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呂氏春秋』 呂不韋 B:01:紀部 第01巻 1:孟春紀,2:本生紀,3:重己紀,4:貴公紀,5:去私紀 第02巻 1:仲春紀,2:貴生紀,3:情欲紀,4:当染紀,5:功名紀 第03巻 1:季春紀,2:尽数紀,3:先己紀,4:論人紀,5:圜道紀 第04巻 1:孟夏紀,2:勧学紀,3:尊師紀,4:誣徒紀,5:用衆紀 第05巻 1:仲夏紀,2:大楽紀,3:侈楽紀,4:適音紀,5:古楽紀 第06巻 1:季夏紀,2:音律紀,3:音初紀,4:制楽紀,5:明理紀 第07巻 1:孟秋紀,2:蕩兵紀,3:振乱紀,4:禁塞紀,5:懐寵紀 第08巻 1:仲秋紀,2:論威紀,3:簡選紀,4:決勝紀,5:愛士紀 第09巻 1:季秋紀,2:順民紀,3:知士紀,4:審己紀,5:精通紀 第10巻 1:孟冬紀,2:節喪紀,3:安死紀,4:異宝紀,5:異用紀 第11巻 1:仲冬紀,2:至忠紀,3:忠廉紀,4:当務紀,5:長見紀 第12巻 1:季冬紀,2:士節紀,3:介立紀,4:誠廉紀,5:不侵紀,6:序意紀 B:02:覧部 第13巻 1:有始覧,2:応同覧,3:去尤覧,4:聴言覧,5:謹聴覧,6:務本覧,7:諭大覧 第14巻 1:孝行覧,2:本味覧,3:首時覧,4:義賞覧,5:長攻覧,6:慎人覧,7:遇合覧,8:必己覧 第15巻 1:慎大覧,2:権勲覧,3:下賢覧,4:報更覧,5:順説覧,6:不広覧,7:貴因覧,8:察今覧 第16巻 1:先識覧,2:観世覧,3:知接覧,4:悔過覧,5:楽成覧,6:察微覧,7:去宥覧,8:正名覧 第17巻 1:審分覧,2:君守覧,3:任数覧,4:勿躬覧,5:知度覧,6:慎勢覧,7:不二覧,8:執一覧 第18巻 1:審応覧,2:重言覧,3:精諭覧,4:離謂覧,5:淫辞覧,6:不屈覧,7:応言覧,8:具備覧 第19巻 1:離俗覧,2:高義覧,3:上徳覧,4:用民覧,5:適威覧,6:為欲覧,7:貴信覧,8:挙難覧 第20巻 1:恃君覧,2:長利覧,3:知分覧,4:召類覧,5:達鬱覧,6:行論覧,7:驕恣覧,8:観表覧 B:03:論部 第21巻 1:開春論,2:察賢論,3:期賢論,4:審為論,5:愛類論,6:貴卒論 第22巻 1:慎行論,2:無義論,3:疑似論,4:壹行論,5:求人論,6:察伝論 第23巻 1:貴直論,2:直諫論,3:知化論,4:過理論,5:壅塞論,6:原乱論 第24巻 1:不苟論,2:賛能論,3:自知論,4:当賞論,5:博志論,6:貴当論 第25巻 1:似順論,2:別類論,3:有度論,4:分職論,5:処方論,6:慎小論 第26巻 1:士容論,2:務大論,3:上農論,4:任地論,5:弁土論,6:審時論 -------------------------------------------------------------------------------- V:01:紀部 巻第一 -------------------------------------------------------------------------------- C:01:01:孟春紀 孟春之月。 日在営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鱗。其音角。 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戸。 祭先脾。東風解凍。蟄虫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 天子居青陽左個、乗鸞輅、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達。 是月也、以立春。 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徳在木。」 天子乃齋。 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 命相布徳和令、行慶施恵、下及兆民。 慶賜遂行、無有不当。 迺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経紀、以初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 乃択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 反、執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労酒。 是月也、天気下降、地気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 王布農事。 命田舎東郊、皆修封疆、審端径術、善相丘陵阪険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是月也、命楽正入学習舞。 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沢、犠牲無用牝。 禁止伐木、無覆巣、無殺孩虫胎夭飛鳥、無麛無卵、無聚大衆、無置城郭、揜骼霾髊。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 兵戎不起、不可以従我始。無変天之道、無絶地之理、無乱人之紀。 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国乃有恐。 行秋令、則民大疫、疾風暴雨数至、藜莠蓬蒿並興。 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霜雪大摯、首種不入。 C:01:02:本生紀 始生之者天也。養成之者人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天子。 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 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則失所為立之矣。 譬之若修兵者、以備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則亦失所為修之矣。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 物也者、所以養性也、非所以性養也。 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軽重也。 不知軽重、則重者為軽、軽者為重矣。若此、則毎動無不敗。 以此為君悖、以此為臣乱、以此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無幸必亡。 今有声於此、耳聴之必慊、已聴之則使人聾、必弗聴。 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已視之則使人盲、必弗視。 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則使人瘖、必弗食。 是故聖人之於声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舎之、此全性之道也。 世之貴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遁焉、性悪得不傷。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 故聖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 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聡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 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当、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 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 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徳之人。 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 貧賤之致物也難、雖欲過之奚由。 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蹙之機。 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靡曼皓歯、鄭、衛之音、務以自楽、命之曰伐性之斧。 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 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為其実也。 則此論之不可不察也。 C:01:03:重己紀 倕、至巧也。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有之利故也。 人不愛崑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 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軽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曙失之、終身不復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達乎性命之情也。 不達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師者之愛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 是聾者之養嬰児也、方雷而窺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 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別也。 未始有別者、其所謂是未嘗是、其所謂非未嘗非、是其所謂非、非其所謂是、此之謂大惑。 若此人者、天之所禍也。 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 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長至常亦然。 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則其至不可禁矣。此論不可不熟。 使烏獲疾引牛尾、尾絶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 使五尺豎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順也。 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 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 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蹙、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 是故先王不処大室、不為高台、味不衆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気不達。 味衆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気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 昔先聖王之為苑囿園池也、足以観望労形而已矣。 其為宮室台榭也、足以辟燥湿而已矣。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煖骸而已矣。 其為飲食酏醴也、足以適味充虚而已矣。其為声色音楽也、足以安性自娯而已矣。 五者、聖王之所以養性也、非好倹而悪費也、節乎性也。 C:01:04:貴公紀 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 嘗試観於上志、有得天下者衆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 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範曰「無偏無党、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悪、遵王之路。」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将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則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沢、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徳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国人弗諱、寡人将誰属国。」 管仲対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 桓公曰「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 公曰「鮑叔牙可乎。」管仲対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醜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国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処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 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闘、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悪、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而虫出於戸。 人之少也愚、其長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日酔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戻而求王、舜弗能為。 C:01:05:去私紀 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徳而万物得遂長焉。 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 堯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問於祁黄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黄羊対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讎邪。」対曰「君問可、非問臣之讎也。」 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黄羊曰「国無尉、其誰可以為之。」対曰「午也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対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論也、外挙不避讎、内挙不避子。」 祁黄羊可謂公矣。 墨者有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秦恵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聴寡人也。」 腹䵍対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許恵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庖人調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為庖。 若使庖人調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為庖矣。 王伯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 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 -------------------------------------------------------------------------------- V:02:紀部 巻第二 -------------------------------------------------------------------------------- C:02:01:仲春紀 仲春之月。 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鱗。其音角。 律中夾鐘。其数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戸。 祭先脾。始雨水。桃李華。蒼庚鳴。鷹化為鳩。 天子居青陽太廟、乗鸞輅、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達。 是月也、安萌牙、養幼少、存諸孤。択元日、命人社。 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無肆掠、止獄訟。 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於高禖。 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礼天子所御、帯以弓韣、授以弓矢於高禖之前。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発声、始電。蟄虫咸動、開戸始出。 先雷三日、奮鐸以令于兆民曰「雷且発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凶災。」 日夜分、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桶、正権概。 是月也、耕者少舎、乃修闔扇、寝廟必備。無作大事、以妨農功。 是月也、無竭川沢、無漉陂池、無焚山林。 天子乃献羔開冰、先薦寝廟。 上丁、命楽正、入舞舎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親往視之。 中丁、又命楽正、入学習楽。 是月也、祀不用犠牲、用圭璧、更皮幣。 仲春行秋令、則其国大水、寒気総至、寇戎来征。 行冬令、則陽気不勝、麦乃不熟、民多相掠。 行夏令、則国乃大旱、煖気早来、虫螟為害。 C:02:02:貴生紀 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声、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 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則弗為。由此観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 堯以天下譲於子州支父。 子州支父対曰「以我為天子猶可也。雖然、我適有幽憂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於它物乎。 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託天下。 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捜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無君、求王子捜而不得、従之丹穴。 王子捜不肯出、越人薫之以艾、乗之以王輿。 王子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舎我乎。」 王子捜非悪為君也、悪為君之患也。 若王子捜者、可謂不以国傷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為君也。 魯君聞顔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 顔闔守閭、鹿布之衣、而自飯牛。魯君之使者至、顔闔自対之。 使者曰「此顔闔之家邪。」顔闔対曰「此闔之家也。」 使者致幣、顔闔対曰「恐聴繆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 使者還反審之、復来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顔闔者、非悪富貴也、由重生悪之也。 世之人主、多以富貴驕得道之人、其不相知、豈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 其緒余、以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由此観之、帝王之功、聖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之道也。 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為也。 凡聖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為。 今有人於此、以随侯之珠弾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 所用重、所要軽也。夫生豈特随侯珠之重也哉。 子華子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 故所謂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 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悪者、服是也、辱是也。 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悪、不若無聞。目見所悪、不若無見。 故雷則揜耳、電則揜目、此其比也。 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悪、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 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敗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C:02:03:情欲紀 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 聖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 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 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黄帝其与桀、紂同。 聖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 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虧情、故毎動為亡敗。 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満、身尽府種、筋骨沈滞、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 其於物也、不可得之為欲、不可足之為求、大失生本。 民人怨謗、又樹大讎。意気易動、蹻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徳義之緩、邪利之急。 身以困窮、雖後悔之、尚将奚及。 巧佞之近、端直之遠、国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 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乱難時至。 以此君人、為身大憂。耳不楽声、目不楽色、口不甘味、与死無択。 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長、声色滋味、能久楽之、奚故。 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 秋早寒則冬必煖矣、春多雨則夏必旱矣、天地不能両、而況於人類乎。 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雖異、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尊酌者衆則速尽。万物之酌大貴之生者衆矣、故大貴之生常速尽。 非徒万物酌之也、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 功雖成乎外、而生虧乎内。 耳不可以聴、目不可以視、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擾、妄言想見、臨死之上、顛倒驚懼、不知所為、用心如此、豈不悲哉。 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荘王為幸、自有道者論之則不然、此荊国之幸。 荊荘王好周遊田猟、馳騁弋射、歓楽無遺、尽傅其境内之労与諸侯之憂於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荘王功跡著乎竹帛、伝乎後世。 C:02:04:当染紀 墨子見染素糸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黄則黄、所以入者変、其色亦変、五入而以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糸然也、国亦有染。 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挙天下之仁義顕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於干辛、歧踵戎、殷紂染於崇侯、悪来、周厲王染於虢公長父、栄夷終、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為天下僇、挙天下之不義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斉桓公染於管仲、鮑叔、晋文公染於咎犯、郤偃、荊荘王染於孫叔敖、沈尹蒸、呉王闔廬染於伍員、文之儀、越王句践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諸侯、功名伝於後世。 范吉射染於張柳朔、王生、中行寅染於黄藉秦、高強、呉王夫差染於王孫雄、太宰嚭、智伯瑤染於智国、張武、中山尚染於魏義、椻長、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禋、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辱、宗廟不血食、絶其後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挙天下之貪暴可羞人必称此六君者。 凡為君非為君而因栄也、非為君而因安也、以為行理也。 行理生於当染、故古之善為君者、労於論人、而佚於官事、得其経也。 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労耳目、国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 不知要故則所染不当、所染不当、理奚由至。 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国、愛其身也、所染不当也。 存亡故不独是也、帝王亦然。非独国有染也。孔子学於老聃、孟蘇夔、靖叔。 魯恵公使宰譲請郊廟之礼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恵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学焉。 此二士者、無爵位以顕人、無賞禄以利人、挙天下之顕栄者必称此二士也。 皆死久矣、従属彌衆、弟子彌豊、充満天下、王公大人従而顕之、有愛子弟者随而学焉、無時乏絶。 子貢、子夏、曾子学於孔子、田子方学於子貢、段干木学於子夏、呉起学於曾子。 禽滑釐学於墨子、許犯学於禽滑釐、田繋学於許犯。 孔、墨之後学顕栄於天下者衆矣、不可勝数、皆所染者得当也。 C:02:05:功名紀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猶表之与影、若呼之与響。 善釣者出魚乎十仞之下、餌香也。 善弋者下鳥乎百仞之上、弓良也。 善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異習皆服之、徳厚也。 水泉深則魚鱉帰之、樹木盛則飛鳥帰之、庶草茂則禽獣帰之、人主賢則豪桀帰之。 故聖王不務帰之者、而務其所以帰。 強令之笑不楽、強令之哭不悲。強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缶醯黄、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 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 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 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厳、何益。 大寒既至、民煖是利。大熱在上、民清是走。 是故民無常処、見利之聚、無之去。欲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 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 欲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異也。行不異、乱雖信今、民猶無走。 民無走、則王者廃矣、暴君幸矣、民絶望矣。 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務、有賢主不可而不此事。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悪之不可移。 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賢名之。 関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争其上之過、而不能与之賢名。 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 V:03:紀部 巻第三 -------------------------------------------------------------------------------- C:03:01:季春紀 季春之月。 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牽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鱗。其音角。 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戸。 祭先脾。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萍始生。 天子居青陽右個、乗鸞輅、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 食麦与羊。其器疏以達。 是月也、天子乃薦鞠衣于先帝。 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乗舟。 薦鮪于寝廟、乃為麦祈実。 是月也、生気方盛、陽気発泄、生者畢出、萌者尽達、不可以内。 天子布徳行恵、命有司、発倉窌、賜貧窮、振乏絶、開府庫、出幣帛、周天下、勉諸侯、聘名士、礼賢者。 是月也、命司空曰「時雨将降、下水上騰。循行国邑、周視原野。修利堤防、導達溝瀆、開通道路、無有障塞。田猟罼弋、罝罘羅網、餧獣之薬、無出九門。」 是月也、命野虞、無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任降于桑。 具栚曲筥筐、后妃齋戒、親東郷躬桑、禁婦女無観。 省婦使、勧蚕事、蚕事既登、分繭称糸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無有敢堕。 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鉄、皮革筋、角歯、羽箭幹、脂膠丹漆、無或不良。 百工咸理、監工日号、無悖于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 是月之末、択吉日、大合楽、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 是月也、乃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犠牲駒犢、挙書其数。国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気。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 季春行冬令、則寒気時発、草木皆肅、国有大恐。 行夏令、則民多疾疫、時雨不降、山陵不収。 行秋令、則天多沈陰、淫雨早降、兵革並起。 C:03:02:尽数紀 天生陰陽寒暑燥湿、四時之化、万物之変、莫不為利、莫不為害。 聖人察陰陽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長焉。 長也者、非短而続之也、畢其数也。畢数之務、在乎去害。何謂去害。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鹹、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大寒、大熱、大燥、大湿、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 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精気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与為飛揚、集於走獣与為流行、集於珠玉与為精朗、集於樹木与為茂長、集於聖人与為夐明。精気之来也、因軽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之、因智而明之。 流水不腐、戸枢不蠹、動也。形気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気鬱。 鬱処頭則為腫為風、処耳則為挶為聾、処目則為眵為盲、処鼻則為鼽為窒、処腹則為張為府、処足則為痿為蹙。 軽水所多禿与癭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尫与傴人。 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 食能以時、身必無災。 凡食之道、無飢無飽、是之謂五蔵之葆。 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気。 百節虞歓、咸進受気。 飲必小咽、端直無戻。 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譬之若射者、射而不中、反修于招、何益於中。 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故巫医毒薬、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賤之也、為其末也。 C:03:03:先己紀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対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 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宝。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 精気日新、邪気尽去、及其天年。 此之謂真人。 昔者先聖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故善響者不於響於声、善影者不於影於形、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 詩曰『淑人君子、其儀不忒。其儀不忒、正是四国』、言正諸身也。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行義則人善矣。 楽備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三者之成也、在於無為。 無為之道曰勝天、義曰利身、君曰勿身。 勿身督聴、利身平静、勝天順性。 順性則聡明寿長、平静則業進楽郷、督聴則姦塞不皇。 故上失其道則辺侵於敵、内失其行、名声墮於外。 是故百仞之松、本傷於下、而末槁於上。 商、周之国、謀失於胸、令困於彼。 故心得而聴得、聴得而事得、事得而功名得。 五帝先道而後徳、故徳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後殺、故事莫功焉。 五伯先事而後兵、故兵莫強焉。当今之世、巧謀並行、詐術遞用、攻戦不休、亡国辱主愈衆、所事者末也。 夏后相与有扈戦於甘沢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戦而不勝、是吾徳薄而教不善也。」 於是乎処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鍾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詩曰「執轡如組。」 孔子曰「審此言也可以為天下。」 子貢曰「何其躁也。」 孔子曰「非謂其躁也、謂其為之於此、而成文於彼也、聖人組修其身、而成文於天下矣。」 故子華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淵成而魚鱉安矣、松柏成而塗之人已蔭矣。」 孔子見魯哀公、哀公曰「有語寡人曰「為国家者、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為迂言也。」 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聞之「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不出於門戸而天下治者、其唯知反於己身者乎。」 C:03:04:論人紀 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 其索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 其求之彌疆者、失之彌遠。 何謂反諸己也。 適耳目、節嗜欲、釈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塗、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 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 凡彼万形、得一後成。 故知一、則応物変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 徳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 豪士時之、遠方来賓、不可塞也。 意気宣通、無所束縛、不可収也。 故知知一、則復帰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也。 離世自楽、中情潔白、不可量也。 威不能懼、厳不能恐、不可服也。 故知知一、則可動作当務、与時周旋、不可極也。 挙錯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 言無遺者、集肌膚、不可革也。 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 故知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応。 譬之若御者、反諸己、則車軽馬利、致遠復食而不倦。 昔上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僇而不止、以至於亡而不悟。 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至於王。 何謂求諸人。 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言弁辞、以自防禦、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 凡論人、通則観其所礼、貴則観其所進、富則観其所養、聴則観其所行、止則観其所好、習則観其所言、窮則観其所不受、賤則観其所不為、喜之以験其守、楽之以験其僻、怒之以験其節、懼之以験其特、哀之以験其人、苦之以験其志、八観六験、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論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隠。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何謂四隠。 交友故旧邑里門郭。 内則用六戚四隠、外則用八観六験、人之情偽貪鄙美悪無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汚無之而非是。 此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C:03:05:圜道紀 天道圜、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説天道之圜也。 精気一上一下、圜周復雑、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 何以説地道之方也。万物殊類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為、故曰地道方。 主執圜、臣処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軫与角属、圜道也。 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 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蔵、圜道也。 雲気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満。小為大、重為軽。圜道也。 黄帝曰「帝無常処也、有処者乃無処也」、以言不刑蹇、圜道也。 人之竅九、一有所居則八虚、八虚甚久則身斃。 故唯而聴、唯止。聴而視、聴止。 以言説一、一不欲留、留運為敗、圜道也、一也斉至貴、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而万物以為宗。 聖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 令出於主口、官職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於民心、遂於四方、還周復帰、至於主所、圜道也。 令圜則可不可善不善無所壅矣。 無所壅者、主道通也。 故令者、人主之所以為命也、賢不肖安危之所定也。 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則形体四枝不使矣。 人臣亦然、号令不感、則不得而使矣。 有之而不使、不若無有。 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湯、武皆然。 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 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隠。 堯、舜、賢主也、皆以賢者為後、不肯与其子孫、猶若立官必使之方。 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与其子孫、立官不能使之方、以私欲乱之也、何哉。 其所欲者之遠、而所知者之近也。 今五音之無不応也、其分審也。 宮徴商羽角、各処其処、音皆調均、不可以相違、此所以不受也。 賢主之立官、有似於此。百官各処其職、治其事以待主、主無不安矣。 以此治国、国無不利矣。 以此備患、患無由至矣。 -------------------------------------------------------------------------------- V:04:紀部 巻第四 -------------------------------------------------------------------------------- C:04:01:孟夏紀 孟夏之月。 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徴。 律中仲呂。其数七。其性礼。其事視。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 祭先肺。螻蟈鳴。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 天子居明堂左個、乗朱輅、駕赤騮、載赤旂、衣赤衣、服赤玉、食菽与鶏。其器高以觕。 是月也、以立夏。 先立夏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徳在火。」天子乃齋。 立夏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還、乃行賞、封侯慶賜、無不欣説。 乃命楽師習合礼楽。命太尉、賛傑俊、遂賢良、挙長大。 行爵出禄、必当其位。 是月也、継長増高、無有壊隳。 無起土功、無発大衆、無伐大樹。 是月也、天子始絺。 命野虞、出行田原、労農勧民、無或失時。 命司徒、循行県鄙。命農勉作、無伏于都。 是月也、駆獣無害五穀。無大田猟。農乃升麦。 天子乃以彘嘗麦、先薦寝廟。 是月也、聚蓄百薬。糜草死。 麦秋至。断薄刑、決小皋、出軽繋。 蚕事既畢、后妃献繭。 乃収繭税、以桑為均、貴賤少長如一、以給郊廟之祭服。 是月也、天子飲酎、用礼楽。 行之是令、而甘雨至三旬。 孟夏行秋令、則苦雨数来、五穀不滋、四鄙入保。 行冬令、則草木早枯、後乃大水、敗其城郭。 行春令、則虫蝗為敗、暴風来格、秀草不実。 C:04:02:勧学紀 先王之教、莫栄於孝、莫顕於忠。 忠孝、人君人親之所甚欲也。 顕栄、人子人臣之所甚願也。 然而人君人親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願、此生於不知理義。 不知理義、生於不学。 学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聖人。 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 在右則右重、在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 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 若此則名号顕矣、徳行彰矣。 故師之教也、不争軽重尊卑貧富、而争於道。 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於得聖人。 聖人生於疾学。 不疾学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疾学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 故往教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聴、卑師者不聴。 師操不化不聴之術而以強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遠乎。 学者処不化不聴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顕、身之安也、是懐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悪濡也。 凡説者、兌之也、非説之也。 今世之説者、多弗能兌、而反説之。 夫弗能兌而反説、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飲之以菫也、使世益乱。 不肖主重惑者、従此生矣。 故為師之務、在於勝理、在於行義。 理勝義立則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驕也、上至於天子、朝之而不慚、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遺理釈義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難乎。 故師必勝理行義然後尊。 曾子曰「君子行於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師者可知也。 夫無父而無師者、余若夫何哉。」 此言事師之猶事父也。 曾點使曾参、過期而不至、人皆見曾點曰「無乃畏邪。」 曾點曰「彼雖畏、我存、夫安敢畏。」 孔子畏於匡、顔淵後、孔子曰「吾以汝為死矣。」 顔淵曰「子在、回何敢死。」 顔回之於孔子也、猶曾参之事父也。 古之賢者、与其尊師若此、故師尽智竭道以教。 C:04:03:尊師紀 神農師悉諸、黄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斉桓公師管夷吾、晋文公師咎犯、随会、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荘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呉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句践師范蠡、大夫種。 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 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 此五帝之所以絶、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学、其聞不若聾。 使其目可以見、不学、其見不若盲。 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 故凡学、非能益也、達天性也。 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学。 子張、魯之鄙家也。 顔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於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駔也、学於子夏。 高何、県子石、斉国之暴者也、指於郷曲、学於子墨子。 索盧参、東方之鉅狡也、学於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於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顕人、以終其寿、王公大人従而礼之、此得之於学也。 凡学、必務進業、心則無営、疾諷誦、謹司聞、観驩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弁説、以論道、不苟弁、必中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 生則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為貴。 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 此所以尊師也。 治唐圃、疾灌浸、務種樹。 織葩屨、結罝網、捆蒲葦。 之田野、力耕耘、事五穀。 如山林、入川沢、魚鱉、求鳥獣。 此所以尊師也。 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軽煖。臨飲食、必蠲絜。善調和、務甘肥。 必恭敬。和顔色、審辞令。疾趨翔、必厳肅。此所以尊師也。 君子之学也、説義必称師以論道、聴従必尽力以光明。 聴従不尽力、命之曰背。 説義不称師、命之曰叛。 背叛之人、賢主弗内之於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 学也者、知之盛者也。 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学。 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 故子貢問孔子曰「後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則好学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天子入太学、祭先聖、則歯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学与尊師也。 C:04:04:誣徒紀 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楽焉、休焉、游焉、肅焉、厳焉。 此六者得於学、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矣。 此六者不得於学、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子、師不能令於徒。 人之情、不能楽其所不安、不能得於其所不楽。 為之而楽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勧之。 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 反諸人情、則得所以勧学矣。 子華子曰「王者楽其所以王、亡者亦楽其所以亡、故烹獣不足以尽獣、嗜其脯則幾矣。」 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禍福亦不同。 不能教者、志気不和、取舎数変、固無恒心、若晏陰喜怒無処。 言談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証移。 見権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敺而教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 弟子居処修潔、身状出倫、聞識疏達、就学敏疾、本業幾終者、則従而抑之、難而懸之、妒而悪之。 弟子去則冀終、居則不安、帰則愧於父母兄弟、出則慚於知友邑里。 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師徒相与異心也。 人之情、悪異於己者、此師徒相与造怨尤也。 人之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悪、学業之敗也、道術之廃也、従此生矣。 善教者則不然、視徒如己。 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 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則師徒同体。 人之情、愛同於己者、誉同於己者、助同於己者、学業之章明也、道術之大行也、従此生矣。 不能学者、従師苦而欲学之功也、従師浅而欲学之深也。 草木鶏狗牛馬、不可譙詬遇之、譙詬遇之、則亦譙詬報人、又況乎達師与道術之言乎。 故不能学者、遇師則不中、用心則不専、好之則不深、就業則不疾、弁論則不審、教人則不精。 於師慍、懐於俗、羈神於世。 矜勢好尤、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 問事則前後相悖、以章則有異心、以簡則有相反。 離則不能合、合則弗能離、事至則不能受。 此不能学者之患也。 C:04:05:用衆紀 善学者若斉王之食鶏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後足、雖不足、猶若有跖。 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 人亦然。故善学者、仮人之長以補其短。 故仮人者遂有天下。 無醜不能、無悪不知。 醜不能、悪不知病矣、不醜不能、不悪不知尚矣。 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 故学士曰「弁議不可不為。」 弁議而苟可為、是教也。 教、大議也。 弁議而不可為、是被褐而出、衣錦而入。 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 今使楚人長乎戎、戎人長乎楚、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 由是観之、吾未知亡国之主不可以為賢主也、其所生長者不可耳。 故所生長不可不察也。 天下無粋白之狐、而有粋白之裘、取之衆白也。 夫取於衆、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凡君之所以立、出乎衆也。立已定而舎其衆、是得其末而失其本。 得其末而失其本、不聞安居。 故以衆勇無畏乎孟賁矣、以衆力無畏乎烏獲矣、以衆視無畏乎離婁矣、以衆知無畏乎堯、舜矣。 夫以衆者、此君人之大宝也。 田駢謂斉王曰「孟賁庶乎患術、而辺境弗患。楚、魏之王、辞言不説、而境内已修備矣、兵士已修用矣。得之衆也。」 -------------------------------------------------------------------------------- V:05:紀部 巻第五 -------------------------------------------------------------------------------- C:05:01:仲夏紀 仲夏之月。 