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呂氏春秋』 呂不韋 B:03:論部 第21巻 1:開春論,2:察賢論,3:期賢論,4:審為論,5:愛類論,6:貴卒論 第22巻 1:慎行論,2:無義論,3:疑似論,4:壹行論,5:求人論,6:察伝論 第23巻 1:貴直論,2:直諫論,3:知化論,4:過理論,5:壅塞論,6:原乱論 第24巻 1:不苟論,2:賛能論,3:自知論,4:当賞論,5:博志論,6:貴当論 第25巻 1:似順論,2:別類論,3:有度論,4:分職論,5:処方論,6:慎小論 第26巻 1:士容論,2:務大論,3:上農論,4:任地論,5:弁土論,6:審時論 -------------------------------------------------------------------------------- V:21:論部 巻第二十一 -------------------------------------------------------------------------------- C:21:01:開春論 開春始雷則蟄虫動矣、時雨降則草木育矣、飲食居処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 王者厚其徳、積衆善、而鳳皇聖人皆来至矣。 共伯和修其行、好賢仁、而海内皆以来為稽矣。 周厲之難、天子曠絶、而天下皆来謂矣。 以此言物之相応也、故曰行也成也。 善説者亦然、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豈為一人言哉。 魏恵王死、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至於牛目。 群臣多諫於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費又恐不給。請弛期更日」 太子曰「為人子者、以民労与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義也。子勿復言。」 群臣皆莫敢諫、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是其唯恵公乎。請告恵公。」恵公曰「諾。」 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恵公曰「昔王季歴葬於渦山之尾、灓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曰『譆。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見之。』於是出而為之張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得無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易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撫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不為、意者羞法文王也。」 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択葬日。」 恵子不徒行説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説文王之義。 説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 韓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喬為司空。 有一県後二日、段喬執其吏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願委之先生。」 封人子高曰「諾。」 乃見段喬、自扶而上城。 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賞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無有罪戮者、未嘗有也。」 封人子高出、段喬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縛也而出之。 故曰封人子高為之言也、而匿己之為而為也。 段喬聴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 説之行若此其精也。 封人子高可謂善説矣。 叔嚮之弟羊舌虎善欒盈、欒盈有罪於晋、晋誅羊舌虎、叔嚮為之奴而朡。 祈奚曰「吾聞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憂、不救不祥。」 乃往見范宣子而説也、曰「聞善為国者、賞不過而刑不慢。賞過則懼及淫人、刑慢則懼及君子。与其不幸而過、寧過而賞淫人、毋過而刑君子。故堯之刑也、殛鯀於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 宣子乃命吏出叔嚮。 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煩辱、猶不能免。 今祈奚論先王之徳、而叔嚮得免焉。 学豈可以已哉。類多若此。 C:21:02:察賢論 今有良医於此、治十人而起九人、所以求之万也。 故賢者之致功名也、必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豈不過哉。 今夫塞者、勇力、時日、卜筮、祷祠無事焉、善者必勝。 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賢。 魏文侯師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 天下之賢主、豈必苦形愁慮哉。 執其要而已矣。 雪霜雨露時、則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厲去矣。 故曰堯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 宓子賤治單父、弾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巫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親之、而單父亦治。 巫馬期問其故於宓子。 宓子曰「我之謂任人、子之謂任力。任力者故労、任人者故逸。」 宓子則君子矣、逸四肢、全耳目、平心気、而百官以治義矣、任其数而已矣。 巫馬期則不然、弊生事精、労手足、煩教詔、雖治猶未至也。 C:21:03:期賢論 今夫爚蝉者、務在乎明其火、振其樹而已。 火不明、雖振其樹、何益。 明火不独在乎火、在於闇。 当今之時世闇甚矣、人主有能明其徳者、天下之士、其帰之也、若蝉之走明火也。 凡国不徒安、名不徒顕、必得賢士。 趙簡子昼居、喟然太息曰「異哉。吾欲伐衛十年矣、而衛不伐。」 侍者曰「以趙之大、而伐衛之細、君若不欲則可也。君若欲之、請令伐之。」 簡子曰「不如而言也。衛有士十人於吾所。吾乃且伐之、十人者其言不義也、而我伐之、是我為不義也。」 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歿簡子之身。 衛可謂知用人矣、遊十士而国家得安。 簡子可謂好従諫矣、聴十士而無侵小奪弱之名。 魏文侯過段干木之閭而軾之、其僕曰「君胡為軾。」 曰「此非段干木之閭歟。段干木蓋賢者也、吾安敢不軾。且吾聞段干木未嘗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驕之。段干木光乎徳、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 其僕曰「然則君何不相之。」 於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 則君乃致禄百万、而時往館之。 於是国人皆喜、相与誦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居無幾何、秦興兵欲攻魏、司馬唐諫秦君曰「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 秦君以為然、乃按兵輟不敢攻之。 魏文侯可謂善用兵矣。嘗聞君子之用兵、莫見其形、其功已成、其此之謂也。 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則似雷、号呼則動地、塵気充天、流矢如雨、扶傷輿死、履腸渉血、無罪之民其死者量於沢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猶不可知也、其離仁義亦遠矣。 C:21:04:審為論 身者所為也、天下者所以為也、審所以為而軽重得矣。 今有人於此、断首以易冠、殺身以易衣、世必惑之。 是何也。 冠所以飾首也、衣所以飾身也、殺所飾、要所以飾、則不知所為矣。 世之走利、有似於此。危身傷生、刈頸断頭以徇利、則亦不知所為也。 太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以皮帛而不受、事以珠玉而不肯、狄人之所求者地也。 太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殺其弟、与人之父処而殺其子、吾不忍為也。皆勉処矣、為吾臣与狄人臣奚以異。且吾聞之。不以所以養害所養。」 杖策而去、民相連而従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 太王亶父可謂能尊生矣。能尊生、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 今受其先人之爵禄、則必重失之。 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軽失之、豈不惑哉。 韓、魏相与争侵地。 子華子見昭釐侯、昭釐侯有憂色。 子華子曰「今使天下書銘於君之前、書之曰『左手攫之則右手廃、右手攫之則左手廃、然而攫之必有天下』。君将攫之乎。亡其不与。」 昭釐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華子曰「甚善。自是観之、両臂重於天下也、身又重於両臂。韓之軽於天下遠、今之所争者、其軽於韓又遠、君固愁身傷生以憂之臧不得也。」 昭釐侯曰「善。教寡人者衆矣、未嘗得聞此言也。」 子華子可謂知軽重矣。知軽重、故論不過。 中山公子牟謂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詹子曰『重生。重生則軽利』。中山公子牟曰『雖知之、猶不能自勝也』。詹子曰『不能自勝則縦之、神無悪乎。不能自勝而強不縦者、此之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寿類矣』。」 C:21:05:愛類論 仁於他物、不仁於人、不得為仁。 不仁於他物、独仁於人、猶若為仁。 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 故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 神農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飢矣。女有当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故身親耕、妻親績、所以見致民利也。 賢人之不遠海内之路、而時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 人主有能以民為務者、則天下帰之矣。 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殺人之士民也。 上世之王者衆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憂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輸般為高雲梯、欲以攻宋。 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王曰「然。」 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 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義、則曷為攻之。」 