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韓非子』 韓非 -------------------------------------------------------------------------------- V:04:巻第四 -------------------------------------------------------------------------------- B:11:孤憤第十一 C:11:01:智術之士 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 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勁直。不勁直不能矯姦。 人臣循令而従事、案法而治官、非謂重人也。 重人也者、無令而擅為、虧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力能得其君、此所為重人也。 智術之士明察、聴用、且燭重人之陰情。 能法之士勁直、聴用、且矯重人之姦行。 故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縄之外矣。 是智術能法之士、与当塗之人、不可両存之仇也。 C:11:02:邪臣之所以自飾 当塗之人、擅事要、則外内為之用矣。 是以諸侯不因、則事不応、故敵国為之訟。 百官不因、則業不進、故群臣為之用。 郎中不因、則不得近主、故左右為之匿。 学士不因、則養禄薄礼卑、故学士為之談也。 此四助者、邪臣之所以自飾也。 重人不能忠主、而進其仇、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独察其臣。 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 C:11:03:無党孤特 凡当塗者之於人主也、希不信愛也、又且習故。 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悪、固其所自進也。 官爵貴重、朋党之衆、而一国為之訟。 則法術之士、欲干上者、非有所信愛之信、習故之沢也。 又将以法術之言矯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処勢卑賤、無党孤特。 夫以疏遠与近愛信争、其数不勝也。 以新旅与習故争、其数不勝也。 以反主意与同好争、其数不勝也。 以軽賤与貴重争、其数不勝也。 以一口与一国争、其数不勝也。 法術之士、操五不勝之勢、以歳数、而又不得見。 当塗之人、乗五勝之資、而且暮独説於前。 故法術之士、奚道得進、而人主奚時得悟乎。 故資必不勝、而勢不両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其可以罪過誣者、以公法而誅之、其不可被以罪過者、以私剣而窮之。 是明法術而逆主上者、不僇於吏誅、必死於私剣矣。 朋党比周、以弊主、言曲以便私者、必信於重人矣。 故其可以功伐借者、以官爵貴之、其不可借以美名者、以外権重之。 是以弊主上而趨於私門者、不顕於官爵、必重於外権矣。 今人主、不合参験而行誅、不待見功而爵禄。 故法術之士、安能蒙死亡而進其説。 姦邪之臣、安肯乖利而退其身。 故主上愈卑、私門益尊。 C:11:04:人主不明也 夫越雖国富兵強、中国之主、皆知無益於己也。曰「非吾所得制也。」 今有国者、雖地広人衆、然而人主壅蔽、大臣専権、是国為越也。 智不類越、而不智不類其国、不察其類者也。 人所以謂斉亡者、非地与城亡也。呂氏弗制、而田氏用之。 所以謂晋亡者、亦非地与城亡也。姫氏不制、而六卿専之也。 今大臣執柄独断、而上弗知収、是人主不明也。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今襲跡於斉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 C:11:05:法術之難行 凡法術之難行也、不独万乗、千乗亦然。 人主之左右、不必智也。 人主於人、有所智而聴之、因与左右論其言、是与愚人論智也。 人主之左右、不必賢也。 人主於人、有所賢而礼之、因与左右論其行、是与不肖論賢也。 智者決策於愚人、賢士程行於不肖、則賢智之士羞、而人主之論悖矣。 人臣之欲得官者、其脩士且以精絜固身、其智士且以治弁進業。 其脩智之士、不能以貨賂事人、恃其精弁、而更不能以枉法為治。 則脩智之士、不事左右、不聴請謁矣。 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 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弁之功息、而毀誣之言起矣。 治弁之功、制於近習、清潔之行、決於毀誉、則脩智之吏廃、則人主之明塞矣。 不以功伐決智行、不以参伍審罪過、而聴左右近習之言、則無能之士在廷、而愚汚之吏処官矣。 C:11:06:臣有大罪 万乗之患、大臣太重、千乗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且人臣有大罪、人主有大失。 臣主之利相与異者也。 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無能而得事。 主利在有労而爵禄、臣利在無功而富貴。 主利在豪傑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是以国地削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 故主失勢而臣得国、主更称蕃臣、而相室剖符。 此人臣之所以譎主便私也。 故当世之重臣、主変勢而得固寵者、十無二三。 是其故何也。人臣之罪大也。 臣有大罪者、其行欺主也。其罪当死亡也。 智士者遠見而畏於死亡、必不従重人矣。 賢士者脩廉而羞与姦臣欺其主、必不従重人矣。 是当塗者之徒属、非愚而不知患者、必汚而不避姦者也。 大臣挟愚汚之人、上与欺主、下与之収利侵漁、朋党比周、相与一口惑主、敗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則、主上労辱。此大罪也。 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 使其主大失於上、臣有大罪於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 B:12:説難第十二 C:12:01:説難 凡説之難、非吾知之有以説之之難也。 又非吾弁之能明吾意之難也。 