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徴。 律中蕤賓。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 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鶪始鳴。反舌無声。 天子居明堂太廟、乗朱輅、駕赤騮、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鶏。 其器高以觕。養壮狡。 是月也、命楽師、修鞀鞞鼓、均琴瑟管簫、執干戚戈羽、調竽笙壎箎、飭鍾磬柷敔。 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原、大雩帝、用盛楽。 乃命百県、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実。農乃登黍。 是月也、天子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寝廟。 令民無刈藍以染、無焼炭、無暴布。門閭無閉、関市無索。 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別其群、則縶騰駒、班馬正。 是月也、日長至。 陰陽争、死生分。 君子齋戒、処必揜、身欲静無躁、止声色、無或進、薄滋味、無致和、退嗜慾、定心気、百官静、事無刑、以定晏陰之所成。鹿角解。蝉始鳴。半夏生、木菫栄。 是月也、無用火南方。 可以居高明、可以遠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処台榭。 仲夏行冬令、則雹霰傷穀、道路不通、暴兵来至。 行春令、則五穀晩熟、百螣時起、其国乃飢。 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実早成、民殃於疫。 C:05:02:大楽紀 音楽之所由来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 太一出両儀、両儀出陰陽。陰陽変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 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 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当。 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 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 或柔或剛。万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 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処、莫不有声。 声出於和、和出於適。和適先王定楽、由此而生。 天下太平、万物安寧、皆化其上、楽乃可成。成楽有具、必節嗜慾。 嗜慾不辟、楽乃可務。務楽有術、必由平出。平出於公、公出於道。 故惟得道之人、其可与言楽乎。 亡国戮民、非無楽也、其楽不楽。 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乱世之楽、有似於此。 君臣失位、父子失処、夫婦失宜、民人呻吟、其以為楽也、若之何哉。 凡楽、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 始生人者天也、人無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 天使人有悪、人弗得不辟。欲与悪所受於天也、人不得興焉、不可変、不可易。 世之学者、有非楽者矣、安由出哉。 大楽、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歓欣而説也。 歓欣生於平、平生於道。 道也者、視之不見、聴之不聞、不可為状。 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状之状者、則幾於知之矣。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 故一也者制令、両也者従聴。 先聖択両法一、是以知万物之情。 故能以一聴政者、楽君臣、和遠近、説黔首、合宗親。 能以一治其身者、免於災、終其寿、全其天。 能以一治其国者、姦邪去、賢者至、成大化。 能以一治天下者、寒暑適、風雨時、為聖人。 故知一則明、明両則狂。 C:05:03:侈楽紀 人莫不以其生生、而不知其所以生。 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知。 知其所以知之謂知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謂棄宝。 棄宝者必離其咎。 世之人主、多以珠玉戈剣為宝、愈多而民愈怨、国人愈危、身愈危累、則失宝之情矣。 乱世之楽与此同。 為木革之声則若雷、為金石之声則若霆、為糸竹歌舞之声則若譟。 以此駭心気、動耳目、揺蕩生則可矣、以此為楽則不楽。 故楽愈侈、而民愈鬱、国愈乱、主愈卑、則亦失楽之情矣。 凡古聖王之所為貴楽者、為其楽也。 夏桀、殷紂作為侈楽、大鼓鐘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衆為観、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用度量。 宋之衰也、作為千鍾。斉之衰也、作為大呂。 楚之衰也、作為巫音。侈則侈矣、自有道者観之、則失楽之情。 失楽之情、其楽不楽。楽不楽者、其民必怨、其生必傷。 其生之与楽也、若冰之於炎日、反以自兵。 此生乎不知楽之情、而以侈為務故也。 楽之有情、譬之若肌膚形体之有情性也、有情性則必有性養矣。 寒温労逸飢飽、此六者非適也。 凡養也者、瞻非適而以之適者也。 能以久処其適、則生長矣。生也者、其身固静、或而後知、或使之也。 遂而不返、制乎嗜欲、制乎嗜欲無窮則必失其天矣。 且夫嗜欲無窮、則必有貪鄙悖乱之心、淫佚姦詐之事矣。 故強者劫弱、衆者暴寡、勇者凌怯、壮者傲幼、従此生矣。 C:05:03:適音紀 耳之情欲声、心不楽、五音在前弗聴。 目之情欲色、心弗楽、五色在前弗視。 鼻之情欲芬香、心弗楽、芬香在前弗嗅。 口之情欲滋味、心弗楽、五味在前弗食。 欲之者、耳目鼻口也。 楽之弗楽者、心也。 心必和平然後楽、心必楽然後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楽之務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適。 夫楽有適、心亦有適。 人之情、欲寿而悪夭、欲安而悪危、欲栄而悪辱、欲逸而悪労。 四欲得、四悪除、則心適矣。 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 勝理以治身則生全以、生全則寿長矣。 勝理以治国則法立、法立則天下服矣。故適心之務在於勝理。 夫音亦有適。 太鉅則志蕩、以蕩聴鉅則耳不容、不容則横塞、横塞則振。 太小則志嫌、以嫌聴小則耳不充、不充則不詹、不詹則窕。 太清則志危、以危聴清則耳谿極、谿極則不鑒、不鑒則竭。 太濁則志下、以下聴濁則耳不収、不収則不特、不特則怒。 故太鉅、太小、太清、太濁皆非適也。 何謂適。衷音之適也。何謂衷。 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小大軽重之衷也。 黄鐘之宮、音之本也、清濁之衷也。 衷也者適也、以適聴適則和矣。 楽無太、平和者是也。 故治世之音安以楽、其政平也。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 亡国之音悲以哀、其政険也。 凡音楽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楽化之矣。 故有道之世、観其音而知其俗矣、観其政而知其主矣。 故先王必託於音楽以論其教。 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歎、有進乎音者矣。 大饗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魚、大羹不和、有進乎味者也。 故先王之制礼楽也、非特以歓耳目、極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悪、行理義也。 C:05:04:古楽紀 楽所由来者尚也、必不可廃。 有節有侈、有正有淫矣。賢者以昌、不肖者以亡。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気畜積、万物散解、果実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来陰気、以定群生。 昔葛天氏之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徳、八曰総万物之極。 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滞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気鬱閼而滞者、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昔黄帝令伶倫作為律。 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谿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断両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黄鐘之宮、吹曰舎少。 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聴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黄鐘之宮、適合。 黄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鐘之宮、律呂之本。 黄帝又命伶倫与栄将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帝顓頊生自若水、実処空桑、乃登為帝。 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 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乃令鱓先為楽倡、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帝嚳命咸黒作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有倕作為鼙鼓鐘磬吹苓管壎箎鞀椎鍾。 帝嚳乃令人抃或鼓鼙、撃鐘磬、吹苓展管箎。 因令鳳鳥、天翟舞之。帝嚳大喜、乃以康帝徳。 帝堯立、乃命質為楽。 質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歌、乃以麋𩊚冒缶而鼓之、乃拊石撃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獣。 瞽叟乃拌五弦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 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 舜立、仰延乃拌瞽叟之所為瑟、益之八弦、以為二十三弦之瑟。 帝舜乃令質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徳。 禹立、勤労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 於是命皋陶作為夏籥九成、以昭其功。 殷湯即位、夏為無道、暴虐万民、侵削諸侯、不用軌度、天下患之。 湯於是率六州以討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寧。湯乃命伊尹作為大護、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見其善。 周文王処岐、諸侯去殷三淫而翼文王。散宜生曰「殷可伐也。」文王弗許。 周公旦乃作詩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旧邦、其命維新」、以縄文王之徳。 武王即位、以六師伐殷、六師未至、以鋭兵克之於牧野。 帰、乃薦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為作大武。 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践伐之。 商人服象、為虐于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于江南、乃為三象、以嘉其徳。 故楽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為一世之所造也。 -------------------------------------------------------------------------------- V:06:紀部 巻第六 -------------------------------------------------------------------------------- C:06:01:季夏紀 季夏之月。 日在柳、昏心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徴。 律中林鐘。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 祭先肺。涼風始至。蟋蟀居宇。鷹乃学習。腐草化為蚈。 天子居明堂右個、乗朱輅、駕赤騮、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雉。其器高觕。 是月也、令漁師伐蛟取鼉、升亀取鼉。 乃命虞人入材葦。 是月也、令四監大夫合百県之秩芻、以養犠牲。 令民無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廟社稷之霊、為民祈福。 是月也、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必以法故、無或差忒、黒黄蒼赤、莫不質良、勿敢偽詐、以給郊廟祭祀之服、以為旗章、以別貴賤等級之度。 是月也、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無或斬伐。 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合諸侯、不可以起兵動衆。 無挙大事、以揺蕩于気。 無発令而干時、以妨神農之事。 水潦盛昌、命神農、将巡功。挙大事則有天殃。 是月也、土潤溽暑、大雨時行、焼薙行水、利以殺草、如以熱湯、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三旬二日。 季夏行春令、則穀実解落、国多風欬、人乃遷徙。 行秋令、則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災。 行冬令、則寒気不時、鷹隼早鷙、四鄙入保。 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 其神后土。其虫倮。其音宮。 律中黄鐘之宮。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 祭先心。天子居太廟太室、乗大輅、駕黄駟、載黄旂、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揜。 C:06:02:音律紀 黄鐘生林鐘、林鐘生太蔟、太蔟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応鐘、応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 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黄鐘、大呂、太蔟、夾鐘、姑洗、仲呂、蕤賓為上、林鐘、夷則、南呂、無射、応鐘為下。 大聖至理之世、天地之気、合而生風、日至則月鐘其風、以生十二律。 仲冬日短至、則生黄鐘。季冬生大呂。孟春生太蔟。 仲春生夾鐘。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呂。 仲夏日長至、則生蕤賓。季夏生林鐘。孟秋生夷則。 仲秋生南呂。季秋生無射。孟冬生応鐘。天地之風気正、則十二律定矣。 黄鐘之月、土事無作、慎無発蓋、以固天閉地、陽気且泄。 大呂之月、数将幾終、歳且更起、而農民、無有所使。 太蔟之月、陽気始生、草木繁動、令農発土、無或失時。 夾鐘之月、寛裕和平、行徳去刑、無或作事、以害群生。 姑洗之月、達道通路、溝瀆修利、申之此令、嘉気趣至。 仲呂之月、無聚大衆、巡勧農事、草木方長、無攜民心。 蕤賓之月、陽気在上、安壮養侠、本朝不静、草木早槁。 林鐘之月、草木盛満、陰将始刑、無発大事、以将陽気。 夷則之月、修法飭刑、選士厲兵、詰誅不義、以懐遠方。 南呂之月、蟄虫入穴、趣農収聚、無敢懈怠、以多為務。 無射之月、疾断有罪、当法勿赦、無留獄訟、以亟以故。 応鐘之月、陰陽不通、閉而為冬、修別喪紀、審民所終。 C:06:03:音初紀 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萯山、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勝也、之子是必有殃」。 后乃取其子以帰、曰「以為余子、誰敢殃之。」 子長成人、幕動坼橑、斧斫斬其足、遂為守門者。 孔甲曰「嗚呼。有疾、命矣夫。」 乃作為破斧之歌、実始為東音。 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実始作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周昭王親将征荊、辛余靡長且多力、為王右。 還反渉漢、梁敗、王及蔡公抎於漢中。 辛余靡振王北済、又反振蔡公。 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実為長公。 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処、実始作為西音、長公継是音以処西山、秦繆公取風焉、実始作為秦音。 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台、飲食必以鼓。 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謚隘。 二女愛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発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実始作為北音。 凡音者、産乎人心者也。 感於心則蕩乎音、音成於外而化乎内、是故聞其声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観其志而知其徳。 盛衰、賢不肖、君子小人皆形於楽、不可隠匿、故曰楽之為観也深矣。 土弊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鱉不大、世濁則礼煩而楽淫。 鄭衛之声、桑間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徳之所説。流辟誂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気、邪慢之心感矣。 感則百姦衆辟従此産矣。 故君子反道以修徳、正徳以出楽、和楽以成順。 楽和而民郷方矣。 C:06:04:制楽紀 欲観至楽、必於至治。其治厚者其楽治厚、其治薄者其楽治薄、乱世則慢以楽矣。 今窒閉戸牖、動天地、一室也。 故成湯之時、有穀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請卜其故。 湯退卜者曰「吾聞祥者福之先者也、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至。妖者禍之先者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 於是早朝晏退、問疾弔喪、務鎮撫百姓、三日而穀亡。 故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聖人所独見、衆人焉知其極。 周文王立国八年、歳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国郊、百吏皆請曰「臣聞地之動、為人主也。今王寝疾五日而地動、四面不出周郊、群臣皆恐、曰、請移之。」 文王曰「若何其移之也。」 対曰「興事動衆、以増国城、其可以移之乎。」 文王曰「不可。夫天之見妖也、以罰有罪也。我必有罪、故天以此罰我也。今故興事動衆以増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 文王曰「昌也請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 於是謹其礼秩皮革、以交諸侯。 飭其辞令、幣帛、以礼豪士。 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 無幾何、疾乃止。 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已動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十一年而終、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宋景公之時、熒惑在心、公懼、召子韋而問焉、曰「熒惑在心、何也。」 子韋曰「熒惑者、天罰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禍当於君。雖然、可移於宰相。」 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 子韋曰「可移於民。」 公曰「民死、寡人将誰為君乎。寧独死。」 子韋曰「可移於歳。」 公曰「歳害則民飢、民飢必死。為人君而殺其民以自活也、其誰以我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無復言矣。」 子韋還走、北面載拝曰「臣敢賀君。天之処高而聴卑。君有至徳之言三、天必三賞君。今夕熒惑其徙三舎、君延年二十一歳。」 公曰「子何以知之。」 対曰「有三善言、必有三賞。熒惑有三徙舎、舎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曰君延年二十一歳矣。臣請伏於陛下以伺候之。熒惑不徙、臣請死。」 公曰「可。」 是夕熒惑果徙三舎。 C:06:05:明理紀 五帝三王之於楽尽之矣。 乱国之主、未嘗知楽者、是常主也。 夫有天賞得為主、而未嘗得主之実、此之謂大悲。是正坐於夕室也、其所謂正、乃不正矣。 凡生非一気之化也、長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 故衆正之所積、其福無不及也。 衆邪之所積、其禍無不逮也。 其風雨則不適、其甘雨則不降、其霜雪則不時、寒暑則不当、陰陽失次、四時易節、人民淫爍不固、禽獣胎消不殖、草木庳小不滋、五穀萎敗不成、其以為楽也、若之何哉。 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賊、長少相殺、父子相忍、弟兄相誣、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紀、心若禽獣、長邪苟利、不知義理。 其雲状。有若犬、若馬、若白鵠、若衆車。 有其状若人、蒼衣赤首、不動、其名曰天衡。 有其状若懸釜而赤、其名曰雲旍。 有其状若衆馬以闘、其名曰滑馬。 有其状若衆植華以長、黄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 其日有闘蝕、有倍僪、有暈珥、有不光、有不及景、有衆日並出、有昼盲、有霄見。其月有薄蝕、有暉珥、有偏盲、有四月並出、有二月並見、有小月承大月、有大月承小月、有月蝕星、有出而無光。 其星有熒惑、有彗星、有天棓、有天欃、有天竹、有天英、有天干、有賊星、有闘星、有賓星。 其気有上不属天、下不属地、有豊上殺下、有若水之波、有若山之楫、春則黄、夏則黒、秋則蒼、冬則赤。 其妖孽有生如帯、有鬼投其陴、有菟生雉、雉亦生鴳、有螟集其国、其音匈匈、国有游蛇西東、馬牛乃言、犬彘乃連、有狼入於国、有人自天降、市有舞鴟、国有行飛、馬有生角、雄鶏五足、有豕生而彌、鶏卵多仮、有社遷処、有豕生狗。 国有此物、其主不知驚惶亟革、上帝降禍、凶災必亟。 其残亡死喪、殄絶無類、流散循飢無日矣。 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勝数、尽荊、越之竹、猶不能書。 故子華子曰「夫乱世之民、長短頡牾、百疾、民多疾癘、道多褓繈、盲禿傴尪、万怪皆生。」 故乱世之主、烏聞至楽。 不聞至楽、其楽不楽。 -------------------------------------------------------------------------------- V:07:紀部 巻第七 -------------------------------------------------------------------------------- C:07:01:孟秋紀 孟秋之月。 日在翼、昏斗中、旦畢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収。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則。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 祭先肝。涼風至。白露降。寒蝉鳴。鷹乃祭鳥。始用刑戮。天子居総章左個、乗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徳在金。」 天子乃齋。立秋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 還、乃賞軍率武人於朝。 天子乃命将帥、選士厲兵、簡練桀俊。 専任有功、以征不義。詰誅暴慢、以明好悪。 巡彼遠方。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繕囹圄、具桎梏、禁止姦、慎罪邪、務搏執。 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断。決獄訟、必正平。 戮有罪、厳断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 是月也、農乃升穀。天子嘗新、先薦寝廟。命百官、始収斂。完隄防、謹壅塞、以備水潦。 修宮室、坿牆垣、補城郭。 是月也、無以封侯、立大官、無割土地、行重幣、出大使。 行之是令、而涼風至三旬。 孟秋行冬令、則陰気大勝、介虫敗穀、戎兵乃来。 行春令、則其国乃旱、陽気復還、五穀不実。 行夏令、則多火災、寒熱不節、民多瘧疾。 C:07:02:蕩兵紀 古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兵之所自来者上矣、与始有民俱。 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力也。 民之有威力、性也。 性者所受於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移。 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与争矣。 遞興廃、勝者用事。 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矣。未有蚩尤之時、民固剥林木以戦矣、勝者為長。 長則猶不足治之、故立君。 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 天子之立也出於君、君之立也出於長、長之立也出於争。 争闘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故古之賢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家無怒笞、則豎子嬰児之有過也立見。 国無刑罰、則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見。 天下無誅伐、則諸侯之相暴也立見。 故怒笞不可偃於家、刑罰不可偃於国、誅伐不可偃於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 故古之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有以乗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 有以用兵喪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 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則為福、不能用之則為禍。 若用薬者然、得良薬則活人、得悪薬則殺人。 義兵之為天下良薬也亦大矣。 且兵之所自来者遠矣、未嘗少選不用、貴賤長少賢者不肖相与同、有巨有微而已矣。 察兵之微。在心而未発、兵也。 疾視、兵也。作色、兵也。傲言、兵也。援推、兵也。連反、兵也。侈闘、兵也。 三軍攻戦、兵也。此八者皆兵也、微巨之争也。 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終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雖強、談雖弁、文学雖博、猶不見聴。 故古之聖王有義兵而無有偃兵。 兵誠義、以誅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説也、若孝子之見慈親也、若飢者之見美食也。 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強弩之射於深谿也、若積大水而失其壅隄也。 中主猶若不能有其民、而況於暴君乎。 C:07:03:振乱紀 当今之世、濁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 天子既絶、賢者廃伏、世主恣行、与民相離、黔首無所告愬。 世有賢主秀士、宜察此論也、則其兵為義矣。 天下之民、且死者也而生、且辱者也而栄、且苦者也而逸。 世主恣行、則中人将逃其君、去其親、又況於不肖者乎。 故義兵至、則世主不能有其民矣、人親不能禁其子矣。 凡為天下之民長也、慮莫如長有道而息無道、賞有義而罰不義。 今之世、学者多非乎攻伐。 非攻伐而取救守、取救守則郷之所謂長有道而息無道、賞有義而罰不義之術不行矣。 天下之長民、其利害在察此論也。 攻伐之与救守一実也、而取舎人異、以弁説去之、終無所定論。 固不知、悖也。知而欺心、誣也。誣悖之士、雖弁無用矣。 是非其所取而取其所非也、是利之而反家之也、安之而反危之也。 為天下之長患、致黔首之大害者、若説為深。 夫以利天下之民為心者、不可以不熟察此論也。 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 攻無道而伐不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 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是窮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 凡人之所以悪為無道不義者、為其罰也。 所以蘄有道行有義者、為其賞也。 今無道不義存、存者賞之也。 而有道行義窮、窮者罰之也。 賞不善而罰善、欲民之治也、不亦難乎。 故乱天下害黔首者、若論為大。 C:07:04:禁塞紀 夫救守之心、未有不守無道而救不義也。 守無道而救不義、則禍莫大焉、為天下之民害莫深焉。 凡救守者、太上以説、其次以兵。 以説則承従多群、日夜思之、事心任精、起則誦之、臥則夢之、自今單脣乾肺、費神傷魂、上称三皇五帝之業以愉其意、下称五伯名士之謀以信其事、早朝晏罷、以告制兵者、行説語衆、以明其道。 道畢説單而不行、則必反之兵矣。 反之於兵、則必闘争、之情、必且殺人、是殺無罪之民以興無道与不義者也。 無道不義者存、是長天下之害、而止天下之利、雖欲幸而勝、禍且始長。 先王之法曰「為善者賞、為不善者罰」、古之道也、不可易。 今不別其義与不義、而疾取救守、不義莫大焉、害天下之民者莫甚焉。 故取攻伐者不可、非攻伐不可、取救守不可、非救守不可、取惟義兵為可。 兵苟義、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兵不義、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使夏桀、殷紂無道至於此者、幸也。 使呉夫差、智伯瑤侵奪至於此者、幸也。 使晋厲、陳霊、宋康不善至於此者、幸也。 若令桀、紂知必国亡身死、殄無後類、吾未知其厲為無道之至於此也。 呉王夫差、智伯瑤知必国為丘墟、身為刑戮、吾未知其為不善無道侵奪之至於此也。 晋厲知必死於匠麗氏、陳霊知必死於夏徴舒、宋康知必死於温、吾未知其為不善之至於此也。 此七君者、大為無道不義。所残殺無罪之民者、不可為万数。 壮佼老幼胎殰之死者、大実平原。 広堙深谿大谷、赴巨水、積灰、填溝洫険阻、犯流矢、蹈白刃、加之以凍餓飢寒之患。 以至於今之世、為之愈甚、故暴骸骨無量数、為京丘若山陵。 世有興主仁士、深意念此、亦可以痛心矣、亦可以悲哀矣。 察此其所自生、生於有道者之廃、而無道者之恣行。 夫無道者之恣行、幸矣。 故世之患、不在救守、而在於不肖者之幸也。 救守之説出、則不肖者益幸也、賢者益疑矣。 故大乱天下者、在於不論其義而疾取救守。 C:07:05:懐寵紀 凡君子之説也、非苟弁也。 士之議也、非苟語也。 必中理然後説、必当義然後議。 故説義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士民黔首益行義矣。 義理之道彰、則暴虐姦詐侵奪之術息也。 暴虐姦詐之与義理反也、其勢不俱勝、不両立。 故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 至於国邑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焼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 得民虜奉而題帰之、以彰好悪。 信与民期、以奪敵資。 若此而猶有憂恨冒疾遂過不聴者、雖行武焉亦可矣。 先発声出号曰「兵之来也、以救民之死。子之在上無道、据傲荒怠、貪戻虐衆、恣睢自用也、辟遠聖制、謷醜先王、排訾旧典、上不順天、下不恵民、徴斂無期、求索無厭、罪殺不辜、慶賞不当。若此者、天之所誅也、人之所讎也、不当為君。今兵之来也、将以誅不当為君者也、以除民之讎而順天之道也。民有逆天之道、衛人之讎者、身死家戮不赦。有能以家聴者、禄之以家。以里聴者、禄之以里。以郷聴者、禄之以郷。以邑聴者、禄之以邑。以国聴者、禄之以国。」 故克其国不及其民、独誅所誅而已矣。 挙其秀士而封侯之、選其賢良而尊顕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見其長老而敬礼之。 皆益其禄、加其級。 論其罪人而救出之。 分府庫之金、散倉廩之粟、以鎮撫其衆、不私其財。 問其叢社大祠、民之所不欲廃者而復興之、曲加其祀礼。 是以賢者栄其名、而長老説其礼、民懐其徳。 今有人於此、能生死一人、則天下必争事之矣。 義兵之生一人亦多矣、人孰不説。 故義兵至、則隣国之民帰之若流水、誅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衆、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 V:08:紀部 巻第八 -------------------------------------------------------------------------------- C:08:01:仲秋紀 仲秋之月。 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嶲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収。其虫毛。其音商。 律中南呂。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 祭先肝。涼風生。候鳥来。玄鳥帰。群鳥養羞。 天子居総章太廟、乗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養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飲食。 乃命司服、具飭衣裳、文繍有常、制有小大、度有短長、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帯有常。 命有司、申厳百刑、斬殺必当、無或枉橈、枉橈不当、反受其殃。 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犠牲。視全具。 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当、上帝其享。天子乃儺、禦佐疾、以通秋気。以犬嘗麻、先祭寝廟。 是月也、可以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窌、修囷倉。 乃命有司、趣民収斂、務蓄菜、多積聚。 乃勧種麦、無或失時、行罪無疑。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始収声。蟄虫俯戸。 殺気浸盛、陽気日衰。水始涸。 日夜分、則一度量、平權衡、正鈞石、斉斗甬。 是月也、易関市、来商旅、入貨賄、以便民事。 四方来雑、遠郷皆至、則財物不匱、上無乏用、百事乃遂。 凡挙事無逆天数、必順其時、乃因其類。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仲秋行春令、則秋雨不降、草木生栄、国乃有大恐。 行夏令、則其国旱、蟄虫不蔵、五穀復生。 行冬令、則風災数起、収雷先行、草木早死。 C:08:02:論威紀 義也者、万事之紀也、君臣上下親疏之所由起也、治乱安危過勝之所在也。 過勝之、勿求於他、必反於己。 人情欲生而悪死、欲栄而悪辱。 死生栄辱之道一、則三軍之士可使一心矣。 凡軍欲其衆也、心欲其一也、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 令能無敵者、其兵之於天下也亦無敵矣。 古之至兵、民之重令也。 重乎天下、貴乎天子。 其蔵於民心、捷於肌膚也、深痛執固、不可揺蕩、物莫之能動。 若此則敵胡足勝矣。 故曰其令強者其敵弱、其令信者其敵詘。 先勝之於此、則必勝之於彼矣。 凡兵、天下之凶器也。勇、天下之凶徳也。 挙凶器、行凶徳、猶不得已也。挙凶器必殺、殺、所以生之也。行凶徳必威、威、所以懾之也。敵懾民生、此義兵之所以隆也。 故古之至兵、才民未合、而威已諭矣、敵已服矣、豈必用枹鼓干戈哉。 故善諭威者、於其未発也、於其未通也、窅窅乎冥冥、莫知其情、此之謂至威之誠。 凡兵欲急疾捷先。 欲急疾捷先之道、在於知緩徐遲後而急疾捷先之分也。 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 而不可久処、知其不可久処、則知所兔起鳧挙死殙之地矣。 雖有江河之険則淩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陥之、并気専精、心無有慮、目無有視、耳無有聞、一諸武而已矣。 冉叔誓必死於田侯、而斉国皆懼。 予譲必死於襄子、而趙氏皆恐。 成荊致死於韓主、而周人皆畏。 又況乎万乗之国、而有所誠必乎、則何敵之有矣。 刃未接而欲已得矣。 敵人之悼懼憚恐、單蕩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離、行不知所之、走不知所往、雖有険阻要塞、銛兵利械、心無敢據、意無敢処、此夏桀之所以死於南巣也。 今以木撃木則拌、以水投水則散、以冰投冰則沈、以塗投塗則陥、此疾徐先後之勢也。 夫兵有大要、知謀物之不謀之不禁也則得之矣、専諸是也、独手挙剣至而已矣、呉王壹成。 又況乎義兵、多者数万、少者数千、密其躅路、開敵之塗、則士豈特与専諸議哉。 C:08:03:簡選紀 世有言曰「驅市人而戦之、可以勝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罷民、可以勝人之精士練材。離散係系、可以勝人之行陳整斉。鋤櫌白梃、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 此不通乎兵者之論。今有利剣於此、以刺則不中、以撃則不及、与悪剣無択、為是闘因用悪剣則不可。 簡選精良、兵械銛利、発之則不時、縦之則不当、与悪卒無択、為是戦因用悪卒則不可。 王子慶忌、陳年猶欲剣之利也。 簡選精良、兵械銛利、令能将将之、古者有以王者、有以霸者矣、湯、武、斉桓、晋文、呉闔廬是矣。 殷湯良車七十乗、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戦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巣門、遂有夏。 桀既奔走、於是行大仁慈、以恤黔首。 反桀之事、遂其賢良、順民所喜。 遠近帰之、故王天下。 武王虎賁三千人、簡車三百乗、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紂為禽。 顕賢者之位、進殷之遺老、而問民之所欲、行賞及禽獣、行罰不辟天子、親殷如周、視人如己、天下美其徳、万民説其義、故立為天子。 斉桓公良車三百乗、教卒万人、以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禁、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 中山亡邢、狄人滅衛、桓公更立邢于夷儀、更立衛于楚丘。 晋文公造五両之士五乗、鋭卒千人、先以接敵、諸侯莫之能難、反鄭之埤、東衛之畝、尊天子于衡雍。 呉闔廬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為前陳、与荊戦、五戦五勝、遂有郢。東征至于庳廬、西伐至于巴、蜀、北迫斉、晋、令行中国。 故凡兵勢険阻、欲其便也。 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選練角材、欲其精也。統率士民、欲其教也。 此四者、義兵之助也。 時変之応也、不可為而不足専恃。 此勝之一策也。 C:08:04:決勝紀 夫兵有本幹、必義、必智、必勇。 義則敵孤独、敵孤独則上下虚、民解落。 孤独則父兄怨、賢者誹、乱内作。 智則知時化、知時化則知虚実盛衰之変、知先後遠近縦舎之数。 勇則能決断、能決断則能若雷電飄風暴雨、能若崩山破潰、別弁霣墜。 若鷙鳥之撃也、搏攫則殪、中木則砕。 此以智得也。 夫民無常勇、亦無常怯。有気則実、実則勇。 無気則虚、虚則怯。 怯勇虚実、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勇則戦、怯則北。戦而勝者、戦其勇者也。 戦而北者、戦其怯者也。 怯勇無常、儵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聖人独見其所由然。 故商、周以興、桀、紂以亡。 巧拙之所以相過、以益民気与奪民気、以能闘衆与不能闘衆。 軍雖大、卒雖多、無益於勝。 軍大卒多而不能闘、衆不若其寡也。 夫衆之為福也大、其為禍也亦大。 譬之若漁深淵、其得魚也大、其為害也亦大。 善用兵者、諸辺之内、莫不与闘、雖廝輿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戦、勢使之然也。 幸也者、審於戦期而有以羈誘之也。 凡兵、貴其因也。因也者、因敵之険以為己固、因敵之謀以為己事。 能審因而加勝、則不可窮矣。 勝不可窮之謂神、神則能不可勝也。 夫兵、貴不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彼。 聖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執不可勝之術以遇不勝之敵、若此則兵無失矣。 凡兵之勝、敵之失也。 勝失之兵、必隠必微、必積必摶。 隠則勝闡矣、微則勝顕矣、積則勝散矣、摶則勝離矣。 諸搏攫柢噬之獣、其用歯角爪牙也、必託於卑微隠蔽、此所以成勝。 C:08:05:愛士紀 衣、人以其寒也。食、人以其飢也。 飢寒、人之大害也。救之、義也。 人之困窮、甚如飢寒、故賢主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 如此則名号顕矣、国士得矣。 昔者秦繆公乗馬而車為敗、右服失而埜人取之。 繆公自往求之、見埜人方将食之於歧山之陽。 繆公歎曰「食駿馬之肉而不還飲酒、余恐其傷女也。」 於是遍飲而去。 処一年、為韓原之戦、晋人已環繆公之車矣、晋梁由靡已扣繆公之左驂矣、晋恵公之右路石奮投而撃繆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 埜人之嘗食馬肉於歧山之陽者三百有余人、畢力為繆公疾闘於車下、遂大克晋、反獲恵公以帰。 此詩之所謂曰「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徳。君賤人則寛、以尽其力」者也。 人主其胡可以無務行徳愛人乎。 行徳愛人則民親其上、民親其上則皆楽為其君死矣。 趙簡子有両白騾而甚愛之。 陽城胥渠処広門之官、夜款門而謁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騾之肝病則止、不得則死』。」 謁者入通。 董安于御於側、慍曰「譆。胥渠也、期吾君騾、請即刑焉。」 簡子曰「夫殺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殺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於是召庖人殺白騾、取肝以与陽城胥渠。 処無幾何、趙興兵而攻翟。 広門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獲甲首。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凡敵人之来也、以求利也。 今来而得死、且以走為利。 敵皆以走為利、則刃無与接。 故敵得生於我、則我得死於敵。 敵得死於我、則我得生於敵。 夫得生於敵、与敵得生於我、豈可不察哉。 此兵之精者。存亡死生、決於知此而已矣。 -------------------------------------------------------------------------------- V:09:紀部 巻第九 -------------------------------------------------------------------------------- C:09:01:季秋紀 季秋之月。 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収。其虫毛。其音商。 律中無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 祭先肝。候鴈来。賓爵入大水為蛤。菊有黄華。豺則祭獣戮禽。 天子居総章右個、乗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申厳号令。 命百官貴賤、無不務入、以会天地之蔵、無有宣出。 命冢宰、農事備収、挙五種之要、蔵帝籍之収於神倉、祗敬必飭。 是月也、霜始降、則百工休。 乃命有司曰「寒気総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上丁、入学習吹。 是月也、大饗帝、嘗犠牲、告備于天子。 合諸侯。制百県。為来歳受朔日。 与諸侯所穟於民軽重之法。 貢職之数、以遠近土地所宜為度、以給郊廟之事、無有所私。 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猟、以習五戎。 獀馬。命僕及七騶咸駕、載旍旐輿、受車以級、整設于屏外、司徒搢扑、北嚮以誓之。 天子乃厲服厲飭、執弓操矢以射。 命主祠、祭禽於四方。 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為炭。 蟄虫咸俯在穴、皆墐其戸。 乃趣獄刑、無留有罪。収禄秩之不当者、共養之不宜者。 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嘗稲、先薦寝廟。 季秋行夏令、則其国大水、冬蔵殃敗、民多鼽窒。 行冬令、則国多盗賊、辺境不寧、土地分裂。 行春令、則暖風来至、民気解墮、師旅必興。 C:09:02:順民紀 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 夫以徳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得民必有道、万乗之国、百戸之邑、民無有不説。 取民之所説而民取矣、民之所説豈衆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収、湯乃以身祷於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於是翦其髪、櫪其手、以身為犠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説、雨乃大至。 則湯達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伝也。 文王処歧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 紂喜、命文王称西伯、賜之千里之地。 文王載拝稽首而辞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 文王非悪千里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 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呉。 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聴鐘鼓。 三年苦身労力、焦脣乾肺。 内親群臣、下養百姓、以来其心。 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 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 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 味禁珍、衣禁襲、色禁二。 時出行路、従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困窮顔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 於是属諸大夫而告之、曰「願一与呉徼天下之衷。今呉、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呉王接頸交臂而僨、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傷呉、外事之諸侯不能害之、則孤将棄国家、釈群臣、服剣臂刃、変容貌、易名姓、執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呉王争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属、首足異処、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 於是異日果与呉戦於五湖、呉師大敗、遂大囲王宮、城門不守、禽夫差、戮呉相、残呉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斉荘子請攻越、問於和子。 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 荘子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和子曰以告鴞子。鴞子曰「已死矣以為生。」 故凡挙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挙。 C:09:03:知士紀 今有千里之馬於此、非得良工、猶若弗取。 良工之与馬也、相得則然後成。 譬之若枹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節死義、此士之千里也。 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賢者也。 静郭君善剤貌弁。 剤貌弁之為人也多訾、門人弗説。 士尉以証静郭君、静郭君弗聴、士尉辞而去。 孟嘗君窃以諫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剗而類。揆吾家、苟可以傔剤貌弁者、吾無辞為也。」 於是舎之上舎、令長子御、朝暮進食。 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於宣王、辞而之薛、与剤貌弁俱。 留無幾何、剤貌弁辞而行、請見宣王。 静郭君曰「王之不説嬰也甚、公往、必得死焉。」 剤貌弁曰「固非求生也。」 請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剤貌弁行、至於斉、宣王聞之、蔵怒以待之。 剤貌弁見、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聴愛也。」 剤貌弁答曰「愛則有之、聴則無有。王方為太子之時、弁謂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過頤涿視、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衛姫嬰児校師。』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為也。』且静郭君聴弁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此為一也。至於薛、昭陽請以数倍之地易薛、弁又曰『必聴之。』静郭君曰『受薛於先王、雖悪於後王、吾独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之廟予楚乎。」又不肯聴弁、此為二也。」 宣王太息、動於顔色、曰「静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 剤貌弁答曰「敬諾。」 静郭君来、衣威王之服、冠其冠、帯其剣。 宣王自迎静郭君於於郊、望之而泣。 静郭君至、因請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十日、謝病、強辞、三日而聴。 当是時也、静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 能自知人、故非之弗為阻。 此剤貌弁之所以外生楽、趨患難故也。 C:09:04:審己紀 凡物之然也、必有故。 而不知其故、雖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 先王名士達師之所以過俗者、以其知也。 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悪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 稼生於野而蔵於倉、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 故子路揜雉而復釈之。 子列子常射中矣、請之於関尹子。 関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 答曰「弗知也。」関尹子曰「未可。」 退而習之三年、又請。 関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子列子曰「知之矣。」 関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斉攻魯、求岑鼎、魯君載他鼎以往。 斉侯弗信而反之、為非、使人告魯侯曰「柳下季以為是、請因受之。」 魯君請於柳下季、柳下季答曰「君之賂、以欲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於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之所難也。」 於是魯君乃以真岑鼎往也。 且柳下季可謂此能説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能存魯君之国。 斉湣王亡居於衛、昼日歩足、謂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果何故哉。我当已。」 公玉丹答曰「臣以王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邪。王之所以亡也者、以賢也。天下之王皆不肖、而悪王之賢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 湣王慨焉太息曰「賢固若是其苦邪。」 此亦不知其所以也、此公玉丹之所以過也。 越王授有子四人。 越王之弟曰与、欲尽殺之而為之後。 悪其三人而殺之矣。 国人不説、大非上。 又悪其一人而欲殺之。 越王未之聴。 其子恐必死、因国人之欲逐与、囲王宮。 越王太息曰「余不聴与之言、以罹此難也。」 亦不知所以亡也。 C:09:05:精通紀 人或謂兔糸無根。 兔糸非無根也、其根不属也、伏苓是。 慈石召鉄、或引之也。 樹相近而靡、或軵之也。 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挙踵矣、則精通乎民也。 夫賊害於人、人亦然。 今夫攻者、砥厲五兵、侈衣美食、発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楽、非或聞之也、神者先告也。 身在乎秦、所親愛在於斉、死而志気不安、精或往来也。 徳也者、万民之宰也。 月也者、群陰之本也。 月望則蚌蛤実、群陰盈。 月晦則蚌蛤虚、群陰虧。 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 聖人形徳乎己、而四方咸飭乎仁。 養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飲羽、誠乎先也。 伯楽学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 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 三年而不見生牛、 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硎、順其理、誠乎牛也。 鍾子期夜聞撃磬者而悲、使人召而問之曰「子何撃磬之悲也。」 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殺人、不得生。 臣子母得生、而為公家為酒。 臣之身得生、而為公家撃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為舎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贖之則無有、而身固公家之財也。是故悲也。」 