臣而臣其君、湯武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 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夫所謂明君者、能畜其臣者也。所謂賢臣者、能明法辟、治官職以戴其君者也。 今堯自以為明而不能以畜舜、舜自以為賢而不能以戴堯、湯武自以為義而弑其君長。 此明君且常与、而賢臣且常取也。 故至今為人子者有取其父之家、為人臣者有取其君之国者矣。 父而讓子、君而讓臣、此非所以定位一教之道也。 臣之所聞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乱。」 此天下之常道也。 明王賢臣而弗易也。則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 今夫上賢任智無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為治。 是故田氏奪呂氏於斉、戴氏奪子氏於宋。此皆賢且智也。豈愚且不肖乎。 是廃常上賢則乱、舎法任智則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賢。」 C:51:02:忠臣 記曰「舜見瞽瞍、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 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順之道也。然則有道者、進不為臣主、退不為父子耶。 父之所以欲有賢子者、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楽之。 君之所以欲有賢臣者、国乱則治之、主卑則尊之。 今有賢子而不為父、則父之処家也苦。有賢臣而不為君、則君之処位也危。 然則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耳。豈得利哉焉。 所謂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親。 今舜以賢取君之国、而湯武以義放弑其君。此皆以賢而危主者也。而天下賢之。 古之烈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是進則非其君、退則非其親者也。 且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乱世絶嗣之道也。 是故賢堯舜湯武而是烈士、天下之乱術也。 瞽瞍為舜父、而舜放之。象為舜弟、而舜殺之。 放父殺弟、不可謂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謂義。仁義無有、不可謂明。 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浜、莫非王臣。」 信若詩之言也、是舜出則臣其君、入則臣其父、妾其母、妻其主女也。 故烈士内不為家、乱世絶嗣、而外矯於君、朽骨爛肉、施於土地流於川谷、不避蹈水火。 使天下従而効之、是天下徧死而願夭也。此皆釈世而不治是也。 世之所為烈士者、雖衆独行、取異於人、為恬淡之学而理恍惚之言。 臣以為、恬淡無用之教也、恍惚無法之言也。言出於無法、教出於無用者、天下謂之察。 臣以為、人生必事君養親。事君養親不可以恬淡。 治人必以言論忠信法術。言論忠信法術不可以恍惚。 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術也。 孝子之事父也、非競取父之家也。忠臣之事君也、非競取君之国也。 夫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親曰「某子之親、夜寝早起、強力生財以養子孫臣妾。」 是誹謗其親者也。 為人臣常誉先王之徳厚而願之、是誹謗其君者也。 非其親者知謂之不孝、而非其君者天下此賢之。此所以乱也。 故人臣毋称堯舜之賢、毋誉湯武之伐、毋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専心於事主者為忠臣。 C:51:03:治也者、治常者也 古者黔首悗密憃愚。故可以虚名取也。今民儇詗智慧、欲自用、不聴上。 上必且勧之以賞然後可進、又且畏之以罰然後不敢退。 而世皆曰「許由譲天下、賞不足以勧。盗跖犯刑赴難、罰不足以禁。」 臣曰、未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許由是也。 已有天下而無以天下為者堯舜是也。 毀廉求財、犯刑趨利、忘身之死者、盗跖是也。 此二者殆物也。治国用民之道也不以此二者為量。 治也者、治常者也。道也者、道常者也。殆物妙言、治之害也。 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賞勧也。天下太平之士、不可以刑禁也。 然為太上士不設賞、為太下士不設刑、則治国用民之道失矣。 C:51:04:五覇不待従横 故世人多不言国法而言従横。 諸侯言従者曰「従成必覇。」而言横者曰「横成必王。」 山東之言従横未嘗一日而止也。然而功名不成、覇王不立者、虚言非所以成治也。 王者独行、謂之王。是以三王不務離合而正、五覇不待従横而察。 