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 王曰「公輸般、天下之巧工也、已為攻宋之械矣。」 墨子曰「請令公輸般試攻之、臣請試守之。」 於是公輸般設攻宋之械、墨子設守宋之備。 公輸般九攻之、墨子九卻之、不能入、故荊輟不攻宋。 墨子能以術禦荊、免宋之難者、此之謂也。 聖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無有。 昔上古龍門未開、呂梁未発、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滅之、名曰鴻水。 禹於是疏河決江、為彭蠡之障、乾東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労為民、無苦乎禹者矣。 匡章謂恵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斉王、何其到也。 恵子曰、今有人於此、欲必撃其愛子之頭、石可以代之。 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 施取代之。 子頭所重也、石所軽也。 撃其所軽以免其所重、豈不可哉。 匡章曰、斉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撃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 恵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 今可以王斉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愛子頭也、何為不為。 民寒則欲火、暑則欲冰、燥則欲湿、湿則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於利民一也。 利民豈一道哉。当其時而已矣。 C:21:05:貴卒論 力貴突、智貴卒。 得之同則速為上、勝之同則湿為下。 所為貴驥者、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駑駘同。 所為貴鏃矢者、為其応声而至、終日而至、則与無至同。 呉起謂荊王曰「荊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為也。」 於是令貴人往実広虚之地、皆甚苦之。 荊王死、貴人皆来、尸在堂上、貴人相与射呉起。 呉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 抜矢而走、伏尸挿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 呉起死矣。且荊国之法、麗兵於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呉起之智、可謂捷矣。 斉襄公即位、憎公孫無知、収其禄。 無知不説、殺襄公。 公子糾走魯、公子小白奔莒。 既而国殺無知、未有君、公子糾与公子小白皆帰、俱至、争先入公家。 管仲扞弓射公子小白、中鉤。鮑叔御、公子小白僵。 管子以為小白死、告公子糾曰「安之。公子小白已死矣。」 鮑叔因疾驅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為君。 鮑叔之智応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鏃矢也。 周武君使人刺伶悝於東周、伶悝僵、令其子速哭曰「以誰刺我父也。」 刺者聞、以為死也。周以為不信、因厚罪之。 趙氏攻中山。 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鴪、衣鉄甲、操鉄杖以戦、而所撃無不砕、所衝無不陥、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也、幾至将所而後死。 -------------------------------------------------------------------------------- V:22:論部 巻第二十二 -------------------------------------------------------------------------------- C:22:01:慎行論 行不可不孰。 不孰、如赴深谿、雖悔無及。 君子計行慮義、小人計行其利、乃不利。 有知不利之利者、則可与言理矣。 荊平王有臣曰費無忌、害太子建、欲去之。 王為建取妻於秦而美、無忌勧王奪。王已奪之、而疏太子。 無忌説王曰「晋之霸也、近於諸夏、而荊僻也、故不能与争。不若大城城父而置太子焉、以求北方、王収南方、是得天下也。」 王説、使太子居於城父。 居一年、乃悪之曰「建与連尹将以方城外反。」 王曰「已為我子矣、又尚奚求。」 対曰「以妻事怨。且自以為猶宋也、斉、晋又輔之、将以害荊、其事已集矣。」 王信之、使執連尹。太子建出奔。左尹郤宛、国人説之。 無忌又欲殺之、謂令尹子常曰「郤宛欲飲令尹酒。」 又謂郤宛曰「令尹欲飲酒於子之家。」 郤宛曰「我賤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必来辱、我且何以給待之。」 無忌曰「令尹好甲兵、子出而寘之門、令尹至、必観之、已、因以為酬。」 及饗日、惟門左右而寘甲兵焉。 無忌因謂令尹曰「吾幾禍令尹。郤宛将殺令尹、甲在門矣。」 令尹使人視之、信、遂攻郤宛、殺之。 国人大怨、動作者莫不非令尹。 沈尹戍謂令尹曰「夫無忌、荊之讒人也、亡夫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今令尹又用之、殺衆不辜、以興大謗、患幾及令尹。」 令尹子常曰「是吾罪也、敢不良図。」 乃殺費無忌、尽滅其族、以説其国。 動而不論其義、知害人而不知人害己也、以滅其族、費無忌之謂乎。 崔杼与慶封謀殺斉荘公、荘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慶封又欲殺崔杼而代之相、於是椓崔杼之子、令之争後。 崔杼之子相与私闀、崔杼往見慶封而告之 。慶封謂崔杼曰「且留、吾将興甲以殺之。」 因令盧満嫳興甲以誅之、尽殺崔杼之妻子及枝属、焼其室屋、報崔杼曰「吾已誅之矣。」 崔杼帰無帰、因而自絞也。 慶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慶封出猟、景公与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蠆誅封。 慶封以其属闘、不勝、走如魯。 斉人以為譲、又去魯而如呉、王予之朱方。 荊霊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呉、囲朱方、抜之、得慶封、負之斧質、以徇於諸侯軍、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斉慶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殺之。 黄帝之貴而死、堯、舜之賢而死、孟賁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若慶封者、可謂重死矣。 身為僇、支属不可以見、行忮之故也。 凡乱人之動也、其始相助、後必相悪。 為義者則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親、後世以為法程。 C:22:02:無義論 先王之於論也極之矣、故義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 不及則不知、不知趨利。 趨利固不可必也、公孫鞅、鄭平、続経、公孫竭是已。 以義動則無曠事矣。 人臣与人臣謀為姦、猶或与之。 又況乎人主与其臣謀為義、其孰不与者。 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 公孫鞅之於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責、非攻無以、於是為秦将而攻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 公孫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謂公子卬曰「凡所為游而欲貴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豈且忍相与戦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請亦言之主、而皆罷軍。」 於是将帰矣、使人謂公子曰「帰未有時相見、願与公子坐而相去別也。」 公子曰「諾。」 魏吏争之曰「不可。」 公子不聴、遂相与坐。 公孫鞅因伏卒与車騎以取公子卬。 秦孝公薨、恵王立、以此疑公孫鞅之行、欲加罪焉。 公孫鞅以其私属与母帰魏。 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無道知君。」 故士自行不可不審也。 鄭平於秦王臣也、其於応侯交也、欺交反主、為利故也。方其為秦将也、天下所貴之無不以者、重也。 重以得之、軽必失之。 去秦将、入趙、魏、天下所賤之無不以也、所可羞無不以也。 行方可賤可羞、而無秦将之重、不窮奚待。 趙急求李欬、李言続経与之俱如衛、抵公孫与、公孫与見而与入、続経因告衛吏使捕之、続経以仕趙五大夫。 人莫与同朝、子孫不可以交友。 公孫竭与陰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況乎無此其功而有行乎。 C:22:03:疑似論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 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相剣者之所患、患剣之似呉干者。 賢主之所患、患人之博聞弁言而似通者。 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聖人之所加慮也。 故墨子見歧道而哭之。 周宅酆鎬近戎人、与諸侯約、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 即戎寇至、伝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当至、幽王撃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説、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撃鼓、諸侯之兵数至而無寇。 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撃鼓、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賢者有小悪以致大悪。 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説以致大滅。 故形骸相離、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東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労王労而賜地也。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酔帰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帰、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酔、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 其父信之、曰「譆。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 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 明旦之市而酔、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其真子、抜剣而刺之。 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真子。 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察之必於其人也。 舜為御、堯為左、禹為右、入於沢而問牧童、入於水而問漁師、奚故也。 其知之審也。 夫人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識之、知之審也。 