鍾子期歎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応之、故君子誠乎此而諭乎彼、感乎己而発乎人、豈必強説乎哉。」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聞乞人歌於門下而悲之、動於顔色、謂門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覚而問焉、曰「何故而乞。」 与之語、蓋其母也。 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両分、同気而異息。 若草莽之有華実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処而相通、隠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歓、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神出於忠、而応乎心、両精相得、豈待言哉。 -------------------------------------------------------------------------------- V:10:紀部 巻第十 -------------------------------------------------------------------------------- C:10:01:孟冬紀 孟冬之月。 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 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応鐘。其数六。其味鹹。其臭朽。其祀行。 祭先腎。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蔵不見。 天子居玄堂左個、乗玄輅、駕鉄驪、載玄旂、衣黒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是月也、以立冬。 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徳在水。」天子乃齋。 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是月也、命太卜、祷祠亀策占兆、審卦吉凶。 於是察阿上乱法者則罪之、無有揜蔽。 是月也、天子始裘。 命有司曰「天気上騰、地気下降、天地不通、閉而成冬。」 令百官、謹蓋蔵。命司徒、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坿城郭、戒門閭、修楗閉、慎関籥、固封璽、備辺境、完要塞、謹関梁、塞蹊径、飭喪紀、弁衣裳、審棺槨之厚薄、営丘壟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貴賤之等級。 是月也、工師效功。 陳祭器、按度程、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窮其情。 是月也、大飲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 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饗先祖五祀、労農夫以休息之。 天子乃命将率講武、肄射御、角力。 是月也、乃命水虞漁師収水泉池沢之賦、無或敢侵削衆庶兆民、以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無赦。 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地気発泄、民多流亡。 行夏令、則国多暴風、方冬不寒、蟄虫復出。 行秋令、則雪霜不時、小兵時起、土地侵削。 C:10:02:節喪紀 審知生、聖人之要也。審知死、聖人之極也。 知生也者、不以害生、養生之謂也。 知死也者、不以害死、安死之謂也。 此二者、聖人之所独決也。 凡生於天地之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痛於肌骨、性也。 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也、故有葬死之義。 葬也者、蔵也、慈親孝子之所慎也。 慎之者、以生人之心慮。 以生人之心為死者慮也、莫如無動、莫如無発。 無発無動、莫如無有可利、則此之謂重閉。 古之人有蔵於広野深山而安者矣、非珠玉国宝之謂也、葬不可不蔵也。 葬浅則狐狸抇之、深則及於水泉。 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訾。 此則善矣、而忘姦邪盗賊寇乱之難、豈不惑哉。 譬之若瞽師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 狐狸水泉姦邪盗賊寇乱之患、此杙之大者也。 慈親孝子避之者、得葬之情矣。 善棺槨、所以避螻蟻蛇虫也。 今世俗大乱、之主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侈靡者以為栄、節倹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誉為務、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 父雖死、孝子之重之不怠。 子雖死、慈親之愛之不懈。 夫葬所愛所重、而以生者之所甚欲、其以安之也、若之何哉。 民之於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渉血抽肝以求之。 野人之無聞者、忍親戚兄弟知交以求利。 今無此之危、無此之醜、其為利甚厚、乗車食肉、沢及子孫、雖聖人猶不能禁、而況於乱。 国彌大、家彌富、葬彌厚。 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宝、鍾鼎壺濫、轝馬衣被戈剣、不可勝其数。 諸養生之具、無不従者。 題湊之室、棺槨数襲、積石積炭、以環其外。 姦人聞之、伝以相告。 上雖以厳威重罪禁之、猶不可止。 且死者彌久、生者彌疏。 生者彌疏、則守者彌怠。 守者彌怠而葬器如故、其勢固不安矣。 世俗之行喪、載之以大輴、羽旄旌旗、如雲僂翣以督之、珠玉以佩之、黼黻文章以飭之、引紼者左右万人以行之、以軍制立之然後可。 以此観世、則美矣侈矣。 以此為死、則不可也。 苟便於死、則雖貧国労民、若慈親孝子者之所不辞為也。 C:10:03:安死紀 世之為丘壟也、其高大若山、其樹之若林、其設闕庭、為宮室、造賓阼也若都邑、以此観世示富則可矣、以此為死則不可也。 夫死、其視万歳猶一瞚也。 人之寿、久之不過百、中寿不過六十。 以百与六十為無窮者之慮、其情必不相当矣。 以無窮為死者之慮則得之矣。 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玉玩好財物宝器甚多、不可不抇、抇之必大富、世世乗車食肉。」 人必相与笑之、以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也。 無不亡之国者、是無不抇之墓也。 以耳目所聞見、斉、荊、燕嘗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趙、魏、韓皆亡矣、其皆故国矣。 自此以上者亡国不可勝数、是故大墓無不抇也。而世皆争為之、豈不悲哉。 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郷里之所釜䰛者而逐之、憚耕稼采薪之労、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楽、智巧窮屈、無以為之、於是乎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広沢林藪、扑撃遏奪、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舎便居、以微抇之、日夜不休、必得所利、相与分之。 夫有所愛所重、而令姦邪盗賊寇乱之人卒必辱之、此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之大事。 堯葬於穀林、通樹之。 舜葬於紀市、不変其肆。 禹葬於会稽、不変人徒。 是故先王以倹節葬死也、非愛其費也、非悪其労也、以為死者慮也。 先王之所悪、惟死者之辱也。 発則必辱、倹則不発、故先王之葬、必倹、必合、必同。何謂合。何謂同。 葬於山林則合乎山林、葬於阪隰則同乎阪隰、此之謂愛人。 夫愛人者衆、知愛人者寡。 故宋未亡而東冢抇、斉未亡而荘公冢抇、国安寧而猶若此、又況百世之後而国已亡乎。 故孝子忠臣親父交友不可不察於此也。 夫愛之而反危之、其此之謂乎。 詩曰「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言不知隣類也。 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 是非未定、而喜怒闘争、反為用矣。 吾不非闘、不非争、而非所以闘、非所以争。 故凡闘争者、是非已定之用也。 今多不先定其是非而先疾闘争、此惑之大者也。 魯季孫有喪、孔子往弔之。 入門而左、従客也。主人以璵璠収、孔子径庭而趨、歴級而上、曰「以宝玉収、譬之猶暴骸中原也。」 径庭歴級、非礼也。雖然、以救過也。 C:10:04:異宝紀 古之人非無宝也、其所宝者異也。 孫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悪。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可長有者、其唯此也。」 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請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悪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五員亡、荊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鄭曰「蓋是国也、地険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挙。」 去鄭而之許、見許公而問所之。 許公不応、東南嚮而唾。五員載拝受賜曰「知所之矣。」因如呉。 過於荊、至江上、欲渉、見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漁、従而請焉。 丈人度之、絶江、問其名族、則不肯告、解其剣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剣也、願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荊国之法、得五員者、爵執圭、禄万檐、金千鎰。昔者子胥過、吾猶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剣為乎。」 五員過於呉、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毎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衆矣、将奚不有為也。而無以為。為矣而無以為之。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宝也、願相国為之賜而受之也。」 子罕曰「子以玉為宝、我以不受為宝。」 故宋国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宝也、所宝者異也。」 今以百金与摶黍以示児子、児子必取摶黍矣。 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以和氏之璧、道徳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彌精、其所取彌精。 其知彌觕、其所取彌觕。 C:10:05:異用紀 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異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故国広巨、兵強富、未必安也。 尊貴高大、未必顕也。 在於用之。 桀、紂用其材而成其亡、湯、武用其材而成其王。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従天墜者、従地出者、従四方来者、皆離吾網。」 湯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 湯収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学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 漢南之国聞之曰「湯之徳及禽獣矣。」 四十国帰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 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国、非徒網鳥也。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聞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 吏曰「此無主矣。」 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 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 天下聞之曰「文王賢矣、沢及!f骨、又況於人乎。」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杇骨以喩其意、故聖人於物也無不材。 孔子之弟子従遠方来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 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 置杖而問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 杙歩而倍之、問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 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諭貴賤之等、弁疏親之義、又況於以尊位厚禄乎。 古之人貴能射也、以長幼養老也。 今之人貴能射也、以攻戦侵奪也。 其細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奪為務也。 仁人之得飴、以養疾侍老也。 跖与企足得飴、以開閉取楗也。 -------------------------------------------------------------------------------- V:11:紀部 巻第十一 -------------------------------------------------------------------------------- C:11:01:仲冬紀 仲冬之月。 日在斗、昏東壁中、旦軫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 律中黄鐘。其数六。其味鹹。其臭朽。其祀行。 祭先腎。冰益壮。地始坼。鶡鴠不鳴。虎始交。 天子居玄堂太廟、乗玄輅、駕鉄驪、載玄旂、衣黒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曰「土事無作、無発蓋蔵、無起大衆、以固而閉。」 発蓋蔵、起大衆、地気且泄、是謂発天地之房。 諸蟄則死、民多疾疫、又随以喪、命之曰暢月。 是月也、命閹尹、申宮令、審門閭、謹房室、必重閉。 省婦事、毋得淫、雖有貴戚近習、無有不禁。 乃命大酋、秫稲必斉、麹糱必時、湛饎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斉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無有差忒。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淵沢井泉。 是月也、農有不収蔵積聚者、牛馬畜獣有放佚者、取之不詰。 山林藪沢、有能取疏食田猟禽獣者、野虞教導之。 其有侵奪者、罪之不赦。 是月也、日短至。陰陽争、諸生蕩。 君子齋戒、処必弇、身必寧、去声色、禁嗜慾、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陰陽之所定。芸始生。 茘挺出。蚯蚓結。糜角解。水泉動。 日短至、則伐林木、取竹箭。 是月也、可以罷官之無事者、去器之無用者。 塗闕庭門閭、築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閉蔵也。 仲冬行夏令、則其国乃旱、気霧冥冥、雷乃発声。 行秋令、則天時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 行春令、則虫螟為敗、水泉減竭、民多疾癘。 C:11:02:至忠紀 至忠逆於耳、倒於心、非賢主其孰能聴之。 故賢主之所説、不肖主之所誅也。 人主無不悪暴劫者、而日致之、悪之何益。 今有樹於此、而欲其美也、人時灌之、則悪之、而日伐其根、則必無活樹矣。 夫悪聞忠言、乃自伐之精者也。 荊荘哀王猟於雲夢、射随兕、中之。 申公子培劫王而奪之。 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 命吏誅之。左右大夫皆進諫曰「子培、賢者也、又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願察之也。」 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 荊興師、戦於両棠、大勝晋、帰而賞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進請賞於吏曰「人之有功也於軍旅、臣兄之有功也於車下。」 王曰「何謂也。」 対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於王之側、其愚心将以忠於君王之身、而持千歳之寿也。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驚懼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 王令人発平府而視之、於故記果有、乃厚賞之。 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謂穆行矣。 穆行之意、人知之不為勧、人不知不為沮、行無高乎此矣。 斉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摯。 文摯至、視王之疾、謂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雖然、王之疾已、則必殺摯也。」 太子曰「何故。」 文摯対曰「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 太子頓首強請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於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願先生之勿患也。」 文摯曰「諾。請以死為王。」 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斉王固已怒矣。 文摯至、不解屨登床、履王衣、問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 文摯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王大怒不説、将生烹文摯。 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摯。 爨之三日三夜、顔色不変。 文摯曰「誠欲殺我、則胡不覆之、以絶陰陽之気。」 王使覆之、文摯乃死。 夫忠於治世易、忠於濁世難。 文摯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獲死也。 為太子行難以成其義也。 C:11:03:忠廉紀 士議之不可辱者大之也、大之則尊於富貴也、利不足以虞其意矣。 雖名為諸侯、実有万乗、不足以挺其心矣。 誠辱則無為楽生。若此人也、有勢則必不自私矣、処官則必不為汚矣、将衆則必不撓北矣。 忠臣亦然。 苟便於主利於国、無敢辞違殺身出生以徇之。 国有士若此、則可謂有人矣。 若此人者固難得、其患雖得之有不智。 呉王欲殺王子慶忌而莫之能殺、呉王患之。 要離曰「臣能之。」 呉王曰「汝悪能乎。吾嘗以六馬逐之江上矣、而不能及。射之矢、左右満把、而不能中。今汝抜剣則不能挙臂、上車則不能登軾、汝悪能。」 要離曰「士患不勇耳、奚患於不能。王誠能助、臣請必能。」 呉王曰「諾。」 明旦加要離罪焉、摯執妻子、焚之而揚其灰。要離走、往見王子慶忌於衛。 王子慶忌喜曰「呉王之無道也、子之所見也、諸侯之所知也、今子得免而去之亦善矣。」 要離与王子慶忌居有間、謂王子慶忌曰「呉之無道也愈甚、請与王子往奪之国。」 王子慶忌曰「善。」 乃与要離俱渉於江。 中江、抜剣以刺王子慶忌、王子慶忌捽之、投之於江、浮則又取而投之、如此者三。 其卒曰「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 要離得不死、帰於呉。 呉王大説、請与分国。 要離曰「不可。臣請必死。」 呉王止之。 要離曰「夫殺妻子焚之而揚其灰、以便事也、臣以為不仁。夫為故主殺新主、臣以為不義。夫捽而浮乎江、三入三出、特王子慶忌為之賜而不殺耳、臣已為辱矣。夫不仁不義、又且已辱、不可以生。」 呉王不能止、果伏剣而死。要離可謂不為賞動矣。 故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 衛懿公有臣曰弘演、有所於使。 翟人攻衛、其民曰「君之所予位禄者、鶴也。所貴富者、宮人也。君使宮人与鶴戦、余焉能戦。」 遂潰而去。翟人至、及懿公於栄沢、殺之、尽食其肉、独捨其肝。 弘演至、報使於肝、畢、呼天而啼、尽哀而止、曰「臣請為襮。」 因自殺、先出其腹実、内懿公之肝。 桓公聞之曰「衛之亡也、以為無道也。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 於是復立衛於楚丘。 弘演可謂忠矣、殺身出生以徇其君。 非徒徇其君也、又令衛之宗廟復立、祭祀不絶、可謂有功矣。 C:11:04:当務紀 弁而不当論、信而不当理、勇而不当義、法而不当務、惑而乗驥也、狂而操「呉干将」也、大乱天下者、必此四者也。所貴辨者、為其由所論也。 所貴信者、為其遵所理也。 所貴勇者、為其行義也。 所貴法者、為其当務也。 跖之徒問於跖曰「盗有道乎。」 跖曰「奚啻其有道也。夫妄意関内、中蔵、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無有。」 備説非六王、五伯、以為「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謀。世皆誉之、人皆諱之、惑也」。 故死而操金椎以葬、曰「下見六王、五伯、将穀其頭」矣。 弁若此不如無弁。 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謁之上、上執而将誅之。 直躬者請代之。 将誅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謁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国将有不誅者乎。」 荊王聞之、乃不誅也。 孔子聞之曰「異哉直躬之為信也、一父而載取名焉。」 故直躬之信、不若無信。 斉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於塗曰「姑相飲乎。」 觴数行、曰「姑求肉乎。」 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為。」 於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無勇。  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啓、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徳。 受徳乃紂也、甚少矣。 紂母之生微子啓与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 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啓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紂故為後。用法若此、不若無法。 C:11:05:長見紀 智所以相過、以其長見与短見也。 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 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 故聖人上知千歳、下知千歳也。 荊文王曰「莧譆数犯我以義、違我以礼、与処則不安、曠之則不穀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後世有聖人、将以非不穀」、於是爵之五大夫。 「申侯伯善持養吾意、吾所欲則先我為之、与処則安、曠之而不穀喪焉、不以吾身遠之、後世有聖人、将以非不穀」、於是送而行之。 申侯伯如鄭、阿鄭君之心、先為其所欲、三年而知鄭国之政也、五月而鄭人殺之。 是後世之聖人、使文王為善於上世也。 晋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聴之、皆以為調矣。 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 平公曰「工皆以為調矣。」 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将知鐘之不調也、臣窃為君恥之。」 至於師涓、而果知鐘之不調也。 是師曠欲善調鐘、以為後世之知音者也。 呂太公望封於斉、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謂曰「何以治国。」 太公望曰「尊賢上功。」 周公旦曰「親親上恩。」 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 周公旦曰「魯雖削、有斉者亦必非呂氏也。」 其後斉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斉国。 魯日以削、至於覲存、三十四世而亡。 呉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呉起至於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其僕謂呉起曰「窃観公之意、視釈天下若釈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呉起抿泣而応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聴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従此削矣。」 呉起果去魏入楚。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呉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 恵王往問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 公叔対曰「臣之御庶子鞅、願王以国聴之也。為不能聴、勿使出境。」 王不応、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今謂寡人必以国聴鞅、悖也夫。」 公叔死、公孫鞅西游秦、秦孝公聴之、秦果用強、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則悖也。 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為悖。 -------------------------------------------------------------------------------- V:12:紀部 巻第十二 -------------------------------------------------------------------------------- C:12:01:季冬紀 季冬之月。 日在婺女、昏婁中、旦氐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 律中大呂。其数六。其味鹹。其臭朽。其祀行。 祭先腎。鴈北郷。鵲始巣。雉雊鶏乳。 天子居玄堂右個、乗玄輅、駕鉄驪、載玄旂、衣黒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気。 征鳥厲疾。乃畢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 是月也、命漁師始漁、天子親往。 乃嘗魚、先薦寝廟。冰方盛、水沢復、命取冰。 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種。命司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命楽師、大合吹而罷。 乃命四監、収秩薪柴、以供寝廟及百祀之薪燎。 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迴於天、数将幾終、歳将更始。 専於農民、無有所使。 天子乃与卿大夫飭国典、論時令、以待来歳之宜。 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犠牲、以供皇天上帝社稷之享。 乃命同姓之国、供寝廟之芻豢。 令宰歴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賦之犠牲、以供山林名川之祀。 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無不咸献其力、以供皇天上帝社稷寝廟山林名川之祀。 行之是令、此謂一終、三旬二日。 季冬行秋令、則白露蚤降、介虫為妖、四隣入保。 行春令、則胎夭多傷、国多固疾、命之曰逆。 行夏令、則水潦敗国、時雪不降、冰凍消釈。 C:12:02:士節紀 士之為人、当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帰。 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 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 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務求此人也。 賢主労於求人、而佚於治事。 斉有北郭騷者、結罘罔、捆蒲葦、織萉屨、以養其母猶不足、踵門見晏子曰「願乞所以養母。」 晏子之僕謂晏子曰「此斉国之賢者也、其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於利不苟取、於害不苟免。今乞所以養母、是説夫子之義也、必与之。」 晏子使人分倉粟分府金而遺之、辞金而受粟。 有間、晏子見疑於斉君、出奔、過北郭騷之門而辞。 北郭騷沐浴而出見晏子曰「夫子将焉適。」 晏子曰「見疑於斉君、将出奔。」 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 晏子上車、太息而歎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説晏子之義、而当乞所以養母焉。吾聞之曰「養及親者、身伉其難。」今晏子見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著衣冠、令其友操剣奉笥而従、造於君庭、求復者曰「晏子、天下之賢者也、去則斉国必侵矣。必見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請以頭託白晏子也。」 因謂其友曰「盛吾頭於笥中、奉以託。」 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託。 其友謂観者曰「北郭子為国故死、吾将為北郭子死也。」 又退而自刎。 斉君聞之、大駭、乗馹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請而反之。 晏子不得已而反、聞北郭騷之以死白己也、曰「嬰之亡豈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C:12:03:介立紀 以貴富有人易、以貧賤有人難。 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窮矣賤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 反国有万乗、而介子推去之、無以有之也。 能其難、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賞、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従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郷、得其処所。四蛇従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懸書公門、而伏於山下。」 文公聞之曰「譆。此必介子推也。」 避舎変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 或遇之山中、負釜蓋簦、問焉曰「請問介子推安在。」 応之曰「夫介子推苟不欲見而欲隠、吾独焉知之。」 遂背而行、終身不見。 人心之不同、豈不甚哉。 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脣乾嗌、日夜思之、猶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務疾逃之、介子推之離俗遠矣。 東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適也、而餓於道。 狐父之盗曰丘、見而下壺餐以餔之。 爰旌目三餔之而後能視、曰「子何為者也。」 曰「我狐父之人丘也。」 爰旌目曰「譆。汝非盗邪。胡為而食我。吾義不食子之食也。」 両手據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鄭人之下𩌲也、荘蹻之暴郢也、秦人之囲長平也、韓、荊、趙、此三国者之将帥貴人皆多驕矣、其士卒衆庶皆多壮矣、因相暴以相殺、脆弱者拝請以避死、其卒遞而相食、不弁其義、冀幸以得活。 如爰旌目已食而不死矣、悪其義而不肯不死、今此相為謀、豈不遠哉。 C:12:04:誠廉紀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 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堅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於天也、非択取而為之也。 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汚也、亦猶此也。 昔周之将興也、有士二人、処於孤竹、曰伯夷、叔斉。 二人相謂曰「吾聞西方有偏伯焉、似将有道者、今吾奚為処乎此哉。」 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陽、則文王已歿矣。 武王即位、観周徳、則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為三書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帰。 又使保召公就微子開於共頭之下、而与之盟曰「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 為三書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頭之下、皆以一帰。 伯夷、叔斉聞之、相視而笑曰「譆、異乎哉。此非吾所謂道也。昔者神農氏之有天下也、時祀尽敬而不祈福也。其於人也、忠信尽治而無求焉。楽正与為正、楽治与為治、不以人之壊自成也、不以人之庳自高也。今周見殷之僻乱也、而遽為之正与治、上謀而行貨、阻丘而保威也。割牲而盟以為信、因四内与共頭以明行、揚夢以説衆、殺伐以要利、以此紹殷、是以乱易暴也。吾聞古之士、遭乎治世、不避其任、遭乎乱世、不為苟在。今天下闇、周徳衰矣。与其並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潔吾行。」 二子北行、至首陽之下而餓焉。 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軽。 有所重則欲全之、有所軽則以養所重。 伯夷、叔斉、此二士者、皆出身棄生以立其意、軽重先定也。 C:12:05:不侵紀 天下軽於身、而士以身為人。 以身為人者、如此其重也、而人不知、以奚道相得。 賢主必自知士、故士尽力竭智、直言交争、而不辞其患、予譲、公孫弘是矣。 当是時也、智伯、孟嘗君知之矣。世之人主、得地百里則喜、四境皆賀、得士則不喜、不知相賀、不通乎軽重也。 湯、武、千乗也、而士皆帰之。 桀、紂、天子也、而士皆去之。 孔、墨、布衣之士也。 万乗之主、千乗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 自此観之、尊貴富大不足以来士矣、必自知之然後可。 予譲之友謂予譲曰「子之行何其惑也。子嘗事范氏、中行氏、諸侯尽滅之、而子不為報、至於智氏、而子必為之報、何故。」 予譲曰「我将告子其故。范氏、中行氏、我寒而不我衣、我飢而不我食、而時使我与千人共其養、是衆人畜我也。夫衆人畜我者、我亦衆人事之。至於智氏則不然、出則乗我以車、入則足我以養、衆人広朝、而必加礼於吾所、是国士畜我也。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 予譲、国士也、而猶以人之於己也為念、又況於中人乎。 孟嘗君為従、公孫弘謂孟嘗君曰「君不若使人西観秦王。意者秦王帝王之主也、君恐不得為臣、何暇従以難之。意者秦王不肖主也、君従以難之未晩也。」 孟嘗君曰「善。願因請公往矣。」 公孫弘敬諾、以車十乗之秦。 秦昭王聞之、而欲醜之以辞、以観公孫弘。 公孫弘見昭王、昭王曰「薛之地小大幾何。」 公孫弘対曰「百里。」 昭王笑曰「寡人之国、地数千里、猶未敢以有難也。今孟嘗君之地方百里、而因欲以難寡人猶可乎。」 公孫弘対曰「孟嘗君好士、大王不好士。」 昭王曰「孟嘗君之好士何如。」 公孫弘対曰「義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諸侯、得意則不慚為人君、不得意則不肯為人臣、如此者三人。能治可為管、商之師、説義聴行、其能致主霸王、如此者五人。万乗之厳主、辱其使者、退而自刎也、必以其血汚其衣、有如臣者七人。」 昭王笑而謝焉曰「客胡為若此。寡人善孟嘗君、欲客之必謹諭寡人之意也。」 公孫弘敬諾。公孫弘可謂不侵矣。 昭王、大王也。孟嘗君、千乗也。 立千乗之義而不可凌、可謂士矣。 C:12:06:序意紀 維秦八年、歳在涒灘、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請問十二紀。 文信侯曰「嘗得学黄帝之所以誨婺頊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蓋聞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験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天曰順、順維生。地曰固、固維寧。人曰信、信維聴。三者咸当、無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視使目盲、私聴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趙襄子游於囿中、至於梁、馬卻不肯進、青荓為参乗、襄子曰「進視梁下、類有人。」 青荓進視梁下。 予譲卻寝、佯為死人、叱青荓曰「去。長者吾且有事。」 青荓曰「少而与子友、子且為大事、而我言之、是失相与友之道。子将賊吾君、而我不言之、是失為人臣之道。如我者惟死為可。」 乃退而自殺。青荓非楽死也、重失人臣之節、悪廃交友之道也。 青荓、予譲可謂之友也。 -------------------------------------------------------------------------------- V:13:覧部 巻第十三 -------------------------------------------------------------------------------- C:13:01:有始覧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 天地合和、生之大経也。 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異宜説之。 夫物合而成、離而生。 知合知成、知離知生、則天地平矣。 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処其形。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沢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川。 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 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 東北曰変天、其星箕、斗、牽牛。 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営室。 西北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 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 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参、東井。 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 東南曰陽天、其星張、翼、軫。 何謂九州。 河、漢之間為予州、周也。 両河之間為冀州、晋也。河、済之間為兗州、衛也。 東方為青州、斉也。 泗上為徐州、魯也。 東南為揚州、越也。 南方為荊州、楚也。 西方為雍州、秦也。 北方為幽州、燕也。 何謂九山。 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華、岐山、太行、羊腸、孟門。 何謂九塞。 大汾、冥阨、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何謂九藪。 呉之具区、楚之雲夢、秦之陽華、晋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諸、斉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 何謂八風。 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滔風、東南曰熏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淒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厲風、北方曰寒風。 何謂六川。 河水、赤水、遼水、黒水、江水、淮水。 凡四海之内、東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陸注三千、小水万数。 凡四極之内、東西五億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億有九万七千里。 極星与天俱游、而天極不移。 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 夏至日行近道、乃参於上。 当枢之下無昼夜。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 衆耳目鼻口也、衆五穀寒暑也、此之謂衆異。 則万物備也。天斟万物、聖人覧焉、以観其類。 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雷電之所以生、陰陽材物之精、人民禽獣之所安平。 C:13:02:応同覧 凡帝王者之将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 黄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黄帝曰「土気勝」、土気勝、故其色尚黄、其事則土。 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気勝」、木気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 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気勝」、金気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気勝」、火気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見水気勝、水気勝、故其色尚黒、其事則水。 水気至而不知、数備、将徙于土。天為者時、而不助農於下。 類固相召、気同則合、声比則応。 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 平地注水、水流湿。 均薪施火、火就燥。 山雲草莽、水雲魚鱗、旱雲煙火、雨雲水波、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 故以龍致雨、以形逐影。 師之所処、必生棘楚。 禍福之所自来、衆人以為命、安知其所。 夫覆巣毀卵、則鳳凰不至。刳獣食胎、則麒麟不来。乾沢涸漁、則亀龍不往。 物之従同、不可為記。 子不遮乎親、臣不遮乎君。 君同則来、異則去。 故君雖尊、以白為黒、臣不能聴。 父雖親、以黒為白、子不能従。 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気。」 故曰同気賢於同義、同義賢於同力、同力賢於同居、同居賢於同名。 帝者同気、王者同義、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則薄矣、亡者同名則觕矣。 其智彌觕者、其所同彌觕。其智彌精者、其所同彌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 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成斉類同皆有合、故堯為善而衆善至、桀為非而衆非来。 商箴云「天降災布祥、並有其職」、以言禍福人或召之也。 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 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乱則脆、脆則攻者利。 攻乱則義、義則攻者栄。 栄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況於賢主乎。 故割地宝器、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因為名也、名実不得、国雖強大者、曷為攻矣。 解在乎史墨来而輟不襲衛、趙簡子可謂知動静矣。 C:13:03:去尤覧 世之聴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則聴必悖矣。 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悪。 東面望者不見西牆、南郷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人有亡鈇者、意其隣之子、視其行歩窃鈇也、顔色窃鈇也、言語窃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窃鈇也。 相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隣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窃鈇者。 其隣之子非変也、己則変矣。変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 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満竅也。今竅満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組則不然、竅満則尽任力矣。」 邾君以為然、曰「将何所以得組也。」 公息忌対曰「上用之則民為之矣。」 邾君曰「善。」 下令、令官為甲必以組。 公息忌知説之行也、因令其家皆為組。 人有傷之者曰「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組者、其家多為組也。」 邾君不説、於是復下令、令官為甲無以組。 此邾君之有所尤也。 為甲以組而便、公息忌雖多為組何傷也。 以組不便、公息忌雖無組、亦何益也。 為組与不為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説。 用組之心、不可不察也。 魯有悪者、其父出而見商咄、反而告其隣曰「商咄不若吾子矣。」 且其子至悪也、商咄至美也。 彼以至美不如至悪、尤乎愛也。 故知美之悪、知悪之美、然後能知美悪矣。 荘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鉤殶者戦、以黄金殶者殆。其祥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蓋内掘。」 魯人可謂外有重矣。 解在乎斉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 老聃則得之矣。 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於俗、則何可擴矣。 C:13:04:聴言覧 聴言不可不察。不察則善不善不分。 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三代分善不善、故王。 今天下彌衰、聖王之道廃絶。 世主多盛其歓楽、大其鐘鼓、侈其台氐苑囿、以奪人財。 軽用民死、以行其忿。 老弱凍餒、夭膌壮狡、汔尽窮屈、加以死虜。 攻無皋之国以索地、誅不辜之民以求利。 而欲宗廟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難乎。 今人曰「某氏多貨、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勢可穴也」、則必非之矣。 曰「某国飢、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襲而簒之」、則不非之、乃不知類矣。 周書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賢明其世、謂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難矣。 善不善本於義、不於愛、愛利之為道大矣。 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 及其期年也、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国者而喜矣。 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歟。 乱世之民、其去聖王亦久矣。 其願見之、日夜無間、故賢王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不可不務也。 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 不知事悪能聴言。 不知情悪能当言。 其与人穀言也、其有弁乎。 其無弁乎。 造父始習於大豆、逢蒙始習於甘蠅、御大豆、射甘蠅、而不徙人以為性者也。 不徙之、所以致遠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 凡人亦必有所習其心、然後能聴説。 不習其心、習之於学問。 不学而能聴説者、古今無有也。 解在乎白圭之非恵子也、公孫龍之説燕昭王以偃兵及応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議公孫龍、翟翦之難恵子之法。 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論。 C:13:05:謹聴覧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髪、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 通乎己之不足、則不与物争矣。 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 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 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賢而少人、少人則説者持容而不極、聴者自多而不得、雖有天下何益焉。 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毀之成、危之寧、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誖而不足以挙。 故人主之性、莫過乎所疑、而過於其所不疑。 不過乎所不知、而過於其所以知。 故雖不疑、雖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験之以数。 若此則是非無所失、而挙措無所過矣。 夫堯悪得賢天下而試舜。 舜悪得賢天下而試禹。 断之於耳而已矣。 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 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観於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則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 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 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 不知則問、不能則学。 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徳未暮。」 学賢問、三代之所以昌也。 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 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賢者。 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 故見賢者而不聳則不惕於心、不惕於心則知之不深。 不深知賢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則賢者在下。 今周室既滅、而天子已絶。 乱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衆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 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則於四海之内、山谷之中、僻遠幽間之所、若此則幸於得之矣。 得之則何欲而不得。 何為而不成。太公釣於滋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 文王、千乗也。紂、天子也。 天子失之而千乗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諸衆斉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 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後其智能可尽。 解在乎勝書之説周公、可謂能聴矣。 斉桓公之見小臣稷、魏文侯之見田子方也、皆可謂能礼士矣。 C:13:06:務本覧 嘗試観上古記、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栄者、其実無不安者、功大也。 詩云「有晻淒淒、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 俗主之佐、其欲名実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実無不危者、無公故也。 皆患其身不貴於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 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 此所以欲栄而愈辱、欲安而益危。 安危栄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民之治乱在於有司。 易曰「復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無異則動卒有喜。 今処官則荒乱、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諫、将衆則罷怯、以此厚望於主、豈不難哉。 今有人於此、修身会計則可恥、臨財物資尽則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則無所取。 故栄富非自至也、縁功伐也。 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誣也。 無功伐而求栄富、詐也。 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議多曰「上用我則国必無患。」 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賢、而己猶有患、用己於国、悪得無患乎。 己、所制也、釈其所制、而奪乎其所不制、誖、未得治国治官可也。 若夫内事親、外交友、必可得也。 苟事親未孝、交友未篤、是所未得、悪能善之矣。 故論人無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 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後任、必反情然後受。 主雖過与、臣不徒取。大雅曰「上帝臨汝、無貳爾心」、以言忠臣之行也。 