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韓非子』 韓非 -------------------------------------------------------------------------------- V:19:巻第十九 -------------------------------------------------------------------------------- B:49:五蠧第四十九 C:49:01:守株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獣衆。人民不勝禽獣虫蛇。 有聖人作、搆木為巣以避羣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巣氏。 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悪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涜。 近古之世、桀、紂暴乱、而湯、武征伐。今有搆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 有決涜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 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 是以聖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兎走触株、折頸而死。 因釈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兎、兎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K:49:01:宋人に田を耕す者有り。田中に株有り、兎走りて株に触れ、頸を折りて死す。因りて其の耒を釈てて株を守り、復た兎を得んことを冀ふ。兎復た得べからずして、身は宋国の笑と為れり。今先王の政を以て、当世の民を治めんと欲するは、皆株を守るの類なり。 C:49:02:古者丈夫不耕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実足食也。 婦人不識、禽獣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 是以人民衆而貨財寡、事力労而供養薄、故民争。 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乱。 C:49:03: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 糲粢之食、藜藿之羮。 冬日麑裘、夏日葛衣、雖監門之服養、不虧於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肢。 脛不生毛、雖臣虜之労、不苦於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譲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労也。 古伝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県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於譲也、軽辞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県令者、薄厚之実異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沢居苦水者、買庸而決竇。 故飢歳之春、幼弟不饟。穣歳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 多少之実異也。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 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軽辞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権重也。 故聖人議多少、論薄厚為之政。故罰薄不為慈、 誅厳不為戻、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C:49:04:仁義不用於今 古者、文王処豊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懐西戎、遂王天下。 徐偃王処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荊文王恐其害已也、挙兵伐徐、遂滅之。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国。 是仁義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 当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上徳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脩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非工之戦、鐵銛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体。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故曰、事異則備変。 上古競於道徳、中世逐於智謀、当今争於気力。 斉将攻魯、魯使子貢説之。 斉人曰「子言非不弁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 遂挙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 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弁智而魯削。 以是言之、夫仁義弁智、非所以持国也。 去偃王之仁、息子貢之智、循徐、魯之力使敵万乗、則斉、荊之欲不得行於二国矣。 C:49:05:古今異俗、新故異備 夫古今異俗、新故異備。 如欲以寛緩之政、治急世之民、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此不知之患也。 今儒、墨皆称先王兼愛天下、則視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 曰「司寇行刑、君為之不挙楽。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此所挙先王也。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是無乱父子也。 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雖厚愛矣、奚遽不乱。 今先王之愛民、不過父母之愛子、子未必不乱也。 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為之流涕、此以効仁、非以為治也。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 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先王勝其法、不聴其泣、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懐於義。 仲尼、天下聖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説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 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 魯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民者固服於勢、勢誠易以服人。 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 仲尼非懐其義、服其勢也。故以義則仲尼不服於哀公。 乗勢則哀公臣仲尼。 今学者之説人主也、不乗必勝之勢、而務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 此必不得之数也。 C:49:06:誉輔其賞、毀随其罰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郷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変。 夫以父母之愛、郷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 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姦人、然後恐懼、変其節、易其行矣。 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厳刑者、民固驕於愛、聴於威矣。 故十仭之城、樓季弗能踰者、峭也。 千仭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主峭其法而厳其刑也。 布帛尋常、庸人不釈。鑠金百溢、盗跖不掇。 不必害、則不釈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誅也。 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誉輔其賞、毀随其罰、則賢不肖倶尽其力矣。 C:49:07:私行立而公利滅 今則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賞之、而少其家業也。 以其不収也外之、而高其軽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毀備、賞罰之所加者、相与悖繆也。 故法禁壊而民愈乱。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貞也。 廉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 人主尊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於勇、而吏不能勝也。 不事力而衣食、則謂之能。不戦功而尊、則謂之賢。 賢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 人主説賢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禍、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 C:49:08:直躬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学取。 犯禁者誅、而羣侠以私剣養。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故行仁義者非所誉、誉之則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則乱法。 楚人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執而罪之。 以是観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魯人従君戦、三戦三北。 仲尼問其故。対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為孝、挙而上之。 