治内以裁外而已矣。 -------------------------------------------------------------------------------- B:52:人主第五十二 C:52:01:人主之爪牙 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貴、左右太威也。 所謂貴者、無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 所謂威者、擅権勢而軽重者也。 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以筋力也。 万乗之主、千乗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 威勢者、人主之筋力也。 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勢、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無一人。 虎豹之所以能勝人執百獣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則人必制之矣。 今勢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類也。 宋君失其爪牙於子罕、簡公失其爪牙於田常、而不蚤奪之。故身死国亡。 今無術之主、皆明知宋簡之過也、而不悟其失。不察其事類者也。 C:52:02:主之明塞矣 且法術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 主有術士、則大臣不得制断、近習不敢売重。大臣左右権勢息、則人主之道明矣。 今則不然。其当途之臣得勢擅事以環其私、左右近習朋党比周以制疏遠。 則法術之士奚時得進用、人主奚時得論裁。 故有術不必用、而勢不両立。法術之士焉得無危。 故君人者非能退大臣之議、而背左右之訟、独合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安能蒙死亡之危而進説乎。此世之所以不治也。 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 所挙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賢能之士進、則私門之請止矣。 夫有功者受重禄、有能者処大官、則私剣之士安得無離於私勇而疾距敵。 游宦之士焉得無撓於私門而務於清潔矣。 此所以聚賢能之士、而散私門之属也。 今近習者不必智。人主之於人也或有所知而聴之、入因与近習論其言、聴近習而不計其智。 是与愚論智也。其当途者不必賢。 人主之於人或有所賢而礼之、入因与当途者論其行、聴其言而不用賢。 是与不肖論賢也。故智者決策於愚人、賢士程行於不肖。 則賢智之士奚時得用。而主之明塞矣。 C:52:03:三子之危 昔関龍逢説桀而傷其四肢、王子比干諫紂而剖其心、子胥忠直夫差而誅於属鏤。 此三子者、為人臣非不忠、而説非不当也。 然不免於死亡之患者、主不察賢智之言、而蔽於愚不肖之患也。 今人主非肯用法術之士、聴愚不肖之臣、則賢智之士、孰敢当三子之危而進其智能者乎。 此世之所以乱也。 -------------------------------------------------------------------------------- B:53:飭令第五十三 C:53:01:飭令則法不遷 飭令則法不遷。法平則吏無姦。 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任功則民少言、任善則民多言。 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強、宿治者削。 以刑治、以賞戦、厚禄以用術。 行都之過則都無姦市。物多末衆農弛姦勝則国必削。 民有余食、使以粟出、爵必以其力、則震不怠。 三寸之管毋当、不可満也。授官爵、出利禄不以功、是無当也。 国以功授官与爵、此謂以成智謀、以威勇戦。其国無敵。 国以功授官与爵、則治見者省、言有塞。此謂以治去治、以言去言。 以功与爵者也故国多力、而天下莫之能侵也。 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案兵不攻必富。 C:53:02:朝廷之事 朝廷之事、小者不毀、効功取官爵、廷雖有辟言、不得以相干也。是謂以数治。 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喪百。 国好力、此謂以難攻、国好言、此謂以易攻。 其能、勝其官、軽其任、而道壊余力於心、莫負兼官之責於君、内無伏怨。 使明者不相干、故莫訟。使士不兼官、故技長。 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言此謂易攻。) 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多賞軽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 利出一空者、其国無敵。利出二空者、其兵半用。 利出十空者民不守。