解在鄭君之問被瞻之義也、薄疑応衛嗣君以無重穟、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C:13:07:諭大覧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 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 湯欲継禹而不成、既足以服四荒矣。 武王欲及湯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 五伯欲継三王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 孔丘、墨翟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顕名矣。 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矣已。 夏書曰「天子之徳広運、乃神、乃武乃文。」 故務在事、事在大。 地大則有常祥、不庭、岐母、群抵、天翟、不周、山大則有虎豹熊螇蛆、水大則有蛟龍黿鼉鱣鮪。 商書曰「五世之廟、可以観怪。万夫之長、可以生謀。」 空中之無沢陂也、井中之無大魚也、新林之無長木也、凡謀物之成也、必由広大衆多長久、信也。 季子曰「燕雀争善処於一屋之下、子母相哺也、姁姁焉相楽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則火上焚棟、燕雀顔色不変、是何也。乃不知禍之将及己也。為人臣能免於燕雀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禄富貴、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姁姁焉相楽也、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也、而終不知也、其与燕雀之智不異矣。故曰『天下大乱、無有安国。一国尽乱、無有安家。一家皆乱、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貴賤、交相為恃、然後皆得其楽。」 定賤小在於貴大、解在乎薄疑説衛嗣君以王術、杜赫説周昭文君以安天下、及匡章之難恵子以王斉王也。 -------------------------------------------------------------------------------- V:14:覧部 巻第十四 -------------------------------------------------------------------------------- C:14:01:孝行覧 凡為天下、治国家、必務本而後末。 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殖之謂、務其人也。 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衆之、務其本也。 務本莫貴於孝。人主孝、則名章栄、下服聴、天下誉。 人臣孝、則事君忠、処官廉、臨難死。 士民孝、則耕芸疾、守戦固、不罷北。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万事之紀也。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従者、其惟孝也。 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軽。 今有人於此、行於親重、而不簡慢於軽疏、則是篤謹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故愛其親、不敢悪人。 敬其親、不敢慢人。 愛敬尽於事親、光燿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遺体、敢不敬乎。居処不荘、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戦陳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及乎親、敢不敬乎。」 商書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徳、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謂貴徳、為其近於聖也。所謂貴貴、為其近於君也。所謂貴老、為其近於親也。所謂敬長、為其近於兄也。所謂慈幼、為其近於弟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廃。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床笫、節飲食、養体之道也。 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雑八音、養耳之道也。 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 和顔色、説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 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 楽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数月不出、猶有憂色。 門人問之曰「夫子下堂而傷足、瘳而数月不出、猶有憂色、敢問其故。」 楽正子春曰「善乎而問之。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帰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君子無行咫歩而忘之。余忘孝道、是以憂。」 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厳親之遺躬也。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 父母既沒、敬行其身、無遺父母悪名、可謂能終矣。 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 楽自順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C:14:02:本味覧 求之其本、経旬必得。求之其末、労而無功。 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賢之化也。 非賢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賢。 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児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 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隣、東走十里、而顧其邑尽為水、身因化為空桑。」 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長而賢。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 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帰湯。 湯於是請取婦為婚。 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故賢主之求有道之士、無不以也。 有道之士求賢主、無不行也。相得然後楽。 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懽楽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固不独。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奮而好独者、則名号必廃熄、社稷必危殆。 故黄帝立四面、堯、舜得伯陽、続耳然後成、凡賢人之徳有以知之也。 伯牙鼓琴、鍾子期聴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非独琴若此也、賢者亦然。 雖有賢者、而無礼以接之、賢奚由尽忠。 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犠猳。 明日、設朝而見之、説湯以至味、湯曰「可対而為乎。」 対曰「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噥、草食者羶、臭悪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変、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斉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変、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喩。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𦞈。 肉之美者、猩猩之脣、獾獾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踏、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鱄、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状若鯉而有翼、常従西海夜飛、游於東海。 菜之美者、崑崙之蘋、寿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葉焉。余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区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 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揺之桂、越駱之菌、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掲之露、其色如玉、長沢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揺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 果之美者、沙棠之実。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島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乗。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故審近所以知遠也、成己所以成人也。聖人之道要矣、豈越越多業哉。」 C:14:03:首時覧 聖人之於事、似緩而急、似遲而速以待時。 王季歴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醜、時未可也。 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門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 時固不易得。 太公望、東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無其主、聞文王賢、故釣於渭以観之。 伍子胥欲見呉王而不得。 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見之而悪其貌、不聴其説而辞之。 客請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適吾所甚悪也。」 客以聞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願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見其衣若手、請因説之。」 王子許。伍子胥説之半、王子光挙帷、搏其手而与之坐。 説畢、王子光大説。 伍子胥以為有呉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於野七年。 王子光代呉王僚為王、任子胥。 子胥乃修法制、下賢良、選練士、習戦闘。六年、然後大勝楚於柏挙、九戦九勝、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 郷之耕、非忘其父之讎也、待時也。 墨者有田鳩欲見秦恵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見。 客有言之於楚王者、往見楚王、楚王説之、与将軍之節以如秦、至、因見恵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 固有近之而遠、遠之而近者。 時亦然。 有湯武之賢而無桀紂之時不成、有桀紂之時而無湯武之賢亦不成。 聖人之見時、若歩之与影不可離。 故有道之士未遇時、隠匿分竄、勤以待時。 時至、有従布衣而為天子者、有従千乗而得天下者、有従卑賤而佐三王者、有従匹夫而報万乗者、故聖人之所貴唯時也。 水凍方固、后稷不種、后稷之種必待春、故人雖智而不遇時無功。 方葉之茂美、終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衆林皆羸。 事之難易、不在小大、務在知時。 鄭子陽之難、猘狗潰之。 斉高国之難、失牛潰之。 衆因之以殺子陽、高国。 当其時、狗牛猶可以為人唱、而況乎以人為唱乎。 飢馬盈廏、嗼然、未見芻也。 飢狗盈窖、嗼然、未見骨也。 見骨与芻、動不可禁。 乱世之民、嗼然、未見賢者也、見賢人則往不可止。 往者非其形、心之謂乎。 斉以東帝困於天下而魯取徐州、邯鄲以寿陵困於万民而衛取繭氏。 以魯、衛之細而皆得志於大国、遇其時也。 故賢主秀士之欲憂黔首者、乱世当之矣。 天不再与、時不久留、能不両工、事在当之。 C:14:04:義賞覧 春気至則草木産、秋気至則草木落、産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 故使之者至、物無不為。 使之者不至、物無可為。 古之人審其所以使、故物莫不為用。 賞罰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 其所以加者義、則忠信親愛之道彰。 久彰而愈長、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謂教成。 教成則雖有厚賞厳威弗能禁。 故善教者、不以賞罰而教成、教成而賞罰弗能禁。 用賞罰不当亦然。 姦偽賊乱貪戻之道興、久興而不息、民之讎之若性、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雖有厚賞厳罰弗能禁。 郢人之以両版垣也、呉起変之而見悪、賞罰易而民安楽。 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係累、而憂其死不焚也。 皆成乎邪也。 故賞罰之所加、不可不慎。且成而賊民。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戦於城濮、召咎犯而問曰「楚衆我寡、奈何而可。」 咎犯対曰「臣聞繁礼之君、不足於文。繁戦之君、不足於詐。君亦詐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沢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獣。詐偽之道、雖今偸可、後将無復、非長術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敗楚人於城濮。 反而為賞、雍季在上。左右諫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謀也。君用其言而賞後其身、或者不可乎。」 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時之務也。焉有以一時之務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聞之曰「臨難用詐、足以卻敵。反而尊賢、足以報徳。文公雖不終始、足以霸矣。」 賞重則民移之、民移之則成焉。 成乎詐、其成毀、其勝敗。天下勝者衆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処其一、知勝之所成也。 勝而不知勝之所成、与無勝同。 秦勝於戎而敗乎殽、楚勝於諸夏而敗乎柏挙。 武王得之矣、故一勝而王天下。 衆詐盈国、不可以為安、患非独外也。 趙襄子出囲、賞有功者五人、高赦為首。 張孟談曰「晋陽之中、赦無大功、賞而為首何也。」 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憂約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 仲尼聞之曰「襄子可謂善賞矣。賞一人而天下之為人臣莫敢失礼。」 為六軍則不可易。北取代、東迫斉。 令張孟談踰城潜行、与魏桓、韓康期而撃智伯、断其頭以為觴、遂定三家、豈非用賞罰当邪。 C:14:05:長攻覧 凡治乱存亡、安危強弱、必有其遇、然後可成、各一則不設。 故桀、紂雖不肖、其亡遇湯、武也、遇湯、武、天也、非桀、紂之不肖也。 湯、武雖賢、其王遇桀、紂也、遇桀、紂、天也、非湯、武之賢也。 若桀、紂不遇湯、武、未必亡也。 桀、紂不亡、雖不肖、辱未至於此。 若使湯、武不遇桀、紂、未必王也。 湯、武不王、雖賢、顕未至於此。 故人主有大功、不聞不肖、亡国之主不聞賢。 譬之若良農、弁土地之宜、謹耕耨之事、未必収也。 然而収者、必此人也始在於遇時雨、遇時雨、天地也、非良農所能為也。 越国大飢、王恐、召范蠡而謀。 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飢、此越之福而呉之禍也。夫呉国甚富而財有余、其王年少、智寡材軽、好須臾之名、不思後患。王若重幣卑辞以請糴於呉、則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呉、而王何患焉。」 越王曰「善。」 乃使人請食於呉、呉王将与之。 伍子胥進諫曰「不可与也。夫呉之与越、接土隣境、道易人通、仇讎敵戦之国也、非呉喪越、越必喪呉。若燕、秦、斉、晋、山処陸居、豈能踰五湖九江、越十七阨以有呉哉。故曰非呉喪越、越必喪呉。今将輸之粟、与之食、是長吾讎而養吾仇也。財匱而民恐、悔無及也。不若勿与而攻之、固其数也、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 且夫飢、代事也、猶淵之与阪、誰国無有。 呉王曰「不然。吾聞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飢餓。』今服而攻之、非義兵也。飢而不食、非仁体也。不仁不義、雖得十越、吾不為也。」 遂与之食。不出三年而呉亦飢、使人請食於越、越王弗与、乃攻之、夫差為禽。 楚王欲取息与蔡、乃先佯善蔡侯、而与之謀曰「吾欲得息、奈何。」 蔡侯曰「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請為饗息侯与其妻者、而与王俱、因而襲之。」 楚王曰「諾。」 於是与蔡侯以饗礼入於息、因与俱、遂取息。 旋、舎於蔡、又取蔡。 趙簡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 太子敬諾。簡子死、已葬、服衰、召大臣而告之曰「願登夏屋以望。」 大臣皆諫曰「登夏屋以望、是游也。服衰以游、不可。」 襄子曰「此先君之命也、寡人弗敢廃。」 群臣敬諾。 襄子上於夏屋以望代俗、其楽甚美、於是襄子曰「先君必以此教之也。」 及帰、慮所以取代、乃先善之。 代君好色、請以其弟姉妻之、代君許諾。弟姉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 馬郡宜馬、代君以善馬奉襄子、襄子謁於代君而請觴之、馬郡尽、先令舞者置兵其羽中数百人、先具大金斗。 代君至、酒酣、反斗而撃之、一成、脳塗地。 舞者操兵以闘、尽殺其従者。 因以代君之車迎其妻、其妻遥聞之状、磨笄以自刺、故趙氏至今有刺笄之證与反斗之号。 此三君者、其有所自而得之。 不備遵理、然而後世称之、有功故也。有功於此而無其失、雖王可也。 C:14:06:慎人覧 功名大立、天也。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堯、天也。舜耕於歴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沢、天下説之、秀士従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禹周於天下、以求賢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沢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為之、人也。 夫湯遇桀、武遇紂、天也。 湯武修身積善為義、以憂苦於民、人也。 舜之耕漁、其賢不肖与為天子同。 其未遇時也、以其徒属、堀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然後免於凍餒之患。 其遇時也、登為天子、賢士帰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説。 舜自為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見尽有之也。 尽有之、賢非加也。尽無之、賢非損也。時使然也。 百里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晋、飯牛於秦、伝鬻以五羊之皮。 公孫枝得而説之、献諸繆公、三日、請属事焉。 繆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無乃天下笑乎。」 公孫枝対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譲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内将服、敵国且畏、夫誰暇笑哉。」 繆公遂用之。 謀無不当、挙必有功、非加賢也。 使百里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里奚哉。 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 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顔回択菜於外。 子路与子貢相与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絶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 顔回無以対、入以告孔子。 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歎曰「由与賜、小人也。召、吾語之。」 子路与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内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徳。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会稽。陳、蔡之阨、於丘其幸乎。」 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干而舞。 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古之得道者、窮亦楽、達亦楽。 所楽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一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故許由虞乎潁陽、而共伯得乎共首。 C:14:07:遇合覧 凡遇、合也。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 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 孔子周流海内、再干世主、如斉至衛、所見八十余君、委質為弟子者三千人、達徒七十人、七十人者、万乗之主得一人用可為師、不為無人、以此游僅至於魯司寇、此天子之所以時絶也、諸侯之所以大乱也。 乱則愚者之多幸也、幸則必不勝其任矣。 任久不勝、則幸反為禍。 其幸大者、其禍亦大、非禍独及己也。 故君子不処幸、不為苟、必審諸己然後任、任然後動。 凡能聴説者、必達乎論議者也。 世主之能識論議者寡、所遇悪得不苟。 凡能聴音者、必達於五声。 人之能知五声者寡、所善悪得不苟。 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徴商不謬、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 説之道亦有如此者也。 人有為人妻者。 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生也。衣器之物、可外蔵之、以備不生。」 其父母以為然、於是令其女常外蔵。 姑妐知之、曰「為我婦而有外心、不可畜。」 因出之。 婦之父母、以謂為己謀者以為忠、終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 宗廟之滅、天下之失、亦由此矣。 故曰遇合也無常。 説、適然也。若人之於色也、無不知説美者、而美者未必遇也。 故嫫母執乎黄帝、黄帝曰「厲女徳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雖悪奚傷。」 若人之於滋味、無不説甘脆、而甘脆未必受也。 文王嗜昌蒲葅、孔子聞而服之、縮頞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 海上人有説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説亦有若此者。 陳有悪人焉、曰敦洽讎糜、雄顙広顔、色如浹赬、垂眼臨鼻、長肘而盭。 陳侯見而甚説之、外使治其国、内使制其身。 楚合諸侯、陳侯病不能往、使敦洽讎糜往謝焉。 楚王怪其名而先見之。 客有進状有悪其名言有悪状、楚王怒、合大夫而告之、曰「陳侯不知其不可使、是不知也。知而使之、是侮也。侮且不智、不可不攻也。」 興師伐陳、三月然後喪。 悪足以駭人、言足以喪国、而友之足於陳侯而無上也、至於亡而友不衰。 夫不宜遇而遇者則必廃、宜遇而不遇者、此国之所以乱、世之所以衰也。 天下之民、其苦愁労務従此生。 凡挙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三者弗能、国必残亡、群孽大至、身必死殃、年得至七十、九十猶尚幸。 賢聖之後、反而孽民、是以賊其身、豈能独哉。 C:14:08:必己覧 外物不可必、故龍逄誅、比干戮、箕子狂、悪来死、桀、紂亡。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乎江、萇弘死、蔵其血三年而為碧。 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疑、曾子悲。 荘子行於山中、見木甚美、長大、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弗取、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荘子曰「此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矣。」 出於山、及邑、舎故人之家。故人喜、具酒肉、令豎子為殺鴈饗之。 豎子請曰「其一鴈能鳴、一鴈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之公曰「殺其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荘子曰「昔者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天年、主人之鴈以不材死、先生将何以処。」 荘子笑曰「周将処於材、不材之間。材、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徳則不然。無訝無訾、一龍一蛇、与時俱化、而無肯専為。一上一下、以禾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此神農、黄帝之所法。若夫万物之情、人倫之伝則不然。成則隳、大則衰、廉則剉、尊則虧、直則骫、合則離、愛則隳、多智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 牛缺居上地大儒也、下之邯鄲、遇盗於耦沙之中。 盗求其橐中之載則与之、求其車馬則与之、求其衣被則与之。 牛缺出而去。 盗相謂曰「此天下之顕人也、今辱之如此、此必愬我於万乗之主、万乗之主必以国誅我、我必不生、不若相与追而殺之、以滅其跡。」 於是相与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 此以知故也。 孟賁過於河、先其五、船人怒、而以楫虓其頭、顧不知其孟賁也。 中河、孟賁瞋目而視船人、髪植、目裂、鬢指、舟中之人尽揚播入於河。 使船人知其孟賁、弗敢直視、渉無先者、又況於辱之乎。此以不知故也。 知与不知、皆不足恃、其惟和調近之。 猶未可必、蓋有不弁和調者、則和調有不免也。 宋桓司馬有宝珠、抵罪出亡。 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 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紂為不善於商、而禍充天地、和調何益。 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衆無不趨、輿隸婣媾小童無不敬、以定其身、不終其寿、内熱而死。 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穀実、不衣芮温、身処山林巖堀、以全其生、不尽其年、而虎食之。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 子貢請往説之、畢辞、野人不聴。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説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 其野人大説、相謂曰「説亦皆如此其弁也、独如嚮之人。」 解馬而与之。説如此其無方也而猶行、外物豈可必哉。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 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無不遇矣。 ------------------------------------------------------------------------------- V:15:覧部 巻第十五 ------------------------------------------------------------------------------- C:15:01:慎大覧 賢主愈大愈懼、愈強愈恐。 凡大者、小隣国也。強者、勝其敵也。 勝其敵則多怨、小隣国則多患。 多患多怨、国雖強大、悪得不懼、悪得不恐。 故賢主於安思危、於達思窮、於得思喪。 周書曰『若臨深淵、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桀為無道、暴戻頑貪、天下顫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紛紛分分、其情難得。 干辛任威、凌轢諸侯、以及兆民、賢良鬱怨。 殺彼龍逢、以服群凶。衆庶泯泯、皆有遠志、莫敢直言、其生若驚。 大臣同患、弗周而畔。 桀愈自賢、矜過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 湯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欲令伊尹往視曠夏、恐其不信、湯由親自射伊尹。 伊尹奔夏三年、反報于亳、曰「桀迷惑於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衆、衆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 湯謂伊尹曰「若告我曠夏尽如詩。」 湯与伊尹盟、以示必滅夏。 伊尹又復往視曠夏、聴於末嬉。 末嬉言曰「今昔天子夢西方有日、東方有日、両日相与闘、西方日勝、東方日不勝。」 伊尹以告湯。 商涸旱、湯猶発師、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師従東方出於国、西以進。 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離散、為天下戮、不可正諫、雖後悔之、将可奈何。 湯立為天子、夏民大説、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不去疇、商不変肆、親郼如夏。 此之謂至公、此之謂至安、此之謂至信。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 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轝、命封黄帝之後於鑄、封帝堯之後於黎、封帝舜之後於陳。 下轝、命封夏后之後於杞、立成湯之後於宋以奉桑林。 武王乃恐懼、太息流涕、命周公旦進殷之遺老、而問殷之亡故、又問衆之所説、民之所欲。 殷之遺老対曰「欲復盤庚之政。」 武王於是復盤庚之政。 発巨橋之粟、賦鹿台之錢、以示民無私。 出拘救罪、分財棄責、以振窮困。 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宮、表商容之閭、士過者趨、車過者下。 三日之内、与謀之士封為諸侯、諸大夫賞以書社、庶士施政去賦。 然後於済河、西帰報於廟。 乃穟馬於華山、穟牛於桃林、馬弗復乗、牛弗復服。 釁鼓旗甲兵、蔵之府庫、終身不復用。 此武王之徳也。 故周明堂外戸不閉、示天下不蔵也。 唯不蔵也可以守至蔵。 武王勝殷、得二虜而問焉、曰「若国有妖乎。」 一虜対曰「吾国有妖。昼見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 一虜対曰「此則妖也。雖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聴父、弟不聴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 武王避席再拝之。 此非貴虜也、貴其言也。 故易曰『愬愬履虎尾、終吉』。 趙襄子攻翟、勝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謁之、襄子方食摶飯、有憂色。 左右曰「一朝而両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憂色何。」 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過三日。飄風暴雨、日中不須臾。今趙氏之徳行、無所於積、一朝而両城下、亡其及我乎。」 孔子聞之曰「趙氏其昌乎。」 夫憂所以為昌也、而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 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 斉、荊、呉、越皆嘗勝矣、而卒取亡、不達乎持勝也。 唯有道之主能持勝。 孔子之勁、挙国門之関、而不肯以力聞。 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加。 善持勝者、以術強弱。 C:15:02:権勲覧 利不可両、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則大忠不至。 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賊也。聖人去小取大。 昔荊龔王与晋厲公戦於鄢陵、荊師敗、龔王傷。 臨戦、司馬子反渇而求飲、豎陽穀操黍酒而進之。 子反叱曰「訾。退。酒也。」 豎陽穀対曰「非酒也。」 子反曰「亟退、卻也。」 豎陽穀又曰「非酒也。」 子反受而飲之。子反之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絶於口、以酔。 戦既罷、龔王欲復戦而謀、使召司馬子反。 子反辞以心疾。龔王駕而往視之、入幄中、聞酒臭而還、曰「今日之戦、不穀親傷、所恃者司馬也。而司馬又若此、是忘荊国之社稷、而不恤吾衆也。不穀無与復戦矣。」 於是罷師去之、斬司馬子反以為戮。 故豎陽穀之進酒也、非以酔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適足以殺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賊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仮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請以垂棘之璧与屈産之乗、以賂虞公、而求仮道焉、必可得也。」 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産之乗、寡人之駿也。若受吾幣而不吾仮道、将奈何。」 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仮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仮我道、是猶取之内府而蔵之外府也、猶取之内皁而著之外皁也。君奚患焉。」 献公許之。乃使荀息以屈産之乗為庭実、而加以垂棘之璧、以仮道於虞而伐虢。 虞公濫於宝与馬而欲許之。 宮之奇諫曰「不可許也。虞之与虢也、若車之有輔也、車依輔、輔亦依車、虞、虢之勢是也。先人有言曰『脣竭而歯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仮之道、則虢朝亡而虞夕従之矣。奈何其仮之道也。」 虞公弗聴、而仮之道。 荀息伐虢、克之。還反伐虞、又克之。 荀息操璧牽馬而報。 献公喜曰「璧則猶是也、馬歯亦薄長矣。」 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厹繇者。 智伯欲攻之而無道也、為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 厹繇之君将斬岸堙谿以迎鐘。 赤章蔓枝諫曰「詩云『唯則定国』。我胡則以得是於智伯。夫智伯之為人也貪而無信、必欲攻我而無道也、故為大鐘、方車二軌以遺君。君因斬岸堙谿以迎鐘、師必随之。」 弗聴。有頃、諫之、君曰「大国為懽、而子逆之、不祥。子釈之。」 赤章蔓枝曰「為人臣不忠貞、罪也。忠貞不用、遠身可也。」 断轂而行、至衛七日而厹繇亡。 欲鐘之心勝也、欲鐘之心勝則安厹繇之説塞矣。 凡聴説、所勝不可不審也、故太上先勝。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斉。 斉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於済上。 斉王欲戦、使人赴触子、恥而訾之曰「不戦、必剗若類、掘若壟。」 触子苦之、欲斉軍之敗。 於是以天下兵戦、戦合、撃金而卻之、卒北、天下兵乗之、触子因以一乗去、莫知其所、不聞其声。 達子又帥其余卒、以軍於秦周、無以賞、使人請金於斉王。 斉王怒曰「若残豎子之類、悪能給若金。」 与燕人戦、大敗、達子死、斉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 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C:15:03:下賢覧 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日以相驕、奚時相得。 若儒、墨之議与斉、荊之服矣。 賢主則不然、士雖驕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帰之。 士所帰、天下従之、帝。 帝也者、天下之適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 得道之人、貴為天子而不驕倨、富有天下而不騁夸、卑為布衣而不瘁攝、貧無衣食而不憂懾、狠乎其誠自有也、覚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陰陽化也、勿勿乎其心之堅固也、空空乎其不為巧故也、迷乎其志気之遠也、昏乎其深而不測也、確乎其節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鵠乎其羞用智慮也、仮乎其軽俗誹誉也、以天為法、以徳為行、以道為宗、与物変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終、莫知其門、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無外、其小無内、此之謂至貴。 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師、去其帝王之色、則近可得之矣。 堯不以帝見善綣、北面而問焉。 堯、天子也。善綣、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 善綣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也。 堯論其徳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此之謂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賢。 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於窮巷之中、甕牖之下者七十人。 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 斉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 従者曰「万乗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士驁禄爵者、固軽其主。其主驁霸王者、亦軽其士。縦夫子驁禄爵、吾庸敢驁霸王乎。」 遂見之、不可止。 世多挙桓公之内行、内行雖不修、霸亦可矣。 誠行之此論而内行修、王猶少。 子産相鄭、往見壺丘子林、与其弟子坐必以年、是倚其相於門也。 夫相万乗之国而能遺之、謀志論行、而以心与人相索、其唯子産乎。 故相鄭十八年、刑三人、殺二人、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錐刀之遺於道者莫之挙也。 魏文侯見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反見翟黄、踞於堂而与之言。 翟黄不説。 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則不肯、禄之則不受。今女欲官則相位、欲禄則上卿、既受吾実、又責吾礼、無乃難乎。」 故賢主之畜人也、不肯受実者其礼之。 礼士莫高乎節欲、欲節則令行矣、文侯可謂好礼士矣。 好礼士故南勝荊於連堤。 東勝斉於長城、虜斉侯、献諸天子、天子賞文侯以上卿。 C:15:04:報更覧 国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乗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礼天下之賢者、与天下之賢者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今雖未能王、其以為安也、不亦易乎。 此趙宣孟之所以免也、周昭文君之所以顕也、孟嘗君之所以卻荊兵也。 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無他、其必此之由也。 堪士不可以驕恣屈也。 昔趙宣孟将上之絳、見骫桑之下、有餓人臥不能起者、宣孟止車、為之下食、蠲而餔之、再咽而後能視。 宣孟問之曰「女何為而餓若是。」 対曰「臣宦於絳、帰而糧絶、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於此。」 宣孟与脯一朐、拝受而弗敢食也。 問其故、対曰「臣有老母、将以遺之。」 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 乃復賜之脯二束与錢百、而遂去之。 処二年、晋霊公欲殺宣孟、伏士於房中以待之、因発酒於宣孟。 宣孟知之、中飲而出。 霊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殺之。 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轝。吾請為君反死。」 宣孟曰「而名為誰。」 反走対曰「何以名為。臣骫桑下之餓人也。」 還闘而死。宣孟遂活。 此書之所謂徳幾無小者也 。宣孟徳一士猶活其身、而況徳万人乎。 故詩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済済多士、文王以寧』。 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 士其難知、唯博之為可、博則無所遁矣。 張儀、魏氏余子也、将西遊於秦、過東周。 客有語之於昭文君者曰「魏氏人張儀、材士也、将西遊於秦、願君之礼貌之也。」 昭文君見而謂之曰「聞客之秦。寡人之国小、不足以留客。雖游然豈必遇哉。客或不遇、請為寡人而一帰也、国雖小、請与客共之。」 張儀還走、北面再拝。 張儀行、昭文君送而資之、至於秦、留有間、恵王説而相之。 張儀所徳於天下者、無若昭文君。 周、千乗也、重過万乗也、令秦恵王師之、逢沢之会、魏王嘗為御、韓王為右、名号至今不忘、此張儀之力也。 孟嘗君前在於薛、荊人攻之。 淳于髠為斉使於荊、還反、過於薛。 孟嘗君令人礼貌而親郊送之、謂淳于髠曰「荊人攻薛、夫子弗為憂、文無以復待矣。」 淳于髠曰「敬聞命矣。」 至於斉、畢報。 王曰「何見於荊。」 対曰「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王曰「何謂也。」 対曰「薛不量其力、而為先王立清廟、荊固而攻薛、薛清廟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荊亦甚固。」 斉王知顔色、曰「嘻。先君之廟在焉。」 疾挙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顛蹙之請、坐拝之謁、雖得則薄矣。 故善説者、陳其勢、言其方、見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豈用強力哉。 強力則鄙矣。説之不聴也、任不独在所説、亦在説者。 C:15:05:順説覧 善説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為力。 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 不設形象、与生与長。 而言之与響。 与盛与衰、以之所帰。 力雖多、材雖勁、以制其命。 順風而呼、声不加疾也。 際高而望、目不加明也。 所因便也。 恵盎見宋康王。 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説者勇有力、而無為仁義者。客将何以教寡人。」 恵盎対曰「臣有道於此、使人雖勇、刺之不入。雖有力、撃之弗中。大王独無意邪。」 王曰「善。此寡人所欲聞也。」 恵盎曰「夫刺之不入、撃之不中、此猶辱也。臣有道於此、使人雖有勇弗敢刺、雖有力不敢撃。大王独無意邪。」 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知也。」 恵盎曰「夫不敢刺、不敢撃、非無其志也。臣有道於此、使人本無其志也。大王独無意邪。」 王曰「善。此寡人之所願也。」 恵盎曰「夫無其志也、未有愛利之心也。臣有道於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皆欲愛利之、此其賢於勇有力也、居四累之上。大王独無意邪。」 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 恵盎対曰「孔、墨是也。孔丘、墨翟、無地為君、無官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挙踵而願安利之。今大王、万乗之主也、誠有其志、則四境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賢於孔、墨也遠矣。」 宋王無以応。恵盎趨而出。 宋王謂左右曰「弁矣。客之以説服寡人也。」 宋王、俗主也、而心猶可服、因矣。因則貧賤可以勝富貴矣、小弱可以制強大矣。 田賛衣補衣而見荊王。 荊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悪也。」田賛対曰「衣又有悪於此者也。」 荊王曰「可得而聞乎。」対曰「甲悪於此。」 王曰「何謂也。」対曰「冬日則寒、夏日則暑、衣無悪乎甲者。賛也貧、故衣悪也。今大王、万乗之主也、富貴無敵、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為其義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頸、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栄。意者為其実邪。苟慮害人、人亦必慮害之。苟慮危人、人亦必慮危之。其実人則甚不安。之二者、臣為大王無取焉。」 荊王無以応。 説雖未大行、田賛可謂能立其方矣。 若夫偃息之義、則未之識也。 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斉、其謳歌而引。 管子恐魯之止而殺己也、欲速至斉、因謂役人曰「我為汝唱、汝為我和。」 其所唱適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謂能因矣。 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 以此術也、是用万乗之国、其霸猶少、桓公則難与往也。 C:15:06:不広覧 智者之挙事必因時。 時不可必成、其人事則不広、成亦可、不成亦可。 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車。 北方有獣、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顛、常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 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負而走。此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 鮑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斉国、以公子糾為必立。 召忽曰「吾三人者於斉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則不成。且小白則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糾也。」 管仲曰「不可。夫国人悪公子糾之母、以及公子糾。公子小白無母、而国人憐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斉国必此二公子也。」 故令鮑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糾所。 公子糾外物則固難必。雖然、管子之慮近之矣。 若是而猶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則尽之矣。 斉攻廩丘。趙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斉人戦、大敗之。斉将死。 得車二千、得尸三万以為二京。 甯越謂孔青曰「惜矣、不如帰尸以内攻之。越聞之、古善戦者、莎随賁服、卻舎延尸、車甲尽於戦、府庫尽於葬。此之謂内攻之。」 孔青曰「敵斉不尸則如何。」 甯越曰「戦而不勝、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以此三者怨上、上無以使下、下無以事上。是之謂重攻之。」 甯越可謂知用文武矣。用武則以力勝、用文則以徳勝。 文武尽勝、何敵之不服。 晋文公欲合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義也。」 公曰「何若。」 咎犯曰「天子避叔帯之難、出居于鄭。君奚不納之、以定大義。且以樹誉。」 文公曰「吾其能乎。」 咎犯曰「事若能成、継文之業、定武之功、闢土安疆、於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補周室之闕、勤天子之難、成教垂名、於此乎在矣。君其勿疑。」 文公聴之、遂与草中之戎、驪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 於是天子賜之南陽之地、遂霸諸侯。 挙事義且利、以立大功。 文公可謂智矣。 此咎犯之謀也。 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聴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鮑叔佐斉桓公挙事、斉之東鄙人有常致苦者。 管子死、豎刁、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為斉国良工、沢及子孫。 知大礼、知大礼雖不知国可也。 C:15:07:貴因覧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則無敵。 禹通三江、五湖、決伊闕、溝迴陸、注之東海、因水之力也。 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堯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 湯、武以千乗制夏、商、因民之欲也。 如秦者立而至、有車也。適越者坐而至、有舟也。 秦、越、遠塗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乱矣。」 武王曰「其乱焉至。」対曰「讒慝勝良。」 武王曰「尚未也。」又復往、反報曰「其乱加矣。」 武王曰「焉至。」対曰「賢者出走矣。」 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報曰「其乱甚矣。」 武王曰「焉至。」対曰「百姓不敢誹怨矣。」 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対曰「讒慝勝良、命曰戮。賢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誹怨、命曰刑勝。其乱至矣、不可以駕矣。」 故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則武王固知其無与為敵也。 因其所用、何敵之有矣。 武王至鮪水。 殷使膠鬲候周師、武王見之。 膠鬲曰「西伯将何之。無欺我也。」 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膠鬲曰「朅至。」 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報矣。」 膠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輟。 軍師皆諫曰「卒病、請休之。」 武王曰「吾已令膠鬲以甲子之期報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膠鬲不信也。膠鬲不信也、其主必殺之。吾疾行以救膠鬲之死也。」 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 殷已先陳矣。 至殷、因戦、大克之。 此武王之義也。 人為人之所欲、己為人之所悪、先陳何益。 適令武王不耕而穫。 武王入殷、聞殷有長者。 武王往見之、而問殷之所以亡。 殷長者対曰「王欲知之、則請以日中為期。」 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則弗得也。武王怪之。 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悪告王、不忍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審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時、因也。 推歴者、視月行而知晦朔、因也。 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 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 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因也。 湯、武遭乱世、臨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 故因則功、専則拙。 因者無敵。国雖大、民雖衆、何益。 C:15:08:察今覧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経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東、夏之命、古今之法、言異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 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為欲同、其所為欲異。 口惛之命不愉、若舟車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誹。 天下之学者多弁、言利辞倒、不求其実、務以相毀、以勝為故。 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 雖可得、猶若不可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与法俱至。 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 故択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 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 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益所見、知所不見。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変。 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鑏之蔵也。 