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史記』 司馬遷 V:024:巻第二十四(書) B:024:楽書第二 C:024:01:雅頌の音 太史公曰。 余毎読虞書、至於「君臣相勅、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壊」、未嘗不流涕也。 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戦戦恐懼、善守善終哉。 君子不為約則修徳、満則棄礼。 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沢而歌詠勤苦。 非大徳誰能如斯。 伝曰「治定功成、礼楽乃興」。 海内人道益深、其徳益至、所楽者益異。 満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 凡作楽者、所以節楽。君子以謙退為礼、以損減為楽。 楽其如此也。以為州異国殊、情習不同、故博采風俗、協比声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於明堂臨観、而万民咸蕩滌邪穢、斟酌飽満、以飾厥性。 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 及其調和諧合、鳥獣尽感、而況懐五常、含好悪、自然之勢也。 治道虧欠而鄭音興起、封君世辟、名顕鄰州、争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与斉優遂容於魯、雖退正楽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猶莫之化。 陵遅以至六国、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并国於秦。 秦二世尤以為娯。 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声色、祖伊所以懼也。軽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 趙高曰「五帝、三王楽各殊名、示不相襲。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歓喜、合殷勤、非此和説不通、解沢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楽、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后行遠乎。」二世然之。 C:024:02:漢朝の楽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児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 孝恵、孝文、孝景無所増更、於楽府習常肄旧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拝為協律都尉。 通一経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経家、相与共講習読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常有流星経於祠壇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世多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洼水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 歌曲曰「 太一貢兮天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 歌詩曰「 天馬来兮従西極、経万里兮帰有徳。 承霊威兮降外国、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楽、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馬、詩以為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 上黙然不説。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当族。」 C:024:03:楽の起こり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声。声相応、故生変。変成方、謂之音。 比音而楽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楽也。 楽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殺。 其楽心感者、其声嘽以緩。 其喜心感者、其声発以散。 其怒心感者、其声麤以厲。 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 其愛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 故礼以導其志、楽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姦。 礼楽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動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謂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楽、其正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徴為事、羽為物。 五者不乱、則無惉懘之音矣。 宮乱則荒、其君驕。商乱則搥、其臣壊。 角乱則憂、其民怨。徵乱則哀、其事勤。 羽乱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乱、迭相陵、謂之慢。 如此則国之滅亡無日矣。 鄭衛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 桑間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楽者、通於倫理者也。 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獣是也。 知音而不知楽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楽。 是故審声以知音、審音以知楽、審楽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楽知楽則幾於礼矣。 礼楽皆得、謂之有徳。徳者得也。 是故楽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礼、非極味也。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是故先王之制礼楽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悪而反人道之正也。 C:024:04:礼と楽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頌也。 物至知知、然后好悪形焉。 好悪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己、天理滅矣。 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悪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 是故強者脅弱、衆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是故先王制礼楽、人為之節。 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楽也。 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郷食饗、所以正交接也。 礼節民心、楽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楽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楽者為同、礼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楽勝則流、礼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礼楽之事也。 礼義立、則貴賤等矣。楽文同、則上下和矣。 好悪著、則賢不肖別矣。刑禁暴、爵挙賢、則政均矣。 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楽由中出、礼自外作。楽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大楽必易、大礼必簡。楽至則無怨、礼至則不争。