以是観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挙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古書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 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 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 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脩行義而習文学。 行義脩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学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顕栄。此匹夫之美也。 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顕栄、為有政如此、則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両立也。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恵之行。 抜城者受爵禄、而信廉愛之説。 堅甲厲兵以備難、而美薦紳之飾。 富国以農、距敵恃卒、而貴文学之士。 廃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侠私剣之属。 挙行如此、治強不可得也。 国平養儒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簡其業、而游学者日衆、是世之所以乱也。 C:49:09:明主之道 且世之所謂賢者、貞信之行也。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知也。今為衆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従識之矣。 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繍。 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則緩者非所務也。 今所治之政、民間之事、夫婦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論、則其於治反矣。 故微妙之言、非民務也。 若夫賢貞信之行者、必将貴不欺之士。 不欺之士者、亦無不欺之術也。 布衣相与交、無官厚以相利、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 今人主処制人之勢、有一国之厚、重賞厳誅、得権其柄、以脩明術之所燭、雖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 奚待於不欺之士。 今貞信之士不盈於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貞信之士、則人不足官。 人不足官、則治者寡而乱者衆矣。 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羣官無姦詐矣。 C:49:10:明主以法為教 今人主之於言也、説其弁而不求其当焉。 其用於行也、美其声而不責其功。是以天下之衆、其談言者務為弁而不周於用。 故挙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於乱。 行身者競於為高而不合於功。故智士退処巌穴、帰禄不受、而兵不免於弱。 兵不免於弱、政不免於乱、此其故何也。 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術也。 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蔵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貧。 言耕者衆、執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蔵孫、呉之書者家有之、而兵愈弱。 言戦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聴其言。賞其功、必禁無用。 故民尽死力以従其上。 夫耕之用力也労、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 戦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 今脩文学、習言談、則無耕之労而有富之宝、無戦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 是以百人事智而一入用力。事智者衆、則法敗。 用力者寡、則国貧。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無私剣之捍、以斬首為勇。 是境内之民、其言談者必軌於法、動作者帰之於功、為勇者尽之於軍。 是故無事則国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 既畜王資而求敵国之舋、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C:49:11:必不亡之術 今則不然、士民縦恣於内、言談者為勢於外、外内称悪、以待強敵、不亦殆乎。 故羣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於従衡之党、則有仇讎之忠、而借力於国也。 従者、合衆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厚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 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則遇敵受禍矣。」 事大未必有実、則挙図而委、効璽而請兵矣。献図則地削、効璽則名卑、地削則国削。 名卑則政乱矣。事大為衡、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 人臣之言従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失天下則国危、国危而主卑。」 救小未必有実、則起兵而敵大矣。 敵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則為強国訓矣。 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抜。救小為従、未見其利、而亡地敗軍矣。 是故事強、則以外権士官於内。救小、則以内重求利於外。 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国地雖削、私家富矣。 事成、則以権長重。事敗、則以富退処。 人主之聴説於其臣、事未成則爵禄已尊矣。 事敗而弗誅、則游説之士、孰不為用矰繳之説而徼倖其後。 故破国亡主以聴言談者之浮説。此其故何也。 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後也。 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則不可攻也。 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責於外、内政之有也。 今不行法術於内、而事智於外、則不至於治強矣。 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故治強易為謀、弱乱難為計。 故用於秦者十変而謀希失。用於燕者一変而計希得。 非用於秦者必智、則於燕者必愚也。蓋治乱之資異也。 故周去秦為従、朞年而挙。 衛離魏為衡、半歳而亡。是周滅於従、衛亡於衡也。 使周、衛緩其従衡之計、而厳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賞罰、尽其地力以多其積、致其民死以堅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則其利少、攻其国、則其傷大、万乗之国、莫敢自頓於堅城之下、而使強敵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術也。 舎必不亡之術而道必滅之事、治国者之過也。 智困於外而政乱於内、則亡不可振也。 C:49:12:安利之所在 民之政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今為之攻戦、進則死於敵、退則死於誅、則危矣。 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労、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窮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 故事私門而完解舎、解舎完則遠戦、遠戦則安。 行貨賂而襲当塗者則求得、求得則私安、私安則利之所在、安得勿就。 是以公民少而私人衆矣。 C:49:13:明王治国之政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未作。 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 姦財貨賈得用於市、則商人不少矣。 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戦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商賈之民多矣。 C:49:14:五蠧之民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則称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弁説、以疑当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 其言談者、為設詐称、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 其帯剣者、聚徒属、立節操、以顕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其患御者、積於私門、尽貨賂、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労。 其商工之民、脩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 此五者、邦之蠧也。 人主不除此五蠧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内雖有破亡之国、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 B:50:顕学第五十 C:50:01:愚誣之学 世之顕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顔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楽正氏之儒。 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 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舎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孔墨不可復生、将誰使定世之学乎。 孔子、墨子倶道堯舜、而取舎不同。皆自謂真堯舜。 堯舜不復生、将誰使定儒墨之誠乎。 殷周七百余歳、虞夏二千余歳、而不能定儒墨之真。 