C:22:04:壹行論 先王所悪、無悪於不可知、不可知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際敗矣。 十際皆敗、乱莫大焉。 凡人倫以十際為安者也、釈十際則与麋鹿虎狼無以異、多勇者則為制耳矣。 不可知則知無安君、無楽親矣、無栄兄、無親友、無尊夫矣。 強大未必王也、而王必強大。 王者之所藉以成也何。 藉其威与其利。 非強大則其威不威、其利不利。 其威不威則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則不足以勧也、故賢主必使其威利無敵、故以禁則必止、以勧則必為。 威利敵、而憂苦民、行可知者王。 威利無敵、而以行不知者亡。 小弱而不可知、則強大疑之矣。 人之情不能愛其所疑、小弱而大不愛則無以存。 故不可知之道、王者行之廃、強大行之危、小弱行之滅。 今行者見大樹、必解衣県冠倚剣而寝其下。 大樹非人之情親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 陵上巨木、人以為期、易知故也。又況於士乎。 士義可知故也、則期為必矣。又況強大之国。 強大之国誠可知、則其王不難矣。 人之所乗船者、為其能浮而不能沈也。 世之所以賢君子者、為其能行義而不能行邪辟也。 孔子卜、得賁。孔子曰「不吉。」 子貢曰「夫賁亦好矣、何謂不吉乎。」 孔子曰「夫白而白、黒而黒、夫賁又何好乎。」 故賢者所悪於物、無悪於無処。 夫天下之所以悪、莫悪於不可知也。 夫不可知、盗不与期、賊不与謀。盗賊大姦也、而猶所得匹偶、又況於欲成大功乎。 夫欲成大功、令天下皆軽勧而助之、必之士可知。 C:22:05:求人論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賢人。 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聖。 観於春秋、自魯隠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術一也。 得賢人、国無不安、名無不栄。矢賢人、国無不危、名無不辱。 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極卑極賤、極遠極労。 虞用宮之奇、呉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雖至於今存可也、則是国可寿也。 有能益人之寿者、則人莫不願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過矣。 堯伝天下於舜、礼之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請北面朝之、至卑也。 伊尹、庖廚之臣也。傅説、殷之胥靡也。 皆上相天子、至賤也。 禹東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攢樹之所、抿天之山、鳥谷、青丘之郷、黒歯之国。 南至交阯、孫樸、続樠之国、丹粟、漆樹、沸水、漂漂、九陽之山、羽人、裸民之処、不死之郷。 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飲露、吸気之民、積金之山、共肱、一臂、三面之郷。 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窮、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強之所、積水、積石之山。 不有懈墮、憂其黔首、顔色黎黒、竅蔵不通、歩不相過、以求賢人、欲尽地利、至労也。 得陶、化益、真窺、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績銘乎金石、著於盤盂。 昔者、堯朝許由於沛沢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労乎。夫子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請属天下於夫子。」 許由辞曰「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為与。樠焦巣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満腹。帰已君乎。悪用天下。」 遂之箕山之下、潁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経天下之色。 故賢主之於賢者也、物莫之妨。 戚愛習故、不以害之。 故賢者聚焉。 賢者所聚、天地不壊、鬼神不害、人事不謀、此五常之本事也。 皋子衆疑取国、召南宮虔、孔伯産而衆口止。 晋人欲攻鄭、令叔嚮聘焉、視其有人与無人。 子産為之詩曰「子恵思我、褰裳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叔嚮帰曰「鄭有人、子産在焉、不可攻也。秦、荊近、其詩有異心、不可攻也。」 晋人乃輟攻鄭。孔子曰「詩云『無競惟人』。子産一称而鄭国免。」 C:22:06:察伝論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伝而白為黒、黒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斉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荘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国霸諸侯也。 呉王聞越王句践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験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楽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楽伝教於天下、乃令重黎挙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楽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楽、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楽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漑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聞而伝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丁氏対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晋、過衛。有読史記者曰「晋師三豕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於晋而問之、則曰「晋師、己亥渉河也。」 辞、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是非之経、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 然則何以慎。 縁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 V:23:論部 巻第二十三 -------------------------------------------------------------------------------- C:23:01:貴直論 賢主所貴莫如士。所以貴士、為其直言也。言直則枉者見矣。 人主之患、欲聞枉而悪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 是賤其所欲而貴其所悪也、所欲奚自来。 能意見斉宣王。宣王曰「寡人聞子好直、有之乎。」 対曰「意悪能直。意聞好直之士、家不処乱国、身不見汚君。身今得見王、而家宅乎斉、意悪能直。」 宣王怒曰「野士也。」 将罪之。 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長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 王乃舎之。能意者、使謹乎論於主之側、亦必不阿主。 不阿主之所得豈少哉。此賢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悪也。 狐援説斉湣王曰「殷之鼎陳於周之廷、其社蓋於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於廟。亡国之社、不得見於天。亡国之器陳於廷、所以為戒。王必勉之。其無使斉之大呂陳之廷、無使太公之社蓋之屏、無使斉音、充人之游。」 斉王不受。 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紵。後出也、満囹圄。吾今見民之洋洋然東走而不知所処。」 斉王問吏曰「哭国之法若何。」 吏曰「斮。」 王曰「行法。」 吏陳斧質於東閭、不欲殺之、而欲去之。 狐援聞而蹶往過之。 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歟昏歟。」 狐援曰「曷為昏哉。」 於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鮒入而鯢居、使人之朝為草而国為墟。殷有比干、呉有子胥、斉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東閭。毎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 狐援非楽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 出若言非平論也、将以救敗也、固嫌於危。 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達子之所以死之也。 趙簡子攻衛附郭、自将兵。 及戦、且遠立、又居於犀蔽屏櫓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簡子投桴而歎曰「嗚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 行人燭過免冑横戈而進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簡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無使、而身自将是衆也、子親謂寡人之無能、有説則可、無説則死。」 対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恵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襲我、遜去絳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戦、五敗荊人。囲衛取曹、抜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於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簡子乃去犀蔽屏櫓而立於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畢乗之。 簡子曰「与吾得革車千乗也、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 行人燭過可謂能諫其君矣、戦闘之上、枹鼓方用、賞不加厚、罰不加重、一言而士皆楽為其上死。 C:23:02:直諫論 言極則怒、怒則説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 而非賢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故不肖主無賢者。 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姦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 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 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 斉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与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寿。」