嘗一鑏肉、而知一鑏之味、一鼎之調。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 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渉、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壊都舎。 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 今水已変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 其時已与先王之法虧矣。 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為治。豈不悲哉。 故治国無法則乱、守法而弗変則悖。 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時移、変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 病万変、薬亦万変。 病変而薬不変、嚮之寿民、今為殤子矣。 故凡挙事必循法以動、変法者因時而化。 若此論則無過務矣。 夫不敢議法者、衆庶也。 以死守者、有司也。 因時変法者、賢主也。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 故曰、良剣期乎断、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渉江者、其剣自舟中墜於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剣之所従墜。」 舟止。従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剣不行。 求剣若此、不亦惑乎。 以此故法為其国与此同。 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児而欲投之江中、嬰児啼。 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 此任物亦必悖矣。 荊国之為政、有似於此。 -------------------------------------------------------------------------------- V:16:覧部 巻第十六 -------------------------------------------------------------------------------- C:16:01:先識覧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 地従於城、城従於民、民従於賢。 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 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説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図法、執而泣之。 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 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軽其賢良、棄義聴讒、衆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帰于商。」 殷内史向摯見紂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載其図法、出亡之周。 武王大説、以告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徳、辟遠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為政、賞罰無方、不用法式、殺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見晋之乱也、見晋公之驕而無徳義也、以其図法帰周。 周威公見而問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 対曰「晋先亡。」 威公問其故。 対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為』。又示以人事多不義、百姓皆鬱怨、曰『是何能傷』。又示以隣国不服、賢良不挙、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 居三年、晋果亡。 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 対曰「中山次之。」 威公問其故。 対曰「天生民而令有別。有別、人之義也、所異於禽獣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為夜、以夜継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楽、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悪。此亡国之風也。臣故曰中山次之。」 居二年、中山果亡。 威公又見屠黍而問焉、曰「孰次之。」 屠黍不対。 威公固問焉。 対曰「君次之。」 威公乃懼。 求国之長者、得義蒔、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趙駢以為諫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 対曰「其尚終君之身乎。」 曰「臣聞之、国之興也、天遺之賢人与極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遺之乱人与善諛之士。」 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周乃分為二。 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為不善亦然。 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乗輿而去。 又之斉、斉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 人問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謂五尽。」 曰「莫之必則信尽矣、莫之誉則名尽矣、莫之愛則親尽矣、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則財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則功尽矣。国有此五者、無幸必亡。中山、斉皆当此。」 若使中山之王与斉王、聞五尽而更之、則必不亡矣。 其患不聞、雖聞之又不信。 然則人主之務、在乎善聴而已矣。 夫五割而与趙、悉起而距軍乎済上、未有益也。 是棄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C:16:02:観世覧 天下雖有有道之士、国猶少。 千里而有一士、比肩也。 累世而有一聖人、継踵也。 士与聖人之所自来、若此其難也、而治必待之、治奚由至。 雖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則与無賢同。 此治世之所以短、而乱世之所以長也。 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 得士則無此之患。 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今無存者矣、雖存皆嘗亡矣。 賢主知其若此也、故日慎一日、以終其世。 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処已高矣、左右視、尚巍巍焉山在其上。 賢者之所与処、有似於此。 身已賢矣、行已高矣、左右視、尚尽賢於己。 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処、累我者也。与我斉者、吾不与処、無益我者也。」 惟賢者必与賢於己者処。 賢者之可得与処也、礼之也。 主賢世治、則賢者在上。 主不肖世乱、則賢者在下。 今周室既滅、天子既廃。 乱莫大於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衆者暴寡、以兵相剗、不得休息、而佞進、今之世当之矣。 故欲求有道之士、則於江河之上、山谷之中、僻遠幽間之所、若此則幸於得之矣。 太公釣於滋泉、遭紂之世也、故文王得之。 文王千乗也、紂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乗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諸衆斉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 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後其智能可尽也。 晏子之晋、見反裘負芻息於塗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曷為而至此。」 対曰「斉人累之、名為越石父。」 晏子曰「譆。」 遽解左驂以贖之、載而与帰。 至舎、弗辞而入。 越石父怒、請絶。 晏子使人応之曰「嬰未嘗得交也、今免子於患、吾於子猶未邪也。」 越石父曰「吾聞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請絶也。」 晏子乃出見之曰「嚮也見客之容而已、今也見客之志。嬰聞察実者不留声、観行者不譏辞。嬰可以辞而無棄乎。」 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従。」 晏子遂以為客。 俗人有功則徳、徳則驕。 今晏子功免人於阨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遠矣。 此令功之道也。 子列子窮、容貌有飢色。 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曰「列禦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 鄭子陽令官遺之粟数十秉。 子列子出見使者、再拝而辞。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而拊心、曰「聞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楽。今妻子有飢色矣、君過而遺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豈非命也哉。」 子列子笑而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罪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其卒民果作難、殺子陽。 受人之養、而不死其難則不義、死其難則死無道也。 死無道、逆也。 子列子除不義、去逆也、豈不遠哉。 且方有飢寒之患矣、而猶不苟取、先見其化也。 先見其化而已動、遠乎性命之情也。 C:16:03:知接覧 人之目以照見之也、以瞑則与不見、同、其所以為照、所以為瞑異。 瞑士未嘗照、故未嘗見、瞑者目無由接也。 無由接而言見、誣。 智亦然、其所以接智、所以接不智同、其所能接、所不能接異。 智者其所能接遠也、愚者其所能接近也。 所能接近而告之以遠化、奚由相得。 無由相得、説者雖工、不能喩矣。 戎人見暴布者而問之曰「何以為之莽莽也。」 指麻而示之。 怒曰「孰之壌壌也、可以為之莽莽也。」 故亡国非無智士也、非無賢者也、其主無由接故也。 無由接之患、自以為智、智必不接。 今不接而自以為智、悖。 若此則国無以存矣、主無以安矣。 智無以接而自知弗智、則不聞亡国、不聞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 管仲曰「斉鄙人有諺曰『居者無載、行者無埋』。今臣将有遠行、胡可以問。」 桓公曰「願仲父之無譲也。」 管仲対曰「願君之遠易牙、豎刀、常之巫、衛公子啓方。」 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慊寡人、猶尚可疑邪。」 管仲対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公又曰「豎刀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耶。」 管仲対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公又曰「常之巫審於死生、能去苛病、猶尚可疑邪。」 管仲対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無不為也。」 公又曰「衛公子啓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帰哭、猶尚可疑邪。」 管仲対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公曰「諾。」 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宮不治、苛病起、朝不肅。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過乎。孰謂仲父尽之乎。」 於是皆復召而反。 明年、公有病、常之巫従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 易牙、豎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矯以公令。 有一婦人踰垣入、至公所。 公曰「我欲食。」 婦人曰「吾無所得。」 公又曰「我欲飲。」 婦人曰「吾無所得。」 公曰「何故。」 対曰「常之巫従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豎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宮門、築高牆、不通人、故無所得。衛公子啓方以書社四十下衛。」 公慨焉歎涕出曰「嗟乎。聖人之所見、豈不遠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見仲父乎。」 蒙衣袂而絶乎寿宮。 虫流出於戸、上蓋以楊門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聴管仲之言也。 桓公非軽難而悪管子也、無由接見也。 無由接、固却其忠言、而愛其所尊貴也。 C:16:04:悔過覧 穴深尋則人之臂必不能極矣、是何也。 不至故也。 智亦有所不至。 所不至、説者雖弁、為道雖精、不能見矣。 故箕子窮于商、范蠡流乎江。 昔秦繆公興師以襲鄭、蹇叔諫曰「不可。臣聞之、襲国邑、以車不過百里、以人不過三十里、皆以其気之趫与力之盛、至、是以犯敵能滅、去之能速。今行数千里、又絶諸侯之地以襲国、臣不知其可也。君其重図之。」 繆公不聴也。 蹇叔送師於門外而哭曰「師乎。見其出而不見其入也。」 蹇叔有子曰申与視、与師偕行。蹇叔謂其子曰「晋若遏師必於殽。女死不於南方之岸、必於北方之岸、為吾尸女之易。」 繆公聞之、使人譲蹇叔曰「寡人興師、未知何如。今哭而送之、是哭吾師也。」 蹇叔対曰「臣不敢哭師也。臣老矣、有子二人、皆与師行、比其反也、非彼死則臣必死矣、是故哭。」 師行過周、王孫満要門而窺之、曰「嗚呼。是師必有疵。若無疵、吾不復言道矣。夫秦非他、周室之建国也。過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以為天子礼。今袀服回建、左不軾、而右之超乗者五百乗、力則多矣、然而寡礼、安得無疵。」 師過周而東。 鄭賈人弦高、奚施将西市於周、道遇秦師、曰「嘻。師所従来者遠矣、此必襲鄭。」 遽使奚施帰告、乃矯鄭伯之命以労之、曰「寡君固聞大国之将至久矣。大国不至、寡君与士卒窃為大国憂、日無所与焉、惟恐士卒罷弊与糗糧匱乏。何其久也、使人臣犒労以璧、膳以十二牛。」 秦三帥対曰「寡君之無使也、使其三臣丙也、秫也、視也於東辺候㬐之道、過是、以迷惑陥入大国之地。」 不敢固辞、再拝稽首受之。 三帥乃懼而謀曰「我行数千里、数絶諸侯之地以襲人、未至而人已先知之矣、此其備必已盛矣。」 還師去之。当是時也、晋文公適薨、未葬。 先軫言於襄公、曰「秦師不可不撃也、臣請撃之。」 襄公曰「先君薨、尸在堂、見秦師利而因撃之、無乃非為人子之道歟。」 先軫曰「不弔吾喪、不憂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若是而撃、可大強。臣請撃之。」 襄公不得已而許之。 先軫遏秦師於殽而撃之、大敗之、獲其三帥以帰。 繆公聞之、素服廟臨、以説於衆曰「天不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諫、以至於此患。」 此繆公非欲敗於殽也、智不至也。 智不至則不信。 言之不信、師之不反也従此生、故不至之為害大矣。 C:16:05:楽成覧 大智不形、大器晩成、大音希声。 禹之決江水也、民聚瓦礫。 事已成、功已立、為万世利。 禹之所見者遠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与慮化挙始、而可以楽成功。 孔子始用於魯。魯人鷖誦之曰「麛裘而韠、投之無戻。韠而麛裘、投之無郵。」 用三年、男子行乎塗右、女子行乎塗左、財物之遺者、民莫之挙。 大智之用、固難踰也。 子産始治鄭、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民相与誦之曰「我有田疇、而子産賦之。我有衣冠、而子産貯之。孰殺子産、吾其与之。」 後三年、民又誦之曰「我有田疇、而子産殖之。我有子弟、而子産誨之。子産若死、其使誰嗣之。」 使鄭簡、魯哀当民之誹訿也而因弗遂用、則国必無功矣、子産、孔子必無能矣。 非徒不能也、雖罪施、於民可也。 今世皆称簡公、哀公為賢、称子産、孔子為能、此二君者、達乎任人也。 舟車之始見也、三世然後安之。 夫開善豈易哉。故聴無事治。 事治之立也、人主賢也。 魏攻中山、楽羊将、已得中山、還反報文侯、有貴功之色。 文侯知之、命主書曰「群臣賓客所献書者、操以進之。」 主書挙両篋以進。 令将軍視之、書尽難攻中山之事也。 将軍還走、北面再拝曰「中山之挙、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当此時也、論士殆之日幾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篋哉。 一寸而亡矣。文侯賢主也、而猶若此、又況於中主邪。中主之患、不能勿為、而不可与莫為。 凡挙無易之事、気志視聴動作無非是者、人臣且孰敢以非是邪疑為哉。 皆壹於為、則無敗事矣。此湯、武之所以大立功於夏、商、而句践之所以能報其讎也。 以小弱皆壹於為而猶若此、又況於以強大乎。 魏襄王与群臣飲、酒酣、王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 史起興而対曰「群臣或賢或不肖、賢者得志則可、不肖者得志則不可。」 王曰「皆如西門豹之為人臣也。」 史起対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独二百畝、是田悪也。漳水在其旁而西門豹弗知用、是其愚也。知而弗言、是不忠也。愚与不忠、不可效也。」 魏王無以応之。 明日、召史起而問焉、曰「漳水猶可以灌鄴田乎。」 史起対曰「可。」 王曰「子何不為寡人為之。」 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為也。」 王曰「子誠能為寡人為之、寡人尽聴子矣。」 史起敬諾、言之於王曰「臣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臣雖死藉、願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王曰「諾。」 使之為鄴令。 史起因往為之。 鄴民大怨、欲藉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為之。 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漳有聖令、時為史公、決漳水、灌漳旁、終古斥鹵、生之稲粱。」 使民知可与不可、則無所用矣。 賢主忠臣、不能導愚教陋、則名不冠後、実不及世矣。 史起非不知化也、以忠於主也。 魏襄王可謂能決善矣。 誠能決善、衆雖諠譁而弗為変。 功之難立也、其必由哅哅邪。 国之残亡、亦猶此也。故哅哅之中、不可不味也。 中主以之哅哅也止善、賢主以之哅哅也立功。 C:16:06:察微覧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堊之与黒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 且治乱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 故智士賢者相与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東夷八国不聴之謀。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 魯国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 子貢贖魯人於諸侯、来而譲不取其金。 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拝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見之以細、観化遠也。 楚之辺邑曰卑梁、其処女与呉之辺邑処女桑於境上、戲而傷卑梁之処女。 卑梁人操其傷子以譲呉人、呉人応之不恭、怒殺而去之。 呉人往報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呉人焉敢攻吾邑。」 挙兵反攻之、老弱尽殺之矣。呉王夷昧聞之怒、使人挙兵侵楚之辺邑、克夷而後去之。 呉、楚以此大隆。 呉公子光又率師与楚人戦於鶏父、大敗楚人、獲其帥潘子臣、小惟子、陳夏齧、又反伐郢、得荊平王之夫人以帰、実為鶏父之戦。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 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窮。 孝経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満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鄭公子帰生率師伐宋。 宋華元率師応之大棘、羊斟御。 明日将戦、華元殺羊饗士、羊斟不与焉。 明日戦、恕謂華元曰「昨日之事、子為制。今日之事、我為制。」 遂驅入於鄭師。宋師敗績、華元虜。夫弩機差以米則不発。 戦、大機也。饗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敗而為虜、豈不宜哉。 故凡戦必悉熟偏備、知彼知己、然後可也。 魯季氏与郈氏闘鶏。郈氏介其鶏、季氏為之金距。 季氏之鶏不勝。季平子怒、因帰郈氏之宮而益其宅。 郈昭伯怒、傷之於昭公、曰「禘於襄公之廟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於季氏。季氏之舞道、無上久矣、弗誅必危社稷。」 公怒不審、乃使郈昭伯将師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宮。 仲孫氏、叔孫氏相与謀曰「無季氏、則吾族也死亡無日矣。」 遂起甲以往、陥西北隅以入之、三家為一、郈昭伯不勝而死。 昭公懼、遂出奔斉、卒於乾侯。魯昭聴傷而不弁其義、懼以魯国不勝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達乎人心也。 不達乎人心、位雖尊、何益於安也。 以魯国恐不勝一季氏、況於三季。 同悪固相助。 權物若此其過也。 非独仲、叔氏也、魯国皆恐。 魯国皆恐、則是与一国為敵也、其得至乾侯而卒猶遠。 C:16:07:去宥覧 東方之墨者謝子将西見秦恵王。 恵王問秦之墨者唐姑果。 唐姑果恐王之親謝子賢於己也、対曰「謝子、東方之弁士也、其為人甚険、将奮於説以取少主也。」 王因蔵怒以待之。 謝子至、説王、王弗聴。 謝子不説、遂辞而行。 凡聴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雖奮於取少主、何損。 所言不善、雖不奮於取少主、何益。 不以善為之愨、而徒以取少主為之悖、恵王失所以為聴矣。 用志若是、見客雖労、耳目雖弊、猶不得所謂也。此史定所以得行其邪也、此史定所以得飾鬼以人、罪殺不辜、群臣擾乱、国幾大危也。 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恵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荊威王学書於沈尹華、昭釐悪之。 威王好制。有中謝佐制者、為昭釐謂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華之弟子也。」 王不悦、因疏沈尹華。 中謝、細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聞先王之術、文学之士不得進、令昭釐得行其私。 故細人之言、不可不察也。 且数怒人主、以為姦人除路。 姦路已除而悪壅卻、豈不難哉。夫激矢則遠、激水則旱、激主則悖、悖則無君子矣。 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隣父有与人隣者、有枯梧樹。 其隣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隣人遽伐之。 隣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説曰「隣者若此其険也、豈可為之隣哉。」 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与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与不善也。 斉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 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対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 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為昏、以白為黒、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 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 故凡人必別宥然後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C:16:08:正名覧 名正則治、名喪則乱。 使名喪者、淫説也。 説淫則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 故君子之説也、足以言賢者之実、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喩治之所悖、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獲以生而已矣。 凡乱者、刑名不当也。人主雖不肖、猶若用賢、猶若聴善、猶若為可者。 其患在乎所謂賢、従不肖也、所為善、而従邪辟、所謂可、従悖逆也、是刑名異充而声実異謂也。 夫賢不肖、善邪辟、可悖逆、国不乱、身不危奚待也。 斉湣王是以知説士、而不知所謂士也。故尹文問其故、而王無以応。此公玉丹之所以見信而卓歯之所以見任也。任卓歯而信公玉丹、豈非以自讎邪。 尹文見斉王。 斉王謂尹文曰「寡人甚好士。」 尹文曰「願聞何謂士。」 王未有以応。 尹文曰「今有人於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郷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 斉王曰「此真所謂士已。」 尹文曰「王得若人、用以為臣乎。」 王曰「所願而不能得也。」 尹文曰「使若人於廟朝中、深見侮而不闘、王将以為臣乎。」 王曰「否。大夫見侮而不闘、則是辱也。辱則寡人弗以為臣矣。」 尹文曰「雖見侮而不闘、未失其四行也。未失其四行者、是未失其所以為士一矣。未失其所以為士一、而王以為臣、失其所以為士一、而王不以為臣、則嚮之所謂士者乃士乎。」 王無以応。 尹文曰「今有人於此、将治其国、民有非則非之、民無非則非之、民有罪則罰之、民無罪則罰之、而悪民之難治可乎。」 王曰「不可。」 尹文曰「窃観下吏之治斉也、方若此也。」 王曰「使寡人治信若是、則民雖不治、寡人弗怨也。意者未至然乎。」 尹文曰「言之不敢無説。請言其説。王之令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民有畏王之令、深見侮而不敢闘者、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見侮而不敢闘、是辱也』。夫謂之辱者、非此之謂也、以為臣不以為臣者罪之也、此無罪而王罰之也。」 斉王無以応。 論皆若此、故国残身危、走而之穀、如衛。 斉湣王、周室之孟侯也。 太公之所老也。 桓公嘗以此霸矣、管仲之弁名実審也。 -------------------------------------------------------------------------------- V:17:覧部 巻第十七 -------------------------------------------------------------------------------- C:17:01:審分覧 凡人主必審分、然後治可以至、姦偽邪辟之塗可以息、悪気苛疾無自至。 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術也。今以衆地者、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 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則臣有所匿其邪矣、主無所避其累矣。 凡為善難、任善易。奚以知之。 人与驥俱走、則人不勝驥矣。 居於車上而任驥、則驥不勝人矣。 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則是与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 夫人主亦有居車、無去車、則衆善皆尽力竭能矣、諂諛詖賊巧佞之人無所竄其姦矣、堅窮廉直忠敦之士畢競勧騁騖矣。 人主之車、所以乗物也。 察乗物之理、則四極可有。 不知乗物而自怙恃、奪其智能、多其教詔、而好自以。 若此則百官恫擾、少長相越、万邪並起、権威分移、不可以卒、不可以教、此亡国之風也。 王良之所以使馬者、約審之以控其轡、而四馬莫敢不尽力。 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轡。其轡何如。 正名審分、是治之轡已。 故按其実而審其名、以求其情。 聴其言而察其類、無使放悖。 夫名多不当其実、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審名分也。不審名分、是悪壅而愈塞也。 壅塞之任、不在臣下、在於人主。 堯、舜之臣不独義、湯、禹之臣不独忠、得其数也。 桀、紂之臣不独鄙、幽、厲之臣不独辟、失其理也。 今有人於此、求牛則名馬、求馬則名牛、所求必不得矣。 而因用威怒、有司必誹怨矣、牛馬必擾乱矣。 百官、衆有司也。万物、群牛馬也。 不正其名、不分其職、而数用刑罰、乱莫大焉。 夫説以智通、而実以過悗。誉以高賢、而充以卑下。 賛以潔白、而随以汚徳。任以公法、而処以貪枉。用以勇敢、而堙以罷怯。 此五者、皆以牛為馬、以馬為牛、名不正也。 故名不正、則人主憂労勤苦、而官職煩乱悖逆矣。 国之亡也、名之傷也、従此生矣。 白之顧益黒、求之愈不得者、其此義邪。 故至治之務、在於正名。名正則人主不憂労矣。 不憂労則不傷其耳目之主。問而不詔、知而不為、和而不矜、成而不処。 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形而任之、不制於物、無用為使、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徳耀乎海外、意観乎無窮、誉流乎無止、此之謂定性於大湫、命之曰無有。 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夫其非道也。 知徳忘知、乃大得知也、夫其非徳也。 至知不幾、静乃明幾也、夫其不明也。大明不小事、仮乃理事也、夫其不仮也。 莫人不能、全乃備能也、夫其不全也。 是故於全乎去能、於仮乎去事、於知乎去幾、所知者妙矣。 若此則能順其天、意気得游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 全乎万物而不宰、沢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姓、雖不備五者、其好之者是也。 C:17:02:君守覧 得道者必静。静者無知、知乃無知、可以言君道也。 故曰中欲不出謂之扃、外欲不入謂之閉。既扃而又閉。天之用密、有准不以平、有縄不以正。 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寧、可以為天下正。 身以盛心、心以盛智、智乎深蔵、而実莫得窺乎。 鴻範曰「惟天陰騭下民。」 陰之者、所以発之也。 故曰不出於戸而知天下、不窺於牖而知天道。 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故博聞之人、強識之士闕矣、事耳目、深思慮之務敗矣、堅白之察、無厚之弁外矣。 不出者、所以出之也。 不為者、所以為之也。 此之謂以陽召陽、以陰召陰。東海之極、水至而反。 夏熱之下、化而為寒。 故曰天無形、而万物以成。 至精無象、而万物以化。 大聖無事、而千官尽能。 此乃謂不教之教、無言之詔。故有以知君之狂也、以其言之当也。 有以知君之惑也、以其言之得也。 君也者、以無当為当、以無得為得者也。 当与得不在於君、而在於臣。 故善為君者無識、其次無事。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不恢矣。 不備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従来也。今之為車者、数官然後成。 夫国豈特為車哉。衆智衆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夫一能応万、無方而出之務者、唯有道者能之。 魯鄙人遺宋元王閉、元王号令於国、有巧者皆来解閉。 人莫之能解。児説之弟子請往解之、乃能解其一、不能解其一、且曰「非可解而我不能解也、固不可解也。」 問之魯鄙人。 鄙人曰「然、固不可解也。我為之而知其不可解也。今不為而知其不可解也、是巧於我。」 故如児説之弟子者、以『不解』解之也。 鄭大師文終日鼓瑟而興、再拝其瑟前曰「我效於子、效於不窮也。」 故若大師文者、以其獣者先之、所以中之也。 故思慮自心傷也、智差自亡也、奮能自殃、其有処自狂也。 故至神逍遙倏忽而不見其容、至聖変習移俗而莫知其所従、離世別群而無不同、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此則姦邪之情得而険陂讒慝諂諛巧佞之人無由入。 凡姦邪険陂之人、必有因也。何因哉。因主之為。 人主好以己為、則守職者舎職而阿主之為矣。 阿主之為、有過則主無以責之、則人主日侵而人臣日得。 是宜動者静、宜静者動也。 尊之為卑、卑之為尊、従此生矣。 此国之所以衰而敵之所以攻之者也。 奚仲作車、蒼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故曰作者憂、因者平。 惟彼君道、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強、此之謂全人。 C:17:03:任数覧 凡官者、以治為任、以乱為罪。 今乱而無責、則乱愈長矣。 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奮、人臣以不争持位、以聴従取容、是君代有司為有司也、是臣得後随以進其業。 君臣不定、耳雖聞不可以聴、目雖見不可以視、心雖知不可以挙、勢使之也。 凡耳之聞也藉於静、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者廃矣。 亡国之主、其耳非不可以聞也、其目非不可以見也、其心非不可以知也、君臣擾乱、上下不分別、雖聞曷聞、雖見曷見、雖知曷知、馳騁而因耳矣、此愚者之所不至也。 不至則不知、不知則不信。 無骨者不可令知冰。 有土之君、能察此言也、則災無由至矣。 且夫耳目知巧、固不足恃、惟脩其数、行其理為可。 韓昭釐侯視所以祠廟之牲、其豕小、昭釐侯令官更之。 官以是豕来也、昭釐侯曰「是非嚮者之豕邪。」 官無以対。命吏罪之。 従者曰「君王何以知之。」 君曰「吾以其耳也。」 申不害聞之、曰「何以知其聾。以其耳之聡也。何以知其盲。以其目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以其言之当也。故曰去聴無以聞則聡、去視無以見則明、去智無以知則公。去三者不任則治、三者任則乱。」 以此言耳目心智之不足恃也。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其所以聞見甚浅。 以浅闕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説固不行。 十里之間而耳不能聞、帷牆之外而目不能見、三畝之宮而心不能知。 其以東至開梧、南撫多𩖍、西服寿靡、北懐儋耳、若之何哉。 故君人者、不可不察此言也。 治乱安危存亡、其道固無二也。 故至智棄智、至仁忘仁、至徳不徳。 無言無思、静以待時、時至而応、心暇者勝。 凡応之理、清淨公素、而正始卒。 焉此治紀、無唱有和、無先有随。 古之王者、其所為少、其所因多。 因者、君術也。 為者、臣道也。 為則擾矣、因則静矣。 因冬為寒、因夏為暑、君奚事哉。 故曰君道無知無為、而賢於有知有為、則得之矣。 有司請事於斉桓公。 桓公曰「以告仲父。」 有司又請。公曰告仲父、若是三。 習者曰「一則仲父、二則仲父、易哉為君。」 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則難、已得仲父之後、曷為其不易也。」 桓公得管子、事猶大易、又況於得道術乎。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昼寝。 顔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 孔子望見顔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 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 顔回対曰「不可。嚮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 孔子歎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C:17:04:勿躬覧 人之意苟善、雖不知可以為長。 故李子曰「非狗則不得兔、兔化而狗、則不為兔。」 人君而好為人官、有似於此。 其臣蔽之、人時禁之、君自蔽則莫之敢禁。 夫自為人官、自蔽之精者也。 祓篲日用而不蔵於篋、故用則衰、動則暗、作則倦。 衰、暗、倦三者非君道也。 大橈作甲子、黔如作虜首、容成作厤、義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后益作占歳、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高元作室、虞姁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乗雅作駕、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図、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聖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聖王不能二十官之事、然而使二十官尽其巧、畢其能、聖王在上故也。 聖王之所不能也、所以能之也、所不知也、所以知之也。養其神、脩其徳而化矣、豈必労形愁弊耳目哉。 是故聖王之徳、融乎若月之始出、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 昭乎若日之光、変化万物而無所不行。 神合乎太一、生無所屈、而意不可障。 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見其形。 今日南面、百邪自正、而天下皆反其情、黔首畢楽其志、安育其性、而莫為不成。 故善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親矣、名号已章矣。 管子復於桓公、曰「墾田大邑、辟土芸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速、請置以為大田。登降辞譲、進退閑習、臣不若隰朋、請置以為大行。蚤入晏出、犯君顔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臣不若東郭牙、請置以為大諫臣。平原広城、車不結軌、士不旋踵、鼓之、三軍之士、視死如帰、臣不若王子城父、請置以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若弦章、請置以為大理。君若欲治国強兵、則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則夷吾在此。」 桓公曰「善。」 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於管子。 十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与五子之能也。 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況於人主乎。 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則幽詭愚険之言無不職矣、百官有司之事畢力竭智矣。 五帝三皇之君民也、下固不過畢力竭智也。 夫君人而知無恃其能、勇、力、誠、信、則近之矣。 凡君也者、処平静、任徳化以聴其要、若此則形性彌羸、而耳目愈精。 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 人事其事、以充其名。 名実相保、之謂知道。 C:17:05:知度覧 明君者、非遍見万物也、明於人主之所執也。 有術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 明於人主之所執、故權専而姦止。 姦止則説者不来、而情諭矣。 情者不飾、而事実見矣。此謂之至治。 至治之世、其民不好空言虚辞、不好淫学流説、賢不肖各反其質。 行其情、不雕其素。 蒙厚純樸、以事其上。 若此則工拙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易官則各当其任矣。 故有職者安其職、不聴其議。 無職者責其実、以験其辞。 此二者審、則無用之言不入於朝矣。 君服性命之情、去愛悪之心、用虚無為本、以聴有用之言謂之朝。 凡朝也者、相与召理義也、相与植法則也。 上服性命之情、則理義之士至矣、法則之用植矣、枉辟邪撓之人退矣、貪得偽詐之曹遠矣。 故治天下之要、存乎除姦。 除姦之要、存乎治官。 治官之要、存乎治道。 治道之要、存乎知性命。 故子華子曰「厚而不博、敬守一事、正性是喜。群衆不周、而務成一能。尽能既成、四夷乃平。唯彼天符、不周而周。此神農之所以長、而堯、舜之所以章也。」 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則愚拙者請矣、巧智者詔矣。 詔多則請者愈多矣、請者愈多、且無不請也。 主雖巧智、未無不知也。以未無不知、応無不請、其道固窮。 為人主而数窮於其下、将何以君人乎。 窮而不知其窮、其患又将反以自多、是之謂重塞之主、無存国矣。 故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責而不詔、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奪之事、督名審実、官使自司、以不知為道、以奈何為実。 堯曰「若何而為及日月之所燭。」 舜曰「若何而服四荒之外。」 禹曰「若何而治青北、化九陽、奇怪之所際。」 趙襄子之時、以任登為中牟令、上計、言於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膽、胥己、請見之。」 襄子見而以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為中大夫若此其見也、非晋国之故。」 襄子曰「吾挙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挙、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 遂不復問、而以為中大夫。 襄子何為任人、則賢者畢力。 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議之也。 絶江者託於船、致遠者託於驥、霸王者託於賢。 伊尹、呂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者之船驥也。 釈父兄与子弟、非疏之也。 任庖人釣者与仇人僕虜、非阿之也。 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数矣。 故小臣、呂尚聴、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 管夷吾、百里奚聴、而天下知斉、秦之霸也。 豈特驥遠哉。 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国者亦有人。 桀用羊辛、紂用悪来、宋用駃唐、斉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 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発之当也、舜、禹猶若困、而況俗主乎。 C:17:06:慎勢覧 失之乎数、求之乎信、疑。 失之乎勢、求之乎国、危。 呑舟之魚、陸処則不勝螻蟻。 權鈞則不能相使、勢等則不能相并、治乱斉則不能相正、故小大、軽重、少多、治乱不可不察、此禍福之門也。 凡冠帯之国、舟車之所通、不用象訳狄鞮、方三千里。 古之王者、択天下之中而立国、択国之中而立宮、択宮之中而立廟。 天下之地、方千里以為国、所以極治任也。 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多不若少。 衆封建、非以私賢也、所以便勢全威、所以博義。 義博利則無敵。無敵者安。故観於上世、其封建衆者、其福長、其名彰。 神農十七世有天下、与天下同之也。 王者之封建也、彌近彌大、彌遠彌小、海上有十里之諸侯。 以大使小、以重使軽、以衆使寡、此王者之所以家以完也。 故曰、以滕、費則労、以鄒、魯則逸、以宋、鄭則猶倍日而馳也、以斉、楚則挙而加綱旃而已矣。 所用彌大、所欲彌易。 湯其無郼、武其無岐、賢雖十全、不能成功。 湯、武之賢、而猶藉知乎勢、又況不及湯、武者乎。 故以大畜小吉、以小畜大滅、以重使軽従、以軽使重凶。 自此観之、夫欲定一世、安黔首之命、功名著乎槃盂、銘篆著乎壺鑑、其勢不厭尊、其実不厭多。 多実尊勢、賢士制之、以遇乱世、王猶尚少。 天下之民、窮矣苦矣。民之窮苦彌甚、王者之彌易。 凡王也者、窮苦之救也。水用舟、陸用車、塗用輴、沙用鳩、山用樏、因其勢也。 者令行。 位尊者其教受、威立者其姦止、此畜人之道也。 故以万乗令乎千乗易、以千乗令乎一家易、以一家令乎一人易。 嘗識及此、雖堯、舜不能。 諸侯不欲臣於人、而不得已、其勢不便、則奚以易臣。 権軽重、審大小、多建封、所以便其勢也。 王也者、勢也。 王也者、勢無敵也。 勢有敵則王者廃矣。 有知小之愈於大、少之賢於多者、則知無敵矣。 知無敵則似類嫌疑之道遠矣。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乱、大夫無等則朝庭乱、妻妾不分則家室乱、適孽無別則宗族乱。 慎子曰「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堯且屈力、而況衆人乎。積兔満市、行者不顧。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雖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已矣。」 荘王囲宋九月、康王囲宋五月、声王囲宋十月。 楚三囲宋矣而不能亡、非不可亡也、以宋攻楚、奚時止矣。 凡功之立也、賢不肖強弱治乱異也。 斉簡公有臣曰諸御鞅、諫於簡公曰「陳成常与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也。相攻唯固則危上矣。願君之去一人也。」 簡公曰「非而細人所能識也。」 居無幾何、陳成常果攻宰予於庭、即簡公於廟。 簡公喟焉太息曰「余不能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 失其数、無其勢、雖悔無聴鞅也与無悔同、是不知恃可恃而恃不恃也。 周鼎著象、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 C:17:07:不二覧 聴群衆議以治国、国危無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 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関尹貴清、子列子貴虚、陳駢貴斉、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児良貴後。 有金鼓所以一耳也。 同法令所以一心也。 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衆也。 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 故一則治、異則乱。 一則安、異則危。 夫能斉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聖人矣乎。 無術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強速貫習、不足以成也。 C:17:08:執一覧 天地陰陽不革、而成万物不同。 目不失其明、而見白黒之殊。 耳不失其聴、而聞清濁之声。 王者執一、而為万物正。軍必有将、所以一之也。 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 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 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 一則治、両則乱。 今御驪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則不可以出於門閭者、不一也。 楚王問為国於詹子。 詹子対曰「何聞為身、不聞為国。」 詹子豈以国可無為哉。以為為国之本在於為身、身為而家為、家為而国為、国為而天下為。 故曰以身為家、以家為国、以国為天下。 此四者、異位同本。故聖人之事、広之則極宇宙、窮日月、約之則無出乎身者也。 慈親不能伝於子、忠臣不能入於君、唯有其材者為近之。 田駢以道術説斉。 斉王応之曰「寡人所有者斉国也、願聞斉国之政。」 田駢対曰「臣之言、無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得材。願王之自取斉国之政也。駢猶浅言之也、博言之、豈独斉国之政哉。変化応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彭祖以寿、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以鴻。」 呉起謂商文曰「事君果有命矣夫。」 商文曰「何謂也。」 呉起曰「治四境之内、成馴教、変習俗、使君臣有義、父子有序、子与我孰賢。」 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今日置質為臣、其主安重。今日釈璽辞官、其主安軽。子与我孰賢。」 商文曰「吾不若子。」 曰「士馬成列、馬与人敵、人在馬前、援桴一鼓、使三軍之士、楽死若生、子与我孰賢。」 商文曰「吾不若子。」 呉起曰「三者、子皆不吾若也、位則在吾上、命也夫事君。」 商文曰「善。子問我、我亦問子。世変主少、群臣相疑、黔首不定、属之子乎。属之我乎。」 呉起默然不対、少選曰「与子。」 商文曰「是吾所以加於子之上已。」 呉起見其所以長、而不見其所以短。 知其所以賢、而不知其所以不肖。 故勝於西河、而困於王錯、傾造大難、身不得死焉。 夫呉勝於斉、而不勝於越。 斉勝於宋、而不勝於燕。 故凡能全国完身者、其唯知長短贏絀之化邪。 -------------------------------------------------------------------------------- V:18:覧部 巻第十八 -------------------------------------------------------------------------------- C:18:01:審応覧 人主出声応容、不可不審。 凡主有識、言不欲先。 人唱我和、人先我随。 以其出為之入、以其言為之名、取其実以責其名、則説者不敢妄言、而人主之所執其要矣。 孔思請行。魯君曰「天下主亦猶寡人也、将焉之。」 孔思対曰「蓋聞君子猶鳥也、駭則挙。」 魯君曰「主不肖而皆以然也、違不肖、過不肖、而自以為能論天下之主乎。」 凡鳥之挙也、去駭従不駭。 去駭従不駭、未可知也。去駭従駭、則鳥曷為挙矣。孔思之対魯君也亦過矣。 魏恵王使人謂韓昭侯曰「夫鄭乃韓氏亡之也、願君之封其後也、此所謂存亡継絶之義、君若封之則大名。」 昭侯患之。公子食我曰「臣請往対之。」 公子食我至於魏、見魏王曰「大国命弊邑封鄭之後、弊邑不敢当也。弊邑為大国所患、昔出公之後声氏為晋公、拘於銅鞮、大国弗憐也、而使弊邑存亡継絶、弊邑不敢当也。」 魏王慚曰「固非寡人之志也、客請勿復言。」 是挙不義以行不義也。 魏王雖無以応、韓之為不義愈益厚也。公子食我之弁、適足以飾非遂過。 魏昭王問於田詘曰「寡人之在東宮之時、聞先生之議曰為聖易。有諸乎。」 田詘対曰「臣之所挙也。」 昭王曰「然則先生聖于。」 田詘対曰「未有功而知其聖也、是堯之知舜也。待其功而後知其舜也、是市人之知聖也。今詘未有功、而王問詘曰若聖乎、敢問王亦其堯邪。」 昭王無以応。 田詘之対、昭王固非曰我知聖也耳、問曰先生其聖乎、己因以知聖対昭王、昭王有非其有、田詘不察。 趙恵王謂公孫龍曰「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 公孫龍対曰「偃兵之意、兼愛天下之心也。兼愛天下、不可以虚名為也、必有其実。今藺、離石入秦、而王縞素布総。東攻斉得城、而王加膳置酒。秦得地而王布総、斉亡地而王加膳、所非兼愛之心也。此偃兵之所以不成也。」 今有人於此、無礼慢易而求敬、阿党不公而求令、煩号数変而求静、暴戻貪得而求定、雖黄帝猶若困。 衛嗣君欲重穟以聚粟、民弗安、以告薄疑曰「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為民也。其自蔵之与在於上奚択。」 薄疑曰「不然。其在於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於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 凡聴必反諸己、審則令無不聴矣。 国久則固、固則難亡、今虞、夏、殷、周無存者、皆不知反諸己也。 公子沓相周、申向説之而戦。 公子沓訾之曰「申子説我而戦、為吾相也夫。」 申向曰「向則不肖。雖然、公子年二十而相、見老者而使之戦、請問孰病哉。」 公子沓無以応。戦者、不習也。 使人戦者、厳駔也。 意者恭節而人猶戦、任不在貴者矣。故人雖時有自失者、猶無以易恭節。 自失不足以難、以厳駔則可。 C:18:02:重言覧 人主之言、不可不慎。 高宗、天子也、即位諒闇、三年不言。 卿大夫恐懼、患之。高宗乃言曰「以余一人正四方、余唯恐言之不類也、茲故不言。」 古之天子、其重言如此、故言無遺者。 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葉以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 叔虞喜、以告周公。 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 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戲也。」 周公対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称之。」 於是遂封叔虞于晋。 周公旦可謂善説矣、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 荊荘王立三年、不聴而好讔。 成公賈入諫。王曰「不穀禁諫者、今子諫、何故。」 対曰「臣非敢諫也、願与君王讔也。」 王曰「胡不設不穀矣。」 対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三年不動不飛不鳴、是何鳥也。」 王射之曰「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飛、将以長羽翼也。其不鳴、将以覧民則也。是鳥雖無飛、飛将沖天。雖無鳴、鳴将駭人。賈出矣、不穀知之矣。」 明日朝、所進者五人、所退者十人。 群臣大説、荊国之衆相賀也。故詩曰『何其久也、必有以也、何其処也、必有与也』、其荘王之謂邪。 成公賈之讔也、賢於太宰嚭之説也。 太宰嚭之説、聴乎夫差、而呉国為墟。 成公賈之讔、喩乎荊王、而荊国以霸。 斉桓公与管仲謀伐莒、謀未発而聞於国、桓公怪之曰「与仲父謀伐莒、謀未発而聞於国、其故何也。」 管仲曰「国必有聖人也。」 桓公曰「譆。日之役者、有執蹠檯而上視者、意者其是邪。」 乃令復役、無得相代。 少頃、東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 乃令賓者延之而上、分級而立。 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対曰「然。」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 対曰「臣聞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 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 対曰「臣聞君子有三色。顕然喜楽者、鐘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絰之色也。呿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呿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君挙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慮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 凡耳之聞以声也、今不聞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東郭牙不以耳聴而聞也。 