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難也。 凡説之難、在知所説之心、可以吾説当之。 所説出於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 所説出於厚利者也、而説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収矣。 所説陰為厚利而顕為名高者也、而説之以名高、則陽収其身而実疏之。 説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顕棄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C:12:02:身危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彼顕有所出事、而之以成他故。 説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以為。如此者身危。 規異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 周沢未渥也、而語極知。 説行而有功則見忘、説不行而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 貴人有過端。而説者明言礼儀以挑其悪。如此者身危。 貴人或得計而欲自以為功。説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彊以其所不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 故与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与之論細人、則以為売重。 論其所愛、則以為籍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 径省其説、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塩博弁、則以為多而交之。 略事陳意、則曰怯懦不尽、慮事広肆、則曰草野而倨侮。 此説之難、不可不知也。 C:12:03:説之務 凡説之務、在知飾所説之所矜、而滅其所恥。 彼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 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説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 其心有高也、而実不能及、説者為之挙其過而見其悪、而多其不行也。 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挙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説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智。 欲内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合於私利也。 欲陳危害之事、則顕其毀誹、而微見其合於私患也。 誉異人与同行者、規異事与同計者。 有与同汚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 有与同敗者、則必以明飾其無失也。 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 自勇其断、則毋以其謫怒之。 自智之計、則毋以其敗窮之。 大意無所払悟、辞言無所繋縻、然後極騁智弁焉。 此所道親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皆所以干其上也。 此二人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汚也。 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聴用而振世、此非能士之所恥也。 夫曠日離久、而周沢既渥、深計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説之成也。 C:12:04:疑隣人之父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娯其意。 因問於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 大夫関其思対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牆壊。 其子曰「不築必将有盗。」 其隣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隣人之父。 此二人、説者皆当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則非知之難也、処知則難也。 故繞朝之言当矣、其為聖人於晋、而為戮於秦也、此不可不察。 C:12:05:逆鱗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 衛国之法、窃駕君車者、罪刖。 彌子瑕母病。 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 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 異日、与君遊於果園、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 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 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余桃。」 故彌子之行、未変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変也。 故有愛於主、則知当而加親、有憎於主、則知不当、見罪而加疏。 故諌説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憎之主而後説焉。 夫竜之為虫也、柔可狎而騎也。 然其喉下、有逆鱗径尺。 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 人主亦有逆鱗。