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桓公避席再拝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斉国之社稷幸於不殆矣。」 当此時也、桓公可与言極言矣。 可与言極言、故可与為霸。 荊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於雲夢、三月不反。 得丹之姫、淫、期年不聴朝。 葆申曰「先王卜以臣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姫、淫、期年不聴朝。王之罪当笞。」 王曰「不穀免衣繈褓而歯於諸侯、願請変更而無笞。」 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廃也。王不受笞、是廃先王之令也。臣寧抵罪於王、毋抵罪於先王。」 王曰「敬諾。」 引席、王伏。 葆申束細荊五十、跪而加之於背、如此者再、謂『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 遂致之。 申曰「臣聞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変、痛之何益。」 葆申趣出、自流於淵、請死罪。 文王曰「此不穀之過也。葆申何罪。」 王乃変更、召葆申、殺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姫。 後荊国、兼国三十九。令荊国広大至於此者、葆申之力也極言之功也。 C:23:03:知化論 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論、以雖知之与勿知同。 凡智之貴也、貴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則不然。化未至則不知、化已至、雖知之与勿知一貫也。 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而身死国亡、則胡可以過。 此賢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軽也。所軽、国悪得不危。身悪得不困。 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於不先知化也。 呉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諫而不聴、故呉為丘墟、禍及闔廬。 呉王夫差将伐斉、子胥曰「不可。夫斉之与呉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処、得其民不得使。夫呉之与越也、接土隣境、壌交通属、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処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呉、越之勢不両立。越之於呉也、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内也。夫斉之於呉也、疥癬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無傷也。今釈越而伐斉、譬之猶懼虎而刺猏、雖勝之、其後患未央。」 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国者、斉、晋也。君王若伐斉而勝之、徙其兵以臨晋、晋必聴命矣、是君王一挙而服両国也、君王之令必行於上国。」 夫差以為然、不聴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謀。 子胥曰「天将亡呉矣、則使君王戦而勝。天将不亡呉矣、則使君王戦而不勝。」 夫差不聴。 子胥両袪高蹶而出於廷、曰「嗟乎。呉朝必生荊棘矣。」 夫差興師伐斉、戦於艾陵、大敗斉師、反而誅子胥。 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呉也。」乃自殺。 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東門、曰「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 居数年、越報呉、残其国、絶其世、滅其社稷、夷其宗廟、夫差身為擒。 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於地下。」 乃為幎以冒面死。 夫患未至、則不可告也。 患既至、雖知之無及矣。 故夫差之知慚於子胥也、不若勿知。 C:23:04:過理論 亡国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楽不適也。 楽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 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 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観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 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 夏、商之所以亡也。晋霊公無道、従上弾人而観其避丸也。 使宰人臑熊𨆌不熟、殺之、令婦人載而過朝以示威、不適也。 趙盾驟諫而不聴、公悪之、乃使沮麛。 沮麛見之、不忍賊、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一於此不若死。」 乃触廷槐而死。 斉湣王亡居衛、謂公王丹曰「我何如主也。」 王丹対曰「王賢主也。臣聞古人有辞天下而無恨色者、臣聞其声、於王而見其実。王名称東帝、実辨天下。去国居衛、容貌充満、顔色発揚、無重国之意。」 王曰『甚善。丹知寡人。寡人自去国居衛也、帯益三副矣』。 宋王築為蘖帝、鴟夷血、高懸之、射著甲冑、従下、血墜流地。 左右皆賀曰「王之賢過湯、武矣。湯、武勝人、今王勝天、賢不可以加矣。」 宋王大説、飲酒。 室中有呼万歳者、堂上尽応、堂上已応、堂下尽応、門外庭中聞之、莫敢不応、不適也。 C:23:05:壅塞論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則過無道聞、而善無自至矣。無自至則壅。 秦繆公時、戎強大、秦繆公遺之女楽二八与良宰焉。 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飲食、日夜不休。 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酔而臥於樽下、卒生縛而擒之。 未擒則不可知、已擒則又不知。雖善説者猶若此、何哉。 斉攻宋、宋王使人候斉寇之所至。 使者還、曰「斉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謂宋王曰「此所謂肉自至虫者也。以宋之強、斉兵之弱、悪能如此。」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又使人往視斉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詘殺之。如此者三。 其後又使人往視。斉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適。」 其弟曰「為王視斉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郷之先視斉寇者、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今也報其情、死。不報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報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於是報於王曰「殊不知斉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左右皆曰「郷之死者宜矣。」王多賜之金。 寇至、王自投車上馳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 夫登山而視牛若羊、視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視之勢過也、而因怒於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 狂而以行賞罰、此戴氏之所以絶也。 斉王欲以淳于髠傅太子、髠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択国之長者而使之。」 斉王曰「子無辞也。寡人豈責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為寡人令太子如堯乎。其如舜也。」 凡説之行也、道不智聴智、従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賢過於堯、舜、彼且胡可以開説哉。説必不入。不聞存君。 斉宣王好射、説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 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 左右皆試引之、中関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 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用九石、豈不悲哉。 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勝衆、数也。 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為九石也。 C:23:06:原乱論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討乱三、故詩曰『毋過乱門』、所以遠之也。慮福未及、慮禍之、所以児之也。 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倒戈弛弓、示天下不用兵、所以守之也。 晋献公立驪姫以為夫人、以奚斉為太子、里克率国人以攻殺之。 荀息立其弟公子卓、已葬、里克又率国人攻殺之。 於是晋無君。公子夷吾重賂秦以地而求入、秦繆公率師以納之、晋人立以為君、是為恵公。 恵公既定於晋、背秦徳而不予地。 秦繆公率師攻晋、晋恵公逆之、与秦人戦於韓原。 晋師大敗、秦獲恵公以帰、囚之於霊台。 十月、乃与晋成、帰恵公而質太子圉。 太子圉逃帰也。 恵公死、圉立為君、是為懐公。 秦繆公怒其逃帰也、起奉公子重耳以攻懐公、殺之於高梁、而立重耳、是為文公。 文公施舎、振廃滞、匡乏困、救災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戻、節器用、用民以時、敗荊人于城濮、定襄王、釈宋、出穀戍、外内皆服、而後晋乱止。 故献公聴驪姫、近梁五、優施、殺太子申生、而大難随之者五、三君死、一君虜、大臣卿士之死者以百数、離咎二十年。 自上世以来、乱未嘗一。 而乱人之患也、皆曰一而已、此事慮不同情也。 事慮不同情者、心異也。 故凡作乱之人、禍希不及身。 -------------------------------------------------------------------------------- V:24:論部 巻第二十四 -------------------------------------------------------------------------------- C:24:01:不苟論 賢者之事也、雖貴不苟為、雖聴不自阿、必中理然後動、必当義然後挙、此忠臣之行也。 賢主之所説、而不肖主雖不肖其説、非悪其声也。 人主雖不肖、其説忠臣之声与賢主同、行其実則与賢主有異。 異、故其功名禍福亦異。 異、故子胥見説於闔閭而悪乎夫差、比干生而悪於商、死而見説乎周。 武王至殷郊、係堕。 五人御於前、莫肯之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係也。」 武王左釈白羽、右釈黄鉞、勉而自為係。 