桓公、管仲雖善匿、弗能隠矣。 故聖人聴於無声、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C:18:03:精諭覧 聖人相諭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 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毎居海上、従蜻游、蜻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前後左右尽蜻也、終日玩之而不去。 其父告之曰「聞蜻皆従女居、取而来、吾将玩之。」 明日之海上、而蜻無至者矣。 勝書説周公旦曰「廷小人衆、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知之、徐言乎。疾言乎。」 周公旦曰「徐言。」 勝書曰「有事於此、而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 周公旦曰「勿言。」 故勝書能以不言説、而周公旦能以不言聴、此之謂不言之聴。 不言之謀、不聞之事、殷雖悪周、不能疵矣。 口㖧不言、以精相告、紂雖多心、弗能知矣。目視於無形、耳聴於無声、商聞雖衆、弗能窺矣。 同悪同好、志皆有欲、雖為天子、弗能離矣。 孔子見温伯雪子、不言而出。子貢曰「夫子之欲見温伯雪子好矣、今也見之而不言、其故何也。」 孔子曰「若夫人者、目撃而道存矣、不可以容声矣。」 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与志皆見、天符同也。聖人之相知、豈待言哉。 白公問於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応。 白公曰「若以石投水奚若。」 孔子曰「沒人能取之。」 白公曰「若以水投水奚若。」 孔子曰「淄、澠之合者、易牙嘗而知之。」 白公曰「然則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胡為不可。唯知言之謂者為可耳。」 白公弗得也。知謂則不以言矣。言者、謂之属也。 求魚者濡、争獣者趨、非楽之也。故至言去言、至為無為。 浅智者之所争則末矣。 此白公之所以死於法室。 斉桓公合諸侯、衛人後至。 公朝而与管仲謀伐衛、退朝而入、衛姫望見君、下堂再拝、請衛君之罪。 公曰「吾於衛無故、子曷為請。」 対曰「妾望君之入也、足高気強、有伐国之志也。見妾而有動色、伐衛也。」 明日君朝、揖管仲而進之。 管仲曰「君舎衛乎。」 公曰「仲父安識之。」 管仲曰「君之揖朝也恭、而言也徐、見臣而有慚色、臣是以知之。」 君曰「善。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寡人知終不為諸侯笑矣。」 桓公之所以匿者不言也、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歩気志、桓公雖不言、若暗夜而燭燎也。 晋襄公使人於周曰「弊邑寡君寝疾、卜以守亀曰「三塗為祟。」弊邑寡君使下臣願藉途而祈福焉。」 天子許之。 朝、礼使者事畢、客出。 萇弘謂劉康公曰「夫祈福於三塗、而受礼於天子、此柔嘉之事也、而客武色、殆有他事、願公備之也。」 劉康公乃儆戎車卒士以待之。 晋果使祭事先、因令楊子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渉於棘津、襲聊阮、梁、蛮氏、滅三国焉。 此形名不相当、聖人之所察也、萇弘則審矣。 故言不足以断小事、唯知言之謂者可為。 C:18:04:離謂覧 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離、凶也。 乱国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顧其実、務以相毀、務以相誉、毀誉成党、衆口熏天、賢不肖不分、以此治国、賢主猶惑之也、又況乎不肖者乎。 惑者之患、不自以為惑、故惑惑之中有曉焉、冥冥之中有昭焉。 亡国之主、不自以為惑、故与桀、紂、幽、厲皆也。 然有亡者国、無二道矣。 鄭国多相県以書者。 子産令無県書、鄧析致之。 子産令無致書、鄧析倚之。 令無窮、則鄧析応之亦無窮矣。 是可不可無辨也。 可不可無辨、而以賞罰、其罰愈疾、其乱愈疾、此為国之禁也。 故辨而不当理則偽、知而不当理則詐、詐偽之民、先王之所誅也。 理也者、是非之宗也。 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 人得其死者。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 鄧析曰「安之。人必莫之賣矣。」 得死者患之、以告鄧析。 鄧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無所更買矣。」 夫傷忠臣者、有似於此也。夫無功不得民、則以其無功不得民傷之。 有功得民、則又以其有功得民傷之。 人主之無度者、無以知此、豈不悲哉。 比干、萇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窮、周公、召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従此生矣。 子産治鄭、鄧析務難之、与民之有獄者約、大獄一衣、小獄襦袴。 民之献衣襦袴而学訟者、不可勝数。 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与不可日変。 所欲勝因勝、所欲罪因罪。 鄭国大乱、民口讙譁。子産患之、於是殺鄧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 今世之人、多欲治其国、而莫之誅鄧析之類、此所以欲治而愈乱也。 斉有事人者、所事有難而弗死也、遇故人於塗。 故人曰「固不死乎。」 対曰「然。凡事人以為利也。死不利、故不死。」 故人曰「子尚可以見人乎。」 対曰「子以死為顧可以見人乎。」 是者数伝。不死於其君長、大不義也、其辞猶不可服、辞之不足以断事也明矣。 夫辞者、意之表也。鑒其表而棄其意、悖。 故古之人、得其意則舎其言矣。聴言者以言観意也。 聴言而意不可知、其与橋言無択。 斉人有淳于髠者、以従説魏王。 魏王弁之、約車十乗、将使之荊。辞而行、有以横説魏王、魏王乃止其行。 失従之意、又失横之事。夫其多能不若寡能、其有弁不若無弁。 周鼎著倕而齕其指、先王有以見大巧之不可為也。 C:18:05:淫辞覧 非辞無以相期、従辞則乱。 乱辞之中又有辞焉、心之謂也。 言不欺心、則近之矣。凡言者、以諭心也。 言心相離、而上無以参之、則下多所言非所行也、所行非所言也。 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空雄之遇、秦、趙相与約約曰「自今以来、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 居無幾何、秦興兵攻魏、趙欲救之。 秦王不説、使人譲趙王曰「約曰『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今秦欲攻魏、而趙因欲救之、此非約也。」 趙王以告平原君。 平原君以告公孫龍。 公孫龍曰「亦可以発使而譲秦王曰『趙欲救之、今秦王独不助趙、此非約也。』」 孔穿、公孫龍相与論於平原君所、深而弁、至於蔵三牙、公孫龍言蔵之三牙甚弁、孔穿不応、少選、辞而出。 明日、孔穿朝。 平原君謂孔穿曰「昔者公孫龍之言甚弁。」 孔穿曰「然。幾能令蔵三牙矣。雖然難。願得有問於君、謂蔵三牙甚難而実非也、謂蔵両牙甚易而実是也、不知君将従易而是者乎。将従難而非者乎。」 平原君不応。 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与孔穿弁。」 荊柱国荘伯令其父『視曰』、日『在天』。『視其奚如』。 曰『正圓』。『視其時』、日『当今』。 令謁者『駕』、曰『無馬』。 令涓人『取冠』、『進上』。 問『馬歯』、圉人曰『歯十二与牙三十』。 人有任臣不亡者、臣亡、荘伯決之、任者無罪。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塗、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舎、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 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実吾所自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禅緇也。以禅緇当紡緇、子豈不得哉。」 宋王謂其相唐鞅曰「寡人所殺戮者衆矣。而群臣愈不畏。其故何也。」 唐鞅対曰「王之所罪、尽不善者也。罪不善、善者胡為不畏。王欲群臣之畏也、不若無弁其善与不善而時罪之。若此則群臣畏矣。」 居無幾何、宋君殺唐鞅。唐鞅之対也、不若無対。 恵子、為魏恵王為法。為法已成、以示諸民人。民人皆善之。 献之恵王。恵王善之、以示翟翦。 翟翦曰「善也。」 恵王曰「可行邪。」 翟翦曰「不可。」 恵王曰「善而不可行、何故。」 翟翦対曰「今挙大木者、前呼輿謣、後亦応之。此其於挙大木者善矣。豈無鄭衛之音哉。然不若此其宜也。夫国亦木之大者也。」 C:18:06:不屈覧 察士以為得道則未也。 雖然、其応物也、辞難窮矣。 辞雖窮、其為禍福猶未可知。察而以達理明義、則察為福矣。 察而以飾非惑愚、則察為禍矣。 古者之貴善御也、以逐暴禁邪也。 魏恵王謂恵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賢者也。今寡人実不若先生、願得伝国。」 恵子辞。王又固請曰「寡人莫有之国於此者也、而伝之賢者、民之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之以此聴寡人也。」 恵子曰「若王之言、則施不可而聴矣。王固万乗之主也、以国与人猶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乗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貪争之心愈甚也。」 恵王謂恵子曰「古之有国者、必賢者也。」 夫受而賢者舜也、是欲恵子之為舜也。 夫辞而賢者許由也、是恵子欲為許由也。 伝而賢者堯也、是恵王欲為堯也。 堯、舜、許由之作、非独伝舜而由辞也、他行称此。 今無其他、而欲為堯、舜、許由、故恵王布冠而拘於鄄、斉威王幾弗受、恵子易衣変冠、乗輿而走、幾不出乎魏境。 凡自行不可以幸、為必誠。 匡章謂恵子於魏王之前曰「蝗螟、農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今公行、多者数百乗、歩者数百人。少者数十乗、歩者数十人。此無耕而食者、其害稼亦甚矣。」 恵王曰「恵子施也、難以辞与公相応。雖然、請言其志。恵子曰「今之城者、或者操大築乎城上、或負畚而赴乎城下、或操表掇以善睎望。若施者、其操表掇者也。使工女化而為糸、不能治糸。使大匠化而為木、不能治木。使聖人化而為農夫、不能治農夫。施而治農夫者也。公何事比施於螣螟乎。」 恵子之治魏為本、其治不治。 当恵王之時、五十戦而二十敗、所殺者不可勝数、大将、愛子有禽者也。 大術之愚、為天下笑、得挙其諱、乃請令周太史更著其名。 囲邯鄲三年而弗能取、士民罷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 衆庶誹謗、諸侯不誉、謝於翟翦而更聴其謀、社稷乃存。 名宝散出、土地四削、魏国従此衰矣。仲父、大名也。 譲国、大実也。 説以不聴、不信。聴而若此、不可謂工矣。 不工而治、賊天下莫大焉、幸而独聴於魏也。 以賊天下為実、以治之為名、匡章之非、不亦可乎。 白圭新与恵子相見也、恵子説之以強、白圭無以応。 恵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取婦者、婦至、宜安矜煙視媚行。豎子操蕉火而鉅、新婦曰、蕉火大鉅。入於門、門中有歛陥、新婦曰、塞之、将傷人之足。此非不便之家氏也、然而有大甚者。今恵子之遇我尚新、其説我有大甚者。」 恵子聞之曰「不然。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愷者、大也。悌者、長也。君子之徳、長且大者、則為民父母。父母之教子也、豈待久哉。何事比我於新婦乎。詩豈曰愷悌新婦哉。」 誹汚因汚、誹辟因辟、是誹者与所非同也。 白圭曰『恵子之遇我尚新、其説我有大甚者』、恵子聞而誹之、因自以為為之父母、其非有甚於白圭亦有大甚者。 C:18:07:応言覧 白圭謂魏王曰「市丘之鼎以烹鶏、多洎之則淡而不可食、少洎之則焦而不熟、然而視之蝺焉美無所可用。恵子之言、有似於此。」 恵子聞之曰「不然。使三軍飢而居鼎旁、適為之甑、則莫宜之此鼎矣。」 白圭聞之曰「無所可用者、意者徒加其甑邪。」 白圭之論自悖、其少魏王太甚。 以恵子之言蝺焉美無所可用、是魏王以言無所可用者為仲父也、是以言無所用者為美也。 公孫龍説燕昭王以偃兵。 昭王曰「甚善。寡人願与客計之。」 公孫龍曰「窃意大王之弗為也。」 王曰「何故。」 公孫龍曰「日者大王欲破斉、諸天下之士、其欲破斉者、大王尽養之。知斉之険阻要塞君臣之際者、大王尽養之。雖知而弗欲破者、大王猶若弗養。其卒果破斉以為功。今大王曰『我甚取偃兵』。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也、臣是以知大王之弗為也。」 王無以応。 司馬喜難墨者師於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術非攻夫。」 墨者師曰「然。」 曰「今王興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 墨者師対曰「然則相国是攻之乎。」 司馬喜曰「然。」 墨者師曰「今趙興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 司馬喜無以応。 路説謂周頗曰「公不愛趙、天下必従。」 周頗曰「固欲天下之従也。天下従則秦利也。」 路説応之曰「然則公欲秦之利夫。」 周頗曰「欲之。」 路説曰「公欲之、則胡不為従矣。」 魏令孟卬割絳、汾、安邑之地以与秦王。 王喜、令起賈為孟卬求司徒於魏王。 魏王不説、応起賈曰「『卬、寡人之臣也。寡人寧以臧為司徒、無用卬。願大王之更以他人詔之也。』」 起賈出、遇孟卬於廷、曰「公之事何如。」 起賈曰「公甚賤於公之主。公之主曰『寧用臧為司徒、無用公』。」 孟卬入見、謂魏王曰「秦客何言。」 王曰「求以女為司徒。」 孟卬曰「王応之謂何。」 王曰「寧以臧、無用卬也。」 孟卬太息曰「宜矣王之制於秦也。王何疑秦之善臣也。以絳、汾、安邑令負牛書与秦、猶乃善牛也。卬雖不肖、独不如牛乎。且王令三将軍為臣先曰「視卬如身」、是臣重也。令二軽臣也、令臣責、卬雖賢固能乎。」 居三日、魏王乃聴起賈。凡人主之与其大官也、為有益也。 今割国之錙錘矣、而因得大官、且何地以給之。 大官、人臣之所欲也。 孟卬令秦得其所欲、秦亦令孟卬得其所欲、責以償矣、尚有何責。 魏雖強猶不能責無責、又況於弱。魏王之令乎孟卬為司徒以棄其責則拙也。 秦王立帝、宜陽令許綰誕魏王、魏王将入秦。 魏敬謂王曰「以河内孰与梁重。」 王曰「梁重。」 又曰「梁孰与身重。」 王曰「身重。」 又曰「若使秦求河内、則王将与之乎。」 王曰「弗与也。」 魏敬曰「河内、三論之下也。身、三論之上也。秦索其下而王弗聴、索其上而王聴之、臣窃不取也。」 王曰「甚然。」 乃輟行。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当此時也、両周全、其北存。 魏挙陶削衛、地方六百、有之勢是、而入大蚤、奚待於魏敬之説也。 夫未可以入而入、其患有将可以入而不入、入与不入之時、不可不熟論也。 C:18:08:具備覧 今有羿、逢蒙、繁弱於此、而無弦、則必不能中也。 中非独弦也、而弦為弓中之具也。 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賢雖過湯、武、則労而無功矣。 湯嘗約於郼薄矣、武王嘗窮於畢裎矣、伊尹嘗居於庖廚矣、太公嘗隠於釣魚矣、賢非衰也、智非愚也、皆無其具也。故凡立功名、雖賢必有其具然後可成。 宓子賤治亶父、恐魯君之聴讒人、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 将辞而行、請近吏二人於魯君、与之俱至於亶父。 邑吏皆朝、宓子賤令吏二人書。 吏方将書、宓子賤従旁時掣揺其肘。 吏書之不善、則宓子賤為之怒。 吏甚患之、辞而請帰。 宓子賤曰「子之書甚不善、子勉帰矣。」 二吏帰報於君、曰「宓子不可為書。」 君曰「何故。」 吏対曰「宓子使臣書、而時掣揺臣之肘、書悪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魯君太息而歎曰「宓子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術、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幾過。」 遂発所愛、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亶父者、子決為之矣。五歳而言其要。」 宓子敬諾、乃得行某術於亶父。 三年、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観化於亶父、見夜漁者、得則舎之。 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舎之、何也。」 対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所舎者小魚也。」 巫馬旗帰、告孔子曰「宓子之徳至矣。使民闇行、若有厳刑於旁。敢問宓子何以至於此。」 孔子曰「丘嘗与之言曰「誠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術於亶父也。」 夫宓子之得行此術也、魯君後得之也。 魯君後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備也。 先有其備、豈遽必哉。 此魯君之賢也。三月嬰児、軒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鉞在後、弗知悪也、慈母之愛諭焉、誠也。 故誠有誠乃合於情、精有精乃通於天。 乃通於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動也、又況於有血気者乎。 故凡説与治之務莫若誠。 聴言哀者、不若見其哭也。 聴言怒者、不若見其闘也。 説与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 -------------------------------------------------------------------------------- V:19:覧部 巻第十九 -------------------------------------------------------------------------------- C:19:01:離俗覧 世之所不足者、理義也。 所有余者、妄苟也。 民之情、貴所不足、賤所有余。 故布衣人臣之行、潔白清廉中縄、愈窮愈栄。 雖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 然而以理義斲削、神農、黄帝、猶有可非、微独舜、湯。 飛兔、要褭、古之駿馬也、材猶有短。故以縄墨取木、則宮室不成矣。 舜譲其友石戸之農。 石戸之農曰「棬棬乎后之為人也、葆力之士也。」 以舜之徳為未至也、於是乎夫負妻妻攜子以入於海、去之終身不反。 舜又譲其友北人無択。 北人無択曰「異哉后之為人也、居於甽畝之中、而游入於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我羞之。」 而自投於蒼領之淵。 湯将伐桀、因卞随而謀。 卞随辞曰「非吾事也。」 湯曰「孰可。」 卞随曰「吾不知也。」 湯又因務光而謀。 務光曰「非吾事也。」 湯曰「孰可。」 務光曰「吾不知也。」 湯曰「伊尹何如。」 務光曰「強力忍詬、吾不知其他也。」 湯遂与伊尹謀夏伐桀、克之、以譲卞随。 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勝桀而譲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乱世、而無道之人再来詬我、吾不忍数聞也。」 乃自投於潁水而死。 湯又譲於務光曰「智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位之。請相吾子。」 務光辞曰「廃上、非義也。殺民、非仁也。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非其義、不受其利。無道之世、不践其土』、況於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 乃負石而沈於募水。 故如石戸之農、北人無択、卞随、務光者、其視天下若六合之外、人之所不能察。 其視富貴也、苟可得已、則必不之頼。 高節厲行、独楽其意、而物莫之害。 不漫於利、不牽於埶、而羞居濁世。 惟此四士者之節。 若夫舜、湯、則苞裹覆容、縁不得已而動、因時而為、以愛利為本、以万民為義。 譬之若釣者、魚有小大、餌有宜適、羽有動静。 斉、晋相与戦、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卻而去、不自快、謂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帰乎。」 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為不可以帰。」 去行、心猶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無孫、当其馬前曰「今者戦、亡戟得矛、可以帰乎。」 叔無孫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豈亢責也哉。」 平阿之余子曰「嘻。還反戦、趨尚及之。」 遂戦而死。 叔無孫曰「吾聞之、君子済人於患、必離其難。」 疾驅而従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衆、亦必不北矣。 令此処人主之旁、亦必死義矣。 今死矣而無大功、其任小故也。 任小者、不知大也。 今焉知天下之無平阿余子与叔無孫也。 故人主之欲得廉士者、不可不務求。 斉荘公之時、有士曰賓卑聚、夢有壮子、白縞之冠、丹績之纓、東布之衣、新素履、墨剣室、従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夢也。 終夜坐不自快。 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無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得之則可、不得将死之。」 毎朝与其友俱立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歿。 謂此当務則未也。 雖然、其心之不辱也、有可以加乎。 C:19:02:高義覧 君子之自行也、動必縁義、行必誠義、俗雖謂之窮、通也。 行不誠義、動不縁義、俗雖謂之通、窮也。 然則君子之窮通、有異乎俗者也。 故当功以受賞、当罪以受罰。 賞不当、雖与之必辞。 罰誠当、雖赦之不外。 度之於国必利、長久長久之於主必宜、内反於心不慚然後動。 孔子見斉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孔子辞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説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令弟子趣駕、辞而行。 孔子布衣也、官在魯司寇、万乗難与比行、三王之佐不顕焉、取舎不苟也夫。 子墨子游公上過於越。 公上過語墨子之義、越王説之、謂公上過曰「子之師苟肯至越、請以故呉之地、陰江之浦、書社三百、以封夫子。」 公上過往復於子墨子。 子墨子曰「子之観越王也、能聴吾言、用吾道乎。」 公上過曰「殆未能也。」 墨子曰「不唯越王不知翟之意、雖子亦不知翟之意。若越王聴吾言、用吾道、翟度身而衣、量腹而食、比於賓萌、未敢求仕。越王不聴吾言、不用吾道、雖全越以与我、吾無所用之。越王不聴吾言、不用吾道、而受其国、是以義翟也、義翟何必越、雖於中国亦可。」 凡人不可不熟論。秦之野人、以小利之故、弟兄相獄、親戚相忍。 今可得其国、恐虧其義而辞之、可謂能守行矣。 其与秦之野人相去亦遠矣。 荊人与呉人将戦、荊師寡、呉師衆、荊将軍子嚢曰「我与呉人戦、必敗。敗王師、辱王名、虧壌土、忠臣不忍為也。」 不復於王而遁。 至於郊、使人復於王曰「臣請死。」 王曰「将軍之遁也、以其為利也。今誠利、将軍何死。」 子嚢曰「遁者無罪、則後世之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国終為天下撓。」 遂伏剣而死。 王曰「請成将軍之義。」 乃為之桐棺三寸、加斧鑕其上。 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此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郼、岐之広也、万国之順也、従此生矣。 荊之為四十二世矣、嘗有乾谿、白公之乱矣、嘗有鄭襄、州侯之避矣、而今猶為万乗之大国、其時有臣如子嚢与。 子嚢之節、非独厲一世之人臣也。 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 其為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 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其父也。 還車而返、立於廷曰「殺人者、僕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廃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也。」 於是乎伏斧鑕、請死於王。 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罪哉。子復事矣。」 石渚辞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謂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恵也。不敢廃法、臣之行也。」 不去斧鑕、歿頭乎王廷。 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且孝矣。 C:19:03:上徳覧 為天下及国、莫如以徳、莫如行義。 以徳以義、不賞而民勧、不罰而邪止、此神農、黄帝之政也。 以徳以義、則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 太華之高、会稽之険、不能障矣。 闔廬之教、孫、呉之兵、不能当矣。 故古之王者、徳迴乎天地、澹乎四海、東西南北、極日月之所燭、天覆地載、愛悪不臧、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敵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謂順天。 教変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謂順情。 故古之人、身隠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説通而化奮、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識、豈必以厳罰厚賞哉。 厳罰厚賞、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請攻之。 舜曰「以徳可也。」 行徳三年、而三苗服。 孔子聞之曰「通乎徳之情、則孟門、太行不為険矣。故曰徳之速、疾乎以郵伝命。」 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見先徳後武也。舜其猶此乎。其臧武通於周矣。 晋献公為麗姫遠太子。 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麗姫謂太子曰「往昔君夢見姜氏。」 太子祠而膳於公、麗姫易之。 公将嘗膳、姫曰「所由遠、請使人嘗之。」 嘗人人死、食狗狗死、故誅太子。 太子不肯自釈、曰「君非麗姫、居不安、食不甘。」 遂以剣死。公子夷吾自屈奔梁。 公子重耳自蒲奔翟。 去翟過衛、衛文公無礼焉。 過五鹿如斉、斉桓公死。 去斉之曹、曹共公視其駢脅、使袒而捕池魚。 去曹過宋、宋襄公加礼焉。 之鄭、鄭文公不敬、被瞻諫曰「臣聞賢主不窮窮。今晋公子之従者、皆賢者也。君不礼也、不如殺之。」 鄭君不聴。 去鄭之荊、荊成王慢焉。 去荊之秦、秦繆公入之。 晋既定、興師攻鄭、求被瞻。 被瞻謂鄭君曰「不若以臣与之。」 鄭君曰「此孤之過也。」 被瞻曰「殺臣以免国、臣願之。」 被瞻入晋軍、文公将烹之。 被瞻據鑏而呼曰「三軍之士皆聴瞻也、自今以来、無有忠於其君、忠於其君者将烹。」 文公謝焉、罷師、帰之於鄭。 且被瞻忠於其君、而君免於晋患也、行義於鄭、而見説於文公也、故義之為利博矣。 墨者鉅子孟勝、善荊之陽城君。 陽城君令守於国、毀璜以為符、約曰符合聴之。 荊王薨、群臣攻呉起、兵於喪所、陽城君与焉、荊罪之。 陽城君走、荊収其国。 孟勝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見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 其弟子徐弱諫孟勝曰「死而有益陽城君、死之可矣。無益也、而絶墨者於世、不可。」 孟勝曰「不然。吾於陽城君也、非師則友也、非友則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厳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継其業者也。我将属鉅子於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賢者也、何患墨者之絶世也。」 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請先死以除路。」 還歿頭前於。 孟勝因使二人伝鉅子於田襄子。 孟勝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 三人以致令於田襄子、欲反死孟勝於荊、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伝鉅子於我矣、当聴。」 遂反死之。墨者以為不聴鉅子不察。 厳罰厚賞、不足以致此。 今世之言治、多以厳罰厚賞、此上世之若客也。 C:19:04:用民覧 凡用民、太上以義、其次以賞罰。 其義則不足死、賞罰則不足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無有。 民無常用也、無常不用也、唯得其道為可。 闔廬之用兵也不過三万、呉起之用兵也不過五万。 万乗之国、其為三万五万尚多。 今外之則不可以拒敵、内之則不可以守国、其民非不可用也、不得所以用之也。 不得所以用之、国雖大、勢雖便、卒無衆、何益。 古者多有天下而亡者矣、其民不為用也。用民之論、不可不熟。 剣不徒断、車不自行、或使之也。 夫種麦而得麦、種稷而得稷、人不怪也。 用民亦有種、不審其種、而祈民之用、惑莫大焉。 当禹之時、天下万国、至於湯而三千余国、今無存者矣、皆不能用其民也。 民之不用、賞罰不充也。 湯、武因夏、商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管、商亦因斉、秦之民也、得所以用之也。 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無所不用。 用民有紀有綱、壹引其紀、万目皆起、壹引其綱、万目皆張。 為民紀綱者何也。欲也悪也。 何欲何悪。 欲栄利、悪辱害。 辱害所以為罰充也、栄利所以為賞実也。 賞罰皆有充実、則民無不用矣。 闔廬試其民於五湖、剣皆加於肩、地流血幾不可止。 句践試其民於寑宮、民争入水火、死者千余矣、遽撃金而卻之。 賞罰有充也。 莫邪不為勇者興懼者変、勇者以工、懼者以拙、能与不能也。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帰神農。 密須之民、自縛其主、而与文王。 湯、武非徒能用其民也、又能用非己之民。 能用非己之民、国雖小、卒雖少、功名猶可立。 古昔多由布衣定一世者矣、皆能用非其有也。 用非其有之心、不可察之本。三代之道無二、以信為管。 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倒而投之鸂水。 又復取道、其馬不進、又倒而投之鸂水。 如此者三。 雖造父之所以威馬、不過此矣。 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無益於御。 人主之不肖者、有似於此。不得其道、而徒多其威。 威愈多、民愈不用。 亡国之主、多以多威使其民矣。 故威不可無有、而不足専恃。 譬之若鹽之於味、凡鹽之用、有所託也、不適則敗託而不可食。 威亦然、必有所託、然後可行。 悪乎託。託於愛利。 愛利之心諭、威乃可行。 威太甚則愛利之心息、愛利之心息而徒疾行威、身必咎矣、此殷、夏之所以絶也。 君、利勢也、次官也。 処次官、執利勢、不可而不察於此。 夫不禁而禁者、其唯深見此論邪。 C:19:05:適威覧 先王之使其民、若御良馬、軽任新節、欲走不得、故致千里。 善用其民者亦然。 民日夜祈用而不可得、苟得為上用、民之走之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谿、其誰能当之。 周書曰「民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 有讎而衆、不若無有。 厲王、天子也、有讎而衆、故流于彘、禍及子孫、微召公虎而絶無後嗣。 今世之人主、多欲衆之、而不知善、此多其讎也。 不善則不有。有必縁其心愛之謂也、有其形不可謂有之。 舜布衣而有天下。 桀、天子也、而不得息、由此生矣。 有無之論、不可不熟。 湯、武通於此論、故功名立。 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導之、務除其災、思致其福。 故民之於上也、若璽之於塗也、抑之以方則方、抑之以圜則圜。 若五種之於地也、必応其類、而蕃息於百倍。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身已終矣、而後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審也。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問於李克曰「呉之所以亡者何也。」 李克対曰「驟戦而驟勝。」 武侯曰「驟戦而驟勝、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 対曰「驟戦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驕則恣、恣則極物。罷則怨、怨則極慮。上下俱極、呉之亡猶晩、此夫差之所以自歿於干隧也。」 東野稷以御見荘公、進退中縄、左右旋中規。 荘公曰『善』、以為造父不過也、使之鉤百而少及焉。 顔闔入見。荘公曰「子遇東野稷乎。」 対曰「然。臣遇之。其馬必敗。」 荘公曰「将何敗。」 少頃、東野之馬敗而至。 荘公召顔闔而問之曰「子何以知其敗也。」 顔闔対曰「夫進退中縄、左右旋中規、造父之御、無以過焉。郷臣遇之、猶求其馬、臣是以知其敗也。」 故乱国之使其民、不論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煩為教而過不識、数為令而非不従、巨為危而罪不敢、重為任而罰不勝。民進則欲其賞、退則畏其罪。 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則以為継矣。 以為継知、則上又従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讎也、由是起矣。 故礼煩則不荘、業煩則無功、令苛則不聴、禁多則不行。桀、紂之禁、不可勝数、故民因而身為戮、極也、不能用威適。 子陽極也好厳、有過而折弓者、恐必死、遂応猘狗而弑子陽、極也。 周鼎有窃、曲状甚長、上下皆曲、以見極之敗也。 C:19:06:為欲覧 使民無欲、上雖賢猶不能用。 夫無欲者、其視為天子也与為輿隸同、其視有天下也与無立錐之地同、其視為彭祖也与為殤子同。 天子至貴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勧。 輿隸至賤也、無立錐之地至貧也、殤子至夭也、誠無欲則是三者不足以禁。 会有一欲、則北至大夏、南至北戸、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乱矣。 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卻也。 晨寤興、務耕疾庸、𣚣為煩辱、不敢休矣。 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 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 無欲者、不可得用也。 人之欲雖多、而上無以令之、人雖得其欲、人猶不可用也。 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審矣。 善為上者、能令人得欲無窮、故人之可得用亦無窮也。 蛮夷反舌殊俗異習之国、其衣服冠帯、宮室居処、舟車器械、声色滋味皆異、其為欲使一也。 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順其天也。 桀、紂不能離、不能離而国亡者、逆其天也。 逆而不知其逆也、湛於俗也。久湛而不去則若性。 性異非性、不可不熟。不聞道者、何以去非性哉。 無以去非性、則欲未嘗正矣。 欲不正、以治身則夭、以治国則亡。 故古之聖王、審順其天而以行欲、則民無不令矣、功無不立矣。 聖王執一、四夷皆至者、其此之謂也。 執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聖王託於無敵、故民命敵焉。 群狗相与居、皆静無争、投以炙鶏、則相与争矣、或折其骨、或絶其筋、争術存也。 争術存因争、不争之術存因不争。 取争之術而相与争、万国無一。 凡治国令其民争行義也、乱国令其民争為不義也。 強国令其民争楽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競不用也。 夫争行義楽用与争為不義競不用、此其為禍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載。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謀士言曰「原将下矣。」 師吏請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為也。」 遂去之。明年復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後反、原人聞之乃下。 衛人聞之、以文公之信為至矣、乃帰文公。故曰『攻原得衛』者、此之謂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誠信以得之、帰之者非独衛也。 文公可謂知求欲矣。 C:19:07:貴信覧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 故周書曰「允哉允哉。」 以言非信則百事不満也、故信之為功大矣。 信立則虚言可以賞矣 。虚言可以賞、則六合之内皆為己府矣。 信之所及、尽制之矣。 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 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 己有之、則天地之物畢為用矣。 人主有見此論者、其王不久矣。 人臣有知此論者、可以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歳。 地行不信、草木不大。 春之徳風、風不信、其華不盛、華不盛則果実不生。 夏之徳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則長遂不精。 秋之徳雨、雨不信、其穀不堅、穀不堅則五種不成。 冬之徳寒、寒不信、其地不剛、地不剛則凍閉不開。 天地之大、四時之化、而猶不能以不信成物、又況乎人事。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 処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軽。 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 交友不信、則離散鬱怨、不能相親。 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 夫可与為始、可与為終、可与尊通、可与卑窮者、其唯信乎。 信而又信、重襲於身、乃通於天。 以此治人、則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時当矣。 斉桓公伐魯、魯人不敢軽戦、去魯国五十里而封之、魯請比関内侯以聴、桓公許之。 曹翽謂魯荘公曰「君寧死而又死乎。其寧生而又生乎。」 荘公曰「何謂也。」 曹翽曰「聴臣之言、国必広大、身必安楽、是生而又生也。不聴臣之言、国必滅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 荘公曰「請従。」 於是明日将盟、荘公与曹翽皆懐剣至於壇上。 荘公左搏桓公、右抽剣以自承、曰「魯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無生矣。鈞其死也、戮於君前。」 管仲、鮑叔進、曹翽按剣当両陛之間曰「且二君将改図、毋或進者。」 荘公曰「封於汶則可、不則請死。」 管仲曰「以地衛君、非以君衛地、君其許之。」 乃遂封於汶南、与之盟。帰而欲勿予。 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謂智。臨難而不能勿聴、不可謂勇。許之而不予、不可謂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雖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君猶得也。」 荘公、仇也。曹翽、賊也。 信於仇賊、又況於非仇賊者乎。 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聴、従此生矣。 管仲可謂能因物矣。 以辱為栄、以窮為通、雖失乎前、可謂後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C:19:08:挙難覧 以全挙人固難、物之情也。 人傷堯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貪位之意、湯、武以放弑之謀、五伯以侵奪之事。 由此観之、物豈可全哉。 故君子責人則以人、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人則易足、易足則得人。 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 故任天地而有余。不肖者則不然、責人則以義、自責則以人。 責人以義則難瞻、難瞻則失親。 自責以人則易為、易為則行苟。 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此桀、紂、幽、厲之行也。 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先王知物之不可全也、故択物而貴取一也。 季孫氏劫公家。 孔子欲諭術則見外、於是受養而便説、魯国以訾。 孔子曰「龍食乎清而游乎清、螭食乎清而游乎濁、魚食乎濁而游乎濁。今丘上不及龍、下不若魚、丘其螭邪。」 夫欲立功者、豈得中縄哉。救溺者濡、追逃者趨。 魏文侯弟曰季成、友曰翟璜。 文侯欲相之而未能決、以問李克。李克対曰「君欲置相、則問楽騰与王孫苟端孰賢。」 文侯曰「善。」 以王孫苟端為不肖、翟璜進之。 以楽騰為賢、季成進之。 故相季成。 凡聴於主、言人不可不慎。 季成、弟也、翟璜、友也、而猶不能知、何由知楽騰与王孫苟端哉。 疏賤者知、親習者不知、理無自然。 自然而断相過、李克之対文侯也亦過。 雖皆過、譬之若金之与木、金雖柔猶堅於木。 孟嘗君問於白圭曰「魏文侯名過桓公、而功不及五伯、何也。」 白圭対曰「文侯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干木、此名之所以過桓公也。卜相曰『成与璜孰可』。此功之所以不及五伯也。相也者、百官之長也。択者欲其博也。今択而不去二人、与用其讎亦遠矣。且師友也者、公可也。 戚愛也者、私安也。以私勝公、衰国之政也。然而名号顕栄者、三士羽之也。」 甯戚欲干斉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為商旅将任車以至斉、暮宿於郭門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開門、辟任車、爝火甚盛、従者甚衆。 甯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撃牛角疾歌。 桓公聞之、撫其僕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命後車載之。桓公反、至、従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将見之。 甯戚見、説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復見、説桓公以為天下。 桓公大説、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衛人也。衛之去斉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晩也。」 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悪、以人之小悪、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凡聴必有以矣。 今聴而不復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 当挙也、桓公得之矣。 -------------------------------------------------------------------------------- V:20:覧部 巻第二十 -------------------------------------------------------------------------------- C:20:01:恃君覧 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衛、肌膚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従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卻猛禁悍、然且猶裁万物、制禽獣、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備、而以群聚邪。 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於群也、君道立也。 故君道立則利出於群、而人備可完矣。 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処、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譲之礼、無衣服履帯宮室畜積之便、無器械舟車城郭険阻之備、此無君之患。 故君臣之義、不可不明也。 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廃者、天下之利也。 故廃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 非濱之東、夷、穢之郷、大解、陵魚、其、鹿野、揺山、揚島、大人之居、多無君。 揚、漢之南、百越之際、敝凱諸、夫風、余靡之地、縛婁、陽禺、驩兜之国、多無君。 氐、羌、呼唐、離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龍、突人之郷、多無君。 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国、饕餮、窮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無君。 此四方之無君者也。 其民麋鹿禽獣、少者使長、長者畏壮、有力者賢、暴傲者尊、日夜相残、無時休息、以尽其類。 聖人深見此患也、故為天下長慮、莫如置天子也。 為一国長慮、莫如置君也。 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長非以阿官長也。 徳衰世乱、然後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長利官、此国所以遞興遞廃也、乱難之所以時作也。 故忠臣廉士、内之則諫其君之過也、外之則死人臣之義也。 予譲欲殺趙襄子、滅鬚去眉、自刑以変其容、為乞人而往乞於其妻之所。其妻曰「状貌無似吾夫者、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 又呑炭以変其音。 其友謂之曰「子之所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智則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襄子必近子、子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予譲笑而応之曰「是先知報後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大乱君臣之義者無此、失吾所為為之矣。凡吾所為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非従易也。」 柱厲叔事莒敖公、自以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則食菱芡、冬日則食橡栗。 莒敖公有難、柱厲叔辞其友而往死之。 其友曰「子自以為不知故去、今又往死之、是知与不知無異別也。」 柱厲叔曰「不然。自以為不知故去。今死而弗往死、是果知我也。吾将死之以醜後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厲人主之節也。行激節厲、忠臣幸於得察。忠臣察則君道固矣。」 C:20:02:長利覧 天下之士也者、慮天下之長利、而固処之以身若也。利雖倍於今、而不便於後、弗為也。 安雖長久、而以私其子孫、弗行也。 自此観之、陳無宇之可醜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雖同、取舎之殊、豈不遠哉。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風而問曰「堯理天下、吾子立為諸侯、今至於我而辞之、故何也。」 伯成子高曰「当堯之時、未賞而民勧、未罰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説、愉愉其如赤子。今賞罰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徳自此衰、利自此作、後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事。」 協而耰、遂不顧。夫為諸侯、名顕栄、実佚楽、継嗣皆得其沢、伯成子高不待問而知之、然而辞為諸侯者、以禁後世之乱也。 辛寛見魯繆公曰「臣而今而後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於営丘、之渚海阻山高険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広、子孫彌隆。吾先君周公封於魯、無山林谿谷之険、諸侯四面以達、是故地日削、子孫彌殺。」 辛寛出、南宮括入見。公曰「今者寛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 南宮括対曰「寛少者、弗識也。君独不聞成王之定成周之説乎。其辞曰『惟余一人、営居於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賢者豈欲其子孫之阻山林之険以長為無道哉。小人哉寛也。今使燕爵為鴻鵠鳳皇慮、則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間隙、屋之翳蔚也。与一挙則有千里之志、徳不盛、義不大則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為賢者慮、亦猶此也。固妄誹訾、豈不悲哉。」 戎夷違斉如魯、天大寒而後門、与弟子一人宿於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子与我子之衣。」 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悪能与国士之衣哉。」 戎夷太息歎曰「『嗟乎、道其不済夫。」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 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達乎分仁愛之心識也、故能以必死見其義。 C:20:03:知分覧 達士者、達乎死生之分。 達乎死生之分、則利害存亡弗能惑矣。 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変其義。 延陵季子、呉人願以為王而不。 用孫叔敖三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憂。 皆有所達也。 有所達則物弗能惑。 荊有次非者、得宝剣于干遂、還反渉江、至於中流、有両蛟夾繞其船。 次非謂舟人曰「子嘗見両蛟繞船能両活者乎。」 船人曰「未之見也。」 次非攘臂袪衣抜宝剣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剣以全己、余奚愛焉。」 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荊王聞之、仕之執圭。 孔子聞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棄剣者、其次非之謂乎。」 禹南省、方済乎江、黄龍負舟。 舟中之人、五色無主。 禹仰視天而歎曰「吾受命於天、竭力以養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憂於龍焉。」 龍俛耳低尾而逝。 則禹達乎死生之分、利害之経也。 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 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 天固有衰嗛廃伏、有盛盈坌息。 人亦有困窮屈匱、有充実達遂。 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 古聖人不以感私傷神、兪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孫氏者受其不祥。」 晏子俛而飲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孫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 崔杼不説、直兵造胸、句兵鉤頸、謂晏子曰「子変子言、則斉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変子言、則今是已。」 晏子曰「崔子。子独不為夫詩乎。詩曰『莫莫葛藟、延于條枚、凱弟君子、求福不回』。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崔杼曰「此賢者、不可殺也。」罷兵而去。 晏子授綏而乗、其僕将馳、晏子無良其僕之手曰「安之。毋失節。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於山而命懸於廚。今嬰之命、有所懸矣。」 晏子可謂知命矣。 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挙錯者不得与焉。 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 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義為之決而安処之。 白圭問於鄒公子夏后啓曰「践縄之節、四上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処於晋、而迭聞晋事。未嘗聞践縄之節、四上之志、願得而聞之。」 夏后啓曰「鄙人也、焉足以問。」 白圭曰「願公子之毋譲也。」 夏后啓曰「以為可為、故為之。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為不可為、故釈之。釈之、天下弗能使矣。」 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 夏后啓曰「生不足以使之、則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則害曷足以禁之矣。」 白圭無以応。夏后啓辞而出。 凡使賢不肖異。 使不肖以賞罰、使賢以義。 故賢主之使其下也必義、審賞罰、然後賢不肖尽為用矣。 C:20:04:召類覧 類同相召、気同則合、声比則応。 故鼓宮而宮応、鼓角而角動。 以龍致雨、以形逐影。 禍福之所自来、衆人以為命、焉不知其所由。 故国乱非独乱、有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則無以存矣。 凡兵之用也、用於利、用於義。 攻乱則服、服則攻者利。攻乱則義、義則攻者栄。 栄且利、中主猶且為之、有況於賢主乎。 故割地宝器、戈剣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唯治為足。 治則為利者不攻矣、為名者不伐矣。 凡人之攻伐也、非為利則固為名也。 名実不得、国雖強大、則無為攻矣。 兵所自来者久矣。 堯戦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舜卻苗民、更易其俗。 禹攻曹魏、屈驁有扈、以行其教。 三王以上、固皆用兵也。 乱則用、治則止。 治而攻之、不祥莫大焉。乱而弗討、害民莫長焉。 此治乱之化也、文武之所由起也。 文者愛之徴也、武者悪之表也。 愛悪循義、文武有常、聖人之元也。 譬之若寒暑之序、時至而事生之。 聖人不能為時、而能以事適時。 事適於時者其功大。 士尹池為荊使於宋、司城子罕觴之。 南家之牆、犨於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径其宮而不止。 士尹池問其故。 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犨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処也。吾将不食。願相国之憂吾不食也』。為是故、吾弗徙也。西家高、吾宮庳、潦之経吾宮也利、故弗禁也。」 