説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K:12:05:昔者、彌子瑕衛君に寵有り。衛国の法、窃かに君車に駕せし者は罪として刖せらる。彌子瑕の母病なり。人間に往き夜彌子に告ぐ。彌子矯りて君車に駕して以て出づ。君聞きて之を賢とし、曰はく「孝なるかな。母の為の故に、其の刖罪なるを忘る」と。異日、君と果園に遊び、桃を食らふに甘し。尽くさずして、其の半ばを以て君に啗はす。君曰はく「我を愛するかな。其の口味を忘じて、以て寡人に啗はす」と。彌子色衰へ愛弛むに及び、罪を君に得。君曰はく「是れ固より嘗て矯りて吾が車に駕す。又嘗て我に啗はすに余桃を以てす」と。故に彌子の行ひは、未だ初めに変はらずして、而も前の賢とせらるる所以を以てして、後に罪を獲し者は、愛憎の変なり。故に主に愛有るときは、則ち知当たりて親を加へ、主に憎有るときは、則ち知当たらず、罪せられて疏を加ふ。故に諫説談論の士は、愛憎の主を察して而る後に説かざるべからず。夫の龍の虫たる、柔なるときは狎れて騎るべきなり。然れども其の喉下に、逆鱗径尺なるもの有り。若人之に嬰るる者有らば、則ち必ず人を殺さん。人主も亦逆鱗有り。説者能く人主の逆鱗に嬰るること無くんば、則ち幾からん。 -------------------------------------------------------------------------------- B:13:和氏第十三 C:13:01: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 涙尽而継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 和雖献璞而未美、未為主之害也。 然猶両足斬而宝乃論、論宝若此其難也。 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 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然則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断、近習不敢売重。 官行法則浮萌趨於耕農、而遊子危於戦陳。 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独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K:13:01:楚人和氏、玉璞を楚山の中に得、奉じて之を厲王に献ず。厲王玉人をして之を相せしむ。玉人曰はく「石なり」と。王和を以て誑と為し、其の左足を刖る。厲王薨じて武王位に即くに及び、和又其の璞を奉じて之を武王に献ず。武王玉人をして之を相せしむ。又曰はく「石なり」と。王又和を以て誑と為し、其の右足を刖る。武王薨じて、文王位に即く。和乃ち其の璞を抱きて楚山の下に哭すること、三日三夜。涙尽きて之に継ぐに血を以てす。王之を聞き、人をして其の故を問はしめて曰はく「天下の刖らるる者多し。子奚哭することの悲しきや」と。和曰はく「吾刖られしを悲しむに非ざるなり、夫の宝玉にして之に題するに石を以てし、貞士にして之に名づくるに誑を以てせらるるを悲しむ。此れ吾が悲しむ所以なり」と。王乃ち玉人をして其の璞を理めしめて、宝を得たり。遂に命じて和氏の璧と曰ふ。夫れ珠玉は人主の急にする所なり。和璞を献じて未だ美ならずと雖も、未だ主の害と為らざるなり。然も猶ほ両足斬られて而して宝乃ち論ぜらる、宝を論ずるすら此くのごとく其れ難し。今人主の法術に於けるや、未だ必ずしも和璧のごとく急にして、群臣士民の私邪を禁ぜざるなり。然らば則ち有道者の僇せられざるは、特だ帝王の璞未だ献ぜられざるのみ。 C:13:02:世所以乱無覇王 昔者、呉起教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衆。若此、則上偪主而下虐民。此貧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収爵禄、絶減百吏之禄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呉起肢解於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設告坐之過、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労、禁游宦之民、而顕耕戦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強、八年而薨。商君車裂於秦。 楚不用呉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時富強、二子之言也已当矣。 然而枝解呉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悪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貪重、細民安乱、甚於秦楚之俗。 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聴、則法術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 此世所以乱無覇王也。 -------------------------------------------------------------------------------- B:14:姦劫弑臣第十四 -------------------------------------------------------------------------------- C:14:01:姦臣 凡姦臣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親幸之勢者也。 是以主有所善、臣従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 凡人之大体、取舎同者則相是也、取舎異者則相非也。 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謂同取。 人臣之所毀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謂同舎。 