孔子聞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 故天子有不勝細民者、天下有不勝千乗者。 秦繆公見戎由余、説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繆公以告蹇叔。 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 内史廖対曰「戎人不達於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遺之。」 繆公以女楽二八人与良宰遺之。 戎王喜、迷惑大乱、飲酒、昼夜不休。 由余驟諫而不聴、因怒而帰繆公也。 蹇叔非不能為内史廖之所為也、其義不行也。 繆公能令人臣時立其正義、故雪殽之恥、而西至河雍也。 秦繆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斉使東郭蹇如秦、公孫枝請見之。 公曰「請見客、子之事歟。」対曰「非也。」 「相国使子乎。」対曰「不也。」 公曰「然則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猶懼為諸侯笑。今子為非子之事、退、将論而罪。」 公孫枝出、自敷於百里氏。百里奚請之。 公曰「此所聞於相国歟。枝無罪奚請。有罪奚請焉。」 百里奚帰、辞公孫枝。公孫枝徙、自敷於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 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為法也。今繆公郷之矣、其霸西戎、豈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鄴、趙衰言所以勝鄴之術、文公用之、果勝。還、将行賞。 衰曰「君将賞其本乎。賞其末乎。賞其末則騎乗者存、賞其本則臣聞之郤子虎。」 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勝鄴、鄴既勝、将賞之、曰『蓋聞之於子虎、請賞子虎。』」 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難。臣言之者也。」 公曰「子無辞。」 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 凡行賞欲其博也、博則多助。 今虎非親言者也、而賞猶及之、此疏遠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 晋文公亡久矣、帰而因大乱之余、猶能以霸、其由此歟。 C:24:02:賛能論 賢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財。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楽。 得十良剣、不若得一欧冶。 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 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湯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呂望而服殷商。 夫得聖人、豈有里数哉。 管子束縛在魯。桓公欲相鮑叔。 鮑叔曰「吾君欲霸王、則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 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賊也、射我者也。不可。」 鮑叔曰「夷吾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則彼亦将為君射人。」 桓公不聴、強相鮑叔。 固辞譲而相、桓公果聴之。 於是乎使人告魯曰「管夷吾、寡人之讎也、願得之而親加手焉。」 魯君許諾、乃使吏鞹其拳、膠其目、盛之以鴟夷、置之車中。 至斉境、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祓以爟火、釁以犧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廟筵几而薦之、曰「自孤之聞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聡、孤弗敢専、敢以告於先君。」 因顧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 管仲還走、再拝稽首、受令而出。 管子治斉国、挙事有功、桓公必先賞鮑叔、曰「使斉国得管子者、鮑叔也。」 桓公可謂知行賞矣。凡行賞欲其本也、本則過無由生矣。 孫叔敖、沈尹茎相与友。 叔敖遊於郢三年、声問不知、修行不聞。 沈尹茎謂孫叔敖曰「説義以聴、方術信行、能令人主上至於王、下至於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説義調均、以適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帰耕乎。吾将為子游。」 沈尹茎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 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十二年而荘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 功無大乎進賢。 C:24:03:自知論 欲知平直、則必準縄。欲知方圓、則必規矩。人主欲自知、則必直士。 故天子立輔弼、設師保、所以挙過也。 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猶其。 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 堯有欲諫之鼓、舜有誹謗之木、湯有司過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猶恐不能自知、今賢非堯、舜、湯、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 荊成、斉荘不自知而殺、呉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滅、晋恵公、趙括不自知而虜、鑽荼、龐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敗莫大於不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悪人聞之可也、悪己自聞之悖矣。 為人主而悪聞其過、非猶此也。 悪人聞其過尚猶可。 魏文侯宴飲、皆令諸大夫論己。 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 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 文侯不説、知於顔色。任座趨而出。 次及翟黄、翟黄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 文侯喜曰「可反歟。」 翟黄対曰「奚為不可。臣聞、忠臣畢其忠、而不敢遠其死。座殆尚在於門。」 翟黄往視之、任座在於門。以君令召之。 任座入、文侯下階而迎之、終座以為上卿。 文侯微翟黄、則幾失忠臣矣。 上順乎主心以顕賢者、其唯翟黄乎。 C:24:04:当賞論 民無道知天、民以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 四時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則諸生有血気之類皆為得其処而安其産。 人臣亦無道知主、人臣以賞罰爵禄之所加知主。 主之賞罰爵禄之所加者宜、則親疏遠近賢不肖皆尽其力而以為用矣。 晋文公反国、賞従亡者、而陶狐不与。 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問其説。」 文公曰「輔我以義、導我以礼者、吾以為上賞。教我以善、強我以賢者、吾以為次賞。拂吾所欲、数挙吾過者、吾以為末賞。三者所以賞有功之臣也。若賞唐国之労徒、則陶狐将為首矣。」 周内史興聞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聖王先徳而後力、晋公其当之矣。」 秦小主夫人用奄変、群賢不説自匿、百姓鬱怨非上。 公子連亡在魏、聞之、欲入、因群臣与民従鄭所之塞。 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義、不両主。公子勉去矣。」 公子連去、入翟、従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聞之、大駭、令吏興卒、奉命曰「寇在辺。」 卒与吏其始発也、皆曰「往撃寇」、中道因変曰「非撃寇也、迎主君也。」 公子連因与卒俱来、至雍、囲夫人、夫人自殺。 公子連立、是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徳菌改而欲厚賞之。 監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衆、若此則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 献公以為然、故復右主然之罪、而賜菌改官大夫、賜守塞者人米二十石。 献公可謂能用賞罰矣。凡賞非以愛之也、罰非以悪之也、用観帰也。 所帰善、雖悪之賞。 所帰不善、雖愛之罰。 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C:24:05:博志論 先王有大務、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悪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 俗主則不然、有大務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無能成也。夫去害務与不能去害務、此賢不肖之所以分也。 使獐疾走、馬弗及至、已而得者、其時顧也。 驥一日千里、車軽也。 以重載則不能数里、任重也。 賢者之挙事也、不聞無功、然而名不大立、利不及世者、愚不肖為之任也。 冬与夏不能両刑、草与稼不能両成、新穀熟而陳穀虧、凡有角者無上歯、果実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無遂功、天之数也。故天子不処全、不処極、不処盈。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 先王知物之不可両大、故択務、当而処之。 孔、墨、甯越、皆布衣之士也、慮於天下、以為無若先王之術者、故日夜学之。 有便於学者、無不為也。 有不便於学者、無肯為也。 蓋聞孔丘、墨翟、昼日諷誦習業、夜親見文王、周公旦而問焉。 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達。 何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 今有宝剣良馬於此、玩之不厭、視之無倦。 宝行良道、一而弗復、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難乎。 甯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労、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 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歳則可以達矣。」 甯越曰「請以十五歳。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臥、吾将不敢臥。」 十五歳而周威公師之。 矢之速也、而不過二里止也。歩之遲也、而百舎不止也。 今以甯越之材而久不止、其為諸侯師、豈不宜哉。 養由基、尹儒、皆文芸之人也。 荊廷嘗有神白猿、荊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荊王請養由基射之。 養由基矯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発之則猿応矢而下、則養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夢受秋駕於其師。 