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歳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無参験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故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 愚誣之学、雑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C:50:02:雑反之学不両立而治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喪三月。世主以為倹而礼之。 儒者破家而葬、服喪三年、大毀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礼之。 夫是墨子之倹、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戻也。 今孝戻、侈倹倶在儒墨、而上兼礼之。 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於臧獲、行直則怒於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礼之。 宋栄子之議、設不闘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見侮不辱。世主以為寛而礼之。 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栄之恕也。是宋栄之寛、将非漆雕之暴也。 今寛廉、恕暴倶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 自愚誣之学、雑反之辞争、而人主倶聴之。故海内之士、言無定術、行無常議。 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雑反之学不両立而治。 今兼聴雑学繆行同異之辞、安得無乱乎。 聴行如此、其於治人又必然矣。 C:50:03:今世之学士 今世之学士語治者多曰「与貧窮地以実無資。」 今夫与人相若也、無豊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給者、非力則倹也。 与人相若也、無飢饉疾疚禍罪之殃独以貧窮者、非侈則墯也。 侈而墯者貧、而力而倹者富。 今上徴斂於富人以布施於貧家、是奪力倹而与侈墯也。 而欲索民之疾作而節用、不可得也。 C:50:04: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乱亡之道也 今有人於此。義不入危城、不処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 世主必従而礼之、貴其智而高其行、以為軽物重生之士也。 夫上所以陳良田大宅、設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 今上尊貴軽物重生之士、而索民之出死而重殉上事、不可得也。 蔵書策、習談論、聚徒役、服文学而議説。 世主必従而礼之、曰敬賢士、先王之道也。 夫吏之所税、耕者也。而上之所養、学士也。 耕者則重税、学士則多賞、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談、不可得也。 立節参民、執操不侵、怨言過於耳必随之以剣。 世主必従而礼之、以為自好之士。 夫斬首之労不賞、而家闘之勇尊顕、而索民之疾戦距敵而無私闘、不可得也。 国平則養儒侠、難至則用介士、所養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養。此所以乱也。 且夫人主於聴学也、若是其言、宜布之官而用其身、若非其言、宜去其身而息其端。 今以為是也而弗布於官、以為非也而不息其端。 是而不用、非而不息、乱亡之道也。 C:50:05:爵禄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与処久而行不称其貌。 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与処而智不充其弁。 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実之声。 今之新弁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聴眩乎仲尼。 為悦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 是以魏任孟卯之弁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弁而有長平之禍。 此二者、任弁之失也。夫視鍛錫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剣。 水撃鵠雁、陸断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 発歯吻形容、伯楽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観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駑良。 観容服、聴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 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発於卒伍。 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禄厚而愈勧。 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 夫爵禄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 C:50:06:不知事類者 磐石千里、不可謂富。象人百万、不可謂強。 石非不大、数非不衆也、而不可謂富強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敵也。 今商官技芸之士亦不墾而食、是地不墾与磐石一貫也。 儒侠毋軍労、顕而栄者則民不使、与象人同事也。 夫禍知磐石象人、而不知禍商官儒侠為不墾之地、不使之民、不知事類者也。 C:50:07:徳厚之不足以止乱 故敵国之君王雖説吾義、吾弗入貢而臣。 関内之侯雖非吾行、吾必使執禽而朝。 是故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 夫厳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 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徳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C:50:08:必然之道 夫聖人之治国、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 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為非、一国可使斉。 為治者用衆而舎寡。故不務徳而務法。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無矢、恃自圜之木、千世無輪矣。 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 然而世皆乗車射禽者何也。隠栝之道用也。 雖有不恃隠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 何則、乗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発也。 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貴也。 何則、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 故有術之君、不随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C:50:09:明主挙実事 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寿、則世必以為狂。 夫智性也、寿命也。性命者非所学於人也。 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説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謂之不能、然則是諭也。 夫諭性也。以仁義教人、是以智与寿説也。 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嗇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沢粉黛則倍其初。 言先王之仁義、無益於治、明吾法度、必吾賞罰、則国富而治。 法度賞罰者亦国之脂沢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故不道仁義。 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歳。」 千秋万歳之声括耳、而一日之寿無徴於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 今世儒者之説人主、不言今之所以為治、而語已治之功、不審官法之事、不察姦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伝、誉先王之成功。 儒者飾辞曰「聴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説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 故明主挙実事、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不聴学者之言。 C:50:10: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児之心也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 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 将聴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児之心也。 夫嬰児不剔首則腹痛、不揊痤則寖益。剔首揊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 然猶啼呼不止。嬰児子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 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産也、而以上為酷。脩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厳。 徴賦錢粟以実倉庫、且以救飢饉備軍旅也、而以上為貪。 境内必知介而無私解、并力疾闘、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 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夫求聖通之士者、為民知之不足師用。 昔禹決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産開畝樹桑、鄭人謗訾。 禹利天下、子産存鄭、皆以受謗。 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 故挙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皆乱之端、未可与為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