夫取舎合而相与逆者、未嘗聞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姦臣得乗信幸之勢以毀誉進退群臣者、人主非有術数以御之也、非参験以審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 故主必欺於上、而臣必重於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 国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 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今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陳忠者、其身困而家貧、父子罹其害、為姦利以弊人主、行財貨以事貴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沢。 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処哉。治国若此其過也。而上欲下之無姦、吏之奉法。 其不可得亦明矣。 故左右知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積功労而求安、是猶盲而欲知黒白之情、必不幾矣。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趨富貴事上而求安、是猶聾而欲審清濁之声也、愈不幾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無相比周、蔽主上、為姦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人主之義矣。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無規矩而欲為方円也、必不幾矣。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猶以足掻頂也、愈不幾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無廃法行私以適重人哉。」此必不顧君上之法矣。 故以私為重人者衆、而以法事君者少矣。 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党於下、此田成之所以弑簡公者也。 C:14:02:至治之法術 夫有術者之為人臣也、得効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姦臣、以尊主安国者也。 是以度数之言得効於前、則賞罰必用於後矣。 人主誠明於聖人之術、而不苟於世俗之言、循名実而定是非、因参験而審言辞。 是以左右近習之臣、知偽詐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姦私之行尽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与比周妄毀誉以求安、是猶負千鈞之重、陥於不測之淵而求生也、必不幾矣。」 百官之吏、亦知為姦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貪汚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猶上高陵之顛、堕峻谿之下而求生、必不幾矣。」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下。 是以臣得陳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職而不怨。 此管仲之所以治斉、而商君之所以強秦也。 従是観之、則聖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 恃人之以愛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為者安矣。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親、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則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則臣行私以干上。 明主知之、故設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夫是以人主雖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姦邪、而国已治矣。 人主者、非目若離婁乃為明也、非耳若師曠乃為聡也。 目必不任其数、而待目以為明、所見者少矣。非不弊之術也。 耳必不因其勢、而待耳以為聡、所聞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為己視、天下不得不為己聴。 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 闇乱之道廃、而聡明之勢興也。故善任勢者国安、不知因其勢者国危。 古秦之俗、君臣廃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商君説秦孝公、以変法易俗而明公道、賞告姦、困末作而利本事。 当此之時、秦民習故俗之有罪可以得免、無功可以得尊顕也、故軽犯新法。 於是犯之者其誅重而必、告之者其賞厚而信。 故姦莫不得而被刑者衆、民疾怨而衆過日聞。 孝公不聴、遂行商君之法。民後知有罪之必誅、而私姦者衆也。 故民莫犯、其刑無所加。是以国治而兵強、地広而主尊。 此其所以然者、匿罪之罰重、而告姦之賞厚也。 此亦使天下必為己視聴之道也。至治之法術已明矣、而世学者弗知也。 C:14:03:功之至厚者 且夫世之愚学、皆不知治乱之情、讘䛟多誦先古之書、以乱当世之治、智慮不足以避穽井之陥、又妄非有術之士。 聴其言者危、用其計者乱。此亦愚之至大、而患之至甚者也。 倶与有術之士、有談説之名、而実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而実有異者也。 夫世愚学之人、比有術之士也、猶螘垤之比大陵也、其相去遠矣。 而聖人者、審於是非之実、察於治乱之情也。 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陳厳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禍。 