重刑明民大制使人則上利。 行刑、重其軽者、軽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謂以刑去刑。其国必強。 罪重而刑軽、(刑軽)則事生、此謂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 B:54:心度第五十四 C:54:01:法者王之本也 聖人之治民、不従其欲、期於利民而已。 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悪民、愛之本也。 刑勝而民静、賞繁而姦生。 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乱之本也。 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親其法。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賞則民勧功、厳刑則民親法。 勧功則公事不犯、親法則姦無所萌。 故治民者、禁姦於未萌、而用兵者、服戦於民心。 禁先其本者治、兵戦其心者勝。 聖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強、先戦者勝。 夫国事、務先而一民心、専挙公而私不従、賞告而姦不生、明法而治不煩。 能用四者強、不能用四者弱。夫国之所以強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権也。 故明君有権有政。乱君亦有権有政。積而不同、其所以立異也。 故明君操権而上重、一政而国治。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 C:54:02:法与時移 夫民之性、悪労而楽佚。 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乱。 而賞刑不行於天下者、必塞。 故欲挙大功而難致力者、大功不可幾而挙也。 欲治其法而難変其故者、民乱不可幾而治也。 故治民無常、唯治為法。 法与時転則治、治与世宜則有功。 故民樸、而禁之以名、則治、世知、維之以刑、則従。 時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衆而禁不変者削。 故聖人之治民也、法与時移、而禁与治変。 C:54:03:能閉外塞私 能越力於地者富、能起力於敵者強。 強不塞者王。故王術不恃外之不乱也。 恃外不乱而立治者削、恃其不可乱而行法者興。 故賢君之治国也、適於不乱之術。 貴爵則上重。故賞功爵任、而邪無所関。 好力者其爵貴、爵貴則上尊、上尊則必王。 国不事力而恃私学者、其爵賤。 爵賤則上卑、上卑者必削。 故立国用民之道也、能閉外塞私、而上自恃、者王可致也。 -------------------------------------------------------------------------------- B:55:制分第五十五 C:55:01:不敢胥賞 夫凡国博君尊者、未嘗非法重而可以至乎令行禁止於天下者也。 是以君人者分爵制禄、則法必厳以重之。 夫国治則民安、事乱則邦危。法重者得人情、禁軽者失事実。 且夫死力者、民之所有者也。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 而好悪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悪刑罰。上掌好悪以御民力。事実不宜失矣。 然而禁軽事失者、刑賞失也。其治民不秉法、為善也如是、則是無法也。 故治乱之理、宜務分刑賞為急。 治国者莫不有法。然而有存有亡。 亡者、其制刑賞不分也。治国者、其刑賞莫不有分。 有持、以異為分、不可謂分。至於察君之分独分也。 是以其民重法而畏禁、願毋抵罪而不敢胥賞。 故曰「不待刑賞而民従事矣。」 C:55:02:私告任坐 是故夫至治之国、善以止姦為務。 是何也。其法通乎人情、関乎治理也。 然則去微姦之道奈何。其務令之相規其情者也。 則使相闚奈何。曰蓋里相坐而已。 禁尚有連於己者、理不得相闚、惟恐不得免。 有姦心者不令得忘、闚者多也。 如此、則慎己而闚彼。発姦之密、告過者免罪受賞、失姦者必誅連刑。 如此、則姦類発矣。姦不容細、私告任坐使然也。 C:55:03:任数 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 是以有術之国、不用誉則毋適、境内必治、任数也。 亡国使兵公行乎其地、而弗能圉禁者、任人而無数也。 自攻者人也、攻人者数也。故有術之国、去言而任法。 凡畸功之循約者難知、過刑之於言者難見也、是以刑賞惑乎弐。 所謂循約難知者、姦功也。 臣過之難見者、失根也。循理不見虚功、度情殖乎姦根、則二者安得無両失也。 是以虚士立名於内、而談者為略於外、故愚怯勇慧相連而以虚道属俗而容乎世。 故其法不用、而刑罰不加乎僇人。 如此、則刑賞安得不容其弐。 故実有所至、而理失其量。量之失、非法使然也。 法定而任慧也。釈法而任慧者、則受事者安得其務。 務不与事相得、則法安得無失。而刑安得無煩。 是以賞罰擾乱、邦道差誤。刑賞之不分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