揖譲而治天下者、礼楽之謂也。 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楽達矣。 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則礼行矣。 大楽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節。 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 明則有礼楽、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内合敬同愛矣。 礼者、殊事合敬者也。楽者、異文合愛者也。 礼楽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時並、名与功偕。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楽之器也。 詘信俯仰級兆舒疾、楽之文也。 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 升降上下周旋裼襲、礼之文也。 故知礼楽之情者能作、識礼楽之文者能術。 作者之謂聖、術者之謂明。 明聖者、術作之謂也。 楽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 楽由天作、礼以地制。過制則乱、過作則暴。 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礼楽也。 論倫無患、楽之情也。欣喜驩愛、楽之容也。 中正無邪、礼之質也。荘敬恭順、礼之制也。 若夫礼楽之施於金石、越於声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于山川鬼神、則此所以与民同也。 王者功成作楽、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楽備、其治弁者其礼具。 干戚之舞、非備楽也。亨孰而祀、非達礼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楽。三王異世、不相襲礼。 楽極則憂、礼粗則偏矣。 及夫敦楽而無憂、礼備而不偏者、其唯大聖乎。 C:024:04:2:義と礼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也。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楽興也。 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蔵、義也。 仁近於楽、義近於礼。楽者敦和、率神而従天。 礼者弁宜、居鬼而従地。 故聖人作楽以応天、作礼以配地。 礼楽明備、天地官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 高卑已陳、貴賤位矣。動静有常、小大殊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礼者天地之別也。 地気上隮、天気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物)化興焉、如此則楽者天地之和也。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別則乱登、此天地之情也。 及夫礼楽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楽著太始而礼居成物。 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 一動一静者、天地之間也。故聖人曰「礼云楽云」。 C:024:04:3:天子の楽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楽、以賞諸侯。 故天子之為楽也、以賞諸侯之有徳者也。徳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后賞之以楽。 故其治民労者、其舞行級遠。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級短。 故観其舞而知其徳、聞其謚而知其行。 大章、章之也。咸池、備也。韶、継也。夏、大也。殷周之楽尽也。 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 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 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 然則先王之為楽也、以法治也、善則行象徳矣。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 而獄訟益煩、則酒之流生禍也。 是故先王因為酒礼、一献之礼、賓主百拝、終日飲酒而不得酔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故酒食者、所以合歓也。 C:024:04:4:楽は施、礼は報 楽者、所以象徳也。礼者、所以閉淫也。 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 有大福、必有礼以楽之。哀楽之分、皆以礼終。 楽也者、施也。礼也者、報也。 楽、楽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 楽章徳、礼報情反始也。 所謂大路者、天子之輿也。 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 青黒縁者、天子之葆亀也。 従之以牛羊之群、則所以贈諸侯也。 楽也者、情之不可変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楽統同、礼別異、礼楽之説貫乎人情矣。 窮本知変、楽之情也。著誠去偽、礼之経也。 礼楽順天地之誠、達神明之徳、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領父子君臣之節。 是故大人挙礼楽、則天地将為昭焉。 天地欣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達、羽翮奮、角觡生、蟄虫昭穌、羽者嫗伏、毛者孕鬻、胎生者不殰而卵生者不殈、則楽之道帰焉耳。 楽者、非謂黄鍾大呂弦歌干揚也、楽之末節也、故童者舞之。 布筵席、陳樽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礼者、礼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楽師弁乎声詩、故北面而弦。 宗祝弁乎宗廟之礼、故後尸。 商祝弁乎喪礼、故後主人。 是故徳成而上、蓺成而下。 行成而先、事成而後。 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後、然后可以有制於天下也。 楽者、聖人之所楽也、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風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 夫人有血気心知之性、而無哀楽喜怒之常、応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 是故志微焦衰之音作、而民思憂。 嘽緩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楽。 粗厲猛起奮末広賁之音作、而民剛毅。 廉直経正荘誠之音作、而民粛敬。寛裕肉好順成和動之音作、而民慈愛。 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而民淫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義、合生気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気不怒、柔気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発作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然后立之学等、広其節奏、省其文采、以縄徳厚也。 類小大之称、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於楽。故曰「楽観其深矣」。 C:024:04:5:姦声乱色 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 気衰則生物不育、世乱則礼廃而楽淫。 是故其声哀而不荘、楽而不安、慢易以犯節、流湎以忘本。 広則容姦。狭則思欲、感滌蕩之気而滅平和之徳、是以君子賤之也。 凡姦声感人而逆気応之、逆気成象而淫楽興焉。 正声感人而順気応之、順気成象而和楽興焉。 