明日往朝其師、望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駕。」 尹儒反走、北面再拝曰「今昔臣夢受之。」 先為其師言所夢、所夢固秋駕已。 上二士者可謂能学矣、可謂無害之矣、此其所以観後世已。 C:24:06:貴当論 名号大顕、不可強求、必繇其道。 治物者不於物於人、治人者不於事於君、治君者不於君於天子、治天子者不於天子於欲、治欲者不於欲於性。 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長、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 窺赤肉而烏鵲聚、貍処堂而衆鼠散、衰絰陳而民知喪、竽瑟陳而民知楽、湯、武修其行而天下従、桀、紂慢其行而天下畔、豈待其言哉。 君子審在己者而已矣。 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於国、荘王見而問焉。 対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観人之友也。観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栄、矣所謂吉人也。観事君者也、其友皆誠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臣也。観人主也、其朝臣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証諫、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観人之友也。」 荘王善之、於是疾収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故賢主之時見文芸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務也。 夫事無大小、固相与通。 田猟馳騁、弋射走狗、賢者非不為也、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為之而智日惑焉。 志曰「驕惑之事、不亡奚待。」 君有好猟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獣、入則媿其家室、出則媿其知友州里。 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則狗悪也。 欲得良狗、則家貧無以。 於是還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有以求良狗、狗良則数得獣矣、田猟之獲常過人矣。 非独猟也、百事也尽然。 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無有。 此賢者不肖之所以殊也。 賢不肖之所欲与人同、堯、桀、幽、厲皆然、所以為之異。 故賢主察之、以為不可、弗為。 以為可、故為之。 為之必繇其道、物莫之能害、此功之所以相万也。 -------------------------------------------------------------------------------- V:25:巻第二十五 -------------------------------------------------------------------------------- C:25:01:似順論 事多似倒而順、多似順而倒。 有知順之為倒、倒之為順者、則可与言化矣。 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天之道也。 荊荘王欲伐陳、使人視之。 使者曰「陳不可伐也。」 荘王曰「何故。」対曰「城郭高、溝洫深、蓄積多也。」 寧国曰「陳可伐也。夫陳、小国也、而蓄積多、賦斂重也、則民怨上矣。城郭高、溝洫深、則民力罷矣。興兵伐之、陳可取也。」 荘王聴之、遂取陳焉。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 越人興師誅田成子曰「奚故殺君而取国。」 田成子患之。完子請率士大夫以逆越師、請必戦、戦請必敗、敗請必死。 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戦可也。戦必敗、敗必死、寡人疑焉。」 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賢良又有死之、臣蒙恥。以完観之也、国已懼矣。今越人起師、臣与之戦、戦而敗、賢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於国。君与諸孤処於国、以臣観之、国必安矣。」 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敗、人之所悪也、而反以為安、豈一道哉。 故人主之聴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尹鐸為晋陽下、有請於趙簡子。 簡子曰「往而夷夫塁。我将往、往而見塁、是見中行寅与范吉射也。」 鐸往而増之。簡子上之晋陽、望見塁而怒曰「譆。鐸也欺我。」 於是乃舎於郊、将使人誅鐸也。 孫明進諫曰「以臣私之、鐸可賞也。鐸之言固曰『見楽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見塁念憂患、而況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於主、雖兼於罪、鐸為之。夫順令以取容者、衆能之、而況鐸歟。』君其図之。」 簡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幾過。」 於是乃以免難之賞賞尹鐸。 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雖未至大賢、猶足以蓋濁世矣。 簡子当此。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悪聴諫、以至於危。 恥無大乎危者。 C:25:02:別類論 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 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無已。 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則殺人、合而食之則益寿。 万菫不殺。 漆淖水淖、合両淖則為蹇、溼之則為乾。 金柔錫柔、合両柔則為剛、燔之則為淖。 或湿而乾、或燔而淖、類固不必、可推知也。 小方、大方之類也。 小馬、大馬之類也。 小智、非大智之類也。 魯人有公孫綽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 人問其故。対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薬則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 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 相剣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黄所以為牣也、黄白雑則堅且牣、良剣也。」 難者曰「白所以為不牣也、黄所以為不堅也、黄白雑則不堅且不牣也。又柔則錈、堅則折。剣折且錈、焉得為利剣。」 剣之情未革、而或以為良、或以為悪、説使之也。 故有以聡明聴説則妄説者止、無以聡明聴説則堯、桀無別矣 此忠臣之所患也、賢者之所以廃也。 義、小為之則小有福、大為之則大有福。 於禍則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 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獣者欲其中大也。 物固不必、安可推也。 高陽応将為室家。 匠対曰「未可也。木尚生、加塗其上、必将撓。以生為室、今雖善、後将必敗。」 高陽応曰「縁子之言、則室不敗也。木益枯則勁、塗益乾則軽、以益勁任益軽則不敗。」 匠人無辞而対、受令而為之。 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敗。 高陽応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驥驁緑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則日在其前矣。 目固有不見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 不知其説所以然而然、聖人因而興制、不事心焉。 C:25:03:有度論 賢主有度而聴、故不過。 有度而以聴、則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 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則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審也。 客有問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 季子曰「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 「若雖知之、奚道知其不為私。」 季子曰「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無私矣。夏不衣裘、非愛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箑、非愛箑也、清有余也。聖人之不為私也、非愛費也、節乎己也。節己、雖貪汚之心猶若止、又況乎聖人。」 許由非強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則貪汚之利外矣。 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満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術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 是何也。仁義之術外也。 夫以外勝内、匹夫徒歩不能行、又況乎人主。 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 先王不能尽知、執一而万物治。 使人不能執一者、物感之也。 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繆、去徳之累、通道之塞。 貴富顕厳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動色理気意六者、繆心者也。 悪欲喜怒哀楽六者、累徳者也。智能去就取舎六者、塞道者也。 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正則静、静則清明、清明則虚、虚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C:25:04:分職論 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夫君也者、処虚素服而無智、故能使衆智也。 智反無能、故能使衆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衆為也。 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也。 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以其智強智、以其能強能、以其為強為、此処人臣之職也。 処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雖舜不能為。 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無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 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 通乎君道、則能令智者謀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弁者語矣。 