士尹池帰荊、荊王適興兵而攻宋、士尹池諫於荊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賢、其相仁。賢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荊国攻之、其無功而為天下笑乎。」 故釈宋而攻鄭。 孔子聞之曰「夫脩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 宋在三大万乗之間。 子罕之時、無所相侵、辺境四益、相平公、元公、景公以終其身、其唯仁且節与。 故仁節之為功大矣。 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倹。 趙簡子将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後反。 趙簡子曰「何其久也。」 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今蘧伯玉為相、史鰌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聴。易曰、渙其群、元吉。渙者、賢也。群者、衆也。元者、吉之始也。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 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凡謀者、疑也。 疑則従義断事、従義断事則謀不虧、謀不虧則名実従之。 賢主之挙也、豈必旗僨将斃而乃知勝敗哉。 察其理而得失栄辱定矣。 故三代之所貴、無若賢也。 C:20:05:達鬱覧 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蔵六府。 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気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悪無由生矣。 病之留、悪之生也、精気鬱也。故水鬱則為汚、樹鬱則為蠹、草鬱則為蕢。 国亦有鬱。主徳不通、民欲不達、此国之鬱也。 国鬱処久、則百悪並起、而万災叢至矣。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 故聖王之貴豪士与忠臣也、為其敢直言而決鬱塞也。 周厲王虐民、国人皆謗。 召公以告曰「民不堪命矣。」 王使衛巫監謗者、得則殺之。国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以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 召公曰「是障之也、非弭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敗人必多。夫民猶是也。是故治川者決之使導、治民者宣之使言。是故天子聴政、使公卿列士正諫、好学博聞献詩、矇箴師誦、庶人伝語、近臣尽規、親戚補察、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下無遺善、上無過挙。今王塞下之口、而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 王弗聴也。三年、国人流王於彘。 此鬱之敗也。鬱者、不陽也。周鼎著鼠、令馬履之、為其不陽也。不陽者、亡国之俗也。 管仲觴桓公。日暮矣、桓公楽之而徴燭。 管仲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君可以出矣。」 公不説、曰「仲父年老矣、寡人与仲父為楽将幾之。請夜之。」 管仲曰「君過矣。夫厚於味者薄於徳、沈於楽者反於憂。壮而怠則失時、老而解則無名。臣乃今将為君勉之、若何其沈於酒也。」 管仲可謂能立行矣。 凡行之墮也於楽、今楽而益飭。 行之壊也於貴、今主欲留而不許。 伸志行理、貴楽弗為変、以事其主、此桓公之所以霸也。 列精子高聴行乎斉湣王、善衣東布衣、白縞冠、顙推之履、特会朝雨袪歩堂下、謂其侍者曰「我何若。」 侍者曰「公姣且麗。」 列精子高因歩而窺於井、粲然悪丈夫之状也、喟然歎曰「侍者為吾聴行於斉王也、夫何阿哉。又況於所聴行乎万乗之主、人之阿之亦甚矣、而無所鏡、其残亡無日矣。孰当可而鏡。其唯士乎。人皆知説鏡之明己也、而悪士之明己也。鏡之明己也功細、士之明己也功大。得其細、失其大、不知類耳。」 趙簡子曰「厥也愛我、鐸也不愛我。厥之諫我也、必於無人之所。鐸之諫我也、喜質我於人中、必使我醜。」 尹鐸対曰「厥也愛君之醜也、而不愛君之過也。鐸也愛君之過也、而不愛君之醜也。臣嘗聞相人於師、敦顔而土色者忍醜。不質君於人中、恐君之不変也。」 此簡子之賢也。人主賢則人臣之言刻。 簡子不賢、鐸也卒不居趙地、有況乎在簡子之側哉。 C:20:06:行論覧 人主之行与布衣異、勢不便、時不利、事讎以求存。 執民之命、執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為故。故布衣行此、指於国、不容郷曲。 堯以天下譲舜。 鯀為諸侯、怒於堯曰「得天之道者為帝、得地之道者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為三公。」 以堯為失論。欲得三公。怒甚猛獣、欲以為乱。 比獣之角、能以為城。 挙其尾、能以為旌。 召之不来、彷佯於野以患帝。 舜於是殛之於羽山、副之以呉刀。 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顔色黎黒、歩不相過、竅気不通、以中帝心。 昔者紂為無道、殺梅伯而醢之、殺鬼侯而脯之、以礼諸侯於廟。 文王流涕而咨之。紂恐其畔、欲殺文王而滅周。 文王曰「父雖無道、子敢不事父乎。君雖不恵、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 紂乃赦之。天下聞之、以文王為畏上而哀下也。 詩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懐多福。」 斉攻宋、燕王使張魁将燕兵以従焉、斉王殺之。 燕王聞之、泣数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余興事而斉殺我使、請令挙兵以攻斉也。」 使受命矣。凡繇進見、争之曰「賢主故願為臣。今王非賢主也、願辞不為臣。」 昭王曰「是何也。」対曰「松下乱、先君以不安、棄群臣也。王苦痛之而事斉者、力不足也。今魁死而王攻斉、是視魁而賢於先君。」 王曰「諾。」「請王止兵。」 王曰「然則若何。」凡繇対曰「請王縞素辟舎於郊、遣使於斉、客而謝焉、曰『此尽寡人之罪也。大王賢主也、豈尽殺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独死、此弊邑之択人不謹也。願得変更請罪』。」 使者行至斉。斉王方大飲、左右官実、御者甚衆、因令使者進報。 使者報言燕王之甚恐懼而請罪也、畢、又復之、以矜左右官実。 因乃発小使以反令燕王復舎。 此済上之所以敗、斉国以虚也。 七十城、微田單固幾不反。 湣王以大斉驕而残、田單以即墨城而立功。 詩曰『将欲毀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挙之』、其此之謂乎。 累矣而不毀、挙矣而不踣、其唯有道者乎。 楚荘王使文無畏於斉、過於宋、不先仮道。 還反、華元言於宋昭公曰「往不仮道、来不仮道、是以宋為野鄙也。楚之会田也、故鞭君之僕於孟諸。請誅之。」 乃殺文無畏於揚梁之堤。 荘王方削袂、聞之曰「嘻。」 投袂而起、履及諸庭、剣及諸門、車及之蒲疏之市、遂舎於郊、興師囲宋九月。 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 宋公肉袒執犧、委服告病、曰「大国若宥図之、唯命是聴。」 荘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 乃為卻四十里、而舎於盧門之闔、所以為成而帰也。 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簡人、簡人則事窮矣。 今人臣死而不当、親帥士民以討其故、可謂不簡人矣。 宋公服以病告而還師、可謂不窮矣。 夫舎諸侯於漢陽而飲至者、其以義進退邪。 強不足以成此也。 C:20:07:驕恣覧 亡国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軽物。 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専独、軽物則無備。 無備召禍、専独位危、簡士壅塞。 欲無壅塞必礼士、欲位無危必得衆、欲無召禍必完備。 三者人君之大経也。 晋厲公侈淫、好聴讒人、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 胥童謂厲公曰「必先殺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偪。」 公曰「諾。」 乃使長魚矯殺郤犨、郤錡、郤至于朝而陳其尸。 於是厲公遊于匠麗氏、欒書、中行偃劫而幽之、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殺之。 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 是何也。智短也。智短則不知化、不知化者挙自危。 魏武侯謀事而当、攘臂疾言於庭曰「大夫之慮莫如寡人矣。」 立有間、再三言。 李悝趨進曰「昔者楚荘王謀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憂色、敢問其説。』王曰『仲虺有言、不穀説之。』曰『諸侯之徳、能自為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択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穀之不肖也、群臣之謀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憂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 武侯曰「善。」 人主之患也、不在於自少、而在於自多。 自多則辞受、辞受則原竭。李悝可謂能諫其君矣、壹称而令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斉宣王為大室、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戸。 以斉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 群臣莫敢諫王。 春居問於宣王曰「荊王釈先王之礼楽而楽為軽、敢問荊国為有主乎。」 王曰「為無主。」「賢臣以千数而莫敢諫、敢問荊国為有臣乎。」 王曰「為無臣。」「今王為大室、其大益百畝、堂上三百戸。以斉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諫、敢問王為有臣乎。」 王曰「為無臣。」春居曰「臣請辟矣。」 趨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諫寡人之晩也。寡人請今止之。」 遽召掌書曰「書之、寡人不肖、而好為大室、春子止寡人。」 箴諫不可不熟。莫敢諫若、非弗欲也。 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異。 宣王微春居、幾為天下笑矣。 由是論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無春居。 故忠臣之諫者、亦従入之、不可不慎、此得失之本也。 趙簡子沈鸞徼於河、曰「吾嘗好声色矣、而鸞徼致之。吾嘗好宮室台榭矣、而鸞徼為之。吾嘗好良馬善御矣、而鸞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鸞徼未嘗進一人也、是長吾過而絀善也。」 故若簡子者、能後以理督責於其臣矣。以理督責於其臣、則人主可与為善、而不可与為非。 可与為直、而不可与為枉。 此三代之盛教。 C:20:08:観表覧 凡論人心、観事伝、不可不熟、不可不深。 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気雨露未嘗休矣。 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鱗未嘗息也。 凡居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内者、其務為相安利也、夫為相害危者、不可勝数。 人事皆然。 事随心、心随欲。 欲無度者、其心無度。 心無度者、則其所為不可知矣。 人之心隠匿難見、淵深難測、故聖人於事志焉。 聖人之所以過人以先知、先知必審徴表、無徴表而欲先知、堯、舜与衆人同等。 徴雖易、表雖難、聖人則不可以飄矣、衆人則無道至焉。 無道至則以為神、以為幸。非神非幸、其数不得不然。 郈成子、呉起近之矣。 郈成子為魯聘於晋、過衛、右宰穀臣止而觴之、陳楽而不楽、酒酣而送之以璧、顧反、過而弗辞、其僕曰「曏者右宰穀臣之觴吾子也甚歓、今侯渫過而弗辞。」 郈成子曰「夫止而觴我、与我歓也。陳楽而不楽、告我憂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観之、衛其有乱乎。」 倍衛三十里、聞甯喜之難作、右宰穀臣死之。還車而臨、三挙而帰。 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異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 孔子聞之曰「夫智可以微謀、仁可以託財者、其郈成子之謂乎。」 郈成子之観右宰穀臣也、深矣妙矣、不観其事而観其志、可謂能観人矣。 呉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於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 呉起至於岸門、止車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 其僕謂之曰「窃観公之志、視舎天下若舎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 呉起雪泣而応之、曰「子弗識也。君誠知我、而使我畢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聴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也不久矣、魏国従此削矣。」 呉起果去魏入荊、而西河畢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 此呉起之所以先見而泣也。 古之善相馬者。寒風是相口歯、麻朝相頬、子女厲相目、衛忌相髭、許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脅、管青相唇吻、陳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賛君相後。 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見馬之一徴也、而知節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堅脆、能之長短。 非独相馬然也、人亦有徴、事与国皆有徴。 聖人上知千歳、下知千歳、非意之也、蓋有自云也。 緑図幡薄、従此生矣。 -------------------------------------------------------------------------------- V:21:論部 巻第二十一 -------------------------------------------------------------------------------- C:21:01:開春論 開春始雷則蟄虫動矣、時雨降則草木育矣、飲食居処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 王者厚其徳、積衆善、而鳳皇聖人皆来至矣。 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内皆以来為稽矣。 周厲之難、天子曠絶、而天下皆来謂矣。 以此言物之相応也、故曰行也成也。 善説者亦然、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豈為一人言哉。 魏恵王死、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至於牛目。 群臣多諫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為人子者、以民労与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義也。子勿復言。」 群臣皆莫敢諫、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是其唯恵公乎。請告恵公。」恵公曰「諾。」 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恵公曰「昔王季歴葬於渦山之尾、灓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曰『譆。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見之。』於是出而為之張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得無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易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撫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不為、意者羞法文王也。」 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択葬日。」 恵子不徒行説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説文王之義。 説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 韓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喬為司空。 有一県後二日、段喬執其吏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願委之先生。」 封人子高曰「諾。」 乃見段喬、自扶而上城。 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賞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無有罪戮者、未嘗有也。」 封人子高出、段喬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縛也而出之。 故曰封人子高為之言也、而匿己之為而為也。 段喬聴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 説之行若此其精也。 封人子高可謂善説矣。 叔嚮之弟羊舌虎善欒盈、欒盈有罪於晋、晋誅羊舌虎、叔嚮為之奴而朡。 祈奚曰「吾聞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憂、不救不祥。」 乃往見范宣子而説也、曰「聞善為国者、賞不過而刑不慢。賞過則懼及淫人、刑慢則懼及君子。与其不幸而過、寧過而賞淫人、毋過而刑君子。故堯之刑也、殛鯀於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 宣子乃命吏出叔嚮。 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煩辱、猶不能免。 今祈奚論先王之徳、而叔嚮得免焉。 学豈可以已哉。類多若此。 C:21:02:察賢論 今有良医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 故賢者之致功名也、必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豈不過哉。 今夫塞者、勇力、時日、卜筮、祷祠無事焉、善者必勝。 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賢。 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 天下之賢主、豈必苦形愁慮哉。 執其要而已矣。 雪霜雨露時、則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厲去矣。 故曰堯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宓子賤治單父、弾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 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 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労、任人者故逸。」 宓子則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気、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数而已矣。 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労手足、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C:21:03:期賢論 今夫爚蝉者、務在乎明其火、振其樹而已。 火不明、雖振其樹、何益。 明火不独在乎火、在於闇。 当今之時世闇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徳者、天下之士、其帰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 凡国不徒安、名不徒顕、必得賢士。 趙簡子昼居、喟然太息曰「異哉。吾欲伐衛十年矣、而衛不伐。」 侍者曰「以趙之大、而伐衛之細、君若不欲則可也。君若欲之、請令伐之。」 簡子曰「不如而言也。衛有士十人於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義也、而我伐之、是我為不義也。」 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 衛可謂知用人矣、遊十士而国家得安。 簡子可謂好従諫矣、聴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其僕曰「君胡為軾。」 曰「此非段干木之閭歟。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干木光乎徳、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 其僕曰「然則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 則君乃致禄百万、而時往館之。 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 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之。 魏文侯可謂善用兵矣。嘗聞君子之用兵、莫見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謂也。 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則似雷、号呼則動地、塵気充天、流矢如雨、扶傷輿死、履腸渉血、無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沢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猶不可知也、其離仁義亦遠矣。 C:21:04:審為論 身者所為也、天下者所以為也、審所以為而軽重得矣。 今有人於此、断首以易冠、殺身以易衣、世必惑之。 是何也。 冠所以飾首也、衣所以飾身也、殺所飾、要所以飾、則不知所為矣。 世之走利、有似於此。危身傷生、刈頸断頭以徇利、則亦不知所為也。 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所求者地也。 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殺其弟、与人之父処而殺其子、吾不忍為也。皆勉処矣、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以養害所養。」 杖策而去、民相連而従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 太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則必重失之。 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軽失之、豈不惑哉。 韓、魏相与争侵地。 子華子見昭釐侯、昭釐侯有憂色。 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書之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廃、右手攫之則左手廃、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 昭釐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観之、両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両臂。韓之軽於天下遠、今之所争者、其軽於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之臧不得也。」 昭釐侯曰「善。教寡人者衆矣、未嘗得聞此言也。」 子華子可謂知軽重矣。知軽重、故論不過。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則軽利』。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猶不能自勝也』。詹子曰『不能自勝則縦之、神無悪乎。不能自勝而強不縦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寿類矣』。」 C:21:05:愛類論 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為仁。 不仁於他物、独仁於人、猶若為仁。 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 故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 神農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当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 賢人之不遠海内之路、而時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 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則天下帰之矣。 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殺人之士民也。 上世之王者衆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憂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 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王曰「然。」 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 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義、則曷為攻之。」 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 王曰「公輸般、天下之巧工也、已為攻宋之械矣。」 墨子曰「請令公輸般試攻之、臣請試守之。」 於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 公輸般九攻之、墨子九卻之、不能入、故荊輟不攻宋。 墨子能以術禦荊、免宋之難者、此之謂也。 聖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無有。 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発、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滅之、名曰鴻水。 禹於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乾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労為民、無苦乎禹者矣。 匡章謂恵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斉王、何其到也。 恵子曰、今有人於此、欲必撃其愛子之頭、石可以代之。 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 施取代之。 子頭所重也、石所軽也。 撃其所軽以免其所重、豈不可哉。 匡章曰、斉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撃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 恵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 今可以王斉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愛子頭也、何為不為。 民寒則欲火、暑則欲冰、燥則欲湿、湿則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於利民一也。 利民豈一道哉。当其時而已矣。 C:21:05:貴卒論 力貴突、智貴卒。 得之同則速為上、勝之同則湿為下。 所為貴驥者、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駑駘同。 所為貴鏃矢者、為其応声而至、終日而至、則与無至同。 呉起謂荊王曰「荊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為也。」 於是令貴人往実広虚之地、皆甚苦之。 荊王死、貴人皆来、尸在堂上、貴人相与射呉起。 呉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 抜矢而走、伏尸挿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 呉起死矣。且荊国之法、麗兵於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呉起之智、可謂捷矣。 斉襄公即位、憎公孫無知、収其禄。 無知不説、殺襄公。 公子糾走魯、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国殺無知、未有君、公子糾与公子小白皆帰、俱至、争先入公家。 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鉤。鮑叔御、公子小白僵。 管子以為小白死、告公子糾曰「安之。公子小白已死矣。」 鮑叔因疾驅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為君。 鮑叔之智応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鏃矢也。 周武君使人刺伶悝於東周、伶悝僵、令其子速哭曰「以誰刺我父也。」 刺者聞、以為死也。周以為不信、因厚罪之。 趙氏攻中山。 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鴪、衣鉄甲、操鉄杖以戦、而所撃無不砕、所衝無不陥、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也、幾至将所而後死。 -------------------------------------------------------------------------------- V:22:論部 巻第二十二 -------------------------------------------------------------------------------- C:22:01:慎行論 行不可不孰。 不孰、如赴深谿、雖悔無及。 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則可与言理矣。 荊平王有臣曰費無忌、害太子建、欲去之。 王為建取妻於秦而美、無忌勧王奪。王已奪之、而疏太子。 無忌説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諸夏、而荊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収南方、是得天下也。」 王説、使太子居於城父。 居一年、乃悪之曰「建与連尹将以方城外反。」 王曰「已為我子矣、又尚奚求。」 対曰「以妻事怨。且自以為猶宋也、斉、晋又輔之、将以害荊、其事已集矣。」 王信之、使執連尹。太子建出奔。左尹郤宛、国人説之。 無忌又欲殺之、謂令尹子常曰「郤宛欲飲令尹酒。」 又謂郤宛曰「令尹欲飲酒於子之家。」 郤宛曰「我賤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給待之。」 無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門、令尹至、必観之、已、因以為酬。」 及饗日、惟門左右而寘甲兵焉。 無忌因謂令尹曰「吾幾禍令尹。郤宛将殺令尹、甲在門矣。」 令尹使人視之、信、遂攻郤宛、殺之。 国人大怨、動作者莫不非令尹。 沈尹戍謂令尹曰「夫無忌、荊之讒人也、亡夫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殺衆不辜、以興大謗、患幾及令尹。」 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図。」 乃殺費無忌、尽滅其族、以説其国。 動而不論其義、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滅其族、費無忌之謂乎。 崔杼与慶封謀殺斉荘公、荘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於是椓崔杼之子、令之争後。 崔杼之子相与私闀、崔杼往見慶封而告之 。慶封謂崔杼曰「且留、吾将興甲以殺之。」 因令盧満嫳興甲以誅之、尽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属、焼其室屋、報崔杼曰「吾已誅之矣。」 崔杼帰無帰、因而自絞也。 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慶封出猟、景公与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蠆誅封。 慶封以其属闘、不勝、走如魯。 斉人以為譲、又去魯而如呉、王予之朱方。 荊霊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呉、囲朱方、抜之、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於諸侯軍、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斉慶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殺之。 黄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賁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 身為僇、支属不可以見、行忮之故也。 凡乱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悪。 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後世以為法程。 C:22:02:無義論 先王之於論也極之矣、故義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 不及則不知、不知趨利。 趨利固不可必也、公孫鞅、鄭平、続経、公孫竭是已。 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人臣与人臣謀為姦、猶或与之。 又況乎人主与其臣謀為義、其孰不与者。 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 公孫鞅之於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責、非攻無以、於是為秦将而攻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 公孫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謂公子卬曰「凡所為游而欲貴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豈且忍相与戦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請亦言之主、而皆罷軍。」 於是将帰矣、使人謂公子曰「帰未有時相見、願与公子坐而相去別也。」 公子曰「諾。」 魏吏争之曰「不可。」 公子不聴、遂相与坐。 公孫鞅因伏卒与車騎以取公子卬。 秦孝公薨、恵王立、以此疑公孫鞅之行、欲加罪焉。 公孫鞅以其私属与母帰魏。 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無道知君。」 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 鄭平於秦王臣也、其於応侯交也、欺交反主、為利故也。方其為秦将也、天下所貴之無不以者、重也。 重以得之、軽必失之。 去秦将、入趙、魏、天下所賤之無不以也、所可羞無不以也。 行方可賤可羞、而無秦将之重、不窮奚待。 趙急求李欬、李言続経与之俱如衛、抵公孫与、公孫与見而与入、続経因告衛吏使捕之、続経以仕趙五大夫。 人莫与同朝、子孫不可以交友。 公孫竭与陰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況乎無此其功而有行乎。 C:22:03:疑似論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相剣者之所患、患剣之似呉干者。 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弁言而似通者。 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聖人之所加慮也。 故墨子見歧道而哭之。 周宅酆鎬近戎人、与諸侯約、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 即戎寇至、伝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当至、幽王撃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説、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撃鼓、諸侯之兵数至而無寇。 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撃鼓、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賢者有小悪以致大悪。 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説以致大滅。 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東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労王労而賜地也。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酔帰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帰、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酔、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 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 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 明旦之市而酔、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抜剣而刺之。 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真子。 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察之必於其人也。 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於沢而問牧童、入於水而問漁師、奚故也。 其知之審也。 夫人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 C:22:04:壹行論 先王所悪、無悪於不可知、不可知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際敗矣。 十際皆敗、乱莫大焉。 凡人倫以十際為安者也、釈十際則与麋鹿虎狼無以異、多勇者則為制耳矣。 不可知則知無安君、無楽親矣、無栄兄、無親友、無尊夫矣。 強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強大。 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 藉其威与其利。 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 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勧也、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故以禁則必止、以勧則必為。 威利敵、而憂苦民、行可知者王。 威利無敵、而以行不知者亡。 小弱而不可知、則強大疑之矣。 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小弱而大不愛則無以存。 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廃、強大行之危、小弱行之滅。 今行者見大樹、必解衣県冠倚剣而寝其下。 大樹非人之情親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 陵上巨木、人以為期、易知故也。又況於士乎。 士義可知故也、則期為必矣。又況強大之国。 強大之国誠可知、則其王不難矣。 人之所乗船者、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 世之所以賢君子者、為其能行義而不能行邪辟也。 孔子卜、得賁。孔子曰「不吉。」 子貢曰「夫賁亦好矣、何謂不吉乎。」 孔子曰「夫白而白、黒而黒、夫賁又何好乎。」 故賢者所悪於物、無悪於無処。 夫天下之所以悪、莫悪於不可知也。 夫不可知、盗不与期、賊不与謀。盗賊大姦也、而猶所得匹偶、又況於欲成大功乎。 夫欲成大功、令天下皆軽勧而助之、必之士可知。 C:22:05:求人論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賢人。 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聖。 観於春秋、自魯隠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術一也。 得賢人、国無不安、名無不栄。矢賢人、国無不危、名無不辱。 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極卑極賤、極遠極労。 虞用宮之奇、呉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雖至於今存可也、則是国可寿也。 有能益人之寿者、則人莫不願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過矣。 堯伝天下於舜、礼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之、至卑也。 伊尹、庖廚之臣也。傅説、殷之胥靡也。 皆上相天子、至賤也。 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抿天之山、鳥谷、青丘之郷、黒歯之国。 南至交阯、孫樸、続樠之国、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処、不死之郷。 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飲露、吸気之民、積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之郷。 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積石之山。 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顔色黎黒、竅蔵不通、歩不相過、以求賢人、欲尽地利、至労也。 得陶、化益、真窺、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 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沢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労乎。夫子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属天下於夫子。」 許由辞曰「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為与。樠焦巣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満腹。帰已君乎。悪用天下。」 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経天下之色。 故賢主之於賢者也、物莫之妨。 戚愛習故、不以害之。 故賢者聚焉。 賢者所聚、天地不壊、鬼神不害、人事不謀、此五常之本事也。 皋子衆疑取国、召南宮虔、孔伯産而衆口止。 晋人欲攻鄭、令叔嚮聘焉、視其有人与無人。 子産為之詩曰「子恵思我、褰裳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叔嚮帰曰「鄭有人、子産在焉、不可攻也。秦、荊近、其詩有異心、不可攻也。」 晋人乃輟攻鄭。孔子曰「詩云『無競惟人』。子産一称而鄭国免。」 C:22:06:察伝論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伝而白為黒、黒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斉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荘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国霸諸侯也。 呉王聞越王句践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験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楽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楽伝教於天下、乃令重黎挙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楽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楽、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楽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漑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伝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対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晋、過衛。有読史記者曰「晋師三豕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於晋而問之、則曰「晋師、己亥渉河也。」 辞、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是非之経、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 然則何以慎。 縁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 V:23:論部 巻第二十三 -------------------------------------------------------------------------------- C:23:01:貴直論 賢主所貴莫如士。所以貴士、為其直言也。言直則枉者見矣。 人主之患、欲聞枉而悪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 是賤其所欲而貴其所悪也、所欲奚自来。 能意見斉宣王。宣王曰「寡人聞子好直、有之乎。」 対曰「意悪能直。意聞好直之士、家不処乱国、身不見汚君。身今得見王、而家宅乎斉、意悪能直。」 宣王怒曰「野士也。」 将罪之。 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長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 王乃舎之。能意者、使謹乎論於主之側、亦必不阿主。 不阿主之所得豈少哉。此賢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悪也。 狐援説斉湣王曰「殷之鼎陳於周之廷、其社蓋於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於廟。亡国之社、不得見於天。亡国之器陳於廷、所以為戒。王必勉之。其無使斉之大呂陳之廷、無使太公之社蓋之屏、無使斉音、充人之游。」 斉王不受。 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紵。後出也、満囹圄。吾今見民之洋洋然東走而不知所処。」 斉王問吏曰「哭国之法若何。」 吏曰「斮。」 王曰「行法。」 吏陳斧質於東閭、不欲殺之、而欲去之。 狐援聞而蹶往過之。 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歟昏歟。」 狐援曰「曷為昏哉。」 於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鮒入而鯢居、使人之朝為草而国為墟。殷有比干、呉有子胥、斉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東閭。毎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 狐援非楽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 出若言非平論也、将以救敗也、固嫌於危。 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達子之所以死之也。 趙簡子攻衛附郭、自将兵。 及戦、且遠立、又居於犀蔽屏櫓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桴而歎曰「嗚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 行人燭過免冑横戈而進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簡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無使、而身自将是衆也、子親謂寡人之無能、有説則可、無説則死。」 対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恵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襲我、遜去絳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戦、五敗荊人。囲衛取曹、抜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於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簡子乃去犀蔽屏櫓而立於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畢乗之。 簡子曰「与吾得革車千乗也、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 行人燭過可謂能諫其君矣、戦闘之上、枹鼓方用、賞不加厚、罰不加重、一言而士皆楽為其上死。 C:23:02:直諫論 言極則怒、怒則説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 而非賢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故不肖主無賢者。 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姦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 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 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 斉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与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寿。」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桓公避席再拝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斉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 当此時也、桓公可与言極言矣。 可与言極言、故可与為霸。 荊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於雲夢、三月不反。 得丹之姫、淫、期年不聴朝。 葆申曰「先王卜以臣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姫、淫、期年不聴朝。王之罪当笞。」 王曰「不穀免衣繈褓而歯於諸侯、願請変更而無笞。」 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廃也。王不受笞、是廃先王之令也。臣寧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 王曰「敬諾。」 引席、王伏。 葆申束細荊五十、跪而加之於背、如此者再、謂『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 遂致之。 申曰「臣聞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変、痛之何益。」 葆申趣出、自流於淵、請死罪。 文王曰「此不穀之過也。葆申何罪。」 王乃変更、召葆申、殺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姫。 後荊国、兼国三十九。令荊国広大至於此者、葆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 C:23:03:知化論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論、以雖知之与勿知同。 凡智之貴也、貴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則不然。化未至則不知、化已至、雖知之与勿知一貫也。 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而身死国亡、則胡可以過。 此賢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軽也。所軽、国悪得不危。身悪得不困。 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於不先知化也。 呉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諫而不聴、故呉為丘墟、禍及闔廬。 呉王夫差将伐斉、子胥曰「不可。夫斉之与呉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処、得其民不得使。夫呉之与越也、接土隣境、壌交通属、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処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呉、越之勢不両立。越之於呉也、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内也。夫斉之於呉也、疥癬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無傷也。今釈越而伐斉、譬之猶懼虎而刺猏、雖勝之、其後患未央。」 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国者、斉、晋也。君王若伐斉而勝之、徙其兵以臨晋、晋必聴命矣、是君王一挙而服両国也、君王之令必行於上国。」 夫差以為然、不聴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謀。 