倡和有応、回邪曲直各帰其分、而万物之理以類相動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 姦声乱色不留聡明、淫楽廃礼不接於心術、惰慢邪辟之気不設於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然后発以声音、文以琴瑟、動以干戚、飾以羽旄、従以簫管、奮至徳之光、動四気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広大象地、終始象四時、周旋象風雨。 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風従律而不姦、百度得数而有常。 小大相成、終始相生、倡和清濁、代相為経。故楽行而倫清、耳目聡明、血気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故曰「楽者楽也」。君子楽得其道、小人楽得其欲。 以道制欲、則楽而不乱。 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楽。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広楽以成其教、楽行而民郷方、可以観徳矣。 C:024:04:6:楽は徳の華 徳者、性之端也。楽者、徳之華也。 金石糸竹、楽之器也。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声也。舞、動其容也。 三者本乎心、然后楽気従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気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発外、唯楽不可以為偽。 楽者、心之動也。声者、楽之象也。文采節奏、声之飾也。 君子動其本、楽其象、然后治其飾。 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歩以見方、再始以著往、復乱以飭帰、奮疾而不抜、(也)極幽而不隠。 独楽其志、不厭其道。備挙其道、不私其欲。 是以情見而義立、楽終而徳尊。 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過。故曰「生民之道、楽為大焉」。 君子曰「礼楽不可以斯須去身」。 致楽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楽、楽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 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致楽、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者也。 治躬則荘敬、荘敬則厳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楽、而鄙詐之心入之矣。 外貌斯須不荘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C:024:04:7:楽は内、礼は外 故楽也者、動於内者也。礼也者、動於外者也。 楽極和、礼極順。 内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顔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徳煇動乎内而民莫不承聴、理発乎外而民莫不承順。 故曰「知礼楽之道、挙而錯之天下無難矣」。 楽也者、動於内者也。礼也者、動於外者也。 故礼主其謙、楽主其盈。礼謙而進、以進為文。 楽盈而反、以反為文。礼謙而不進、則銷。 楽盈而不反、則放。故礼有報而楽有反。 礼得其報則楽、楽得其反則安。 礼之報、楽之反、其義一也。 C:024:05:楽は楽なり 夫楽者楽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楽必発諸声音、形於動静、人道也。 声音動静、性術之変、尽於此矣。 故人不能無楽、楽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能無乱。 先王悪其乱、故制雅頌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楽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綸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気得接焉、是先王立楽之方也。 是故楽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聴之、則莫不和敬。 在族長郷里之中、長幼同聴之、則莫不和順。 在閨門之内、父子兄弟同聴之、則莫不和親。 故楽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万民也、是先王立楽之方也。 故聴其雅頌之声、志意得広焉。 執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信、容貌得荘焉。 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斉焉。 故楽者天地之斉、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C:024:05:2:魏文侯と子夏 夫楽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 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 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斉矣。 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楽可謂盛矣。 魏文侯問於子夏曰「吾端冕而聴古楽則唯恐臥、聴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楽之如彼、何也。新楽之如此、何也。」 子夏答曰「今夫古楽、進旅而退旅、和正以広、弦匏笙簧合守拊鼓、始奏以文、止乱以武、治乱以相、訊疾以雅。君子於是語、於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楽之発也。今夫新楽、進俯退俯、姦声以淫、溺而不止、及優侏儒、獶雑子女、不知父子。楽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楽之発也。今君之所問者楽也、所好者音也。夫楽之与音、相近而不同。」 文侯曰「敢問如何。」 子夏答曰「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当、民有徳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祅祥、此之謂大当。然后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詩頌、此之謂徳音、徳音之謂楽。詩曰『莫其徳音、其徳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於文王、其徳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此之謂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与。」 文侯曰「敢問溺音者何従出也。」 子夏答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趣数煩志、斉音驁辟驕志、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徳、是以祭祀不用也。 詩曰『粛雍和鳴、先祖是聴』。夫粛粛、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悪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従之。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 然后聖人作為鞉鼓椌楬壎篪、此六者、徳音之音也。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献醻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此所以示後世有尊卑長幼序也。鐘声鏗、鏗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聴鐘声則思武臣。石声硜、硜以立別、別以致死。君子聴磬声則思死封疆之臣。糸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聴琴瑟之声則思志義之臣。竹声濫、濫以立会、会以聚衆。君子聴竽笙簫管之声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動、動以進衆。君子聴鼓鼙之声則思将帥之臣。君子之聴音、非聴其鏗鎗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C:024:05:3:賓牟賈と孔子 賓牟賈侍坐於孔子。 