使強不陵弱、衆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辺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死亡係虜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 愚人不知、顧以為暴。愚者固欲治而悪其所以治。皆悪危而喜其所以危者。 何以知之。夫厳刑重罰者、民之所悪也、而国之所以治也。 哀憐百姓、軽刑罰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 聖人為法国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徳。 知之者、同於義而異於俗、弗知之者、異於義而同於俗。 天下知之者少、則義非矣。 C:14:04:妾余之詐 処非道之位、被衆口之譖、溺於当世之言、而欲当厳天子而求安。 幾不亦難哉。此夫智士所以至死而不顕於世者也。 楚荘王之弟春申君、有愛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 余欲君之棄其妻也、因自傷其身以視君而泣曰「得為君之妾、甚幸。雖然、適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適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適二主、其勢不倶適、与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賜死君前。妾以賜死、若復幸於左右、願君必察之、無為人笑。」 君因信妾余之詐、為棄正妻。 余又欲殺甲而以其子為後、因自裂其親身衣之、以示君而泣曰「余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欲強戯余、余与争之、至裂余之衣、而此子之不孝、莫大於此矣。」 君怒、而殺甲也。故妻以妾余之詐棄、而子以之死。 従是観之、父之愛子也、猶可以毀而害也。君臣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親也。 而群臣之毀言非特一妾之口也。何怪夫賢聖之戮死哉。 此商君之所以車裂於秦、而呉起之所以枝解於楚者也。 凡人臣者、有罪固不欲誅、無功者皆欲尊顕。 而聖人之治国也、賞不加於無功、而誅必行於有罪者也。 然則有術数者之為人也、固左右姦臣之所害、非明主弗能聴也。 C:14:05:無益之臣 世之学術者説人主、不曰「乗威厳之勢以困姦邪之臣」、而皆曰「仁義恵愛而已矣。」 世主美仁義之名而不察其実。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 何以明之。夫施与貧困者、此世之所謂仁義、哀憐百姓不忍誅罰者、此世之所謂恵愛也。 夫有施与貧困、則無功者得賞、不忍誅罰、則暴乱者不止。 国有無功得賞者、則民不外務当敵斬首、内不急力田疾作、皆欲行貨財事富貴、為私善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故姦私之臣愈衆、而暴乱之徒愈勝。不亡何待。 夫厳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悪也。 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悪以防其姦。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恵之不足用、而厳刑重罰之可以治国也。 無棰策之威、銜橛之備、雖造父不能以服馬。 無規矩之法、縄墨之端、雖王爾不能以成方円。 無威厳之勢、賞罰之法、雖堯、舜不能以為治。 今世主皆軽釈重罰、厳誅、行愛恵、而欲霸王之功、亦不可幾也。 故善為主者、明賞設利以勧之、使民以功賞、而不以仁義賜。 厳刑重罰以禁之、使民以罪誅而不以愛恵免。 是以無功者不望、而有罪者不幸矣。 託於犀車良馬之上、則可以陸犯阪阻之患。 乗舟之安、持楫之利、則可以水絶江河之難。 操法術之数、行重罰厳誅、則可以致覇王之功。 治国之有法術賞罰、猶若陸行之有犀車良馬也、水行之有軽舟便楫也、乗之者遂得其成。 伊尹得之湯以王、管仲得之斉以覇、商君得之秦以強。 此三人者、皆明於覇王之術、察於治強之数、而不以牽於世俗之言。 適当世明主之意、則有直任布衣之士、立為卿相之処。 処位治国、則有尊主広地之実。此之謂足貴之臣。 湯得伊尹、以百里之地立為天子、桓公得管仲、立為五霸主、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孝公得商君、地以広、兵以強。故有忠臣者、外無敵国之患、内無乱臣之憂、長安於天下、而名垂後世、所謂忠臣也。 若夫予譲為智伯臣也、上不能説人主使之明法術、度数之理、以避禍難之患、下不能領御其衆、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殺智伯也、予譲乃自黔劓敗其形容、以為智伯報襄子之仇。 是雖有残刑殺身以為人主之名、而実無益於智伯若秋毫之末。 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為忠而高之。 古有伯夷、叔斉者、武王譲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餓死首陽之陵。 若此臣者、不畏重誅、不利重賞。不可以罰禁也、不可以賞使也。 此之謂無益之臣也。吾所少而去也。而世主之所多而求也。 C:14:06:厲憐王 諺曰「厲憐王」、此不恭之言也。 雖然、古無虚諺、不可不察也。此謂劫殺死亡之主言也。 人主無法術以御其臣、雖長年而美材、大臣猶将得勢擅事主断、而各為其私急。 而恐父兄豪傑之士、借人主之力、以禁誅於己也、故弑賢長而立幼弱、廃正的而立不義。 故春秋記之曰「楚王子囲、将聘於鄭、未出境、聞王病而反、因入問病、以其冠纓絞王而殺之、遂自立也。」「斉崔杼、其妻美。而荘公通之、数如崔氏之室、及公往、崔子之徒賈挙率崔子之徒而攻公。公入室、請与之分国、崔子不許。公請自刃於廟、崔子又不聴。公乃走踰於北牆、賈挙射公、中其股、公墜。崔子之徒以戈斫公而死之、而立其弟景公。」 近之所見、李兌之用趙也、餓主父百日而死、淖歯之用斉也、擢湣王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 故厲雖癰腫疕瘍、上比於春秋、未至於絞頸射股也。 下比於近世、未至餓死擢筋也。 故劫殺死亡之君、此其心之憂懼、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厲矣。 由此観之、雖厲憐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