子胥曰「天将亡呉矣、則使君王戦而勝。天将不亡呉矣、則使君王戦而不勝。」 夫差不聴。 子胥両袪高蹶而出於廷、曰「嗟乎。呉朝必生荊棘矣。」 夫差興師伐斉、戦於艾陵、大敗斉師、反而誅子胥。 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呉也。」乃自殺。 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東門、曰「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 居数年、越報呉、残其国、絶其世、滅其社稷、夷其宗廟、夫差身為擒。 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於地下。」 乃為幎以冒面死。 夫患未至、則不可告也。 患既至、雖知之無及矣。 故夫差之知慚於子胥也、不若勿知。 C:23:04:過理論 亡国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楽不適也。 楽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 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 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観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 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 夏、商之所以亡也。晋霊公無道、従上弾人而観其避丸也。 使宰人臑熊𨆌不熟、殺之、令婦人載而過朝以示威、不適也。 趙盾驟諫而不聴、公悪之、乃使沮麛。 沮麛見之、不忍賊、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一於此不若死。」 乃触廷槐而死。 斉湣王亡居衛、謂公王丹曰「我何如主也。」 王丹対曰「王賢主也。臣聞古人有辞天下而無恨色者、臣聞其声、於王而見其実。王名称東帝、実辨天下。去国居衛、容貌充満、顔色発揚、無重国之意。」 王曰『甚善。丹知寡人。寡人自去国居衛也、帯益三副矣』。 宋王築為蘖帝、鴟夷血、高懸之、射著甲冑、従下、血墜流地。 左右皆賀曰「王之賢過湯、武矣。湯、武勝人、今王勝天、賢不可以加矣。」 宋王大説、飲酒。 室中有呼万歳者、堂上尽応、堂上已応、堂下尽応、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応、不適也。 C:23:05:壅塞論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無自至則壅。 秦繆公時、戎強大、秦繆公遺之女楽二八与良宰焉。 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飲食、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酔而臥於樽下、卒生縛而擒之。 未擒則不可知、已擒則又不知。雖善説者猶若此、何哉。 斉攻宋、宋王使人候斉寇之所至。 使者還、曰「斉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謂宋王曰「此所謂肉自至虫者也。以宋之強、斉兵之弱、悪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又使人往視斉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詘殺之。如此者三。 其後又使人往視。斉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適。」 其弟曰「為王視斉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郷之先視斉寇者、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今也報其情、死。不報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報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於是報於王曰「殊不知斉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左右皆曰「郷之死者宜矣。」王多賜之金。 寇至、王自投車上馳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 夫登山而視牛若羊、視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視之勢過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 狂而以行賞罰、此戴氏之所以絶也。 斉王欲以淳于髠傅太子、髠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択国之長者而使之。」 斉王曰「子無辞也。寡人豈責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為寡人令太子如堯乎。其如舜也。」 凡説之行也、道不智聴智、従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賢過於堯、舜、彼且胡可以開説哉。説必不入。不聞存君。 斉宣王好射、説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 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 左右皆試引之、中関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 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勝衆、数也。 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 C:23:06:原乱論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討乱三、故詩曰『毋過乱門』、所以遠之也。慮福未及、慮禍之、所以児之也。 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 晋献公立驪姫以為夫人、以奚斉為太子、里克率国人以攻殺之。 荀息立其弟公子卓、已葬、里克又率国人攻殺之。 於是晋無君。公子夷吾重賂秦以地而求入、秦繆公率師以納之、晋人立以為君、是為恵公。 恵公既定於晋、背秦徳而不予地。 秦繆公率師攻晋、晋恵公逆之、与秦人戦於韓原。 晋師大敗、秦獲恵公以帰、囚之於霊台。 十月、乃与晋成、帰恵公而質太子圉。 太子圉逃帰也。 恵公死、圉立為君、是為懐公。 秦繆公怒其逃帰也、起奉公子重耳以攻懐公、殺之於高梁、而立重耳、是為文公。 文公施舎、振廃滞、匡乏困、救災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戻、節器用、用民以時、敗荊人于城濮、定襄王、釈宋、出穀戍、外内皆服、而後晋乱止。 故献公聴驪姫、近梁五、優施、殺太子申生、而大難随之者五、三君死、一君虜、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数、離咎二十年。 自上世以来、乱未嘗一。 而乱人之患也、皆曰一而已、此事慮不同情也。 事慮不同情者、心異也。 故凡作乱之人、禍希不及身。 -------------------------------------------------------------------------------- V:24:論部 巻第二十四 -------------------------------------------------------------------------------- C:24:01:不苟論 賢者之事也、雖貴不苟為、雖聴不自阿、必中理然後動、必当義然後挙、此忠臣之行也。 賢主之所説、而不肖主雖不肖其説、非悪其声也。 人主雖不肖、其説忠臣之声与賢主同、行其実則与賢主有異。 異、故其功名禍福亦異。 異、故子胥見説於闔閭而悪乎夫差、比干生而悪於商、死而見説乎周。 武王至殷郊、係堕。 五人御於前、莫肯之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係也。」 武王左釈白羽、右釈黄鉞、勉而自為係。 孔子聞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 故天子有不勝細民者、天下有不勝千乗者。 秦繆公見戎由余、説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繆公以告蹇叔。 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 内史廖対曰「戎人不達於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遺之。」 繆公以女楽二八人与良宰遺之。 戎王喜、迷惑大乱、飲酒、昼夜不休。 由余驟諫而不聴、因怒而帰繆公也。 蹇叔非不能為内史廖之所為也、其義不行也。 繆公能令人臣時立其正義、故雪殽之恥、而西至河雍也。 秦繆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斉使東郭蹇如秦、公孫枝請見之。 公曰「請見客、子之事歟。」対曰「非也。」 「相国使子乎。」対曰「不也。」 公曰「然則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猶懼為諸侯笑。今子為非子之事、退、将論而罪。」 公孫枝出、自敷於百里氏。百里奚請之。 公曰「此所聞於相国歟。枝無罪奚請。有罪奚請焉。」 百里奚帰、辞公孫枝。公孫枝徙、自敷於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 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為法也。今繆公郷之矣、其霸西戎、豈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鄴、趙衰言所以勝鄴之術、文公用之、果勝。還、将行賞。 衰曰「君将賞其本乎。賞其末乎。賞其末則騎乗者存、賞其本則臣聞之郤子虎。」 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勝鄴、鄴既勝、将賞之、曰『蓋聞之於子虎、請賞子虎。』」 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難。臣言之者也。」 公曰「子無辞。」 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 凡行賞欲其博也、博則多助。 今虎非親言者也、而賞猶及之、此疏遠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 晋文公亡久矣、帰而因大乱之余、猶能以霸、其由此歟。 C:24:02:賛能論 賢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財。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楽。 得十良剣、不若得一欧冶。 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 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湯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呂望而服殷商。 夫得聖人、豈有里数哉。 管子束縛在魯。桓公欲相鮑叔。 鮑叔曰「吾君欲霸王、則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 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賊也、射我者也。不可。」 鮑叔曰「夷吾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則彼亦将為君射人。」 桓公不聴、強相鮑叔。 固辞譲而相、桓公果聴之。 於是乎使人告魯曰「管夷吾、寡人之讎也、願得之而親加手焉。」 魯君許諾、乃使吏鞹其拳、膠其目、盛之以鴟夷、置之車中。 至斉境、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祓以爟火、釁以犧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廟筵几而薦之、曰「自孤之聞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聡、孤弗敢専、敢以告於先君。」 因顧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 管仲還走、再拝稽首、受令而出。 管子治斉国、挙事有功、桓公必先賞鮑叔、曰「使斉国得管子者、鮑叔也。」 桓公可謂知行賞矣。凡行賞欲其本也、本則過無由生矣。 孫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敖遊於郢三年、声問不知、修行不聞。 沈尹茎謂孫叔敖曰「説義以聴、方術信行、能令人主上至於王、下至於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説義調均、以適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帰耕乎。吾将為子游。」 沈尹茎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十二年而荘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無大乎進賢。 C:24:03:自知論 欲知平直、則必準縄。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 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挙過也。 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其。 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 荊成、斉荘不自知而殺、呉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晋恵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於不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悪人聞之可也、悪己自聞之悖矣。 為人主而悪聞其過、非猶此也。 悪人聞其過尚猶可。 魏文侯宴飲、皆令諸大夫論己。 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 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文侯不説、知於顔色。任座趨而出。 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 文侯喜曰「可反歟。」 翟黄対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於門。」 翟黄往視之、任座在於門。以君令召之。 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卿。 文侯微翟黄、則幾失忠臣矣。 上順乎主心以顕賢者、其唯翟黄乎。 C:24:04:当賞論 民無道知天、民以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則諸生有血気之類皆為得其処而安其産。 人臣亦無道知主、人臣以賞罰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賞罰爵禄之所加者宜、則親疏遠近賢不肖皆尽其力而以為用矣。 晋文公反国、賞従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問其説。」 文公曰「輔我以義、導我以礼者、吾以為上賞。教我以善、強我以賢者、吾以為次賞。拂吾所欲、数挙吾過者、吾以為末賞。三者所以賞有功之臣也。若賞唐国之労徒、則陶狐将為首矣。」 周内史興聞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聖王先徳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 秦小主夫人用奄変、群賢不説自匿、百姓鬱怨非上。 公子連亡在魏、聞之、欲入、因群臣与民従鄭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義、不両主。公子勉去矣。」 公子連去、入翟、従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聞之、大駭、令吏興卒、奉命曰「寇在辺。」 卒与吏其始発也、皆曰「往撃寇」、中道因変曰「非撃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連因与卒俱来、至雍、囲夫人、夫人自殺。 公子連立、是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徳菌改而欲厚賞之。 監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衆、若此則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為然、故復右主然之罪、而賜菌改官大夫、賜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謂能用賞罰矣。凡賞非以愛之也、罰非以悪之也、用観帰也。 所帰善、雖悪之賞。 所帰不善、雖愛之罰。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C:24:05:博志論 先王有大務、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悪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則不然、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無能成也。夫去害務与不能去害務、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使獐疾走、馬弗及至、已而得者、其時顧也。 驥一日千里、車軽也。 以重載則不能数里、任重也。 賢者之挙事也、不聞無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愚不肖為之任也。 冬与夏不能両刑、草与稼不能両成、新穀熟而陳穀虧、凡有角者無上歯、果実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無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処全、不処極、不処盈。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先王知物之不可両大、故択務、当而処之。 孔、墨、甯越、皆布衣之士也、慮於天下、以為無若先王之術者、故日夜学之。 有便於学者、無不為也。 有不便於学者、無肯為也。 蓋聞孔丘、墨翟、昼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 何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今有宝剣良馬於此、玩之不厭、視之無倦。 宝行良道、一而弗復、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難乎。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労、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 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歳則可以達矣。」 甯越曰「請以十五歳。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臥、吾将不敢臥。」 十五歳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歩之遲也、而百舎不止也。 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養由基、尹儒、皆文芸之人也。 荊廷嘗有神白猿、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養由基矯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発之則猿応矢而下、則養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夢受秋駕於其師。 明日往朝其師、望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駕。」 尹儒反走、北面再拝曰「今昔臣夢受之。」 先為其師言所夢、所夢固秋駕已。 上二士者可謂能学矣、可謂無害之矣、此其所以観後世已。 C:24:06:貴当論 名号大顕、不可強求、必繇其道。 治物者不於物於人、治人者不於事於君、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治欲者不於欲於性。 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長、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 窺赤肉而烏鵲聚、貍処堂而衆鼠散、衰絰陳而民知喪、竽瑟陳而民知楽、湯、武修其行而天下従、桀、紂慢其行而天下畔、豈待其言哉。 君子審在己者而已矣。 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国、荘王見而問焉。 対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観人之友也。観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栄、矣所謂吉人也。観事君者也、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臣也。観人主也、其朝臣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証諫、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観人之友也。」 荘王善之、於是疾収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故賢主之時見文芸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務也。 夫事無大小、固相与通。 田猟馳騁、弋射走狗、賢者非不為也、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為之而智日惑焉。 志曰「驕惑之事、不亡奚待。」 君有好猟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獣、入則媿其家室、出則媿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悪也。 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 於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数得獣矣、田猟之獲常過人矣。 非独猟也、百事也尽然。 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無有。 此賢者不肖之所以殊也。 賢不肖之所欲与人同、堯、桀、幽、厲皆然、所以為之異。 故賢主察之、以為不可、弗為。 以為可、故為之。 為之必繇其道、物莫之能害、此功之所以相万也。 -------------------------------------------------------------------------------- V:25:巻第二十五 -------------------------------------------------------------------------------- C:25:01:似順論 事多似倒而順、多似順而倒。 有知順之為倒、倒之為順者、則可与言化矣。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 荊荘王欲伐陳、使人視之。 使者曰「陳不可伐也。」 荘王曰「何故。」対曰「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 寧国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国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 荘王聴之、遂取陳焉。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 越人興師誅田成子曰「奚故殺君而取国。」 田成子患之。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請必戦、戦請必敗、敗請必死。 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戦可也。戦必敗、敗必死、寡人疑焉。」 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賢良又有死之、臣蒙恥。以完観之也、国已懼矣。今越人起師、臣与之戦、戦而敗、賢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於国。君与諸孤処於国、以臣観之、国必安矣。」 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敗、人之所悪也、而反以為安、豈一道哉。 故人主之聴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尹鐸為晋陽下、有請於趙簡子。 簡子曰「往而夷夫塁。我将往、往而見塁、是見中行寅与范吉射也。」 鐸往而増之。簡子上之晋陽、望見塁而怒曰「譆。鐸也欺我。」 於是乃舎於郊、将使人誅鐸也。 孫明進諫曰「以臣私之、鐸可賞也。鐸之言固曰『見楽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見塁念憂患、而況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於主、雖兼於罪、鐸為之。夫順令以取容者、衆能之、而況鐸歟。』君其図之。」 簡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幾過。」 於是乃以免難之賞賞尹鐸。 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雖未至大賢、猶足以蓋濁世矣。 簡子当此。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悪聴諫、以至於危。 恥無大乎危者。 C:25:02:別類論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無已。 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則殺人、合而食之則益寿。 万菫不殺。 漆淖水淖、合両淖則為蹇、溼之則為乾。 金柔錫柔、合両柔則為剛、燔之則為淖。 或湿而乾、或燔而淖、類固不必、可推知也。 小方、大方之類也。 小馬、大馬之類也。 小智、非大智之類也。 魯人有公孫綽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 人問其故。対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薬則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 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 相剣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黄所以為牣也、黄白雑則堅且牣、良剣也。」 難者曰「白所以為不牣也、黄所以為不堅也、黄白雑則不堅且不牣也。又柔則錈、堅則折。剣折且錈、焉得為利剣。」 剣之情未革、而或以為良、或以為悪、説使之也。 故有以聡明聴説則妄説者止、無以聡明聴説則堯、桀無別矣 此忠臣之所患也、賢者之所以廃也。 義、小為之則小有福、大為之則大有福。 於禍則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 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獣者欲其中大也。 物固不必、安可推也。 高陽応将為室家。 匠対曰「未可也。木尚生、加塗其上、必将撓。以生為室、今雖善、後将必敗。」 高陽応曰「縁子之言、則室不敗也。木益枯則勁、塗益乾則軽、以益勁任益軽則不敗。」 匠人無辞而対、受令而為之。 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敗。 高陽応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驥驁緑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則日在其前矣。 目固有不見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 不知其説所以然而然、聖人因而興制、不事心焉。 C:25:03:有度論 賢主有度而聴、故不過。 有度而以聴、則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 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則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審也。 客有問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 季子曰「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 「若雖知之、奚道知其不為私。」 季子曰「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無私矣。夏不衣裘、非愛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箑、非愛箑也、清有余也。聖人之不為私也、非愛費也、節乎己也。節己、雖貪汚之心猶若止、又況乎聖人。」 許由非強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則貪汚之利外矣。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満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術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 是何也。仁義之術外也。 夫以外勝内、匹夫徒歩不能行、又況乎人主。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 先王不能尽知、執一而万物治。 使人不能執一者、物感之也。 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繆、去徳之累、通道之塞。 貴富顕厳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動色理気意六者、繆心者也。 悪欲喜怒哀楽六者、累徳者也。智能去就取舎六者、塞道者也。 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正則静、静則清明、清明則虚、虚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C:25:04:分職論 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夫君也者、処虚素服而無智、故能使衆智也。 智反無能、故能使衆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衆為也。 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也。 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以其智強智、以其能強能、以其為強為、此処人臣之職也。 処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雖舜不能為。 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無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 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 通乎君道、則能令智者謀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弁者語矣。 夫馬者、伯楽相之、造父御之、賢主乗之、一日千里、無御相之労而有其功、則知所乗矣。 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拝楽己者、而拝主人、主人使之也。 先王之立功名、有似於此、使衆能与衆賢、功名大立於世、不予佐之者、而予其主、其主使之也。 譬之若為宮室、必任巧匠、奚故。 曰「匠不巧則宮室不善。」 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豈特宮室哉。 巧匠為宮室、為圓必以規、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准縄。 功已就、不知規矩縄墨、而賞匠巧匠之。 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宮室也。」 此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人則不能、任賢者則悪之、与不肖者議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国家之所以危。 棗、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棗、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己有之。 湯、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財、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説、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無費乎郼与岐周、而天下称大仁、称大義、通乎用非其有。 白公勝得荊国、不能以其府庫分人。 七日、石乞曰「患至矣。不能分人則焚之、毋令人以害我。」 白公又不能。 九日、葉公入、乃発太府之貨予衆、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攻之。 十有九日而白公死。 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矣。 不能為人、又不能自為、可謂至愚矣。譬白公之嗇、若梟之愛其子也。 衛霊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恐傷民。」 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補、履決不組。君則不寒矣、民則寒矣。」 公曰「善。」令罷役。 左右以諫曰「君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罷之、福将帰於春也、而怨将帰於君。」 公曰「不然。夫春也、魯国之匹夫也、而我挙之、夫民未有見焉、今将令民以此見之。曰春也有善、於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歟。」 霊公之論宛春、可謂知君道矣。君者固無任、而以職受任。 工拙、下也。賞罰、法也。 君奚事哉。若是則受賞者無徳、而抵誅者無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 C:25:05:処方論 凡為治必先定分。 君臣父子夫婦君臣父子夫婦六者当位、則下不踰節而上不苟為矣、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矣。 金木異任、水火殊事、陰陽不同、其為民利一也。 故異所以安同也、同所以危異也。 同異之分、貴賤之別、長少之義、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紀也。 今夫射者儀毫而失牆、畫者儀髪而易貌、言審本也。 本不審、雖堯、舜不能以治。 故凡乱也者、必始乎近而後及遠、必始乎本而後及末。治亦然。 故百里奚処乎虞而虞亡、処乎秦而秦霸。 向摯処乎商而商滅、処乎周而周王。 百里奚之処乎虞、智非愚也。向摯之処乎商、典非悪也。無其本也。 其処於秦也、智非加益也。其処於周也、典非加善也、有其本也。 其本也者、定分之謂也。 斉令章子将而与韓、魏攻荊、荊令唐篾将而拒之。 軍相当、六月而不戦、斉令周最趣章子急戦、其辞甚刻。 章子対周最曰「殺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戦而戦、可以戦而不戦、王不能得此於臣。」 与荊人夾泚水而軍、章子令人視水可絶者、荊人射之、水不可得近。 有芻水旁者、告斉候者、曰「水浅深易知。荊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 候者載芻者与見章子、章子甚喜、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果殺唐篾。章子可謂知将分矣。 韓昭釐侯出弋、靷偏緩。昭釐侯居車上、謂其僕「靷不偏緩乎。」 其僕曰「然。」 至、舎、昭釐侯射鳥、其右攝其一靷、適之。 昭釐侯已射、駕而帰、上車、選間、曰「郷者靷偏緩、今適、何也。」 其右従後対曰「今者臣適之。」 昭釐侯至、詰車令。 各避舎。故擅為妄意之道雖当、賢主不由也。 今有人於此、擅矯行則免国家、利軽重則若衡石、為方圜則若規矩、此則工矣巧矣、而不足法。 法也者、衆之所同也、賢不肖之所以其力也。 謀出乎不可用、事出乎不可同、此為先王之所舎也。 C:25:06:慎小論 上尊下卑。卑則不得以小観上。 尊則恣、恣則軽小物、軽小物則上無道知下。 下無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則上非下、下怨上矣。 人臣之情、不能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愛所非。 此上下大相失道也。 故賢主謹小物以論好悪。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 突洩一熛、而焚宮焼積。将失一令、而軍破身死。 主過一言、而国残名辱、為後世笑。 衛献公戒孫林父、甯殖食。鴻集于囿、虞人以告、公如囿射鴻。 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来不釈皮冠而見二子。 二子不説、逐献公、立公子黚。 衛荘公立、欲逐石圃、登台以望、見戎州而問之曰「是何為者也。」 侍者曰「戎州也。」 荘公曰「我姫姓也。戎人安敢居国。」 使奪之宅、残其州。 晋人適攻衛、戎州人因与石圃殺荘公、立公子起。 此小物不審也。人之情不蹙於山、而蹙於垤。 斉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賢、群臣皆説。 去肉食之獣、去食粟之鳥、去糸罝之網。 呉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夜日置表於南門之外、令於邑中曰「明日有人僨南門之外表者、仕長大夫。」 明日日晏矣、莫有僨表者。民相謂曰「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 往僨表、来謁呉起。呉起自見而出、仕之長大夫。 夜日又復立表、又令於邑中如前。邑人守門争表、表加植、不得所賞。 自是之後、民信呉起之賞罰。賞罰信乎民、何事而不成、豈独兵乎。 -------------------------------------------------------------------------------- V:26:巻第二十六 -------------------------------------------------------------------------------- C:26:01:士容論 士不偏不党、柔而堅、虚而実。 其状朖然不儇、若失其一。 傲小物而志属於大、似無勇而未可恐狼、執固横敢而不可辱害、臨患渉難而処義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頼、耳目遺俗而可与定世、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朅、徳行尊理而羞用巧衛、寛裕不訾而中心甚厲、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 此国士之容也。 斉有善相狗者、其隣仮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隣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 其隣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夫驥驁之気、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 人亦然。 誠有之則神応乎人矣、言豈足以諭之哉。 此謂不言之言也。 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辞令遜敏。 田駢聴之畢而辞之。 客出、田駢送之以目。 弟子謂田駢曰「客、士歟。」 田駢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士所術施也。士所弇斂、客所術施也。客殆乎非士也。」 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 骨節蚤成、空竅哭歴、身必不長。衆無謀方、乞謹視見、多故不良。 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悪予、国雖大不為王。 禍災日至。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鍾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 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舎不悦、而心甚素樸。 唐尚敵年為史、其故人謂唐尚願之、以謂唐尚。 唐尚曰「吾非不得為史也、羞而不為也。」 其故人不信也。 及魏囲邯鄲、唐尚説恵王而解之囲、以与伯陽、其故人乃信其羞為史也。 居有間、其故人為其兄請。 唐尚曰「衛君死、吾将汝兄以代之。」 其故人反興再拝而信之。 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 知人情、不能自遺、以此為君、雖有天下何益。 故敗莫大於愚。愚之患、在必自用。 自用則戇陋之人従而賀之。有国若此、不若無有。 古之与賢、従此生矣。非悪其子孫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実也。 C:26:02:務大論 嘗試観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栄者、其実無不安者、功大故也。 俗主之佐、其欲名実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実無不危者、無功故也。 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此所以欲栄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争善処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楽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顔色不変、是何也。不知禍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禄富貴、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楽也、而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異。故曰『天下大乱、無有安国。一国尽乱、無有安家。一家尽乱、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賤貴、交相為賛、然後皆得其所楽。」 薄疑説衛嗣君以王術。 嗣君応之曰「所有者千乗也、願以受教。」 薄疑対曰「烏獲挙千鈞、又況一斤。」 杜赫以安天下説周昭文君。 昭文君謂杜赫曰「願学所以安周。」 杜赫対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 此所謂以弗安而安者也。 鄭君問於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 被瞻対曰「有之。夫言不聴、道不行、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聴道行、又何死亡哉。」 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賢乎其死亡者也。 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 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 湯、武欲継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 五伯欲継湯、武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 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顕栄矣。 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務事大。 C:26:03:上農論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 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辺境安、主位尊。 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専一。 民農則其産復、其産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処而無二慮。 舎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戦。 民舎本而事末則其産約、其産約則軽遷徙、軽遷徙、則国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民舎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 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是故当時之務、農不見於国、以教民尊地産也。 后妃率九嬪蚕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糸繭之功、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聖人之制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舎。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当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師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衆、農不上聞、不敢私籍於庸、為害於時也。然後制野禁、苟非同姓、農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 野禁有五。 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 歯年未長、不敢為園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為害於時也。 然後制四時之禁。 山不敢伐材下木、沢人不敢灰僇、繯網罝罦不敢出於門、罛罟不敢入於淵、沢非舟虞、不敢縁名、為害其時也。 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難治、三疑乃極、是謂背本反則、失毀其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諸三官。 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時事不共、是謂大凶。 奪之以土功、是謂稽、不絶憂唯、必喪其秕。奪之以水事、是謂籥、喪以継楽、四隣来虚。 奪之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歳、不挙銍艾。 数奪民時、大飢乃来。 野有寝耒、或談或歌、旦則有昏、喪粟甚多。 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 C:26:04:任地論 后稷曰、子能以窐為突乎。子能蔵其悪而揖之以陰乎。 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処乎。 子能使雚夷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為冷風乎。 子能使槁数節而茎堅乎。子能使穂大而堅、均乎。 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強乎。無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 息者欲労、労者欲息。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上田棄畝、下田棄甽。 五耕五耨、必審以尽。 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今茲美禾、来茲美麦。 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 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 耨柄尺、此其度也。 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人肥必以沢、使苗堅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草諯大月。 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穫大麦。 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 凡草生蔵日中出、狶首生而麦無葉、而従事於蓄蔵、此告民究也。 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 天下時、地生財、不与民謀。 有年瘞土、無年瘞土。 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 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渇時而止。 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当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郤之。 民既郤、乃以良時慕、此従事之下也。 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処。 種稑禾不為稑、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C:26:05:弁土論 凡耕之道。 必始於壚、為其寡沢而後枯。必厚其䪏、為其唯厚而及。 𩛕者紝之、堅者耕之、沢其䪏而後之。 上田則被其処、下田則尽其汚。 無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発、大甽小畝、為青魚胠、苗若直猟、地窃之也。 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窃也。 弗除則蕪、除之則虚、則草窃之也。 故去此三盗者、而後粟可多也。 所謂今之耕也、営而無獲者、其蚤者先時、晩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菑、実。 其為畝也、高而危則沢奪、陂則埒、見風則𠎮、高培則抜、寒則雕、熱則脩、一時而五六死、故不能為来。 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衆盗乃窃。 望之似有余、就之則虚。 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 知其田之際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 不除則蕪、除之則虚、此事之傷也。 故畝欲広以平、甽欲小以清。 下得陰、上得陽、然後咸生。 稼欲生於塵、而殖於堅者。 慎其種、勿使数、亦無使疏。 於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余。 熟有耰也、必務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 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堅。 是以畝広以平、則不喪本茎。 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 茎生有行、故遫長。弱不相害、故遫大。 衡行必得、縦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夬心中央、帥為冷風。 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 是故三以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 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為秕。 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 樹肥無使扶疏、樹撓不欲専生而族居。 肥而扶疏則多秕、撓而専居則多死。 不知稼者。 其耨也去其兄而養其弟、不収其粟而収其秕、上下不安、則禾多死、厚土則孽不通、薄土則蕃轓而不発。 壚埴冥色、剛土柔種、免耕殺匿、使農事得。 C:26:06:審時論 凡農之道、厚之為宝。斬木不時、不折必穂。 稼就而不穫、必遇天菑。 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據之容手。此之謂耕道。 是以得時之禾、長秱長穂、大本而茎殺、疏穖而穂大。 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如此者不風。 先時者、茎葉帯芒以短衡、穂鉅而芳奪、秮米而不香。 後時者、茎葉帯芒而末衡、穂閲而青零、多秕而不満。 得時之黍、芒茎而徼下、穂芒以長、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飴。 先時者、大本而華、茎殺而不遂、葉槁短穂。後時者、小茎而麻長、短穂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得時之稲、大本而茎葆、長秱疏穖、穂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 先時者、本大而茎葉格対、短秱短穂、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後時者、纖茎而不滋、厚糠多秕、辟米、不得待定熟、卬天而死。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茎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栄、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 得時之菽、長茎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数節、競葉蕃実、大菽則円、小菽則摶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 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莢不実。後時者、短茎疏節、本虚不実。 得時之麦、秱長而頸黒、二七以為行、而服、薄䅵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沢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 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節。後時者、弱苗而穂蒼狼、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茎相若称之、得時者重、粟之多。 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時者忍飢。 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気章、百日食之、耳目聡明、心意叡智、四衛変強、𣧑気不入、身無苛殃。 黄帝曰「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