夫馬者、伯楽相之、造父御之、賢主乗之、一日千里、無御相之労而有其功、則知所乗矣。 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拝楽己者、而拝主人、主人使之也。 先王之立功名、有似於此、使衆能与衆賢、功名大立於世、不予佐之者、而予其主、其主使之也。 譬之若為宮室、必任巧匠、奚故。 曰「匠不巧則宮室不善。」 夫国、重物也、其不善也、豈特宮室哉。 巧匠為宮室、為圓必以規、為方必以矩、為平直必以准縄。 功已就、不知規矩縄墨、而賞匠巧匠之。 宮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宮室也。」 此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不通主道者則不然、自為人則不能、任賢者則悪之、与不肖者議之、此功名之所以傷、国家之所以危。 棗、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棗、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己有之。 湯、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民、尽有夏、商之地、尽有夏、商之財、以其民安而天下莫敢之危、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説、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無費乎郼与岐周、而天下称大仁、称大義、通乎用非其有。 白公勝得荊国、不能以其府庫分人。 七日、石乞曰「患至矣。不能分人則焚之、毋令人以害我。」 白公又不能。 九日、葉公入、乃発太府之貨予衆、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因攻之。 十有九日而白公死。 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謂至貪矣。 不能為人、又不能自為、可謂至愚矣。譬白公之嗇、若梟之愛其子也。 衛霊公天寒鑿池。宛春諫曰「天寒起役、恐傷民。」 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補、履決不組。君則不寒矣、民則寒矣。」 公曰「善。」令罷役。 左右以諫曰「君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罷之、福将帰於春也、而怨将帰於君。」 公曰「不然。夫春也、魯国之匹夫也、而我挙之、夫民未有見焉、今将令民以此見之。曰春也有善、於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歟。」 霊公之論宛春、可謂知君道矣。君者固無任、而以職受任。 工拙、下也。賞罰、法也。 君奚事哉。若是則受賞者無徳、而抵誅者無怨矣、人自反而已、此治之至也。 C:25:05:処方論 凡為治必先定分。 君臣父子夫婦君臣父子夫婦六者当位、則下不踰節而上不苟為矣、少不悍辟而長不簡慢矣。 金木異任、水火殊事、陰陽不同、其為民利一也。 故異所以安同也、同所以危異也。 同異之分、貴賤之別、長少之義、此先王之所慎、而治乱之紀也。 今夫射者儀毫而失牆、畫者儀髪而易貌、言審本也。 本不審、雖堯、舜不能以治。 故凡乱也者、必始乎近而後及遠、必始乎本而後及末。治亦然。 故百里奚処乎虞而虞亡、処乎秦而秦霸。 向摯処乎商而商滅、処乎周而周王。 百里奚之処乎虞、智非愚也。向摯之処乎商、典非悪也。無其本也。 其処於秦也、智非加益也。其処於周也、典非加善也、有其本也。 其本也者、定分之謂也。 斉令章子将而与韓、魏攻荊、荊令唐篾将而拒之。 軍相当、六月而不戦、斉令周最趣章子急戦、其辞甚刻。 章子対周最曰「殺之免之、残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戦而戦、可以戦而不戦、王不能得此於臣。」 与荊人夾泚水而軍、章子令人視水可絶者、荊人射之、水不可得近。 有芻水旁者、告斉候者、曰「水浅深易知。荊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 候者載芻者与見章子、章子甚喜、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果殺唐篾。章子可謂知将分矣。 韓昭釐侯出弋、靷偏緩。昭釐侯居車上、謂其僕「靷不偏緩乎。」 其僕曰「然。」 至、舎、昭釐侯射鳥、其右攝其一靷、適之。 昭釐侯已射、駕而帰、上車、選間、曰「郷者靷偏緩、今適、何也。」 其右従後対曰「今者臣適之。」 昭釐侯至、詰車令。 各避舎。故擅為妄意之道雖当、賢主不由也。 今有人於此、擅矯行則免国家、利軽重則若衡石、為方圜則若規矩、此則工矣巧矣、而不足法。 法也者、衆之所同也、賢不肖之所以其力也。 謀出乎不可用、事出乎不可同、此為先王之所舎也。 C:25:06:慎小論 上尊下卑。卑則不得以小観上。 尊則恣、恣則軽小物、軽小物則上無道知下。 下無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則上非下、下怨上矣。 人臣之情、不能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愛所非。 此上下大相失道也。 故賢主謹小物以論好悪。巨防容螻、而漂邑殺人。 突洩一熛、而焚宮焼積。将失一令、而軍破身死。 主過一言、而国残名辱、為後世笑。 衛献公戒孫林父、甯殖食。鴻集于囿、虞人以告、公如囿射鴻。 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来不釈皮冠而見二子。 二子不説、逐献公、立公子黚。 衛荘公立、欲逐石圃、登台以望、見戎州而問之曰「是何為者也。」 侍者曰「戎州也。」 荘公曰「我姫姓也。戎人安敢居国。」 使奪之宅、残其州。 晋人適攻衛、戎州人因与石圃殺荘公、立公子起。 此小物不審也。人之情不蹙於山、而蹙於垤。 斉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賢、群臣皆説。 去肉食之獣、去食粟之鳥、去糸罝之網。 呉起治西河、欲諭其信於民、夜日置表於南門之外、令於邑中曰「明日有人僨南門之外表者、仕長大夫。」 明日日晏矣、莫有僨表者。民相謂曰「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試往僨表、不得賞而已、何傷。」 往僨表、来謁呉起。呉起自見而出、仕之長大夫。 夜日又復立表、又令於邑中如前。邑人守門争表、表加植、不得所賞。 自是之後、民信呉起之賞罰。賞罰信乎民、何事而不成、豈独兵乎。 -------------------------------------------------------------------------------- V:26:巻第二十六 -------------------------------------------------------------------------------- C:26:01:士容論 士不偏不党、柔而堅、虚而実。 其状朖然不儇、若失其一。 傲小物而志属於大、似無勇而未可恐狼、執固横敢而不可辱害、臨患渉難而処義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頼、耳目遺俗而可与定世、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朅、徳行尊理而羞用巧衛、寛裕不訾而中心甚厲、難動以物而必不妄折。 此国士之容也。 斉有善相狗者、其隣仮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 其隣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 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 其隣桎其後足、狗乃取鼠。 夫驥驁之気、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 人亦然。 誠有之則神応乎人矣、言豈足以諭之哉。 此謂不言之言也。 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辞令遜敏。 田駢聴之畢而辞之。 客出、田駢送之以目。 弟子謂田駢曰「客、士歟。」 田駢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士所術施也。士所弇斂、客所術施也。客殆乎非士也。」 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 骨節蚤成、空竅哭歴、身必不長。衆無謀方、乞謹視見、多故不良。 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悪予、国雖大不為王。 禍災日至。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鍾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 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舎不悦、而心甚素樸。 唐尚敵年為史、其故人謂唐尚願之、以謂唐尚。 唐尚曰「吾非不得為史也、羞而不為也。」 其故人不信也。 及魏囲邯鄲、唐尚説恵王而解之囲、以与伯陽、其故人乃信其羞為史也。 居有間、其故人為其兄請。 唐尚曰「衛君死、吾将汝兄以代之。」 其故人反興再拝而信之。 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 知人情、不能自遺、以此為君、雖有天下何益。 故敗莫大於愚。愚之患、在必自用。 自用則戇陋之人従而賀之。有国若此、不若無有。 古之与賢、従此生矣。非悪其子孫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実也。 C:26:02:務大論 嘗試観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栄者、其実無不安者、功大故也。 俗主之佐、其欲名実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実無不危者、無功故也。 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此所以欲栄而逾辱也、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争善処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楽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上棟焚、燕爵顔色不変、是何也。不知禍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其爵禄富貴、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楽也、而以危其社稷、其為灶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異。故曰『天下大乱、無有安国。一国尽乱、無有安家。一家尽乱、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賤貴、交相為賛、然後皆得其所楽。」 薄疑説衛嗣君以王術。 嗣君応之曰「所有者千乗也、願以受教。」 薄疑対曰「烏獲挙千鈞、又況一斤。」 杜赫以安天下説周昭文君。 昭文君謂杜赫曰「願学所以安周。」 杜赫対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 此所謂以弗安而安者也。 鄭君問於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 被瞻対曰「有之。夫言不聴、道不行、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聴道行、又何死亡哉。」 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賢乎其死亡者也。 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 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 湯、武欲継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 五伯欲継湯、武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 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顕栄矣。 