孔子与之言、及楽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何也。」 答曰「病不得其衆也。」 「永歎之、淫液之、何也。」 答曰「恐不逮事也。」 「発揚蹈厲之已蚤、何也。」 答曰「及時事也。」 「武坐致右憲左、何也。」 答曰「非武坐也。」 「声淫及商、何也。」 答曰「非武音也。」 子曰「若非武音、則何音也。」 答曰「有司失其伝也。如非有司失其伝、則武王之志荒矣。」 子曰「唯丘之聞諸萇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賓牟賈起、免席而請曰「夫武之備戒之已久、則既聞命矣。敢問遲之遲而又久、何也。」 子曰「居、吾語汝。夫楽者、象成者也。総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発揚蹈厲、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陝、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四伐、盛(振)威於中国也。分夾而進、事蚤済也。久立於綴、以待諸侯之至也。 且夫女独未聞牧野之語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黄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釈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済河而西、馬散華山之陽而弗復乗。牛散桃林之野而不復服。車甲弢而蔵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苞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 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税剣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覲、然后諸侯知所以臣。耕藉、然后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学、天子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総干、所以教諸侯之悌也。若此、則周道四達、礼楽交通、則夫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C:024:05:4:子貢と師乙 子貢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声歌各有宜也、如賜者宜何歌也。」 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 寛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頌。広大而静、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倹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清廉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宜歌商。溫良而能断者宜歌斉。 夫歌者、直己而陳徳。動己而天地応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遺声也、商人志之、故謂之商。斉者、三代之遺声也、斉人志之、故謂之斉。明乎商之詩者、臨事而屢断。明乎斉之詩者、見利而譲也。 臨事而屢断、勇也。見利而譲、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槁木、居中矩、句中鉤、累累乎殷如貫珠。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説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子貢問楽。 C:024:06:音は人の心 凡音由於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応声。 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悪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弾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 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 舜之道何弘也。紂之道何隘也。 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楽好之、楽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驩心、故天下治也。 夫朝歌者不時也。北者敗也、鄙者陋也。 紂楽好之、与万国殊心、諸侯不附、百姓不親、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C:024:06:2:衛霊公と師涓、晋平公と師曠 而衛霊公之時、将之晋、至於濮水之上舎。 夜半時聞鼓琴声、問左右、皆対曰「不聞。」 乃召師涓曰「吾聞鼓琴音、問左右、皆不聞。其状似鬼神、為我聴而写之。」 師涓曰「諾。」因端坐援琴、聴而写之。 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習也、請宿習之。」 霊公曰「可。」因復宿。 明日、報曰「習矣。」 即去之晋、見晋平公。平公置酒於施恵之台。 酒酣、霊公曰「今者来、聞新声、請奏之。」 平公曰「可。」即令師涓坐師曠旁、援琴鼓之。 未終、師曠撫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 平公曰「何道出。」 師曠曰「師延所作也。与紂為靡靡之楽、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自投濮水之中、故聞此声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声者国削。」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 師涓鼓而終之。 平公曰「音無此最悲乎。」 師曠曰「有。」平公曰「可得聞乎。」 師曠曰「君徳義薄、不可以聴之。」 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願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 再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平公大喜、起而為師曠寿。 反坐、問曰「音無此最悲乎。」 師曠曰「有。昔者黄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徳義薄、不足以聴之、聴之将敗。」 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願遂聞之。」 師曠不得已、援琴而鼓之。 一奏之、有白雲従西北起。 再奏之、大風至而雨随之、飛廊瓦、左右皆奔走。 平公恐懼、伏於廊屋之間。 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聴者或吉或凶。夫楽不可妄興也。 C:024:07:太史公言 太史公曰。 夫上古明王挙楽者、非以娯心自楽、快意恣欲、将欲為治也。 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 故音楽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礼、羽動腎而和正智。 故楽所以内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 上以事宗廟、下以変化黎庶也。 琴長八尺一寸、正度也。 弦大者為宮、而居中央、君也。 商張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則君臣之位正矣。 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広大。 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 聞角音、使人惻隠而愛人。 聞徵音、使人楽善而好施。 聞羽音、使人整斉而好礼。 夫礼由外入、楽自内出。 故君子不可須臾離礼、須臾離礼則暴慢之行窮外。 不可須臾離楽、須臾離楽則姦邪之行窮内。 故楽音者、君子之所養義也。 夫古者、天子諸侯聴鐘磬未嘗離於庭、卿大夫聴琴瑟之音未嘗離於前、所以養行義而防淫佚也。 夫淫佚生於無礼、故聖王使人耳聞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義之道。 故君子終日言而邪辟無由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