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務事大。 C:26:03:上農論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 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 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辺境安、主位尊。 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専一。 民農則其産復、其産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処而無二慮。 舎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戦。 民舎本而事末則其産約、其産約則軽遷徙、軽遷徙、則国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民舎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 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是故当時之務、農不見於国、以教民尊地産也。 后妃率九嬪蚕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糸繭之功、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聖人之制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舎。 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当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師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衆、農不上聞、不敢私籍於庸、為害於時也。然後制野禁、苟非同姓、農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 野禁有五。 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 歯年未長、不敢為園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為害於時也。 然後制四時之禁。 山不敢伐材下木、沢人不敢灰僇、繯網罝罦不敢出於門、罛罟不敢入於淵、沢非舟虞、不敢縁名、為害其時也。 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難治、三疑乃極、是謂背本反則、失毀其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諸三官。 農攻粟、工攻器、賈攻貨。時事不共、是謂大凶。 奪之以土功、是謂稽、不絶憂唯、必喪其秕。奪之以水事、是謂籥、喪以継楽、四隣来虚。 奪之以兵事、是謂厲、禍因胥歳、不挙銍艾。 数奪民時、大飢乃来。 野有寝耒、或談或歌、旦則有昏、喪粟甚多。 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 C:26:04:任地論 后稷曰、子能以窐為突乎。子能蔵其悪而揖之以陰乎。 子能使吾士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処乎。 子能使雚夷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為冷風乎。 子能使槁数節而茎堅乎。子能使穂大而堅、均乎。 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強乎。無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 息者欲労、労者欲息。 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上田棄畝、下田棄甽。 五耕五耨、必審以尽。 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今茲美禾、来茲美麦。 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 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 耨柄尺、此其度也。 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人肥必以沢、使苗堅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草諯大月。 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 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穫大麦。 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 凡草生蔵日中出、狶首生而麦無葉、而従事於蓄蔵、此告民究也。 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 天下時、地生財、不与民謀。 有年瘞土、無年瘞土。 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 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渇時而止。 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当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郤之。 民既郤、乃以良時慕、此従事之下也。 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処。 種稑禾不為稑、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C:26:05:弁土論 凡耕之道。 必始於壚、為其寡沢而後枯。必厚其䪏、為其唯厚而及。 𩛕者紝之、堅者耕之、沢其䪏而後之。 上田則被其処、下田則尽其汚。 無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発、大甽小畝、為青魚胠、苗若直猟、地窃之也。 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窃也。 弗除則蕪、除之則虚、則草窃之也。 故去此三盗者、而後粟可多也。 所謂今之耕也、営而無獲者、其蚤者先時、晩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菑、実。 其為畝也、高而危則沢奪、陂則埒、見風則𠎮、高培則抜、寒則雕、熱則脩、一時而五六死、故不能為来。 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衆盗乃窃。 望之似有余、就之則虚。 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也。 知其田之際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 不除則蕪、除之則虚、此事之傷也。 故畝欲広以平、甽欲小以清。 下得陰、上得陽、然後咸生。 稼欲生於塵、而殖於堅者。 慎其種、勿使数、亦無使疏。 於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余。 熟有耰也、必務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 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堅。 是以畝広以平、則不喪本茎。 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 茎生有行、故遫長。弱不相害、故遫大。 衡行必得、縦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夬心中央、帥為冷風。 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 是故三以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 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為秕。 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 樹肥無使扶疏、樹撓不欲専生而族居。 肥而扶疏則多秕、撓而専居則多死。 不知稼者。 其耨也去其兄而養其弟、不収其粟而収其秕、上下不安、則禾多死、厚土則孽不通、薄土則蕃轓而不発。 壚埴冥色、剛土柔種、免耕殺匿、使農事得。 C:26:06:審時論 凡農之道、厚之為宝。斬木不時、不折必穂。 稼就而不穫、必遇天菑。 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 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據之容手。此之謂耕道。 是以得時之禾、長秱長穂、大本而茎殺、疏穖而穂大。 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強。如此者不風。 先時者、茎葉帯芒以短衡、穂鉅而芳奪、秮米而不香。 後時者、茎葉帯芒而末衡、穂閲而青零、多秕而不満。 得時之黍、芒茎而徼下、穂芒以長、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飴。 先時者、大本而華、茎殺而不遂、葉槁短穂。後時者、小茎而麻長、短穂而厚糠、小米鉗而不香。得時之稲、大本而茎葆、長秱疏穖、穂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 先時者、本大而茎葉格対、短秱短穂、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後時者、纖茎而不滋、厚糠多秕、辟米、不得待定熟、卬天而死。得時之麻、必芒以長、疏節而色陽、小本而茎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栄、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 得時之菽、長茎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為族、多枝数節、競葉蕃実、大菽則円、小菽則摶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 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疏節、小莢不実。後時者、短茎疏節、本虚不実。 得時之麦、秱長而頸黒、二七以為行、而服、薄䅵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沢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 先時者、暑雨未至胕動、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節。後時者、弱苗而穂蒼狼、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茎相若称之、得時者重、粟之多。 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時者忍飢。 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気章、百日食之、耳目聡明、心意叡智、四衛変強、𣧑気不入、身無苛殃。 黄帝曰「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